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7 23:13: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地位作用: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和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和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 “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和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和知识。(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2>、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

  <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

  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课课题——数据的波动)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

  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

  <3>、引进概念 2a、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给出计算公式: S= 1/n [(x1-……222 x)+ (x2-x) +?+ (xn-x)] b、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c、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样本4、7、5、2、3、8、5、6的平均数是 ,众数是 ,极差是 ,方差是 ,标准差是 。

  <2>、P—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吃的学问”单元的第2课《怎样搭配食物》,《吃的学问》单元是根据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里的“生命与物质”的相应条文编写而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寻找“小胖墩”和“豆芽菜”的饮食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食物的重要性。

  第二,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

  第三,根据食物日记,绘制自己的食物金字塔,并评价自己的膳食结构。

  第四,模拟配餐和设计食谱。

  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本单元的《我们吃什么》,对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哪些营养成分,哪些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由于各类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不同,要保证营养全面合理,还必须懂得科学搭配食物,掌握搭配食物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饮食实际,围绕食物搭配的话题来设计活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2、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4、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知识与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依照金字塔结构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法。科学课以动手为主,《美国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学科学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而不是做给他们看”,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够体会知识的产生,能够体味科学的奥妙,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实验探究为主,教师辅助以相应的讲解和示范。

  教师准备:各种食物的图片、“食物结构金字塔”课件、小组合作活动记录表。

  学生准备:纸餐盘、卡纸、直尺、彩笔及一张记录自己一日三餐食物的名称和数量的食物日记等。

  对于本课所选择的各种材料,我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具有典型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起沉浮和溶解的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合作探究能够获得充分的科学体验,尽可能地最大效率地获得来自实验过程中的信息,在对其加工处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建构起自己认识发展水平之上的科学概念。

  三、说学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说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认识营养均衡很重要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很羡慕跨栏明星刘翔,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吗?

  (课件展示刘翔的一日三餐)但在我们学校有一些这样的同学(课件播放视频资料) :具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学生的饮食录像。

  2、提问:看了以上三个资料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你认为身体不健康的人在饮食方面有什么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3、谈话:过胖或者过瘦、过矮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合理饮食,也存在很多学问,我们今天就具体了解怎样搭配食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身边同龄人的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典型事例入手,引起学生对食物搭配的关注,激发学生探求食物搭配搭配问题,引出如何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话题。

  (二)了解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认识食物金字塔

  1、了解班级部分学生的食谱

  (1)实物投影学生一天食谱

  (2)学生讨论:你认为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怎样的搭配才算合理呢?

  2、认识食物金字塔

  出示课件食物金字塔: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这是一个有趣的食物金字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主探究:

  (1)食物金字塔共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

  (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它们分别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4)食物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5)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结果。我们每日的食物应包括这几大类食物,各类食物要搭配着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粮食类)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类)要少吃。

  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含有这六大类食物,各种营养素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各食物之间的搭配要科学合理,并举例说明。(如柿子螃蟹不能同时食用,菠菜和豆腐不能同时食用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讨论中引出食物金字塔,再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讨论、交流中深化对食物金字塔的认识。而通过课件的演示,将食物金字塔变文字性描述为图形化、数量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食物搭配原则,金字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同时也反映了食物的多样性和同类食物可互换的特点,以满足人们口味的享受。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每天的饮食要包括这六大类食物,应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

  (三)绘制并评价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1、小组讨论:根据食物日记,怎样绘制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讲解:绘制自己的食物金字塔前,先要将食物日记中的食物按食物金字塔的六大类食物分类,计算出各类食物的数量,然后再按数量最大一类的食物在食物金字塔的底层,数量最少的一类食物在食物金字塔的最上层的顺序来绘出。绘制完后,跟课本上的食物金字塔进行对比,小组交流评价,讨论改进方法。

  4、学生汇报交流评价的情况,同时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5、小结:大家汇报的结果表明,班上多数同学的食物结构不够合理,少数同学的结构很不合理。要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应该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配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课前如实记好食物日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自己和课文中的食物金字塔,并评价自己的膳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说课稿 篇4

各位尊敬的专家:

  大家好!我要讲的课题是:《巧测物体高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学生利用“在同等条件下,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这个规律解决问题的活动课。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过正反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等相关知识基础,还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之间关系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物体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学会用正比例的方法解决相应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技能和素养。

  2、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之间的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从中掌握用正比例知识求出物体高度的方法。

  3、通过测量、探索、应用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掌握用正比例知识求物体高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本课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动画形式把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泰勒斯巧测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学习本课打下良好基础。

