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2 22:02: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梅兰芳学艺》一课给我们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课我采用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行”拓径,指导实践,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首先让学生欣赏京剧片段,以及京剧变化多样的脸谱和美丽的服饰,使同学们对京剧有个感性的认识。

  二、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以京剧片段的欣赏,顺势引入文本的学习。介绍梅兰芳,梅兰芳9岁时去拜吴老师学艺,师傅说他不行,哪儿不行呢?小朋友自己读完课文就知道了。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眼睛没有神儿”“料子”“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呢?接着我给孩子们设疑“要当好京剧演员,不光嗓子要好,身体要棒,眼睛更要有神,因为舞台上的演员要靠眼睛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比如:高兴了,生气了,难过了,都要靠眼睛来告诉观众。可如今,师傅发现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具备唱好京戏的条件,师傅对他失望了,因此认为他不是唱京戏的料子。如果你是梅兰芳,你会怎么想呢?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呢?由此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这段中的重点句是“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句话是讲梅兰芳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练眼神的。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紧盯”“注视”,试着让同学来模拟演示文中梅兰芳 “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接着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苦练”的含义.我适时进行小结:我们才看了一分钟就这样,想想梅兰芳,他怎么样?(常常)他的脖子酸了,痛了,没有停下来,看的眼睛流出了眼泪,也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从而使学生心中升起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并通过小组读、男女读等不同方式来进一步体会梅兰芳不怕困难、勤学苦练的精神。然后引读“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我紧紧扣住“眼睛会说话”来让学生体会梅兰芳眼睛的灵活。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通过引读出示词语“勤学苦练”,并相机板书。另外通过换词练习,以及多媒体出示图片,使学生对词语的内涵理解的更真切。

  三、以“行”拓径,指导实践。

  最后我总结课文,并引出成语“勤能补拙”“人一己百,笨鸟先飞”“奋起直追”使学生再次受到任何事情都要“勤学苦练”的教育。

  适当拓宽渠道,我布置了一个有选择性的作业“喜欢阅读的回家把课文都给家长听,喜欢上网收集京剧资料的收集好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研究。

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103-104

  教材简解:

  本节教材是在上节教材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同时,本节教材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的口算8、7、6加几。

  2、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同学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

  把另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才能和8、7、6“凑十”,同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说教法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熟悉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手、口、脑并用,积极参与这节课教学的全过程,把动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逐步感知算理。

  说学法

  让学生经过教师演示以及课件操作,加深理解,从动手操作,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知铺垫

  1、口算

  2、括号里能填几

  3、分解数的组成

  (通过“数的组成”这部分复习,为下面的学习进行必要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并应用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风景片及情境图

  教师创设情境: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到处是盛开的鲜花,无论走到那里都生机盎然,充满着绿色的气息,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这儿吗?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去公园好吗?可是你们要注意在公园游览时,要爱护那里的一草一木,保护优美的环境,不要破坏它,要和那里的小动物做朋友,不要伤害他们好吗?同学们,前面就是公园了,我们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才能买门票进公园,你知道一共来多少个小朋友吗?

  (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买公园门票,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数学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得有趣,认为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自主探索

  1、探索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指名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讨论

  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3、小组汇报交流

  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12、13,一共有13个人。

  (2)接数法:左边有5个人,然后接着数6、7、8……13,一共有13个人。

  (3)凑十法;左边有8个人,把右面的2个人与这8个人合起来,凑成10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4、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不错,那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学生,同时还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四)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探索用计算方法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列算式呢?(生说,师板书8+5)

  2、小组合作交流,动手用小棒摆

  要求在摆好后,把你的摆法说给同桌听,在听人讲话时,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的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名演示过程(师板演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凑十法小组,到前面演示。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初步体验“凑十法”比较简便。)

  4、小结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但是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5、出示儿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凑十法来计算。

  小朋友,拍拍手,

  大家齐唱凑十歌,

  九凑一,八凑二,

  七凑三来六凑四,

  两五相凑就满10、

  (五)尝试独立学习

  1、生独立完成P103页例2

  现在请同学把书翻到103页,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例2,把得数写到书上。

  (激发学生自信心及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的经验,感知、体验、比较,自然的运用“凑十法”来计算,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和适用性。但尊重学生的自主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识为合适的方法时行计算这一理念。)

  2、汇报计算方法

  3、小结鼓励用多种方法来计算

  (六)总结算法,发散思维

  1、出示情境图(课件演示有八只蜜蜂,又飞来九只蜜蜂)

  在公园的花丛中,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它们把蜜蜂都引来了,你们看,又来一群,你能把根据这幅图列一个算式吗?

