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3 09:02: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 初学儿歌

  1、今天我们学的词语宝宝都是从操场上来的,这里有一首儿歌也是从操场上来的,有一个小朋友看到操场上热闹的情景,还把它编写成了一首儿歌呢。想不想听听?(朗读)

  2、好听吗?想不想学?打开课本自己借拼音读一读。

  3、生自由读、齐读、各种形式读。

  (二)、学习儿歌中的生字

  2、 和同桌交流,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3、开火车检查识字情况。(出示,点击生字,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读儿歌(齐读、指名读)

  2、学生说说,读了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些什么?(让学生明白,天天锻炼身体才会健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大啦,大家认识了六个词语宝宝,认识了14个生字宝宝,学习了儿歌,知道了只有天天锻炼,身体才会更健康。现在,又下课了,赶紧到操场上去做自己喜欢的活动吧!

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教材选自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册第11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课堂评价等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画水果》与下一节课《娇艳的花》都属于中国画教学,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2. 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画水果》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彩墨游戏》这节课,淡淡的接触了一下中国画,而这节课要学生加深对国画的认识和一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为以后的国画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色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如何用浓淡干湿的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事物以及画面的构图.

  二.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好问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也曾接触过国画,但概念还是很模糊更别说对基本技法的掌握.一般的儿童国画教学都以临摹为主,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兴味索然,作品也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对此,我将灵活地理解表现方法的传授,以无法生有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领悟国画的表现技法,并使之有创造的成就感,产生我要画而非我不愿意看到的要我画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尝试采用国画的基本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四. 教学法分析:

  1.以做彩墨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2.以欣赏范画来认识国画

  3.以教师做示范讲解来了解国画基本技法

  4.分组对一组水果写生并要求创设环境背景,激发创造潜能

  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12分钟,学生作业23分钟,评价总结5分钟>

  1.组织教学:以小魔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用课前准备的一张用油了宣纸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同学用颜料来刷一便,立刻呈现出《画水果》这一课题,这样可以把学生自然轻松地引入课堂并出示了课题,也为一会创作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提出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范画归纳中国画的基本概念.<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认识,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新授课:

  A.学生尝试用笔在纸上随意滴洒,画线。小结发现墨色有干湿浓淡等万般变化;生宣纸有遇水渗化的特点(这样自主体验式的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国画学习)

  B.让学生从上下左右等方向观察,对自己偶然画成的图形进行大胆想象并根据想象进行添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带着游戏的心情,以自娱表现的方式探寻,发现宣纸渗化的规律,在偶成的图形中展开想象与创造。这种游戏虽然简单,却能克服传统国画临摹教学带给学生的畏惧感,充分满足小学生天生对线,形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国画的兴趣,为释放潜在的美术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C.初次尝试后,请学生欣赏书上大师作品和其他学生作品,提出问题,看看中国画表现水果应该如何表现。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向学生介绍如何用笔蘸水、调色、构图,解决画面浓淡干湿的问题。

  D.着重示范葡萄的画法。

  提出问题:这种表现方法还可以试用表现哪些水果(在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E.教学拓展:我们还可以给这张画添上背景吗?是否还记得刚才老师的小魔术,可以用这种“油水分离法”来处理我们的背景。(教师示范,通过利用油画棒的特点拓展他们的思维,激起他们更浓厚的兴趣。)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每组摆放水果静物。

  2.播放优美音乐。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完成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评价。

  每组推荐一至两件作品,选出学生代表,把他介绍给大家,对于表现大胆,画面效果突出的作品,请作者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展示、介绍、互相学生拓展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

  上午(下午)好!很荣幸在此说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18课三国鼎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和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 说重难点

  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 说学情和教法

  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 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

  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约5分钟)

  根据导学案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02—107页,找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探究新课(约25分钟)

  我将本课的三个子目进行重新整合,使本课内容变为三个部分:三国鼎立的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这样做使本课内容条理性更强,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

