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4 21:34: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在幼儿园中进行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小汽车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喜欢的一种玩具,幼儿在玩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使用玩具车的相关操作经验,比如相对于粗糙的地面,幼儿更乐意选择光滑的地面,因为这样小汽车就能开的更快更远。所以在幼儿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之后,我选择进行活动《看谁跑得快》,让幼儿在玩车子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去进行探索与观察,进一步发现不同的地面情况对小汽车的行驶速度有什么样不同的影响。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活动目标:

  1、通过在不同路面上的实验操作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2、尝试在实验操作结束后,用简单的符号标记记录自己的操作内容。

  3、愿意在集体中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进一步了解表格中每一个项目的不同含义和填写要求。

  三、活动准备:

  为确保目标的实施,我作如下准备:

  场地准备:水泥地、草地、地毯三种不同的路面。

  操作材料:记录表格、蜡笔、玩具小汽车若干。

  四、说教法学法: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该活动立足幼儿熟悉的事物,提供丰富有趣的实验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探索获取直接经验。根据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我将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语言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具体将在活动中进行阐述。

  五、说活动过程:

  我将活动分为三大环节,其主要流程为:感受到磁铁吸铁珠的现象,体验与众不同组装汽车的方式——让汽车在不同的地面行驶,发现在不同的地面上,小汽车的行驶速度有快有慢——交流分享实验结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环节一:组装汽车导入,感受到磁铁吸铁珠的现象,体验与众不同组装汽车的方式。

  因为幼儿从小到大都有玩汽车的经验,玩玩汽车对于他们来说就跟平常的活动没什么特别的意义。组装汽车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活动兴趣,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

  接下来我会通过三个提问循序渐进地引发幼儿对问题的探究的愿望1、汽车没有轮子能开吗?2、三角形、方形和圆形的材料哪个更适合做车轮,为什么?3、幼儿组装汽车后提问:你在组装车轮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第三个提问是开放性的,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与发现,他们不仅发现了磁铁相吸的现象,也发现了有轮子的小车就开了,这些发现让幼儿产生喜欢探究的愿望

  当幼儿成功组织好了汽车后,玩玩自己的新车的愿望已十分强烈,我会让幼儿在桌子上玩一玩。但是玩一会是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的。孩子们会自然进入第二个探索环节。

  环节二:让汽车在不同的地面行驶,发现在不同的地面上,小汽车的行驶速度有快有慢。

  这个环节我将分成两个步骤来完成:

  步骤一:进一步了解表格的填写方式,了解最后一栏空白表格的用途。

  顺着环节的进行,我会提问:“你想让你的小车在哪里开?”然后出示表格内容,师:我们玩之前猜猜小车草地开得快还是在地毯上开得快,鼓励幼儿记录自己猜测填在相应的空格中。在说明表格内容的过程中,我会重点说明记录表中的空格表示什么意思【因为表格前两项是规定好的地毯和草地,而幼儿在操作中肯定会想去别的场地再进行操作,既然幼儿的想法是发散所以这个空格正好满足了幼儿此时的需要,充分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

  步骤二:幼儿分散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幼儿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着重观察三个方面:

  一、了解幼儿是否按照记录表中预计的内容玩【中班的科学实验操作要求,要求幼儿能过按照计划,遵循先前的填表内容,有目的的进行操作,所以在幼儿的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了自己的实验计划才能让接下来的实验行为有效。

  二、提醒幼儿边玩边记录,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

  三、重点观察幼儿想玩的场地上的发现与收获【在这里我会观察幼儿对第三栏空白表格的完成情况进行观察,引导幼儿去发现尝试不同的实验场所,获得更丰富的操作体验,同时为了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环节三:交流分享实验结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交流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进一步了解表格内容的填写是活动的慢点,所以我会有目的选择四名能力差异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交流。

  第一次我会请一个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讲述自己的表格内容,并进行及时的鼓励,这也是给了其他幼儿一个参照的范本。

  第二次我会请一个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讲述自己的表格内容,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幼儿讲述,同时请其他的幼儿来帮助纠错,强调幼儿在交流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幼儿参与的愿望。

