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1 14:31: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集锦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说课稿集锦8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与体育》第三节《营养配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营养配餐》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本课主要通过对生活中与健康相关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知识储备上他们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和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进行有关营养成分的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午餐食谱中营养成分的合理性,教给学生用正确的数学思想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营养配餐活动,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应用课,在知识点的学习上没有太复杂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能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经历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营养配餐的过程,并能进行有关营养成分的简单计算。难点确定为:能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

  四、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营养配餐”这一主题,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有关营养成分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在学法指导上,以合作探究与启发诱导相结合,突出“五让”原则,即:资料让学生搜集;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结论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

  五、教学流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中,我设计了下面七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激情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了奥运会运动员图片,学生通过图片很自然会想到合理膳食是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营养配餐。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探索新知环节中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活动:

  活动 1、小组汇报搜集的资料

  活动2、写出一份你最喜欢的食谱: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我请学生列出一份自己最喜欢的食谱:然后像学生询问想不想知道自己的食谱是否符合营养师的要求?从而引入活动3.

  活动3、探究分析食谱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教材中的统计表,说出表格中的数据所代表的意义,然后完成下面的练习:从学生课堂反馈的表现看,学生对统计表中数据的解释清楚,准确。对上面练习题的解答条理清楚。结合学生的回答,我帮助学生进行规范整理。

  活动4、探究小明的午餐食谱: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也降低学习的难度,我将这节课中分析评价小明食谱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

  环节(三)巩固新知:

  为了更好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题。这两个练习较前面的练习稍复杂一些,在解答过程中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互助,师生共同归纳解题思路的方式完成。

  环节(四)学以致用:

  探究自己最喜欢食谱营养成分的合理性,在学以致用环节,我让学生分析自己最喜欢的食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有一定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也会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也服务于日常生活的思想。

  环节(五)健康知识链接:

  在健康知识链接环节中,我向学生介绍几种不利于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的食物。这对于学生了解各种食物的特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

  环节(六)课堂知识小结:

  我将这节课的小结设计成下面的形式:

  学生小结:(今天我收获了..............知识,我在.............还有问题需要解决)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总结和反思这节课,同时通过学生总结,也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环节(七)说作业:

  我将今天的家庭作业设计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我们的父母(或其他长辈)设计一份菜单。要求学生设计的菜单符合使用人的特点,所需要的信息可以上网查找,也可以请教其他人。

  六、说板书设计:

  我所设计的板书主要体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生通过板书很容易理解如何计算某种食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方法,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二段的教学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在三年级初步熟悉分数的基础上,先是教学分数的意义、熟悉分数单位;然后以对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熟悉真分数和假分数,拓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熟悉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的一部分和这个数量的关系。本节课上,学生需要熟悉分子与分母相等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以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熟悉的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难点: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五、说设计理念:

  (一)自主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分数的初步熟悉,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概括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操作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本节课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做分数、观察、分类、合作交流等实际活动中,熟悉、理解了新知,使学生能具体的感受真分数、假分数。

  六、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七、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我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十八章《函数及其图象》第二节第一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函数及其图象”,主要内容是函数的基础知识,以及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这两个基本函数的性质和简单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飞跃,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就可以把两个相依变化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用图形非常形象地表示出来,,因此平面直角坐标系成了研究两个变量的有利工具和重要方法,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体现。所以说“平面直角坐系”是本章从函数过渡到图象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横、纵坐标、原点、坐标等概念;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弄清象限内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符号特点;能在指定的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写出坐标,根据坐标描出相应的点;初步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笛卡儿直角坐标创立的背景,激励学生树立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建模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基础上,我认为本节课是学习本章的基础,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的位置能写出坐标,会根据坐标描出相应的点是教学的重点。在平面内点的坐标中隐含了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认为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关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思原理。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探讨式教学法:

  四、 教学方法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①问题提出②数学建模③概念讲解④知识拓展⑤知识小结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数轴的概念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意识,积累了一定的由数轴坐标描出数轴上点及由数轴上的点写出数轴上坐标的经验,同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对平面上的点由一个有序数对表示,有了一定的认识。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学生学习本节课时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而如何从一维数轴点与实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过渡到二维坐标平面中的点与有序数对之间关系,限于初中的学习范围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不理解有序实数对,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一对应,不能正确认识横、纵坐标的意义,有的只限于机械地记忆,这样会影响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同时本节内容中概念较多,比较琐碎,如何熟练运用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会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接下来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以提问的方式,复习数轴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点,学会表示数轴上的点的坐标)

  1、数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数轴上的点与______是一一对应。

  3、写出数轴上各点的坐标

  4、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A点的坐标是—2,B点的坐标是0,C点的坐标是4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巩固以前学习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弥补学生对重要知识的遗忘,为引入新课做好铺垫。

  二、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这节课我从电影院的引例和学生最熟悉的环境(教室)入手,从最近出现的一个问题(学生家长会,家长找座位)开始,抽象出一个数学问题————如何描述平面上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运用数学与现实结合的思想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努力使“冰冷而美丽”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这样提出问显得自然而有现实意义,达到了教学内容的“心理化”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数学建模,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军训中的“队列”训练,进一步体会:“用数轴直观形象地描述同一行或同一列上点的位置关系”这种数学建模思想。在课件中模拟一张教室平面图,让学生说出图中刘明和张军所在的位置。从学生的回答中可知:用几个量就能准确地描述出平面上点的位置?提问:能否也象前面一样用“数轴”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自然会类比、联想“数轴”的建模思想。而且知道:既能体现“行”又能体现“列”建一条数轴是不行的。这时组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阐述自已的想法。之后插入“笛卡儿”创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背景,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体会和著名数家比美的成功喜悦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概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提出以及各部分名称的介绍,学会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并加以练习巩固)

  1、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一对______来确定平面上的点的位置。在平面上画两条原点______、互相______且具有___________的数轴,这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通常称作笛卡儿直角坐标系)。通常把其中水平的一条数轴叫做______,取为___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______,取为___正方向;两数轴的交点O叫做______。在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的四个区域,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以图片闪烁的形式让学生形象地接受新知识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取一点P,过点P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和N,这时,点M在X轴上对应的数为m,称为点P的______,点N在Y轴上对应的数为n,称为点P的______,依次写出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得到一对有序实数,这个有序实数对叫做点P的坐标。记作P(m,n)

  设计意图: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已知点求坐标和已知坐标描点的技能,领悟平面上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加深巩固,并为后续坐标的特征探究奠定基础

  四、探究1试写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D,E,O各点的坐标,描出点F(0,3)G(4, )、H(3, 2),I(2,0)J(—1,0)K(0,—4)。

  思考: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各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有何特征?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轴上点有何特征?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对有序实数可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反之,任意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即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这样的有序实数对叫做点的坐标。

  五、 探究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A(2,—3):

  (1)描出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

  (2)描出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

  (3)描出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写出各点的坐标、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点与数的对应关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即巩固新知根据坐标描点,同时引出坐标轴中各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六、知识检测

  1、根据点所在位置,用“+”“—”或“0”填表:

  点的位置横坐标符号纵坐标符号

  在第一象限 + +

  在第二象限

  在第三象限

  在第四象限

  在x轴的正半轴上

  在x轴的负半轴上

  在y轴的正半轴上

  在y轴的负半轴上

  原 点

  2、判断:

  (1)对于坐标平面内的任一点,都有唯一的一对有序实数与它对应、( )

  (2)在直角坐标系内,原点的坐标是0、( )

  (3)点A(4 ,0 )在第二象限、 (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为(—4,6),则点P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4、已知P点坐标为(2a+1,b—3)

  ①点P在x轴上,则b= ;

  ②点P在y轴上,则a= ;

