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4-06 14:59: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语文说课稿汇总5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第16课《匆匆》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设计理念、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比拟性描写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本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感受语言美。

  难点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摆正教学中教师“导”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法、品词析句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六、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七、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八、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品读感悟-诵读积累-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播放“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围绕中心,以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第三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2)品词析句。(出示课件)

  这里的设计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由读引入写,因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这里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这样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感受追问。(出示课件)

  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然后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让学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实现难点的突破。

  (5)首尾呼应。(出示课件)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第四步、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板书的根本思路是为了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分析教材

  《马说》,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马说》这篇文章篇幅精短,寓意深刻,所以作为重点内容来学。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说”的文体特点, 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使学生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五、教学手段

  幻灯片、古筝曲伴音朗读。

  六、教学思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启发诱导、分层次教学;

  2、学法:讨论法、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即第一层次疏通文意,第二层次推究文理,第三层次品位意境。

  在此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诗词背诵(目的是让学生继承更多更好的古代文化遗产,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

  第二环节:导入课题。通过《爱莲说》复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从而导入新课《马说》(并板书)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及“伯乐相马”的故事,(这样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的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第三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

  1、第一层次的诵读,疏通文意。

  ⑴ 教师范读课文,(伴着古筝曲《寒鸦戏水》,教师范读课文,把学生领入学习的境界,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的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意在让学生初步读懂文章, 领会文章的中心词语和句段的含义。)

  ⑶ 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的词语、句段找出来,向大家求救,即质疑问难,由同学互帮互助的形式解决,看谁帮同学的次数最多,给予掌声鼓励,困难较大的可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及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2、第二层次的诵读, 探究文理。

  ⑴ 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板书)

  ⑵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为了突破难点, 在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 例如,如果没有伯乐,会有千里马吗?文中作者是怎样说的?引导学生从反面得出“从反面论证”无伯乐→名马无名这一概括论述的方法。

  ⑶ 轻读课文2、3自然段。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进一步具体、全面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引导学生得出“喂马不得法→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这一具体论述和“妄言无马→实不识马”这一概括论述的方法。

  ⑷ 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写了什么人?什么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真正寓意后进行。

  3、第三层次的朗读,品味意境。伴着古筝曲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投影出示,分三个层次。

  1、解释词语(基础题,由C组学生来完成,运用抢答的方式)

  2、翻译句子(能力题,由B组学生来完成)

  3、小练笔(潜能发挥题,由A组学生来完成)

  由《马说》使我想到……(100字左右)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小结:本文篇幅精短,可读性强,易于成诵,所以我把诵读作为本课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朗读方法,生动活泼的诵读方式。例如,个人诵读与集体诵读,互相听读相结合,朗读与轻读、默读相结合,训练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妄言无马→实不识马 (全面)

  无伯乐→名马无名 ( 概括)

  喂马不得法→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 (具体)

  妄言无马→实不识马 (全面)

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以下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步骤来说一说这篇课文。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XXX》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X册第X组的一篇讲读/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表现了/赞扬了/告诉我们.。【如果是寓意性的文章只要说出故事蕴涵的道理就行,不必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本组课文围绕着“XXX”的话题展开,主要的训练目标是.【见单元导语,一般是体会句子含义、表达方式等】,本篇课文是本组的首篇/中间/结尾课文,起到引出/深化/总结主题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的三位目标设计体系,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正确认读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1)、(2)是任何课文都固定的,直接拿来用就行。】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理解(什么道理).。 【目标(3)主要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分析课文内容及中心,其中部分可以讲课文的重点,比如《詹天佑》一文就可以说是体会修筑铁路时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当然如果你说具体了,可以把第一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省去,第三句就看是是么类型文章,寓意性的说理解的道理,其他的就说反映人物品质,说明文就不用这一句了】

  (4)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等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或性格品质)的写作方法。

  【目标(4)主要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我列举了三句常用的话,这个根据单元提示中的训练目标具体确定。】

  (5)激发学生./培养学生.。

  【目标(5)主要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容易确定。】 其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重点一般是目标(4)或者(3),或者两者结合一下,这样比较保险】,教学难点定为【根据我看过的N篇教案,教学难点一般是理解理解题目含义、理解末尾句含义等,不过这个最好和教案上的保持一致,要背!】。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关键.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点拨启示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主要采取“质疑问难法”、“交流讨论法”、“圈点勾画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方法可以根据具体课文调换,但必须得在你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这些方法。】

  我再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

  这个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说大标题)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在多媒体上播放/呈现.,然后请学生谈一谈(设计问题) 从而引出课题XXX,并在黑板上书写。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依据直观性的教学原则,通过情境设置的方法导入,这样做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设计意图一定要说,内容可以结合你的教学设计调整,一般要说清楚你设计的依据、设计的目的或者起到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请学生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并在多媒体中展示自读的要求:

