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30 20:09: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 第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安恩和奶牛》是本学期第一次选编进教材的一篇小说。主要是通过阅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进一步理解文学的价值发现真善美。

  二 、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学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写作”部分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根据这些要求和建议,结合我校语文“读写结合”教研要求,我对第二课时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明确安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读写结合,运用 想象扩写。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以致用,通过扩写故事加深学生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1.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尤其是安恩的闪光点;

  2.对故事发展的推断能力。

  四、说学情及学法

  学会描写,学会把人物写生动,这应该是初一学生的基本也是重要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的阅读感受,体会表现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光辉。通过扩写,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以描写人物的方法 。

  五、说教法

  精心设计几个教学环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的。结合本次教研课题所要突出的读写结合的特点,设计了“我读我说”、“我善发现”、“我可想象”、“我的舞台”等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突出教学重点,简洁导入。明确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抓住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这一点,先让学生再次明确本文的主人公,然后自然导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学习,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安恩这一形象的认识。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由读到说,有效导入,认识写法,实现教学目标1、2,为实现目标3作准备。

  (二)、自由读小说结尾,说说你的感受。出示课件4

  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你能够在行文中发现蛛丝马迹吗?

  【设计意图】

  学习小说中伏笔的运用,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为扩写故事作进一步的准备

  (三)、出示课件5、6 小组讨论交流,先说说,再写写

  故事真相还原后,你会不会觉得意犹未尽:想知道安恩和奶牛的其他故事吗?

  安恩和奶牛来集市前的生活情景会是怎样的,安恩道出事情真相后,周围人的反应会怎样?注意要符合安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发展脉络。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出示课件7

  学生写约10分钟左右后,教师点名让个别学生展示,其他同学评价,教师也做适当示范点评。

  注意围绕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刚才的写作要求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和评价的平台,最大限度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堂是学生的舞台这一点。

  (五)、出示课件8布置作业

  1. 课后将本节课所写的片段再修改完善。准备抄到正式作文本上。

  2. 搜集人与动物的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设计意图】

  使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结合,使学习过程更完美;再者,课外继续关注人与动物,使关心、尊重动物的美好品质成为学生的良好素养。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将本次说课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学设计、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效果分析。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其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流行元素的爱好,而本词亦被融入多种流行元素如歌曲及影视等,可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本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

  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要求以及前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掌握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移情、情景交融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充分发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对词情词境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感悟。

  5由此及彼,通过对本词的鉴赏学会鉴赏同类词的一般方法。

  其中第2点和第5点是重点,第4点是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感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客观的文学常识,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受和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讲解而在于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真正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预习加复习

  2、视频加音频

  3、讲授加讨论

  4、朗读加写作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流行视窗,头脑风暴(5-8分钟)

  导语: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比如《诗经》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只不过那些乐谱都没能保存下来,我们不能大饱耳福。但现代人也挺聪明,翻唱了很多古诗词,大家听过《水调歌头》的流行版吗?有人听过,但估计很少有人听过粤语版吧?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粤语版的水调歌头是个什么风味。

  (用多媒体播放《秋香怒点唐伯虎》中以粤语歌唱《水调歌头》的视频片段)

  大家都听懂了吗?没听懂不要紧,粤语对于咱们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但至少应该看出这首词的中心词是哪一个了吧?对啦,是“月”,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有关于“月”的诗词呢?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一点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5分钟)

  同学们刚才回忆了许多有关于“月”的诗词,那么本词写的“月”与别人写的“月”有何不同呢?要知道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攻克字词这一关,大家既然已经作了课前预习,那么再花2分钟左右浏览一遍词文,并攻占这样几个领地:1)消灭生字词;2)找出本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目标明确,行动快速!

