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8-19 14:22: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们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3.2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0,15,20,25 ②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 – a1 =d

  a3 – a2 =d

  a4 – a3 =d

  ……

  an – 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即 an= a1+(n-1) d (1)

  当n=1时,(1)也成立,

  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 即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 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讨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课件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若数例{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 k an ,(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3.2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语言文字和感情表达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我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谈话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昨天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么喜欢桂花,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那么到底作者的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那阵阵的桂花雨纷纷落下时又是一番什么样儿的呢?好,这一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缤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精读感悟课文3——6自然段

  上课伊始,我便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3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表示摇花乐的有关句子。

  然后集体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一个问题,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交流的要点:

  首先指名读有关的句子与学生一起评议。

  接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看图想象边表演边说摇桂花的动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

  然后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树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桂花雨吗?桂花雨美吗?美在哪里?此时落在你头发上、脖颈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细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换成是你,你将会怎样的喊?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再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全段以“乐”字为线索,“摇桂花”不仅乐了“我”的一家,也乐了乡亲们。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重点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 )。外地的生活好,还是( )。然后抽生读5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的热爱之情。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回到课文,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顾。

  3、拓展了练习。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五、谈板书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11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课文的内容,还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并能让学生能根据板书,理解文章的中心,复习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它能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特点,把文章的重难点展现出来了。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68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

  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四、教具准备:照片、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 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二)、 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 、给小熊“拍照”。(拿出小熊玩具)

  (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 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 “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 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2、 给小闹钟“拍照”。

  (1) 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闹钟拍照的场景及3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并在书上69页连一连。

  (2)核对结果。

  3、观察小木船。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图,在这美丽的小河上有一条小船刚刚划过小桥,这时,有3位小朋友看到了这只小船,他们都给小朋友拍了照。

  (1)请组长拿出小船模型,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

  (3)在屏幕上打出3位同学分别从上、前、侧面观察木船的场景,并出示3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4、观察大水车

  (1)出示“小桥流水人家”图

  (2)有2个小朋友看到了大水车,引导学生他们的位置关系。

  (3)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2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

  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教学反思:

  1、给定一个方向能够分辨出其他三个方向,回看简单的线路图,但如果让其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生有困难。

  2、缺乏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信息窗2—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内容:

说课稿 篇4

  第一、 说一下教材。

  这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来写的,文中的语言不算华丽,辞藻也不算新颖,近呼于白描的方式带我们走进乡下人家,走进那自然,纯美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去感受那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情。《麦哨》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的是在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让已经经历或者说还没有经历的孩子去回味去向往,从文中的言词句中去体会语言的优美,去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舒适。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麦哨》在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如:摔交、吹麦哨、翻跟斗等, 作为正生活在乡下的孩子来说已经是最熟悉不过,每提到一个场景孩子们都能说出他们在田间地里欢快的场面,这也是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但要体会到文中语言所描述的这种“欢快、柔美”, 这种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在教学中,考虑到了这些方面的因素,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能力,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兜、畔”等8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和、应”。

  2、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自然、孩子们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品味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第二、浅谈一下我的教法及学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展示最美的乡村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2、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

  3、(默读)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自读自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把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学生通过合作等了解“欢快、柔美” 的乡村生活。

  第三、将从“(一)、自读提示,导入课文;(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三)、小组交流,体会情景,;(四)、汇报交流,深入体会;(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拓展练习”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渎提示,导入课题

  1、 通过自渎提示,你知道了什么?

  2、 乡村生活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也一定很有趣,但当你看到题目《麦哨》时,你想到了什么?

  本课导入运用了图片导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先让学生观看美丽乡村生活的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麦哨》时你想到了什么呢?生:(孩子吹麦哨的样子,那动听的`声音,孩子们在麦田边玩耍游戏的情景……),“对啊,同学们描述得很美,“麦”是麦草。“哨”指哨子。“麦哨”就是指用麦草做的哨子。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课文,和文中的孩子去感受无穷的快乐吧!板书:麦哨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质疑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让学生对本篇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并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到黑板前写“畔、兜”等8个生字,之后师生共同评判正确与否,多音字的分析和形近字的比较。

  最后,让学生们同桌互读课文,并同时思考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整体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组交流,体会情景,细读课文。

