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3 10:32: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模板6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悔的边缘》。下面我就从教材特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机缘巧合”,共编排了四篇中外名家小说,分别是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契诃夫的《艺术品》刘心武的《悔的边缘》和茹志娟的《百合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的编排目的,就是通过名家小说范例的学习感悟,把握小说这一文体的物点及创作手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察社会生活的能力,受到关爱、诚信、友善的品德教育。鉴于上述教材特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通过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刻事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诚信向善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为:

  1、理解课题“悔的边缘”领悟文章主旨。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的方法。

  二、说流程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五个板块,即:

  第一块: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由古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引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自然进入本文的学习。(其实这也正是本文主题的一个恰当概括。是起点,也是终点,最后的课堂小结又回到了这句名言。)

  第二块: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先简介作者,然后解决字词障碍,接下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点明本文作为一种非情节性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创作手法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块: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一块设置了五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分步精读课文,在学生的朗读、分析和讨论交流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的放矢,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块:拓展练习,呼唤诚信

  从主人公的思考中提出问题: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同情、善意与信任?你是怎样看待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第五块: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续编故事,根据教师的不同提示给文章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进而训练学习的发散思维。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延伸到课外。

  三、说教法

  鉴于教材特点与教学设计,本课主要采用了朗读感悟法和合作探究法。以读为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本课教学中先整体读,再分步读,先粗读,再精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其次是合作探究法。在精读课文时,先提出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在相互启发中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题。

  教后说明与反思:

  遗憾的是从单元教教材位置来说,本课属“比较探究”一块,但由于前两篇小说尚未学习,因此只能将“比较探究”这一个环节也省去。此外由于时间紧迫,准备仍不够充分,再加上师生关系陌生,教学过程中,难免紧张,出现不足之处,请诸位领导与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下面我就按分析教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步骤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 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说教法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 “杨二嫂” 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说步骤

  (一) 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 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说课稿 篇3

  课文以荷叶为舞台,让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以非常立体的形象展现其中,构筑了一个非常清丽美好的童话世界。文章很美,把人化了的小动物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的氛围诗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没有故事情节,但是留给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却很大很大。

  谈谈我对学生的把握

  这是一年级的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文字毕竟不是直观的,他们能感受到蕴涵在人化了的物中间的童趣,并有足够的想象力,但对文字所呈现的美感与和谐感缺乏体验。

  因此让学生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生长在荷塘里,与荷叶生活在一起是一种和谐快乐的美,营造一个自然的美和童心的趣合二为一的课堂,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快乐,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扩展教材的“形”

  课文是优美的,但文字本身不具有形象感。借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优点,可以展示文字所无法呈现的美,使教材的“形”得以最大程度的扩展。本课课件一方面从文章的童趣出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人化了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从课文蕴涵的美感出发,置入了许多美仑美奂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这时的“美”与“趣”就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的美与趣,并能更好的呈现和融合。

  2对课文语言的充分朗读——扩展教材的“味”

  文字是平面的,只有借助声音才能立体起来。通过对课文充分的朗

  读,将语言逐渐吸收内化,文本的“味”便出来了。教材也便因此而更具生命力。本节课以读贯穿教学,在读中体会乐趣,以读带动学生的语言实践,教学生将书读厚,将书读深。

  3语言的实践与积累——由“文本”向“文外”扩展

  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应该尽可能利用教材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本课中学生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主要有两次。

  1)在了解课文角色的前提下,尝试体验角色做自我介绍。教者试图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交际对话中提高表达能力。

  2)凭借教材扩展学生的想象,通过师生互动表演这一平台,把学生的想象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训练说话,将课文向更深层次拓展,达到对文本的丰富和补充。同时又在学科间的整合、诗文的整合中将文本向文外拓展,丰富学生的语言。

