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4 16:57: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而难点是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猫的的世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分句、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节课划分成4个环节

  1、联系学生的生活,导入课文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亲切感

  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叙述: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板书),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课本上《猫》。

  2、深入理解,感情学文

  每段中都有总述,有分写,分写是围绕总述来写的,生动且具体。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这部分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拿笔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相关句子。

  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师引导。

  ③引导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及学生存在问题,投影思考题: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说它贪玩吧,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感受。引导生假设如果猫就是你,作者就是你们的爸爸或妈妈,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生答后,小结:在作者心理和笔下,家里这只猫就像个可爱又顽皮的孩子,这段文字就像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孩子,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喜爱之情。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部分又分为3个环节: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可分一段,自学后三段,投影思考题:

  (1)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2)或者说你们都喜欢哪些句子?

  ②每组派代表答后,再分小组讨论,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根据生提的问题,再投影练习题:

  比较下面句子,说说表达效果又和不同,情感有何不同?能举出一些例子体会体会吗?

  (1)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我先出示习题,生答时换成彩图,让学生看着彩图更直接的说出第一句其实是把“脚印”比作了“小梅花”,“梅花”多美呀!尽管小猫踩脏了稿纸,但作者的喜爱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彩印几个脚印”,其中的厌烦之意不难领会。感情朗读后,再举些例子,出示投影彩图,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感受其中感情。

  ③课堂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人(喜欢)。

  最后的这一句总结能够梳理整篇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猫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拓展延伸说写结合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猫的资料,幻灯出示“猫的趣味小知识”。

  要求学生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运用本课抓住特点,真实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注意要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1课《太阳》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为本文的第二课时,乃至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 等14个词语。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因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四、 说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这样来教的: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先扶后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

  4、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激励孩子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5、通过朗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激趣导入——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扶放结合,初步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激趣导入

  1、以“嫦娥一号”登上月球的事件作为导入,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三年级的小朋友对科普常识已经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课外常迷恋各种科普类读物。这一导入适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儿。】

  2、质疑课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想研究太阳的什么?【创设这一情境质疑课题,学生的思考肯定更积极了。】

  (二)借助课件情境朗读,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课文的情境朗读,然后谈谈自己从中得到什么知识,解决了哪些疑问,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录像,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要培养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注意个别字的写法。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时我提出: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的三大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更深一步地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扶放结合,感悟语言,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个情境的创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向别人介绍一样事物,必须要具体说明,才能让别人了该事物,从而领会到各种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2、精讲第一自然段,学习列数字,作类比的说明方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3、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入感受太阳“远”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4、学法迁移,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以“渔”去捕“鱼”,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对文章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学能力。】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说明方法完成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巩固对几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板书简洁明了,起到引领作用。

  附:板书设计 21、 太阳

  远 1.5亿公里

  特点 大 130万个地球

  热 6000摄氏度

  关系密切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课标》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2.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说教法:

  1.赏读法。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讨论探究法。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四、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分步品读——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2分钟)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约10分钟)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约法20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1)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桃花源》说课稿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4、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约6分钟)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5、归纳总结(约5分钟)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①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6、课后延伸(约2分钟)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六、说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自然美: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社会美:和平恬静 怡然自乐

  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课题是《植物妈妈有办法》。下面我就从四方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小诗,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一篇优秀的科普作品。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教学目标

  依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中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诗的韵味,并能试着仿编诗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方面的知识,并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味。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多形式的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实践,而读不可置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实践的方法。同时,我也采用实物观察,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入快乐的阅读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赏读情趣——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先简单说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了4次读文。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整体感知,读后交流收获。

  第二环节是赏读情趣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诗歌,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因此我决定采用二小节重点指导,三小节扶,四小节放得教学策略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在第二小节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和小蒲公英一起随风出发,在情境朗读中找到美、读出美,读出诗的韵味儿;在第三小节中运用实物演示法,帮学生理解“铠甲”、“挂住”等词语,并从朗读中体会苍耳妈妈办法之“妙”;第四小节中,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感悟出豌豆妈妈的方法之“巧”。

