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7 08:02: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春天的雨点》是义务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人记叙文。文章记叙了乌汉娜老师为上课走神的学生达丽玛补课并护送她回家的事,赞扬了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这位学生的祟高的职业道德。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两条思路写。一为达丽玛“走神”——“知错后悔”——“发誓”——“专心”。二为乌汉娜老师“发现”、“补课”——“放心”——“护送”。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文章对乌汉娜老师这个主要人物,主要是通过外在行为、语言、神态的描述,她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没有提及。要让学生感受乌汉娜老师的优秀品质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只能根据描写乌汉娜老师的己知句子,去推测、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再从整个单元来看,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春天的雨点》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本文的重点应是抓住描述乌汉娜老师的有关句子来了解乌汉娜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教师的优秀品质,并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同时,文中对达丽玛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述也不容忽视。达丽玛从走神一专心致志听讲这一变化的过程恰恰具体地反映了汉娜老师付出的爱产生的巨大作用。文章的难点是课文结尾部分的理解。它以散文的笔调,以象征、比喻的手法点出主题、总结全文,含义深刻,在教学时可把第三大段作为突破口,设计训练,发展思维,陶冶情感。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学生知识水平,我将分三课时进行教学,并分别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1课时: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能按课后习题3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3)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第2课时:

  (1)理解课后习题2的有关句子,能说出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

  (2)能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体会教师的优秀品质,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以及乌汉娜老师和达丽玛的对话。

  第3课时:

  (1)巩固生字词语。

  (2)进一步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情况。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感受她对学生的爱,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

  教学难点:

  理解“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心里。”

  教法:

  以读代讲法,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方法。

  学法:

  指导学生学会在自学基础上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思考、讨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及带题求解自学法(谈谈、划划、议议、读读)。

  教学流程一、情境法导课

  这篇文章的题材切近学生的实际,有极大一部分学生有过达丽玛一样的经历。因此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春天的雨点》。哪些同学有过达丽玛类似的情况?下面我们把自己当作达丽玛来学习课文。”这样导课,可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引起学生对文章人物的关注,使他们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

  目标导向:

  向学生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施目标:

  这一环节是影响目标达成度的关键,我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准备分三步进行教学。

  (一)示范质疑(学习一、二自然段)。

  教师打开幻灯,出示自学提纲:

  1、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达丽玛的神态如何?她当时怎么想?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想想完成自学,再用议议的方式进行检测交流。疑是思维的开始,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而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经历教师从扶一放、学生从仿——创的过程,教师出示问题,示范质疑,让学生有路可循,为第二步的学习质疑作好铺垫。

  (二)学习质疑(理解课文三、四自然段)。

  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乌汉娜老师是如何给达丽补课的,接着让学生模仿第一段的自学问题,给自己、同学们提出问题,师生经过筛选补充,教师用幻灯出示自学提示:

  1、“用——”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达丽玛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学生带着问题继续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的学法自学第二大段。最后师生交流。

  在交流问题2时,插进有感情朗读训练。“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这个句子是值得深究的一个句子;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分四步进行。一读句子想:这句话围绕哪个词来写;二读,这句子围绕“发誓”写了什么内容?三读,这句子表达了达丽玛怎样的情感。通过读读、想想、议议让学生懂得达丽玛之所以决心要专心致志地听课是乌汉娜的行为、精神感动了她,在这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声音读出来,即四读。

  达丽玛是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文章没有正面叙述,而是通过乌汉娜老师和达丽玛之间的对话表现出来的。教学时.她俩的对话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指名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及时矫正;优生示范读;自由读;检测性指名分角色读,在有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懂得乌汉娜为了达丽玛的进步激动不已,她觉得自己伪努力有了收效,从而感受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诚的爱,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其中的作用。

  这一环节是“扶”的过程,让学生模仿质疑,质疑后师生讨论、筛选、补充问题,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有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悟出学法。

