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2 10:31: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个人与集体》处于浙江省编写的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议论的方式和方法”中第二课《小驳论两则》的第二则。

  第四册是整套教材“总-分-总”的最后一册“分”,侧重于议论文的教学。第四册相对集中地编排了两个议论文单元,即第一、三单元。第三单元从议论文的方式方法入手,让学生懂得议论的主要方式和议论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听说读写中初步学会运用。该单元的第一篇《反对自由主义》是立论,了解立论的特点、立论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本文是驳论,要求在学习立论的基础上了解驳论的特点、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因本课处于小驳论的第二则,要求巩固驳论的特点,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并区别立论和驳论的差异。

  教学目标:

  一、认识“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错误,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

  二、回顾驳论的特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及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形式新颖的批驳方法。本则小驳论的作者别出心裁,借鉴数学公式,验算数学题的方式批驳错误观点。文章活泼多姿,用语幽默生动。因这种写法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故把它定为难点。

  二、学情学法: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接触过不少议论文,但大多学的是立论文,即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对驳论文还是初次接触,虽在前一则已学过驳论的概念,初步了解了驳论文的结构及简单的批驳方法,对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有所了解。但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所以学习本课可教给学生比较分析的方法,即通过与第一则比较的方法学习本篇课文。这样既可降低教学难度,也巩固了前一则学过的方法,又学会了本篇课文的批驳方法。最后通过与立论文的比较,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教学本课宜采用讨论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中,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引导。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新课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复习驳论文“树靶--批驳--结论”的基本结构,复习驳论文驳论方法之一--驳论点,补充介绍驳论的另外两种方法--驳论据、驳论证。复习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应及时复习,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另外,复习上篇的内容使学习本篇有了自然的引导,为本课的比较分析作了铺垫。

  2、分析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

  ⑴文章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持这一论点的人有什么理由?这个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⑵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注意与上文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分析,学习驳论据这个驳论方法,进一步掌握驳论文的结构,落实教学目标。

  3、讨论本文的批驳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后练习三的第1和第3小题。第1小题,用什么方法批驳错误观点的?第3小题,本文批驳的形式很新颖,作者是借鉴什么方法写的?

  讨论时,让学生联系中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借用数学中的等式求证的方法,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概念的本质更为明确,暗示出论据的荒谬性,讲解归谬法。检验“公式”时用了假设的三个典型事例,讲解例证法,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批驳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小结时,将本文与《驳“实惠”论》比较,比较它们的异同,使学生对驳论文的批驳方法有个全面的了解。

  4、总结课文。总结的内容分两个方面:⑴驳论文的结构和批驳方法;⑵与《反对自由主义》比较,明确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完成课后练习四。

  课文总结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使整节课内容统一,结构完整。另外,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全面掌握议论的方式及方法,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5、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六。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迷上蟋蟀的危害,然后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结构方法和批驳方法。

  布置的作业紧扣教学目标,巩固了课文的内容,深化了课文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论点:“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论据:付出足以换来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为集体做了事(×)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民族危亡时……

  假定人民挣扎呻吟时……

  人民生命财产危险时……

  结论(13):人人为自己=害大家(√)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南师大幼儿园渗透领域课程大班科学活动《转动的乐趣〉。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制定、重难点分析、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大部分进行我的课。

  一、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风车的转动、水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在成人看来是理应如此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转动的乐趣》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来帮助幼儿去发现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二、说目标制定:

  依据新《纲要》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凡是有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总要关注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儿童去学习。同时我还依据教材内容及本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运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操作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并做好记录,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在教学中,通过让幼儿玩陀螺,看课件使幼儿事先回忆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转动现象的兴趣。利用大量的材料帮助幼儿探索转动并给幼儿适时的帮助。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让孩子顺利开展探索活动并获得知识经验,我做了以下准备:

  1、不同样式的陀螺,可转动的玩具用具等。2、课件。3、绳子、筷子、牙签、橡皮泥、雪花片、纸板等。4、记录表、白纸、哭笑脸标志、水彩笔、轻快的音乐。

  这些准备一是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于幼儿更好的把握知识重点;二是能使幼儿理解转动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突破活动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课件展示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来进行我的教学,克服了说教的传统形式,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课件展示法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使幼儿更有兴趣去学习、探索。克服了许多幼儿观察一幅小画面的现象。如在活动中让幼儿观察课件回忆生活中见过的转动的物品让幼儿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转动是来自某种力量。