  (一)三国鼎立的背景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温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史实。出示幻灯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教师讲解,东汉末年,军阀林立,中国处在四分五裂时期,但分久必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要想实现统一,必须要经过战争,由此引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两场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1、官渡之战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曹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时间、经过,结果、作用及特点,并重点分析曹操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重视人才等多方面来进行归纳。曹操胜利后,在班师的途中,写下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我提问:曹操的壮心是指什么?为统一全国,曹操发动了什么战争,由此导入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比较熟悉,也易于理解,可分三步来设计,一、自行寻找并落实相关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特别要强调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二、请同学们讲解“三顾茅庐”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增强其课堂的趣味性;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我来完善。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我带领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各自的情况,指出三者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先后建立,鼎立局面形成。

  鉴于三国建立的内容比较简单,请学生简单讲解之后自己制作表格,并填充完成。利用表格,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三国经济的发展略讲即可。

  (四)合作探究:你说我说大家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原因的分析。因为之前对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原因和赤壁之战失败原因都已做过分析,因此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并在此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

  2、如何评价曹操。通过展示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从侧面认识曹操,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所学,能力提升

  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承前启后,留下悬念,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进入到练习阶段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随堂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曹操在《蒿里行》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

  A.东汉末年 B.东汉初年 C.三国 D.西晋

  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六、 说板书设计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赤壁之战 蜀

  刘备 吴

  联合抗曹

  孙权

说课稿 篇4

  我国消防法规的宗旨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重点在预防,所以在高中课堂开展安全教育,尤其是火灾的预防方面尤为重要,让学生们知道火灾的起因,告诉他们正确的用火用电方法,掌握逃生的技巧,防患于未然。今天,非常荣幸与大家一起探讨“高中安全教育”的教学,谈一谈我对高中《消防安全》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县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为这节课确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1.了解火灾的起因和身边的火灾隐患,唤醒学生的消防意识,引起重视。2.懂得发生火灾以后,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的,我将采用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贯穿整堂课,以启发,示范等方法为辅,设计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引起重视

  大多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电用火,但是许多学生确不知道他们的一些习惯,往往就会变成火灾的隐患,稍不注意就可能酿成火灾。而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火灾中,电器火灾的比例越来越大。为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导入:观看图片1电线的私拉乱接2电器的超负荷使用,然后提问“同学们平时在家看电视,累了是不是经常随手一按遥控器,用电脑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人离开了,电脑却还一直开着。”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接着让同学们看一起因电器使用不当而引起的火灾,让学生知道平时自己的这些坏习惯,都将极有可能酿成惨剧。我采用这样的情景导入法,既得到了同学们的注意和反思,又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索,深化认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以媒体课件为载体,运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以及一些互动,让同学们掌握正确的用火用电方法以及火场逃生的技能

  第一步:火灾的起因以及危险

  通过图片,让学生观看一些火灾的现场,告诉他们是如何起火,造成怎样的损失和伤亡,并向学生讲述身边一些普遍存在的却容易被忽视的火灾隐患,比如寝室内点蚊香,表面温度200℃,中心温度700℃,可燃物质都有可能被点燃。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1.电器电线使用不当,违规操作。2.生产生活用火不慎。而这类火灾往往都是因为平时一时的疏忽大意而造成,通过观看火灾现场图片,再次提醒同学们火灾的无情,而防火必须先行。强调防火的重要性。在同学们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时,对同学们提出几个简单的要求,比如“人走电关”“人走火灭”等容易记住且容易做到的事情。提高学生们的防火积极性,唤醒消防意识,完成本科的第一个教学目的。

  第二步:遇到火灾如何正确处理

  在同学们对火灾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情景的假设“假如身边起火了该怎么办?”让同学们自己去想办法,并进行一一得讲解,

  1.灭火讲解

  在讲解时,首先假设油锅起火,这类起火比较常见,也容易处理,让学生在学习灭火时,觉得很简单。万一面对真正火灾时,也不容易紧张。接着假设电器起火,这类起火需要特别注意,切勿用水灭火,必须先关闭电源再进行灭火。最后对灭火器的使用进行讲解。口诀“一摇、二拔、三喷”。通过一些简单的办法和

  口诀,让同学们轻松的掌握灭火的办法。在掌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心里素质,不再对火灾害怕,消除了他们恐惧感,哪怕真正身边起火了,也不会那么紧张了。从而顺利地突破了第二个教学难点。

