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4 14:03: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集锦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说课稿集锦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主题,概括文中主要事件。

  ⑵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⑴学会复述课文,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⑵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目标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㈠教材分析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学习人物品格,进行情感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描写细腻,形象鲜明,故事感人,既可以用来学习复述课文、把握关键句段,也可以用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还可以用来进行爱心教育。

  ㈡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人物形象

  ⑵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⑶进行一次爱的教育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三、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二班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表达能力较差。

  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研讨课文和激发学生兴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找资料,在课外材料中发掘兴趣点,充实课堂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设计各种表演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意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法分析

  教学内容分理解内容、赏析语言、情感教育三大块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速读训练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研讨内容,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说研讨赏析感受、读课文优美句段、写感受疑问,整理成文达到结合听说读写训练的目的。

  五、教学媒体设计

  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导入部分用屏幕展示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文字,背景为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共同学习的图片,以渲染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间用屏幕展示初读课文和重点研讨阶段的学习任务,以节省板书时间,结尾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以烘托课堂高潮,结束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㈠导入:用屏幕展示展示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文字,背景为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共同学习的图片,全班富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教师导言:

  ㈡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⑵你怎样理解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形象

  ⑶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

  2、分小组讨论问题

  全班交流,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㈢重点研讨,赏析语言。

  1、教师导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件事,或者是哪一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㈣小品表演

  1、小品场景:《新闻夜班》拍摄现场

  2、表演成员:学生5人,一人饰盲人、一人饰记者、一人饰摩托车和汽车、一人饰路边摊贩、一人饰消防栓。

  3、表演道具:盲道示意图、摩托车和汽车图样、路边摊贩图样、消防栓图样

  4、剧情:

  第一幕:(记者上)记者:(开场白)我市的环城公路已竣工通车,极大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压力,而道路上盲道的使用情况怎样呢?人们却很少关注,今天,我们就此问题做了一个采访,记者请到一位盲人朋友,{盲人上}请她和记者一起,亲身体验一下,使用盲道是否便利,是否达到的设计时的初衷。好,观众朋友,我们来到了外环的某段道路,我们将一路前行,亲身感受一下。(二人前行)

  第二幕:(盲人走到一个集市前,摩托车和汽车堵住了道路,盲人用棍试探)盲人(疑惑地):这是什么?怎么走不通了?记者:啊,这是菜市,我们绕开走吧!(继续前进)

  第三幕:(没走多远,路边摊贩一字排开,有些摊贩占住了人行道,盲人又没法走了)盲人(吃惊地):这又怎么了?记者:这是路边的摊贩把路挡住了。(绕开前行)

  第四幕:(向前走,来到一个施工遗留下的消防栓前)盲人(惊讶地):这又是什么?记者:一个消防栓。

  第五幕:(记者结束采访)记者:盲道,本是人们关爱弱势群体的一种安全方便的设施,是人性化社会的体现。但在某些地方,人们却忽视了它的存在,我们在享受一己便利的同时,是否也想到了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了呢?

  5言,全班交流。

  ㈤教师总结:同学们热情的发言中,闪耀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爱心,是冲破黑暗的曙光;爱心,是解除干涸的清泉;爱心,是寒冬里的温暖;爱心,是酷暑里的清风,爱心无价,愿爱心满人间!

  ㈥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七、板书

  《再塑生命》

  师:关爱善导热爱生活

  爱——获得光明、勇气、信心、新生——关爱他人

  生:好学自强扶助弱者

  八、练习设计

  将观后感整理成文。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朗读导入——初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研讨,赏析语言——小品表演——教师总结,播放歌曲。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祝福》,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六个小说单元:第四册三个,第五册两个;第六册一个。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 知识目标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

  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四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二)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说涉及的人物、环境、情节,)

  (三)表演擂台(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论坛(每两组负责一个问题)

  1、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2,我设计了问题1,意在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

  根据教学难点,我设计了问题2,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都遇到了人生的险滩:前者丧夫失子,后者下岗;也同样为改变命运作了抗争。祥林嫂的抗争是”逃_撞_捐_问”, 但她的这种抗争是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在当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注定要被封建伦理制度排挤甚至吞噬的。如今下岗女工想再上岗就容易多了,只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学习、培训就有机会找到工作,登上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更何况社会也会向她伸出友爱之手。这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五)影片点点评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六) 课外阅读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六、说教师教学观念和基本素养

  我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基于本学科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的。在本课中,主要通过学生表演、提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并注意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育人为本”的理念的发挥。

  七、说创新点

  传统的小说鉴赏,习惯于按小说三要素的顺序一一落实,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祝福》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影片点点评”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八、说板书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但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谁杀害了祥林嫂?