  下面就是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和仿写诗歌这两个环节密不可分。

  拓展延伸:让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然后我再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种植物和学生交流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同时也为创编诗歌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图文并列”式的板书。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主题鲜明。能清晰体现教学思路。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我就将这节课呈现给大家,希望各位老师听后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安排“试一试”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习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三、教学设想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新课伊始,我创设了“纸箱厂要制作一种长8分米,宽2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盒和一种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包装盒.哪种包装盒要用的硬纸板少?”这一问题情景,接着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地方要用硬纸板?”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概念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充分准备。

  2、借助教学媒体,提高学习有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我通过提问“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引导学生思考把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之后由多媒体电脑演示展开过程,要求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找到“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强化空间观念,增加学习趣味。

  在此基础上“提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围绕本课难点问题进行尝试解决问题,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允许各类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然后通过比较,进而到表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这样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学数学要抓住解题关键,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3、适当应用拓展,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在上面问题的解决中都有是凭借实物来完成的,练习部分我先安排了一组判断题,在第三小题中,学生思维的常规得到打破,相对于独立物体而言的,那么对于组合物体表面积又是怎样的呢?我将更多的时间与思考空间留给了学生自己思考,让新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然后,第二大题安排了看数字算面积的练习,与看图算面积想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可无论是包装盒实物,还是具体图形、或只是数据的表面积计算,解决的都是6个完整的表面积的计算,可实际生活中的也有不是6个面的表面积计算,那么对于不完整的包装面积又该如何计算?我安排了“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表面积如何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注重培养学生方法的发散,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培养学生个性。最后,我考虑到学生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感知水平上,还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聪明题中,对于组合物体的包装,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比较、交流,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样多方面联系,不仅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创造了合作的空间。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重叠面多,图形越接近立方体,表面积越小,鼓励学生进一步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包装现象,使学生明确:对物体进行包装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要么使包装美观大方,吸引注意,要么简单小巧,尽可能省纸。从而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我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设计,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四驱兄弟》中的赛车片断作为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在 PowerPoint 中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方法。这一内容是PPT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知识本身比较生动,趣味性强,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操作方法不是很难,但是如何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的添加动画对于学生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掌握自定义动画“进入、强调、退出”的基础上,掌握较为复杂的“动作路径”的设置。提高学生信息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引导学生绘制直线动作路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2、通过赛车比赛环节,重点解决直线动作路径的调整和速度的调整,建构自主、合作、竞争的学习模式。

  3、利用曲线、任意多边形、自由曲线工具,自己设计一个动画小故事,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绘制直线动作路径。

  2. 直线动作路径的调整和速度的调整。

  3. 曲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开始”设置中“之前、之后”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本课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适时地给予学生启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有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使用以上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所收获而不放弃思考。

  四、学习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是这样学习的:

  1、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简单任务;

  2、发现问题,接受提示,相互讨论,合作解题。赋予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为的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在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播放动画片《四驱兄弟》中的片断,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进行主动创作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讲解演示。

  通过两点间距离最近的是直线,引出直线动画,让学生尝试添加直线动画把赛车从起点开到终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后,请能够快速完成任务的同学到前面,把操作方法讲解演示给大家,老师同时以板书的形式进行提炼与总结。

  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同桌两个人共用一台电脑,分别设置一辆赛车进行公平比赛,既巩固了刚学的知识,又引出了开始的设置。通过教师提示,学生自主探究开始的设置,达到两辆赛车同时起跑,才能进行公平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在速度上又有了变化,教师相机引入速度的设置问题。

  三、拓展练习,自主创作。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举一反三的功能,让学生尝试用曲线、任意多边形、自由曲线动画为各类素材添加动画效果,让学生感受到了运用幻灯片动画可以创意无限,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动画效果。

  四、教师小结,情感升华。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中学生的表现,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希望。

  在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之,全课不仅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也给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老师!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基本原理》。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学法三个方面来说明。