  第三次我会选择一张较正确的表格,引导其他幼儿来看表格进行讲述,巩固幼儿对表格的认识。

  第四次我会选择一张全部填好的表格,引导幼儿介绍第三项新增的内容,并给予及时的表演,鼓励幼儿在课后也尝试着去寻找不同的路面进行实验,进一步扩大表格的范围。

  教师小结:原来在水泥地和滑滑梯这些光滑的地方小车就开的开,而在草地和地毯这样毛毛糙糙的地方小车就开的慢。

  活动延伸:我会顺着幼儿的实验,引出“在不同高度的坡度上汽车开的快慢也是不同的”的话题你,引导幼儿在课后可以继续去实验验证。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A、教学的内容选择。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五模块的第一课。本节课需要一课时完成。该课的部分教学内容如have / has got在Module 4中学过,而有些食品名称以前也接触过,故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已接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由旧知识带动对新知识的理解,以促进掌握。

  B、教材的编排意图。

  该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对句型have got / has got 以及某些食品名称有所接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把食品名称进行拓展,引出可数名词的单复数以及不可数名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该课作为本模块的开篇,由浅入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达到教学目标。

  C、教材的前后联系。

  该课知识是本模块后几课的基础。要使后几课顺利学好,首先要熟记该课有关食物的单词,并掌握名词单复数,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D、该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该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为:(见教案)

  一、 教法说明

  根据初级英语教学目标:

  A、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B、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运用能力。根据该课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实物教学法、图片教学法、创设情景法、表演法、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要从学生的对话练习入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学法指导

  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口,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活动主要分为6个步骤来完成:

  (一)Waming—up

  通过复习Module 4中的句型have/has got,为本节课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该句型询问食品名称做好铺垫。然后,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从而集中精力把本节课的知识学好。利用实物学习单词,并让学生猜测单词的意思。

  (二)课堂导入。

  用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re these in English?来询问该课的食物名称,教师帮助学生回答,让学生重复。然后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闪烁的单词的特点(单词之前是否用a或an,单词词尾是否加s)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名词的简单分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名词变复数的规则以及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名词的单复数。展示课件。

  (三)课堂练习。

  在学生熟悉单词后,根据课文1、2、3部分的要求,将方框中所给的食品名称填入相应的空格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食品的分类。

  (四)听力训练。

  放录音,让学生根据听力材料中所给的信息,判断“他们”有什么或者没有什么,然后在所给单词后的方框中画“√”“χ”。这样做,可以训练学生从听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课堂练习。展示课件,巩固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六)布置作业。

  四、 板书设计

  Module 5 Healthy food

  Unit 1.Have we got any oranges?

  1. What’s this?

  It’s an apple/ a banana / mike /coke.

  What’re there?

  They’re apples / onions / etc.

  2. Have you got any milk?

  Yes,I have ./ No,I haven’t .

说课稿 篇4

  亲爱的老师们,下午好!

  所有为拼音教学贡献自己光和热的老师,都值得我们深深敬仰。

  非常荣幸为大家呈现人教版第一册第二部分汉语拼音的第三课《b p m f》。围绕着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我将进行简单的阐述。旨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解读

  1、教材分析

  本课配有字母音节相对应的图片10张。这些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直观,准确地揭示了教学内容。图1—4揭示了声母b、p、m、f的发音和字形。图5提示了拼音方法,渗透拼音和音节的概念,这是学习拼读的开始。图6—9揭示了b和a的四声发音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图10是在学生掌握拼读基础上进行的扩展练习,同时认读“爸、妈、我”三个字。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b p m f”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b p m f”四个声母与单韵母“a、o、i、u”的拼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出带调音节的音。

  (3)、正确读词,认识3个生字

  3、教学重难点

  我将用两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一,第二课时要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a”的拼读,掌握拼读方法;学会拼读“b p m f”与“a、o、i、u”组成的音节。教学重点是学会拼读;教学难点是能读出带调音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入学,对新环境的生活感到新鲜好奇,又因为环境的改变与学习方式的变化有些许不适。汉语拼音的学习内容本来有点枯燥,加上孩子年纪小,活泼好动,个性十足,所以,应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同时,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乘坐快乐列车启程,与b p m f打招呼

