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6 12:33: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编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汇编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1、提问: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4/7÷2=2/7吗?你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 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你们看,这样,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了什么算式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作用?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教学中,重在让学生汲取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在教学前,我充分研究教材,理清文章的脉络,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二、说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旨在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识记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灰意冷”、“一无是处”等词语。同时,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初步培养质疑的能力。通过学习,能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变化,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相信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4个生字“差、 止、 叹 、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心灰意冷、一无是处”等词语。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懂得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自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玉米心情的变化。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懂得: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悲观灰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4个生字。

  2、读懂课文,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懂得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自信。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

  1、抓关键词提出问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学生初步具有提问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大胆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入新课学习时,抓住关键词:心灰意冷。让学生根据词义来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几个问题涵盖本课重点学习内容,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和感受这个很棒的玉米心灰意冷的心理变化过程。另外,我们的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往往借用参考书,并没有真正理解,这节课中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课文上下文、借助课件理解词语。

  2、让学生自主识字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认识生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体会识字的乐趣。在写字教学中,抓住难写字:“差、荣”来扎扎实实的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够正确书写。

  3、让学生在不断朗读中体验情感。

  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篇文章文词精美,情感丰富,很适合学生练习朗读。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将“读”贯穿了教学始终。有自由读、个人读,可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读,读出玉米过去样子和现在样子的鲜明对比;还有入情入境的读,让学生当玉米说抱怨的心里话、夸老婆婆的玉米、感激老婆婆等等。创设语文课堂中朗朗书声的氛围,让学生通过朗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等语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课文的语言情景,从而教育学生坚强面对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四、说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我的理解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课件要为教学服务,要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我们只有合理利用课件,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注意力不太持久,因此课堂上,我利用课件、玉米表情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利用教师自身语言的描述,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对于这篇篇幅较长,含义较深的文章,教学中总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其中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教材先安排画图解决图形的实际问题。P89例题如果让学生直接思考解题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分析比较困难。教材先启发学生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平面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

  在画出平面示意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有了直观为依托,学生就能看出需要先求长方形的宽。而从图中就能直观地很快知道如何求出长方形的宽,从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策略解决问题,就能体验画图策略的有效性,感受直观图作用,乐于用这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坚持让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借助图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还要让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千万不能见一题教一题,过多地补充范例,把教学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难点:

  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吗?(列表)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疑:今天,我们将研究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二、教学新课

  1.问题导入,激发需求。

  (1)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谈话: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在你头脑中是不是很清楚了?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将这个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

  (3)思考后交流: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2.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让学生尝试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教师指出:画出的图要让人更清楚地看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交流:学生在投影上展示画的示意图,说说是怎么画的。

  (3)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你觉得哪些图画得好?哪些图需要改进?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正确的标注。

  ②所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4)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讨论修正自己的草图。

  3.探索思路,解决问题。

  (1)谈话:要求这个长方形(指着图)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长方形的宽)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增加的18平方米正好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与3米的乘积。

  (2)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3)集体交流,提问: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4.回顾反思,提升策略。

  (1)谈话:我们再来反思一下解题过程,我们经历了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很重要?我们运用了什么策略来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示意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巩固策略

  1.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题目的文字部分,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题目。

  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指名展示所画的示意图,并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

  150 ÷ 5 × ( 20 - 5 )

  = 30 × 15

  = 450 (平方米)

  方法二:

  150 ÷ 5 × 20 - 150

  = 30 × 20 - 150

  = 600 – 150

  = 450(平方米)

  提问:这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想的?在解题的过程中都要先算出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重点问: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长?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宽?

  (3)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相比,复杂在哪里?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各自读题,弄懂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学生尝试画出示意图,并交流。

  (3)谈话:我们在上学期曾经学过用列表的办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你能把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成表吗?试一试,如有困难可向同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4)谈话:下面大家开始列式计算,可以看着图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看着表格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6)把不同的算法在班内展示,并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小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灵活地选择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与体会?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和他们亲近的人。虽然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但那些人究竟给了他(她)怎样的爱?这些爱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去珍惜和回报这些爱?这些恐怕是一年级学生从来也没有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和细心体会过的问题。

  在描绘他们形象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表现生动的表情。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记忆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为今后的主题创作打下基础。对于人物表现这些课,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不至于发现不了特征,使作品流于一般,从此对表现人物失去信心。

  本课选自于浙美版第一册18课《画画亲近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等相貌特征,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2.技能目标: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等特征,初步进行人物的绘画练习。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表现最亲近的人,增进对最亲近的人的感情,学着用感恩的心面对自己的家人。从中认识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抓住人物特征,表现亲近的动作和表情。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形象感受,力求生动。

  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很难要求他们像成人或高年级学生那样边看,边分析,边表现。虽然有照片作为参照,但他们创作时仍以记忆为主。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这一阶段学生观察物象及表现人物的特点,便于正确引导。

  二说学生: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人物的表现还属于第一课,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学会观察并表现人物的特征,不至于发现不了特征,使作品流于一般,从此对表现人物失去信心。学生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于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学会了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也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画面。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把兴趣放在首位了。所以在学生画人物时,教师应更多关注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那种情感的交流,对于人体的比例等要素则不必过分苛求。“精确不等于真实。”心灵的“表现”,在于尽善尽美地“表现他的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最亲近的人的关心画进去。

