说课稿

时间:2021-05-09 13:00: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游园不值》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这首诗根据注释,对于学生来讲可以说很容易理解。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感受到了这一枝伸出墙的红杏安抚了作者扫兴失望的心情,一枝红杏也让作者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

  二,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及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试图焕发起学生对古典诗歌含蓄凝炼之美的浅浅感悟和深深喜爱,也力求使学生自学自得,自读自悟。因此,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入情入境学习古诗,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设计的特色。

  我认为我在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引探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品词,进入诗境这一点自我感觉学生较容易理解,根据老师的引导展开想象,从而进入诗境中。

  四,说教学程序。

  我本课一共设计了七个环节:分别是:

  激情导入,以旧引新。

  范读激趣,初读正音。

  自读自悟。

  入诗境,悟诗情。

说课稿 篇2

  《黄州快哉亭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山水清音”部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宋代散文,下面我按“说、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和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

  (一)地位和课文的特点:

  语文读本“山水清音”部分编写了《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黄州快哉亭》、《入蜀记》、《任光禄竹溪记》、《西湖七月半》五篇,这些(游记)取材广泛,或描写名山大川,或描写风土人情,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山水的描写中蕴涵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能力。

  《黄州快哉亭记》这篇记叙了苏辙在遭遇贬职的挫折后,来到黄州(其兄苏轼谪居之地),登临快哉亭,欣赏壮观景象,纵情山水之间,从自己、其兄和建亭之人三人的遭遇说开去,由此及彼,由小见大,提出“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旷达人生态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本文内容清晰,各种信息一目了然,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中的筛选信息和分析内容的能力;本文也出现了高考中考查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这对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和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专题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句子,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掌握“五字”翻译法。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积累实词“病、当、过、胜”的词义,掌握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理解特殊句式,翻译文言文句子,巩固“五字”翻译法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 采用以下教法实施:

  运用预习稿、讲学稿和习作稿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前应让学生做充分的预习(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整体把握课文,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分析比较法来完成,在积累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可利用知识卡片和习题巩固的方式来完成。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具体做法为:

  1、阅读,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2、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3、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解题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

  不知是因缘巧合,还是冥冥注定,一对亲兄弟在不同时间却因相同的命运先后来到“黄州”一个凭吊赤壁,

  一个登临“快哉亭”一个在此怀古

  一个写了游“记” 哥哥名叫“苏轼”

  弟弟叫做“苏辙”

  让我们走进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预习成果展示:

  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内容,然后归纳“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回顾、思考与概括 (学生活动)

  ▲苏辙,字 ,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 ,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 ,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

  (设计意图:破题导入,化用文学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预习成果展示,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关键语句(长江江流发生的变化、快哉亭命名的原因、作者认为保持快乐的关键)

  在内容上前后思维紧密相连,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二)课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旷达、无往而不快”

  回顾写作背景:写于被贬官之际。

  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壮观景色看出作者心胸。

  鉴赏第三段,鉴赏重要句子: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三)分析比较法:比较《岳阳楼记》和本文,两篇的主旨思想

  (四)拓展延伸:苏辙的人生观深受哥哥苏轼的影响,他们既是一往情深的亲兄弟,又是互相欣赏的文坛挚友,我们不妨回顾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再一次细细品味,鉴赏两篇的DNA是否相同。

  (设计说明:多种教法的使用,形成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由点到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前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运用习作稿巩固以上的课堂成果,加强文言文知识积累,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巩固练习(见习题稿13、14)深刻理解内容

  第13题:全都属于以“快哉亭”命名的理由是( )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波涛汹涌,风云开阖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

  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第14题,下列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从此亭上能够尽情观赏惊心动魄的风光,遥望远处,渔人、樵夫的房舍可以清清楚楚的点数出来,让人心情痛快,故称“快哉”。

  B作者认为张梦得在逆境中并未萎靡不振,而能纵情山水,寻得人生的乐趣,这表明他有超出常人的心胸。

  C连绵的群山,辽阔的森林,清风拂之,明月照之,都是会使文人墨客忧伤悲愁的景色,所以“快哉”之说是不对的。

  D快乐也好,悲伤也罢,都是由人的心境决定的,只要人心胸坦荡,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真性情,就会感到快乐。

  (设计说明:此教学步骤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养成一种意识:倒读)

  2文言文知识积累:实词“病、当、过和胜”,虚词“以”

  进行针对性练习,(见习题稿11、12)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 B王披襟当之 当

  C将何往而非病 病 D此其中有以过人者 过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B 楚王之所以为乐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使其中不自得

  即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至丹以荆卿为计

  (设计说明“在做题中巩固词义,巩固推测词义的方法)

  3翻译文言文句子(见习题稿15题四个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倒装句式)。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译文: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译文: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译文:

  【教师总结】 苏轼和苏辙带着政治上的失意而来,得到了什么走的【学生思考】

  1 我们从课文中可以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

  【赠记名言,师生共勉】看以下名言名句是否体现本节课作者所具有的人生态度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旷达”的人生态度上,引用名言加以共勉。)