  2.报警

  报警电话119以及报火警时应该说清楚的事项。

  3. 逃生

  通过图片讲解和情景的假设,向同学们讲述逃生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采用提问和互动的方法,让学生们自己先思考该如何逃生,选择那条路线,如何做好防烟工作等等。使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堂知识的讲授中,引发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回归生活,珍爱生命

  新课标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懂得消防安全的重要意义,我将通过图片讲述一位母亲,在火场中,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被大火夺去生命的故事,让同学们思考这起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否能够避免。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不重视防火所导致的后果对个人以及家庭带来什么样的痛苦,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隐患显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让学生们明白身上的那份责任,启发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行动,从小事做起,杜绝身边的火灾隐患。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和学生们平时的生活相互联系。真正懂得:火灾无情、防火先行。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故事。这个单元是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流畅,采用对话的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旅程中经过沙漠、大河上空以及最后回到森林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言,从而说明森林的重要性,揭示人类与自然、生命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课文中美好与毁灭、安居与灾难的强烈对比,能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有了前面《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的积累,对本课所表达的森林对于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这一主题比较容易领会和接受。同时,大部分学生对生存环境恶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有所了解,但对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缺乏更深刻的认识和切身感受,自然也不能产生心灵的震撼。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有所减弱,但对新鲜事物仍有很强的好奇心,因而,创设情境,让学生直面美好事物被毁灭后的触目惊心的灾难场面,可以成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点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认识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并体会人类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增强环保意识。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能围绕“森林真是太重要了”有条理地说写,并用上“可以…也可以…”的句型。

  3、能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强化环保意识,产生植绿护绿的愿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是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展开的,课文不论是写伐树毁林森林变沙漠,河水泛滥成灾,还是写森林是个大水库,是个巨大的空调器,都是为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我把理解“乱砍滥伐”定位难点,同时也贯穿了全文。

  五、说教学策略

  《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其内容与情感都凝聚在“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句话上。“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就是这篇文章的教学点。围绕这个教学点可以进行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说“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是“森林水库”,因为它是“空调器”,所以这篇文章教学的关键词是“森林水库”“空调器”。而回答这一问题的语段第10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便是这篇文章教学的典型语段。

  1、以读代讲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其感受。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洪水泛滥的视频等

  七、说教学环节

  (一)抓住“心愿”,揭示教学点

  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沙漠→绿洲)紧接着,我通过“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但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扣关键词语,领悟重点段

  “森林水库”“空调器”是本课的关键词,它们所在的段落即是文章的重点段。其中,对“森林水库”“空调器”的理解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优生的带动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此时,相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说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用上“可以……也可以……”的句式。

  (三)读场景描写,敲出共振点

  森林是如此重要,因而它显得是那么美丽。鲁迅说:“把美毁灭给人看”,会让人彻骨地痛。当学生们还在为森林发挥的巨大作用赞叹不已时,一组黄沙漫天,洪水泛滥的动态画面会强烈地冲击他们的视听。(朗读:孩子们,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一阵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人睁不开眼。森林的消失,使得洪水泛滥成灾,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了洪水之中。)由画面到文字,由感官到心灵,通过配图朗读,角色朗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心灵极剧震憾的同时,明白破坏森林的严重后果,思考灾难的根源,从而体会云雀妈妈的心痛,产生情感的共鸣。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是小云雀的心愿,也是云雀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的心愿。最后,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小云雀的话:“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四)观万千生灵,拨出弦外音

  云雀的心愿,呼喊出自然中万千生灵共同的心声;云雀的心愿,拷问着人类作为万物灵长的责任与良心。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通过一组镜头,让学生聆听万千生灵的心愿。此时,我顺势提问:面对万千生灵的呼喊,你心中有什么样的愿望?在学生交流汇报之后,再次复现课文的重点段,请学生齐读。在教学的最后,结合旧知识,我以鼓动性的话语“走,让我们去植树”,引导学生齐读第一课的诗歌的最后一节,在学生形成饱满的情感体验、产生植绿护绿的主体愿望之后结束全文教学。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荷叶 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这篇文章通过描绘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动人场景,歌咏母爱,表现荷叶母亲美好而伟大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灵跟读者交流,联系生活体悟母爱的温馨,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启迪,在生活中更加珍视亲情。时间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真情诵读,学会感动;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悟文本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三)教学重难点

