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讲的是成千成百的小鱼被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将一条一条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在他眼里,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他虽然捡不完,却仍旧尽力地捡着。在男孩质朴、反复的“这条在乎”声中,我们不仅为之喝彩,更想随之一起把小鱼送回家。下面我们来看看二年级《浅水洼里的小鱼》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我分三大块来展开我的说课:1、说教材2、说设计理念3、说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我先来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浅水洼里的小鱼》,本组教材围绕“保护环境、动物,关爱生命”这一专题编写的。这篇课文讲的是成千成百的小鱼被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将一条一条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在他眼里,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他虽然捡不完,却仍旧尽力地捡着。在男孩质朴、反复的“这条在乎”声中,我们不仅为之喝彩,更想随之一起把小鱼送回家。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借助书中的拼音,开小火车认读情境。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第二板块我来说说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文章对话描写突出,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教学中应挖掘这个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深入课文,领悟内涵4、拓展延伸,创读文本5、自主发现,指导写字
(一)我先说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大海是小鱼的家,在辽阔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小鱼,它们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生活得非常幸福。
2、可是有一天,海面上忽然刮起了狂风,卷起了巨浪。一个浪头打来,击中了一群来不及躲避的小鱼,它们挣扎着被抛出了大海。天渐渐亮了,小鱼们这才发现,它们被困在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引人入胜的课件迅速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书中的拼音帮忙。
2、创设情景“送小鱼回家”,指导“甚、忍”前鼻音,“蒸”后鼻音,和“在乎”的“乎”轻声的读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去拼音,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书中的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词语教学为学生创设了把小鱼救回大海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1
三、精读课文,研读感悟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1、大家读得这么好,我们赶快跟着文中的小男孩到海边去看看那些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①假如你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②那你就带着着急的语气读读看吧!
2、你们还从这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很多。)
鱼多是从哪个句子读懂的(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哪几个词写出了被困的小鱼多
你真会读书啊!能抓住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这可是个好办法。
②谁能读出被困的小鱼之多
3、①可是几千条活生生的小生命啊!时间长了,这些小鱼回不了大海会怎么样呢
②这说明当时小鱼的处境怎么样
③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有什么感觉呀
④小鱼多可怜呀!假如小鱼会说话的话,它可能会说什么呢让我们读出心里的焦急吧!
⑤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第一自然段是故事展开的重要前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小鱼的怜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下文中与小男孩的情感产生共鸣做好铺垫。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这条小鱼想活,那条小鱼想活,所有的小鱼都想活。小鱼的心里话被同学们读懂了,也被文中的小男孩读懂了。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小男孩在干什么
2、①多么有爱心的小男孩啊!小男孩,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
②你不停地捡鱼、扔鱼,多累呀!怎么不休息呀
③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能捡得过来吗
④你明明知道捡不过来,怎么还不停地捡呢而且还要用力的扔
[设计意图]
创设一个与文本对话的情境,随机“采访”。学生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体会到了小男孩的思想感情,进行读的教学目标。
3、真了不起,你能体会到一条小鱼也是一个生命。他走得很慢,在一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他又来到一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扔向大海;他再一次来到一个水洼前,弯下腰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扔回大海……这样的一个动作要重复多少遍啊,想象一下他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带领学生走进角色,设身处地地体会小男孩在捡鱼、扔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会小男孩有着保护动物的爱心。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2,解决了教学重点。
4、同样的一个动作。他得重复几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太阳烤着沙滩,小男孩的汗水不停地流,让我们也一起加入这一行为,用心地读好这个自然段。
(三)教学第三——六自然段
1、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里不由得产生了疑问。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是捡不完的。小男孩还在捡,谁在乎呢请你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谈谈你的感受。
(小男孩在乎,小鱼的爸爸妈妈在乎,大海在乎,我们在乎,小鱼在乎,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在乎。)
2、你知道什么是“叨念”吗(叨念就是自言自语不停地说)
小男孩在叨念什么(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3、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啊(这个省略号表示有许多小鱼。)
4、那现在让我们带着这颗爱心,一起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明白要有一颗爱心。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2,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情感升华,拓展提高
