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0 23:36: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说课稿 篇1

  现状分析与思考

  面对中年段的学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最害怕的就是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我没什么好写的”。同样的一句话,出自孩子们的嘴里,虽有困惑,但也不乏推托之意。浮躁的心理,畏难的情绪,时常阻碍了孩子们学习的脚步。“少、慢、差、废”的语文课堂,更造成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无法得到和谐的统一。

  如何改变现状,将“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构建多元化的课堂,促进教学的高效?成为我教学设计悉心研究的主题。

  文本研究与解读

  《莫泊桑拜师》,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九课。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三次登门求教,福楼拜给予了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名师风范。

  莫泊桑拜师,早已成为文坛中的一段佳话。咱们的目的只是在课堂上读故事,知内容,识名人,学字词吗?不是!课文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去了解,课文里有闪耀的人物品质等待咱们去发现,课文里更有宝贵的学习方法急需大家去探究。纵观教材在本单元中的作用与地位,针对现今学生的学习状况,我确定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与莫泊桑一同拜师,从学习中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莫泊桑三次拜师的过程,感受到人物的品质特点,帮助培养学生虚心求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福楼拜和莫泊桑的几次对话,从而感受人物特点、品质以及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教学剖析与点津

  一、与莫泊桑一同拜师,求学习态度

  1、找准切入点,感知人物

  在预习中,学生们就初步认识了文中的两位主人公——19世纪法国大文豪,莫泊桑与福楼拜,并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与向往。“自由地读读课文,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初读中感受到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的诲人不倦。由此切入全文,以文章人物为主线,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抓稳阅读点,品析人物

  文章段落中分散着无数个关键词句的阅读点,如何使其“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得靠教师的“精问”。“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顿时,莫泊桑质疑的“坦白“,求教的“急切”,观察的“全神贯注”,若干个阅读点凸现出来。人物的精神品质呼之欲出。

  3、强化精读点,深化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对重点语段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就需要确立精读点。本课人物对话较多,而且语气、神态各不相同。因此,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贯穿始终,在2——5自然段的教学中,还适当的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的深刻含义,从而深化了人物特点与品质,将莫泊桑与福楼拜的人物形象牢牢地铭刻在心中。

  二、与莫泊桑一同拜师,得写作方法

  同样是站在门前观察马车的莫泊桑,起初是一无所获,万般无奈;而后却能获得丰富素材,写出许多作品。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还是让我们同莫泊桑一起拜师学艺吧!

  1、在阅读分析中掌握方法

  帮助莫泊桑解决“没什么好写”的关键就是文章第七自然段,福楼拜第二次的帮助与指导。引导学生将福楼拜的话读进去。“福楼拜是怎样教导莫泊桑的?”分析出福楼拜提出可以从以下四种情况观察马车:“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是怎样用力?”“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在阅读分析中,学生知道了,原来应该从哪里方面去观察,掌握观察的具体方法。

  2、在句式转换中消化方法

  “在福楼拜的指导下,莫泊桑天天站在大门口,他观察到了什么?”这里,引导学生将问句改写成陈述句。“他看到了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走法是不一样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是怎样用力的。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的,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假如说,刚才的问句是来自福楼拜老师的提示,那么,如今这些个句号,就是学生莫泊桑的收获了!句式的转换不仅完成了“教”与“学”的角度变迁,更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是一举两得。

  3、在文本链接中强化方法

  文本的内容本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更应灵活被我们所用。教学中将第7自然段与第8自然段有机的链接融为一体,带给学生们更完整的细致观察的启示。(插入视频)

  三、与莫泊桑一同拜师,获教学心得

  满满当当四十分钟结束以后,看着学生若有所获的眼神,不由问自己:与莫泊桑一同拜师的还有谁呢?学生从他那获得写作方法,我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受益匪浅:面对莫泊桑的一再求教,福楼拜耐心帮助;面对莫泊桑提出的困惑,福楼拜直言不讳,一针见血,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他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深深地打动了我,名师风范令我激赏。

