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4 15:01: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收藏阳光》是西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课文通过讲述田鼠尼克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在寒冬到来时,给同伴们带来温暖与快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物质的储备,还需要精神的力量。选编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联系生活感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本课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朗读中理解田鼠们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包含的深刻道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教学重点、难点是从简单的小故事中,明白生活的大道理。

  三、说教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点,确定本节课具体教法如下:

  问题导学法 —— 激发感情,引起兴趣。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因此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五、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课堂结构是:问题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读中学读——研析结构,精读感悟——感悟生活,加深认识——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阳光是什么?它能收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收藏阳光”。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质疑:谁收藏阳光?为什么收藏阳光?收藏阳光有什么好处?

  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学生边读边作记号,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和没有读懂的句子。

  2.学习两个生字。可让学生说说用什么办法识记,结合理解生字词的意义。

  (3.小组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学习第一层。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准人物对话,理解人物的不同心情。

  思考:当其他田鼠们都在休息时,尼克还在干什么?

  田鼠们听了尼克的回答后,表现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尼克是怎样工作的。

  2.学习第二层。

  小组讨论学习,尼克收藏的阳光、颜色和单词分别是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思考:为什么田鼠们睁开眼睛,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亮?

  引导学生扮演尼克,积极发挥想象,用上不同颜色的词语,描述夏季的美丽景象。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欢呼雀跃”,从田鼠们听得“入迷”,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收藏夏季美丽的景象,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又多么实在”这句话的理解。

  (四)、感悟生活,加深认识

  1.从田鼠尼克的行为中,作者有什么感受?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

  “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分别指的是什么?

  “对于生存,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同等重要”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联系生活谈体会,谈感受。

  3.结合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最后一段的写法,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快乐的理解,对困难的理解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搜集有关“收藏阳光”的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六、说板书设计_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阳光、颜色、单词

  精神储备和物质收藏一样重要

  温暖、入迷、快乐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反映的是当今高新科技的新成就,其内容包括航天、克隆和基因技术。本篇《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指出新型生物技术对花冉育种的意义,说明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的光明前景。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转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了解新的生物技术对创造花冉新品种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新型生物技术对花冉育种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二、说教法学法

  新的教育 教学理念认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其目的无非为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自主的发展。”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至助于是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教师的教、是应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依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既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那么,教师的权也应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依据,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互动合作交流,师生间互动探究,共同学懂教材。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中国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武则天做了皇帝后,在寒冷的冬天要求百花齐放,这时只有牡丹没有送命,被贬到洛阳,后有“洛阳枯枝牡丹”一说。在大雪纷飞的严冬要求百花竞放,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冬天百花齐放也许会成为现实,甚至可以花几按人们能颜色、形状、香味的要求来开放。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可以了解转基因花的奥秘。

  2、预习检查

  ①说出描写花的色、香、形的成语

  五彩缤纷、五彩斑谰、姹紫嫣红、争妍斗奇

  ②读出下列加点的字

  康乃馨(xin)花卉(hui)天竺葵(zhu)

  华裔(yi)贮运(zhu)凋零(diao)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4、学生研读课文,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互动①:本文前三小节下面的三个小标题睛的内容是怎样的关系?(明确:文章前三小节的内容与下文三个小标题下的内容总—分关系。全文先说明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和什么是转基因花,然后分三个小标题,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三个方面相互并列,互不包含。第三部分的最后两段写转基因花的光明前景,实际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并与开头呼应)。

  互动②: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在说明转基因花的含义和优良特性中起怎样的作用?(明确:举例说明,通过典型的例子,既使读者了解转基因花的研究成果和优良特性,也提高了说明的品位,使读者获及呈质量的信息。)

  互动③:指出文中的席子说明新型生物技术优越性的句子。(明确:第二节“因而就可……还可以……而且只要……就可以”)。

  互动④文章怎样说明改良花卉的方法?(明确:第二节中“首先要……进而……再……从而……”)

  互动⑤:试用一句话概括转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明确:原理是决定某种性状的基因修饰并转入到需要改良品质的花卉中去,从而定向创造花卉新品种,不再受制于自然。)

  互动⑥:文章最后两小节有何作用?(明确: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展示美好的前景。

  5、达标反馈

  ①同预习检查题

  ②转基花研究的基本原理

  6学习小结

  文章指出了新型生物技术对花卉育种的意义,说明了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的光明前景。

  四、板书设计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一、总(开头三段):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以及什么是转基因花。

