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5 20:27: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冰心的《谈生命》。下面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评价、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在1947年写的散文《谈生命》安排在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课文以“春水”“小树”为喻,生动地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结合单元教学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二、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语言优美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的。

  我将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充分预习: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小队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将全班分成六个小队,进行小队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不理解的内容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四、说教学评价

  1、师生共同点评:每一个竞赛环节之后,都要先同学点评,后教师小结。

  2、小队竞赛积分榜:为了更好的展开小队合作学习,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队竞赛积分榜”进行评价。学生在每个竞赛环节,都可以在回答问题后为该小队加上分数予以奖励,最后根据小队积分情况,总分第一名小队队长发表获奖感言,总分最后一名的小队全体队员写简短的书面说明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学文环节和习文环节。学文环节也就是课前预习,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预习的效率,我采用分队分级的方法布置学生自学,上课时同级别的队员进行竞赛。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照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以“情景导入、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等六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3分钟)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世纪老人冰心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设计意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思考。)

  (二)文章写了什么——概括内容(10分钟)

  1、分队朗读(一读课文)

  2、首先,我以读课文第一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切入,请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并在朗读中寻找:文中说生命像什么?通过这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迅速理清作者的思路。

  竞赛:每队A级同学到黑板上写层次关键词。每队B级同学点评,教师总结,并针对书写、内容及点评者的表达分别给A、B两级队员打分,计入小队竞赛积分表。

  参考关键词:像、水、树、总

  以上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怎样写的——分析结构(5分钟)

  1、教师范读(二读课文)

  2、教师结合学生演板分析。

  第一层(头两句话):提示话题。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最后部分):总结全文、阐发这里。

  以上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

  (四)为什么这么写——归纳中心(5分钟)

  1、竞赛朗读课文(三读课文)

  2、竞赛:每队C级队员在黑板上归纳中心思想,D级队员点评。教师讲解并给C级和D级队员打分。

  以上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思想上把握文章,领会文章主旨。

  (五)文章写得怎么样——总结特色(10分钟)

  1、学生齐声朗读(四读课文)

  2、竞赛:每队E级队员演板,找关键句、表达方式或修辞用法,说说其作用,F级点评,教师讲解并评分。

  例句: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以上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怎样学写——学列提纲(7分钟)

  1、你觉得应该怎样感谢生命,对待生命?

  2、G级演板,H级点评,教师讲解并评分。

  以上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常常要遇到的一些挫折和磨难,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是如何战胜困难使自己变得坚强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能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学会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七、总结(5分钟)

  1、总分第一名队长发表获奖感言。

  2、总分最后一名全体队员写书面说明,分析情况、总结得失。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考虑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考虑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问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感受情感。

  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设计正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小学美术知识线条系列中的一个内容。线条随着儿童涂鸦的开始,伴随儿童的成长,逐渐成为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让学生从比较鱼的大小,到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再到通过欣赏农民画《戏鱼》,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鱼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继而感受到艺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深刻道理。因此我确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引导学生大胆作画,画一条充满画面的大鱼,知道大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2、增长学生知识,受美的熏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友善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审美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鱼的美,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用所学知识画一条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

  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把鱼画大画漂亮。

  二、教学方法: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法;评价展示法等。

  三、学法指导

  课堂开始以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彩的动画和图片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图片的直观欣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线条在绘画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

  (一)、谜语导入:

  出示谜语: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没脚也没手,能在水中游。 让学生都来猜谜语,以轻松的游戏方式切入主题,创设出问题情境,接着板书课题:《谁画的鱼最大》。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交替采用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二)、探究方法

  1、展示海底动画。

  海底的景色瑰丽无比,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和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2、展示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作品中的鱼与自然界中的鱼有什么不同?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鱼的种类、形象特征,色彩和花纹图案,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了解艺术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习简单的绘画方法,掌握画大鱼的方法。让学生课后继续加以探究,学会注意观察事物。作品的挑选紧密联系课题,通俗易懂,使教材内容得到有机补充,并使这一课的教学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创作表现

  小组合作,每人画出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鱼,引导花纹、图案、颜色的选择。

  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如构图中存在的过空现象、主角与背景的绘画顺序等,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有了以上的创作情境,学生对鱼的认识理解会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出来。

