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4-02 18:34: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初中集锦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初中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初中集锦4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伊通第五中学的钱小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内容。为了使本次说课清晰流畅,明了直观。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平面镜成像是对光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它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一下三点(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接着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最后,是情感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三个目标中,情感目标是动力保障,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接下来,我们来看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观认识,还没有能过向抽象认识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如何研究虚像的环节中运用平面镜和平板玻璃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虚像。因此,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由以下的教学流程展开(新课引入、新课教学、总结归纳、实际应用、反馈练习、布置作业)。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首先是第一环节:新课引入。由于本人教学物理的同时兼班主任工作,经常会有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照镜梳妆,要不就趁着科任老师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阳光时用镜子,钢尺在墙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师都很困扰,虽然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但对于成像规律及特点不很清楚,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从教参四个引入方案中选择了第一个,也就是最简单的一个。我用一块较大的平面镜,同时让学生自带小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

  (1) 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本设计方案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提出问题”作必要的铺垫。2.此时,学生已经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所以第二个环节我将进行新课教学,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为了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我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提出猜想。由于学生的积极主动,将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与物左右相反;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由于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进行比较。到这里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同学们选定器材:平面镜、平面镜固定底座、两支蜡烛(模型)、白纸、刻度尺、用白纸充当光屏,进行实验。

  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学的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后续学习扫除障碍,我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来理解他们,这样既巩固了对反射规律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时。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暂不急着说是虚像,而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像用纸接不到呢?从而进入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教学。之后再回来补充虚像的特点。)

  3.总结归纳: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4. 接下来展示平面镜成像之美,使学生体会到平面镜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其实,平面镜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应用平面镜的例子呢?我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时我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平面镜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应用,师生进行交流生成了动态的课堂效果,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5.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6.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现状,我一直坚持分层次作业。必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反馈;选做题是学优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和拓展,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延伸。

  六、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板书的设计意图是突出重点、再现过程。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50课以详实准确的数据围绕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当代人类最关注的人口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口教育,不仅在本单元占据主导地位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根据新课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口语及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我校要突出英语优势打造枫叶品牌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设计为一堂口语阅读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为了不仅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数词的表达法。

  2、能力目标:

  a。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材料的准确度

  b。能自如表达本课重点话题人口增长问题。

  c。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展开丰富地想象力流畅地表达其他相关内容。

  3、情感目标:

  通过一些有力地事实、数据和图片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人人有责!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重点为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水平。我采用英语趣味i教学法,采取图片导入、方法解析和逐步检验的方法使其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

  2、难点:口语水平的提高。我班的学生都来自公立学校,长期以来,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使许多学生不敢开口、羞于在人前表达因而口语薄弱。我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和师生共同讨论、记者采访专家等新颖方式,以及不断鼓励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学生具有无限的潜力,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本节课中我尤其侧重训练学生通过合作探索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并注重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寻求知识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我讲解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国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要由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向注重知识发展及知识的传授过程而转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他们查找相关的资料,学生在预习中就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他们必须具有相应的选择能力和重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这恰恰正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对话:

  师生问候之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围绕数字进行自由对话。每天3—5分钟口语练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新课标指出口语是在人与人交流时即兴脱口而出的,会话双方都必须对听到的语言快速做出反应,才能使谈话继续。同时由于口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合作学习的成效对口语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这些都要求为学生的口语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良好的训练。

  两人一组是为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去说,而数字的表达法是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我可以提示学生讨论一些世界之最,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亚马逊河的长度、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南极冰川的后度、中国人口的总数、伊拉克战争的时间等等,这些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达到了对数字表达法的巩固。

  2、导入与指导:

  给学生展示这样两幅图片:

  一个平衡的杠杆上,一些人在左,我们的地球在右;第二张图上左边新增的人使杠杆不再平衡。之后问学生:看了这两幅图,你会想到什么?又是什么引发了这个问题?学生会表达一些自己的见解,这时不论他们的见解是否正确都要给与鼓励和表扬,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每一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全世界会新增加多少人口?学生会很有探究答案的欲望,这时很自然地让学生打开书去阅读50课的文章STANGDINGROOMONLY并找出我给出的这张表格的答案。由于本课是以大量数据为主反映人口问题的,因此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此表,那么全文的重点内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我认为采用图片导入法远比直接让学生翻书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3、拓展与巩固