  1.边读边划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完成自读之后,教师再留出一些时间供学生思考问题,接下来在多媒体上呈现字词练习,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然后,师生交流初读感受,教师指名一些学生来回答问题,同时带领学生划分段落,并进行概括总结。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感知全文,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读环节的流程基本可以按照这一思路,当然这主要是符合记叙文的设计,其他文体可以将第三个问题稍加斟酌即可。】

  (三)细读课文,品读感悟(部分探究)

  【如果是讲一课时的内容,把标题换成部分探究】

  这一环节中我又分成几步展开。

  第一步,请学生默读课文(或者是其中的某某自然段),找出的句子。

  【核心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文中重点语句的表现内容,可以是有深刻含义的或者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教师指明学生来读一读找到的句子。接着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示其中几个重点的语句供全班同学谈论,这些句子包括:.等(列举一二)。然后可以让学生展开同桌间或者四人小组间的句子品析,交流品读后的感受。

  第三步,教师请同学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并询问学生是如何进行感悟的,从而引导学生 通过分析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句子。比如(找出一句范例,提出引导问题)

  第四步,教师总结,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个性化阅读与交流阅读相结合,引导学会说呢个自读自悟,学会表达与分享观点,从而感受文章丰富的内涵。

  (四)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首先教师对文章的内容与中心进行总结概括,随后展开全班讨论,询问学生从文中感受或者启悟到什么,并结合实际谈。

  【如果是第一课时的说课设计,此步可以省略】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我们知道,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汇合点,是对

  课堂内容的巩固与内化,因此,我设计如下课后作业:

  必做题:1、摘抄本文的好词美句并背诵积累

  选做题:2、课外阅读同类型的其他美文,做好读书笔记

  3、根据课文仿写作文______ 以上几个作业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最后,我来说一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而且使全文的脉络清晰整齐。

  【如果不要求写板书,此步只要说一下大致的结构布局就行,但不能省略这一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确立目标、重点和难点

  微型小说《窗》是高教基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通过描写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已与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批判了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意味深远,发人深省。

  本文是中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在第一册第二册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训练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的是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提出了什么,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读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感悟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包括探究性的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思辩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中有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提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窗》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很短但完整且有波澜;内涵丰富,表达了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意在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从对“人与人对待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性的美与丑”、“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作出深入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赏读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探究对比及结尾艺术

  2.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②启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以上三个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透过对优美句段含蓄凝练语言的欣赏,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教法与学法的思路与分析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了,还需与之相适应的教法与学法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旱娜萜鳎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本课我主要采用这样的教法:“读——赏——议——悟——究”这个方法符合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跨越障碍,获取知识,解决疑惑,提高能力的成功感

  (1)读—熟悉本文 ,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赏—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文词汇丰富,对环境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物的性格内涵,我们不难从中体会人性的善恶和灵魂的尊卑

  (3)议—互动合作,拓展思路学生就“人与人”的关系和做人要“长善抑恶”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发挥想象,体验情感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5)究—合作探究,品析美文对比阅读,启发学生对“窗”多种含义的探究

  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他们更需要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学法指导上,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认可、赞赏、宽容、鼓励去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状态中成长,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实现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养成阅读习惯,追求高尚情趣2.赏析优美语段,理解意境美3.合作讨论学习,体会寓意美 4.总结积累方法,领悟情感美5.探究文本、拓展思维,增强创意美

  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我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指导预习

  这一步骤利用早读、自习等时间完成这种指导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自己制定预习方案

  指导目标:根据课文导读和课后思考练习题,与学生共同制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完成预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预习建议:思考困惑的问题,然后把学习效果与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在合作互助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要鼓励、指导学生对预习中的疑问查找资料,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多、更新,如上网搜索等因为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如何运用信息的问题信息素质是中职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决定从有关“窗”的诗句入手,引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

  一位诗人说:“打开窗户,阳光不止一种颜色”我们透过窗户欣赏五彩缤纷而又美丽丰富的世界,所以我们常说“窗户是房屋的眼睛”我们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到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今天,就让我们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三)复述故事,把握小说情节

  1.复述故事,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

  2. 把握小说的情节与环境通过对小说知识的回忆和复习,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精巧的构思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的,这个环节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打好了基础小说的环境描写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但这个极为省俭笔墨又具体可感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化,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结合点

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三个原则,(1)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逐一攻破;(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3)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引学生的思维上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共同讨论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 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突出重点

  “再读课文”中,通过对情节发展和情节高潮的分析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在分析中运用创造性阅读的方法面对两位病人之间的矛盾,“生存”和“死亡的矛盾”,找到解决的问题的多种答案,甚至超越作者本意的答案;结尾的空白,成功地“填补”了,那就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教法上,第一部分的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部分问题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进而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对于教学重点中,学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则适时适当的点拨、评价、引导、控制,使教学活动健康高效的运行

  例如: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描述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后,提出:“我认为描述者是高尚的,因为他能够在自己重病时,鼓励病友战胜病痛,大家认为我说的对吗?”