  (1)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体悟亲情,理解借物写人的写法。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才十二三岁,心理不够成熟,对亲情的理解与认识也深浅不一。只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情景的创设,对本文的主题理解不是问题,可能对于结尾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托物寄情写法的理解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二)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本文的感情非常真挚动人,课前再播放感人的音乐和图片的话,能极力渲染母爱,让学生入情入境,为理解诗的情感打下感情基础。

  2.朗读法:因为这篇散文诗感情细腻,语言优美,通过有感情的读才能更好地体会。

  3.设问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领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交流;通过讨论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标要求,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一定要关注学情学法,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起来,更要让学生“活”起来。具体学法安排如下:

  1.朗读法:这是一首散文诗,特别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读能够直观地品味蕴含其中的感情。

  2.讨论法:学生可以互相帮助,集思广益解决疑难问题,在合作学习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品读法:能够专心地品读文章,品味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走近“爱”的冰心

  1。导入新课:借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齐诵一遍。 教师激情导入:是啊,母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嘘寒问暖,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言牵挂,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儿女们永远也无法感恩的情感。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 母亲》,再次感受一下诗人心

  底那一份浓浓的母爱情结。

  2。走近作者

  出示课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冰心寻找那份母爱,感受那份温暖。

  (二)初读,寻找爱的感动

  思考:作者感动于一幅怎样的画面?找出相应段落,有感情朗读、体会(加小标题)【荷叶――护――红莲】。

  探究:

  1。设想,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结果会怎样?(像白莲一样)找出描写白莲的句子,体会联系的感情,学习朗读的技巧(语速缓慢、感情深沉)。

  2。相比白莲,红莲是幸运的。假如你是文中的那朵红莲,你会对荷叶母亲说些什么?

  (四)拓展,书写爱的感动

  习作:冰心说:“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有人说:“如果我是一棵草,您便是一片土”。请你也借助一个具体的事物,仿照句式,写一个句子,加深对“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歌颂。【母亲――爱――我】

  , 。

  (五)诵读,领悟爱的感动

  1。诵读感悟:在习作的基础上,让学生齐诵自己的作品和课文最后一段(“主旨段”)。

  2。探究领悟:“心中的雨点”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高潮延伸:我们的人生也会遇到许多风雨,那么你会是风雨中的那一朵红莲还是那一朵白莲呢?为什么?(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设计高潮语延伸到课外阅读)

  (六)课外拓展

  诵读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一首诗,模仿课文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七)结束语

  母亲的记忆是无暇的,她像一本渊博的日记,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 母亲的目光永远是高尚的,不容置疑,目光中,透露出慈祥。

  母亲是绿叶,我们是鲜花,母亲用自己无穷的力量为我们遮挡住心中的雨点。

  五、说作业设计

  1。回家的时候,把课文背给妈妈听,把自己的爱说给妈妈听。

  2。下载歌曲《母亲》,并唱给妈妈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护

  荷叶 → 红莲

  借物喻人

  爱

  母亲 → 我

说课稿 篇7

  在《大家一起玩》这一课的设计上,我以课程标准为指引,努力追求“回归生活,淡化教育痕迹,如春雨无声润万物”这一教育境界。

  一、说教材

  《大家一起玩》这篇教材是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第九课,这一课,属于第三单元《班级是我们快乐的家》,承接了《我爱我们班》、《学习交流站》前二个主题的学习,课文共分“游戏怎么玩?”、“规则在生活中”、“我们来定班规”三个部分,这节课主要完成前两个部分的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

  做到“小、近、实”。

  情感与态度目标: 感受游戏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知识目标: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明白规则维护人们安全、愉快生活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在学习和生活中能规范自己,自觉遵守规则。

  三、说重、难点

  通过设计“找规则”和情景创设来突出“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这一重点。

  设计两次效果完全不同的游戏、和给“画鼻子”游戏和自己定规则来突破“自觉遵守规则”这一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雨露和空气,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结合新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我的教法学法设计是:

  1、快乐游戏--课堂中的“温暖阳光”。

  在游戏中学习,是学生喜欢也是最高效一种方法。开课时,我设计了两次“击鼓传花”游戏,接着自己定规则玩“画鼻子”游戏,从这些游戏中得到的真切体验,明白的道理,比老师任何说教都让学生感受深刻,就像温暖的阳光让人们乐于接受。

  2、根植现实--课堂中的“肥沃土壤”。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对生活中的各方面规则进行调查,课中分小组讨论,汇总并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事实面前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和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情景体验--课堂中的“甘甜雨露”。

  在创设情景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扮演交警叔叔,教育不守规则的小男孩;想想自己有没有不守规则的事,给自己定一项规则。达到了让学生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游戏中感知规则”、“活动中体验规则”、“调查交流中理解规则”、“创设情景中领悟规则重要性”、“拓展延伸,让规则融入生活”这样五个活动,来落实教学目标。

  活动一:游戏活动--感知规则

  课上,我刚一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教室里立刻就沸腾起来了,我故意不说规则,让学生做“击鼓传花”,谁知,听到鼓点响后有人故意拿着花不传,有人却隔着好几个位置向后丢,后排的学生跟着花的方向来回跑着看,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游戏没法再进行下去了。看到预设的时机成熟,我出示了50页两幅图,说道:“这些同学也跟我们一样遇到了问题,他们的游戏为什么也玩不下去了?”有了刚才的体会,学生纷纷说道:“他们不守秩序。”“他们没有讲好规则。”因势利导,我说:“那这样,如果我们再来一遍游戏,你觉得这回要注意什么?”刚才没传到花的一个学生马上说:“要一个一个往下传,不能隔着人丢。”有的说:“游戏过程中,大家要坐在座位上,不能下位,也不能大喊大叫。”也有的说:“表演节目的同学只能讲很短的笑话,要不然会耽误大家玩游戏的时间。”大家说得有条有理,我立即说:“对,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游戏规则。”按照规则进行的第二遍游戏热闹却有秩序,学生都知道了游戏要有规则,为了能感受到游戏的快乐,都愿意按照规则去做。

  活动二:活动交流--体验规则

  “画鼻子”这个游戏全班59个学生中有35人都没有玩过,因此,我引导学生一起给它制定规则。我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三个脸谱,学生一看都缺了鼻子,就明白了,原来这个游戏是给它们在正确位置加上鼻子。怎样才能让游戏正常进行呢?学生们思考了片刻,就有了结果。一个学生说:“要用围巾蒙上眼睛。”刚说完,就有学生举手说:“这样单着蒙不行,虽然不是很清楚,但还能看到。”马上有人接话道:“我试过,要叠二层以上才看不见。”还有的说:“参加游戏的人都要叠三层,不能有的多叠,有的少叠,要公平。”“画的过程中,不能掀开围巾偷看,底下的人不能告诉画鼻子的人往哪画。”学生们不断地补充,我故意设置难题:“画鼻子的同学一上来就走错了方向怎么办呢?” “每个人在画之前要先看好位置。”也有的说:“给每个画鼻子的同学找个蒙眼的,让他们把画鼻子同学带到脸谱前就行了。”在不断的出谋划策中,这一游戏规则更加完善。几轮游戏过后,我正准备按照书中总结“游戏规则是玩游戏的人共同制定的,玩游戏一定要有规则,并且人人遵守。”这句话时,一个男生突然举手,他说道:“我有几句话想说,我觉得看不见是多么的痛苦,对盲人我们要伸出援助双手,不能认为他们是残疾人就欺负他们。”他的一番感受,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思绪,一女生接着说:“没有眼睛多么难受啊,刚才我玩游戏蒙上眼睛时,眼前一片黑暗,我一定要爱护自己的眼睛。”另一学生说:“我因为蒙上眼睛看不见,把鼻子画在了右眼下面,大家都笑我,我感到很不舒服,我想以后要是碰到残疾人,我不会再嘲笑他们。”……听着这些发自内心质朴的话语,我不禁暗自激动,同时也为他们喝彩,这一活动设计,没想到还引发了学生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春雨无声润万物”的一大收获。