  二、分(中间三段):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特别色彩、特别新奇、特别长寿。

  三、总(最后二段):总结全文。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根据人美版美术实验教科书十七册第九课《小区规划畅想》改编的。我任教的是乡镇中学,面对的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学生,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对于他们会更亲近。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很少接触大城市,对城市的环境和生活不了解,所以我要指导他们来建设自己生活着的村庄,让家乡的环境变得更美。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围绕“环境”这一主题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村庄进行调查,分析生活环境的布局是否合理、配套设备是否齐全,在这里生活是否舒适、方便,环境是否优美、有利于人的健康等,大胆畅想未来的、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并绘制出(或制作出)村庄规划设计。活动自始至终围绕如何创建出人文、绿色、现代的生活环境进行。活动要充分体现出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通过对环境的调查、规划、宣传、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村庄的自然条件,求得人与自然的平衡,使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本课的学习主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个性的创造力。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多维的、整体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富于个性的、大胆创新的设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有益健康,体现人文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环境艺术方面的知识,认识到村庄空间的合理规划、实际的使用功能及个性化的空间安排等是村庄规划的重要内容。

  2、初步理解和认识“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这一观点,理解村庄建设应体现“人文、绿色、现代”的特点。

  3、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绘制村庄平面规划图或选择不同材料进行立体规划设计。

  (三)教学重点

  畅想村庄环境,探索村庄环境的平面布局与立体规划设计的制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在村庄建筑、设施、绿化等规划设计中,对其功能意识、整体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完美结合的体现。

  (五)教具准备

  文明生态示范村的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其他平面规划图和立体模型。

  (六)学具准备

  绘图可用水粉、水彩、彩色铅笔、马克笔等;模型制作可用橡皮泥、卡纸、色纸、木块、海绵及其他材料。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学生,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对于他们会更亲近,但对城市小区规划及建设不甚了解。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玩,对于自己村庄生态村的建设会体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这贴近他们的生活。

  三.说教法

  我将采用引导观察.分析讲解.动手实践.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利用图片资料.录象资料.规划图和立体模型来教学更直观更灵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下构建学习主体结构。采用实地考察.合作交流和探究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对自己居住的周围环境及整个村庄环境进行调研并收集资料。

  1.学生对自己居住的周围环境及村庄进行调研并收集资料。让学生对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

  2.在老师的带领下考察与我校只有一墙之隔的营头村,注意它的民居和周围环境。了解其他村庄的环境,同时在老师的提示下有所启发。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我们海棠湾镇文明生态村——江林村的数码相片、录像资料,以及不同地域生态村、小区环境的图片,导入课题《文明生态村》。

  1.欣赏图片和录像,比一比,谈一谈不同地域的生态村、小区环境是怎样的。

  通过欣赏图片和录像引发学生思考。

  2.展示或描述自己居住的环境是怎样的。

  对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分析,激发兴趣。

  (三)解决问题

  思考与讨论:谈一谈你居住的环境在哪些方面给人们带来了舒适和方便,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学生回答并讨论,最后阐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示:据我观察,我们镇的乡村环境除了生态示范村——江林村好一点,其余的不尽人意,到处是不平坦的泥土路,虽然比以前宽了一点,但沙尘满天飞;村里虽然有了临时小菜市场,但品种很少;村里的树木参差不齐,路边没有绿化带和路灯;没有自来水;建筑物横七竖八,村路七拐八弯;交通方面没有公交车,主要的只有三轮摩托车。人类文化的活动极少,现代性更是谈不上。

  (四)开展文明生态村规划与建设研讨会

  提问:你认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应该是怎样的?结合实际,具体谈一谈未来文明生态村应如何规划与建设?

  分成若干小组,也可同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构思。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高质量的文明生态村环境首先应具备合理的建设规划,包括美观的建筑造型、齐全的配套设施,环境宜人,生活方便,有益健康,体现出人文、绿色、现代的特点。

  (五)设计与制作

  用绘画、剪贴或用电脑设计等方法,试着做文明生态村规划图。也可几个同村同学一组,合作完成文明生态村规划立体设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播放乡村小乐曲,教师巡视辅导。

  提示: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时,既要考虑整体的艺术性,也要符合实际使用功能,根据本地区的生活特点、地理环境进行设计。在空间安排上根据人们居住、健身、出行的要求,划出不同的活动空间,同时,注意绿化、标志性雕塑、优美的公共设施,使人与环境得以高度的和谐,使村庄的设计规划独具特色。