  ③点P既在x轴上也在y轴上,则a= b= 、

  5、若点P(x,y)在第四象限,|x|=5,|y|=4,则P点的坐标为 、

  设计意图:为反馈教学效果,此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分别叫上、中、下等学生进行口答,其他同学点评的方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先知识练习,理解概念,在层层递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七、知识小结

  学生总结,对有困难的学生老师适当作引导,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重点小结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模思想,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八、作业布置:

  九、设计说明

  这节课“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第十八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学习函数图象的重要基础,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1、课题引入自然: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教室)入手,抽象出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显得非常自然。这时老师也不要急于给出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而是给学生一段时间去思考、去交流。把学生的思想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当时的思法进行自然结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方法运用灵活: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独立分析、分组讨论交流、游戏活动等。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活动的,和学生一起探究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能力培养到位:设计上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领悟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注重知识“结构化”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

  4、信息反馈全面:本课采用了“学习单”的形式, 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还能比较全面地、及时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老师及时发现问,及时调整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时给予激励和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十、板书设计

  18、2、1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2、由点写坐标:

  横(X)轴、纵(Y)轴、坐标原点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

  象限:一、二、三、四 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3、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关系。

  二、点的坐标:P(X,Y) 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1、由坐标描点:

  点的坐标是:一对有序实数对

  点的对称关系: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重要地位。第一节讲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起点。第一框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是从总体上讲联系,是学好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概念。

  2)理解:联系的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3)运用:用事物的联系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的概念,体会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德教育是政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高中学生思维缺乏辩证性,遇到问题不会变通,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事例的运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自然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证法,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就成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根据哲学课程的抽象性、知识的系统性等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讲授法、导问启发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等。核心观点和难点由教师讲授,使学生明确基本观点。导问启发法,创造氛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归纳法,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分析、归纳抽象的哲学概念,这符合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讨论法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政治课的知识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列举事实性等特点,运用了多媒体,以加大知识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列举生动、丰富的教学事例,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三、说学法:

  本节课从导入上教给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和体系上把握知识,在新课讲授中教会学生应用“三段式”法则学习哲学,即原理、原理内容、工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法,在教学中应用教学实例使学生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又学会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本节课共分为四个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上引出联系的观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2)讲述新课: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本课知识分为五大部分讲述。每一部分都以设问连接,使知识环环相连,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每一部分教学中又运用事例具体分析,以降低理论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则通过学生参与讨论来突破。

  3)课堂小结: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使原理与方法论形成对应关系,易于学生接受知识.

  4)课堂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练习题,难易结合。

  2、板书设计:由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大量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所以黑板上只列举本节内容的知识要点

  .

说课稿 篇5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说课稿 篇6

  《竞争中的小伙伴》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一说教材,确定教学重点;二是分析设定这个教学重点的原因;三说教学过程,阐述突破、落实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下面我具体说一下:

  一、 说教材,确定教学重点。

  教材一开始就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胜负,并由此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索:我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呢?接下来讲述的故事《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就引导学生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了困惑,形成这样的价值取向:我们应积极地面对竞争,应该与竞争的对手携手共进,竞争对手也可以成为朋友。接着,教材设计了一个趣味性较强的体验式活动——“语文寻宝”,分别呈现了活动中的几个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竞争面前应学会如何公平、公正地参与比赛,积极面对竞争。

  这一课题的本身就标示该如何面对竞争的问题,后面创设的体验式活动又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将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整个设计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活动性。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正确对待竞争有助于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2、 能力目标:学会友善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伙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有竞争才有胜负。

  教学重点:学会友善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伙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难点:意识到正确对待竞争有助于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二、分析设定这个教学重点的原因。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又必须合作的社会。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与成人一样,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如果在生活中养了不当的竞争观,当在接二连三的挫折面前,心理就会难以接受现实,各种问题也随即出现,进而影响其学习、生活与发展。因此,在《竞争中的小伙伴》这一课中设定以上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良性竞争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过程,阐述突破、落实教学重点的途径和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活动: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活动一: 校园“红绿灯”