  (可爱的孩子们,上节课咱们在拼音王国认识了声母b p m f,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乘坐快乐列车前进吧?准备好了吗?看,这是他们送给咱们的明信片,还记得吗?复习顺口溜。)

  2、唤醒沉睡的声母大哥,书空记忆。

  (咦,声母大哥去哪了?哦,原来,他们还没起床呢。我们一起去唤醒沉睡的他们吧。小手指,伸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快乐列车的开动,叫b p m f起床,调动学生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课堂,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无意识的复习。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使枯燥的字母富有生命力,也能更好的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孩子书空,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记忆,从而减轻学习难度,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一、 学习拼读,领悟方法

  1、出示图片,故事讲解,示范拼读,指导方法

  (1) 出示b"和"ɑ"组成的音节:

  刚才收到一条信息,原来拼音王国今天有个盛大的舞会,你们想不想参加?声母大哥有点害羞,韵母小弟倒是大大方方的走了过来。他们开始跳起舞来。师手势示范:声母b,韵母a,他们跳舞b-a-ba。

  你想让他们跳个舞吗?那可是有法宝的:

  强调"拼读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学习拼读,自由练习,体会方法

  生拍手练习拼读法宝。

  3、同桌互拼,互帮互助,火车开动,单个展示

  4、全班齐读,分组拼读,男女赛读

  5、课间操,小游戏

  (设计意图:皮亚杰指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而首先在于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习发现自己,事实证明,凭借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就能让他们体验品尝成功的.快乐,同时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活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生动的创造。拼音教学中,我们应还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这样的话,他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创造力和拼读能力。在拼音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游戏,竞赛,PK等方式进行拼读练习,能让学生始终在兴致盎然中学拼音。)

  二、 练习拼读,巩固运用

  1、指导看图,展开联想

  2、戴帽拼读,赋予意义:bā:图上画着谁?卡片上的数字是几?bá:一起玩拔萝卜的游戏,在游戏中反复练习读准bá的音。bǎ:想象说:谁在打靶?bà:用bà组词或说句子。

  (设计意图:声母、韵母是记录汉语拼音音素的符号,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单靠死记硬背早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声母、韵母说词造句,赋予字母以意义,是帮助学生记住发音的好办法。注重扶放结合。关注学生课堂上拼读能力的提升。当音节有了意义,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联系实践组词,级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储备,又拓宽了知识面,使拼音教学与说好普通话相结合。

  三、 拼读认字,课堂小结

  1、指导观察,说话训练(图上有谁,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2、图文结合,随图识字

  3、练习说话,作业布置,课堂小结

  自本课起,开始认字。让孩子们凭借已掌握的音节读词认字,丰富了拼音教学的内容,较早地发挥拼音帮助识字的功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认字的要求只是认识,不要做过细的字形分析,即能读正确,结合词句知道字的大致意思,整体认记即可,不要求书写。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么记住汉字的,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其实,本课的三个生字极其常用,学生多读几遍就能够辨认,重点是借助拼音规范读音。如,“妈”应该读第一声,“爸爸、妈妈”第二个字要读轻声。教学中通过看图指导说话,认读三个词,借助音节读准字音,从读词到认字,再到离开音节熟读生字,了解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并找寻语言知识点,进行简单的选词说话训练,最后,通过连线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将学生所学的汉语拼音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有助于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座抽象的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保护孩子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更好完成学习汉语拼音的任务。)

  简单的教学设计,朴素的教育理念,望孩子们在课堂上拥有实实在在的拼读时间和练习机会。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4课《会动的线条》。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小学美术知识线条系列中的一个内容。线条是点移动所形成的轨迹,由于点移动方向和速度的不同,产生不同形状和特点的线条,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线条随着儿童涂鸦的开始,伴随儿童的成长,逐渐成为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本课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条,理解感受线条的节奏感,激发他们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线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及演示,让学生认识各种线条;通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从而学会运用各种线条表现不同的物体。