  (六)展示与评价

  鼓励学生将自己或本组最满意的设计展示给大家,自评后请大家给予必要的评价。

  虚心使人进步,从不同的意见中提高自己。

  (七)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并答疑。

  鼓励学生平时注意多观察、勤于思考。只有不断进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生谈感想,并提出自己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总结经验,不断进取。

  六.板书设计

  建设文明生态村

  1.生态村的艺术性和特点 3.合理的建设规划要则

  2.生态村设施的使用功能 4.设计与制作的要求和方法

  挂图

  学生作品展示区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初步的造型能力,在家长的帮助下已具备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选用广东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十一课《神奇的大海怪》。属于造型 表现领域。本课题富有幻想性和创新性。联想是想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意即把两种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想,由此想到彼,或由彼想到此,有移花接木之妙,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力。教材通过欣赏科幻画中机器化了的海底生物,启发学生提出两个以上的物体,说出其基本特征并做有意义的综合,最后采用各种表现方法把它发展成一个新奇而完整的作品。

  三、教学理念

  本课目的是让学生以某一海洋生物的造型主体,添加有特点的其他生物的结构,组合成—个新奇的动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我设计了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互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把熟悉的海洋生物的特征重新组合、错位搭配,尝试用合成的方法创造出新奇的形象,并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不受真实的物体所限,自由想像,随意组织,如万花筒般创造更多新形象。

  3.欣赏作品,自评作品,提高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启发学生联想和想像,以大海怪的构想组合成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难点:在收集到的资料中,综合各种海洋生物的特点画一个大海怪。

  六、课前准备

  教师:1.提示儿童收集有关动物的图片及海底生物的故事书。

  2.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彩色笔、油画棒。

  学生:1.准备绘画工具。

  2.收集有关海洋生物的图片资料,海洋的神话故事。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播放海浪的声音,提问: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海浪声。(课件出示大海的图像)

  师: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知道大海里都有些什么生物吗?

  2.学生谈体会,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海底生物以及特征。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扮导游,学生扮游客,通过展示有关海底生物的世界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海底生物的形状、特点、颜色等特征。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学生汜忆表象,整合学生积累的海洋知识,让学生搜寻记忆,主动表现。

  4.利用“猜一猜”游戏,设问: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来自海洋的朋友,猜猜看,它会是谁呢? (课件展示合成的“海怪”)

  5.学生自由讨论:到底像什么呢?

  【设计意图】有的为此争吵,整个课堂乱中有序,思维活跃。

  6.教师总结:这位朋友奇形怪状的,就叫它“神奇的大海怪”吧。(出示课题“神奇的大海怪”)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疑惑和好奇,进而敢于质疑,悬念引新。

  (二)、课堂发展

  1.初步探究海怪的合成方法。

  a 设问: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个海怪有什么特点呢?

  b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探究结果。(通过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海怪身体各部分的分解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启发学生创造海怪时可以运用合成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鱼尾狮、美人鱼及人头马标志的图片,讲解生活中有哪些动物是合成的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a教师出示龙的图片。

  b教师展示数张常见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特征。

  c引导学生分析龙的构成。

  【设计意图】(从分析学生熟悉的合成动物――龙,启发学生创造海怪时可以运用的合成原理。

  d ①根据仿生学原理,人们模仿生物的结构、功能等,用来改进工程技术(如人们根据鸟、鱼等生物的特征发明了飞机、潜水艇)。②近年来各种大型会议、活动、节庆的吉样物设计也用了合成原理,图案具有装饰性。③随着基因工程的研究发展,未来的人类可以改变一下生物的基因,让它改变样子。

  【设计意图】了解合成动物的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欲望。

  3.使用动物各部分器官的纸板模型,让学生尝试把动物各部分错位搭配在—起会是什么样子。

  (1)激励学生尝试。设问:试想如果龟有翅膀,不就成了飞鱼吗?海星若有螃蟹的爪子,不就变得凶猛了吗?现在让我们走进海洋王国,动手试一试。(教师每组发一个装有生物器官的信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功能和审美两方面去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尝试拼摆新形象,比赛哪组拼得多,拼得好。

  (3)每组选—名代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所拼出的合成动物。

  (4)师生共同总结,找问题。

  提示:以某一海洋生物的造型为主体。添加有特点的其他生物的结构,改变主体的头部、肢体与各部分器官的造型,在拼摆时要注意动物形象的整体和谐感。(如动物形象残缺不全,比例搭配不协调,主体不突出)

  【设计意图】分组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构思。通过拼摆动物形象,让学生探索,直接感受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的新形象、新感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设问(1):刚才同学们拼摆合成的动物非常有趣,你打算怎样画下来呢?