  (生可以根据先飞来后飞来列式,也可以根据蜜蜂身体的颜色列式。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的分析思考问题,探寻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列式

  谁能列式解答?(生说,师板书)

  3、自学

  这道题书中的同学,想出了3种方法解答,可是他们没有完成,你能帮助他们完成吗?

  4、交流

  把你的喜欢的算法,说给你同桌听。

  5、指名汇报(师课件演示)

  6、小结。

  我们在计算8加几时,可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和8凑成10,再计算,也可以把8拆分与另一个加数组成10再计算,也可以以前学过的知识,比如9+8=17,8+9=17等多种方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认为那咱好,就用那一种做题。

  (师对各种方法给予肯定,并特别提出第三种方法,渗透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又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一)创设数学迷宫情境

  师:我们下一个观光地点是天赐湖,想到天赐湖要走过一座数学迷宫,想走出迷宫就必须解答这里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有信心走出迷宫吗?师讲解走迷宫的方法。(课件出示题目)

  1、P104做一做第2题

  2、P104做一做第1题

  3、P104做一做第3题

  (二)创设游天赐湖情境

  师:同学们,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顺利走出了迷宫,来到了美丽的天赐湖,你看见了什么?这些小动物在欢迎我们呢,他们看见同学们来了,非常高兴,这一高兴不要紧,他们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吗?

  (通过有趣的游戏,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巩固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也可通过这个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课堂检测

  五、课堂总结,画龙点睛

  愉快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你学会了什么?那么8、7、6加几是怎么样计算呢?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开和8、7、6凑成10,然后再计算,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无论用那一种方法都可以,看来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啊!

  板书设计:

  8+9=179+8=17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一篇精读课文。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见教案)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合作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3、诵读

  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生自由读,扫除文字障碍,师范读,从字音、节奏、语气方面做示范。生齐读。

  4、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

  找出的主旨句,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中心的?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1)、开篇一、二两句在中的作用?

  (2)、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矛盾吗?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3)、结尾引入三位古人有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6、探究作品,联系实际。

  教师创设情景,延伸迁移:我们现在如何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设计意图: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能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培养他们注重自身修养的好品质。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概括本课学习重点。为此,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此板书融入了本文所提的几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通过板书对一目了

  然,且加深理解。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课,这是一篇新闻作品,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不同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二战中犹太人曾遭受的苦难,满含着对历史的反思。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以及透过战争苦难去珍爱和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细心挖掘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整体感知

  首先,引导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因为本文条理十分清晰,所以学生很容易概括出: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其次,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引导学生着重来看文章的主体(6-15)参观苦难,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顺势抛出问题: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来进行依次描写的。

  最后,通过阅读概括学生可以感受到每一个参观者的感觉都是——恐怖。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参观者的心情,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引导学生在文中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比如学生可以找到: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其次,根据学生的答案,我将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个问题,(1)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2)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

  引导学生得出:(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2)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

  最后,引导学生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环节,在学生掌握写作手法的同时,也能深入那段历史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进而激发学生珍爱和平的思想情感,至此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课下我会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

说课稿 篇5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了一位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无意中抓住并放飞一只蝴蝶的事。课文篇幅不长,但文字十分深刻、优美,以往常被当做朗诵的范本,对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吴老师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在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平时就听闻吴老师上课激情澎湃,今日有幸观摩学习,实在让我获益匪浅。

  吴老师的课是一堂精彩的经验展示课。在她的课上,我们看到吴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上花了很大一番功夫:

  一是朗读习惯。吴老师的课是“读领风骚”,她花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一) 注意指导朗读的层次性。她先带领学生从课题入手,读出“触摸”就是“轻轻的抚摸”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抓住课文大意;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她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语言,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 吴老师注重朗读形式多样性。在读中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探究品读等形式加以点拨指导、读懂文本内涵。例如在感受安静捕获蝴蝶那一刻的心情时,吴老师通过音乐、图片、动作,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也体会到安静内心的快乐。

  (三) 吴老师非常关注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每一次读书前,她都会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在品读课文前,她要求孩子们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在书本的旁边写批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她只挑选了几个学生做展示,但下课后我去看,每个孩子的书本都是写的满满的,有的孩子还写的特别精彩。可见吴老师平时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真是卓有成效。

