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4-30 12:58: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说课稿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语文说课稿3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小学语文第10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革命烈士叶挺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成的。这两首动人的诗篇,虽然出自于不同的作者,却诠释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笑对死亡,视死如归,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献身。叶挺和陈然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跃然纸上。

  两首诗歌在反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课文的处理上,可以通过“教师引导赏析”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因此,在字词教学上,教师不用面面俱到,可以联系文章具体的语境,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

  由于这两首诗都是简洁明快的现代诗,学生在阅读时,对全诗内容的梳理、把握上,难度不大。但要真正通过语言文字,体验诗歌中的某些具有特别含义的字眼,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比如《囚歌》中,叶挺两次所提到的“自由”,对于语文学习力较弱的同学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指导。

  此外,由于课文中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于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破裂而导致的革命者被捕被迫害的事件,学生可能不一定完全理解。这就需要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感悟。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

  认识“棺、叛、乾、坤、罕”,会写“囚、躯、棺、叛、逆、颠、罕”。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结合字形,在具体的诗歌语境中,重点理解“囚”的写法与含义。通过重点字的'点拨,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对于《囚歌》中两次出现的“自由”,则通过比较的方法,加深学生的认识。

  目标二:

  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以《囚歌》为例,教师在对课文第一节的处理上,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如在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一句中, “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等词语,都蕴含着两层意思。这是诗歌中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如 “人”这个词语,表面看指的就是人这一个体,实际更是指像叶挺这样坚贞不屈的革命者。所以,通过对比与分析,学生只有在弄清这些关键词含义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地感知诗歌的写作特色。

  目标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囚歌》和《我的“自白”书》是革命者坚定意志的赞歌。教师应借助朗读,去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感受叶挺与陈然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息牺牲的伟大精神。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细心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结果论述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通过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以此为依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同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四课书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本人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故此,确立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①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开朗、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②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③积累两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①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②分析两文的论证方法;③对作者的观点进列自我评价。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在进列两篇短文的教学中,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法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依据两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励其志。

  2、讨论探究法。对于两文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等重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法。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用比较阅读,更好把握两文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思路。

  四、说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导入新课

  坐拥书城之中,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瘦菊幽兰馨于鼻尖,芳草连夭,长亭古道,红有樱桃,绿有芭蕉……难怪古人发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叹。如何才能坐拥书城?如何做到与书籍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将在《短文两篇》中聆听,两位大家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独家秘诀。

  2、作者简介:略

  (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本人喜欢的语句。

  (2)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傅彩:fù cǎi(给言辞)增添光彩。 藻饰:zǎo shì修饰文辞。

  狡黠:jiǎo xiā狡诈 诘难:jié nàn 诘问,为难。

  滞碍:zhì ài不畅通。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 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zī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咀嚼jǔ jué。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章文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废寝忘食:zī zī bù juàn 形容很勤勉。

  (3)学生初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小结:

  2、精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3、本文的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①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读书补天……”等,比喻论证能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②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如文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另外“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对比鲜明,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③运用了归纳论证法,如“读史……读诗……数……科学……论理学……逻辑辞之学……凡是所学,皆成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结果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

  4、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①本文富含哲理,警句纷呈迭出。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与感受。

  ②教师启发学生联系本人的读书体验来谈,力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1、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

  (2)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3)本文的论证思路怎样?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你最赞同的是哪一观点?

  明确:

  (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2)“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结果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纵观论证思路,即树靶子——作批驳——得结论。

  (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5)作者的观点有: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小结。

  (四)比较阅读,强化所学

  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

  相同点:第一,都是谈论与读书相关的问题;第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第三,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第四,两篇短文都表明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好读书,读好书。

  不同点: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天生才干犹如天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话,严谨质朴。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精华】语文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语文说课稿四篇

2.【精华】语文说课稿八篇

3.【精华】语文说课稿4篇

4.【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三篇

5.【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6篇

6.【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四篇

7.【精华】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8.【精华】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