  五、评价展示

  1、教师把各小组完成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互相评奖。

  2、在展示的作品中找出一条最小的鱼。讨论如何把小鱼变成大鱼。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讨论,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画面中可以利用线条的疏密来体现画面的美感,这种“探究性”评价方法的使用,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节温器》。请问我可以开始我的说课了吗?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将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将围绕这一核心展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相应理论的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技能操作,熟悉职业岗位上可能遇到的发动机常见的故障现象,通过情境模拟故障现象,学会故障现象的排除思路和解决方法,为无缝对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说课的内容选自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第十单元冷却系的第七个项目节温器。节温器是发动机重要的零件之一,它在发动机的整个冷却系统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不仅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检修项目之一。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冷却系各部分组成及冷却泵、散热器工作原理等知识的基础上,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节温器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等内容,在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同时,更易于接受新的知识点。对往后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状况,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本次课授课对象为汽车维修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思维较敏捷,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较缺乏。基于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故障现象、工作任务为中心线索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更富有启发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中职学生更乐于接受此类课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教材和学生,如何保证我的教学效果呢?这就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找出节温器所在位置,并能在认识节温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节温器的故障进行诊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方式进行小组自主探究式学习,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安全与责任的服务理念。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节温器的故障诊断。本课的难点为:节温器的工作原理。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理解巩固,我将采用情景引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探究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会学习的人。

  为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节温器的工作原理,我做了如下教学准备:PPT,节温器等实验用具,以此来辅助教学。

  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设置情境引入课题。第一步: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一辆北京现代汽车在行驶中,发动机开锅,发动机冒白色烟雾。通过这段视频提出问题,“这个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结合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可能会说出冷却风扇不工作、水泵皮带太松、发动机温度过高等内容。紧接着第二步: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我会将汽车的检修结果告诉学生,这一故障确定为节温器损坏引起水温过高为导致发动机开锅,这时再通过PPT呈现问题串“节温器在哪里?节温器对发动机有什么作用呢?节温器都有哪些类型?它是怎么工作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可能不能一下子得出完整答案,在激发起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节温器》。导入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通过情景的创设和问题串的展示,不但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揭示了课题,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接下来是掌握新知环节,我会将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以解决导入中遗留的问题为任务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为了让学生从具体车型中感受节温器,我会再次组织学生到操作工位区,让他们从整车的角度寻找节温器所在位置,若他们不能很快找出,我会给予一定的提示,以此帮助学生对节温器的具体位置有更明确认识。当学生找到节温器的位置后,我会给每个小组下发一个节温器,让他们结合课本知识和任务单,小组间拆一拆、看一看、说一说,自主讨论式学习8分钟。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聆听他们对知识的认识,若是学生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8分钟时间到了之后,我会随机邀请2个小组的代表呈现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与其他小组一起对他们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最后总结概括出节温器所在位置、作用、类型等知识。为了保证学生全面、清晰的认识节温器的工作原理,我会结合现在汽车市场中运用较广的单阀蜡式节温器的结构图详细的讲解节温器工作流程,再对单、双阀节温器、两级节温器进行对比分析。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师生交流取得共识。教师始终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也体现出了“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紧接着是深化新知环节,第一步,我会让学生继续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认识了节温器的工作原理基础上,以F23A3型号的发动机为例,先熟悉一下节温器的检修步骤,节温器好坏的判定依据和处理方法等内容,时间为2分钟;第二步,通过一个实验进一步认识节温器的检修工作,整体实验时间为8分钟。首先发放实验器材,包括:两个坏的节温器、三个好的节温器、温度计、可加热的容器。其次强调节温器检查的步骤,温度计正确、安全的使用方法(不要接触正在加热容器的底部),同学之间合作完成等内容。学生做实验时,我也会注意参与和引导,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有效进行。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各个小组自己选出代表,说明试验中节温器主阀门初开温度、全开温度、主阀门升程的记录数据,再让学生将自己测量的数据和书中F23A3型号的发动机节温器的情况进行对比,自主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情况。通过这一环节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这样设计促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学习、探究新知,体验成功,还体现了安全第一和注重发展学生团队间合作,做事认真、互帮互助这一生活、学习理念。