  【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必修4第十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继学习等量关系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又一新的关系-----不等关系。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与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与等量关系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习不等式性质及解法的基础,又是构造方程、不等式与函数的基石;因此本节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标要求

  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掌握比较法。

  3.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的地位,我提出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②掌握作差比较法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式;

  ②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状况及理解程度;

  ②注重问题情境、实际背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③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使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订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并应用作差比较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作差比较法过程中得变形。

  【说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问题1: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胖与瘦、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

  问题2: 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下面我们首先来看如何利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1:主要是

  通过课前的问题展示,让学生感受不等关系与等量关系一样来源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随着新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对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1)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引例1: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写成不等式就是:

  引例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写成不等式组就是--用不等式组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中找出列不等关系的方法,这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师的注解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问题的关键。

  三、反馈矫正、巩固提高

  . 问题1: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xx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 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呢?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不等关系的认识(进一步体现本节的重点)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启发诱导的同时,训练了学生观察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的例2起铺垫作用,体现认知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 问题2: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所有上述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本节知识。突破了如何判断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不等式这一教学难点;教学时可先请二位同学(最好是学生自愿)分别上台板演,同学们集体纠正,同时给学生一个解题的规范示例。

  .教师将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整和在一起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本节知识。突破了如何用作差比较法比较大小和证明不等式这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研究:

  a克糖水中有b克糖(a>b>0),若再添上m克糖(m>0),则糖水就变甜了。你能用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糖水加糖会更甜"的现象?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四、总结评估、内化结构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揭示了什么数学思想?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表现怎么样?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材后习题以及A组试题

  2、课外拓展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必做题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能进行灵活运用,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课外拓展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体现了新课标"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说教法、学情与学法】

  1.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说教法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本节教材的特点注重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而且学生参加高中新课程的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初步养成了探究习惯和一定的合作交流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

  3.说教用具与学生用具:

  投影仪、胶片、三角尺、刻度尺

  【说课综述】

  本节课是有一定难度的概念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发现、讨论交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富有个性化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发现自己的潜能。

  以上即是我对《不等式基本原理》的认识与处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人世间最动人的就要属感情了,《妈妈,我们要活下去》这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在于它以感情为基点,独辟蹊径地记叙了一件孩子救妈妈的事。在危险面前,这个孩子丝毫不放弃,表现出了坚不可摧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虽然这其中是爸爸的话在支撑着他,但他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这是多么的不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文章分9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向我们简单地交代了父亲叮嘱洛迪要照顾好妈妈。3~7自然段则具体讲述了洛迪在洪水中抢救、保护妈妈的经过。第8、9自然段让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为他们舒了一口气,在洛迪自始至终的保护下,妈妈终于可以脱离危险。

  一幅形象的插图渲染出气氛的紧张,和着跌宕起伏的情节,使我们在心潮澎湃中再次领略爱的力量,爱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俨然”、“惊恐”等词语的意思。

  2、能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课文,感受洛迪的勇敢、顽强、有责任心以及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3、理解课题“妈妈,我们要活下去”的含义。

  4、提高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以关键词句为依托,感悟洛迪的品质、爱的力量,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出示课题,读一读,说说从课题上读出了什么。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是体现全文中心的一句话,安排请学生说说从题目上读出什么,除了强化这句话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同时也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

  2、过渡:大家解读地是不是与课文内容吻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品读感悟

  1、学生自读第1~2自然段,说说从这两个自然段中读出洛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洛迪是文章的主角,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他的关注。而1、2两个自然段也是下文的伏笔,正因为洛迪一贯就很懂事、有责任心,所以才有后来的在危险面前临危不惧的坚持努力地抢救妈妈的表现。这一点,学生是要有所了解的。)

  具体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回答扣住“点点头”、“每逢……就……“、“俨然”引导体会。

  2、自读第3~7自然段,说说对洛迪有什么新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地在语言文字中徜徉感悟。而继续以感悟洛迪是怎样的孩子为贯穿,可谓直奔中心。)