  内因: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个性

  悲剧根源

  外因: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花未眠》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高一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未眠的海棠花很美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对美的理解:发现美,感悟美,体验美。从而得出三个结论: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由于本文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握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本课特点,特确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让学生建立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能力目标: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品味本文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重要语句的内蕴。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思路,理解文中引用诸多例子的意图。

  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的含义。

  二、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

  (一)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勾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地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自学为主,自主合作探讨问题。

  本课是自渎课文,学生以自学为主,课前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另外,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自主合作地探讨问题。

  三、教学设计程序

  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按照"归类"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活动。整个程序分为四步进行,具体是: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半夜醒来,发现家里的夜来香或是昙花在静悄悄地开了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惊异,高兴,喜出望外,没什么感觉……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无独有偶,57年前,一束未眠的海棠花激起了一位日本作家对美的无限感慨,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文学大师,走进他的作品《花未眠》,去一同领悟他所创作的美的世界。(板书课题:花未眠-----川端康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其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

  (二)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川端康成,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①了解一下,知道他是日本的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三部曲是《雪国》,《千只鹤》,《古都》,他是继泰戈尔后第二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在文学领域中,他是美的追寻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本单元四篇散文,前三篇都是中国现当代作家,这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学生可能知之甚少,适当介绍一下,扩生阅读面的同时利于课文的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说说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预想:难句多,不好懂,看不明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②如果让你从文中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你会摘录哪句,并说说理由。

  2、学生谈初读印象。

  无论对否,教师都给予肯定,重在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符合认知的规律。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领悟内涵。完成这阶段的学习,主要方法是教师设疑,学生自学,诵读,讨论,共分8点进行:

  1、跳读1,2段,引导学生把握几个问题:

  (1)一开篇作者就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说明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细腻敏感,善于思考)

  (2)凌晨四点醒来的作者发现了什么(发现海棠花未眠)

  (3)发现了海棠花未眠这件小事,我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大吃一惊因为"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我才刚明白,而且凌晨四点看海棠花,觉得它更美"。)

  板书:发现美―――海棠花未眠

  2、指导学生研读3,4,5段,设疑讨论

  由这件微不足道的事,作者思考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新发现吗作者的实际感受是什么

  让学生从文本找出关键语句,得出三个结论: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3)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感受美的能力: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板书:感悟美

  获得美的方法:邂逅,亲近,反复陶冶(发现花未眠,岚山的美)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的放矢,按图索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研读6——11段,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让学生找出这几段所举的例子,讨论作者举这些例子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板书:

  画中花女人的手勒达像宗达画狗茶碗,画艺术品(艺术美)

  真的花各种手势女人肌肤我家小狗天空自然物(自然美)

  从艺术美中可以领略到自然美

  体验美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原型

  自然美与艺术美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通过重点语段赏析,抓住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难句解读

  让学生提问,有哪些难理解的句子,先问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再适时补充,学生没有问到的难句又是重要句子的,再另行提出讲解。(结合课后题二)

  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3)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4)一朵花也是好的。

  (5)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难句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也是培养其鉴赏能力的要求所在,由浅入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读文规律。让学生先自己感悟,自行摸索,归纳,老师在此基础上

  从中点拨,引导,加强,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通过板书来梳理思路,归纳知识:

  (1)文章抓住一个"美",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发现美(海棠花未眠);感悟美(感受美的能力,获得美的途径);体验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花未眠的这种自然现象出发,思考了关于审美的问题,也学到了许多哲理。

  (2)学习本文我们要掌握几种写作手法:①以小见大;②首尾呼应;③深入浅出

  课后总结,明确思路,加深理解。

  5、拓展延伸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那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让学生联系实际介绍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美的例子,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也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课外延伸拓展,激发学生思维想像发展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由文本到现实生活,深化培养学生建立起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6、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根据学习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做巩固,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以上各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了思维的规律,由分析到归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训练的主线,培养他们独立读书的能力。

  这篇说课稿是关于《花未眠》的教学设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对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合理应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花未眠》是一篇哲理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色,注重线索贯穿,由整体感知,辩体析题到质疑深思,归纳总结,最后拓展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宏观指导作用,应该能收到预期较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京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7《化石鱼》。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设计的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化石鱼》一课是一篇儿童科普短文。通过小金鱼和河公公的对话,介绍了一种化石,就是鱼类的祖先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化石鱼。课文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把读者带入了充满童趣的世界。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化石鱼是鱼类的祖先,产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注意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附近”、“稀奇”和“有趣”等词语。

  二、说设计理念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特别是起始年级,就更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的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课堂用语和肢体动作的运用,都力求让自己更儿童化。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我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1、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2、定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创造性的读——师生合作读——分组合作读——表演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1、自然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教师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二类字字词的复习巧妙的由词到句,由句入篇。

  师:“课文中的小金鱼在谁的附近游来游去?谁能把这条小金鱼贴在黑板上?”