  而巩固应用环节,我会让学生在不看书的前提下,以回忆的方式填写节温器检查学生工作页,完成代入环节布置的任务,时间为4分钟。学生完成后,我会邀请本节课学习最认真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检验工作页各空白项内容填写的正误情况,必要时我会进行补充说明。为了让学生从具体车型中感受节温器,我会再次组织学生到操作工位区,从整车的角度观看发动机前端气缸盖出水管中的节温器,帮助学生对节温器的具体位置有更明确认识,并了解出口水温控制法和进口水温控制法各自的优劣性。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知识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最后的小结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问题可以有“1、没有节温器的发动机会有什么不良后果?2、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节温器?3、汽车市场上多采用什么类型的节温器?”等。待学生充分回顾过后,我再对他们的小结进行完善补充。而作业我则要求学生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对比学习到网络上了解不同类型节温器的工作数据,再预习下一节的内容《节温器的拆装》。这样小结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所学,也能促进同学间共同进步,实现“1+1>2”的合作学习理念,作业的布置则充分将知识与网络资源进行融合,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说课的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更清晰的知识体系,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框架清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4

  教学背景:

  我们湖北一年四季盛产品种多样的蔬菜瓜果,我们不仅能品尝到它们鲜美的滋味,而且还能观赏到它们鲜艳的色彩和各种形态。此外,我们还能在各种宴席上,看到厨师运用巧手将蔬菜瓜果雕刻成龙、凤、鱼、兔等各种美妙的形象。现在正值春季,为什么不将这有利的条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为此,我在人教版的小学美术课本第四册第十一课《蔬果变变》中,进行了一次“开放式”、“研究式”大胆的教学尝试。本课《蔬果变变》正是基于蔬菜瓜果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特征,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理念: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蔬果变变》是人教版第四册当中的一堂设计·运用课。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进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课程描述:

  一、教材分析: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蔬菜瓜果,稍加改变后,就可以成为情趣盎然的艺术品。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美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个造型独特的蔬菜瓜果给了孩子们太多的启迪,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理想的立足点,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点缀美好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二、教学分析:

  本课是一节设计·运用课,我以故事游戏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造型,设计、运用,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体验愉悦感和成就感。本节课通过学生亲眼观察、亲手触摸充分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小手将收集到的各种蔬菜瓜果,运用各种工具、方法进行创作,体验设计·运用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大胆地让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表现能力,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案设计:

  课 题:蔬果变变

  学习领域:设计·运用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人文主题:艺术与生活

  课 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开想象,将收集到的蔬果制作成各种立体的作品。

  3.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4.让学生走进生活,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设计知识,通过几种方法进行构思设计。

  2.蔬果的制作方法,通过示范解决。

  学具准备:蔬菜、水果、牙签、切刀、刻刀、彩纸

  教具准备:磁带,示范作品及蔬菜、水果、切刀、刻刀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趣味性展开导入法

  师:小朋友们,今天森林里举办了一个动物狂欢节。听!音乐响起(CAI课件播放《动物狂欢》音乐会,一些可爱的蔬菜瓜果蹦蹦跳跳地一会儿组成了水果娃娃,一会儿变成了可爱的小动物聚集在舞台欢快的歌舞起来。)(由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今天的森林动物狂欢节热闹吗?

  生:热闹!和平时的狂欢节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这些动物、娃娃是由蔬菜和水果变成的。

  师:小朋友观察的可真仔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蔬果变变的世界里。

  板书课题:蔬果变变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作品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把动物狂欢节那些可爱的动物、娃娃们请到了现场。(放音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动物、娃娃们进场)(同学们有节奏地拍手欢迎小客人)

  师:这些小客人漂亮吗?它们美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是由水果、蔬菜组合而成的,颜色鲜艳,造型美、生动有趣)

  总结:没想到平时这些吃的蔬菜瓜果,可以变化成美丽可爱的动物、娃娃。

  师:小朋友们,今天森林动物狂欢节邀请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参加它们的晚会,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可它们要求用蔬菜瓜果造型来参加晚会?怎么进行蔬菜瓜果造型呢?

  2.分析、讨论、找方法。

  师:请每一小组根据你们喜欢的蔬果变变作品,共同讨论找方法,也可以试着做做!(分小组讨论、试做)。

  生:鳄鱼是黄瓜做的,用一条黄瓜做身躯,再用小黄瓜切四条腿,用牙签插在躯体上就做成了。

  猪是用藕做的,切两片藕作耳朵,用一段藕作身,采纸剪眼睛,就成了可爱的小猪。

  师:这些可爱的动物、娃娃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呢?