  运用语言离不开语言积累,在课的最后,呈现一组与课文关联不大但却应该了解的词语、诗文,则是希望把学生的眼界引出课文以关注更多的关于荷叶、荷花、荷塘的信息。

  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一)生本对话

  1让学生在课堂中直接与文本对话,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

  读课文以获取最真实最鲜活的感受。读然后自我介绍;读然后品味快乐;读然后互动表演,期望以此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2《课标》一再强调:阅读要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又基于课文的段式结构,课堂中多次在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并以“你喜欢?你认为?你觉得?”类似的关注印发学生生发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二)生生对话

  课堂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独创性,要善于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同时也要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在本节课中多次尝试让学生合作,如交流朗读,给青蛙编歌词;也尝试让学生面对面对话,如自我介绍时的提问;也尝试让学生进行个别的交流,如让小蜻蜓飞舞时去找好朋友说话。以此来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容纳他人、欣赏他人的品格。

  (三)师生对话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具有亲和力,能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对话,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不是盛知识的容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学生是有差异的,但在老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见解都应得到珍视和关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试图通过降低老师的身份,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与学生对话;多给学生赏识、表扬、肯定和信任;尊重学生的感受、想法和意愿,让自己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在平等的对话中碰撞、融合等做法,和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 Unit 2 Part A Let’s talk的A部分第二课时,主要学习Let’s talk的对话.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外貌描述表达及相关句型基础上进行的对话教学。通过学习John与妈妈之间的对话,理解句型“I have a new friend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并能加以运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听、说、认读本课时主要句型“I have a new friend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

  (2) 对话中出现的“photo”等单词,学生能听懂并理解其意思。

  (3) 会朗读对话。

  2、能力目标:

  (1) 能描述朋友的外貌特征.

  (2) 使用时能正确使用“He /She is ……He/She has……”, 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教育要学生珍惜友谊,并热于助人。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He /She is ……He/She has……的运用

  五、说学生

  学生在本单元已分别学习了“He /She is ……He/She has……”,还不扎实,需进一步强化。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动物单词卡、人物头饰、多媒体、投影仪、奖励用的小贴画,自制人物奖励卡。

  七、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这堂课的重、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模仿力和表现欲旺盛等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以活动,合作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游戏感悟等多法并用的方式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八、说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新课导入的关键。《 what’s your name?》这首歌曲突出了主题,以可爱的卡通画面给学生带来新鲜、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兴奋起来,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因此,在热身的时候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住学生进入对话主题,同时还渲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

  (二)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课堂氛围充满活力。因此,我在这个环节请同学们回忆歌曲中男孩的名字,巧妙的引出对话中的新句子“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 进行答句的教授。出示一些卡通人物的photos,请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该卡通人物的照片,并和他们交朋友.从学生喜爱的东西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对比的方式,强调his与her,引导学生对照片提问。 当学生得到照片后,教师可以提问“Who has a new friend today?”请交到新朋友的同学对自己的朋友进行简单的描述。这样轻松复习了旧知识,还为学习新课扫平了障碍。

  (三)呈现对话,合作互动。

  由学生在课堂中结识的新朋友,自然过渡到对话中,John的朋友。在对话学习前,提出问题。孩子们带着疑问观看教学光碟后,解决了难题,非常有成就感。在朗读对话时,我先后进行了听音跟读,小老师领读,大组分角色朗读及互评,小组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方式,做到读得充分而不失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方面,让孩子们在师生,生生,小组等不同的合作方式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通过课件出示两张照片,教师介绍照片中是已经失去联系的朋友,将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对照片进行描述,帮老师录制一段寻人启示。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五)我们的朋友有很多,有动物,植物,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还有机器人。请同学动手设计一张机器人朋友的画像并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说明,提升学生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学生可任选其一。

  (七)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不论是旧知识的巩固,还是新知识的呈现和操练,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游戏和评价方式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课稿 篇5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本课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本课是第五课的第一框题,第五课三个框题是按照了解自我到发现自我、再到设计自我这样的构思来安排的,因此能够准确的认识自我是前提和基础。