  2我们在这一节课积累文言知识

  (设计意图:小结、思考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

  八【课下作业】

以“得与失”为话题写一篇复杂的记叙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编故事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苏轼等等,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获得更深的人生感悟,获从课文的学习中获得一次痛快淋漓的审美洗礼,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体现。)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数鸭子》是一首颇具说唱风格、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童谣歌曲。歌词描述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形。歌曲前后皆有数板,说唱结合,表现出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童趣盎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数鸭子》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在歌唱中清晰灵巧地咬字吐字,保持速度的稳定。

  (2)通过欣赏《鸭子拌嘴》,感受打击乐器用不同的节奏与速度演奏时,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音乐情绪与音乐形象,并能有所描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感受不同音乐要素所表现的不同场景。

  难点:感受节奏与速度对乐曲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钢琴、打击乐器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二、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谈话法、示范法、情景导入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令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想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指导学生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欣赏《鸭子拌嘴》时,我让学生随音乐模仿鸭子的可爱形象;在教唱歌曲时,我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并指导他们用舞蹈动作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发挥群体力量,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达到共同进步。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趣导入音乐欣赏

  运用故事导入法,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出音乐欣赏课题:《鸭子拌嘴》。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延续故事情节,思考鸭子为何拌嘴?也可以在观看的同时,模仿鸭子憨态可掬的形象。联想意识,诱发情感,把学生带进创设的情境中去,并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同时了解这一特殊的演奏形式——打击乐合奏。

  第二步:故事贯穿始终,在合作中学习 ,在情景中探索。

  过渡语:鸭子终于停止了拌嘴,它们一同游向热闹的集市,游到了大桥下。正好被一个小朋友看见,他兴奋地数起了鸭子。儿童心理学实践已证明:节奏活动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通过孩子们自己去创造,去发现,去实践,去体验,从感性到理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歌曲教学之前,设置二个声部的节奏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锻炼,培养节奏感和合作能力。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念数板内容,一组模仿鸭子的叫声。

  甲:门 前 大桥 下│游过 一群 鸭 0│快来 快来 数一数│二四 六七 八 0‖

  乙:ga ga gaga ga︱ga ga gaga ga︱gagagaga︱ga ga gaga ga ‖

  第三步:学习歌曲《数鸭子》

  (1)播放《数鸭子》,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旋律。

  (2)谁听过这首歌?你能为大家唱一唱吗?(一部分同学肯定比较熟悉)

  (3)请会唱的学生跟琴小声演唱歌曲。

  (4)教师给予点评,并指导学生演唱歌曲中的难点。

  (5)通过各种形式演唱歌曲:接龙唱,男生、女生唱等等。只是会唱还不行,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演唱过程中,极容易拖拍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清晰的咬字、吐字和正确的演唱速度来表现歌曲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

  (6)小组表演唱: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同时为歌曲伴奏。

  ②分小组练习后表演。(唱、跳、打击乐伴奏)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师生互动,共同学习。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歌曲,突破重难点。

  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在《数鸭子》的音乐声中有序走出教室。

  五、说教学预想

  这节课的设计,我本着推行教学民主的理念,从主宰变为主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整个教学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对立变为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变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常见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它从属于科学课程标准物质世界中物体与物质内容的分支课题。同时这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一级研究主题。本课从材料的来源认识材料的分类,然后通过寻找教室里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使得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性质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用途。为单元后续的《纸》、《金属》、《塑料》三课奠定知识基础,因此可以说本课起到了单元统领的作用。

  本课虽然没有技能操作上的难度,但很鲜明的是它需要将知识归纳性与研讨操作性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将学生由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零

  星认识提升到内涵属性的层次上。并且在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得他们在进入“材料世界”的同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来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便达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物品打交道,这些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成的,所以学生对常见的材料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然而他们的这些认识和经验是零散的,不规整的,无法有效归入到知识体系中;而且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显得参差不齐。本节课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的,系统的建立材料的概念,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观察和探究的结果,由此进一步认识不同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物品可以用多种材料制成,感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创造出许多新的材料,从而达到《标准》中制定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的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① 能够用看,摸等多种感官来研究常见的材料。

  ② 会通过观察与交流物品的'构成材料推断各材料的性能。 科学知识

  ① 认识到身边一些常见的材料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② 理解常见材料根据它们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③ 知道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 ② 意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

  其中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的是:

  1、 认识到身边一些常见的材料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我将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身边和教室中的现成材料,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以及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

  2、 理解常见材料根据它们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材中是用文字图片直接出示向是介绍材料的分类标准和种类,在实际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多列举一些实例进行分析,从而巩固学生对着两种此阿里的区别能力。

  需要教师突破的难点是:

  会通过观察交流物品的构成材料推断各材料的性能。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观察所熟悉的自己的鞋子为切入点,分成三步来剖析:先对鞋子进行观察,找出球鞋由哪几种材料制成,然后给这些材料归类,最后再分析选取这些材料的原因。通过这一具体的观察活动,发展学生对材料性能与用途相联系的认识。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 分析玩偶,揭示课题。