1、读到这里,如果你是一条回到大海的小鱼,你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2、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藤儿在奋力往上爬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笋芽儿不知不觉地拱出了地面,当我们看到花儿不知不觉地开放了,我们会充分感受到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大家真棒,不但读准了生字,还读懂了课文,读出了小男孩的心声。那现在就让我们把小鱼救回大海吧!坐在下面的同学让我们一起默默祈祷,希望小鱼们永远能在大海里自由、快乐地生活。
最后,送小朋友们一首诗。
每天清晨,当我们听到小鸟在歌唱,那有多好;
每到河边,当我们看到小鱼在游戏,那有多好;
每到之处,鲜花盛开,小草碧绿,那有多好;
生命只有一次,
小鱼在乎,小鸟在乎,花儿在乎,我也在乎。
小朋友,无论鸟虫鱼兽,还是花草树木,地球妈妈都赋予它们宝贵的生命。让我们珍爱每一个小生命,伸出温暖的双手去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设计使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书写生字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第8模块第一单元,Once upon a time...
我的说课共分为八部分,分别是我的说课共分为八部分,分别是: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模式;4、说设计;5、说板书;6、说评价;7、说开发;8,说得失。
一、说教材
说教材包含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我将分别从单元内容和知识整合两方面来阐述。
1.从单元角度来看,新标准英语教材是以模块为单位进行编排的,每模块包括三个单元,围绕同一个话题—“童话故事”为题材无论是对话,课文还是练习,都与此话题密切相关。遵循国家《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要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表演对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
2.从知识的立体整合角度来看,
在七年级下Module7部分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be动词的过去式,因此学生对动词的过去式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本模块要学习实意动词的过去式,为下面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我依据英语课标,制订了如下目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
(1) 语言知识:语言知识部分,我将从功能,语法,词汇三方面进行分析。
功能:按时间顺序描述故事发生的经过。
语法:一般过去时(规则动词)。
词汇:学习掌握本单元的28个短语。
(2)语言技能:语言技能部分,我将从听,说,读,写方面进行分析。
听:能听懂简单的故事。
说:能用一些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叙述过去的事情。
读:能读懂简单的故事,明白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情节
的先后顺序。
写:能用一些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
学习策略:
3)学习策略: 自学策略:能尝试阅读一些简写的英文童话故事。
合作学习策略:注意从他人的.演示中汲取知识。
(4)情感态度: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感受学英语的乐趣。
(5)文化意识:试比较中国童话与外国童话的异同。
(三)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28个新单词。
难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通过讲,练方式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情
我将分别从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
(1)知识储备:由于学生在七年级下Module7部分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be动词的过去式,因此学生对动词的过去式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本模块要学习实意动词的过去式,为下面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活经验:七年级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尤其对童话故事这一话题更感兴趣,借助这些兴趣和好奇,学生在阅读本节课对话内容时就显得很轻松,很愉悦。
本节课属于英语新授课,对话课课型,我主要采用了高效课堂“交际化”式。
三、说模式
本节课属于英语新授课,对话课课型,我主要采用了高效课堂“交际化”式教学模式。
基本理念是:“交际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理解和掌握基本语言知识,需要熟练掌握语言交际用语。最终让学生能够在相同或相似的交际场合,灵活运用所学的句型、用语言进行口语交际。
四、说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我对本单元内容具体做了如下四个环节的设计:①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②围绕目标,教师指导 ③课堂小结 单元回归 4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
五、说板书
板书的目的是从直观上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信息,在设计上将其分为主板与辅助性板书,在主板上分为两部分,即key phrases 与key structures,明确重难点,清晰明了地体现课堂教学内容。辅助性板书将一些重要概念,知识性的回顾写在黑板另一侧。
六、说评价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将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来进行课堂评价。
七、说开发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我本节课开发了以下资源:
1.文本资源: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课程标准,学生练习册。英语教材是
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英语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的主要依据目标,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能够更好地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以满足不同学生
的学习需求。课后及时使用英语练习册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校资源:本节课主要选用了多媒体和录音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
体设备,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更清晰的展示教学内
容。在教学第二环节围绕目标教师指导中,我通过播放活动一和
活动三的录音对话,以此突破本节重点内容。
3.网络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寻找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主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八.说得失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乏激励性语言和手段。
收获之处:能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设计理念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遥望拉萨美丽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课的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标还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些要求又如何在本堂课中得以落实呢?