  这节课上我实现了多元化的教学,作为读者,我们收获到了莫泊桑虚心好学的态度;作为学者,学生获得了写作的启示;作为教者,我不再害怕那样一句话:老师,我没什么好写的!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科书将该课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第二部分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四、说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常温水、冰块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空气与水热胀冷缩对比设施一组、滴管、红水、冰块、热水瓶、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我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询问学生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过?这样能够唤起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热胀冷缩”知识,既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接着我把瓶子里的水倒掉,并擦干,询问学生:瓶子里还剩什么?在学生回答还有空气之后再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学生进行猜测后,进入新课的学习: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突破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1、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首先,为了把学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集体汇报“要把空气装到瓶子里,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还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见的空气体积的变化是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体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皮胶等多种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来进行实验操作。我从旁指导,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学生就有了结论,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空气受热时,气球会 鼓起来 ,说明空气体积 膨胀了 ;空气受冷时,气球会 凹进去 ,说明空气体积 收缩了 。

  2、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作一比较。因此教材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学生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平。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当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膨胀,将水挤了出来,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拟游戏,解释现象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建构起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产生“为什么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问题。而“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本课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这样抽象的概念呢?阅读教材P35,了解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尝试在班级内完成。讨论交流:

  (1)同学们都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不动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起劲儿地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从游戏中,你们明白了什么?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

  这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把一种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在游戏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微粒”的运动、“微粒”的距离、和圈的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体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强直观感受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的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关于“热运动”的认识。最后用课件展示: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微粒,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问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从让学生动一动,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再迁移,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巩固落实,拓展延伸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瘪了,你能帮助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我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与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领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会变色的报春花》让我们伴随着第一朵红色报春花的绽放,看到了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达尔文。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一种理念,那就是要学会拥有自己的思想,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这也是本单元的主旨。

  初见课文时,一看题目,就感觉这是一篇吸引人的小故事。细细品读之后发现文章语言朴实、对话较多,从人物的对话行为中体现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点。第一部分写到了小达尔文想让花变颜色,但是爸爸不赞同。第二部分写到了小达尔文给爸爸送上了第一朵红色的报春花。最后点到了达尔文长大后成为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好奇是知识的萌芽”,有了好奇才有学习的动力。

  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达尔文是怎样让报春花变成红色的,说一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3、感受小达尔文的敢想、敢说、敢做,并从中受到启迪,学习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转型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会表现出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什么事情都想亲自试一试。

  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看图猜谜激起学生兴趣,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阅读、学习、对话,激起学生真实的思维历程,启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真知,以此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围绕以上教学分析,我设计如下课堂结构:猜谜激趣——质疑导向——整体感知——探究体验——拓展延伸。

  (一)猜谜激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导入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而以趣激学是学习的有效手段。一上课,我先展示一幅美丽的报春花图画。

  “同学们,你们见过报春花吗?谁能说一说,你见过的报春花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言。

  这时,我指出:“你们见过的报春花和老师展示的一样,是黄、白两种颜色的。可是,你们见过这样的报春花吗?”我把纸片揭去,露出红色的报春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会变色的报春花》。”

  板书课题。

  (二)质疑导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文章题目发人深省,因此,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是谁让报春花改变了颜色?报春花究竟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色呢?它是怎样变色的呀?这也正是课文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更有目的的去读。这一环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向思维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有了这么多问题,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走进课文,看一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马上为他们播放课件,展现故事,并提出要求: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同走进故事中去看一看吧。

  看完之后,请孩子们谈一谈,都知道了什么。

  带着问题看故事,培养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请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四)探究体验

  这时,我适时引出中心议题: 小达尔文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怎么会想到将报春花变色呢。使教学进入探究体验阶段。

  “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然后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相关句子,把学习的自主权和乐趣还给学生。而在书上做批注,又培养了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合作学习必须以充分的自主为前提,因此在学生都已画出语句并有了感悟之后,我要求他们与同桌合作,交换看法,这样不但加深拓宽了个人的理解,而且还借机培养了说和听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感受会是多种多样的。这时,我就作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和孩子一起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小达尔文能从报春花单调的颜色上产生美好的想法,并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感悟这种精神并从中受到启迪,应当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我从两方面突破。