  ③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对线造型活动的兴趣和热爱美术的情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运用线条表现动感。

  教学难点:线的动感表现及疏密组织。

  二、教学方法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法、评价展示法等。

  三、学法指导

  理解线条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的动感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利用实例和课件的演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性地认识绘画中的线条以及身边的线条,感受线的动感。在课堂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参与有趣的美术游戏,增加了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程序由情景导入——探究方法——创作表现——评价展示——课后拓展五个环节组成。

  1、情景导入(画线条)

  根据教育学原理,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和思考事物的变化。因此,我随意摆动手中的丝带,让学生观察并用学过的线条画一画、说一说丝带在摆动时呈现出什么线条,以轻松的游戏方式切入主题,创设出问题情境:曲线能表现会动的线条。在此基础上,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各样的线。紧接着,学生思考,在静止不动的美术作品中,有会动的线条吗?板书课题:《会动的线条》。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仅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更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愿望。

  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交替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2、探究方法(找线条)

  (1)出示图片:水滴、烟雾、天极、烟花、体操,让学生找出会动的线条在哪。精彩的图片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图片的直观欣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了会动的线条的存在。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

  (2)欣赏艺术家作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基于以上思想,我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设置和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在课件中挑选补充了近、现代中外艺术家及建筑设计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飞天”|“立交桥”、“旋转形楼梯”)作品的挑选紧密联系课题,通俗易懂,使教材内容得到有机补充,并使这一课的教学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寻找身边景物中的动感线条。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类具有动感的作品,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讨论,分析哪些景物中的线条具有动感。并尝试用哪种线条来表现等。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等到学生总结出会动的线条还有折线、长短线后,我则抓住契机,利用大屏幕展示如何在画面中组织线条以及利用线条的疏密来体现画面的美感,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使用,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的知识。

  3、创作表现

  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作业要求,进入创作状态,我布置了两个层次学生的作业。

  (1)可以表现有风的池塘边的景色,正在燃烧的稻草,跳舞的人群,放烟花的天空,舞龙,飘动的云,鱼儿在水中嬉戏,游泳,划船等。

  (2)可以选择一幅画进行修改,让画面的景物动起来。这样做的意图是注重了全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创作,都会创作。

  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如构图中存在的过空现象、主角与背景的绘画顺序、线条的疏密对比关系等,使学生能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有了以上的创作情境,学生对会动的线条的理解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表现了出来。

  4、评价展示

  在这个环节中,我用大屏幕出示评价要求,作品完成后,请按“我用了……线,画了……,画面效果……,心情……”的句式,把你的画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并按老师给的评价标准完成自评互评,然后快速展示到黑板上,一起夺取“小组之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评,使学生不仅能正确肯定自己和他人,并且能在相互的评价中发现不足,进而有效改进。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但能看懂,而且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评价,这一环节还能让学生学完这一课后,掌握正确评述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评价标准:每颗“星”代表作业中优秀的一面,如画面有动感一颗“星”;线条疏密得当,有一定美感一颗“星”;和别人的不一样一颗“星”。)在课堂上,我努力体现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和多级性,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肯定每个学生作品的优点,实现了评价的功能。

  5、课后拓展

  我提出本课拓展要求,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大胆使用各种各样的线条,表现内心丰富的世界。最后留个问题给学生:除了曲线会动,还有哪些线会动?找找生活中存不存在?让学生从生活当中学会观察,学会创作。

  五、教学效果

  本课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再处理,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和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展示美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交流与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圆满完成。

说课稿 篇6

  第一方面说教材

  《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3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刘邦、项羽等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并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第三方面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枭雄末路,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鸿门宴》,去寻找答案。

  环节2整体感知

  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并以六字短语形式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短语的主语一定要是文中出现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最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环节3译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词语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

  环节4思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文意。学生在经过反

  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读完后,师:“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环节5质疑问难

