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3 19:07: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好!

  首先感谢教研室给我们学校,给我这么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各位同行的认真听讲,接下来我把我教学本课的一些设想简单地说一说,希望得到大家的点拨和引领。

  这篇略读课文同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争吵》一样,都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为此,我围绕“爱”为主线进行了设计,一是情感铺垫,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气氛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铺垫,渲染爱中,我首先用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通过找读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的不幸、悲伤,比较几次哭泣,重点品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在初读课文,捕捉爱中。我以“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爱。大家都有些谁呢?引导学生去捕捉老师、同学、家长对他的关爱。

  研读课文,感悟爱。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说说谁最让你感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而更多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阐悟有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主体观。

  说话拓展,延伸爱。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拓展,一是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着他,除了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还会有谁也在关爱着他?二是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也学会关爱。

  设想是美好的,但由于个人水平问题,在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今天的课堂学习中,自己感受到了活化课堂的价值,但是就是不能在课堂的瞬间作出相应的调适,当然更有很多环节需要我进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借此宝贵机会恳请各位专家、同行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5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白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组第3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学生能够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且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二、说学情

  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是新理念所倡导的,所以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需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已经学习过《落花生》此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初步具有了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上我设置了目标为掌握本课6个生字,以及如“清晰、插嘴、分辩、抚摸”等词语,并能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我设置目标为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为体会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结合本课及学生的一些特点,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了解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是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以及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所以我会采用多方式朗读法,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进行教学,以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

  第一环节:预习导入。我将展示关于边境建设者的图片,设置边境工作者辛苦,环境恶劣的情境。激起学生同情边境工作者的心态,然后让学生分享预习时查找的关于西部现状的资料,最后师总结引入新课学习。预习导入既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也能适时指导学生信息搜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课堂的核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新授第一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大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后先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然后让学生通过文章的描写,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自由发言中总结荒凉、寸草不生、贫瘠……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新授第二步: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在本步骤,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首先:采用默读式,并圈点勾画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段落,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词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接下来引导学生体会到白杨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等介绍白杨树的话语。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本步骤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其次:指导朗读,体会感情。充分利用朗读带动理解这一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之后指导学生朗读。比如说朗读需要注意重要语句的节奏、感情基调等。如“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指导生读出赞美、骄傲的语气。最后齐读加深体会,争取背诵朗诵。

  再次:对比品析,掌握重点。我将采取对比读的方式,给出具体段落,让学生默读16和14节,思考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体会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研究。3分钟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请组内的每一位都发挥自己的角色,勇敢的说出自己想法。注意时间的把握。最后总结出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三环节,拓展提高。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本篇文章的好词好句,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的理解。我将适时的指导补充。这样会更加利于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深刻内涵以及把握借物喻人的手法。从而实现拔高的目的!

  第四环节,作业小结。最后我将会让同学们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简单的文字为作业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用写的方式巩固知识,还可以完成本阶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要求。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以白杨树和爸爸为主线,以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为辅助,贯穿本文赞颂西部无私奉献精神的思想情感,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3

  说课的内容分五局部:

  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五、说板书设计。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4B 中的Unit 4 《Buying fruit》.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 “认物”,主要学习句子What are these /those ?They are … .本单元出现了八个单词,除了一个“grapes” 这个水果单词是第一次出现,其余七个单词在3A 中均已出现过。今天这一课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学习并进行句型What are these /those ? They are ….的操练。所以今天的内容主要是出现并操练八种水果单词,顺便结合第一课时的句型What are these /those ? They are … .以和商场里的常用购物用语Can I help you ? I’d like some … . How many kilos ?等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动身点和归宿,根据新课标以和大纲要求,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认知目标:

  (1) 能正确听、说、读、写词汇apples、bananas、peaches 、grapes、 oranges 、pears.

  (2)进一步正确听、说、读、词汇 pineapples mangos watermelons

  (3)正确听、说、读、句型 What are these /those ? They are ….

