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3 22:28: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说课稿 篇1

  本节课是针对初一学生的青春期情绪辅导。主要采用情绪的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团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一,活动理念及目标设定

  情绪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所伴随情绪的性质,状态,对人们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有很大影响。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身心快速而明显地发展变化着,自身和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使身心尚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感到措手不及,而各方面的矛盾,困惑,都有可能引发并表现为情绪问题。学生在心理期末考核及平时的《成长档案》交流中,就大量反应出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情绪问题。因此青春期情绪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初一下学期是初中情绪辅导的最佳时机:一方面,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初中生活,对学习,人际交往等已有了很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尚未发展完善,他们主动探索并乐意接受,尝试新的观念,思想,可塑性很强。抓住这一时机,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将有利于他们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

  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情绪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本节课侧重于情绪调节的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最有效的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是调整认知。因此本课选择情绪A-B-C理论为指导,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主要线索。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本课的中心目标是情绪调节的方法,采用ABC理论调节情绪,首先要澄清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因此设定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情绪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认识,带给我们的不同情绪,决定我们情绪的是自身因素而不单纯是外界事物。这是本课的基础。

  在学生体会到认知与情绪的关系后,设定目标2:帮助学生学会消极情绪的调整方法,通过调整认知,改善情绪。目标2也是本课的目标。

  学习方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淡化方法,因此设定目标3:学生互助调节生活中实际的消极情绪。这是目标2的应用,又可以检验目标2的达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

  团体辅导仍然以活动的形式为主,注重学生自己体验,自己得出结论。而老师只是搭建框架,穿针引线,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创建。根据活动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1,暖身活动:石头剪刀布。团体活动中的暖身活动非常重要,既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又要引出主题内容。而本课的暖身活动,在考虑其趣味性,易操作性的同时,不仅要引起学生情绪,还力求引起学生情绪的变化。因此选取了最简单的游戏,并利用改变规则的方法来控制学生情绪。

  2,情绪产生的原因。在探讨情绪产生的原因环节,利用了心理学中典型的双歧图。双歧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不失通俗性和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在趣味中思考,探寻答案。然而双歧图有很多,在选取时同样要考虑情绪因素,即不同的角度能引起反差较大的情绪。选取了《骷髅与晚宴》,使恐惧的情绪和温馨,快乐的情绪形成对比。

  3,情绪调节阶段,首先设置一个人际交往中的典型情境:"和老师闹矛盾",引导学生总结,思考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想法,由此引起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在这样事件——想法——情绪的分析中,构建起ABC理论的框架。对比分析中,很容易使学生认同通过改变认知,想法,可以改变情绪。本环节中,在理论的讲解上必须把握好深度。若没有理论做线,则学生的思考如零落的珍珠,穿不起来;若理论讲解过深,不仅使团体辅导变得枯燥,且很容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陷入自己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困境。因此将ABC理论简化为遇到事件A,产生想法B,引起情绪C,决定我们情绪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事件本身。这样简单明了,且符合学生之前推理的过程。

  4,组内互助。组内互助阶段,不再追究不合理信念,而只是讨论对于同学的烦恼,有哪些积极的想法,可以帮助他解决消极情绪。利用合理情绪的想象,使合理信念,想法取代不合理信念,想法。

  5,行为反作用于情绪。情绪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调节过于激烈的情绪,避免情绪状态下的极端行为。ABC理论中,C不仅指情绪,而是指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因此作为补充,在一时无法改变认知的情况下,可通过外在行为暂时调节情绪的强度。情绪得到缓解后,更有利于理清思绪,理性认识问题,再从根本上处理引起情绪的事件。这样以调整认知为主,行为调节为辅,使ABC理论的方法更加实用,有效地应用于情绪调节中。且本环节调节情绪范围更广,个人性更强,全班每个同学都可以思考自己的问题,体验情绪的变化。

  三,本课感受

  第二次上汇报课,有很多不同于以前的感受。

  其一,在课题选择和目标设定上更有把握。初次汇报课,为选题要参考大学理论知识,对学生普查,向李老师请教。而经过一个多学期与学生的相处,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很多问题已了然于心,平日就积累了几个必须与学生探讨的话题。而对于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从前李老师告诉我时,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现在在实践中有了切身体会并从内心达到认同。因此课题选择和目标设定上不再那么困难和模糊。

  其二,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设计上更注重实用性。学生不需要高深的心理学理论,更不需要说教。道理他们都会说,问题是会说不代表从内心认同。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仍然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验,自己感悟。关于情绪的内容有很多,有些是学生已知的,不用讲,有些知识学生知道但不会应用。教学设计经过反复修改,大胆删减了通常放在第一环节探讨的"情绪的重要性",情绪重要谁都知道,重要性谁都会说,不必在课堂上赘述。删减后情绪调节的重点更加突出,且将节省的时间用于补充通过行为调节情绪的方法,实用性更强。