  (请2-3个学生分别回答,老师评价并补充总结)本文的生字词较少,要注意的是“胜”的读音及意思有别于我们通常的认知。很显然,本词是写在中秋之夜,而且是在怀念作者的弟弟子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对,小序,所以大家以后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不要小看了小序的作用,它通常会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缘由。(老师补充关于作者苏轼及其词风的相关介绍)

  通过这两个部分,在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完成了文学常识积累的任务,同时也为进一步赏析全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1点。

  3、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读出味道(6分钟)

  ☆ 既然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词的写作背景,而本词的词意也不生涩,那么就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情感来朗读本词。

  ☆ 请两位同学示范朗读一下,并说说自己是以何种感情来读的;老师也朗读一遍,大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情感,可以是怀念,可以是旷达,可以是感伤,也可以是其他,但必须能说出合理的缘由。

  2)品出技巧(10分钟)

  ☆通过朗读,大家都对这首词融入了自己情感,应该也都爱上了它,那么,它是如何打动你的心的?除了情感的真情流露外,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请大家带着这样几个问题仔细阅读分析本词:

  ⊙上下阙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词中的景物经历了怎样的转换过程?通过哪几个关键词转换的?有什么作用?

  ⊙景物的转换体现了词人情感怎样的变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或性格?

  请大家分组讨论,4-5个人一组,每组任选一个问题讨论,请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做指导性的归纳总结。总结中提到移情的用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技巧,并由此归纳出鉴赏同类诗歌的一般技巧。

  这一部分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2点和第5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背出水平(5分钟)

  经过了情感的融入,又疏通了词意技巧,大家对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还有什么理由不背下来呢?我们不仅要背,还要背出水平,我们不来死记硬背的那一套,咱们一起来学一学这首词的流行唱法。(播放《水调歌头》音频)完成教学目标第3点。

  4、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0分钟)

  大家读也读了,品也品了,背也背了,现在该写写了。当然,写也要写出特色。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复原某一场景或创设另一与之相关的场景写下来。换句话说,你把这首词看作一个完整的经历,像放电影似的在你脑海中过一遍,然后截取某个你非常感兴趣的片段写下来;也可以不直接写本词,比如你写被怀念的苏辙,等等,能体现本词的意境即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出你自己的情感体会,能够与打问号苏轼产生思想碰撞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老师选取几篇范本念读,大家相互浏览观看)

  这一部分完成教学目标的第4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5、课后演练场

  1)《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词作,请大家课下搜集苏轼的其他代表诗词并背诵,每人至少2首;

  2)在学习本词过程中,触动你心灵的情感体验在哪?写下你对本词最独特的情感体验,字数文体不限。

  6、板书设计

  上阙—望月(写景)

  过渡—(转 、低 、照)移情

  下阙—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第五部分,说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各种流行元素,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可知以及实际课堂条件的限制,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及效果等等,可能与实际教学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调整。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诞生、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出他们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本课重、难点:

  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本课的三个例子:(1)、洗澡水的漩涡,(2)、紫罗兰的变色,(3)、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以课题导入——学习词语——初步感知课文——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检查词语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四阶段——探究体验。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反复对比,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你是怎么理解课题这句话的?文中讲了哪三个故事?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的含义是什么?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引导学生齐读第二和第七自然段。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科学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能较好的体现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阅读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学家朗志万故意把一个错误结论告诉小朋友,再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权威,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学家真正的目的。本单元的教育专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动手做做看》是本组单元的首篇课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生动教材。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及第一课时目标完成情况,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⑵ 知道什么是名人名言,有收集名言的兴趣。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⑴ 感受动手做的乐趣,认识动手做的意义。

  ⑵ 唤起学生善于思考、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的真正目的,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并获取知识。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以思促行,从而达到语文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统一发展。

  【教法学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新课改理念与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我确立本课教法

  学法是质疑问难法、动手实验法、朗读感悟法、主动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一、遵循教学原则、优化学习过程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初读设疑,激发兴趣(大约3分钟)。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比较强,我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老

  师提出问题(展示课件一)目的是提出悬念,吸引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2、动手实验,解决疑问(大约12分钟)。

  在这一环节里面,我先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动手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

  看看杯里的水是否会漫出来,然后我以课件形式(出示课件二)把实验的全过程向学生演示一遍加深印象。这样,孩子们在自主互动的空间充分探究。体现了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活动化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3、回归课文,感情朗读(大约10分钟):

  ⑴ 首先,我(出示课件三),朗读两个需要重点朗读的句子,同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想一想: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假如你是伊琳娜会怎么说?