  2、学法:本次活动从幼儿角度出发主要运用了操作法、观察法、分类法等。其中操作法是幼儿运用最多也是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幼儿在操作中体验转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造作法中幼儿能通过亲自动手而获取知识经验。

  其次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让幼儿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视觉器官来感知事物。通过对陀螺转动的观察来理解转动。

  六、说教学流程:

  (一)通过操作陀螺和其他玩具用具引发幼儿探索转动的兴趣。

  1、幼儿自由玩桌面上的物品并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

  自由的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有安全感,愉悦感,有了心理上的放松幼儿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观察探索中去。

  2、通过亲自观察,探索,体验幼儿具备了大胆自信讲述自己发现的条件。所以这一环节就请幼儿说说桌面上的物品都是怎么运动的。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动起来呢?

  (二)课件展示再次提起探索兴趣。请幼儿观看课件,总结转动需要的力量来源。

  (三)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根据做中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幼儿进行猜想,怎样才能使它们转动起来呢?(可以两件物品合作)

  其次,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用亲自实验来验证刚才自己的猜想。教师为幼儿投放丰富的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操作并做好记录,记录形式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幼儿自己能看懂就行。此时有的幼儿在寻找材料,有的幼儿在与伙伴商量使其转动起来的方法,有的幼儿边做实验边记录、教师也参与其中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跟幼儿一起探索讨论,可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最后,请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并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用大记录表来帮助他们总结:能转动的用笑脸表示,转不起来的用哭脸表示。如果实验有疑义可以共同验证一下,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游戏:我们的身体也能转动。

  通过游戏来更好的巩固所获得的转动的知识经验。

  (五)活动延伸部分:让转动走进区角,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使幼儿进一步利用各种材料通过各种形式探索转动的现象。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能使一个好的科学活动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探索,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意在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的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本课主要知识点: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虽然地处城市,但因面向全区招生,可能有部分生活在农村或集镇的学生或者到过乡村旅游,他们都对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这也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文峰中学坚持推进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模式已有多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动手、讲解和评价能力,学生应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上台讲解能力和互相评价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评价等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自学、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居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居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与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根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设计

  《课标》中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制订以下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示案导学-交流讨论-精讲评析-练习巩固-反思拓展。教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先三后三促进”。三先三后三促进是指: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做后评,以评促能。

  本节课对的使用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按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景观认识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并能通过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和说明其中的原因,故我对设计的要求一是用充当图片展示道具,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图片去观察其中的地理本质;二是将课置于学案之下,不能让的展示干扰到学生对学案的关注度;三是万一学案不能印刷到位,则临时用电子稿充当学案展示。吃偏饭合上述考虑,我将的展示只设计用于第一个循环完成之后和第二个循环之前,只预计使用十分种左右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考虑到本次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活动采取的是异校教学,在备课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亲自去了解,同时考虑到我所抽到的班级毕竟只是才进入初中的一年级新生,在文峰中学涉及先学后教时间不长,故我将先学后教设计为三个层次的循环:即基础知识以个人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只涉及到教材现有的文本)、再到综合梳理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涉及到本节考点的提炼),同时又改为表格这种学生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最后才是综合运用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到本册考点的综合),这样通过先易后难的自主学习,也降低了教师管控课堂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熟悉学案的程度。

  至于教后的反思,因时间短促,没能形成文字加以研摩,故以聆听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意见为主,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68页第六单元第10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例2。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对前面已经学习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退位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注意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计算方法的迁移,又要为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情境化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基本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通过迁移是能够接受掌握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困难,特别是退位后剩下的数如何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学具引导学生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的展开,建立完整的计算模型。

  教学策略:

  1.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过去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本节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本节内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讨,互相启发等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3.重视学具拼摆。

  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去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当个位上不够减时,怎样去用十位上的“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以此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动作表象去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4.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

  充分利用“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摆小棒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并据此找到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增强他们对这一计算方法学习和掌握的实际感受。

  5.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买游戏器材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减法计算,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是锻炼身体的好时候,学校正在开展“户外健康游戏大比拼”的活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游戏活动器材,想看吗?