  其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心相信学生的感知能力。心理课上没有会不会,也没有对不对。李老师和我在评价学生反应时,通常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只要教学设计到位,能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学生自然会在体验中得出积极的,建设性的结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即使出现消极,负面结论,也不必急于批评,指正,学生会在团体的压力与动力中辨别好与不好,在生活中修正,消退负面观点。这样信任与接纳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遗憾与不足

  同一节课即使在不同的班级上八遍,不断的修正中每节课仍会有缺憾。本次汇报课也不例外。

  首先,在情绪产生的原因环节,究竟是外界还是自身决定我们的情绪这个问题上,之前的三个班都存在激烈的争论,双歧图的分析就显得很有价值。但意料之外, 6班一开始几乎就一致认为自身态度决定情绪,这已契合了情绪ABC理论的观点,进一步的探讨就显得没有必要。这种情况下应果断处理双歧图的分析,将探讨改为简单印证学生的观点。

  还有,最后一个环节,行为反作用于情绪,讲解时本应在板书上有所体现,即情绪C再往后推一步,产生不同的行为和表情,行为,表情反作用于情绪,形成很完整的体系。板书遗漏了这一步,则最后一个环节就显得有点突兀,与前面内容没有达到很好的整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反思,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以帮助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颐和园》,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语言与景色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这里重点介绍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能够按照游览顺序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比较句子的方式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领悟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景物特点不同,描写方法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味优美语言过程中感受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受到情感熏陶。

  2、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其中第二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式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思路: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三、说教学流程

  1、长文短读,整体把握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此处我想着重指出一点的是,整篇课文其实分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教师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几处景点的方位,可以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

  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领悟写法

  “颐和园的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我们跟随作者先去哪游览呢?”预设如下:长廊。

  “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朗读。重点指导:

  句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画多且美的特点。并以此指导朗读。

  总结学法: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

  迁移:

  就用这种方法,你来接着“游览”万寿山,自己读读、画画、说说。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句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修建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通过比较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 “静”的特点。比较“划”与 “滑”。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样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一个“滑”字,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朗读应以轻柔的语调。

  ④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此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说话能力,而且对十七孔桥的壮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图文结合,内化语言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二是利用文中的词句,自己组织语言描述;三是完全用自己语言创造性描述。

  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通过运用,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再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既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为颐和园其中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以上的几个作业都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隋唐时期就是我国文化又一个高峰期。

  2、本章知识点包括: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等。

  3、教学目标

  ⑴识记和理解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颜真卿的书法碑帖图片,使他们认识到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书法艺术在唐朝已进入黄金时代

  ⑵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了解他们的成就,判断他们各自的创作特点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而自豪,立志于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他们对祖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是重点子目)

  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二 、教法设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引入中,我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先创设一个重回隋唐时期的历史现场,新颖别致的动画片不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这个动画片我巧妙设问:隋朝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叫做什么?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唐诗繁荣的情况怎样?哪三位诗人的成就最突出?过渡导入:刚才大家所回答的是隋唐时期科技、文学方面的成就,今天则要学习隋唐时期在书法、绘画、石窟、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了。其中,敦煌莫高窟还成了中外旅游者向往的名胜古迹和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通过观看图片,增强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以及实验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

  2、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和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3、 学习准备

  (1) 教师:制作课件

  (2) 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我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准备学具的)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开始上课,陈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设计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了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陈老师依据课改教材的特点,配合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了直观、朗读、形象的程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五大环节:

  1、引题激趣

  整节课,我们用去北京旅游展开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们对去旅游很感兴趣,就认真去学习课文,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学习课文

  在初读课文前,陈老师先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如果在读课文时,你遇到不懂的字,你会怎么办?”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初读课文时,陈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无压力的情景中,较好地完成熟读课文的教学任务。(这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的要求设计的。)

  在学习文段过程中,陈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学习,她采用了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学法,运用学法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陈老师通过自制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读课文,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这是根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的,这个环节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3、在实践活动中,首先,老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接着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最后说感受、说变化。这样安排,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

  4、在课外活动中,陈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给家长或小伙伴听,以及把收集的资料向小伙伴说说。以此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变化,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5、总结全文

  总结课文时,陈老师用多媒体,播放新旧家乡建筑物等方面的图片,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

  板书设计:12、北京亮起来了

  北京亮起来了 ( 爱) 明亮辉煌

  设计板书意图:

  1、 这样板书简洁扼要,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

  【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这时候,我就说: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进入教学第二步骤。

  听完朗读之后,下面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时间分配为18分钟。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学法指导的第二个环节,即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步骤: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

  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接着继续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日胜果。

  以上为整体把握,4分钟时间。

  然后,我设计三个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分组讨论。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我基本上安排15分钟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分组讨论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而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足见其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明确其人文精神。

  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

  1933年4月,由于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医学专用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对于【点评】在这里我就不作一一解说。

  讨论完以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再用3分钟布置拓展学习内容和安排结束语。

  下面进入教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个环节也就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关《故都的秋》拓展课外的研究性命题,比如:《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文人眼中的秋。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题研究学习。

  在完成上面第四个步骤之后,就完成了整堂课。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最后我简要说说板书设计: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

  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

  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但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2.【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3.【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5.【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7.【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