  (三)运用学法。(自学第五自然段)。

  1、分小小组自学第三大段。自学后质疑;释疑。(简单的问题小组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学后向老师质疑。)学生自学时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适时加以点拨,提醒学生抓住可疑标点,不理解句子,结合课题,文中内容加以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重点解决第三段中“……”的作用和课文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文中的“……”表示达丽玛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语意未尽。为了让学生理解其含义,我先创设情境,打开幻灯,指着“达丽玛”叙述:假如这就是你,旁边是你的老师。有那么一天,你落下了课,放学后老师为你补课。补充课,天色已晚,老师不放心就护送你回家。天下着毛毛细雨,老师解开衣襟把你搂在怀里,虽然是春寒料峭,可是你却感到—阵阵温暖。到了家,老师浑身湿透了。你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望着老师的背影渐渐远去,你此时此刻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练笔,写后讲评。学生学习了一、二段后,对老师的优秀品质有了较深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练笔,这是读的延续、深化、升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引起共鸣,为最终突破难点,作好情感的准备。

  教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春天的雨点指的是什么?草原上勃勃生机又象征着什么?最后教师小结: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春天的雨点。达丽玛在爱的浇灌下,像草原上的春草一般,萌发出勃勃生机,天天向上,茁壮成长。

  (四)总结全文,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从知识方面、学法、情感方面读读自己的收获以及不解之处,其目的是强化目标达成度,提高课堂效率。

  (五)作业检测。

  作业是根据第2课时的第1、2两个目标而设计的,旨在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大家都认为作文课难上,没办法这次我承担了市小学语文新课程习作教学研讨任务,于是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将作文称为习作,言下之意“习作”就是练笔,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用自己的方言表达出来。降低了要求。习作既然是一种练笔,那么 关键就要充分挖掘练笔的材料。我今年任教的是四年级,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到:“三至四年级要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象。”而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又提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自主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于是我就选择《听声音编故事》为这次的习作教材,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与学的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完成这次教学任务,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激趣法

  2、观察法

  3、点拔法

  4、范例法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次习作任务,我渗透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互说互评法

  3、自我修改法

  四、说过程

  本次习作教学我先是激趣导入,再引领学生听音响辨声音,让学生展开联想,然后通过下水文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故事梗概,最后进一步指导学生习作尝试。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习作的一种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习作指导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一开始我从谈话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模仿声音秀”的活动方式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各种声音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关注。这样开始不仅直观形象地凸显了本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辨析欣赏

  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选择滴水声、哭声两种声音展开联想,大胆想象,从而引导学生在辨析声响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范文引路

  范文是好的示范,“下水”引路是本次习作指导的关键所在,因为我校教学是小循环,1-3年级一循环,4-6一循环 ,我也刚接触四年段,刚踏入课改年级,有一些情况都很模糊,于是想充分利用这一范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发掘范文背后替藏着的写作“秘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悟出通过听声音来编故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把习作与生活拉近,使学生通过范文渐渐领悟习作的原貌---源于生活,为了生活,这也为学生下一步的习作实践做好充分准备,使本次的习作目标能顺利完成。

  (四)尝试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像”,“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觉”等等。大自然的雨声、鸟声、狗声、流水声、生活中的咳嗽声、欢呼声、钟声、玻璃打碎声等等。这些有趣的声音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闻其声后便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通过前面的铺垫,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了,也就有了交流的欲望。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就大胆放手,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成人看来是 幼稚可爱的,也是足以珍贵的。再对学生扣住“合理性”这要点进行指导、交流,并鼓励独特性。

说课稿 篇3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突破口,对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就这节课的教学准备作一简要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教材的研究

  ⒈教材内容

  ⑴知识主线:先由“物质的量”的名称的产生,引出其单位—摩尔、物质的量的定义、表述规则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粒子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⑵本节内容重要性:“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是高中化学计算的标志性概念,几乎在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分析化学计算中都要涉及到,即是本单元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对树立学生化学思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⒉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预设、通过课后反思补充生成目标。

  ⑴知识技能目标:①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②使学生掌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的表述规则;③通过学习,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关系,并作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巨大数目微观粒子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约化处理这一事例,强调归纳、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化学科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⑶情感目标:通过对约6.02×1023个粒子与1mol这一巧妙的链接,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谐,体会摩尔在微观粒子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价值观。

