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4-09 10:37: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语文说课稿四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埃》是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朴实、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其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第二~三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金字塔的特点和古埃及劳动人民的不朽智慧。这两段文字语言精确,说明方法多样,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反复朗读品味。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埃及金字塔的修建历史和原因,学生了解不多,对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形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金字塔的宏伟、精巧时,要注意适度地引导学生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工作的艰辛。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4个(重点指导“廓”的音和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理解课文,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其中,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目标4是教学重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分两教时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词语理解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悟”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进行“读悟品”,理解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的特点,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恰当的方法说明这些特点的,进而感悟这样宏伟而精巧的工程,集中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不朽的智慧。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工程宏伟、结构精巧

  二、精读感悟。

  1、首先让学生总览全文,寻找概括金字塔特点,涵盖全文内容的一句话(第四自然段起句),然后从这里切入金字塔的特点。

  2、体会金字塔的特点。

  (1)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146米”、“40层”、“1千米”、“230万块”、“2.5吨”等数字,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刀片都插不进去”等词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金字塔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结合对上述文字的说明方法的体会,感悟古埃及劳动人民建造金字塔的付出的血汗和其不朽的智慧。

  (3)抓住对古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方法的理解,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聪明,进一步感受金字塔和古埃及人民智慧的不朽光辉。

  3、以读带讲,感悟末节。

  最后一段,设计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其回应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课堂练笔。

  结合对第三自然段说明方法的体会和小结,引导学生迁移写法,学习描述生活中的一处景物(并组织交流)。

  四|、拓展延伸。

  布置学生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埃及金字塔和其它一些被成为世界奇迹的古代文明,感受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朽智慧。

  板书设计:

  14 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精巧

  埃及的劳动人民 勤劳 聪明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这是一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徐迟用大手笔描写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黄山记》虽是本单元的课内自读教材,但文章语言优美,构思谋篇独具匠心,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笔绘景,突出景物特点。

  2、教学要求: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要求:

  ⑴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⑵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⑶通过和叶圣陶的《黄山三日》对比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⑷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是思想内容的理解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⑵难点是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对比阅读时对比点的确定上。

  二、说教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感情色彩鲜明,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深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并且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课内自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一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为此我采用“点拨法”。所谓“点拨法”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理论指导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点拨教学分五步:1、导入2、研究3、鉴赏4、反馈5、迁移。其目的让学生学会然后达到会学。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所思,有所得,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各部分特点,帮助学生把握训练的重点。

  四、说教学程序

  ㈠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计算机软件《黄山风光》在屏幕上显示配乐的黄山风景镜头:险峰,云海,日出,摄身光等奇景。用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激发情感导入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㈡研究性点拨(明确自读目标,放手让学生自读,全面理解课文)

  1、然学生用两个字概括黄山特点:险、奇。

  2、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拟定各部分小标题(要求尽可能用诗的语言概括)。

  3、学情预测:甲、能概括但语言不简练。

  乙、语言简练。

  丙、诗句。

  丁、四句话连成一首诗。

  4、选诗句板书:①黄山胜景天造就(险奇)。

  ②千古黄山几人登(险)。

  ③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④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㈢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解决难点,突破重点)

  1、幻灯投出自读讨论题目:课文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各起什么作用?有人说,如果把这两部分删去,三、四部分也可以独立成篇,且不失为一片优秀的`游记之作,你怎么看?二、三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展开自由讨论。

  3、教师点拨总结,板书要点。

  ㈣反馈性点拨(复读课文,巩固提高)

  1、交流各自欣赏的片断(学生个体不同,各自欣赏情况不同),并讲述欣赏的道理。

  2、作者为什么写的这么好?

  3、点拨总结: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热爱黄山的美景。

  ②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③谋篇独具匠心。

  ㈤迁移性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是知识转化为能力)

  1、导入语:美的表现形式是无比丰富的,徐迟大手笔写黄山气势磅礴的美,同学们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雄壮是美,平凡中也有美;华丽是美,质朴同样也是美。

  2、让学生将《黄山记》与另一篇写黄山的文章《黄山三天》(作者叶圣陶)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3、指导方法,教学生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达到会对比阅读。

  板书:

  对比阅读

  ①、对比什么

  ②、怎样对比:对比要又广度(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

  对比要有深度(作者写作目的)

  4、幻灯投出阅读对比表格,组织学生自读讨论,发挥群体作用。

  5、组织评价,让学生熟练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

  五、说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2、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

  3、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

语文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

  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近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里既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还起到了品诗赏画的效果。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课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读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掌,请同学评议我读得好在哪里,再请同学读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以见衬不见,诗中有诗,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把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拉近,增加层次感。还让学生评议老师,真正体现民主、平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我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 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这么美的诗,配上音乐就更好了!配乐朗读。

  诗歌可以反复诵读,也可以唱。

  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注意字音。

  这一环节是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联系背诵《宿新市徐公店》、《春居》深入体会诗人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是两首感情非常快乐的古诗。这里是用逆向思维,用两首快乐感情的古诗反衬思乡情。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习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五 走出文本,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A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歌,出示古诗《山行》、《赠刘景文》朗诵。

  这一环节是整合新旧知识,注重语言的积累,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B 没学过的古诗你能读懂吗,读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出示诗句,自己借助注释读懂诗句(幻灯片出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选自 刘禹锡《秋词》

  1、悲寂寥:因寂寞空虚而感到悲伤。

  2、春朝:春天。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选自 曹丕《燕歌行》

  摇落:凋残

  简单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读懂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总结

  赞美,提出希望,愿大家与古诗交朋友。

  这里是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七作业

  练写生字,配乐朗读,搜集秋天的古诗。

  板书 夜书所见

  思 乡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学内容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短短三句,描绘了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展现的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观赏两岸美丽风光,如同在画中游玩的情境。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感情线索。小竹排顺流而下,“鸟儿唱,鱼儿游”,表达了十分欢快的心情。课文中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包含着赞美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笔画“山、木、艹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增强合作意识。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和朗读课文。

  2.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四、说教学准备:演示课件

  备课时我点开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查阅《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演示课件,我发现资源有限,仅仅表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的江南水乡风韵,(点幻灯)但演示课件没有表现出江南物产丰富,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于是我就在演示课件的基础上作些修改,添加一些描述江南物产丰富的画面。

  五、说教学策略

  以图激趣,创设情境。由于孩子生活经验少,对江南没有感性认识,仅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江南的“情”还是很难以激发起来。所以教学中要借助电教媒体,通过江南风景的展现,图文结合,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进行情境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让他们了解江南,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1、一年级学生擅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在理解字词时,应采取多种形式:看图理解。听音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等。

  2、学生的个性能力不同,所以在指导学生认记字形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学生喜欢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背,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推荐】语文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语文说课稿三篇

2.【推荐】语文说课稿集合5篇

3.【推荐】语文说课稿集锦八篇

4.【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4篇

5.【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四篇

6.【推荐】语文说课稿集合五篇

7.【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三篇

8.【推荐】语文说课稿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