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4 22:59: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84页表内乘法二例5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例题是运用学生在学习并掌握7、8、9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加、乘法运算解决座位够不够的问题,新课标中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教材非常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生动的资源。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还属于比较活跃的孩子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和动脑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环境中完成课堂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难点:培养学生如何分析、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2~9的乘法口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成就高效课堂,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方法:

  情境激趣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堂。

  优化探索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观察,小组中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从而选择最优算法,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灵活操练法:设计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多媒体协助法:将多媒体融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直观有趣和充实。

  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复习旧知识、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1.口算(并说出口诀)

  9×8= 6×3= 7×5= 5×8= 9×9=

  8×6= 6×7= 9×3= 2×8= 7×7=

  2、商店里有4盒兵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

  3、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卖出35个,还剩多少个?

  4.同学们,你们喜欢参观科技馆吗?(喜欢)那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乘车去科技馆看一看。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好不好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境激趣利用教材呈现资源,把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中,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丰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整理信息 、提出问题

  1.出示教材第84页例5的主题图

  谈话:仔细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

  学生可能找到如下信息:1)从文字信息中知道两名学生和30名学生2)从图片信息中了解到这辆车左右个两列,每列8个座位3)最后一排5个座4)横着看每排4个一共7排,最后一排5个座。

  根据学生的汇报信息板书相关信息

  参观人数:2名老师30名学生

  客车情况:纵向观察------4列,每列8座,最后一排多一座

  横向观察------每排4座,共7排,最后一排5座

  2.根据信息寻找问题:坐得下吗?(板书)

  同学们的信息寻找的很准确那么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坐多少人”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体现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学生在寻找问题并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难点相应分散,更有利于后面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提高探究效率)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深入分析

  老师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租这辆车去科技馆能坐的下吗,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要想知道能不能坐下要先求什么?下面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试着把你的想法在主题图上画一画, 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四)、交流方法、 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解题的思路)

  方法一4×7=28(个) 28+5=33(个) 33 > 32

  答: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前面每排四个座位,有7排,一共就有28个,再加上最后一排5个,所以一共有33个座位。有32人,能坐下。

  方法二2×7=14(个)2×7=14(个)

  14+14+5=33(个) 33 > 32

  答: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左边有2*7=14(个)座位。右边有2*7=14个座位,在加上最后一排5个座位,一共33个你,能坐下。

  方法三2×8=16(个) 2×8=16(个)

  16+16+1=33(个)33 > 32

  答: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左边2*8=16个座位,再算出右边2*8=16个座位最后在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一共有33个座位,也能坐下

  方法四4×8=32(个) 32+1=33(个)33 > 32

  答: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每排4个座位一共8排,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方法五8×4=32(个)32+1=33(个) 33>32

  答:所以能座下

  我们组先算每8个座位一共4行,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方法六7×4=28(个)28+5=33(个)33 >32

  答: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每行7个座位,一共四行,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五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设计意图:遵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通过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自主学习方法方式,探索发现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2. 小结:同学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以及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3、优化算法

  通过刚才的谈论和分析,我们发现六种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六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次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

  (五)巩固与拓展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同时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巡视,找不同解决方法进行板演

  横向观察:每行六个的有四行,每行五个的有两行

  纵向观察:每列6个的有5列,最后一列有4个

  方法一:6×4+5×2=34(个)

  方法二:6×5+4=34(个)

  2教材第85页练习21第三题

  让学生收集信息后提出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5×5+2=27(盆)

  27<30

  所以这些花够

  (设计意图通过同类型的题型的训练,认识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答,不仅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梳理收获,反馈评价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课内容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四:说板书 解决问题

  参观人数:2名老师30名学生

  客车情况:纵向观察------4列,每列8座,最后一排多一座

  横向观察------每排4座,共7排,最后一排5座

  问题:能坐下吗?