  二、组织教学内容

  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确定

  ⑴教学重点、难点:作为突破高中化学计算方法的瓶颈,树立学生化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概念—“物质的量”及“摩尔”,即是本节重点,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⑵疑点: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否有准确值,“物质的量”这一名词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作为科学名词的完美性存在的争议。

  ⒉学情分析:学生曾学习了微观粒子间的定量关系,如化学反应中,即存在一定的粒子数量关系,又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初次接触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感到陌生、抽象、难懂且易和质量混淆,导致错误理解其涵义。可通过一些实,例如:1mol水约含6.02×1023水分子,其质量仅为18克,但可绕地球300万周(水分子的直径为2×10-10m,地球周长为4×107 m);1mol葡萄糖约含 6.02×1023个葡萄糖分子,其质量仅为180克,如果与海洋均匀混合,无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取一杯水,都约有130个葡萄糖分子;1滴水其质量不足0.05g,但含有近1.5×1021水分子,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创造条件。

  ⒊教材处理:按照国际计量大会对摩尔的定义:“是一系统的物理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12C的原子数目相同”。对物质的量的定义“以阿伏加德罗数为计数单位,表示物质的基本单元数目多少的物理量”。教材中没有严格给出二者的定义,仅用通俗的语言作了简单的描述,怱略了系统、计数单位、基本单元等化学专业名词,这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所限,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尚有困难,应尽量避免在课堂上对这一概念作拓宽和深化,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网络科普进行拓展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⒈教法:由于本节知识的抽象性,且教材内容较少,可围绕目标和重点、难点、疑点,以“引导—发现”模式为主,采用创设情景、思考交流、自学讨论、评价反馈方式,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化学实验事实(如氢气的燃烧)与真实的事件(如1滴水含有的水分子等)出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新知识的学习与目标的实现、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摩尔”这一概念的认知价值。

  ⒉学法指导:课堂以指导阅读为主,引导学生能发现和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化学问题供大家讨论,以便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强化练习为辅;课外以自主探究为主,以辅导为辅,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摩尔知识的科普文章,随时归纳要点、得出结论,并撰写小论文、读后感,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的能力。

  ⒊评价方式:⑴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如在阅读教材中发现问题的敏感程度和提出问题的深度,讨论过程中的主动性,发言时观点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流畅以及规范度,理解程度(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组织程度,即自主建构知识过程的能力)。⑵效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对单位书写规范性,计算过程的规范性,并结合概念针对性的给予强调。

  ⒋教学辅助手段:有关“摩尔”知识的史料,阿伏加德罗的生平简介。

  四、课堂教学设计

  引入:①1滴水约1.5×1021个水分子,其质量不足0.05g,如果用如此巨大的数目来描述这微不足道的1滴水,同学们有何感想;②4 g氢气眼32g氧气完全燃烧生成36g水,2分子氢气与1分子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分子水,二种表述均由同一化学反应方程式得出,且都是正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表述之间有无一定的关系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引导: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一名词把一定数目微观粒子与可度量物质联系起来,它是一个什么量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信息。

  小结:它是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同学们初次读这个名词可能感到不顺口,是的,其实对“物质的量”的确定在化学界存在争议,有兴趣的同学可阅读有关材料,了解其来历。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设问: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单位,说一说,看哪位同学知道的最多。

  小结:同学们举了很多,其实每一物理量均有相对应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4页第一段,看看能发现什么线索(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板书:一、摩尔

  设问:现在我们知道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物理量之一,它的单位是“摩尔”,那什么是物质的量呢,请大家从教材中查阅。

  板书:⒈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用符号n表示。

  单位:摩尔,用符号mol表示。

  设问:那如何用“物质的量”来衡量一定数目的粒子呢,首先让我们看两个生活中的例子,⑴一池水能用什么方法可知道它的质量呢?⑵你如何获知一个学校的学生总人数呢?看看有几种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请大家总结后回答。

  评价:学生给予的方法中找出大家认为最好的一种。

  过渡: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性有多种,但较理想的方法是:前者利用密度将体积转换为质量,后者利用班级平均人数将班级人数转换为全校总人数,二者都是通过一标准量进行了转换,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那么物质的量和粒子数目之间有无一标准量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4页第二段,得到答案者先回答。