  生1:把小金鱼挨着化石鱼贴了。

  生2:他贴的不准确,我来贴。(他把小金鱼和化石鱼离开了些距离)

  师又把小金鱼离化石鱼很远,就此说明:附近就是周围,不能很远,也不能挨着。

  师:你能试着用“附近”说一句话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你轻声读课文,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填空:小金鱼开始以为化石鱼是( ),后来知道了化石鱼是( )。

  3、读中有法,读中感悟。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小金鱼的语言让学生当小金鱼转换角色带着好奇的语气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继而指导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体会小金鱼的心情,进一步把读中感悟落到实处。

  师:请你找找小金鱼对化石鱼说什么了?

  师出示小金鱼的话,问:学生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师:你就是小金鱼,快带着好奇的心情去问一问。

  4、层层深入,探究明理。

  教师以问题:“小金鱼为什么会认为化石鱼是假鱼?”把学生引入新的思考。在学生回答后,

  出示:化石鱼的尾巴一下也不摆,眼睛一下也不动。化石鱼的嘴巴一下也不张。“一下”是什么意思?能把”一下”换个词语吗?抓住重点词帮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使他们明确了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品词品句,突破难点。

  读河公公的话,抓住“最老最老的爷爷”,“4四亿多年了”以问题:“为什么是最老最老的爷爷?”“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后表达。使学生的表达能言之有物。

  6、巧借结尾想象练说。

  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未完的感觉,因此教学中我们抓住结尾处再次为学生创设想象表达的空间。小金鱼要把这件事告诉所有的朋友们,想想小金鱼的朋友会有谁?它会怎样告诉朋友们?在学生自主表达后,出示:小金鱼对( )说:“这是一条化石鱼,它可不是( ),而是( ),你们说多( )啊!”(引导学生运用“稀奇”、“有趣”练习说话。)

  凸显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表达。

  7、回到整体,再读全文,读出语气。

  8质疑存疑 延伸课外

  (1)学生质疑:河公公帮小金鱼找到了答案。同学们,有关化石鱼的事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吗?(生可能会问:化石鱼是怎么形成的?小金鱼和化石鱼怎么不像啊?)

  (2)存疑:其实有关化石鱼的知识很多课外书上都有,课下你们可以到图书馆去找一找,看一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浓,朗读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真正体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最后说说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说课稿 篇5

  《笔算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

  年级下册第19~21页的内容。

  2、学情与教材分析

  笔算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并且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力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了解除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初步掌握笔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学习除法笔算方法。

  3、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⑵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⑶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而我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引导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尝试法、练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

  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操作法、比较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植树有什么好处?

  【亲切自然的交流,促使学生进入情境。】

  2、出示教材上的主题图。(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1)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3)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4)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42÷2;52÷2。)

  计算“42÷2”可不象上面的加减法那么简单,也比前面学过的除法难一些。请同学先独立思考一下解决的方法,并把想法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

  【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二)、小组合作。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用口算(40÷2=20,2÷2=1, 20+l=21。)

  (2)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到结果的(先把每捆10根的4捆小棒分成

  了两份,再把剩余的2根分成了两份,和原来的两捆合在一起。) (3)尝试着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的。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指出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展现42÷2笔算过程。

  教师边讲解边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完成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再现分小棒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成竖式。理顺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笔算过程。】

  3.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2)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3)52÷2和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放手让学生进一步探索,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任务”。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接着,师生共同梳理笔算过程。最后,与42÷2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突出“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这样学生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之中。】

  (三)实践与应用

  1.基础练习

  2.检查对错。

  3.设计活动(教材练习四第3题)

  【练习设计目的性强,富有层次性,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结合、自主设计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画、认真计算,在设计中感受图形的变换美。体验图形、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与体会

  总之,整节课,从植树节、植树活动开始,到布置学校的设计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学生经历探索,运用除法笔算方法的全过程,主动构建知识。

