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29 11:34: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物理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物理说课稿9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部分。

  一、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1、教材分析:《压强》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压强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分三个阶段,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诠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通过以前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等因素,我制定本节课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技能目标

  通过试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据此确定下面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简单的计算及应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据以上教法和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数学推理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节教学程序采用以下几个板块进行:情景导入,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增大与减少压强的方法,总结与反馈。

  1、情景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中走向物理教学理念。

  2、压力的概念

  (1)通过展示钉锤钉钉子,人踩钢丝等代表不同方向的压力的生活现象的图片,提出问题,通过受力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出所受压力的共同特征,导出压力的概念并板书,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这样让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

  (2)由于重力知识的干扰,认为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学生对压力的概念产生困扰,用了一个演示实验通过一把钢尺中间放个磁铁,改变方向,从形变的大小组织学生分析明白压力不是重力,也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也为接下来压力的作用效果作铺垫。这样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知识的递进关系。

  3、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列举实例。请学生们观察对比教材“想想议议”中蝉和骆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大量的实例,了解对比是一种处理科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同时认识到压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比两幅图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我们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两个学生体验活动,意在通过体验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并有所依据的提出合理的猜想。

  设计试验进行试验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

  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肥皂、钉子、图针、钩码。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钩码作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探究方法也很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压强概念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对比速度概念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板书。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自主得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例题: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通过例题使学生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更进一步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教师分析例题,主要强调公式的应用和解题规范。深刻挖掘例题的隐含意义:一是单位要一致,二是正确理解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含义。三是进一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通过计算大家知道了物理课本对桌面产生的压强,那如何让课本对桌面的压强增大一倍?

  自然引入下一个问题-----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共同列举压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分析各用什么方法增大,减小压强的。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6、总结和反馈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知识体系,既总结知识也总结方法。

  解释现象:在杂技表演时,气功师躺在钉子上,人却毫发无损。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的问题,意图:学以致用,前后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直观显示出教材的思路,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物理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国际单位。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动手操作这些测量工具,提高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科学实践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多种途径。

  教学难点:怎样进行时间和长度的准确测量。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用具:秒表、教学演示刻度尺、学生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量什么?

  学生大胆举例,大胆回答。

  二、新课教学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一、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是s

  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二、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是m

  常用单位:千米(kin)、分米(dm)、厘米

  (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1m=10-9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三、误差: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说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高压锅排气时限压阀转动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2、了解内燃机的构造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利用多媒体汽油机模型介绍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能量转化。知道内燃机的4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学会根据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开闭情况及活塞的运动方向判断冲程;知道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通过结合内燃机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说教材分析,以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通过汽车奔驰、列车飞驶、舰船劈波斩浪、飞机凌空穿云的图片导入发动机从而引入热机。再指出内燃机是其中的一种热机指出汽油机和柴油机是最常见的热机。紧接着详细介绍了汽油机与柴油机。本节从构造、工作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汽油机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工作过程-----汽 油机的四个冲程。通过插图对汽油机的构造、四个冲程进行了介绍使学生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在介绍中特别强调学生要了解各冲程中的工作情况 及能量转化。在讲解柴油机时教材采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柴油机的构造简图讲解了它与汽油机在构造上的异同。并通过交流与讨论介绍了柴油机与汽油机在吸气冲程、 压缩程度、点火方式上的不同。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然后通过信息窗介绍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然后介绍了内燃机的优点及内燃机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会带 来环境污染并告诉同学们减小内燃机污染的一些措施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意识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延伸,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生活”的理念,同时本节课也为引出下一节课-----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埋下伏笔。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内能及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知道了什么是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以及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小。学生已经知道了内能和机械能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这些都为本节知识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四、说教学方法

  1、新课引入:利用课本插图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了内燃机的一些交通工具的图片,引入热机的话题。利用播放高压锅排气的视频,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出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的道理, 同时也是要告诉学生“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活的道理。

  2、 汽 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利用课件动画进行讲解,利用动态画面和静态画面对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进行演示, 不仅可以让学生逐个认识内燃机的构造,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可以将四个冲程分开一步一步进行动态地演示,每个气门的开关情况和活塞的运动方向都能很好的呈 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汽缸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的改变也可以在 FLASH课件中用颜色的深浅来加以诠释, 在学生们对于四个步骤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后,用课件连贯起来,先慢速,后快速的播放,让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内燃机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了解。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孩子更易理解,印象深刻! 最后,在了解了汽油机的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柴油机,并让学生从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将汽油机和柴油机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12.3 内燃机