  作用: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往往又不能很好的客观的评价自己,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我,而本课的学习恰恰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是遵循了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

  (二)本课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能够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2)掌握认识自我的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自觉的形成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因此形成发展、全面看待自己的观点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讨论,也许学生会一味追求外在美,或者为了突出内在美,而盲目否定外在美,这些都需加以探讨和引导的。

  (四)课时安排

  本课由于容量较大,因此分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为自我新认识”这一标题的内容,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第二课时为“认识自我的途径”这一标题内容,掌握三个认识自己的途径,两课时的内容还是很整齐的。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

  1、这套人教版的《思想品德》课本主要是以学生“学”的角度编写的,可以称作“学本”,有关本课的教材上设置了一系列图文材料及活动,因此应组织学生很好的利用。

  2、本课的内容宜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小品表演、辩论、小组讨论交流、竞赛、调查采访等。

  3、在教学中辅以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增强感官效果,充分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1、导入

  如何导入新课呢?我是这样考虑的:我在上课首先会让学生做一个补充句子的活动。待补充的句子是这样的:----------原先---------,后来经过---------,变得---- --。这里的主语可以是一个人、一种物,一个事件。例如:小A同学原先上课非常沉默,后来经过老师的启发和自己的多次锻炼,变得积极举手发言了。从这个活动让学生以自己观察注意或亲身经历的详情补充句子,明白事物是不断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样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我,用全新的目光来审视自己。

  2、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后引入教材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来探究自己在两个多月的初中生活中,在学识方面、对待事物方面、性格方面、能力方面、学习品质方面等其他方面的新变化。此活动应在课前布置,并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上分小组交流,然后再请同学在班级演讲。

  3、正确认识自己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还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这个全面有两个含义,一是要明白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对待优缺点。

  (1)在讲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时,我将教材P46-47材料的内容让学生编排成小品进行表演,通过小品表演引起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兴趣。讨论问题是你是否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更注重那个,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对待盲目追求崇拜偶像问题?是否过分追求外在美,赶时髦、穿名牌?将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让学生有个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作为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觉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达到的目标。

  (2)对于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给学生时间用于回忆、反思、对照、总结自身情况,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中提高认识,在审视自身中不断建构对自己的新认识。教材p47-48通过经验找优点和通过教训找缺点的两个表格以及改正缺点的补充句子练习可以完成此环节教学任务。

  4、对于认识自我的三个途径可以单独用一课时来完成。

  途径一: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其实在上面自我总结优缺点时已经是在运用这个途径。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知道这个途径,而且要知道如何能够让自己做个有心人,经常反省观察自己。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写日记,睡前静思,事后冷静分析等。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平时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途径二:通过他人了解自己。在上前面的教学内容时,有的学生讲到自己的座右铭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些学生会认为这比较有个性或因此而我行我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所以在这里可以加以引导和澄清,同时也是正确理解此途径的要求。因此我首先设问:“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这个途径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否矛盾?通过讨论分析回答得出结论:这就是冷静分析他人评价,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相关活动可参照《伴你成长》P45“朋友赠言”,通过此活动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师生沟通、亲子沟通,让他人成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从而更清楚的认识自我。

  途径三:通过集体了解自己,这个集体可以包括小组、班级、各种团队等。这个途径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承担的责任,对自己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增强作为集体一分子的集体荣誉感。相关活动参照《伴你成长》P46“班级之最”。

  5、本课出现的古语古训较多。每条都与知识点密切相连。所以最后通过竞赛抢答形式,提问古语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既能巩固本课的知识,也能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6、板书设计

  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涵义

  1、发展的眼光

  2、全面的眼光

  ①如何看待内在美和外在美

  ②如何看待优点和缺点

  二、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前两篇是让学生体会对待科学的态度,后两篇是让学生懂得对待科学的方法,《维生素C的故事》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则富有情趣、生动感人的科普故事,文章不仅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给人以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以生动的情节让人感触颇深。

