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9 10:02: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汇编4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汇编4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目标、重点难点:我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十四课《给予是快乐的》。课文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促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道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合学生阅读、复述;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产生的心里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作为学习全文的经纬。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及抓住小男孩的言语行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小男孩的优秀品质。说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 你什么时候会快乐的?可是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其中给读ji。其次让学生说说对于课题的理解,即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贡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问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刚才提的哪些问题,让学生初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然后根据保罗想错了几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并由此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这一环节,我抓住了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具体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学习保罗第一次想错的部分: 1.文中哪些部分是写了保罗第一次想错了呢?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指名读读句子,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为什么想错了 2.保罗刚开始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错吗?从哪些词句中反映出来的?学生找句子,出示: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也有他一个这样的哥哥。引导学生抓住当然一词体会保罗相信自己的想法没有错。提问:保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保罗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的语气。 3.尽管保罗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但他的确想错了,小男孩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读小男孩的话,根据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紧接着,教师改换句式出示: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让学生补充完小男孩的话。(借助于文本,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想像了,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最后让学生说说,从小男孩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并指导读好这段话。 第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错: 1.像学习第一次一样,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并相机出示句子(小男孩的话)。让学生抓住这两句话谈谈体会,并指导学生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2.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再次发现自己错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3.教师总结引导过渡: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节: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做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在文章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题: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感到快乐。并延伸到学生实际,再出示填空: 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这一填空题,既总结了全文,使学习课文又回归到了整体,并给开始就题目展开的质疑有了一个交待。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说教材、目标、重点难点:我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十四课《给予是快乐的》。课文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促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道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合学生阅读、复述;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产生的心里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作为学习全文的经纬。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及抓住小男孩的言语行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小男孩的优秀品质。说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 你什么时候会快乐的?可是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其中给读ji。其次让学生说说对于课题的理解,即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贡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问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刚才提的哪些问题,让学生初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然后根据保罗想错了几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并由此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这一环节,我抓住了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具体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学习保罗第一次想错的部分: 1.文中哪些部分是写了保罗第一次想错了呢?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指名读读句子,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为什么想错了 2.保罗刚开始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错吗?从哪些词句中反映出来的?学生找句子,出示: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也有他一个这样的哥哥。引导学生抓住当然一词体会保罗相信自己的想法没有错。提问:保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保罗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的语气。 3.尽管保罗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但他的确想错了,小男孩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读小男孩的话,根据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紧接着,教师改换句式出示: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让学生补充完小男孩的话。(借助于文本,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想像了,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最后让学生说说,从小男孩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并指导读好这段话。 第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错: 1.像学习第一次一样,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并相机出示句子(小男孩的话)。让学生抓住这两句话谈谈体会,并指导学生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2.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再次发现自己错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3.教师总结引导过渡: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节: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做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在文章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题: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感到快乐。并延伸到学生实际,再出示填空: 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这一填空题,既总结了全文,使学习课文又回归到了整体,并给开始就题目展开的质疑有了一个交待。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说课稿 篇2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四课《轮轴的秘密》,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轮轴有什么作用;二是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轮轴这种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但对轮轴的概念和省力现象的理性分析是缺乏的。所以本课从回忆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水龙头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水龙头的构造上来,从而了解了什么是轮轴。接着教材通过组装一个轮轴的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通过本课教学力求达到如下目标: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和轮轴能省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的层层推进探究轮轴是能省力的且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经历轮轴的研究过程,建立轮轴的完整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我做了以下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2套不同的轮轴装置、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2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水龙头2个、2套轮轴装置。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

  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总结概括法

  学法:动手实验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轮轴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深入探究,揭发秘密

  动手实践,体验真理

  拓展整理,总结新课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2个实物水龙头,让学生分别拧开,让他们体会两次活动的感受,学生发现第二次拧比较容易,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在水龙头上加上这样的东西手容易用力,很轻松就拧开了,紧接着给同学们介绍水龙头这部分是轮,这是轴。进而揭示轮轴定义: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由此进入新课《轮轴的秘密》。 (通过实物展示法、概括法让学生初步认识轮轴的定义,并且知道轮轴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亲身体验法,感受到轮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揭发秘密