  二, 认识材料,根据来源分类。

  三, 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关系。

  四, 观察物品,分析材料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五, 拓展延伸,了解新型材料。

  六, 总结全课。

  第一部分,分析玩偶,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部分,我将以学生常见的毛绒玩偶为切入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随后抛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绒玩偶的各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引导学

  生关注到本课主题:材料。揭示课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为后续观察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认识材料,根据来源分类。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将采用知识归纳性与研讨操作性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常见材料的概念与分类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学习用具与教室内的物品开始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再进行交流分析,从丰富的材料种类中感受到,材料就在我们身边,所有的物体都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作而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都是由材料制成的,一种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一种材料可以做出不同的物品。让学生对材料的观念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然后,教师将指导学生把材料按照它们的来源分为两类: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通过语言的介绍与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刚才寻找的材料,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分类,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达成培养他们分类能力的技能目标。

  第三部分,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关系。

  这一部分我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人造材料都来源于天然材料。当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生活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引导学生提出生活中的例子。

  第四部分,观察物品,分析材料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人们为什么要制造出这么多的人造材料呢?”由这个问题进行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不同的需要要使用性能不同的材料。学生可能在这里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教师要利用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进行举例说明。老师先用毛绒玩具进行演示分析,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鞋子进行层层分析:鞋子有哪几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分别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呢?通过实物举例,能使得学生理解材料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了解新型材料。

  通过视频材料来让学生了解新型材料,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说出生活中的新型材料。

  第六部分,总结全课。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笔算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这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在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本单元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后面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及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笔算除法的算理,并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一般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和估算。

  2.学生的能力结构:通过三年级笔算除法的学习,已熟练掌握了估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已学习了三年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容易接受新知,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和时间。

  4.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位数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但本单元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对学生而言,则是一次认知上较大的飞跃。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学生可以借助直观的想象,运用平均分的思路分析商的定位问题,而除以整十数的除法,则往往难以借助直观的学具进行分析,这时,商的定位则完全需要对算式各位数字意义理解的基础,才能进行确定。如“92÷30”的计算,如果不用竖式计算,他们知道90里面有3个30,所以商是3余2。但在竖式计算时,他们可能会把这个“3”定位在十位上,出现十分明显的错误。为此,教学这一内容时,重点应突出商的定位问题。它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确商的位置,为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2、正确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四、教学环节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先学后教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建构问题模式。

  1、出示主题图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讲明理由。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解决问题有一个完整的建构。根据信息可以提相应的问题,并会列式,但是我没有停留在只会列式上,还要求学生讲明为什么这样列。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第一层次:突破算理-商的位置。

  1、独立尝试计算。92÷30等于多少?你会算吗?

  对于自学习惯的要求:在这儿,我重点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内交流想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导学单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于小棒来解决。

  这样先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学生的方法不一,所以用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见识了不同的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肯定想法很多,会想到估算的,估算我也并不是估了就过去,也把它作为笔算的一个验算的方法之一。

  笔算的汇报中,我有选择地将学生尝试的两种不同竖式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如下:

  看看这两种做法,你有不同意见吗?组织学生讨论:商应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在不断的讨论和辨析中,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商的书写位置”这一教学难点。

  第二层次:提升算法-试商的方法。

  1、探索140÷30的算法。

  提出问题:1、你是怎么想到商4的?

  2、商应写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掌握试商的方法。在讨论中,利用迁移的思想,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

  这样的教学设计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理解,突出了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而教师则在整个尝试、讨论过程中适时点拨、追问,既突破了试商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又保证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第三层次:对比,感悟笔算的方法。

  在比较两个笔算的过程,感悟到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题目。具体设计如下:

  1、小练笔:64÷30 90÷40 280÷50 565÷80

  通过再次计算让学生思考:

  ⑴用整十数除,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⑵商要写在什么位置?

  ⑶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歌谣的形式总结出来: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余数小了商才对。”

  ⑵数学小诊所:(课件展示学生在“计算小神童”里出现的错误)

说课稿 篇6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十册第五组19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这样板书,显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又显示了借箭成功的条件,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十六课《一面五星红旗》第二课时。

  2、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3、教学重点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是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二、设计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以下六个环节进行的。

  1、激情导入。

  2、整体感知。

  3、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与感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我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学习,针对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讨论“面包店老板的态度为什么变化?”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广开言路,扩大见识,弥补个人独立学习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关心文章中人物的命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创设情境,深入理解。

  模拟记者采访,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

  5、动情朗读,升华感悟。

  通过幻灯片展示,学生一次次走进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感受那一幕幕令人激动的场面,从中感受到我们祖国在不断强大,我们中国了不起,我们中国人了不起。以多维性角度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以情激情,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受到震撼,激发起他们对国旗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7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集锦10篇

2.实用的说课稿集锦九篇

3.实用的说课稿集锦9篇

4.实用的说课稿集锦六篇

5.实用的说课稿集锦八篇

6.实用的说课稿集锦8篇

7.实用的说课稿集锦6篇

8.【实用】说课稿集锦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