  How many kilos ? … kilos ,please .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同学的观察力,分析能力。

  (2) 培养同学的发明能力、发展同学个性。

  3、情感目标:

  (1) 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激发同学的参与意识,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听、说、读、写词汇 apples、bananas、peaches 、grapes、 oranges 、pears.

  (四)教学难点:

  正确听、说、读、句型 What are these /those ? They are ….

  二、三、说教法、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英语教学一开始,就应当注意培养同学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坚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充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采用情景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交际法等进行教学。

  1、 情景法

  情景法强调语言在情景中的应用,让同学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使教学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进行。同学在轻松的情景下,容易学到知识与运用知识。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

  动、形象,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

  3、 交际法

  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作为交际工具来学,做到学用统一。在教学中,我遵循这一原则,提供较真实的情景。如:学完本课内容后,我让同学扮“售货员”,练习买水果,活学或用所学知识。这样,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同学的语言交际能力。

  本堂课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我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和购物这个话题的实际应用性,设计了生活化的情景,让同学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设计各种小游戏,猜猜看等多种形式的演练,让同学在玩中学,乐中学。

  四、说教学程序:略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这首散文诗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家庭和亲情”,本课是自读课《金色花》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体现了人间最圣洁的母子之情。作者泰戈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

  【说学情】

  七年级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回报母爱。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情朗读,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说教法】

  1. 诵读感悟法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真挚淳朴的情感

  2. 联想想象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3. 讨论点拨法

  设计意图:

  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说学法】

  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我鼓励学生采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设计意图: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赢得更多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想象创作环节水道渠成,真正达到了情感内化。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怕影响了朗读效果,课堂上缺乏教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感染,以后在这方面必须努力。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的意义。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和学情分析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2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2页到33页。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材安排了五个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

  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本节课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之前对比的意义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并且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但是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比较生疏。因此,学习本课时,通过五个活动,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在问题中发现比例,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更好的区分比和比例,深入理解和运用比例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5、学生对比和比例分辨比清,这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讨论,教师举例、指导。

  二、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意图,结合以上学生特点,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 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合作、交流、总结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第五个环节学习评价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教师:同学们,老师外出旅游时拍了一张风景照,现在我把这张照片放大,这是放大前后的两张照片。

  课件出示例题中的两幅图

  教师:请大家先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把这两个比化简或算一算比值,然后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这样由照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有效地数学学习内容,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与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因此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1.比较发现。

  先由学生独立写出后,汇报。

  教师板书:2.4:1.6 60:40 或 2.4/1.6 60/40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可能回答“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2.明确概念。

  师: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2.4:1.6 = 60:40 2.4/1.6 = 60/40

  然后教师揭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学以致用

  师提问:(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 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 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 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 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 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 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八、板书设计

  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移步换景

  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厄运中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说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感受谈迁在厄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不可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2、通过课文中两组数据的比较,更深刻地感受谈迁的意志品质和对历史的责任感,并为学习数据说明方法打下铺垫。

  3、从家境贫困、体弱多病、厄运打击等几个方面体会任务的精神。

  4、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四字词语,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如“翔实可信”、“奋笔疾书”等等,并初步会运用。

  这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是总目标,后三个目标和可以说是为实现总目标而拟定的策略。三个小目标实现了,总目标也就达成了。在总目标中我还提到了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这是重中之重。学以致用,关键在这个“用”字上,这篇课文的学习就是要学生正确的对待生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想这也是编者的之一吧。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实现第一个教学目标,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工作,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重难点展开,各个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对这个重难点进行抽丝剥茧,最后让学生有一个明确地认识,对谈迁的精神世界有更深的感悟,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说教法、学法、教学理念

  1、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重点词句知道朗读和感悟。

  2、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3、对比教学,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谈迁品质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2、领会数据在描写议论的语句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

  2、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作业设计: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设计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 名垂青史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2.【精选】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3.小班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4.【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5.【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6.【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7.【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