  观看校园生活录像片段,小组内议一议,哪种行为该亮红灯?哪种行为该亮绿灯?如果你是录像中的主人公,会怎样做?这些生活录像片段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这就一下子和学生拉近了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

  活动二: 与你同行

  1、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每大组又分成两小组,面对面站立。每组选一名同学做裁判。

  2、比赛开始后,两名同学背对背夹住篮球运给对面同学,不许一前一后动行前进,不准用手帮忙,否则算犯规。总分10分,落球一次扣1分,手碰一次球,扣1分,一前一后行走也扣1分。比赛结束后,由裁判进行评判。得出胜的一方。

  3、通过活动,请同学们分析:赢的一组决窍在哪里?输的一组原因是什么?体验总比口头说理更有信服力。

  活动三: 小小辩论赛

  1、讲故事:“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2、辩论:正方:朗克为此失去了冠军,值得!反方:朗克为此失去了冠军,不值得!

  3、小结,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活动四: 语文寻宝

  分组表演寻宝游戏中的各个情境,判断、讨论同学们的行为表现。有条件也可把这一活动放在课外进行,把整个活动过程拍摄下来,供课内讨论、评价。

  活动五 :手拉手,好朋友

  鼓励学生在班上找一个竞争对手,争相努力,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期末在班级评选“竞争好伙伴”。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开于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体验”,以活动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形成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美丽的丹顶鹤》是苏教版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而传神地呈现出丹顶鹤的美丽外形以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引起学生的丹顶鹤的喜爱,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但是,由于教者和学生都从来没有亲眼见到过丹顶鹤,很难有真实的感受,要让学生仅通过读书就能领略到丹顶鹤的美丽、高雅就更困难了。后来,通过不断地钻研教材,并通过多媒体查找有关丹顶鹤的知识、图片、音像资料等,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顶鹤的美丽和高雅。当我拿起书来再读课文的时候,我是情不自禁地将这种对丹顶鹤的喜爱、欣赏融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应该和孩子们一起进入这种情境。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预设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10二类生字,学会六个生字;第二课时品读课文,练习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随文识字。第三课时练习背诵课文,复习本课生字,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时教学根据文本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再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设计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能力目标: 1、随文学会三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方法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演练结合。2、练习自主识字。

  情感态度目标: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描述的丹顶鹤的的美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品读课文,体会课文描述的丹顶鹤的的美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围绕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演促读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读出了感情就理解了课文内涵,读是理解感悟的最好渠道。在本课我安排以下四个有层次、有目的的读:尝试读,读得文通句畅;品味读,读到熟能成诵;配乐配画读,读得情浓意远;回归课题读,水到渠自成。这样逐层递进地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丹顶鹤的美,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优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

  其他辅助方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交流学习法等。

  新课标指出: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注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设计学法具体如下:自主识字、合作探究的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对本文的教学,我采用“明象—入境—悟情”的教学程序。明象才能入境,入境方可悟情。通读全文,明确表象;品读课文,入情入境;以演促读,释发感情。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赏图启情,点拨美;

  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丹顶鹤迁徙过冬图片,瞧丹顶鹤飞来了,你看到了什么。直观的图片营造了一种美的情境,丹顶鹤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给我们提供了近距离了解丹顶鹤的机会,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上课刚开始,孩子的注意力还未集中起来,需要强刺激。边飞边鸣的丹顶鹤,姿态优美,歌声嘹亮,场面壮观,能很快的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一过程中,巧妙凭借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激起了学习的热情。

  (二)自由朗读,感知美;

  让学生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课文,思考:丹顶鹤美在哪里?找出自己体会到的描写丹顶鹤美丽的句子,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用嘴巴读,迅速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 熟读精思,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

  (三)品读课文,体验美;