  方案一: 方案二:

  30+2=32(人) 30+2=32(人)

  8×4+1=33 (个) 4×7+5=33(个)

  32<33 32<33

  答:能坐下 答:能坐下

  五:总结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我以《新课标》和区教研室提出的高效课堂为指导思想,并贯彻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当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缩写是人教课标版第十册五单元的习作内容。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学习缩写练习。所以教学的目标首先定在了对缩写的概念、重要性和缩写方法的指导上。本次习作的目标之二是通过练习缩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能力。

  二.说教法。

  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因为缩写这种文体不像以往的习作那样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或者有亲身体验,也不像看图习作那样直观,所以会觉得单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缩写的兴趣,能正确对待本次习作。我巧妙地借助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中的一个场景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缩写的重要。

  2.形象比喻,了解缩写。因为是首次接触缩写,所以首先必需給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区分缩写与改写,我用了压缩饼干这一形象的比喻,学生明确了所写的本质是让内容更精炼,但文义文体不能改变。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了缩写中的三不变原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缩写的认识。

  3.利用提示,归纳方法。当学生对缩写有了足够的兴趣和认识后,我引导学生阅读习作提示,归纳习作的方法,教给学生缩写的步骤,让学生知道缩写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熟读原文、理解原文,缩写后必须保留主要内容,意思要准确完整,不可改变愿意,语句要通顺连贯。缩写后的文章仍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4.研读例文,感悟写法。教材中给出了《景阳冈》的缩写范文。阅读范文通过与原文的对比,学生知道要删除次要内容、次要人物,保留主要的内容和情节;知道为了使语言简练就要删去修饰成份;人物的对话可抓住主要内容改成转述的形式;还要用上一些连词使语句更通顺。

  5.表格铺路,实践练习。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学生听了这么多读了这么多,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会写。为了便于知道,我选择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练习缩写。为了帮助学生回顾原文抓住重点,我设计了填表格的方式。

  读懂原文

  保留内容

  读懂原文

  删减内容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主要内容

  次要内容

  先让学生口述,师生评议。重点指导怎样连。让后再动笔写,师生共同修改。

  三、说教学环节。

  本节课,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因为时间有限,按照教学目标,我审计了四个环节: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分析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研读例文,感悟写法——实践练习,师生评议修改。

  所选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故事中的人物与本次细作相关,学生在质疑中明白了语言简练的重要,从而更好地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习作提示的分析一是帮助学生学习认真审题,而是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归纳所写的步骤和方法。通过板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为后面的学生习作、评讲提供方法依据。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完整清晰。前两个环节的教学方法使用恰当,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学生对所写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所写的方法步骤都很明确。教学井然有序。

  2、整节课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教师扶得有余而放的不足,致使教学效果不明显。对例文的分析过于细致,教师的讲解繁琐,用时过多,以致第四环节的教学仓促收尾。在学生联系这一环节,教师的限制过死,学生习作会有千篇一律的可能。

  3、教师语言不够严谨,有些地方自相矛盾。修加强课堂调控、机智应变的能力。课前准本要充分。

  4、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给学生说话的艺术,先要肯定别人的优点,再提出建议。教师首先要学会肯定,多给写生鼓励。

  总之,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考虑不多,今后需多从教学的时效性考虑,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当放开手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锻炼时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构想。

  第一、二环节不变,研读例文时让学生找出缩写文与原文的不同之处后,直接进入实践练习。先让学生在原文上勾画,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再出示例文的相关片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可以自由的练习,才能达到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理解

  1.教材特色。

  《少年聂耳》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这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作者怀着对我国杰出的音乐家聂耳的祟敬心情,用简洁明白而又略带诗意的语言记叙了聂耳少年时代非常喜爱音乐的故事。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仅2句话,概括地介绍了聂耳的身份———杰出的音乐家及他一生的重大贡献。第2—5自然段分别叙述了聂耳少年时酷爱音乐的两件事。描写了少年聂耳被木匠师傅的笛声迷住,拜木匠师傅为师学笛的情景。描述少年聂耳在西山游玩时,独自出神地在大青树下吹笛,连下雨都似乎未察觉的事。全文层次清晰,行文简洁,用词比较准确、形象,字里行间饱蘸作者情感,隐隐地告诉人们: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非常喜欢音乐,勤学苦练紧密相关的。此文被编入第7册第2单元第一篇课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它与本单元的另两篇课文有其共同点,即都是记事写入的文章,都具有思想教育性,都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要下苦功夫才能有成果。”从语文知识能力上看,其重点训练目标都要求教师以课文为例,对学生进行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的训练。但在这方面,此文与另两篇比较,还有不同之处,即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缘于:①从整个小学阶段看,它是首次提出对意义段的认识。这标志着,从本文的学习开始,对学生不仅要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还要开始进行篇的训练,这是一种质的飞跃。②此文是打头课文,具有以篇带篇的范例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这既是本册阅读训练的重点之一,又是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并品评有关语言。此文中有一些重点词句,如“每当……总是……却、一眨不眨、侧耳倾听、恳求、似乎”等,看似乎谈,却极能传神。帮助学生把握住这些重点词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使本册第1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得到迁移巩固训练,还能借此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及训练语感。