  通过讲解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如猜词悟意法、略读扫读法、找中心句和关键词等方法,之后要检验一下学生是否掌握此方法,于是我问学生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会引发那些严重问题呢?在学生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后为,我再给学生一篇文章进行快速阅读,这也是本节课的课堂检测,我会当堂进行面批面改。然后对于这篇关于人口急速增长带来的一些后果的文章,我让学生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合作与发展

  接下来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组关于由于人口太多而导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食品短缺、空间拥挤等的图片,看着这些图片问学生:你们对哪一方面感触最深?你还想到了其他那些方面?想不想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又想不想知道在座老师们的看法?以这种方式充分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将其分成6个小组,先组内讨论发表个人见解然后鼓励他们去采访在场听课的英语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1)先让学生自行讨论可以避免受教师的想法所局限没有自己的见解。(2)采访老师既可以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去实际交流,达到学以致用。有可以让学生从英语教师那里获得更多信息和掌握更多的英语表达方式(事实上,有些表达如果让他们完全国独立进行是有些难度的),有由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平时机会不多,因此会让学生感到很新鲜很有趣味性,在与老师交流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3)我认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既能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锻炼了与他人的合作,并在探索中有其个性思维发散的空间。

  5、交流与分享

  让学生推选各组代表组成专家团坐在教室前,选一名同学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专家们”,使其把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大家交流共享,其小组成员可以作为后援团补充些观点,这样既可以使口语较好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起到拔高作用,又可以让口语较弱的学生也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向他人学习。最后按事实丰富、语言准确、表述清晰程度评出最权威专家和最积极后援团,通过这种方式可让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6、最后一个环节是作业,当学生慷慨激昂地探讨完这些现状后,我会问他们,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我布置这项作业的依据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写作需有明确的动机和积极的态度,写作的题目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他们具有写作的愿望这样他们才能了与写作才能重返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师而做的作业。

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课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课标引领内容,本节课需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近一步的领悟屈腿腾越的动作要领,能够明确屈腿腾越动作的关键。

  2、技能目标:90%的学生能够掌握动作要领,能够在保护下完成动作。60%的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克服心理障碍,逐渐地独立完成练习,且空中姿态较好。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积极的进行尝试,利用集体的力量,互帮互助。

  二、教学内容

  为了完成以上学习目标我把这节课的内容设定为支撑跳跃—曲腿腾越。

  支撑跳跃分五节课来完成,本节课为第三节(以第三节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尝试、探究、交流、互学,体验先跳后撑腾越山羊的动作方法,发展灵敏、协调和力量等体能。同时,创设合作探究的场景,注重所学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验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互助的能力。

  三、课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以体现新课改思想,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发展快乐体育为重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以培养团结友爱、积极拼搏精神为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支撑跳跃是竟技体操的主要项目之一,初中的支撑跳跃比较简单,是体操教材的基本内容,由于支撑跳跃是在短距离助跑的基础上,经过踏跳和借助两臂支撑器械,迅速越过一定高度的器械障碍,所以有利于发展腿部、臂部、肩带的力量和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支撑跳跃教材的贯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超越障碍能力的提高,都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影响。支撑跳跃的特点是在跳跃过程中,借助两臂的支撑、迅速、安全、省力地腾越过各种器械。它包括助跑、上板、踏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和落地七个部分。

  2.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中学初二学生,普遍好动,具备支撑跳跃(屈腿腾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同时接受新事物速度快,思维活跃,善于创新,善于思考,体力充沛,并好表现。但是初二学生的腿部力量还不够,助跑和起跳衔接不紧密以及技术动作不熟练等原因,实际上这7个环节很难明显地表现出来,特别是两个腾空的动作,不容易做出来,另外女生相对胆子较小,害羞,身体重心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耐心细致辅导和多加以鼓励。特别要加强保护与帮助,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本课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究性学练,以完成屈腿腾越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自学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五、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助跑有节奏,踏跳时机准确,推手有力。

  教学难点:动作协调,踏跳和推手动作快速有力、腾空高、落地稳。

  六、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更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