  ⑵ 伊琳娜生气的责怪朗志万“哄骗”了他们,真的是“哄骗”吗?(课件四)说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以上安排的句子朗读和理解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家的目的,并从故事中受

  到生活启迪。同时我采用了范读、导读、让学生自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概括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4、质疑过渡,深化认识(大约5分钟)。

  首先我利用课件提出学生是否赞同科学家说的话这么一个问题,同时组织学生

  小组讨论。(课件五)通过自主合作从读书、质疑、实验、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出正确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5、联系生活,以知导行(大约5分钟)。

  我提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表见解,并鼓励他们完整性的互相说。这样再通过“看、读、想、问、查”方法,孩子们学会了自己去思考判断、大胆质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

  6、静思名言,深化认识(大约5分钟)。

  我采用的方法是齐读、背诵、感悟,目的是让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体现价值

  观的导向。

  7、延伸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⑴ 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者爸妈听。

  ⑵ 在课外书或网上收集名人名言。把活动延伸到课外,目的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锻炼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

  这节课我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习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空间,满足学生探究欲望。通过动手实验,感情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从实际意义上体现出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好形式。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

  二、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 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文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借助图片让学生对岩石有个形象、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应避免上成科学课。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教学中,还应把握文中对话多的特点,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并初步感受对话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教学课文1-8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全文,练习朗读,在朗读感受对话的不同句式,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刨”“岩”,并联系语境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初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三、说教学程序及其中的教法、学法。

  (一) 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直接板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

  (1)逐个出示 “地质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 厚厚的 脚印 波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检查读,并随机进行指导:

  地质勘探队员:你知道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吗?

  宝藏:宝藏的“藏”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cang,什么时候读cang。

  给“宝”找朋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正音。

  【在这一环节,我以“扎实、朴实”为目标,重视字词教学,努力在字词上抓落实,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读了课文,你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

  5、在学生反馈“‘书’为什么加引号?”中指导板书:岩石,并指导练写“岩”。

  (三)研读课文,再次释疑

  1、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来。

  2、交流反馈:

  (1)预设一: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出示句子,结合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岩石一层一层地就像是厚厚的书。

  (2)预设二:有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最大的“书”(第一课时)说课稿

  a、书上有哪些字?

  b、对于这句学生理解有困难,我并结合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教师引读、合作读来练习朗读。

  (3)预设三:有图。出示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出示化石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地质勘探队员说的话。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导朗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杨再隋先生说的好: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所以以上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图片,读通、读懂、读顺、读好,留下语言。】

  (四)回归整体,练习朗读

  1、出示1-8自然段,师生分角色朗读,指导独好川川的问话。在多次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川川的爱提问题。

  2、读到这,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刨根问底,指导书写“刨”。

  (五)设疑结课,延伸兴趣

  1、川川又提了哪些问题呢?地质勘探队员又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保持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持续的必要条件,正由课标中强调的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的结课设计以问题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板书:

  最大的“书”

  岩石

  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以上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教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案”。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第88—9页的内容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背景分析——学生情况

  本课是在一年级学生已掌握20以内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

  采用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小棒(不少于20根) 卡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有过无意识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把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流程是:分四个阶段将进行;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内化新知——>精心设练,乐中求新。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又是操练口算的时间了,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我先出示一组口算题,请学生回答,并说说9+1+4=的计算过程