  小结:实验表明,0.012㎏12C约含6.02×1023碳原子,如果其它微观粒子集体含有的粒子数与0.012㎏12C原子数相同,就称1mol。由此可以看出物质的量和粒子数之间的标准量约为6.02×1023/ mol。

  设问:为什么要表述成约为6.02×1023/ mol,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讨论。

  板书小结: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用符号NA表示,近似值为6.02×1023/ mol。

  >思考:阿伏加德罗常数有没有准确值、精确值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并将数据附在教材的扉叶。

  启发设问:同学想一想,6.02×1023个粒子到底有多大(学生之间可以商讨)。

  教师举例:若为水分子,其质量约为18克,可绕地球300万周(水分子的直径为2×10-10m,地球周长为4×107 m);若为葡萄糖分子,其质量约为180克,如果与海洋均匀混合,无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取一杯水,都含有130个葡萄糖分子。

  讨论:对上述例子同学们有何感想,请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结:将这么多数目分子通过引入物质的量,并规定为1mol ,对度量微观粒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对复杂问题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中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把复杂的问题通过某种方法使其简单化值得借鉴的一个事例。

  过渡:那么,物质的量及摩尔适用于那些粒子呢?又怎么来表示给定数目的特定粒子呢?

  板书:2. 表述规则

  讲述:仅表示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等微观粒子,故表述时应说明粒子种类或特定组合。

  如1 molH+中约含有6.02×1023个氢离子,不能表述为氢元素或氢。

  设问:能不能说1 mol大米,1 mol巧克力?

  小结:在实际中,同学们应注意物质的量仅适应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质。

  过渡:我们了解了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那么刚才提到的1滴水它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摩尔呢?大家一定想到如何计算了,下面我们来了解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目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3.微粒数目(N)、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

  过渡:当我们知道了上述关系式中任意两个量时,就可以求出另一个量。

  板书:例题:1滴水约含1.5×1021个水分子,它的物质的量是几摩尔?

  解:

  答:1.5×1021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课堂练习:⑴1.5mol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

  0.5 mol二氧化碳中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碳原子、氧原子?

  ⑵3.01×1024个氮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氮原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评价:教师巡回观察,对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单位书写的规范性、步骤的规范性作一强调。

  总结:今天所学仅是有关物质的量及摩尔基本知识,以后还要更进一步学习,它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我们会逐渐体验到,也是我们今后进行计算几乎均要涉及到的一个概念。

  课外作业:⑴查阅其它信息提供的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并和课本相对比,看有什么不同,以及对物质的量这一名词的争议有何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⑵了解阿伏加德罗生平,将其在化学成就作一简要归纳,下节课请位同学介绍。

说课稿 篇4

  三,得出结论:

  【意图】组织学生搜集证据、开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上大胆想象人类无节制地开采矿物所造成的后果,并插入“部分矿物资源枯竭时间表”,这必将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他们将认识到大家所担心的后果已不是遥远的事,因此而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意识到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四,巩固应用: 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1? 讨论: 你认为人类应为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做哪些事?

  2? 学生发表意见。

  3? 讨论: 我们能为矿物资源的保护做些什么呢?

  4? 小组活动,制定小组行动计划。

  5? 全班交流,完善各组计划。

  意图: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得更深刻。

  五、 拓展延伸:

  1,计算自己家一个月用去多少一次性用品,估算一年用掉多少资源?

  2,估算班级每个月用掉多少一次性用品,估算一年用掉多少资源?