  这个环节是我的教学重难点部分,我将分步骤,行序渐进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师向学生介绍:《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并找出课文的两个关键词,并说说其意思。

  (2)、理解文中的“欢快、柔美”

  提问学生,看看他们对“欢快、柔美”这两个词是怎样理解的,之后【板书:“欢快、柔美”】然后,我会请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课文的“欢快、柔美”,感受乡间生活。最后,我会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3)体会并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我带着学生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来感受文中所说的意境。接着,我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去把文中的文字联想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最后,我会请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欢快、柔美”的具体事例。以此,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

  (4)拓展“欢快、柔美”的意境: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他们充分感悟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各自写出赞美乡村生活的诗或句。

  四:汇报交流,深入体会

  1、字音 ( 剥开、黑白相间、吮吮)

  2、主要内容

  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以及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

  3、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喜欢的部分,然后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课上选起优美的句子来共同赏析。在此,我以一个语句为例并作如下的预设: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这句中的“简直”表示什么意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我们阅读时,用该读出一种什么语气呢?

  通过这种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在课文中的作用,帮助他们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积累语言。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作业拓展:

  1、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乡村孩子们欢快,美好的生活,你读后又有什么感受?

  (能感受到乡村自然环境美好,孩子们天真、纯朴,可爱,快乐的田园生活总是让人很向往。)

  2、学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尝试写作练习,写几句诗或者仿写一篇这样的散文来赞美田园景色。学了能懂并且能用,这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最好办法,也是学后能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学习的目的。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主要讲述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问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框题 ,感受身边的变化,但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还要提倡节约?怎样进行“合理消费”?要正确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学习本节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多样的消费观念及其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消费原则。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克服自己身上的不理性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身的消费体验和理性思考,使学生能理智对待消费,摆脱消费中的攀比虚荣心理,确立节俭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让学生熟记正确的消费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并在实际生活中改变非理性消费行为习惯,树立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绿色消费观念。

  四、说学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消费投入也增加了。而许多学生往往会单纯的将消费与花钱划上等号,过早的把自己融入到享受消费、娱乐消费的.人群中,生活上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因此,在当今社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就显得很有必要。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应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让学生在图片、材料、活动、讨论中去探究、体验、感悟,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演示法、情景创设法、集体讨论法。

  (二)学法:本着以生为本,着眼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让学生自己在探究、归纳、反思中明白道理、感悟真谛、体验学习的快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学生的压岁钱怎么花”的小调查从而导入新课树立正确消费观。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并激起学生探究合理消费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第一步:消费面面观——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四种常见的消费心理。以案例、演示、视频、讨论等方法,总结不同消费心理的表现和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步:做理智的消费者 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怎样做才是理智的消费行为。学生通过对消费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回答,总结出在消费时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不攀比不浪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要优化消费结构,绿色消费。

  让学生提出本课我们学到的问题,分小组相互提问并进行回答,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对课程进行总结。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一个消费方案。

  七、说设计理念

  本框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因此,我的设计理念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加凸显其主体地位;第二,继续坚持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其主导地位。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价值

  "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大的家族。在厦门,到处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听到鸟的叫声。而且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家庭养鸟,花鸟市场,公园,厦门的白鹭洲有鸽子,鼓浪屿上有"百鸟园"等。大班的孩子对鸟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喜欢给鸟喂食,还喜欢亲近鸟。这些鸟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类有不同的作用。那么多的鸟也有相同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会飞……。新《纲要》告诉我们,"要与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认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鸟与人类的关系,探索不同鸟类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2、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从情感态度,能力,认知等方面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和的一面。具体的目标为: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

  (2)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

  (3)萌发爱护鸟类和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难点为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看了,听了,都会忘的;只有我操作了,才会记住。"因此身临其境的学习定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过一些常见的鸟。

  2。物质准备:"百鸟园"的场景,鸟类生活的不同的背景图,各种鸟的图片若干,磁带,录音机等。

  二,说教法: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让幼儿观察探索,让幼儿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发现,探索事物的现象,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

  2。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不同环境,不同的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自己与图片的互动中,来获得不同的鸟类生活的环境也不同,并能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如进行分类的经验。通过材料的自我纠错功能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3,启发引导法:

  幼儿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运用适当语言,帮助幼儿来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并灵活运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讨论谈话法:

  新《纲要》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在多通道,多感官的参与下,了解鸟类的共同特征。

  2,体验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因此为了加深幼儿对不同鸟类生活的环境也不同的了解,我提供了鸟类生活的背景图及不同的鸟类,让幼儿在操作,纠错的过程中加深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层层递进的办法组织活动程序,具体流程为:

  激发兴趣――参观比较――操作体验――反馈延伸。

  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活动的`一开始我便向幼儿提出"百鸟园"的要求,激起幼儿的兴趣;并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向幼儿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要仔细观察你认识哪些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在第二个环节我集中幼儿,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自己探索说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同时让幼儿讨论企鹅是不是鸟类,企鹅生活在什么地方目标(1)在这里自然完成。

  操作体验:

  下面进行的是小组式的游戏教学。指导语:你们知道这些鸟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幼儿自由回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鸟的图片和它们生活地方的背景图,请小朋友试一试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操作,并学习按背后的正确答案自己纠错。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把各种鸟类送到它们各自生活的地方,判断,感受鸟类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同时,操作材料背后的答案相关会提醒他们重新思考,修正经验。自我纠错的能力得到提高。目标(2)在这里完成。

  集体交流:

  幼儿作品的展示交流,再次提升和加深了前面的活动经验,然后教师鼓励幼儿一起把"百鸟园"里的鸟都送回自己的家,再次巩固幼儿的新经验。新《纲要》在社会领域的目标中提到,"培养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在这次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不知道的可以问同伴,可以寻找刚才的操作材料来解决问题,让幼儿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反馈延伸:

  这次的活动后,肯定还有一些幼儿不能完成活动目标,教师可以把各种操作材料继续提供在活动区内,让幼儿进行操作,同时提供各种鸟类的图片,图书,VCD等材料,让幼儿继续丰富相关的经验,激发幼儿的爱鸟之情。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早上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的艺术教学活动《天天锻炼身体好》。音乐是表现情感、情绪最好的方式。《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 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感受生活和艺术的美。而今天这首儿歌《天天锻炼身体好》正好行日常生活中入手的。文中字词优美,简单易懂再加上一些身体动作 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更好更快的学会儿歌。

  二:说目标 根据本次活动的设计了一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符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的特点,理解歌词大意,并学会唱儿歌。

  (2)情感目标:激发幼 儿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突出音乐的中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难点:正确唱出儿歌,理解儿歌。

  四:说准备 锻炼身体的运动图片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我力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

  (1)情景教学法

  (2)视听唱法

  (3)多种感官体验参与法。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大意的内容。掌握儿歌有感情地唱出儿歌。鼓励幼儿创编动作,体验音乐的美好。整 个过程都是以幼儿为主,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一学、唱一唱等多种参与。体验到儿歌《天天锻炼身体好》的作用。并能在安全的条件下进 行。

  六:说过程 创设环境、激发兴趣----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学唱歌曲----游戏表演

  (1)导入:拿出锻炼身体的运动图片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今天老师手里面拿的是什么东西呢?有谁知道图片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呢?"使幼儿积极 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幼儿谈话。正如《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的语言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积极主动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需要 老师的多多提问。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更好的理解儿歌的重点《天天锻炼身体好》

  (2)欣赏歌曲:欣赏歌曲,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教师播放儿歌要求幼儿认真倾听。然后根据歌词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刚才我们一起听过了歌曲小朋 友们有没有发现里面有什么感兴趣的东西呢?他出现了哪些词语。

  (3)学唱歌曲:教师分段教学幼儿,一句一句的把歌词交给幼儿让他们理解大意。如"老师说"跳一跳""跑一跑"歌词就可以加以动作表演,激发幼儿的兴 趣"更好的让幼儿理解。

  (4)游戏表演:通过分组进行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又易接受的一种方法,以游戏为基础活动,每个活动都离不开游戏,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 学习,把活动推向高潮。

  七: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真棒!!今天都学会了唱这首儿歌。那晚上回家的时候就唱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哦。。我们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吧身体锻炼得棒棒的哟!!!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0-27

神经说课稿11-02

夹竹桃说课稿11-03

物态说课稿11-03

童趣说课稿11-03

分式说课稿11-06

故乡说课稿11-06

歌声说课稿11-06

跳水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