  一、热机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内燃机

  1、汽油机

  2、柴油机

  三、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其中:压缩冲程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自己产生动力完成的,其余三个冲程是靠飞轮的惯性完成的。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变压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电磁感应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变压器也是交流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是远距离输电不可缺少的装置。本节也为进一步学习远距离输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变压器工作原理及规律、

  难点是:

  (1)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2)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二、目标分析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2)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探究并应用变压器的各种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把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套在同一个闭合铁芯上,一个线圈连到交流电源的两端,另一个线圈连到小灯泡上。

  提出问题:小灯泡不与电源直接相连,它能发光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原有知识造成冲突,演示中随着我闭合电键,灯泡发光了,学生感到非常的惊奇。我接着又说,“我还能时它变得更亮,你信不信?”,随着我的演示,灯泡变亮了。

  “这个装置能起到改变电压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变压器。”这样非常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教学。

  (二)师生互动,新课教学

  1、变压器的原理的教学:

  (1)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随后我课件展示多种形态各异常见的变压器。

  提出问题:根据你的观察,变压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然后学生自主总结变压器结构,介绍原、副线圈、铁芯相关概念,画出变压器的示意图和符号。

  设计意图:开拓视野,增加实际知识,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学生自主学习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教师仍然根据开始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小灯泡未与电源直接相连,为什么发光了呢?你

  认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总结工作原理:“互感现象”。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由于电流方向的不断变化,穿过他们的磁通量时刻改变,在副线圈中引起感应电动势,所以副线圈就有电流输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变压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1)首先让学生猜想:副线圈输出电压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经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想到副线圈输出电压与原线圈电压、原副线圈匝数有关。设计实验电路图,得到实验方案:插图:

  (3)然后进行实验探究:U1一定时,n1,n2对U2的影响;n1,n2一定时,U1对U2的影响。

  (4)最后由学生分析总结规律: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合作的快乐。

  3、理想变压器:(1)变压器工作时的能量损失

  问题1:为什么上述实验的数据存在一定误差?变压器工作时有哪些途径会损失能量?

  问题2:为什么铁芯是闭合的?在变压器通过交变磁场传输电能的过程中,闭合铁芯起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看实验现象:

  将可拆变压器的铁芯由不闭合到闭合,观察接在副线圈两端的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师生互动总结:①理想变压器的特点②理想变压器的规律

  设计意图:形象的实验,降低了学习铁芯的作用的难度,结合原有涡流的知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生活实例到理想化模型的建立,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升华。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四)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物理《动量守恒定律》,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汇报。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利用动量的观点解决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各章中,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动量一章的核心内容。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对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解题能力有很大作用。

  在初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动量的概念,所以对高一学生来说动量守恒定律还是一个新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应注重对定律内容及适用条件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动量解题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归纳能力,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大纲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守恒定律的导出和守恒条件的确定及对其适用的普遍性的理解。根据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知道它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规律。

  (2)知道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进一步理解动量定理。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守恒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基础上的。在本节的教学中安排了气垫导轨实验和用动量定理、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基于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实验探索法和理论推导论证法。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动量守恒定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用动量建立起物体之间的普遍联系,较好的利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解决物理问题,能够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确立了本节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重点难点的确定:

  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一方面通过理论来推导,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这恰恰是我们认识物理规律的两种基本方法。因此,守恒定律的得出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动量守恒定律虽然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普遍规律,但它的应用也要具备一定条件,初学者往往对守恒条件判定不准而乱套公式出现错误,尤其是对内力远远大于外力,判定更感觉困难,因此,守恒条件的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讲的是新课,因此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法,另外,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还采用了实验探索法、理论推导论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气垫导轨实验,它即能直观反应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通过运动过程的模拟和实际物体碰撞录像的播放,更能增加对动量实恒定律的感性认识,多种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通过气垫导轨实验,教学生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应根据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研究的问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培养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并对观察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整理归纳形成理性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已学理论推导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

  通过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来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就是教给学生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即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在很多物理规律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对动量定理内容的提问,巩固上一节课知识并通过它反映的是一个物体所受的外力冲量和动量变化的规律,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它们的动量变化是怎样的呢?冰面上两个静止的小孩互推后,他们的动量都发生变化,他们的动量变化又满足什么样的规律呢?由一个物体动量变化引入到相互作用物体动量变化,创设物理情境,引出本节知识。