  再如:提示学生,在描述者死去的那个夜晚,作者多次描写了另一个病人的眼神,但同样的眼神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态,仔细揣摩一下,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2)他的同伴大声咳嗽着……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3)病人终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继续盯着天花板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联想式、空白式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第二步 问题中渗透德育,分析评价中突破难点

  中等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着眼于提升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职学生,将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有文化品位的劳动者这些问题的设计,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想所为,让学生有个心理的道德行为的底线在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自己是否有过与“不靠窗病人”类似的心理过程?如果有,你认为该怎么办?如果没有,该如何避免?然后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中,有类似“倾听者”的人你该怎么办?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德育透渗的目的

  (五)课堂训练,总结升华

  训练题目:最后,当即将离开病房时,让我们一起关心不靠窗的病人,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独特的心得这个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这个过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议析理解性评价和练习形成性评价的反映,实现了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可以使重点知识落到实处小小的一扇窗,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窗里窗外,美丑分明我们个人都应该反思,用我们的心灵去关爱他人,去鄙视那些丑陋的行为这样打开心灵的窗户,我们定会看到湛蓝的天空、飘逸的白云、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和灿烂的阳光

  ( 六)练笔阅读,拓展思维

  1. 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练习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

  2. 第二个关于语言的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美好语言的感受力,训练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强化了对难点的掌握

  3. 亨利的小说《最后的长春藤叶》学生在有目标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能够发展独立阅读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

  反思《窗》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1. 由于重视学情,方法适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2.导语和结束语设计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亮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束语既是对本课的总结,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精美而智慧的语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 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课堂上注意了课文的一些大问题,但课文中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2.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深入挖掘课文;二是“放”学生之后不能及时地“收”回,致使课堂后半部分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时间,课堂节奏拖沓

  3.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 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语文说课稿 篇5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先写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再从总体上描写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然后重点写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两处景色。课文较好地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奇妙。

  说目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根据大纲要求、课文类型、特点和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结合同学的年龄特点,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文字优美,是对同学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例子,可以通过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充沛发挥同学想像力,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此目标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动身确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3.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此目标是依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的,体会这两种描写,不但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能学习作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这课学习的重难点从内容上讲,是镜泊湖的奇观以和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从写作方法上讲,体会作者是怎样写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说教学

  《镜泊湖奇观》是继讲读课文《鸟的天堂》《草原》之后的第三篇课文,同学对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可以立足于同学自身体会感悟,充沛发挥同学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先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引起同学学习兴趣,接着设疑:你们知道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一个怎样的湖?它是怎样形成的?那里有什么奇观?然后让同学边默读课文边考虑老师的问题。这样,同学通过朗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不只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理清课文脉络。

  二、细读课文,掌握课文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使同学如身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镜泊湖的美。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考虑:镜泊湖的景色奇特在哪里?

  2.再读,讨论交流: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镜泊湖的“自然朴实”?哪些地方写镜泊湖的“绮丽多变”?

  3.对照课文,画一幅镜泊湖的风光图。

  以此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同学的想像力,手脑结合,提高学习质量。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考虑: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2.自由读,讨论:描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和讲瀑布从不结冰、断流一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3.放瀑布响声录音,形象地朗读课文。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划出地下森林奇特之处。

  2.再读,指名说地下森林的形成原因。

  三、品读课文,落实训练项目

  在朗读课文内容后,让同学把讲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本课中。

  1.通读课文,分别用“——”和“”画出描写镜泊湖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布置有什么好处?

  2.对比读第三、四自然段,谈谈你读后的感觉。

  通过品读,一方面希望同学能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另一方面,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同学平时注意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并能够运用到自身的习作中去的能力。

  四、赏读课文,积累语言文字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内容空虚,语言优美的好文章,可以丰富同学的语言仓库。因此,在课的结尾,教师可以引导同学对照板书,逐层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背诵、边想像课文中的画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说作业

  写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指导:

  1.先启发同学说说景物包括什么?有哪些特点?

  2.景物的静态是什么样的?动态又是什么样的?

  3.在说的基础上列提纲。

  4.写之后检查修改。

【【精选】语文说课稿汇总5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

2.【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8篇

3.【精选】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

4.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5.语文说课稿汇总7篇

6.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7.【精品】语文说课稿汇总5篇

8.【热门】语文说课稿汇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