  生:材料用了各种蔬菜瓜果、牙签、彩纸、固体胶;方法是用牙签插接、粘贴彩纸、固体胶。

  3.示范

  师:材料和方法我们已经找到了,那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整个茄子)看看这个茄子像什么?

  生:茄子像蜗牛的身体、小帆船、鲨鱼的身体……

  师:要做成这些形状还缺少什么?谁来想想办法?

  生:还缺蜗牛的壳、眼睛……可用洋葱做蜗牛壳,小蕃茄做眼睛。

  师:怎样将这一个个的零件(蔬果)组装起来呢?

  师:可以用我们刚刚找寻到的牙签插接法。(教师示范: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台演示)

  4.讨论你准备制作什么?

  自选蔬果,分小组讨论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嘱咐学生注意安全。作业:利用各种蔬菜瓜果进行造型。

  (视屏出示一些优秀作品,并播放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展示、互评。

  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作品,同学之间互评作品的不足之处和优点。参加动物狂欢节,并评选出狂欢节最佳嘉宾。

  五、收拾与整理。

  先将用剩下来的牙签,小树枝等物品收集在一起,再将其他物品归类收拾,将桌子擦洗干净,注意安全。

  【反思

  1.教学思想的创新

  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本课通过一系列教学创新手段(故事趣味性导入法,实验操作、故事想象、人性化的互评方式等等),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教学中不以灌输知识为重,而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实验活动和创设情景,找寻方法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实践能力,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精神,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是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重视;探究能力与想象能力经常被忽视。而小学生有着好动、好幻想的特点,其内心世界和情感都是极其丰富的,本案例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形式:故事游戏导入→实验创作→自我找寻方法→进入故事想象创作;营造一个宽松,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中完成的,充分体现了教师灵活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启发。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是十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也是相应和相互统一的。

  3.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往往只看学生作品的优劣,而对于学生的作业过程并不很关心。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的美术作业的肯定与否来进行的。因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和情感的发展,在作业展评中让学生互评的形式互相欣赏、交流、评价,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交流展示,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体现出人际间的交流与关怀。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王大伯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要验证验证就一起走进夏季桃园。自由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小作者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教材体系:《螳螂捕蝉》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与《最大的麦穗》、《爷爷的芦笛》构成一组说理性的单元。《螳螂捕蝉》选自刘向的《说苑》,《说苑》一共20卷,这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接触过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他们对这类课文并不陌生。

  2、教材内容:《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与以往所学的单纯的寓言有所不同,它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他,一位少年巧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会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智劝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它是历史故事中包含着寓言故事,而故事里又隐含着道理,少年巧用故事来劝戒吴王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c、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说促读,理解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能辩证地看待吴王这个人物。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5、教学安排:

  根据这篇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高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学情,本课打算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以说促读,明白道理。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说苑》“正谏”中的几个小故事。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这篇寓言故事在写作上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努力将人本与文本相结合,准备采用以下的教法与学法:

  1、首尾段落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紧扣重点指导复述,情境朗读明白道理。

  3、补充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

  以第二课时为例,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2、对比朗读,探究生疑。

  3、以说促读,入境悟理

  4、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本课。(本环节预设1分钟时间)

  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少年机智地用一个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上节课我们已初步认识了这位少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言故事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体裁。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第二个环节为对比朗读,探究生疑。(本环节预设6分钟左右的时间)

  课件出示文章的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话,再指名读,引导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少年的“这番话”指的是哪番话?吴王为什么会

  恍然大悟,他又悟到了什么?大臣、少年都劝吴王,为什么大臣劝后吴王仍是执迷不悟,而少年一劝吴王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在学生充分质疑后,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古人又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能激发他们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第三个环节:以说促读,入境悟理。(本环节预设20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我打算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找出少年讲的故事,指导朗读、复述;然后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寓意;最后回顾全文,分角色朗读,进行作业练习。

  首先教学第一层:少年的“这番话”是指哪些话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找一找,读一读,再指名读,齐读,假如你们都是少年,我就是吴王,谁来劝劝我这位吴王呢?捧着书读,能打动吴王吗?恐怕不行,看看书,看看插图,练一练,看能不能复述。再指名复述,学生评。