  二是课堂习惯。对于新教师来说,站稳讲台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课堂能力。听课时我不仅关注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还特别留心学习有经验的老师是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调控课堂的。吴老师班上的学生有几点习惯特别值得我在班上推广:

  1.老师板书的时候,学生书空。这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帮助他们巩固识字能力。2.边读书边圈画关键词的习惯。我们经常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提取信息,但对如何提取信息缺少指引。而边读书边圈画关键词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堂主题教研课,吴老师的课为我们立足课堂,做好“问题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提供了范本,我觉得她的提问内容紧扣文本的要害,提问程序直接,提问语言简洁明了,充分体现了提问的简洁性。

  (一) 吴老师的课堂提问归纳起来有三类:问在情境中;问在关键词、关键句;问在主旨处。做的特别好的是根据情境提问。她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安静的心理感受。当学生观看蝴蝶图片后,老师让他们闭上眼睛想:想象一下安静手里握着一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心扑棱,她会想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居然回答出:“她握住了美丽的春天”。

  (二) 她的提问程序直接明了。没有过多的渲染评价。整节课围绕“安静在常人看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大问题下找到关键句子,进行品读。品读句子时,她一般用“三步走”:找到了哪个句子?哪些词让你觉得与众不同?如何读好句子?简简单单的程序,让学生可以现学现用,回答得越来越清晰,读的越来越好。

  (三) 老师的提问语言简单明了。吴老师善于用填空补白提问,把安静与众不同的地方用转折词体现出来,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加深了对课文词语的印象,也对安静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与众不同的印象。例如:“安静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又是如此的?”,“别人用眼睛触摸春天,她却是用触摸春天?”

  但这节课也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导入时,让学生看春景图说话这一环节放在第二课时有些累赘。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品读句子上,对课文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毫无提及,使得整堂课的分析显得过多,过碎。由于经验尚浅,点评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本课所使用的教材是云南省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册(零起点)第24课和25课的内容。

  从教材的结构上看,本节课的内容一是公式,二是函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前面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又是前面内容的完善和深层次发展,环环紧扣。

  从地位上看,公式和函数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完初识Excel、创建数据表、编辑数据的基础上来学习公式和函数,学习好公式和函数对今后的数据的排序、筛选图表呈现关系起到铺垫的作用提供的数据计算的前期知识。另一方面,对于整个EXCEL的数据处理而言,它又是一个基础。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运算都可以通过Excel的公式和函数来解决,实用性很强。本次说课学生已经学习了24课Excel公式的基础上来学习Excel函数。

  二、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我校的学生有零起点的和非零起点的学生差异性较大,因此在教学策略上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Excel中数据区域的表示,(2)理解EXCEL中函数

  能力目标:(1)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亲身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2)正确合理的安排上网时间。

  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Excel中函数的使用;单元格区域、运用公式和函数计算。

  四、 教法、学法

  1、 教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体现创新教育所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法上以任务作为驱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即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通过对上节课的知识的`复习引出任务,以三个任务贯穿整节课,任务难处由易到难,学生操作由模仿到探究再到自主完成。并以问题贯穿始终,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讲解:教师通过对任务一的讲解和演示教会学生插入函数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软件的提示来学习未知函数的功能。

  归纳总结:由于知识点由设问一个个引出,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高度概括,讲完函数时都要归纳一下前面的知识点,理清学生思路,形成知识脉络。

  2、 学法

  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EXCEL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对于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已有初步的了解,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自己去探索,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观察、对比、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对比教师操作,从模仿教师操作到掌握函数插入方法,阅读分析软件的提示来学习新的函数的功能。

  2.探究、讨论、合作学习法——在对《任务二》的平均分计算中,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任务一、二、三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借助于以下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含广播教学软件的多媒体机房一个,多媒体课件一个。

  五、教学过程

  通过投影展示我们网民的数量和年龄,激发学生兴趣。给出结论青少年占了网民数量的绝大部分。下发任务一,通过复习自动填充柄和单元格地址的知识引出任务。教师讲解演示插入函数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软件的提示来熟悉函数的功能。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操作来完成任务一,体验函数的快捷和强大的功能。

  在学生体验的函数快捷和方便之后,趁热打铁下发任务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平均值函数的使用,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完成。在任务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广播集中讲解。