  1、抓文本,悟重点。

  文章语言朴实,对话较多,从人物的对话行为中体现人物的形象,是本文的特点。

  比如出示这几个句子。

  小达尔文的父亲十分喜爱花草。他精心整理着柔软的花枝,拔掉刚刚冒尖的杂草。小达尔文跟在身边,问这问那。

  “爸爸,报春花就只有黄的和白的两种吗?”

  “对。”爸爸的回答很简单,也很肯定。

  “要是红的、黄的、蓝的、白的、黑的都有该有多好哇!”

  “能,我看准能!”小达尔文像是满有把握,他跑到花棚里拿来一把喷水壶,“爸爸,办法就在这里,要它开红花,就浇红水;要它开蓝花,就浇蓝水……”

  我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

  爸爸在整理花草的时候,小达尔文在做些什么?他为什么会问这问那?

  小达尔文希望花是什么样子的呢?

  爸爸这么喜爱花草,为什么都没有这样的疑问呢?

  在爸爸的否定中,小达尔文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孩子们感受到正是由于小达尔文动脑筋,大胆想象,才能从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情中发现问题,正由于他的勇于实践,这才有了红色报春花的诞生。我在孩子们的回答中,一一板书。

  小 敢想 善于发现

  达

  敢说 勇于实践

  尔

  敢做 敢于创新

  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比如强调句子中的感叹号和问号的作用,指名读一读。通过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体会小达尔文在有新想法时的激动心情。并采用教师范读、同桌互读、配乐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小达尔文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

  2、抓体验,悟难点。

  在合作探究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读第九自然段,并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五个阶段-----学习升华,教学时,我从以下方面引导:

  爸爸制止小达尔文“花怎么能改变颜色呢!小孩子敢想敢说不是坏事,但也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乱来。"

  听到这样的话,小达尔文是怎样做的?

  生活中,你听到过这样的话吗?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过“生活教育”的理论。其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他指出,教育要以生活为源,要用生活来教育。

  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上给足学生时间,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在谈到自己的想法遭到家长的反对与不理解时,问道“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如果学生也像达尔文一样,不甘心,勇于实践,我会马上追问“事成之后,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当时,你感觉自己棒不棒?”这样,那些没有亲自实践的学生,会为自己的放弃而懊悔。

  我还特别注意自己的评价,及时中肯。对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与称赞。对那些没有没有坚持,进行尝试的同学,流露惋惜之情后及时鼓励,提出希望。

  (五)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本节课后,我有针对性地留下拓展作业,1、你有哪些奇思妙想,能动手操作的,回家要实践一下,看看花究竟能不能改变颜色。2、课下阅读达尔文的其他小故事,写一写“我眼中的达尔文。”

  这样,就使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不断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视野。

  在第三课时中,举办奇思妙想展示会,把作业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会变色的报春花》告诉我: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不让他们背着沉沉的包袱前行,使他们学得愉快而有兴趣,这应该是教育追求的目标,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才是真正的课堂,真正的教育。

  板书设计:

  会变色的报春花

  达 敢想 善于发现

  尔 敢说 勇于实践

  文 敢做 敢于创新

说课稿 篇4

  一、分析教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顺势导入)

  (二)、 简介作者:简介文天祥生平

  (三)、 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 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布置课堂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 韵,韵脚是 。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三)、板书设计:

  首联:读经入仕、起兵抗元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

  颈联:“惶恐”、“零丁”

  尾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东方之珠》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全文共六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介绍了香港这繁华的都市。文中语言简洁、优美、对香港的介绍层次清晰。先交代了香港的地理位置与三大景观,再分着介绍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最后再总的赞美了香港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的诵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繁华与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能仿照课文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二、 说学生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已有了一些知识能力的储备: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和作用;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对课文中有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根据课文仿写习作。但有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学习个性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三、 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主,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发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图文结合法等。