  (课件出示图片活动器材,并贴好商品价格。)

  毽子(3元) 健身球(5元) 羽毛球拍(30元) 跳绳(8元)

  如果让你买其中的一种游戏器材,想一想买什么?想好了,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津津乐道的校园活动创设成教学情境呈现出来,由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器材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上课伊始,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减法算式。这个环节我设计成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复习旧知,促进知识的同化

  如果给你16元钱,买一样器材,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生1:可以买一个毽子。16-3=13(元)

  生2:可以买一个健身球。16-5=11(元)

  生3:可以买一根跳绳。16-8=8(元)

  提问:说说16-8你是怎样算的。

  [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知识结构中,就是知识的同化。16-8的算法是已有知识,也是新知的一个生长点。对16-8的复习,目的是建立起与新知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呈现的36-8的计算方法。]

  提问:为什么不买羽毛球拍?(因为16<30,不够买。)

  小结:看来我们在购物时,要考虑带的钱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

  同学们想买的东西研究过了,如果赵老师有36元钱,想买一样活动器材,既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便宜的,猜一猜我可以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生1:可以买一个健身球。36-5=31(元)

  生2:可以买一根跳绳。36-8=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8=

  [这两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通过研究学生与教师要买的活动器材引出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主探究知识做了很好的情感和知识铺垫。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为什么不买羽毛球拍?如果赵老师有36元钱,想买一样活动器材,既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便宜的,猜一猜可以买什么?”两个问题的提出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根据条件进行选择、判断、归纳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都是36减去一位数,36-8和36-5相比较,你发现什么?

  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答出36-5计算时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教师揭题)这样的减法算式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板书课题。

  36-8与16-8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36-8这道题的特点,突出问题“6-8不够减怎么办”,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36-8的算理提供了思考的依据]

  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来解决问题

  到底36-8得多少呢?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想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方法。(教师巡视。)

  [通过小组活动、动手操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其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明确算理

  谁来跟大家说说摆小棒的方法。教师用课件演示摆的过程和相应的算理。

  有三种常见算法的预设:

  算法一:因为6根不够拿出8根,所以将1捆小棒拆成10根,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

  过程用算式表示:36分成26、10. 10-8=2 2+26=28

  算法二:先从36根里拿走6根,再从30根里拿出2根,剩28根。

  过程用算式表示:8分成6、2. 36-6-2=28

  算法三:从3捆中拿出1捆,拆成10根,和6根合成16根,从16根中拿出8根还剩8根,再把剩下的8根和2捆合在一起是28根。

  过程用算式表示:36分成20和16. 16-8=8,20+8=28。

  [其中,算法三和书上68页的图所展示的算法是相同的,这种算法可能不是学生首先想到的算法,但是它有三点突出的优势:一是可以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转化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就是16-8这样的20以内的退位减和20+8这样的整十数加一位数,二是进一步强化了20以内退位减中的“想加算减”的方法,三是为二年级上学期退位减法笔算做好铺垫。]

  因此,在三种算法展示完之后,出示三道练习题。引导学生将两位数分解成几十和十几,先用十几减一位数,再和几十相加,强化第三种算法。

  最后教师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在探索新知的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引导学生探究算法的过程中,遵循课标中提出的“算法多样化”思想,但我们认为算法有优劣,所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呈现出来的算法。]

  三、练习反馈[设计了基础题、开放拓展题、应用体验题]

  1.圈一圈,算一算。

  要求学生先在小棒图上圈一圈,填出得数,并在下面填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在班上交流。

  2.摘苹果:学生读题说得数,其中指定两题说出自己的算法。

  32-5= 46-9= 57-8= 40-5=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3-7= 25-8= 21-9=

  78-8= 45-30= 97-7=

  11-5= 36-4= 29-3=

  32-5= 43-4= 23-6=

  4.开放拓展

  出示:65-□=5□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减数填几?你能填出一种答案还是几种答案,把你的答案和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看谁想得最全面。

  5.应用体验:

  学校有60个足球,一班借走了5个,还剩几个?

  二班又借走了8个,还剩几个?

  咱们班每组借一个,需要借几个,还剩几个?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余时间多去室外做运动,将自己的身体锻炼的棒棒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生活。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清泉第一小学 张东华

  说教材

  《荷花》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重点理解体会“挨挨挤挤” “冒”词语的含义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会运用类似语言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美丽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物(荷花)

  2.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着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3.读了文章,你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荷花?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默读,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2)、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

  (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你能体会到“冒”字很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也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跳”!“探”! “蹦”! “伸”! “钻”!