  2、新课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我没有完全按讲义的做法,由简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理论推导,而是做了以下调整:首先是把粗糙的小车实验改为较精确的气垫导轨上两滑块相互作用实验,其次是采用了先用理论推导后再用实验验证的方式。

  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光滑水平面上两物块发生碰撞,它们总的动量是怎样变化的,由学生自己推导。由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出它们前后总动量是相等的,然后实际真是这样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气垫导轨的碰撞实验来,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能通过理论结果,激发他们实验的兴趣。

  实验分三种情况:

  (1)两等质量静止滑块由中央弹片弹开。

  (2)滑块以一定速度撞击另一静止滑块并粘到一起。

  (3)两质量速度均不同的滑块碰后以不同速度运动。

  从多种情况的分析,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从理论推导到实验验证,既渗透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有效的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内容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动量守恒定律,守恒定律的内容通过前面的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守恒条件的教学上,教师应讲授好内力和外力的概念,在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上,应渗透理想化的观点以突破难点,在守恒定律普遍性的教学中,让学生们观看录像,其内容包括:台球的碰撞(正碰斜碰)、货车的结合、炸弹爆炸、火箭升空、微观粒子的碰撞,意图在于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加深对守恒定律的条件及其普遍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守恒定律条件的判定,其中(1)、(2)小题是有关外力是否为零的问题,(3)是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4)题则是论证多个物体组成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问题,逐层加深,强化对守恒条件的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人跳离船后对船的速度方向及大小的分析,初步练习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为下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做铺垫。

  4、小结:由同学归纳本节主要内容

  五、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本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

  一、理论推导: 二、实验验证

  结论:水平气轨上,相互作用的两滑块

  碰撞前后动量不变

  动量定理 三、动量守恒定律

  F1t=m1V1 `-m1V1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

  F2t=m2V2`-m2V2 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不变

  牛顿第三定律

  F1= -F2 2、守恒条件:

  整理得 (1)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m1V1`-m1V1=-(m2V2`+m2V2)(2)内力远远大于外力

  m1V1+m2V2= m1V1`+m2V2`

  3、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学情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秋天树叶散落在马路边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路面时,树叶将( )(从路边飞向路两旁 / 从路旁飞向汽车 )

  2、为什么我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护航时,护航编队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

  3、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空中飞行呢?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流体概念的教学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三个小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1:对着两张自然下垂平行拿着的纸向中间吹气,看见了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2:将一枚轻铝质硬币放在离桌边3cm~5cm处,在硬币前10cm处用直尺或钢笔架高约2cm,使嘴巴靠在桌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吹气(不准吹硬币)。看硬币会如何运动?

  实验探究3: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乒乓球,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水瓶当水管向球中间的水域冲水,两球如何运动?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

  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课前提出的几个问题,并引出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飞机能够在天空飞行的奥秘。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 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3.飞机的升力的教学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2)飞机的升力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

  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③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知识的应用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汽车尾翼板、喷雾器,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喷雾器的原理,让学生品尝物理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课堂小结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巩固练习

  通过进一步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七)家庭作业

  这些习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它是第一单元的结束,也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实验探究较简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随手而来的器材,完全放手给学生。在学生得到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 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练习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去分 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制作可留作课下作业,制作竹蜻蜓或飞去来器,学生更感兴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球类运动中应用广泛,如果时间充 足,学生接受能力较高的话可作适当解释。

  教学过程力求气氛宽松,师生交互活动融洽,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在“玩”中学到知识。

物理说课稿 篇7

  1说课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说课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②能力目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3 说课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其操作策略是:①问题学生提。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②认知准备。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③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④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让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

  4 说课指导

  ①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②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③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说课过程

  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①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②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

  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

  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

  ①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

  ②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

  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引导学生总结: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

  ④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怎样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将F分解。

  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

  讲清三个层面:①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②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③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

  例2 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

  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让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观看,作出评价。最后,实验验证: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如图1。

  观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请思考: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怎样分解?如图2,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讨论: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

  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

  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

  ①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Δ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

  ②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

  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②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

  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

  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②书面作业。

  6 板书设计(略)

物理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声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进一步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相关结论。本节也是后面声现象知识的铺垫。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对实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不强,学习本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

  能力目标:

  重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动手实验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经验中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初二学生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描述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在脑海中构建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四课堂教学秩序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导入新课

  注意是心灵的窗口,是学生有效学习新知识前的心理准备状态。根据本节特定内容,我选择在播放乐曲的同时配以简短的解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疑问: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的心理,从而导入本节课内容。乐曲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据说有利于大脑进入学习激发状态。