  活动三:调查交流--理解规则

  为了引导学生对身边游戏规则的关注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我们进行了“找规则”活动调查与反馈。

  课堂上学生们热烈地进行交流,说出了20多种不同场合的规则,我们把这把它们归纳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三大方面,

  使学生深刻理解到生活处处有规则。

  活动四:创设情景--领悟规则的重要性

  创设两个小男孩横穿马路边走边拍篮球,被交警叔叔拦下这个情景。请学生当交警叔叔教育横穿马路的小男孩,再角色换位,如果自己是两个小孩子中的一个,听了交警叔叔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做)?

  对于身边常见的例子,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当起了小交警,有的说:“我会说,小朋友,在马路上拍球很危险,过马路时你要左右看,而你却把注意力放在球上,看不清周围的情况,这样车来车往很容易撞到你。”有的说:“我会先把这两个同学送过马路,再教育他们。告诉他们过马路时要把球抱好,走斑马线,如果很想打篮球,可以到小区的篮球场去玩。”

  一个个“小交警”说得有条有理,接受教育的小男孩也纷纷表示要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随后我们又进行了读记交通安全规则儿歌,让它有效地指导于学生具体的交通行为中。

  活动五:拓展延伸--让规则融入生活

  “听听激动,做做不动”是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去做”呢?我设计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在生活中不守规则的情况,给自己定一项规则。有的说:“我站在队伍后面,每次升旗因为看不见前面,我就喜欢踮着脚跳起来看,还被后面班级的老师批评过,我给自己定的规则是,以后参加升旗时要站直,就算看不见也还可以仔细听。”还有的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家庭用电规则。以前爸爸告诉我插座不能玩,但我想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就用手去抠,结果被电麻了一下,我感到以后在家也要守规则,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这样互相教育,自我教育中,水道渠成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六、说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了规则的作用,在调查讨论、情景创设中较深刻地理解了规则的重要性,在定规则中让“自觉遵守规则”成为了自已的主动行为。

  之后,我们开展了评选“守规则示范生”活动,现在,曾经在楼梯间疯赶的学生知道靠右边走了,课堂讲话的学生能够主动听讲了,班级出现了人人争当示范生的良好氛围。

  走出课堂,回到现实,这中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只有不断跟进、反馈、巩固成果,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沟通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分果果》是托班社会语言互相渗透的一节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请听故事,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懂得有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吃,从而体验分享食物的快乐,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目标

  结合本班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节活动的内容,我拟定了包括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1、知道好吃的东西要与别人分享。

  2、尝试用短句表达想法。

  3、体验与别人分享食物的快乐。

  三、活动的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体验分享的快乐。难点是尝试表达想法。

  四、教法与学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题,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采用了观察法,启发提问法,开展本次活动,操作法,表演法来等活动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五、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完整的苹果,让幼儿观察,又红又大的苹果,小朋友想不想吃它?可是该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吃到这个大苹果呢?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进而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二)倾听故事

  出示《分果果》大故事书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倾听。

  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好看的故事书,故事的名字叫做《分果果》看,书上都有谁呢?故事里的宝宝遇到了和我们一样问题,我们来听一听,故事里的宝宝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交流讨论、初步体验

  教师依次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故事内容。

  如:宝宝先把苹果给谁吃?爷爷是怎么说的'?

  最后一个苹果给谁吃了呢?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宝宝吃到苹果了吗?为什么大家都夸宝宝是乖宝宝?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书中的内容,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已有的经验,幼儿通过思考,了解本次活动的基本内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四)合作交流,巩固新知

  这个环节,两名幼儿为一组,互相直接送苹果,并说xxx请您吃。”然后自己再拿一块苹果吃。

  (五)表演

  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戴胸饰扮演爷爷奶奶,另一组扮演宝宝,宝宝给家人一块苹果,并说:xxx请您吃”然后自己再拿一块吃。因为年轮偏小,此项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动,让幼儿感受到与人分享食物的快乐,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活动延伸

  我用了提问法,在问答的过程中幼儿用比较清晰和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所学的内容,然后我在围绕活动的重难点和活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我又设计了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中投放柔软的娃娃,仿真的食物,沙发,电视等等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进行模仿游戏。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说明:这里强调“过程”,即: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1、我先采用演示法,让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并引导他们观察,发现底占几格?高占几格?面积是多少?接着运用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用手中三对不同类但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凑成平行四边形,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观察,去发现: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特殊三角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它们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等于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归纳、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2、最后来验证推导出来的面积公式的正确性。整个探究、推导、验证过程,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小组合作:再试试用两个完全一样钝角三角形来拼,会怎么样?