  难点:

  对逻辑段的认识。因从整个小学阶段看,这一概念是第一次出现,受先前“自然段”影响,学生要把这一概念构建到自己的认知网络中去,需要进行一番抽象思维及比较和概括。

  根据聂耳成才的事实,体会理解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因这一思想情感因素并未在课文中直截了当地点明,需老师点拨,让学生从中领悟。

  3,对教材附件的理解;

  此文有两幅插图,一幅表现聂耳坐在石阶上,手托下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侧耳倾听笛声的情景;另;幅表现聂耳在大雨中出神地吹笛的情景。教学中,结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描述插图,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同时可作为学生分段的提示。文后的三道练习题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第2题的分段训练,它提供了2—5自然段的段意,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把邻近的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不仅知道这一课该怎么分,而且从中学到一种分段方法,即阅读方法。

  4.教学目标。

  课文总体教学目标(略)

  根据此文的总体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本课文拟用两教时教学。第一教时的目标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学会15个生字,正确读写22个新词语。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谱写、诞生、夜幕降临”等词语。

  了解课文主要讲什么,初步理清文章脉胳,能说出第1自然段的段意。

  初步感知少年聂耳很喜欢音乐,并能勤学苦练。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一眨不眨、侧耳倾听、恳求;……却……、似乎”等,并能用“每当……总是……”造句。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能边读边思,划出具体描写少年聂年非常爱好音乐的句子,初步背诵第5自然段。

  能感受认识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上述教育目标,既考虑了知识、能力 也考虑了情感目标,同时还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

  二、学情(略)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较浅显简明等特点及学生实际,课时运行的教学模式为“激情导学——目标导练——积累迁移”主要采用“目标导学、读读议议法”,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词语比较法,初步学会“自然段归并”分段法。

  四、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的课时教学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复习导入、明确目标。在这一板块中,主旨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及一些新词,这一字词的基础训练在四年级仍木可忽略。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单元学习提示”,让学生明白这一课主要的学习任务:即尝试运用按自然段归并给课文分段,及运用这一分段方法一般需要掌握的三个操作步骤中的第2、3步。第二板块为研读、讨论、自悟,并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词句,巩固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本板块采用以下两大环节:

  1.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运用“读、思、划、品、说、读”方法,先个体自学后再小组、全班交流、研究。此环节中,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为①边读边思边划:哪些词句表现了聂耳喜欢音乐?②借助插图,品读重点词句。③说说自然段段意。④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反馈讨论中,教师重点组织学生研究:①感悟“每当……总爱……”的句式,并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加以仿说。如“每当木匠悠扬的笛声传来时,聂耳总爱跑到木匠师傅跟前”。这样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中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能避免教学内容游离于课外,避免教学支离破碎。②“忙、一眨不眨、侧耳倾听”等、表动作神态的词语,让学生演示体会,并从中理解从这些词语的运用中,可看出聂耳对笛声喜爱迷恋。③交流段意。

  2.迁移学法,学习3—5自然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学生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伙伴学习法”展开自学。学习的步骤仍按“读、思、划、说、感情朗读”进行。之所以把3—5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一气呵成,主要是考虑文字较浅显,学生的理解不会有多大困难,同时力图突破逐段讲解的定式,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在这一环节的反馈交流中,教师重点组织研究。①“恳求”一词的用法,用抽词比较,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②对“……却……”句式的理解,教师提供情景,让学生用“却”说话。如“哥哥跑过去替聂耳撑雨伞,聂耳却……”让学生体会一个“却”字突出表现了聂耳多么喜欢吹笛,多么勤奋吹笛,从而理解“却”字的转折作用。③“聂耳越吹越有劲,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用删词比较法,让学生理解“似乎”一词看似平谈,却能形象地表现少年聂耳对音乐的喜爱已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④在启发学生质疑中研究:第5自然段描写聂耳在雨中吹笛,为什么还要写上“哥哥从龙门下来,忙替他撑雨伞”一笔?让生感悟到,这样写,是从侧面衬托聂耳对音乐的痴迷,因为哥哥知道每当聂耳吹笛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一环节的朗读训练重点主要放在第5自然段。因此段是本文语言描写比较精彩的一段,其中有不少值得让学生积累。