  总结:①想;②画主体;③添加(其他动物有特点的器官);④添加花纹(点、线、面装饰也可);⑤涂色。

  没问(2):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联想一下,你心中那个神奇的怪物究竟是什么样子? (播放轻音乐)它能在哪儿活动?根据各种功能它该有什么样的器官,试着给它取个名字。

  5、学生再次作业。 a.学生积极构思大海怪的形状。

  b.展开联想,尝试画出心目中的大海怪。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创作,在创作中发挥创造。启发学生想像,在想像中创造。

  (三)、评价反思

  1、以“未来海洋生物聚会”为主题,展示作业。

  2、欣赏同学作品,发表意见,说出喜欢的作品的特点及原因。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形式)

  3、渗透环保教育。

  【设计意图】成果展示,体验成功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延伸:1、与熟悉的人说一说海怪的故事。

  2、展出学生的作品。

  板书设计:

  神奇的大海怪

  1、想

  未来海洋生物聚会

  2、画主体

  3、加器官 花纹

  4、涂色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的习惯。而且,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诵读唐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其审美上的理解难度使歌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艺术。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在喧嚣浮躁的文化背景下,诵读鉴赏唐诗确实需要教师兴趣的激发。本学期第四单元精选了唐代两大创作高峰李白和杜甫的几篇作品,我希望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研读唐诗的兴趣。“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

  有的学生说本能的不喜欢这个总是郁闷的老诗人,总觉得读他的诗缺少激情,不想读李白那么酣畅淋漓。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补充作者的背景知识,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几个角度,使学生对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学生对杜甫的尊重和敬仰,从作者出发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他的诗歌使学生能够触摸到这位这位怀着深广的忧愤的诗人,体会他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基于以上原因我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在处理写作背景时,我就弱化了,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时代的前提,毕竟理解文章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但是关于安史之乱,学生历史课已经讲的很详细了,他们能够基本把握当时的背景。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重复,又节约了宝贵的课时,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诗歌鉴赏本身。同时,为了保护学生出初读课文的自我体验,我准备把对于背景的介绍放在朗读课文之后,给出时代背景之后,再读课文,让学生谈谈体会,引导学生学会在时代背景下分析作品。学习诗歌要能够鉴赏诗歌,在这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把握鉴赏要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实施过程。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兵车行》正是诗人标志着诗人沉郁顿挫诗风形成的作品。因而在这篇文章中,我把体会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感情作为了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希望通过朗读,特别是配乐朗读来引导学生去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把握“沉郁”。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的诗歌富于音乐美,在体会中把握“顿挫”。

  初步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和创作风格以后,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赏读诗歌。本诗开头和结尾各是一副画面,“惨别图”和“鬼哭图”。首先让学生描述诗句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这样设问,能够做到把形象具体化,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近几年的高考题,这样的设问也越来越多。用两幅图来连缀全篇,追根究原,就是文章的中间部分。理清了文章的`基本脉络之后是鉴赏诗歌的重点句。我选择了两句作例子,带领同学赏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然后发言交流。

  三、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朗读配乐

  四、教学预期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诗圣”杜甫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同学学习唐诗的兴趣,真正愿意读诗,背诗,喜欢诗。更希望他们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认识到语文不仅仅看成是考试科目,更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把语文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求知。

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页的信息窗。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学过程: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一、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同学们,请回到你的座位上。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东西,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有的同学想搭一个城堡,还有的同学想搭其他的东西,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

  现在我们分小组来活动,用你手中的物品搭一搭。看你们能搭成什么呢?完成之后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搭了什么?

  三、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同学们说得真好,很多同学都认识你们所用的积木的形状,那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自己分一分,然后和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同学们真棒,把这些物体分成了这样的四类: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现在我们来分别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呢?

  你来说,谁有不一样的想法?

  说得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方方正正的,圆柱有圆圆的面,球圆圆的。

  四、同学们,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呢?

  同学们猜的真准确,球滚动的快。

  请你把他们滚一滚,试一试。

  五、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你能从教室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朋友吗?