  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迫不及待 非常高兴 欢天喜地 非常激动)

  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5)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

  (荷花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

  她想让人们都来观赏她!

  她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欣赏她的美丽!)

  引导学生读描写荷花美的句子:抓住“有的……有的……有的……”学习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师:课文中一共描写了荷花的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2、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师生齐读第二段)

  3、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4、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赞颂她!让我们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四、大自然这么神奇,给我们奉献了这么美的画,除了文章中描写的荷花以外,还有哪些花儿让大自然挥洒的如此美丽呢?

  说一说,生活中的花。仿照文中描写荷花的句子写一写。

  展评文章。

  五、总结:

  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看了荷花之后,有了许多的感想,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说课稿 篇6

  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一只小鸟和一只青蛙对于天有多大而展开的一组对话。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自以为是,而应该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一)教学目的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才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为教学难点。

  (三)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 通过各种方法阅读课文,理解词意,理解课文。

  (2) 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卷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从而揭示寓意。

  (3) 设计“跳出井口”,以此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想象。

  教法设想:

  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力差,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我在教授本课以运用启发性原则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引导他们自由朗读,以读代讲,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因此我采用了看图片、做实验、分角色表演等直观性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此我运用了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样也使老师寓教于乐,学生在乐中,学有所求,乐有所悟。

  学法设想: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从“不会学”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而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的。而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采用比赛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地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的,也使教师充分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运用迁移规律模仿学习,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练习设想:

  积累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本课我主要进行听、说、读、写、演五方面的技能训练。

  听——学生听老师有感情朗读,老师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说——以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

  读——个人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

  写——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演——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锻炼他们的表达与表演能力。

  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路。可以安排两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首先,我以谜语的方式揭示本课课题,“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你们都知道一些什么故事呢?”这时的学生会结合平时所看到听到的说出一些白雪公主、葫芦娃、宝莲灯等故事。紧接着我再问“今天,我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再说这个故事之前,我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一只青蛙坐在井底看天,打一成语。以此揭示出本课课题《坐井观天》。

  因为“创新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为了使低年级的孩子学会创新,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提出“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会有哪些想法,会想到些什么呢?”让他们小组讨论,然后我再梳理好问题归纳小结,可以得出三个问题:

  1、通过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2、这到底是讲的一个什么故事呢?

  3、如果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又会看到什么呢?

  并板书:道理、事、看

  (二)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自由读,然后提问“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只青蛙和一只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这么有趣的一件事,同学们想不想来表演一下呢?”(想)这时的学生兴趣高涨,我再一步步地引导“想要演好戏可得先熟读剧本。”以此来激发他们自由、主动地来朗读课文的欲望。

  这样,当我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教室里顿时会书声朗朗,学生们都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朗读练习中,而从他们丰富的表情与动作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朗读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并且还会有所感悟。

  接着,让他们来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再提问:“为什么小鸟以为天无边无际呢?”他们通过上面的表演会很快答出(因为天非常大,大得很)。“还有哪些地方是无边无际的呢?”他们会结合平时所看到的说出“大海、蓝天、草原”等,在此基础上我再让他们用“无边无际”说话,并引导他们加“?”“!”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标点符号。(以此来让他们体会这两个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也因此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无论他们怎样说,说得好不好,老师都应该给予表扬。)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上一环节学生对“无边无际”的说话,我紧接着提出“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的这只小青蛙听了也忍不住想跳出进口来看一看了,来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想想如果他跳出井口之后会看到一些什么美丽的景色呢?”而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运用他们的童真,会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说出许多美丽的景色,如:“来到田野里,看见了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而小青蛙就在稻田里捉害虫……”或者“小青蛙来到了公园里,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儿,还许多的小朋友在那里捉迷藏……”等等。以此来抒发他们纯洁的心灵,完成了问题“看?”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其道理。