  [这里通过复习旧知,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了20以内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并板书课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这里将分二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一)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麦当劳吗?()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麦当劳新推出4款儿童套餐(课件)

  A 汉堡/冰淇淋 B汉堡/麦辣鸡翅

  9元 5元 9元 8元

  C薯条/冰淇淋 D 麦辣鸡翅/薯条

  7元 5元 8元 7元

  2.老师想买A款套餐送给我的小外甥,买A款套餐一共 需要多少元钱?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生:列式 9+5=14 板书: 9+5=14

  [这里通过创造出生动的生活情境来提取例题,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9加5到底是不是等于14呢?请每一位同学都帮老师算算,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帮忙.一会儿比一比哪个小组汇报的方法简洁,

  3.小组汇报 (鼓励多种算法,重点强调凑十法)

  (1) 数一数-----(2)把9看成10 10+5=15 15-1=14------(3)凑十法把5分成1和4,先9加1凑成10,再10加4得14------(4) 把9分成4和5,先5加5凑成10,再10加4得14。

  4.这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凑成10,那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好听的名字吗?出示:凑十法

  5.9+5=14,谁知道 5+9= 为什么? 板书小结学生的几种算法板书: 9+5 5+9 [使学生在流程图的帮助下,了解凑十法的特点:先看大数分小数 凑成十加剩数。]

  6.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再结合多媒体的演示:

  把5分成1和4,先9加1凑成10,再10加4得14。

  [这里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通过摆小棒,经历 “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算法整合,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枯燥的计算学习,也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学习8、7、6、加几)

  1.把9凑十需要1,你知道把8凑十需要几吗?把7凑十呢?

  2.你们帮助老师买走了A款套餐,剩下的三款有你们想买的吗?请同学们在组里商量一下,从B、C、D三款中选出你们组最喜欢的一款套餐,用凑十法算一算需要多少元钱?

  (1)师:商量好了吗?买B款套餐的有哪个组?买C款套餐的有哪个组?买D款套餐的有哪个组?

  (2)小组汇报:哪组愿意把你们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这三道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教师及时演示板书)并说一说凑十法的特点凑十法先看大 数 分小数 凑 成 十 加 剩 数

  3.老师这里还有一道更难的.题,你们敢做吗?

  (1)出示: 6 + 5 = 快和组里的伙伴说一说计算过程。

  生说计算过程 ,师板书: 6 + 5 = 11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进一步巩固理解“凑十”法的道理,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

  四、精心设练,乐中求新

  这里将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基本层 综合层 发展层

  1.基本层。

  你们真聪明。

  9+7 7+9 8+4 4+8 7+5

  学生先计算,再引导学生议一议:不管大数放前面还是小数放前面,两种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先凑十法先看大 数 分小数 凑 成 十 加剩 数

  [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正确掌握凑十法的特点: 先看大 数 分小数 凑 成 十 加 剩 数的计算方法。] 2.综合层。

  2.配对连线

  [这样让学生先连一连,再找一找来完成计算练习,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科学小知识,增添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3.发展层

  创设购物情境,拓展应用: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显示文具商店一些文具及价格:剪刀5元,彩色铅笔8元,转笔刀2元,铅笔盒7元 ,笔筒4元。你喜欢哪三件玩具呀?如果要买这三件玩具,你能算出一共要多少钱吗?

  [这样安排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也进一步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威尼斯的小艇》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组第二十六课。本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言介绍了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特有的异国风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说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把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一是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以及同威尼斯城的关系;二是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三是通过领略水城的迷人风光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1.重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

  2.难点:学习作者怎样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四.说学法: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目标。

  五.说教法:

  基于以上几点思考,我在这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吻合的视频资料和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异国风情和文本之中,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反复品读、感受、理解、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然后组织学生广泛交流、展示、评价和积累,最后小结延伸,让课内外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能否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是学习好这篇课文的关键。我用一段激情的导语揭示出世界闻名遐尔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接着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让学生欣赏,谈感受,板书课题。从而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当学生的阅读激情调动起来后,我马上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全文,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接着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使之对课文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