  四、 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学习,运用读、思、划、议、说等方法,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使 “教堂”变为 “学堂”。

  五、 说教具

  图片、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

  六、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高尔基曾说过“最难的是开始,说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导语要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从而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教学时,先播放“东方之珠”这首歌曲,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东方之珠》。歌谣之后问:好不好听?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是哪能里吗?此时的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接下来的学习愉快主动参与。

  (二)、学生充分朗读,整体感知全文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知道课文从“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三大方面描写香港。

  (三)、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点拔精讲,解难质疑。

  出示课文图片、课前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或播放资料片让学生观看。让他们置身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分小组让学生说说:你觉得香港哪里最美?假如你是导游你如何介绍这个地方?在各个小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介绍香港。最后在小组内谈谈自己旅游的感受,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到位,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课文。

  在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第二段注重引导他们领略: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海滩风光;感悟“漫步……”“沐浴……”“倾听……”时的舒适、娴静。从而真切体会“真是舒服极了。”——陶醉于迷人的沙滩的美。

  第三段中紧扣“精彩”一词,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说说:你在公园里看过什么表演?并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生活体验,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再播放海洋动物的表演录像,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浏览公园的.欢乐,体会到游客的欢愉。

  第四段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大厦多、商店多、人多”这三多来感受铜锣湾的繁华热闹。最后第五段注重引导学生明白它是总分的构段方式,同时运用了“成了……” “像……”“如同……”这一连串的比喻句表现了城市的美丽,再次播放多媒体(夜景图)让学生感受香港的迷人的夜景,由哀的赞叹出“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四)、朗读升华,激发情感体验

  朗读指导是阅读的重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来读一读,在读中抓住重点词来朗读,在读中获得言语的美感,在读中感受香港的美,在读中使自已的情感与文字之间产生共鸣。

  (五)、学习写法,拓展创新

  学习课文第四段的写作方法,围绕中心写一段话。从阅读到写作,这样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成和渠道,使学生学会学语文,用语文。

  (六)、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珍版,是直观教法的体现,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根据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其板书设计为:

  14 东方之珠

  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 无比璀璨

  繁华的街市 “东方之珠”

  美丽的夜景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不同的购物场所》

  一、说教材

  《不同的购物场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去哪儿买东西”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本课是在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本节课的学习主要以体验和直观形象感知的学习活动为主。品社学科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去观察、自主探究上,力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不同的购物场所的了解更进一步,感受祖国60年巨大的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购物场所的多种类型,知道不同类型购物场所的特点。

  2、了解城市和农村购物场所的不同。

  3、了解一些新颖的购物方式与支付方式。

  (二)、能力目标:课前通过学生对自己家附近的购物场所进行观察并统计,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祖国60年的巨大变化,体会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购物场所的多种类型,知道不同类型购物场所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感受祖国60年的巨大变化。

  四、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我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和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爱国主义等有机融合,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基于上述,根据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1、走进购物场所。2、了解人们的喜好,感受农村和城市的不同。3、了解新颖购物方式。4、感受祖国60年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的走近、了解进而熟悉购物场所,最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的选择购物场所。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走到一名学生的附近:

  你穿的衣服太漂亮了,能告诉老师你妈妈是从哪儿给你买的吗?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衣服或者文具等是从哪儿购买的?

  教师叙述:你对这些购物场所知道多少、了解有多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购物场所我知道(板书:购物场所我知道)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活动

  活动1、走进购物场所

  1、提问:你知道哪些购物场所呢?指名说一说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购物场所。你都调查了哪些购物场所调查的情况怎样呢?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哪个组愿意先把你的调查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汇报内容包括:名称、商品、买卖方式有什么特点?