  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教学,是本文的重点,值得细细品读。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很容易被丹顶鹤美丽的外形颜色吸引,这时,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在教学丹顶鹤的颜色美时,我利用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语句,从而在脑海里明确建立丹顶鹤的美好形象。对于丹顶鹤色彩的美,我重点让学生比较理解“洁白”“黑”“鲜红鲜红”这三种色彩在丹顶鹤身上搭配的和谐分明。第二句把鲜红鲜红的头顶比作红宝石,通过放大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丹顶鹤鲜红、富有光泽的头顶,进而体会头顶的一点红使丹顶鹤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顺势理解课题上的“丹”,理解丹顶鹤名字的由来。句中 “嵌”的字义较难理解,出示带橡皮头的铅笔,直观形象地来理解。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丹顶鹤的形体美、姿态美。师问喜欢这样的丹顶鹤吗?引出本段的中心句“丹顶鹤很逗人喜欢。”衔接到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自己读读,说说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得出丹顶鹤的另一名字“仙鹤”。然后重点品读“丹顶鹤无论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先让学生读准句子,出示词语“引吭高歌”、“展翅飞翔”要是就字面意思解释给学生听,他们很难理解;作者用这两个词就是为了表现丹顶鹤的姿态优美。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丹顶鹤动态的美,让学生找找哪只丹顶鹤在引吭高歌,哪只在展翅飞翔,并做做这个动作。这时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适时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配乐配画美读2、3自然段。

  音乐可以启迪孩子大脑,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放松。优美的诗句,再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抒发孩子内心的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

  接着,让学生在头脑中放放小电影,教者引背第3自然段,让学生能背诵下来,起到积累的效果。

  最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还有的丹顶鹤在干什么?相机出示图片,一幅幅美不胜收的丹顶鹤图片不停地刺激着学生的视觉感官:“水中漫步、捕捉小鱼、翩翩起舞、哺育幼鸟、追逐嬉戏、梳理羽毛”。一个个富有诗意的画名吸引着学生闪亮的眼睛,带给孩子美的视觉享受。此时进行语言训练“不论……还是……”。学生定能有感而发,结合看图,丰富了想象,课文的语言在此时得到深刻内化。

  苏教版语文教材强调以读书活动为“经”,语言文字的训练为“纬”的一条“读书感悟——背诵积累——迁移运用”的训练主线。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语句训练朗读,是引导学生读好书的重要手段,同时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体验,在情感交流的“对话”活动中表达情感,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进入乐读、美读的境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在学完2、3自然段后让学生做个小画家,给画好的形态各异的丹顶鹤添上颜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对丹顶鹤的美丽再次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另外,激发学生和丹顶鹤做朋友,保护丹顶鹤的欲望,过渡到下文的学习。

  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先展示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我国的黄海之滨,对“第二故乡”的理解,让学生把一,四节连起来读,然后问:丹顶鹤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可以说遥远的北方黑龙江的扎龙就是他的第一故乡,第二故乡就是“黄海之滨”。并补充介绍相关知识。引导想象丹顶鹤怎样“无忧无虑”,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给画面配上解说词。体会这个地方适合它生存,不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人类在保护他们。

  这样的设计正符合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功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领悟情感,表达美。

  孩子们经过小画家的涂色、表演的点拨己是激情高涨,丹顶鹤的美丽形象已飞到他们的心里,此时,让他们戴上头饰读课文是水到渠成。

  低段的语文教学应屏弃烦琐的分析和故作深奥的解读,提倡简约和可接受性。我们的教学过程应力求简单明快,教学手段应力求简便有效,对教学内容的体悟应力求简明扼要,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于接受,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显示出活力与实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是一个互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过程——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设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定会“生成”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

  “亦师,亦生,教学相长也”。

说课稿 篇8

  一、背景分析

  低年级孩子拖拉现象普遍,日常生活拖拉:具体表现在起床上学拖拉,吃饭拖拉,睡觉拖拉,游戏活动拖拉;学习生活拖拉:具体表现在写作业拖拉,上交作业,各种通知拖拉,搞卫生拖拉,放学拖拉等等。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孩子自身的心理成长特点,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比较随心所欲;另一方面,孩子没有品尝到拖拉带来的苦果,而学校和家庭教育上,很多时候又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规范。因此,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容易因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教育的实效性落实不到位,而导致拖拉行为。针对这种现象,结合低年级学生感知发展特点:需要具体形象,有趣而又直观的生活原材料给他们去感知,领悟。我设计的班会主题《不做拖拉的寒号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拖拉的成因,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寒号鸟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拖拉是一种会遭受苦果,并且产生不好影响的行为。