  接下来根据实际的要求,数据表有所改变,下发综合任务,综合任务要求所有同学需要利用公式完成最大值、最小值和总上网时间的计算,思考评上网时间除了利用平均值函数计算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本任务及照顾到了所有学生最基础的操作,也照顾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拓展训练。

  六、说课总结

  1.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活跃了身心。

  2.依据教材,又对教材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提炼,内容精简,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全过程以“任务”驱动,以问题贯穿始终,以讨论、探究、练习等多种形式,触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在任务的设置上由易到难,从任务的知识点设置上即有广度也有深度。任务贴近生活,增强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让猫头鹰好好睡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课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童话故事。主要介绍了猫头鹰的生活习性,告诉孩子们猫头鹰是捉田鼠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同时懂得在生活中要相互关心的道理。全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文中对话较多,小黄莺极富个性的语言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容易激起儿童的共鸣,因此是儿童朗读的好材料。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实际,我将《让猫头鹰好好睡觉》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不同语气的表达效果。

  2、展开想象,把课文演一演,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生中懂得关心他人,互相理解的道理。

  课文主要是以对话为主,让学生多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小黄莺的心理变化。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与课件,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全文共分六个自然段,以小黄莺与老黄莺的对话为主,主写了小黄莺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本文主线清晰,故事生动,很适合感情朗读。因此,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老黄莺和小黄莺的对话这条主线,以分角色朗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朗读”这种教学手段教学本课。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朗读”的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小黄莺前后的心理变化,懂得其中的道理。

  1、课文的第二到六自然段的对话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百灵、小山雀跟着小黄莺唱歌会让老黄莺着急?”“猫头鹰阿姨被吵醒后有什么影响?”先找到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了解老黄莺,小黄莺,猫头鹰的个性特点和生活习性。为下个环节,分角色朗读打下基础。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当同学们都明白了小动物的歌声虽然很好听,可是会把晚上捉田鼠,白天睡觉的猫头鹰阿姨吵醒后,我就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先分别勾画出老黄莺和小黄莺的说话内容,想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能使学生在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下主动积极的学习。

  (3)分男女生读小黄莺和老黄莺之间的对话,检查学生的分组学习的情况。讲解朗读时应把握的感情。通过讲解让学生更加了解小黄莺的鲜明个性,而小黄莺极富个性的语言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容易激起儿童的共鸣。

  (4)通过教师讲解,再分为小组,交流自己的掌握情况,把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同时也能虚心向别人请教。在这个环节上,我觉得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5)抓住对话中的词语,和描写语气的句式,深入了解小黄莺的心理变化,听录音范读,进行表情朗读和角色表演。

  我认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对话很有趣,贴近儿童生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表情朗读显现出来或进行角色表演。在感悟、体会、表演中得到语言的熏陶,情感的升华。

  (6)主课文内容的小结。通过看图提问:“你喜欢谁?为什么?”加深学生对小黄莺,猫头鹰的个性和生活习性的了解。在这一环节,应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7)教师质疑:学完全文,你对题目中的“好好”一词是怎样理解的。这一环节是明确我们学完这课应该懂得的道理,老黄莺十分关心人类的朋友———————猫头鹰。小黄莺活泼,直率,懂道理,猫头鹰为保护我们的庄稼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也应该关心爱护小动物。这一环节,是告诉同学们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态才会平衡,才会建立绿色的家园。这也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科技环保。

  2、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议一议。联系生活实际,交流生活中相互关心或保护动物的事例,学了这篇课文,懂得了这样的道理,结合实际想想自己在这些方面做得怎么样?

  3、课堂总结,让学生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自由畅谈。通过这一环节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学过的知识,懂得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四、说教学程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计划两个课时授完此课,本课是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课题。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时,我利用板书:“猫头鹰”、“睡觉”质疑,提问:“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时学生会回答:“猫头鹰的是白天睡觉,还是保护庄稼的能手。”……那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小百灵,小山雀跟着小黄莺唱歌会让老黄莺着急?它们唱歌对猫头鹰有什么影响?小黄莺开始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后来又有什么变化呢?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跃,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2、自读自悟。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体会小黄莺的歌唱得很动听,树林里也很热闹,小伙伴们特别的天真、活泼。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小黄莺的活泼,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小黄莺很高兴的话。抓住一xxxxxx就xxxxxx这个句式,练习说话。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到文章语言的清新、活泼、生动,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内化。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积累了语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齐读第一自然段。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总结全文。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通分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公因数、公倍数,本节课是学习分数的加减、分数大小比较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还比较低级。他们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注意运用直观教学法,利用生动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创造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设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通分的概念,能够利用通过比较异分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异分母大小比较的过程,提高类比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

  四、说重点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因素,设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通分。

  【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通分。

  五、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教学活动都须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问题的设置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称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使得教学过程有序、有效地进行,针对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提出三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一:有一桶水,分装了7个瓶子。熊大喝了其中的两瓶,熊二喝了其中的三瓶。谁喝的多呢?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这一多少关系吗?