  (二)展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

  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对学习充满期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努力的方向,便于提高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学目标用语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三)新课教学

  本节课有三个小标题,直接指出了本节学习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一,声的产生;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速。还有部分内容用黑体字标出(例如:介质),为学生自主学习时抓住重点提供了方便。另外,必要的插图,形象的展示了相关内容,为学生在学习中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中介,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进行。

  一,声音的产生

  (1)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实验寻找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师播放敲鼓和琴弦振动的演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振动停止还能听到声吗?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橡皮筋和直尺实验,亲自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同时教师以信息快递的方式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肯定。

  二,声音的传播

  (1)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固体可以传声

  (2)教师讲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下雨天听见打雷的声音,在岸上听见水下发出的声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和气体也能传播声音。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师播放真空不能传声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师进一步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信息平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书上的图片:为什么在月球上宇航员要靠无线电通讯,做到学以致用。

  (4)让学生阅读教材,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叫声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声速

  (1)观看视频《射雕英雄传》片段,让学生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固体传声快

  (2)阅读书上“一些物质中的声速”,知道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同时分析、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时直接显示前面所学结论,目的是促成知识的保持,并提示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利用时空顺序辅助记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并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结构化的知识更便于记忆、检索和提取。

  (五)达标检测

  检测题围绕重点设计,课前印发给学生。检测能够促进知识迁移,设计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六)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程序这样设计,但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整。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总之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各方面有所提高,还要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法的作用,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物理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包括温度的含义和温标的规定,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温度是热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学习全章的基础。温度计作为一种基本测量工具,在后面的热学实验中要经常用到,正确使用温度计既是一种基本技能,又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温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硬性给出,也没有停留在字面讨论上,而是把视野扩展到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影响的温室效应,从关注整个人类生存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温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本节课在学生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是比较重要的一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对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的概念贯穿本章始终,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是基本的实验技能,所以温度概念建立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由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方法——“等分法”,以及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学生主要依靠想象来接受,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节是全章的入门,可以从“温室效应”出发,引发学生对“环境温度”的关注,引起思考,进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温度和温度计

  关于“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学生对这种说法并不陌生,这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也基本相吻合,因此,教师可直接从“冷、凉、温、热、烫”等描述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不必作进一步解释。

  活动1:凭感觉能判断“冷”和“热”吗?

  “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仅凭感觉判断冷热是不可靠的,应使用温度计来准确测量温度,应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

  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引出温度计的教学。为了让学生领会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建议在教师的示范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自制一只温度计模型。

  使一个小药瓶的橡皮盖上用大铁钉扎一个小孔,将饮料吸管穿过小孔,由于橡皮本身的弹性,扎孔处会和吸管接合紧密。将小药瓶内灌满红墨水,再把盖子紧盖在小药瓶上,会有部分红墨水上升到吸管中,形成液柱。

  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学生经过实验很快总结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另外,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粗细的饮料吸管制成温度计模型,可让不同小组将他们的温度计模型放入同一杯热水中展示,经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相同情况下,吸管越细,液柱上升或下降得越明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模型中“放大法”思想。

  教师联系这个自制的温度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此温度计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把它改进为方便携带,又可读数的温度计?从而引出温度计构造及刻度方法的教学。

  活动2:观察温度计

  活动2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为下面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打好必要的基础。通过观察温度计,使学生体会到,和刻度尺一样,任何一种测量工具,使用前,都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然后才能正确的操作。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时应把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发给学生,再结合挂图、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粗略说出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液体、刻度和符号。

  2.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比较容易,学生日常生活中也使用过温度计,所以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演示一下用温度计测温度,大家一起找问题,从而总结出温度计使用的时候的思想注意事项:

  (1)估量程: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每个温度计都有它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待测物体的温度超出这一范围,不但测不出温度值,而且还可能损坏温度计。

  (2)莫碰壁:温度计的液体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还不能与杯底、杯壁接触,否则测量结果不准确。

  (3)在水中:读数的时候温度计要保持在液体中,不能拿出来读数。

  (4)要平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齐平。

  (三)巩固提升

  让学生观察体温表的构造与一般温度计的不同,教学时可追问这样设计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体温表的使用技能。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

  作业:让学生自己阅读关于热岛效应的资料,分析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精品】物理说课稿9篇】相关文章:

1.【精品】物理说课稿6篇

2.【精品】物理说课稿3篇

3.【精品】物理说课稿4篇

4.【精品】物理说课稿锦集九篇

5.【精品】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6.【精品】物理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7.【精品】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8.物理说课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