  ⑴启发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⑵对比教学法:通过不同学生的展示,其它学生经过评价,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法:

  本课学生主要采用尝试法,展示法,游戏法,评价法等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七、场地器材

  田径场,跳箱4个、大体操垫4个、踏跳板4个、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跳绳50根。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部分:(10’-12’)

  1、课堂常规:课堂常规是教学中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师生问好,交代课的内容、任务、并提出要求。

  2、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游戏:

  (1)、跳绳跑进入到“跳房子”(可自己定)

  a、教师摆好练习图型,不作任何示范,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让学生自创练习,允许出现各种错误。

  b、通过游戏达到热身的效果,同时引出课题进行讲解示范,把学生引入完整的技术概念。

  (2)、散点双人推手练习。

  两人一组进行推手练习,快速将对方推开。

  (二)探究学习、思考体验(12’-15’)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是“教”与“学”的重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进行创新,本课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来进行教学。

  曲腿腾越跳箱

  1、提出问题:

  ⑴、“曲腿腾越跳箱”在你们的脑海中是什么样的动作呢?(学生回答)

  ⑵、支撑跳跃动作中,起跳和推手的作用是什么?

  2、讲解示范动作

  (1)、完整动作要领:是经过有节奏的助跑、上板踏跳时积极蹬伸,同时快速向前上方做第一腾空、双手在跳箱上瞬间有力的推撑、使身体第二腾空腾越过跳箱、然后落地缓冲站稳。

  (2)、助跑、起跳、落地:

  两臂自然摆动,逐渐加快速度,单起双落、踏跳时积极蹬伸,同时双臂快速用力顶肩推手、制动双腿、提肩、展髋。

  3、保护与帮助:

  ⑴、保护者站在练习者的正前方,双手扶其上臂、顶其肩、并顺势上提,迅速后退一步。

  ⑵、保护者站在练习者落地点一侧,落地时一手托其腹,另一手扶其背。

  4、原地练习顶肩推手过跳箱:

  起跳后含胸、紧腰、两臂主动前伸向下撑并立即用力顶肩推手,同时稍提臀、两腿快速向胸部收成团身、有意识下压制动。

  5、落地

  由前脚掌过渡到全脚掌,经过踝、膝、髋三关节同时弯曲,作弹性缓冲,成半蹲姿势。

  (三)自主学练体验并展示(10’-12’)

  ⑴、学生分成四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⑵、展示对比:由于中学生表现欲强,在尝试练习过后应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看哪一组跳的最精彩、优美。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也可以给其它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激发他的学习欲望。并在竞争中体会成功与协作。

  ⑶、注意安全,加强保护与帮助。

  ⑷、支撑跳跃动作中,起跳和推手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快速有力的起跳为第一腾空做好充分的准备。

  ②、积极有力的推手能使身体重心腾得又高又远,为完成第二腾空动作创造条件。

  (四)、结束部分(6’-8’)

  1、放松练习《荷塘月色》

  采用舞蹈练习来进行放松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跟着轻松优美的乐曲节奏起舞,使学生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而感到兴趣盎然,余兴未消。

  2、小结

  ⑴、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曲腿腾越跳箱的动作,懂得起跳和推手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是成功者,只要参与就没有失败。

  ⑵、通过学生和教师评价,指出优、缺点,并提出对今后的努力要求。

  九、效果预测

  1、掌握知识

  80—85%学生掌握曲腿腾越跳箱的方法

  2、运动量密度

  练习密度:30%---35%。

  平均心率:125—145次/分。

  3、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培养情况

  能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完成教学内容及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说课稿初中 篇4

  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展素质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99年6月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实质,并赋予了素质教育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示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又增设“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在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精神。课堂教育就必须有创新的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诱因。也就是说,课堂教育必须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合教育规律的和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下面就让我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追及问题”的教学设计,展示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向在座的领导、专家请教,并衷心的希望你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改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五个特色:

  1、学而时习之。

  2、新课当旧课上。

  3、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4、突出学习和强度,角度和反思。

  5、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就是说,通过反复地、多次地进行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呈螺旋式结构。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里我们具体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题目。