  意图:学习无止境,把课堂带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感谢大家的倾听,说课结束。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且水果的品种丰富。常见的有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们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的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利于幼儿(幼儿食品)的身体健康(健康食品)。而且任何的季节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水果,取材方便。水果的种类品种繁多,用途之广,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生长的地方都有所不同。然而,幼儿虽然在生活中随便都可以看到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种类、生长的地方、都还不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幼儿对水果的内部构造、生长的地方和它的.水里的变化有所了解,加深对水果认识和了解。我们认为选折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要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及情感两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了解水果的名称;2)尝试运用句型I have___表达自己的所有物。3)鼓励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根据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感知水果的外形,了解水果的名称。通过谈话—水果分类—尝水果—水果拼盘—运水果,五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要回忆生活经验,将水果按颜色、形状、吃法等进行分类和制作水果拼盘,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和讨论,自主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准备:1)经验准备:活动前参观过果园。2)物质准备:苹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个;塑料盘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签、运水果的小筐。录音机,音乐磁带、投影仪。布条、小礼品若干。情境创设:水果王国,背景是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

  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为水果分类,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动是制作水果拼盘,让幼儿在感知和认识各种水果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一个有特色的拼盘。

  2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水果王国”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说水果名称、分水果、尝水果、运水果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活动引导幼儿扮演各种水果娃娃,我扮演水果妈妈(妈妈食品)共同创编水果娃娃的动作,并组织玩《找水果》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从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是让幼儿通过切、掰、拨等方法来发现水果里果核的秘密。第三次是让幼儿把水果放到水池里发现水果沉浮的秘密并进行记录。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谈话讲解把实物或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是通过观看vcd让幼儿更加直观的理解各种水果生长的地方。

  4、互动法: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教材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除此,我们还适时的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话使幼儿从中获得对水果秘密挖掘的认识和体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水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王国的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王国里的快乐。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分水果,引导幼儿按水果的特征、外形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协商、合作、尝试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动中,幼儿能动手尝试制作水果拼盘,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1、多通道参与法: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幼儿能在快乐在游戏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2、操作法: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切、掰、拨、挖等方法来发现水果肚子里面的秘密。

  3、观察法:在活动中让幼儿各种水果都放到水里,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在水里的秘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样子,把幼儿带到了神秘、新奇的水果王国,引发幼儿观察水果的兴趣。并通过回答水果皇后的问题:“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们叫什么?有什么营养?”过度到下一环节。目标1能自然落实。

  二、根据水果的特征分类(为水果王国的水果分家)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通过让幼儿介绍,和集体小结的方式,巩固对水果外形特征和用途方面的认识。

  三、品尝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尝水果王国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类,幼儿就会对水果的味道产生兴趣了,因此及时的提问:你们想尝尝这些水果吗?幼儿通过蒙眼睛品尝水果,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品尝的兴趣,这一环节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吃,喜欢吃的天性。同时渗透,水果营养多,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帮助,让幼儿意识到多吃水果的好处。此环节主要落实目标3

  四、制作水果拼盘

  幼儿已经不满足品尝水果了,他们蠢蠢欲动,想自己亲手制作一盘可口的水果拼盘。我们在每组提供了各种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盘子等工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制作一盘有特色的水果拼盘。制作结束后,让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将制作好的拼盘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向大家做介绍。此环节落实目标2

  五、运水果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王国的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皇后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激动人心的时刻》,第二课时《“飞天”梦圆》。教材的安排由点到面,层层递进,《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件——香港、澳门回归和“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侧重了解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之后,在政治和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其巨大的国际影响。

  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一课时的学习和以前生活的经验对香港、澳门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神五神六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于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对我国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只有通过学生课前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对两大历史事件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说教学目标

  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 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 “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知道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体现。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激发民族自豪感。养成主动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整理的习惯。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我决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再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那让国人激动的时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设计思路

  为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我针对教材特点,遵循学生认知、情感规律,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用音乐、图片、影片营造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教学中以两大事件为主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交流法、情境教学)构建和谐课堂。

  说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创设情境

  学法:课前收集,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神舟”五号飞船,“神州”六号飞船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收集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走近神舟五号

  1.首先播放视频图片(嫦娥奔月、敦煌飞天、风筝)然后激情讲述:自古以来“飞天”就是我们的梦想。尤其是当苏联、美国相继实现飞入太空的梦想之后,我们中国人多么希望有一天也能飞上太空。

  2.接下来播放“神舟”五号飞船相关视频。并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此时想说什么呢?