  你看,这就是

  二、分析讨论、探求规律

  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经过浓缩、提炼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影子长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总问题,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并通过对实际测量数据的计算比较得出结论。

  三、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我引导学生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道例题。

  四、即学即用,巩固所学

  学生尝试过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后,我设计四关的过关测试,由浅入深,巩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对解题方法的运用。

  五、延伸知识,加深理解

  我提供了四方面的背景资料,一是方法之间的联系,二是不同方法,三是介绍方法的原理,四是相关数学家的故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浏览,这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的理念。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本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后所体现的好处:

  传统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根本的、突出的教学矛盾就是:教师只有一个,而知识水平各有不同、兴趣爱好差异明显、学习能力强弱悬殊的学生却有几十个。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处于一种齐步走的状态,从而导致所谓的“有的吃不饱,有的跟不上”的局面。

  但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运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实践带来的最大变化是1、极大拓展了教与学的广度与深度、空间与时间,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与效益。2、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面有限的问题,为更好地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本课中,通过电脑硬件和我设计的学习软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学习进程可回顾

  在集体学习后,学生如果对某一部分自己感到理解得不好的,可以操作电脑回头去看当时的环节,重新学一次,这在常规教学中是较难做到的。

  2、每人都能得到个别辅导,自己掌握学习速度

  在本课中,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做过关测试,做完电脑会给出评价,不会做的可以向电脑请教,电脑会给出提示,还有成绩表记录自己各题做的情况。这就相当于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做了个别辅导,解决了教师关注面有限的问题。学生做题速度自定,不用等别人也不用追别人,使得学生的学习更自主、更符合个体实际。

  3、自由选择拓展知识,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

  在本课的拓展环节,我设计了四方面的资料,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这都使得学习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三课的内容《磁铁的两极》。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研究磁铁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①了解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②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②通过实验获取证据,培养验证推测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收集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为本课的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为教学难点。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回形针、铁架台、棉线、记录单等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教学中我采用了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并把教法和学法融合在整个教学程序中。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课件展示)第一个环节情境激趣,复习旧知。首先与学生交流,老师带了一个神奇的礼盒,它可以把铁块吸住,同学们猜猜看里面装了什么,学生说磁铁,我把礼盒打开,拿出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用大小不同的两块磁铁吸同一块铁,揭示学习有关磁力的大小,,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复习磁力的大小,为学习磁极这个概念做好知识准备。

  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教材安排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用课件直观演示,钢珠在条形磁铁不同的部位上的滚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钢珠总往磁铁的两边跑的现象,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猜猜看。学生可能会说磁铁中间磁力弱,两端磁力强,我顺势引导学生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探究活动中收集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在第二个试验中,我运用了设疑诱导法,先引导学生把条形磁铁分成四个部分五个点,通过小组讨论,想一想说一说,明确实验的目的。再用课件直观演示将要进行的实验步骤,(吸挂,记录),在此特别强调第一个回形针必须张开才能挂其他回形针及数回形针的方法,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最后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既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让学生通过收集的数据验证猜想,我把每组的实验数据组合在一起展示对照,引导学生观察收集的数据,发现磁铁的两端挂的回形针个数多,中间挂的回形针个数少,归纳出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强中间弱,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归纳能力。紧接着我设计检测蹄形磁铁的磁力也是两端强中间弱,总结磁极的概念。

  磁极接近时的相互作用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拿一块没有标志的磁铁的磁极分别靠近另一块没有标志的磁铁的磁极,手有什么感觉?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感觉磁极有时吸在一起,有时往两边推,我还设计了固定一根磁铁,用另一块磁铁的磁极靠近它,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磁极接近时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现象。最后设计用电脑动态演示这个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亲身感受磁极接近时的相互作用。为了准确的说出,两个磁极接近时,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我引导学生给一块磁铁的磁极编号AB,另一块磁铁的磁极编号CD,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记录实验结果,发现每组实验结果有所不同,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最后我将课堂延伸到实际生活,收集磁力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图片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将概念叙述清楚。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磁铁的两极

  ↙靠近↘

  相互吸引 相互排斥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2个)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及背景

  1、教材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

  本节课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既是对前面1.2节太阳、地球、月球之间关系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因为天气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凡是要分析天气,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所以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等知识对后面学习大气运动起着铺垫作用。但在新课程标准中却省略了这方面的知识补充,在高中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直接讲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舍去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一知识的补充。浓缩的过程中舍弃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每次给学生授课过程中,讲到大气运动这一知识时,学生的理解都很困难。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组成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进一步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着重理解保温作用的机理

  (4)了解大气对全球热量平衡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目标:.