  (三)、品读感悟理解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阅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期待、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学习顺序,可从学习“小艇的独特构造”入手,也可从学习“船夫的技术高超”入手,还可以从学习“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开始。在学习每部分内容时,充分让学生朗读、感悟、理解和交流,教师只是为学生创设情境、组织交流、点拨评价。

  首先,教师激情过渡:“如果你带了相机来到了这里,最想把什么拍下来?”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读课文,并做上记号。然后组织学生广泛交流,教师予以指导。

  (1)学习交流二至三自然段

  当学生最想学习二自然段时,就请他读出这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抓住三个形象的比喻句来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的样子的,相机渗透写作指导。同时课件出示小艇模拟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诵这段,并试着背诵。

  对于第三自然段的处理,我只是让学生通过听朗读,闭上眼睛感受、想象坐在小艇上的舒服和那分惬意,然后让学生美美地读读这段即可。

  (2)学习交流四自然段

  在引导学习这段时,我采用了“读、思、悟、赏、演、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并找出描写船夫驾驶技术好的语句进行理解,接着让学生同位一人读一人表演,再让学生欣赏船夫驾驶技术高超的视频资料,最后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品读这段,真正体会到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3)学习交流五至六自然段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介绍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字浅显易懂,学生易于理解。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网上的图表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有目的进行自学从而突破难点。重点抓住“水面上渐渐沉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几句话让学生朗读、欣赏、理解,赏析动静结合描写的好处。记得当我上到这里的时候,胡秋涵同学竟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要求把描写威尼斯夜景的这段读给大家听,并且她还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她的朗读,边尽情想象睡梦中的威尼斯。于是,在这样充分自主,积极参与的课堂上,同学们尽情地体会了“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安谧静寂之美。

  (四)、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学生还沉浸在威尼斯安谧静寂美之中时,教师动情的小结延伸,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把学生由课内又将带向课外,让他们去感受东方威尼斯——苏州的神奇与美丽。达到了课虽尽而情末尽的教学效果。

  七.说板书:

  最后,谈谈我对板书的思考。我认为本课的板书要能反映文章的精髓。所以板书设计如下:

  外形奇特:长窄深翘

  威尼斯的小艇船夫技术好:操纵自如

  与人关系密切:白天夜晚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1. 核心价值与功能

  (1)学科价值:整合有机反应,建立物质转化观;体会转化过程中逆推的思想和原则。

  (2)社会价值:体会科学家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大量的实验可以合成出人们需要的物质。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巩固官能团的性质及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有机合成的学习,体会化学的魅力

  ②通过有机合成题的成功突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有机化学的乐趣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2)难点: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3)障碍点:官能团的性质

  二.说教法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首先是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其次是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问题驱动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在促进学生学科认知发展方面具有过程性的教育价值。

  2. 教学策略

  (1)学生障碍点解决策略:课前热身,从官能团的性质、官能团的引入、反应类型、常见试剂与反应条件四个方面进行复习

  (2)学生的难点解决策略:提供大量素材,利用媒体演示,采取问题解决式教学方式,同时将任务按步骤分解

  3. 教学设计

  (1)有机反应的学习方法

  ①明确研究有机反应的一般思路

  ②熟练从不同视角看有机反应

  (2)有机合成的学习方法

  ①了解有机合成的过程和原则

  ②学习有机合成的方法

  ③有机合成的综合练习

  4. 学情分析

  (1)已知:①基本掌握常见官能团的性质

  ②知道一些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③知道一些碳链增减的方法

  (2)未知:①有机合成的分析方法

  ②有机合成的过程和原则

  三.说过程

  1. 教学线索

  一条明线:引入合成——初识合成——学习合成——体验合成——感悟合成。

  两条暗线,一条是情景线:围绕阿司匹林的问世、合成与发展展开,一条学法线:围绕如何关注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以及如何实现目标化合物结构的构建展开。