  《少年聂耳》说课设计 说课稿专题,本站有更多关于说课稿,说课稿方面的作文。

  这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可采用引读、指名读、评读等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帮助学生读书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境地,同时也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为背诵此段奠定基础。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边观图边尝试背诵。

  第三板块,初步掌握“自然段归并法”的第3个操作步骤:把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如有的自然段单独讲到一个意思的,就独立成段。 此板块主要环节如下:

  1.根据板书出示5个自然段段意,先让学生尝试做“作业练习7”填空,组织4人小组讨论分段,并要求依—‘定句式说出为什么这样分。

  2,班级交流“分段”,如有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找出错误所在。本板块的学习,是落实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的关键处。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仅知道这一课怎么分段,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得出,所谓讲“同一意思”—般可从地点、时间、内容是否是同一方面考虑,因此在指导学生时,特别需强调“讲出分段的依据”,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切实都经过一次“历练”的过程。另外,对教学难点“逻辑段的认识”,在分段的基础上,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水到渠成,比较直观的理解。

  第四板块,课堂小结,读写迁移训练。

  在这一板块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小结,这节课主要学懂了什么?以进一步落实重点教学目标,并强化“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的学习。另外,为了更好地运用好教材的语言范例,在此板块,还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练习,进行迁移训练,如布置一项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习课文第2自然段中描写聂耳专心致志听木匠师傅吹笛的情形,如用一段话来写一写自己或家庭某一成员看电视时的情形,要求用上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这样的练习,是针对四上年级学生写事较笼统、不具体这现状而设计的,力图使学生从课文中学语言、学写作,同时,这样的仿写,学生学有范例,不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能使学生乐学

  五、说板书

  用自然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认真读全文,了解主要讲什么。

  2.仔细读、想,自然段段意①聂耳是一位杰出的音乐

  ① 聂耳常跑到木匠师傅跟前听吹笛

  ② 聂耳恳求木匠师傅教他吹笛

  ③ 聂耳独自在大青树下吹

  ④ 聂耳沐雨吹笛

  3.把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成一段。

  这一板书设计,左边是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的3个操作步骤,右边是各自然段段意。这仿佛是一张图表,主要是力求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分段方法的理解、认识。

  总之,本教材第二课时教学程序的安排,首先是着力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每一板块的设计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自学、讨论,同时又充分考虑了教师主导作用的不可偏废。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发挥。此课时,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①为学生导路,如示学习目标及自学方法,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突破重点。②给生导练。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精当。在这节课中,适时安排学法迁移、朗读、背诵等,都较好地体现了为今后的读写服务。

  其次,力图体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注重的不仅仅是对内容的理解,而更注重的是语言的吸收、内化、表达。如让学生述说分段理由时,给一定的句式,让学生学习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再次,力图体现“抓住重点、指导阅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方法,而是抓住重点处,重锤敲打。这样减少了教师不必要的讲解。从原来的3教时压缩至2教时并大体完成了此课文的教学任务,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动物吃什么》是省编教材大班上册主题五:有趣的'动物中的活动内容。本活动是在了解了动物的外形之后,继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激发幼儿探索动物食物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选取《动物吃什么》作为活动素材是因为:

  (1).幼儿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他们眼中的动物是他们的好朋友。能和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内容易激发幼儿兴趣。

  (2).幼儿的知识水平.进入大班,幼儿对一些动物吃什么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动物种类繁多,他们了解还很肤浅,而对草食,肉食,杂食知道的应该更少。《纲要》中说:教育内容的选择即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即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

  (3).灵活性强.本活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执教者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去准备。有足够的空间收集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只要本活动留着,什么时候都可以执教。

  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 激发幼儿探索动物食物奥秘的兴趣

  2. 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本活动就是为达到目标1、2,这也是教材提出的目标要求。为什么我又加上了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目标呢?因为我有时感觉到虽然实施素质教育了,也启发了,也探索了,然而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却没有同步发展。半句话,一个字,一个词的说,我觉得利用本次活动在充分完成目标1、2的基础上还有很大空间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动物小狗,开始小狗来动物园了——我想给小狗送骨头——我的好朋友是小狗,它喜欢吃骨头——我的好朋友是小狗,我把它放在3号桌上,因为它喜欢吃骨头。《纲要》中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兴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本活动就为幼儿提供了语言交往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探索动物食物奥秘的兴趣。