  2、通过模拟生活小场景,让学生表演吃饭拖拉,作业拖拉,游戏拖拉,睡觉拖拉;体会自己身上存在有拖拉现象。

  3、了解拖拉行为的坏处,如何做一个不拖拉的小学生。

  三、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做事拖拉不一定能深刻认识到。并且也不清楚,做事拖拉会产生不良后果。通过借助故事,视频,游戏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做事拖拉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怎样做才能做到不拖拉。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环节一 寒号鸟故事揭示拖拉主题

  播放寒号鸟的故事,结合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一开始,通过故事视频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且在故事中去感悟寒号鸟为什么冻死。通过故事,让学生悟出,懒惰,拖拉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会产生不良后果。从而引出我们的班会主题《不做拖拉的寒号鸟》

  (二)环节二 大事小事话拖拉。

  情境表演,给出四组画面:吃饭拖拉,被妈妈骂;作业拖拉,被妈妈强烈要求做到深夜,打瞌睡;放学拖拉,赶不上公交,要等下一趟;课间游戏拖拉,上课铃声响了,被老师批评惩罚。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表演,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发现自己身上的拖拉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情境延伸,找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还有那些拖拉小毛病。

  (三)环节三 生活,学习怕拖拉

  播放故事,盼盼梦游拖拉国。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故事,感受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心情。让学生说一说,这次梦游拖拉国,他的具体感受。紧接着,展示两组视频,一是医生抢救病人;二是消防官兵灭火救人。分组讨论:(1)“120”送病人时假如拖拉了……医生抢救病人时假如拖拉了……(2)消防队员奋力灭火时假如拖拉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以投射的方式去感受盼盼的着急心情,更能让学生懂得拖拉带来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通过由小到大,把生活中学生不常遇见和经历,但是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拖拉的不良后果。通过视频,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去发现拖拉不良后果,相对于说教来说,更加有说服力。

  (四)环节四 榜样示范不拖拉

  播放闻鸡起舞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是成功者的良好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珍惜时间就是不拖拉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是成功人士大部分拥有的特质。

  (五)环节五 一起比赛去拖拉

  出示,让学生写数字,比比谁最快。没有提前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准备,有的学生可能课前,练习本,笔都没有整理好,所以翻找本子,笔记的速度不一样。通过小组内比赛,分享一下,动作快的原因。从而,让学生体会,做事不拖拉,除了要珍惜时间外,还要集中注意力听从指令,以及做好分配合作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知道在生活,学习的很多场景中常常会因为拖拉而导致自己的失败。从而让他们知道做事不拖拉,应该可以怎么去解决问题。

  (六)总结升华

  体验卡:你们想当小蜗牛还是小兔子啊?

  刚才我们做游戏的时候为了得第一,要和别人比,我们动作很快,可平时我们有些事,如整理书包、吃饭、起床穿衣时并没有人和我们比,只能自己跟自己比,该怎么办呢?出示:体验卡。你们想当小蜗牛还是小兔子啊?

  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做事不拖拉的快乐吧!请爸爸妈妈给你们当裁判,一周后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小兔子多。

  设计意图:一节班会课收到的效果是很难持久强化学生的行为的,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一起把这个拖拉的坏习惯去掉,坚持好的习惯。

【有关说课稿集锦8篇】相关文章:

1.有关生物说课稿集锦6篇

2.有关说课稿集锦9篇

3.有关说课稿集锦6篇

4.有关说课稿集锦五篇

5.有关说课稿集锦六篇

6.有关音乐说课稿集锦6篇

7.有关美术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8.有关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