  2. 教学流程

  (1)引入合成:首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阿司匹林的问世以及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了解有机合成的意义,体会有机合成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同时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入正课。

  (2)初识合成阶段,给学生简单介绍了有机合成的流程,同时提出问题,如何关注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这样设计一是想让学生对有机合成的过程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二是给出了本节课的暗线。

  (3)学习合成:共设计了2个任务。任务一,由乙烯制乙酸乙酯,学生顺利的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紧接着提出问题——如何评价各个方案?合理优化合成路线?给出乙酸乙酯的工业制法作参考,学生在对比中一是了解了正向合成分析法,二是体会了有机合成的原则——减少合成步骤,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原子经济性,并用卡托普利片的产率数据佐证上述结论。 然后给出海葵毒素的分子结构片段,同学非常震惊,同时也感觉到正向合成分析法的威力不足,然后教师给出第二个任务,如何合成草酸二乙酯?学生质疑没有原料怎样合成,教师说明后学生讨论怎样根据产物的结构逆推到基础原料库中的原料。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在分析合成路线是怎样逆推?怎样合理断键“还原”?

  通过乙酸乙酯和草酸二乙酯合成的例子,一方面使学生熟悉烯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的转化关系,熟悉官能团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方法,一方面学习两种合成方法,学会观察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合理断键“还原”,了解有机合成的原则,注意落实本节课的暗线——关注官能团的转化

  (4)体验合成:布置任务三,缓释长效阿司匹林的合成,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将任务分

  解,分为三个子任务。子任务一:如何获得该高分子化合物?即如何实现碳链的增长。子任务二:如何引入目标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即关注官能团。子任务三如何由甲苯制水杨酸?即如何使用逆合成分析法。这三个子任务设计的出发点正式落实本节课的暗线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通过缓释长效阿司匹林的合成,进一步使学生熟悉官能团种类和数量的转化,巩固碳链的增长方法,让学生学会全面合理关注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根据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综合使用正逆合成分析法,学会阅读、分析、使用信息,贯穿本节课的情景线和方法线。

  (5)总结合成:教师给出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发展的资料,并提问“结合本节课前面所学知识,归纳有机合成的原则?”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讲学生的答案汇总,以投影的形式展现。 结束语教师引用了伍德沃德的名言“在上帝创造的自然界旁边,化学家又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化学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许多原本并不存在,但是人们很需要的物质,如 “超级炸药”。此外还介绍了在有机合成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奖的情况,以及在有机合成的过程中发明的许多以人名命名的有机反应。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神奇出自平凡,创新源自思考和需求,这就是有机合成的魅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了解有机合成的绿色理念,感悟有机合成的魅力,贯穿本节课的情景线索。

  四.说反思

  不足之处是本堂课任务的设问还值得推敲,由于任务三难度偏大,笔者为了分散难度,将其设计成三个子问题,但是设计得还不够。教师在设计这些任务时,尽可能不用习题性问题,而用认识性问题。同时在每个任务完成之前要有引导,在任务之后要有知识和方法的总结。还有一个问题是本节课学生的活动形式略显单薄。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二、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平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 “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三、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四、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2.合作学习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五、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2、歌唱家。3、运动健将 4、伪装高手

  六、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习】

  一、 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 me tiáo jiàn lā miàn biàn dòng

  ( ) ( ) ( ) ( )

  二、 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的脑袋,( )的身子,甩着( )的尾巴,( )的游来游去。

  三、 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 ) 蚪( ) 游( ) 什( ) 么( )

  青( ) 蛙( ) 鲤( ) 鱼( ) 变( )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习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 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 ),过了几天长出( ),又过了几天( ),最后( )

  2、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 )的道理。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2.【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4.【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6.【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7.【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