  然后教学第二层:在你们说的话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吴王的心,是哪句呢?学生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双关意思。教师相机板书。接着讨论吴王因为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呢?他又悟到了什么?理解“恍然大悟”并造句。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他们继续探究的愿望。学生可能会谈到,吴王想到自己就像螳螂一样,楚国就是蝉,而诸侯国就是黄雀,吴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国,而身后的祸患是吴国很有可能被诸侯国所灭。

  最后教学第三层:这么精彩的故事,你愿意连起来读一读吗?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课文的三到十一小节。读完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为什么大臣劝吴王,吴王不听,而少年劝后,吴王就恍然大悟呢?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述这个故事呢?

  通过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发表独立见解,主动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回顾全文,整体把握,体会少年的勇敢、聪明,他的劝是“智劝”、“巧劝”,而大臣的劝是“直劝”、“力劝”。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照应了文章开头。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我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

  回顾全文后再进行作业练习,填空:《螳螂捕蝉》一文,主要写了少年巧用 ,从而,体现了少年的 ,同时还告诉我们 道理。

  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再回到整体感悟,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课外延伸。(本环节预设13分钟左右的时间)

  刘向的《说苑》分“君道”、“臣术”、“建本”、“立节”等二十卷,其中第九卷“正谏”中收集了秦始皇、楚庄王、齐景公等人的历史故事十多个。课堂上我准备了四个小故事,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自由组合,共同阅读,并讨论:学了课文,又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得到了张扬。最后我鼓励学生有兴趣的话不妨读读《说苑》整本书。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树立了大语文观。《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四、说效果预测

  尊敬的评委,我在预设《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案前也阅读、浏览了一些相关文章,如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教学。我在思考时,主要想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抓住文中对比明显的两段话以及能揭示故事道理的中心句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读书,讨论探究,从而获取知识。预计学生在说的这一块能生成课堂的亮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些历史知识较丰富的学生还能补充一些历史小故事更深刻地来说明所学的道理。而在探讨“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联系时学生可能会有点难度,这时教师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加以启发、引导。当然,在我今天的说课中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能不吝赐教,谢谢!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螳螂

  (吴国)

  蝉(楚国) 黄雀(其他诸侯国)

  少年智劝吴王(有勇有谋)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风趣、活泼的叙事性民族歌谣。歌曲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时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却在一旁讥笑它 的情景。歌曲歌颂了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音乐形象天真纯朴富有生活气息。歌词结合紧密,大多一字一音,与口语相近,质朴自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歌曲的特点以及智障学生的性格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 指导学生用较准确的的音色和拍子演唱这首歌曲,能用肢体或表情表现出歌曲中主人公蜗牛的锲而不舍,以及那两只只会嘲笑别人的黄鹂鸟那傲慢的特性。

  2、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象蜗牛一样要具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3、引导学生相互沟通,开展歌曲创编活动,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较准确的的音色和拍子演唱这首歌曲,能用肢体或表情表现出歌曲中主人公蜗牛的锲而不舍,以及那只只会嘲笑别人的黄鹂鸟那傲慢的特性。

  四、说教学法:

  教学时,我避开一些比较沉闷的单一的教学法,因为这些教法对于一群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的智障小孩而言是非常的枯燥无味。但他们往往容易对有趣、富有童趣的事物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课堂里,我比较注重肢体语言以及语音语速的起伏变化,配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这样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采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设计本课过程的。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师生互动:

  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中我与学生一起做律动操,这首律动操歌曲《欢乐大魔咒》是由我根据学生的特性和喜好而创编的,目的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通过这样的交流,拉近了我与学生间的距离。

  2、讲故事,导入新课: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给学生介绍蜗牛和黄鹂鸟这两种动物。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我接着讲一个关于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形象,而且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为完成歌曲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3、歌曲教学: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边听边用不同角色的律动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对歌曲反复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对歌曲的表现形式及情感内涵的把握,并在听、唱、演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角色形象。我主要分三部分来完成:一是学唱歌曲,二是歌曲处理。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聆听歌曲而是通过看图片听音乐故事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创设一定的情景,扩大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的画面,运用听唱、模唱法这两种歌曲教唱的方法来完成歌曲学唱的。