  (1)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

  (2)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手段.

  (1)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形式,以多媒体、板书、画图为辅助手段;

  (2)以讲述、提出问题形式引入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3)以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4)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过程

  1.新课导入:首先我引入Flash动画《后羿射日》神话故事,调动学生对本次课的听课兴趣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后羿为什么要射掉九个太阳?

  通过直观的动画呈现,运用发现教学法第一个步骤——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矛盾。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景之中。

  教师总结:回顾前面1.2节学的知识,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单是一个太阳每分钟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太阳表面的温度约达6000K,可是到达地球的却不及太阳辐射总量的22亿分之一,这之间的能量哪去了?

  2.讲授新课:我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通过课本图2.2的对比,图1和图2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么强烈?通过学生分四个组讨论,我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相同点是地球、月球都是不发光的球体,其能源都是来源于太阳辐射,不同的是地球隔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保护着地球。因为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和保温作用,以至于地球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晚上的气温不会太低,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进入本次课程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效果:运用发现教学法中的类比发现,诱导学生发现两图中的共性和区别,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学生在观察两幅图都能够很好的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区别,其中第二组学生描述的比较完整。接着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把矛盾抛向学生。

  过渡问题:大气层相当于一扇大门,为什么允许大量的太阳能量进,却只有少部分的能量逸出?首先就要了解太阳和地球两者辐射过程中不同的波长特点。进入主题。

  (2)本次课程重点我依次分三个层次来授课。主要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①太阳以什么样的形式向地球传递能量,有什么特点?②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发生了哪些一系列的能量变化?③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又发生哪些模式的转变?

  ①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思考以上三个问题,从中选代表进行总结。通过学生的观察图,分析图,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太阳能量辐射的特点:以多种波长形式辐射,只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教学效果:在下结论时我语音加重并有停顿。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同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总结性的字段。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图表结合,直观对比方法,图表法直观并高效。以分组形式进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并得出结论。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们都感觉到成功的乐趣。如(表1、图4)。

  光区波长(λ)范围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百分比

  紫外光区<0.4μm紫外线7%

  可见光区0.4—0.76μm可见光50%

  红外光区>0.76μm红外线43%

  太阳能量辐射特点:以多种波长形式辐射,只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时间上我分配较多。在教法上我采用抽象化直观的方法,运用波浪学说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图5),也是本次课的亮点与创新。波浪的波长大于石头的半径,波浪就越过石头,否则就散射开来。原理同大气中波长不同的紫外、红外、可见光射在大气中CO2 、O3 、水汽、尘埃等成份上散射或是反射等削弱方式。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大气削弱原理,学生理解效果也比较好。用列表对比法表示大气削弱作用(表2)。图表对比与总结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图5 波浪学说

  削弱方式大气成份波长范围削弱强度

  吸收CO2 、O3 、水汽紫外、红外弱

  散射微笑尘埃可见(兰、紫)中

  反射较大尘埃、云层可见(红、紫)强

  表2

  ③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释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这一实验原理时,我采用举例法,如太阳温度相对地球来说比较高,所以太阳是短波辐射,地球是长波辐射,使其简单化。通过指导学生读书,真正理解过渡语中所提出的问题。同时通过几道简单习题进行巩固。

  教学效果:根据皮连生认为知识学习过程分为:习得—巩固-转化-迁移和应用,即行为认知主义的R-S理论,学生基本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其中的原理,并能在练习中运用起来。

  (3) 运用生活中例子:为什么夏天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为什么农民用人造烟幕在晚秋或寒冬防御霜冻?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交通灯中为什么使用红灯停?等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掌握本次课程的实用性。

  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心动。运用马斯洛的人文主义,所遵循的方法是创设情景——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分析——教师总结,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讨论问题的兴趣也很浓,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4) 全球的热量平衡意义。主要强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和保温的重要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注重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效果:通过介绍全球的热量平衡意义,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来向学生强调一个地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接近生活,学生的参与性很强,列举了生活中很多关于保护环境的实例,一些破坏行为也得到了学生的关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课堂作业

  我对本次课做了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提倡学生多观察、思考、分析,提高他们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鼓励他们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五、小结

  本次课主要是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有目的的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主要是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区别;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通过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例子“如波浪学说”来解释复杂的原理;用学过的原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基本原理都能够掌握,并能迁移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同时也提高了环保意识。

  六、教学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太阳辐射光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吸收作用

  二、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2、大气的温室效应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三、全球热量平衡