  3.然后让同学们自由交流。

  4.在同学们充分交流后进行小结并引出课题:20xx年一股航天热席卷全国,随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相机板书课题:飞天梦圆。

  【本环节设计意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风筝)自古以来“飞天”就是我们的梦想,再现“神舟”五号飞船飞行成功的激动人心的过程,让学生细心体会,我国航天史上又一次飞跃】

  活动二 飞天梦圆

  1.学生自由阅读教科书第95-96页,想象如果我就在发射现场,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感受。

  2.学生交流读书后的感受。

  3.让学生观看图片,了解我国在航天载人事业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艰辛,思考:为什么“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的成功令全中国人如此激动?

  4.学生分小组交流:为什么“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的成功令全中国人如此激动?

  5.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为什么“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的成功令全中国人如此激动?

  6.在 同学们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早已化作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的征途。那么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看着我们的祖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能不骄傲?能不自豪?能不激动?相机板书:中国人,骄傲,自豪,激动。

  7.学生汇报交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还有哪些令人骄傲,令人自豪,令人激动的时刻?

  【本环节设计意图: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地体验到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使航天热席卷中国,令全中国人如此激动,感受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活动三 拓展延伸制作航天小报

  1.让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我国航天方面的相关资料。

  2.提出要办一个航天知识展。

  告诉同学们“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社会上掀起了航天知识热,现在我们要办一个航天知识展,希望同学们将你们收集的资料制作成航天小报并展出。

  3提出制作小报的要求:分组制作,将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反映我国航天事业进步的小报,也可以分组将课前收集的资料整理制作成我国航天事业大事记。老师还得提醒学生:需要同学们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完成。

  4.提出展示小报的时间:利用下次班会课进行全班交流,分组展示小报,评选出最佳设计、最佳知识点、最佳美工等奖项。

  5.让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本组小报的内容、形式,以及小组同学的分工。在得出结论后小组长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本环节设计意图:这是活动二的延伸活动: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学习航天知识,办小报,开展航天知识交流活动,感受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将品德与社会课和其它的各门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反思

  我 在设计这节课时始终在思考,怎样将课堂交给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更重要的是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学生们能通过合作探究,以及利用多媒体 创设的情景了解更多的知识,揣摩出更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整节课中我将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去想,去说。我还将品德与社会课和其他的相 关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把课前,课堂,课后视为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实现了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多种目标的整合。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纵观第八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融科学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本课是一篇童话,通过棉花姑娘请求小动物给自己治病的故事,介绍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不同种类害虫的科学常识。课文角色丰富,插图精美,对话内容口语化,句式不断复现。符合一年级儿童的阅读心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师的有效设问,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细化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并结合本教材编者的意图和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本课的具体语言文字,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棉、娘”等13个生字和大字头1个偏旁;会写“病、医”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

  3.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我把借助插图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和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作为教学的重点。据此,第二条目标也是本课教学难点所在。

  三、说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围绕“明确目标,有效设问,提高效益”这一主题,凸显以“读”为主线,以“对话”为主要途径,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由于课标倡导教师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棉花姑娘的急切心情以及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

  2.情境教学法。借助课文图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读、观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读说议的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单走向丰厚”

  课的开始,我会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说它是花不是花,冷天人人需要它。白白胖胖真可爱,一堆一堆白花花。”学生肯定能很快猜出本文的主人公棉花姑娘。随后,我会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课题。请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我将有重点地指导“花”的书写。板书完,我会让学生齐读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我在引领学生通过书空的形式板书课题时,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虽不是实际书写,但在书空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感受到学语文,写字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真所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从被动走向主动”

  1.板书完课题,我会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棉花姑娘怎么了?她都请谁来给她治病?最后又是谁治好了她的病?

  (此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正如美国一教育家所说“那些不设防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2.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将“、病”等字词读准确。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留意学生不容易读准的词语,如“斑点”、“树干”、“可恶”等词,板书在黑板上,在学生朗读完后加以指导。并通过一些词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都比较繁杂,我会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让学生简单地概况本文的大致脉络。

  (我们读文章,除了所谓的要把文章读“厚”,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章读“薄”。通过不断引导,我们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趣味识字,自主学习

  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呢?我在这一环节中试图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观察“姑、娘”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的规律。鼓励学生用学过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生字,又通过猜字谜、捉害虫等游戏,让孩子们在自评、互评中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