  再通过上面的说话,我又提出了“这么美的景色,为什么小青蛙以前不知道呢?”并通过卷纸筒“观天”让学生明白其原因,然后再让他们说出“你们愿意像小青蛙这样什么也不知道吗?小青蛙和小鸟,我们更喜欢谁呢?为什么?”由学生自由说,而这时的小朋友会说出“不愿意,因为这样整天呆在井底没有意思,而应该像小鸟一样每天到处飞,看得多,听得多,才会知识丰富……而他们说的这些正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虽然他们并没有说出“不要做目光短浅,狭隘的人”,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已有所感悟。卢梭说过:“在达到理智年龄同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其实,岂止是孩子,形象的东西,谁都接受得快,记得牢。

  3、归纳总结,提示寓意,拓展知识

  学生说出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后,由我归纳出完整的寓意。学语文与生活实际应用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揭示寓意后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并联系生活实际,沟通课堂内外,互相交流学习的方法,从而拓宽知识面。并提出了“如果小青蛙霜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应该怎样做呢?”并让他们想一想:“如果小青蛙做了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青蛙之后,再一次遇到了小鸟,它们又会进行一组怎样的对话呢?”这些问题就留给他们下去思考,下去解决。以此来拓宽学习的空间,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9 坐井观天

  事? 小鸟 天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看?

  道理? 青蛙 天 井口大 (目光狭小)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的是《滕王阁序》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说说我的备课思路。

  一、说教材——文章蕴含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为无数后人推崇备至的《滕王阁序》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单元,此单元是古代抒情散文,篇篇精彩,《滕王阁序》尤美。它的语言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所以引导学生品味它优美的语言,领略它行文风格和语言韵味是进入这篇文章的切入点。

  王勃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意志更坚,他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交织在一起。由于学生人生经历所限,未必真能产生情感共鸣。要想感受文中情感美,只能是知人论世,让学生走进王勃的人生。

  二、说教学目标——语言感悟和审美体验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内容,熟读成诵,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感受和体验文章表现出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国无纲则不立,人生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

  三、说学情——激情有余,而能力不足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对生活和学习充满无限激情,可以说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但审美表达能力欠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学生认识问题肤浅,鉴于这种情况,我上课时是想利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通过熟读成诵,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美,扩大他们感受美的心胸,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难点:是学会赏析景物描写,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设计依据:一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二是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五、教法方法与学习策略——在诵读之中体悟真情

  语文核心素养对“诗歌与散文”模块是这样说的“可通过各种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因此,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用诵读与讨论这两种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学法上,我会引导学生以读带品,整体感受文章语言和意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诵读法

  本文属于骈文,句式整齐,便于诵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提高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2、讨论法

  学生自主赏析后,必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这时让他们讨论交流既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又能深化对文章的认识,一举两得。

  四、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生成课堂

  (一)导入(预设1-2分钟)

  我的导语是几个问题:你们国庆出去玩了吗?到过哪些名山大川?你们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有去过的吗?古代文人墨客对这三大名楼都有题诗。大家都知道哪些?

  设计这几个问题片是为了把学生的心收进教室,让学生欣赏这一组图,目的是以名楼之图引出名楼之所以有名的原因是因为有名篇,以此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如何描摹滕王阁的美景的。

  设计这个问题是把学生引到赏析课文2、3段

  (二)赏析重点段落(2、3段)

  1、指导诵读:(预设8-10分钟)

  听录音,自由读,男女分开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反复读。在读中思考问题:

  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景色

  学生先朗读这两段,划出描写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设计反复诵读的目的:因为古代诗歌多能配乐歌唱的,在反复的吟诵中,能感受音韵节奏,增强语感,增进对文章理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预设3-5分钟)

  方法提示

  品味意象

  描述意境

  赏析手法

  对比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讨论交流,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之美。此环节旨在学生自由鉴赏,我适时给予指导。

  )

  3、交流探讨(预设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注重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此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当然如何引导在老师,如果学生不够积极,效果不好,必要时,我展示课件具体赏析。

  举例赏析: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色彩浓淡对比。

  “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上下浑成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虚实相生

  4、小结:描写技巧总结(3分钟)

  色彩变化

  远近错落 融情入景

  上下浑成

  虚实相映

  在分散赏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景物描写技巧,旨在从理论的高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为举一反三做准备,切实提高学生古诗文鉴赏水平。

  5、小试牛刀(3分钟)这个课程进程灵活机动,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作业。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赏析第二联的写景特色