  文档内含有图片、公式、文本框、特殊符号网页页面不显示,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WORD文档。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为你骄傲》是一篇富有童趣且蕴含做人道理的记叙文。文章文句浅显,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我因为在与小伙伴玩耍的过程中,于无意间不小心将一块石头砸碎了老奶奶的后窗玻璃。之后,我在担心害怕中与老奶奶继续交往。但良心却驱使我要为自己做的错事负责任。于是我通过自己的劳动攒足7美元,并用寄信的方式向老奶奶承认了错误。而宽容慈祥的老奶奶同样以回信的方式将7美元归还给我,并用“我为你骄傲”,这五个字来肯定并赞扬我是一个知错能改、有责任心的诚实孩子。文章用一个生活故事告诉孩子们,做人要诚实、有责任感,并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肯定、尊重与夸奖。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语言朴实结构紧凑,让读者人随文动,情随文发,而且文中插图形象鲜明,含义感人!新课标始终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想《我为你骄傲》一文旨在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来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做人。文章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来安排文本是别有深意的。因此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认识“封、歉”等九个生字,会写文后出示的“我会写”中的生字新词。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并能回答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这一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一个人做人要诚实

  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和富有个性的表达。引导学生在体验人物心理,评价人物表现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个性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鼓励学生拿出勇气去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学会感动。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文通过一个生活小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准备以朗读体验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教学方法来体现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课的开头是至关重要的,我在上课伊始即让学生读课题再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随即引出:我是谁?你又是谁?骄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要为你骄傲?这些问题,从课题进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读文的热情,增强了读书活动的目的性。从学生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大家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心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在这一环节,我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交给学生:你想听老师读还是自己读课文?不论是范读还是自读但目标是:读了(听了)课文,你知道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自然段,想办法认识生字,并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写有这课的生字词

  光滑玻璃破碎攒钱

  信箱顿时信封道歉

  3、多种形式读生字:点名读,男女生读,齐读,随机读

  4、哪个字你认为不好记,说说你的方法

  (在读书中,在生活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识字,记字,丰富了学生的识字经验。多种形式的巩固,促进了学生的识记,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理解“真情”

  我非常想把这篇课文再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同学们你们想听么?那么在听完以后你要告诉我,你听完故事以后的体会是什么?

  教师示范读课文。

  师生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2、自读,理顺脉络,感悟“真情”

  请你小声自读课文,把感动你的地方画下来,再读一读。

  小组交流:相互读读感动自己的地方,说说感动的原因。

  师生交流:点名读出课文中感动的地方,并引导学生说出感动的理由。

  3、小组读,体会“真情”

  整个故事中,主人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小组同学一起读读,说说:主人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师生交流

  高兴——害怕——很不自在——一阵轻松

  师生交流“我”情感变化的原因。

  4、猜测老奶奶的情感变化:

  “我”的情感变化是这样的,那么老奶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课文中告诉我们了么?那我们猜一猜好么?

  边自由读边思考。

  师生交流老奶奶的情感变化过程及原因,对应“我”的情感变化,猜测老奶奶的情感变化。

  交流:

  生气——假装不知道——耐心等待——为你骄傲

  那么你认为老奶奶为什么要还这7美元?为什么要写这句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在学生充分谈出自己感受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在慈爱又善良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质——诚信、孩子的诚信。

  (读书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但是二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发展,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注意读书的层次性、目的性、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保持探究读书的热情。从而通过读书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小组讨论编结尾:课文结尾“我”看到这四个字,会想些什么,会对老奶奶说些什么?会对小朋友们说些什么呢?(任选一问先写后说旨在以不同方式领悟中心这样抓住文章内容上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习作和想像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习作过程中进一步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熏陶和影响。)

  5、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人么?说说为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老奶奶和主人公“我”的话,你会怎样说?

  板书:

  勇于认错诚实做人

  真诚鼓励宽容待人

  6、联系生活,领悟“真情”

  在我们身边,一定有象老奶奶这样宽容的人,也一定有象主人公“我”这样勇于承认错误的人,当然也会有正好和他们完全相反的人,那么不论是哪种人,你都可以和我们大家讲一讲,说说你的体会。

  (四)积累词语,随机运用: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除了他很让我感动以外,就是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好词好句。有你喜欢的好句子么?找一找,画一画。

  小黑板出示:

  1、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2、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的逃走了。

  说说这两句的相似之处。

  用“……像……”说一句话。

  (五)总结全文,感悟中心: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结合自己说一说。

  2、你觉得"我"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弥补这次过失?

  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做错了事,应当怎么办?

  (课内外结合,启发学生的思考,挖掘学生的心理体验,训练学生思维,在充分交流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2.【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3.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4.【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

6.【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7.【热门】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8.【热门】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