  (三)精读感悟——“从空谈走向思考”

  生字学完,我会让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学习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1.借助插图,体会心情

  学生在交流时,肯定会找到这一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先读一读,并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读?在读这一句时,课文里哪幅插图帮助了你理解这句话?当学生说出后,我会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这句话,并相机评价,能借助书上的图画来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就叫会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阅读文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插图。这不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

  2.欣赏语句画面

  文中的第二、三、四、五段是故事的经过,这部分角色丰富,也是学生需要仔细品读的部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除了要抓住重点字词外,还会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以及感受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通过教师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体会祈使句请求的语气。

  (能否读好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本环节,我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赋予学生抒发感情的机会。)

  3.指导生字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奇”、“星”这两个难写易错的字,先以孩子自己的观察为主,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加以适当点拨和整理。师范写后,学生练写。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会强调写字的姿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每一学段里,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在这里安排学生练字,正和课堂开始时的书空相呼应,这样,通过书空和实际练字两种不同的手段,既指导了学生的写字练习,同时也避免了因单一的写字练字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到这,我的课堂教学已接近尾声,我会让学生跳出文本看文本,让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课都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迁移,从盲从走向独立

  对于课后练习,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作为第一份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第二份作业,让学生回去把今天的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关注课后练习,其实就是在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让学生回去说给父母听,是让语文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和文中的重点词语以及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和直观性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棉花姑娘

  燕子,空中

  啄木鸟,树干

  青蛙,田里

  七星瓢虫,蚜虫

  八、说教学反思

  纵观我的教学设计,我始终坚持以童趣为本,朗读为主,将朗读作为主旋律,引导学生在个性品读中感受文本内容。但是由于时间关系,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不多,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较单一,课下要用心去积累一些精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语。

  感谢聆听,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8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板块由汉乐府的《长歌行》、朱自清的《匆匆》和一个“表达”构成。向我们展示了古今惜时的名篇佳作。

  《匆匆》写于1922年3月,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从人们日常习以为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寄情述怀,感叹人生短促,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单纯,“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等事物飘忽灵动,给人营造出一种清隽淡远的意境。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排比、对比、拟人、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展示出作者的内心世界。结尾一句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时间的名言,但他们并能感受到时间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流逝,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用语言来表现出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种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4、教法学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本节课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本节课将渗透三种学习方法:

  一、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

  二、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即仿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

  三、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告诉他们,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5、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变革与争霸》,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做了设计,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明变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了解春秋争霸等重要事件,分析它们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历史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成语典故,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故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要求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的目标,学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2.通过讲述勾践复国的故事,给学生以启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发愤努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齐桓公称霸。

  教学难点:分析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二、教法分析

  本课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法分析

  1.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主,进行讨论和辩论。

  2.收集相关材料、图片和影视资料等,训练学生掌握从多种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师:下面先请大家来看图片。

  生:观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师:讲述了我国哪段历史时期的什么故事呢?

  生:西周的烽火戏诸侯。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能感觉到这个周幽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贪图享乐,昏庸无道。

  师:是啊,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开始,西周的统治者确立了礼乐文明,通过实行分封制、宗法制,进一步巩固了统治秩序,曾经出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强盛景象。但到周幽王时期已趋衰落,再加上周幽王的昏庸无道,从而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过渡:那么历史的车轮有没有因西周的灭亡而停止呢?

  生:没有。

  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既春秋和战国时期。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的思绪重新回到那群雄纷起、战火纷飞的年代。

  学习新课

  师: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哪位同学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呢?

  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师:那么为什么把这一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呢?

  生:来自于史书《春秋》,因当时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师:给大家看两副图片,这一副是出土与我国5、6千年前河姆渡时期的生产工具,另一副是春秋时期出土的生产工具。你们有谁知道你是做什么用的吗?

  生:翻土、耕地。

  师:假设你是当时的农民,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生:铁农具尖锐、便于翻土;种类增多,适宜各种条件的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师:牛力与人力相比哪一个效率更高?

  生:牛力。

  师: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引起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革。诸侯日益强大,不再向周王室进贡、周王室直辖土地大大缩小,经济实力衰落。天下呈群龙无首之势,一些随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争作天下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师:哪位同学知道春秋五霸是指哪五霸呢?