  环节6课堂小结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内容

  主教材是学习持球突破,辅教材为复习行进间运球急停疾起、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二、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主教材为持球突破。

  技术组成:蹬跨——转体探肩——推放球——加速。

  重点:蹬跨有力,上步快,抢占有利位置

  难点:选择把握突破时机。

  三、学情分析:

  篮球是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在闽南一带,篮球运动比较普及,村村有灯光球场,村村有篮球队,篮球的各种交流非常频繁。学生的篮球的喜好程度比其它地区是有过之而不及。学生对篮球大多有一定的基础,而且一些技术在平时的实战中甚至频繁运用;本次课的主教材——持球突破,更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项篮球基本技术。但学生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系统地学习,主要是通过观看比赛(NBA,CBA以及现场观看各村篮球交流赛等),以及其它一些途径进行学习,所以在技术的掌握上不是很规范,特别是在运用时机的选择上,还缺乏理论的指导。

  同时,学生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喜欢上体育课但不喜欢跟着老师上,喜欢自已玩。鉴于此,所以在课中,一方面针对性要非常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普遍重视不够的细节,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回到课堂中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利用强制的手段,让学生回到课堂中来。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习持球突破(交叉步),建立完整动作印象,了解动作技术构成。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

  提高急停疾起在速度变化中对球的控制能力;

  改进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跨脚转体压肩技术。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内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创新能力。

  五、教法设想:

  针对主教材持球突破,是第一次学习,所以,完整、正确的动作印象尤其重要!所以第一次的示范动作尽量做到标准,漂亮!动作要领的讲解尽量精炼,准确!

  在准备活动球性练习中,安排一节球操持球转体探肩,这是一个持球突破的一个辅助性练习,希望能在热身的同时解决持球突破的侧身探肩技术及脚步动作方法,便于下一步完整动作的教学。

  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先教会脚步动作,加上有一点转体探肩基础,就可以让学生在对整个动作技术环节有个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更能突出重点——蹬跨有力,上步快,抢占有利位置。

  至于它难点:选择把握突破时机;我个人认为,实战中持球突破的运用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此了。而且,也只有在不断的实战运用中,慢慢体会才能真正掌握的。我们在课堂上能解决的,就是教会他们在持球突破前要运用各种假动作(包括传球,投篮,向另一侧突破等)寻找并制造突破时机,在理论上让学生明白,如何选择突破时机。

  六、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示范——分解练习(体验)——展优(评价为什么好)——讲解重难点(突出重难点)——逐渐加大难度练习(巩固)"的学练流程。

  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互动、交流、讨论、探索式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生代表的展示活动,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成果,而且让学生明确正确技能的方法、动作要领;学生练习时及时给予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练习激情,而且能及时反馈学生练习情况,促进学生更好完成动作。

  七、教学流程:

  课堂常规+热身 运球绕篮球场慢跑,眼不看球

  行进间球性练习 1.手指拔球

  2.持球转体扭腰

  3.持球转体探肩

  4.弓步前进跨下绕8字交接球

  5.持球腹背运动

  6.高抬腿腿下交接球

  7.自抛球跳起双手接球急停(持球姿势正确)

  辅教材教学 1.讲解练习方法要求

  2.观察、评价、反馈

  主教材教学 1.两排站在限制区两侧,,观看教师示范,听讲解.

  2.按教师要求,持球做突破脚步动作练习.

  要求:假动作(投篮、传球)逼真

  3.分二组,立柱当障碍,持球突破接上篮练习.

  要求:假动作(投篮、传球)逼真

  4.小组互动,讨论评价,推荐二名较好的同学参加展示.

  5.观看展示,听老师讲解重难点.

  6.消极防守,持球突破接上篮练习.

  要求:蹬跨有力上步快大

  7.观看教师介绍各种持球突破方法.

  8.消极防守,自由选择突破方式上篮练习。

  放松、总结、下课

  八、学生身心状态预计:

  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35--40%,练习强度中等。

  九、场地器材设计:

  篮球:10-20个 标志物:6个 篮球场:1块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2.【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3.【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九篇

4.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5.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6.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7.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8.【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