  出示轮轴装置,让学生认识轮轴的各部分名称,如果在轴上挂一定数量的钩码作为阻力,轮上挂钩码看成用力的大小,那么在轴上挂3个钩码,轮上挂几个能够使轮轴处于平衡状态?学生开始猜测,按照学生所说做相应的演示,直至轮轴平衡。如果在轴上挂6个、9个甚至更多钩码,轴上应挂几个?让学生将猜测结果填入试验单一,为了验证猜测学生提出做实验,经小组讨论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开始试验。实验发现每次轮轴平衡时轴上钩码总比轮上的多,以此得出轴上用力比较省力的试验结论。

  紧接着老师又拿出另一套轮轴装置,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套装置,发现两个轴的大小相同,轮的大小不一样。如果阻力一样,两套装置的用力一样吗?学生说不一样,是这样吗?你们想怎样证明,生提出作对比试验,并提出试验时应注意的变量与不变量。为实验更准确,结论更有说服力还提出了多次试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轴大小一样时,论越大越省力。(此环节通过讨论法、对比实验法、观察分析数据法小组共同合作得出轮轴是个省力的装置,应用轮轴工作起来更方便,且轴大小一样时,轮越大越省力,让学生知道选择工具时应择优。)

  (三)动手实践,体验真理

  (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学生举出拧螺丝的例子说明螺丝刀是轮轴,刀柄为轮,金属部分为轴。老师给予肯定 :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想不想玩 “吊水瓶”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游戏让学生再次理解轮轴的定义。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学生提出玩时的注意事项,老师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 游戏后学生发现第一种玩法比较省力,并应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这个游戏就是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学生在游戏中又一次体验到轮轴省力,深刻认识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感知知识来源生活,应用生活。)

  (四)拓展整理,总结新课

  (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学生们通过本课所学知识,知道了这就是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加上轮,在轮上用力更省力。 这就是轮轴的秘密,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物品应用了轮轴原理,让学生找到他们的轮与轴。(联系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奥秘,从而喜欢科学,喜欢探究。)

  四:说作业

  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学会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

  五:板书设计

  轮轴的秘密

  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板书图文并茂,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真诚的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好:

  很荣幸能参加教师资格证说课,在说课前我先进行下自我介绍,我是0号考生,平时喜欢上网和画画,性格活泼开朗,几年的大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以后的工作中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老师一直是我的梦想和目标,教师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承担着教书与人的责任和使命,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下面我将从六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二 说教学目标,三 说重难点,四说教法和学法,五 说教学过程,六 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大家动手做条龙》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3课,在这之前已经学过线条画,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对内容的分析,新课程的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制作一条龙。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概括,归纳,总结,自主构建龙的概念,能运用不同材料制作龙。

  3.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及以上的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现状,对美术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我确定的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用现有的材料制作一条龙,并了解中华民族的龙文化。

  教学难点:怎样抓住龙的形态和特点,表现出龙的威武形象,以及材料的链接合理。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达到所制定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都知道美术是培养人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思考,还要让学生动手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探究学习法和集体讨论法。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法。

  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根据以上确定的内容,我再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制作好的纸杯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讲授新课

  ①播放各种形式龙的图片(雕塑,剪纸,配饰,龙船,舞龙,纹样,建筑等等)谈话引入,问: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你知道民间传说的龙是有哪些动物组成的吗?看到腾飞的龙大家想到什么?

  通过观察是学生知道龙的构成和所代表的精神。

  ②师范纸杯龙的做法,明确龙的结构,纸杯的链接技巧,头部的造型设计,以及龙尾、角、爪、等的装饰。

  ③对学生进行分组制作,教师进行监督、指导。

  ④把每组的作品展示到讲台上,并有大家集体进行评论。最后对做的好的进行表扬。

  (3)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龙的制作,了解龙的结构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爱国情操。

  (4)布置作业

  课外让学生想想家乡还有那些材料适合制作龙,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体现出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本节课我采用:纲要式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下面请评委老师提问问题。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环保、生态早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应从孩子教育起。《松鼠和松果》是新课标人教实验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一边吃松果,一边埋松果的故事,突出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单元教育专题。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

  2、能力目标:通过识字、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简要复述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我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交流、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性、互动性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课教学始终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生活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性。教学中充分发挥字词卡片和多媒体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展开教学