  (1)、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例如课前训练一中的1-6题与13-15题,作业部分的1-5题,通过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过去学生经常出错,疑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课前训练一,第7-10题和作业第6-10题,我们有意设计一些隐藏错误或缺漏的题目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并时常进行反思,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3)、练题例如课前训练11-12题,作业11-15题,都是以大题小做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哪一些是关键之处,通过局部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强度。

  有些老师认为训练题的题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吗?但我们在求学生定时不定量目的是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埋怨学习学生的知识遗忘率大,学习的内容有章节性和阶段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但不是说要在3分钟过后,我们不论学生完成实践了多少都让学生必须进入课堂训练二的部分。

  二、新课当旧课上。

  这里具体体现在课前训练二上,这里遵循了从人的学习规律而设计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课当旧课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完成一组递[进的变式的训练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课。另外,把现代数学手段引进课室,通过电脑的声、色、象等功能,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起来,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现实问题,再次呈现眼前。

  第1题是相遇问题,通过电脑模拟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对相遇问题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习惯与解题步骤,强化学生的实践路和找相等关系的能力,为本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1在第1题中改变条件,产生了不同于相遇问题的新情况,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条件下的。

  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改变了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问题作全面的正确的分析,通过电脑模拟,直观地反映两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和本质。第一种,随着时间增加,距离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种,随着时间的增加,距离越来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后再与问题1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向学生交待一个追及问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速度不同;2、快者追慢者;3、同方向。让学生观察模拟后,加以想象、分析,先画出线略图再完成局部训练题,弄清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而问题3,实质是问题2中的追及问题,不同的只是甲、乙两人的距离,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过先后出发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把两人相距40千米“用“让乙早出发12分钟“代替,其实,还是将问题3回复到问题2上。

  在这里我们对本节例题作适当的处理,把原例题放入A组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几节的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例题一定在讲解的习惯。整个训练二,以一题多变化作为新课当旧课上的切入点,创设一个让人学得轻松,学得容易,学有所得的氛围。

  三、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们设计了两种层次的题目,定时不定量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同趣点,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让学生有收获感、满足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A组训练题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面向全身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本节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题用填直线型示意图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弄清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建立抽象的,科学的数学模型。

  B组训练题较A组灵活,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1)-(3)题是通过对A组题目进行变成训练形成的。因为是通过题型多样化,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后用局部与全过程相结合,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4)题,学生要考虑两种情况;目的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第(5)题,把常规的追及问题变为一个人,自身追及问题,这题比较注重思维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数学,保证了数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定势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地让学生分析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强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

  同样这里也是限时20分钟,但并不是说,在20分钟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学生因应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练习。

  以上不同起点的练习设置,不但照顾了差生,解放了优生,同时也调动了中层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四、突出学习的速度、角度、强度和反思

  在当今的社会,人必须有时间观念、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学习就必须有速度和强度。所以我们设置了限时训练和反馈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事负责,促使他们有一个时间观念。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并与其他的同学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角度。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要从多角度进行,强化联系,强化转换。所以我们在引入训练时运用变式,分类讨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局部训练,填图或填表弄清题目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培养学生审题的角度。而B组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使优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提高解题能力,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更高层次的要求,锻炼了优生思考问题的零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的强度,就必须在课内利用一切的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熟练和应用自如的强度,具体表现在本节重点和难点的反复,大容量的局部训练和具有层次安排的题组训练上。

  例如:课前训练一和作业中对新旧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多次巩固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又如:练习中的局部训练。在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能面面区到的为学生讲解全部知识,只能有针对性的集中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通过局部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进一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另外,我们设计了强化A组题,在学生完成A组训练题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入强化A组题还是进入B组训练题中。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为在A组训练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条件和空间,务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次有机会形成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学习强度和分层教学。

  “学问”的意义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问题存在,并且要主动的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扫除成长中的障碍。

  作业中反思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反省,并不断好问、好思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素材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把数学问题溶入到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必备】说课稿初中集锦4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初中8篇

2.【必备】说课稿初中6篇

3.【必备】说课稿初中7篇

4.【必备】说课稿集锦5篇

5.【必备】说课稿集锦7篇

6.【必备】说课稿集锦九篇

7.【必备】说课稿集锦六篇

8.【必备】说课稿集锦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