  结合地图说出五霸的名称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请同学看阅读卡“春秋五霸”另一种说法)南方的吴和越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1.假设你是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你要想最先称霸必须具备哪些因素呢?

  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人才、得民心、树立威信。

  2.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谁?为什么他能首先称霸?

  生:齐桓公。

  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雄厚的实力、高明的手段等方面分析原因,使其认识改革是齐国富强和桓公称霸的最重要原因。

  (1)管仲相齐实行改革

  管仲受命为相后,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2)“尊王攘夷”

  当时周天子已名存实亡,只是形式上的“共主”。齐桓公看出这一形势,采用管仲的谋略,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3)葵丘会盟(前651年)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这是他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指图中地名──葵丘),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师:在以上这些因素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管仲相齐实行改革。

  师: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革新强国,这也是齐桓公最大的成就。

  那么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还具有重要的意义呢?

  展示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变法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并迅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材料二:清朝末年,中国贫穷落后,饱受帝国主义国家的蹂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改革进取。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观念滞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

  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改革,故步自封,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

  师:就象我们在坐的各位同学,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不断地改变学习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记得古代有人在几次考科举落第下写下了这样一副自我勉励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师:这副对联包含了哪几个成语?

  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卧薪尝胆。

  师:与本节课有关的是哪一个?它反映的是哪两国争霸斗争的故事呢?有谁知道这个故事吗?

  师:通过专家的介绍,使我们对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史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那么从中你学到了什么?或者有哪些启示呢?

  生:毅力的重要性。

  师:可见,越王勾践能雪耻复国,终成霸业靠的是毅力。但不管是齐桓公还是越王勾践他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都离不开管仲、范蠡等优秀的人才。正所谓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有何感想?

  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师: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本课的标题,变革与争霸,变革是争霸的手段,争霸是实行变革的目的。那么经过春秋时期长达几百年的变革与争霸战争对当时的人民和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师:虽然春秋时期长达几百年的变革与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使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且促进华夏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全国,诞生了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正印证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可见统一是历史的大潮流、大趋势。

  课堂小结:一节课的时间过的很快,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虽然我们没能完全领略春秋时期那段风云巨变、惊心动魄的历史,但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启发。希望大家能从历史中学会生活、做到以史为鉴,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中获得勉励,发愤图强,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布置作业:收集与春秋时期有关的成语,采用讲故事、漫画或绘画演示、短剧表演等等形式把他表现出来,下节课共同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了合作探究和活动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 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生活中知识得到建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各种智能得到发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影响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广度和深度,这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探索一条适应各层次学生发展的新途径,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教材是范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师要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和活动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到建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各种智能得到发展。

  课件的制作及使用非常成功,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时间、内容掌握得也很好,没有纷繁复杂的感觉,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感觉基本的教学内容变得无限扩张。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上游刃有余。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挑山工》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的,就能达到目的。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及13个新词语,重点理解“拘束、哲理、包蕴”等词的意思。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断攀登的精神。

  5. 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知道“我”登泰山时的“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如何挑货上山的。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挑山工说的话。

  本课分3个课时完成,第二课时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课文特点,我先来谈一下这堂课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

  首先,由谈话引入新课,接着提出问题: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学到挑山工是怎样把货物挑上山顶的时候,运用讲授法和观察演示法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各自意见。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着重来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以及这堂课的教堂过程:首先要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克服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

  在课堂上要体现两个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致力于导,学生致力于学,学会读书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的意图:(1)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在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问题“你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写了什么。(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感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初步体会挑山工向着目标不停攀登的精神。(3)采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的方法,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说话、概括能力。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样负重登山的呢?②登泰山时,什么事使“我”产生了“不解之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再抓住“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通过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略)

  说板书:

  板书是根据学生在回答再加上教师的归纳总结得出的,采用了这种对应式的板书:一是为了学生比较清晰的了解课文的脉络,二是为了学生能体会到挑山工的那种不断攀登的精神。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1.【精华】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2.【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3.【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4.【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5.【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6.【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7.【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8.【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