网络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在“全球村庄”的时代,学生急速变化的思维无法抗拒地在网络上奔驰着。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开放和深刻自己的思想,他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网络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通过网络自由、交互、开放的优势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借助网络的翅膀,《拉萨的天空》终于可以在更广阔的教育文化空间放飞了。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鉴以上认识我从三个维度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张养浩是元朝官吏,曾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说学情学法
由于初中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颂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元曲的积极性。
说教法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纵观世变,吊古伤今,恨时局之险恶,哀民生之多艰,气势雄浑,感情强烈、深沉。学习此诗,重在诵读。但诵读不能停留在同一层面,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体验和领悟。于是我采取听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诵读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2、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由《三国演义》主题曲,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设计话题引出叹世、怀古是散曲流行的题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怀古的名篇。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
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 峦(luán) 踌(chóu ) 蹰(chú ) 阙(què) 兴(xīng)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通过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文言的习惯。(具体操作: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教师点拨总结后,课件出示译文:
华山的山峰像赶集一样汇集一方,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澎湃,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峻.抬头望西都长安,心头感慨万千.我从秦汉故都旁经过,看到成千上万间宫殿都化为了泥土,不禁感伤无限.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二、四边互动
课件出示:
我朗读、我发现、我感悟、我赏析
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用笔圈出你最喜欢句子?并说出理由。你感悟最深的句子?请谈谈你的感受。
(设问意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新课改的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学生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几句是写景很有特色,我很喜欢。
学生2:我觉得“聚、怒”字应重读, 它写出了峰峦和波涛的气势。
师:“峰峦如聚”是以动写静,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 “聚”字表现了山峰的众多与动感。“波涛如怒”句,以“怒”来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它倾注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所以要抓住重点字词进行诗歌赏析,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生3:“望西都,意踌蹰。”我很喜欢,它可以让我想象出作者此时神态和心情。
学生4:我觉得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痛心的感觉。
师:踌蹰的本义是犹豫不决的样子这里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的样子。作者面对西都长安,今非昔比,心情非常沉重。
学生5: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曾经是何等的奢华,何等的昌盛,现在只是一堆堆黄山,突现作者眼前。读到这,我也非常伤心。
学生6:从这句诗中,我仿佛看到了战乱中阿房宫那烧了四十天的熊熊大火。
师:这诗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流露出一种昔盛今衰之感。
学生7: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味最浓,从这句中,我好象看到关中逃难的饥民,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奔走着。
师:翻开历史的画卷,朝代的兴衰造成的最终结果是百姓的苦难。(出示课件)一想到这个事实,诗人的情感充满了悲愤,充满着对老百姓的同情。
三、拓展深化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
(学生先搜集,再出示课件)
附: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这些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体现了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请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们这片赤诚之心。
总结
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朗读实践
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三个部分的语调、语速变化。
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2学生个别表演朗读。(课件出示一组画面)
3.播放《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新唱,让学生想象诗人那种沉痛、愤慨之情。
4、当堂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
不错的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 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6、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7、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列举》说课稿12-18
《台阶》说课稿03-07
《将心比心》说课稿03-12
《春》说课稿02-24
《送行》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