  在歌曲处理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情绪的来演唱各个角色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蜗牛是怎样走路、说话时怎样的表情的?黄鹂鸟是怎样飞的、说话又是怎样的表情呢?这个环节不仅为学生制造想象的空间,而且还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表演欲。在接下去的歌唱表演环节中,组织学生成立一个乐团,以歌、舞、乐器的表演形式合唱歌曲,让学生各展所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他们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在他们在听、看、唱、演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最重要的是能从歌唱学习中得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

  学习歌曲和处理歌曲

  1.学习歌词、读歌词:

  a.模仿老师一句一句地,有节奏地读歌词,注意老师手上的木鱼敲打的节奏。

  b.和老师一起把歌词读一遍,注意强调切分节奏的读法。

  c.学习歌曲:第一遍,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唱,同时用电子琴弹出旋律。第二遍,老师一边一句一句地教唱,一边做出舞蹈动作,学生在下面模仿。

  d.学生听老师的电子琴伴奏,齐唱歌曲。

  2.歌曲演唱:演唱

  a.“有请我们班的小歌星子喻同学为我们演唱好不好?”

  b.“我们来组个乐团,怎么样?”

  c. “那我们的乐团起什么名字好呢?”“叽叽喳喳合唱团。”

  d. “现在老师宣布,我们的叽叽喳喳合唱团正式开演!”

  小结:“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心里非常感动。在这里,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像蜗牛一样,在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勇敢面对,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同学们加油!”

说课稿 篇8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说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说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说学习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读:字正腔圆明大意

  1、读题,解"绝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老师写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写法;点人读课题,相机评价)。

  2、试读,教"学法"

  学生试读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感受,学生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采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指名读通课文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断句很明显错误了。然后学生对照着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读:抑扬顿挫品情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三读:熟读成诵促积累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了学习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快活的小河》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述了一条快活的小河遇到了困难,流泪了,她很孤独,但他从泉水和瀑布身上学到了不怕吃苦、勇敢坚强的宝贵的生存品质,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课文以童话的形式展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泉水不怕吃苦、顽强,瀑布是勇敢的,无畏的,而小河则受泉水、瀑布的带动,由原来的懦弱、软弱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勇敢。鲜明的展现了本单元“与人合作”的主题,是培养学生养成“与人合作”好品质的好教材。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这篇课文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感悟、想象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感悟泉水和瀑布的优点,鼓励学生形成勇敢和合作的品质。

  3、 教育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好品质,多向他人学习长处。

  教学重、难点

  1、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泉水和瀑布的优点。

  2、体会小河、泉水和瀑布这三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大海奔去时的愉快心情,从中感受合作的快乐。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

  三、说学法:

  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悟一边评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河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和快活的小河交个朋友,好吗?”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我继续引导“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此时,学生定会围绕课题纷纷质疑。这样激趣引出课题,自然地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顺利地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阶段,我先提出一个问题“你觉得小河快乐吗?”这样设计,使学生对小河的性格特点在总体上有了一个认识,即小河是快乐的,在遇到困难、结交朋友后,他更快乐了,有了这个整体认识,就为进一步理解和探究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提升 , 领悟道理

  1、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之后,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即第一至四自然段,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些句子中能够看出泉水的优点?”然后抓住大山的话体现泉水不怕苦的精神。“对小河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出小河能自觉接受意见,完善自己,决心向泉水学习不怕苦的精神。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大山、泉水、小河的对话。这样读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 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即课文的第五至八自然段,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本段学习中我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然后小组内说说自己收获到了什么?学生一定会汇报出小河决心向瀑布学习勇敢顽强的品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抓住小河泉水瀑布的对话,自由朗读,因为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的交流,也从句子中体会出小河乐于向他人学习与人合作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3、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写三个好朋友快乐的向大海奔去,我 引导学生带着”三个好朋友为什么这样快乐?”这样的问题来学习。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是朋友间相互的鼓励,是合作使他们成长并获得了真正的快乐。

  (四)表演总结本课

  请一名学生表演小河,老师表演大山,男生表演泉水,女生表演瀑布,这样师生相互配合融入课文内容中去,然后在交换角色表演,让学生感悟到:小河乐于向他人学习、善于与人合作和泉水不怕苦,瀑布勇敢顽强的宝贵品质,真正做到文中有我,我入文中。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 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2.【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3.【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4.【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5.【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6.【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7.【精品】美术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8.【精品】美术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