说课稿 篇6

  《好伙伴》这一课表达的主题是珍惜同伴,珍惜友情。共有这样几个教学内容组成:欣赏吹奏乐《同伴进行曲》和合唱曲《船歌》,学唱、表演美国儿童歌曲《哦,苏珊娜》、《原谅我》。通过自己的分析,我决定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为欣赏、学唱歌曲《哦,苏珊娜!》,第二课时为欣赏《同伴进行曲》、《船歌》,第三课时为学唱《原谅我》及其余内容。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哦!苏珊娜》是一首典型的美国西部音乐风格的歌曲。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旋律轻快流畅,曲调素材精练,易唱,易记,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歌曲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真诚的情谊,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种向往。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可使孩子们从中感受到美国西部音乐的风格,学会珍惜朋友、珍惜友谊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流畅地演唱歌曲《哦,苏珊娜》。并鼓励学生为歌曲配伴奏及创编动作,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能使学生懂得歌曲表达的主题是“学会珍惜朋友,珍惜友谊”,鼓励学生勇于追求美好未来。

  3、学习用跑跳步来舞蹈,表达出对友情珍惜的心情

  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表现出对朋友的友谊,表达出歌曲的欢快情绪。教学难点为:唱准弱拍的附点节奏。为歌曲编伴奏和邀请舞。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师生在《哦!苏珊娜》的音乐声中,手拉手,用跑跳步进入教室,共同律动至音乐结束,然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音乐课堂应该有一个美的开始,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共同听音乐做跑跳步律动,能有效地将师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用跑跳步律动,为歌曲的编舞部分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节奏练习

  1、课件演示:青蛙呱呱叫

  2、屏幕上出示二组节奏型,请小青蛙们叫一叫:

  青蛙妈妈是:

  青蛙娃娃是:

  3、组合练习。请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自己所属的节奏型,教师一同参与叫一叫,学生自由组合练一练。

  4、还有哪些青蛙娃娃想和青蛙一起来叫一叫呢?鼓励学生创编节奏。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青蛙呱呱叫”的小游戏,使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学习歌曲,并为歌曲伴奏打下基础。)

  三)、创设情境,体会歌曲主题

  1、把歌曲《苏珊娜》编成一个西部牛仔朋友之间的故事,用歌曲做背景音乐,制作成课件演示出来,接着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明确本课的主题是“珍惜友情”!

  2、说说从课件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去关注大量的背景图片,及音乐)。

  3、学习课件中的西部牛仔的特色舞蹈动作。

  (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在故事中去感受歌曲的美,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不仅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我在课件演示中运用

  大量的背景图片,使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及地方风土人情。“美国西部牛仔”的这个形象、及学习特色舞蹈动作,更能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为创编邀请物做了扎实的铺垫。)

  四)、学唱歌曲,表现自己

  1、出示歌词,指导孩子自由读歌词。再次强调歌曲的主题。

  2、指导学生准确地诵读歌词,注意要突出“弱拍中的附点节奏”,运用对比的范读,请学生听辨,从而掌握这个节奏。

  3、播放歌曲,请同学说说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歌曲的情绪、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

  4、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5、请学生照书上提示,自选伴奏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孩子自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6、提示用学过的“跑跳步”为基本舞步,鼓励学生创编舞蹈动作,为歌曲编舞。

  7、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音乐声中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跳舞。

  (一堂音乐课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唱、舞、奏等创编活动,他们的兴趣、创造里、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完全体现了“乐(音乐)既是乐(快乐)”的道理。)

  五)、组织下课

  师生用音乐语言互道再见。在《哦!苏珊娜》的音乐声中,手拉手边舞边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我让孩子们“手拉手”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百分数的意义

  (1)出示两条信息:①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

  11%;②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问: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3)一根绳长5/8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3)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2、出示信息:(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3、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

  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3、百分数的优点是什么?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著名神话之一,也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神话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这篇课文通过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弘扬了一种“勇者无惧”的精神。

  二、说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夸父的巨人形象,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3、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培养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说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我意图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让学生感受课文,并逐渐的认识神话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四、说流程:

  一、揭示课题

  1、听说我们班的学生特别爱看书,能告诉大家你都看过哪些书吗?

  2、老师想考考你们。(出示:我会填 射日, 奔月, 填海, 补天)读读这些成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神话故事)

  3、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神话故事带给你的感受吗?(神奇)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板书课题:夸父追日 )读题,那么夸父是怎么追日的?结果又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从神话成语故事引入,很自然地导入本课的学习,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2页。(朗读小提示: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初读反馈:读了第一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词语和水有关)在这些词语中,有一对近义词,你发现了吗?(一眨眼 霎时间)都表示?(时间短)

  3、词语我们都认识了,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借助课题。课文主要讲了夸父为了让大地充满阳光,去追赶太阳,最后长眠虞渊这样一个故事。)