  4、全班汇报交流。

  (1)超市:课件

  (2)农村集市:课件

  (3)其他购物场所:百货商场便民店 专卖店农村代销点 让学生读一读资料库。(课件)

  5、同学们可真能干,找出了各购物场所的特点。其实这些只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典型的一些购物场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购物场所呢!(板书:)如:拍卖会、展销会等。

  6、考考你:如果是你你会去哪儿购买?

  (1)妈妈让你去打酱油

  (2)买一双阿迪达斯的运动鞋。

  (3)买牛奶去看望生病的爷爷。

  活动2、了解人们的喜好,感受农村和城市的不同。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统计人们去哪儿购买物品: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一下人们经常到哪儿买东西?

  1、小组内分析。

  2、全体汇报交流。

  3、 教师出示一组有关农村人们经常光顾购物场所的统计表和 一组城市人们经常光顾购物场所的统计表。

  4、 让学生说一说从两组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

  教师小结:城市人们一般喜欢光顾大型超市以及专卖店,而我们农村一般喜欢去集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和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欣喜的看出,超市也是农村人们的第三选择,说明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活动3、了解新颖购物方式。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购物方式和付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新颖的购物方式?老师介绍几种新颖购物方式:网上购物、电视购物、邮购等

  1、怎样网上购物:

  以淘宝网为例,你在淘宝网申请一个支付宝,然后你要有个开了网上银行的银行卡,然后就按照支付宝的要求操作就可以了。另外,淘宝网买东西要装一个安全控件,就在淘宝网就有;还有要用网上银行要下一个网盾,每个银行的要求不同,有的是要持本人身份证去银行营业厅开通网上银行并且要买个网盾。

  小结:新颖的购物方式和付款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里面也充斥着诈骗,所以同学们回家告诉自己的父母,在使用新颖购物方式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网上购物为例)

  课件出示:

  网上购物注意事项

  一是谨慎选择交易对象。对于陌生商家,应注意其网址上是否提供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必要时应打电话以核实经营者的身份;

  二是认真阅读交易规则。由于此类电子证据具有“易修改性”,应将这些凭证打印保存;

  三是如果使用信用卡或银行卡支付货款,最好使用专用的一个账户,不宜存款太多;

  四是注意保存有关单据;

  五是商家送货时,应注意核对货品是否与所订购商品一致,有无质量保证书、保修凭证等,同时索取购物发票或收据,以便在遇到所购商品与广告宣传不一致时要求退货。

  活动4、感受祖国60年的巨大变化。

  1、现在同学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购物场所:几幅大型超市的图片(课件),你知道70年代的人们到哪儿买东西么?

  2、出示70年代的商场场景。出示布票、粮票、肉票等画面。(课件)

  边播放教师边介绍:从(1)--(2),而在刚建国的时候我们国家是一贫如洗,什么商品的短缺,人们穷的叮当响,国家也穷的叮当响。而60年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同桌互相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指名说一说(2)教师总结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课件出示)

  (三)总结回顾

  1、谈收获: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走近了购物场所,了解了不同的购物场所,了解了多种新颖的购物场所,感受了祖国60年巨大的变化。

  3、布置作业:对学生进行分组,对超市进行调查,了解超市的秘密,各小组长要制定调查计划,负责分工。

  七、说板书设计

  不同的购物场所

  超市:种类齐全、顾客自选

  农村集市:时间、地点固定、可还价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都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能力目标:煅炼学生口述能力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1、撰写人物小传。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学生可以进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时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朗读想象法。本堂课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使他们活起来。

  三、说教法:

  1、 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学生读课文后再讨论。

  2、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说教学程序

  首先让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 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

  2、 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3、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学生用“ 从 这一句看出了 ”或“ 这一句表现 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质疑法,能过提问,为学生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

  材料键接: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阅读这些材料,结合课文用日常生活谈谈你对钱的看法。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并提高学生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五、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虚伪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内心

  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以上设计体现了本人对作品的认识,

  这篇说课稿根据新课标以及教参,结合本人平时的理论积累撰写的,必然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2.精选说课稿初中模板汇总七篇

3.【精选】说课稿汇总七篇

4.【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6.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7.【精品】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