  文章通篇构思依循怪病——奇迹——揭秘的路子展开,突出了奇迹的描写,显得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心理描写动人真挚,哥伦布的担忧——感动——悲伤——惊喜,犹如波浪起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二、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相对比较浅显,学生要做到能读顺读通,理解内容,弄清维生素C对保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可以了。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课内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要求:

  为渗透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将教学要求设定为以下2点:

  1、朗读中感受哥伦布的心情变化和原因,揣摩人物的心理想法。

  2、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两个目标,使学生学有收获,我依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将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地思考与研究设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理念

  1、抓重点词语,整体感知文章主旨。这堂课,我抓住哥伦布心情变化,感知文本。教学的主线清晰一点,学生的精力更加集中。

  2、自主学习法。开放性的问题,适量的课外文字信息的拓展,促情的萌动,也是一种阅读方式的召唤。

  3、注意科普性文章的文体特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法。”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六、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所以本节课我的学法指导主要有以下3点

  1、勾画圈点法——让孩子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实践,巩固提高。

  七、教学准备:

  上课前的准备有以下两点:

  1、让学生提前找寻有关维生素C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题

  这环节有两个步骤:

  1、复习文章,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说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

  2、引导回忆:哥伦布远航途中遭遇了什什么可怕的怪病,结局是什么?

  这一环节让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海上凶神”之可怕,为新课的讲授奠下基础。

  随着教师过渡语:怪病虽然可怕,但它阻挡不了航海家远航探险的脚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哥伦布,跟随他一起去经历一次,危险而难忘的奇迹之旅。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来到教学的第二步。

  二、体会心情、理清奇迹。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找出描写哥伦布心情变化的词句,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哥伦布的心情变化。

  沿着哥伦布心情变化线索细读文本、感悟文本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学会有序说话,为写作文打好基础。

  接着,默读3-6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想一想 哥伦布每一次心情变化的原因;

  (2)、画一画 用横线画出表现哥伦布心情变化原因的句子;

  (3)、说一说 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说哥伦布每一次的心情变化。

  途中,老师边巡视边适当进行指导,特别关注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细读每一节,交流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哥伦布的复杂心情。

  这一板块是学习课文3-6自然段,我带领学生专注于“说”和“读”。说一说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读出哥伦布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心情。我希望通过“说”和“读”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人物的心境,让学生在受到感悟的同时,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新课程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采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形式,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增强了思维逻辑性和理解能力。

  四、读文明理:

  既然船员吃了野果子,奇迹般的起死回生,我觉得文章不就可以结束了么?为什么还要写7、8自然段呢?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疑问,来到教学第四部——读文明理。

  1、默读文章最后一段,画出远航结束时哥伦布的想法和做法,将你的体会写在书上空白处。

  2、全班交流,引出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研究。

  3、交流课前预习,维生素C的重要性。

  默读中,让学生静静的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进而与老师对话,寻找原因。学生在读读、想想、写写、说说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这样的自主学习远不填鸭式的灌溉,来得更有效更有意义。

  五、回归全文、总结拓展。

  1、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回想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

  2、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3、教师总结:同学们,《维生素C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不仅有饮食习惯方面的,还有做人方面的。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研究的好习惯。

  总结中复述全文,既解决了课后练习,又对文章进行了巩固。“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明白一课一得的道理,还能衍生出别的闪光点。例如,我们班孩子说:除了感受到维生素C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生活中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我还感受到了哥伦布的正直、善良,他与船员的手足情深。

  六、作业布置

  1、讲一讲 把维生素C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2、查一查 日常生活中哪些水果、蔬菜含有维生素C, 进一步了解VC的作用,知道以后要合理膳食,不能挑食。

  3、写一写 把你的最新发现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项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复述课文,二、三两项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说课稿模板6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模板9篇

2.说课稿模板10篇

3.说课稿模板八篇

4.说课稿模板5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六篇

6.精选说课稿模板五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五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