  问题二:熊大和熊二各有同样多的一桶矿泉水。熊大把自己的水正好装满了7个大瓶子,喝了其中的三瓶。熊二把自己的水正好装满了13个小瓶子,也喝了其中的三瓶。问,谁喝的水多呢?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这一不等关系吗?

  问题三:熊大和熊二各有同样多的一桶矿泉水。熊大把自己的水正好装满了7个大瓶子,喝了其中的2瓶。熊二把自己的水正好装满了13个小瓶子,也喝了其中的4瓶。你能判断谁喝的多吗?

  前两个问题,可以分别化为同分母比较大小和同分子比较大小,学生可以利用直观常识直接得出结论。第三个问题,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导致判断困难。让学生思考不能比较大小的原因,进而引出新课。新课的导入,贴近生活实际。问题导入层层递进。利用启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新知

  在探究环节,根据导入环节的三个问题,我设置以下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同分母比较大小的探究。

  师:问题一能比较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生:装水的瓶子大小相同,亦即单位相同。

  师:所对应的分数能比较大小的原因呢?

  生:分数单位相同。

  师:由此可以得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规则是什么?

  生:同分母比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数大,分子小的数小。

  教师板书

  探究二,同分子比较大小的探究。

  师:问题二能比较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生:瓶子的数量相同,大小不同。

  师:所对应的分数能比较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数单位不同。

  师:可不可以由此得出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规则呢?

  生:同分子比较大小看分母,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母小的数反而大。

  教师板书

  探究三,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师:我们学习了同分母的大小的比较。那么异分母的分数的大小该怎么比较呢?下面请各小组的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小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分数比较大小的知识。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和点拨。此探究过程的关键有两个:第一,想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第二,异分母分数等价转化为同分母的理论基础,亦即分数的性质。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探究的实际,可以给出进一步的提示。比如,异分母比较大小有困难,那么我们会比较什么样的分数呢?他们之间有何关联呢?不动声色的进行启发引导。

  探究结束,学生分享探究结果。老师在关键点上予以澄清和强调,并板书。并在此时给出通分的概念,强调通分的目的是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为相同分数单位。

  把形象直观的生活问题,转化为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探究。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从易到难的层次教学理念。整个探究过程以凸显了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主体的角色分工。

  (三)巩固提高

  活动1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比赛规则,第一个多部正确的小组在当月的英雄积分榜上积3分,第二个多部正确的小组在当月的英雄积分榜上积2分;第三个多部正确的小组在当月的英雄积分榜上积1分。其余小组不积分。竞赛题目如下。

  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

  (1) 3/7与4/7

  (2) 8/19与8/21

  (3) 4/5与3/4

  (4) 3/8与5/6

  (5) 4/6与7/9

  活动2

  同桌之间互相出题。一个扮演老师出题,一个扮演学生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成功,老师给学生揉揉肩、捶捶背。反之学生给揉揉肩、捶捶背。

  活动3

  智力闯关,PPT上出示如下题目,要求学生用不等号依次填空,第一次出错的地方即为学生所闯关数。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闯关最多,谁能通关。

  3/4 ○ 4/4 ○ 4/5 ○ 5/6 ○ 7/9 ○ 10/12 ○ 21/24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注重多种形式的练习的思路,从易到难,把新知的巩固分散在三个活动中。多种比较新颖的练习形式,除了让同学们动脑之外,还让同学们多身心的进行互动。体现了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

  (四)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采用如下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并设置课后练习题第1题和第2题为课后作业,并让同学们在作业中把今天所学的内容通过作业与父母一起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通分

  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先把它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

  2/7=26/91 4/13=28/91 因为28/91>26/91 所以4/13>2/7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____册

  《大学说课稿模板》正文开始>>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____册(____修)的第____章“________”的第____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下基础,所以_________________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之二是: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

  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http://www.chddh.cn/yingyong/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_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________________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演示,创设探索______________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________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______________

  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____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2.【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3.【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4.【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5.【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6.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7.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8.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