  小组讨论:通过以上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一、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

  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三、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四、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所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巩固拓展。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ah÷2

  =100×33÷2

  =1650(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650平方厘米。

  1、完成课本85页做一做。

  2、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2、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3、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那么形状也相同。 ( )

  4、在一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 )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63页练习十六第2题、第3题、第4题.

  八、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 ÷ 2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曲靖农业学校的选手,今天我说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必读课文《合欢树》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合欢树》是一篇回忆母亲的优秀散文,在本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主要是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在感受史铁生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的同时,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单元总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

  品味文中平淡朴实的语言,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三)教学重、难点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歌。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我确定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体会母亲伟大的形象,感悟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

  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认识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基本思路。

  第二课时:把握母子亲情,感悟合欢树。

  (五)学情分析

  学习主体是一年级学生,优点是:活泼、好动,喜欢合作,善于思考,学习认真踏实,缺点是:大多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应让他们多读、多思、多动,自主合作,积极探究。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把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前提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集体讨论法

  3.读书指导法

  4.任务驱动法

  (二)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学法及能力培养是: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

  本着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部流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从易到难,从浅入深,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感受背景音乐(阎维文《母亲》)的同时,展示图片。同学,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有这样一位残疾人作家,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却残疾了双腿,是他母亲一直用浓浓的母爱支撑着他的世界,陪伴他行走在人生的路上。这就是史铁生。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感悟他为我们描写的母子深情。

  (二)走近作者,触摸文脉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21岁双腿瘫痪,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合欢树》作为史铁生歌颂伟大母爱的典型范文,文中深切的母爱,触发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秋天的怀念》所表达的情感和《合欢树》非常相似,有助于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所以,请先听《秋天的怀念》朗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基础知识——前提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圈点起来,让学生自己根据字典或语境推断。)

  生字:呛(qiàng) 逛(guàng) 诓(kuāng) 胯(kuà) 灸(ji?) 敷(fū) 生词:虔诚:恭敬而又有诚意。 惊惶:惊慌、害怕。 侥幸: 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 侍弄: 整治;料理

  2.朗读课文(采用各种形式)

  3.反复熟读课文,理清文章基本思路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6):追忆母亲;第二部分(7-12):思索合欢树

  (四)读中思考,随文感悟

  1.细读第一部分,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1)速读课文看作者写了人生哪几个年龄阶段的哪些事?

  明确: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先圈点出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再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细读,边读边思考。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2)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①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举出实例。(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②通过这些描写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本环节采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的形式完成。)

  儿子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变化):不理解母亲的苦心→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2.分析第二部分,感悟合欢树

  任务一:找一找,说一说

  (1)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2)根据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为什么母亲会栽种这课合欢树?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学习基础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朗读文本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整合材料,逐渐养成带着任务主动学习的习惯。)

  任务二:论一论,悟一悟

  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自悟自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三:探一探,写一写

  作者说:“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文章的细微动人之处,升华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播放背景音乐(满文军《懂你》),展示母爱图片。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事呢?趁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快回家吧!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作业:史铁生用一棵合欢树,凝聚了他对母亲如此深沉浓厚的情感。想一想,我们自己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爱?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由文本到人生,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亲情,珍惜亲情,懂得感恩,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获得成功的愉悦,不断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当然,也存在很多的遗憾、不足之处,如不能兼顾所有学生,有些教学问题分析不深入等。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还要多钻研,多请教别人,使自己不断进步。

【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2.【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3.【精品】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4.说课稿汇编十篇

5.说课稿模板十篇

6.【精华】说课稿汇编十篇

7.【精选】说课稿汇编十篇

8.【实用】说课稿汇编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