  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则谜语:树上树下采果欢,大大尾巴真好看。高高跳下不受伤,只因带了降落伞。(打一小动物)学生很快就猜出来了,一齐兴趣盎然地大声喊:“松鼠!”我紧接着鼓励同学们:“真聪明!那你知道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吗?”学生马上又齐声回答:“松果!”老师随即在黑板上贴出松鼠和松果的图片。这样,很快就引出了课题。

  这样的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最有好奇心的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打开课本了。于是,我迅速带领大家走入课文中。这一教学环节是分四个步骤进行的:

  首先,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接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

  最后,老师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方法有指名认读带音节生字词,脱音节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认读,在认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纠正错误读音。老师重点强调了“泼”的读音,它在“活泼”一词中读轻声,单独时读一声。还比较了“摘”和“栽”这两个字,学生通过拼读音节,看图片和做动作演示,区分了它们的读音和字义。

  在组织交流记字方法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大家的方法有利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来记字,音近字、形近字比较记忆,还有的用换偏旁、换部件、编字谜的方法来记字。其间,我还引导学生将“聪”字进行分解编成了一首小儿歌:“小朋友,上课听讲要专心,耳朵认真听,眼睛仔细看,嘴巴大胆说,心儿细细想,人人都夸你聪明。”以此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个字。

  在识字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够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并且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我又采用了分段读文,做识字游戏的方式使生字在不同的情境中复现,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三)感情朗读,边读边悟

  疏通了生字障碍,朗读课文就容易多了。这一环节是分这几步来进行的: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松活泼的基调。要求学生认真听,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第二步,学生分组朗读,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读准字音,反复练习,读得流利。鼓励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必要时,可请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第三步,师生交换读。学生提出自己最喜欢或感受最深的句子,大屏幕显示,与老师交换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范读,再仿读。老师听学生朗读,根据情况提示学生注意,然后再范读,学生再读。在交换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几个句子作了重点指导:

  1、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从“那么……那么……” 和“香、可口”谈理解和体会。)

  2、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读好感叹的语气)

  3、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读好疑惑忧虑的语气,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4、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用自信的语气去读)

  在交换读的过程中,课件随机出示课文插图,生动活泼的动画情景,不仅使学生兴致倍增,还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看、想、议,学生了解到松鼠喜欢吃松果,但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松树总有一天会没有的。没有松树,将来的松鼠孩子们就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我还启发学生想象松树也像人一样,也有一定的寿命,也会老,会生病死亡。于是,学生对只摘松果,不栽松树的后果认识得更加深刻。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课件又出示画面,松果里有松子,埋在地下就长出了小松树,以此来帮助学生对松鼠想出的“每次吃松果,吃一个,埋一个”这个好主意的理解。然后学生讨论松鼠想出的主意好在哪里。通过观察、讨论,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既可以满足松鼠自己的需要,也为大森林的长盛不衰,为子孙后代的生活打下了基础。以后的松树林会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经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幅树木郁郁葱葱,各种动物安居乐业的森林景象。多好的一个环保教育的素材呀!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中受到了启发,体会到了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倡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强调了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以上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边读边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维护生态环境的愿望,让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落实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

  第四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方式有自由读、接力朗读、全班齐读。然后练习简要复述这个童话,学生先在小组内练习,可边看课文插图边复述,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复述,初步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绘画也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本节课,我设计的实践活动是“画未来”,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可以画想象中的小松鼠住的这片松树林的未来,也可以画想象中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地方的未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设计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就是在黑板上松鼠和松果这两张图片之间写上“吃”和“埋”两个字,“埋”字下边打上箭头,贴上松树的图片,表示埋下一个松果,就可以长出一棵松树。整个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简单明了。

  总之,在以上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运用“自主识字、合作交流、理解探究、感受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识字与阅读课成为了学生最大的乐趣,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了无限的生活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大语文观。

【【实用】说课稿汇编4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汇编五篇

2.【实用】说课稿汇编四篇

3.【实用】说课稿汇编6篇

4.【实用】说课稿汇编5篇

5.【实用】说课稿汇编九篇

6.【实用】说课稿汇编八篇

7.【实用】说课稿汇编7篇

8.【实用】说课稿汇编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