  (1)明确方法: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在旁边以关键词的方式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书。

  (3)交流。从两方面引导:

  一方面:体会情况的危急。(针对前面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交流时必定是说对洛迪的认识,怎样自然地过渡到体会情况的危急呢?洛迪的表现是与险情结合在一起的,我预想是抓住学生回答中涉及到险情的词句过渡至描写险情的句子。)

  着重体会这样几句:

  第一句:第3自然段中“洛迪蜷缩在汽车后座上,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引导:“眼前的景象”是怎样的景象?洛迪被“吓坏了”又会是怎样的反应?

  第二句:第4自然段中“可是刚一迈步,激流便把他俩抛起来,卷进了洪水。”引导:从“抛”和“卷”可以体会到什么?他们一共被激流卷进几次?

  洪水是无情的,除了湍急,它的无情还表现在什么上呢?引导学生还要关注第4自然段中“不一会儿,水漫上了座位,他们的身体开始感到麻木。”第5自然段中的“时间慢慢地过去,冷水泡得他们浑身麻木。”以及第7自然段中“他保护着妈妈,在冰凉湍急的洪水中坚持了整整3个小时!”

  (险情是故事发生的原因,倘若学生不能对当时危急的情况有一定的感受,那么对人物品质的感知也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深入地体会了,所以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当时危急的情形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当然,在交流中,会强调学生的朗读,除了请谈感受的同学把句子读好,也会请其他同学一起读读。)

  另一方面:体会洛迪的品质。

  (第6、7自然段是重点描写洛迪的段落,相信同学们会抓住这两个自然段来谈。)我要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地方:

  ①“爸爸的话”是什么?指出:爸爸的话是洛迪的精神支柱,爸爸对他的叮嘱、信任坚定他抢救、保护妈妈的信念。

  ②洛迪对妈妈说的“妈妈,坚持住!我们要活下去!”中,两个感叹号包含的是什么感情?

  爸爸的话、洛迪的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实际感悟中,学生有可能会就“吓坏”、“惊恐”提出洛迪也有胆小的一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会先让其他同学发表一下意见,然后再引导:这两个地方也正体现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最初,有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而在这么害怕的情况下能最终战胜自己的胆怯并勇敢地面对,这是更震撼人心的,在对比中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

  3、继续学文,强化中心

  (1)再读读第8、9自然段,说说对洛迪的看法。

  (2)对于妈妈的表现,你也能谈几句吗?

  (文章中流动的爱并不止爸爸对妻儿的、洛迪对妈妈的,还有妈妈对洛迪的。面对如此勇敢、坚持的孩子,妈妈又怎么忍心让他和自己继续遭遇危险,或者辜负孩子对自己的真挚用心呢?让学生试着体会一下妈妈的心情,能促进他们感受爱的力量的伟大。)

  (3)从文章的最后一句中,你又读出什么呢?

  (路人的表现又向我们揭示了另一种爱,大家庭里的爱!)

  4、小结:小家庭里有爱,大家庭里也有爱,爱,铸就了希望,铸就了温暖。

  三、升华中心

  1、课文学完了,但洛迪说的“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似乎还回响在耳畔。找一找,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为什么要以它作为课题?

  (对于能直接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教学中是绝对不能放过的,况且它还是课题,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进一步说出从这句话上可以感受到什么。)

  2、总结: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坚持的精神是崇高的,用高、顽强的品质更是值得人敬佩的。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爱,读出坚持,读出勇敢,读出顽强……

  (在感悟了文章的中心后再读课题,可以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四、作业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假定洛迪能收到我们的信,写一封信给洛迪。

  (改进:

  1、要着重体现出学生是怎么学的,而非老师是怎么教的。

  2、重点部分一定要说清楚处理方式、过程。

  3、说课过程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一定要优美、生动、清晰。)

【【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2.【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3.【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4篇

4.【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6.【热门】美术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7.【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8.【热门】小学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