  谁能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六、你们真了不起,在教室里、生活中都能找到这样的物体。课下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说课稿 篇7

  【教学简析】

  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点】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设想】

  1.合理使用教材,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南湖晚报”小记者紧急外出采风,需要尽快通知队员参加。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从几次试教证明教学效果不好,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在“比较”中“优化”规律。

  本课时在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个通知”的方案,有“分组通知”的方案,当然也会出现“所有人不空闲”的方案。通过对这三种方案的展示点评与纵向比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100分钟能让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发现的规律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体验到n个2相乘这一规律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在比较中优化了规律。

  3.在“游戏”中体验规律的存在。

  本节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我特意在三个地方设计了“游戏”这一环节。首先是在课前谈话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玩“找朋友”这个游戏,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可以初步渗透“打电话”的规律,为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服务。其次是在理解最优打电话的方案的时候,通过表演这个方案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个最优方案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照顾到班级后20%学生对这个方案的理解。最后是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将本节课发现的规律,通过“快乐传递”这个游戏运用于实际生活,再一次体验这个规律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优越性。

 4.多样练习,渗透“化归”思想。

  所谓“化归”,可以理解为转化和归结的意思,一般我们都理解为“转化”思想。理论上理解为“化归”方法是指数学家们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能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最终获得原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简单地说,化归就是问题的规范化、模式化。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打电话”展开,探究“打电话”过程中的最优化方案及随之而产生的规律。像这样的规律不仅蕴藏在“打电话”这一事件中,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规律的存在,“打电话”只是这些事件的缩影。因此,在练习中,我呈现的是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找朋友”这一游戏的练习,将这两个事件中蕴藏的规律转化到“打电话”这一事件上,让学生运用已经知道的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想办法通知7个“南湖晚报”小记者在暑假期间外出采风,这是个紧急通知,怎么办?学生会考虑到许多现代通讯技术进行通知,这时教师就提出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进行通知,而且每分钟可通知1人,一共需要几分钟呢?怎样通知呢?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设计电话通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考虑到让学生理解这个内容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书本的例题做了适当的修改,将15人,改成了7人,而且合唱团只有7人是不现实的,所以素材选择了某个班级的“南湖晚报”小记者,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二、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方案的同时,与其他同学的方案进行比较,让他们从逐一通知到分组通知的比较中感受到方案的优化过程,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由此而猜想“要通知到这7个人,时间最少要几分钟呢?怎样设计呢?”帮助学生找到最优的通知方案,一方面通过游戏理解这个方案的优化所在,另一方面为班级后20%学生理解这个方案服务。

  三、探索规律,应用规律

  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游戏做铺垫,通过“如果再多给你1分钟,最多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呢?”让学生产生猜想,在图示和游戏的基础上学生会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方案中规律的存在。其次,让学生在表格中发现规律。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凭借已有知识会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规律。再次,通过归纳、优化规律,让学生体会到N个2相乘这个规律的价值所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验证这个规律的存在。

  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我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正比例》,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期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第二节的内容。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一节课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说教材

  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着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二、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和自学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内在的规律。

  (二)自主建构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三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在这一环节,我展示了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图表,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并观察其变化规律。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引入图像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表象,达到数形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2)从正面初步感受, 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两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让同学们观察、比较,并发现其变化规律。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自主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3)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三)分层提高

  练习的设计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发散性。在这一练习中,正比例的量不止一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小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主要是借助板书,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过程,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五)拓展延伸

  出示两道拓展题,让学生将新知识的学习与巩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对于本节课我就先说到这里,由于课堂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部分环节可能会稍作改动,另外,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教学目标:

  1、在课文的语言的环境中,认识本课“戴、帽、绸、罗、棋、挨、拂、欲、茎、膨、掘”11生字,摘录描写荷叶、荷花的词句。

  2、通过朗读,能了解莲的全身都是宝。理解文中“高低参差、紧密相挨、千姿百态、含苞欲放”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积累有关的词句。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6~9,体会荷花、荷叶的句子。

  教学重点: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词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荷叶、荷花的有关词句。

  教学难点:1、学习6~9小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莲的。

  2、拓展说话:荷花的姿态。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藕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学习1~5小节。

  1.(多媒体出示四则谜语)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四则谜语。借助拼音,读读谜面,然后把知道的谜底悄悄告诉同桌。

  (1) 自由读。

  (2) 这里藏着三个字宝宝,谁来做小老师,领读这三个生字? (卡片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帽、绸”:是形声字。

  (3)“戴”:我们可以戴什么?(出示练习、手势交流)

  2、选你喜欢的一则谜语读一读。

  3、师: 这四则谜语,分别是什么?

  4、生交流谜底,板书:藕 荷叶 荷花 莲蓬

  5、师:把这四个谜底合起来就是一种水里的植物,它叫什么呀?