  目的是让学生现学现卖,提高学生赏析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6、熟读成诵。(2分钟)

  设计目的:课堂巩固,鼓励当堂背诵。旨在完成教学目标背诵文章2、3段

  (三)、布置作业:(1分钟)

  1、体会《滕王图序》的山川美景名句,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现代散文。

  设计目的:语文核心素养指出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此练笔环节意在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景之美感染学生,让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自然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板书——表格方式突出重点

  滕王阁序

  王勃

  景美:开阔、浑成之美

  色彩变化

  远近错落 融情入景

  上下浑成

  虚实相映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有“微型教案”之称,这节课我采用表格式的板书设计,以简介的文字,体现本课教学重难点——描写技巧。

说课稿 篇8

  一、设计意图

  动物是幼儿最熟悉又是十分喜爱的,小朋友喜欢去亲近他们,模仿它们,尤其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生活中,做客成为了朋友间交流的普遍形式,是幼儿熟悉而且向往的活动,这在平时的区角活动中就不难看出,但是小朋友不知道如何进行交往,因此有便于引导幼儿学会简单的作客礼仪。《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字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我设计了小鸡做客这个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数概念,了解简单的交住技能。

  二、说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物的一一对应。

  2、乐意与人交往。

  重点:感知5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物的一一对应。

  难点:根据数量、颜色、花瓣三种特征,掌握数与物的对应。

  三、设计思想及教学特色:

  (一)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游戏化是本次教学活动的特色之一。本次活动,我以幼儿感兴趣的做客为主题,通过打扮自己,送礼物给蝴蝶,和朋友一起做游戏,打扮好朋友,帮蝴蝶绣地毯等情节,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把教学目标寓于游戏之中,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探索,使幼儿学得开心,学得快乐。

  (二)环节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从单一特征按数量一一对应--按颜色、数量两种特征进行一一对应,再到按颜色、数量、花瓣三种特征进行一一对应。

  (三)教具操作性强,利用率高。

  1、封塑后的小鸡挂饰,不仅不易于撕破、损坏,而且便于幼儿随时地进行粘贴操作,还有一点对幼儿的操作结果,更是一目了然,便于老师进行评价。泡沫垫子也是如此。

  2、花的多次利用。第一次:用花打扮自己,根据珠子的数量戴相同的花。第二次:把花送给蝴蝶,按不同颜色送花。第三次,打扮地毯。根据珠子的颜色、数量,绣上相应颜色、数量、花瓣的花。一次的花进行了多次的利用,提高了教具的利用率,同时减少老师做教具负担。

  3、我在每朵花的其中一瓣花瓣上画上了花纹,这是因为我考虑到环形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它们在数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出现不知道从哪一瓣开始数现象,因此我有意识地在一瓣花瓣上做了一个记号,潜意识地给幼儿在数的过程中做了一个记号,幼儿可以从这瓣有花纹的花瓣开始数起,帮助幼儿正确点数。

  四、说过程。

  主要有三个环节。

  1、游戏导入。

  2、到蝴蝶家作客。

  (1)打扮自己

  (2)打扮同伴

  (3)帮蝴蝶绣地毯。

  3、道别。

  环节一:

  交待角色,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跟着"妈妈"一起做动作,把幼儿很快地带入角色中。

  环节二:

  1、交待做客,打扮自己,根据珠子的数量,戴上相应的花。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初步感知数量,根据数量的不同,掌握一一对应。

  2、设计送花给蝴蝶,一是为了提高教具的利用率,二是为下一环节做了一个铺垫。

  3、听音乐找朋友。不仅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幼儿练习的密谋,更重要的是给后面给好朋友打扮搭了一个桥梁,使活动很自己然地过度到下一环节。

  4、打扮好朋友。目的是让幼儿根据数量、颜色两种特征进行一一对应。同时也是帮助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是目标二的体现。另外拍照片和蝴蝶留影,一是成功的体验,乐意与人交往,二是起到了一个检验的作用。

  5、帮蝴蝶绣地毯,目的是让幼儿根据数量、颜色、花瓣三种特征进行一一对应,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这主要通过示范、讲解操作来突破难点。

  6、跳地毯舞,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节三:与蝴蝶道别,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游戏。

【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2.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3.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4.说课稿范文集锦四篇

5.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6.【实用】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7.【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8.【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