  难点: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

  为了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我做了如下准备。

  1. 动物卡片.20多种动物卡片。

  青草、竹子、桃子、骨头、玉米等图片

  2. 动物聚餐餐桌图三幅

  二、说教法

  1. 情境教学法

  本活动把幼儿带入动物园参观动物为情景,了解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 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与幼儿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思维碰撞或思维发散,本活动中讨论的内容是由教师发起的,动物园还有许多动物,它们喜欢吃什么呢?这样运用已有的经验,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对于吃杂食的动物也逐渐认识起来。

  3. 示范法

  即有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为幼儿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也有能力强的幼儿为其它幼儿提供的范例。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效果会更好。

  当然教学中还灵活运用了其它教学法:如:提问法、观察法、操作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开通了幼儿多种感知通道。这也正象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认识对象的体验也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

  三、说学法

  浅显的谜语,逼真的动物叫声,引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幼儿听的习惯和说的习惯。活动情景的设计把幼儿带入一个动物世界。他们迫不及待的去喂小动物,精练的提问:你想给谁送什么?你的好朋友是谁,它喜欢吃什么?在这样有梯度的提问中,幼儿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的内容呈螺旋上升,表达能力自然提高。听的习惯、说的习惯也在培养。小动物坐位置更是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即得到乐趣,又活跃了思维,即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过程

  《动物吃什么》是一个综合活动.包含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其基本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采用环环相扣的组织形式,活动流程为: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找朋友感知发现——组织讨论。扩散思维——动物分类。提升经验——活动延伸,扩展视野。

  1. 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一半。动物园又来了新朋友。谁来动物园了?紧紧吸引了幼儿,通过听声音,看动作,猜谜语把动物们引出来,一下子就把幼儿带到了动物世界,激起他们的兴趣。

  2. 找朋友,感知发现

  (1).饲养员叔叔给动物准备了好多吃的,它们是什么?

  教师逐一出示食物图片,鼓励幼儿说出这是什么。

  (2).你给谁送什么?

  幼儿说出给谁送什么,并动手操作。然后扮演动物的老师说谢谢小朋友。送给我……引导幼儿说出不用谢。这里的师幼互动,即为下面的语言训练提供了示范,也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同时也为下面幼儿之间的互动打下了基础。

  (3).你的朋友是谁,它喜欢吃什么?

  部分能力差的幼儿,有了前面的语言示范,也能试着说出来。这里注意了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通过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即了解动物吃什么又发展了语言。

  3. 组织讨论,扩散思维

  动物的种类繁多,前面几种只是代表。经过幼儿讨论想象,会说出更多的动物,能激发幼儿探索动物食物奥秘的兴趣,使本活动重点得到突破。还有许多小动物它们是谁呢?它又吃什么呢?当老师问讨论结果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有些动物只吃草,有些动物只吃肉,这样就为下一步动物分类打下基础。

  4. 动物分类,提升经验

  如果简单的让小朋友给动物分类,即生硬、又不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动物联欢、共进午餐的场景。你的朋友是谁?它应该在几号餐桌上,为什么?为了减少盲目性,每号餐桌上先送上两个小动物。老师简单总结,幼儿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放置其它小动物。每位幼儿都非常兴奋和愉快。兴奋和愉快是幼儿活动的最佳背景。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幼儿都敢说,敢做,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积极性比较高。在这里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认识了许多动物,了解到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落实化解了难点。

  5. 活动延伸,扩展视野

  动物范围的广大,让探索没有止境。如果就此结束。刚激起的兴趣也持续不了多久。本活动的生成、延伸也是一定的了。动物不同,喜欢吃的食物也不同。请小朋友注意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和图片,带到幼儿园来,大家互相交流。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桂花雨)

  这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吗?像什么?有什么感觉?

  (由课题联想开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谈谈感受,带着感受读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创造了学习情境和氛围,一举两得。)

  2、感悟课文

  (1)体会“摇花乐”

  A、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读,再交流、表演,最后朗读体会)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B、“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C、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2)感悟思乡情

  A、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所以当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深情地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

  B.(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揺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C、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3、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A、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五、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桂花香揺花乐思乡情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2.【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3.【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4.【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5.【精品】美术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6.【精品】幼儿园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7.【精品】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8.【精品】说课稿汇编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