  【有规律地把词语按类排列,第一行是和水有关的词语,并让学生找出“一眨眼、霎时间”这对近义词,理解其意思。】

  三、品读课文,体会精神

  导语:我们都知道神话故事充满着神奇的色彩,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你觉得神奇的句子,注意把句子划完整。

  【抓住一条主线辐射全程:你从哪里感受到神奇?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句子,并根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琢磨,使学生深刻体会句子的神奇,为美读奠定好了情感的基调。】

  (一)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他一直追到虞渊,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还没等太阳落下去,夸父就追到了。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神奇?你读明白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重点抓住“一眨眼、两千里、像风似的奔跑”感悟)

  2、同学们,两千里相当于汽车每小时100公里在高速公路上开20个小时,可是夸父一眨眼就跑完了。你体会到了什么,读读这句话。

  3、老师发现这段话里有很动词,你发现了吗?圈一圈。

  4、夸父的身手真敏捷,他追着太阳一直跑到了虞渊,这一路上他肯定也经历了不少艰辛,让我们想象一下,他会碰到哪些困难?

  (出示:一路上,他越过 ,穿过 ,他的汗 ,但他 ,终于到了虞渊。)

  5、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板书:奋勇前行)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

  【抓住“一眨眼、两千里、像风似的”等词语,通过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夸父的神奇,并通过想象,体会夸父不怕困难、奋勇前行的精神。】

  6、出示: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看,太阳就在眼前,此时夸父的心情是怎样的?(无比欢喜)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读明白了什么?(巨大的手臂)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7、不知不觉中,神奇的夸父已深深印在我们心头,你还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夸父的神奇?

  (二)就在这时候,夸父的喉咙干得直冒烟。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1、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神奇?(直冒烟、霎时间、喝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还没止住口渴。)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2、同学们,黄河可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加上渭河里的水,都让夸父喝干了,还不解渴,你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夸父的神奇,齐读这句话。

  【抓住“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等等,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夸父的神奇。】

  3、既然夸父这么渴,这么累了,为什么不早点停下来歇会儿呢?(追赶太阳)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段,找出夸父追日的原因。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 ?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4、你读明白了什么?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5、你还读明白了什么?你来读读这句话。你来读读这段话。老师还发现这里还有一对反义词?你找到了吗?(黑暗——光明)

  6、夸父只是为了自己喜欢光明而去追日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不是,是为了整片神州大地的光明)

  7、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板书:追求光明)

  8、同学们,夸父是那么喜欢光明,让我们一起读出夸父的心声,呼出他对光明的渴望。

  (三)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塞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神奇?你读明白了什么?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抓住“身体像大山、巨响”感悟)

  2、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震耳欲聋、山崩地裂、地动山摇)真是太神奇了,你来读读这句话。

  3、颓然是什么意思?(毫无生气、情绪低落)因为夸父实在是太累、太渴了,看到夸父倒下,你的心情如何?(伤心、悲痛)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4、此时,夸父的心情怎么样?(遗憾)如果你是夸父,你会遗憾些什么?(没有追到太阳,没有把光明留住) 躺在地上,夸父只能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求化作一个动作,是什么?这是怎样的一抛?(奋力)

  5、夸父虽然倒下了,但他却不放弃,为了挽留太阳,把手杖向前奋力抛去,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夸父?(板书:坚强不息)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通过抓住夸父的心情、动作,感受夸父的坚强不息,使学生对夸父这个神奇的人物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四)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1、你还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神奇?你读明白了什么?(夸父变成了一座大山,手杖变成了桃林)真是太神奇了。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使学生在初读中感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感受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使学生在反复读中感悟,感悟夸父的伟大精神。】

  四、小练笔

  1、同学们,虽然夸父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却没有倒下,还给寻找光明的人提供了方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一句。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

  2、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对夸父说的?(出示:请你写一写:夸父,我想对你说:“ 。”)

  【通过小练笔,进一步感受夸父的奋勇前行、坚强不息的精神。】

  五、总结

  1、是啊,夸父真了不起,他的这种向着目标奋勇前行的精神和奉献、牺牲精神,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人们也把这种精神称为“夸父精神”。(板书:精神)

  2、同学们,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夸父那样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奋勇前行的话,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好的。

  3、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再去读读其他神话故事,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2.自主学习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习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3.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情感升华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新授

  1.走进草原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习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我的板书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我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草原

  不舍草原——民族团结

  内

  走进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关于说课稿集锦九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集锦8篇

2.关于说课稿集锦6篇

3.关于说课稿集锦5篇

4.关于说课稿集锦10篇

5.关于说课稿集锦五篇

6.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7.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8.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