  师揭示课题:对,它的名字叫——(莲),又叫——(荷)。

  板书:41 它的名字叫莲 齐读课题。

  师总结:四则谜语是一种植物,好像不大可能,其实那是根据植物不同部位的特点作谜面的。

  二、学习6~9节

  师过渡: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听一听,了解这种叫“莲”的植物吧。

  1.播放课文6~9节,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莲的?

  2、你对莲的哪个方面最感兴趣?请四人小组根据学习单进行学习。

  (课件出示:1、读一读,划句

  2、说一说,理由

  3、再读读,体会)

  3.全班范围内交流最感兴趣的内容,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藕:

  指名交流、朗读。

  师:读了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小结:原来藕是莲的根茎,它在夏末秋初长成。

  (边说边板书:莲的根茎 夏末秋初)

  师:关于藕,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藕的资料。

  (2)荷叶

  A、指导朗读:句子中有些词语写得很好,你能读读吗?(轻声读、指名读)

  B、你们读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师随机出示板书:绿、多、圆、表面光滑)

  C、什么叫“高低参差、紧密相挨”,看图理解

  D、渗透比喻的修辞手法。

  ……

  (两大组比赛读。)

  E、指导背诵:现在,描写荷叶各种特点的词语溜走了,你还会读吗?(看课件指名说)

  (3)荷花

  过渡:翠绿的荷叶衬托得荷花更加美丽了。描写荷花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指名交流。

  师引生读。

  师:作者用贴切的词语描绘了荷花哪些不同的姿态?

  看图理解词语:含苞欲放

  师:荷花的姿态真美,让我们赞美它。(齐读)

  师:(多媒体出示多幅荷花图和说话句式)请你先讲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说。

  总结:荷花姿态真多,真是——千姿百态!

  (出示板书:千姿百态)

  过渡:荷花谢了,就露出了——莲蓬,谁找到了莲蓬的句子?

  (4)莲蓬

  指名交流朗读。(媒体出示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句子,边读边想,句子告诉你什么?

  生交流。

  (随机出示板书:藏有莲子 二三十颗 生命力强 )

  师:老师从网上找到一些关于莲蓬、莲子的资料,让我们资源共享吧。

  (出示媒体)

  三.总结全文,反馈延伸

  1.师生共同小结。

  2.师: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生动地描绘了美丽的荷花、荷叶,课后,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本子上,读一读。

  板书设计:

  藕 莲的根茎 夏末秋初

  41 它的名字叫莲 荷叶 绿 多 圆 表面光滑

  荷花 千姿百态

  莲蓬 藏有莲子 二三十颗 生命力强

  说课要点

  1、说教材

  《它的名字叫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实验修订本)二年级第二学期第7单元“读课文 摘录词句”的第2篇课文。本篇课文主要写了历代为文人雅士所赞美的莲。课文一开始以四则围绕莲的谜语展开,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第6节主要以优美的语句描绘了莲的美。第7-9小节介绍了莲的其它部分,使学生对莲有更多的了解。

  2、说学情

  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识字能力已经比较成熟,能在生活中、阅读中自主、有效地识字。另外,他们已经能阅读较多且较长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也有了一些阅读技巧,已较能读懂、读好,如何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会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还需继续在平时教学中指导、渗透。

  3、说教学目标

  本着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定位,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见教学目标)。因为本课中四字组成的好词语较多,优美的语句也比比皆是,我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课文 摘录词句”,教学中帮助学生如何摘录这些好词好句,并积累内化。另外,本文知识性也较强,进行交流拓展,让学生更加了解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时间是2课时,所以,进行教学时内容相对可以安排得更加丰富,训练更加到位一些。

  我紧紧围绕识字和阅读展开教学,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体会、感悟。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在多法品读中有所理解与感悟。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

  课文主要以抒情为主,为了营造一个优美抒情的课堂氛围,我的课堂用语也力求优美、丰富。我还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采取多种教学,创设生动情境,营造活跃课堂,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每时每刻都主动投入在学习活动中。

  5、说学法

  二期课改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

  6、说实施

  我把本文分为了三个部分实施教学,首先是一开始的四则谜语,其次是对第荷叶和荷花的语句的品读。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学,感受莲的美,积累好词好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让学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从学生喜欢的句子出发随机学习课文句子。采用各种形式的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朗读中多角度体验文本,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

  最后,第7-9小节的学习侧重在莲的知识的拓展方面,让学生多了解莲的特点、习性等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2.【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3.【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4.【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5.【精品】美术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6.【精品】幼儿园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7.【精品】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8.【精品】说课稿汇编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