  三说过程:

  1、课前谈话,帮助回忆;

  2、尝试表现,观察评述;谈谈“破原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表现人物脸型时,多半为圆型,所以今天我以学生的作品进行深入,结合照片找到脸型的区别,从原生态的学生作品,然后借助照片放大,发现脸型的凹凸,再到寻找自己家人脸型的变化,这一系列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从点”到面的基础。发现了许多脸型的变化,现在我们画的才是最爱你们的家人的脸型。

  3、欣赏作品,激发创意;

  4、学习技法,表现“亲人”;今天我与学生尝试的是一种新的材质卡美纸,他的特点为底色很漂亮,可以用橡皮擦出亮面,所以本课教学中对新材质的运用也是一个亮点。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6、课堂总结,研究拓展;

  课虽然是结束了,但是我知道,我的思考并不能到此结束。一次公开课是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后的反思、总结更能让自己更快得成长起来。希望大家对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

  感谢大家给予的这次锻炼的机会,也感谢我们的朱特,冯校长,师傅阿朱对我这次上课的帮助。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意图

  动物是幼儿最熟悉又是十分喜爱的,小朋友喜欢去亲近他们,模仿它们,尤其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生活中,做客成为了朋友间交流的普遍形式,是幼儿熟悉而且向往的活动,这在平时的区角活动中就不难看出,但是小朋友不知道如何进行交往,因此有便于引导幼儿学会简单的作客礼仪。《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字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我设计了小鸡做客这个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数概念,了解简单的交住技能。

  二、说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物的一一对应。

  2、乐意与人交往。

  重点:感知5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物的一一对应。

  难点:根据数量、颜色、花瓣三种特征,掌握数与物的对应。

  三、设计思想及教学特色:

  (一)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游戏化是本次教学活动的特色之一。本次活动,我以幼儿感兴趣的做客为主题,通过打扮自己,送礼物给蝴蝶,和朋友一起做游戏,打扮好朋友,帮蝴蝶绣地毯等情节,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把教学目标寓于游戏之中,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探索,使幼儿学得开心,学得快乐。

  (二)环节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从单一特征按数量一一对应--按颜色、数量两种特征进行一一对应,再到按颜色、数量、花瓣三种特征进行一一对应。

  (三)教具操作性强,利用率高。

  1、封塑后的小鸡挂饰,不仅不易于撕破、损坏,而且便于幼儿随时地进行粘贴操作,还有一点对幼儿的操作结果,更是一目了然,便于老师进行评价。泡沫垫子也是如此。

  2、花的多次利用。第一次:用花打扮自己,根据珠子的数量戴相同的花。第二次:把花送给蝴蝶,按不同颜色送花。第三次,打扮地毯。根据珠子的颜色、数量,绣上相应颜色、数量、花瓣的花。一次的花进行了多次的利用,提高了教具的利用率,同时减少老师做教具负担。

  3、我在每朵花的其中一瓣花瓣上画上了花纹,这是因为我考虑到环形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它们在数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出现不知道从哪一瓣开始数现象,因此我有意识地在一瓣花瓣上做了一个记号,潜意识地给幼儿在数的过程中做了一个记号,幼儿可以从这瓣有花纹的花瓣开始数起,帮助幼儿正确点数。

  四、说过程。

  主要有三个环节。

  1、游戏导入。

  2、到蝴蝶家作客。

  (1)打扮自己

  (2)打扮同伴

  (3)帮蝴蝶绣地毯。

  3、道别。

  环节一:

  交待角色,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跟着"妈妈"一起做动作,把幼儿很快地带入角色中。

  环节二:

  1、交待做客,打扮自己,根据珠子的数量,戴上相应的花。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初步感知数量,根据数量的不同,掌握一一对应。

  2、设计送花给蝴蝶,一是为了提高教具的利用率,二是为下一环节做了一个铺垫。

  3、听音乐找朋友。不仅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幼儿练习的密谋,更重要的是给后面给好朋友打扮搭了一个桥梁,使活动很自己然地过度到下一环节。

  4、打扮好朋友。目的是让幼儿根据数量、颜色两种特征进行一一对应。同时也是帮助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是目标二的体现。另外拍照片和蝴蝶留影,一是成功的体验,乐意与人交往,二是起到了一个检验的作用。

  5、帮蝴蝶绣地毯,目的是让幼儿根据数量、颜色、花瓣三种特征进行一一对应,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这主要通过示范、讲解操作来突破难点。

  6、跳地毯舞,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节三:与蝴蝶道别,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游戏。

说课稿 篇6

  我今天要说的是《体育与健康》(水平四)篮球运球和跳绳拓展练习的教学。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运球基本技术和跳绳的拓展练习。下面我把本次课的设计思路、教材特点、教学程序、学生分析、教法选择等方面做一下简要介绍:

  一、设计思路

  根据本学期教学计划,本次课确定要完成主要任务有:1、运球技术动作的学习;2、通过此次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篮球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3、通过跳绳练习增加学生的锻炼手段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精神。因此,针对本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动作的能力,结合《体育与健康》水平四的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认知目标:学生能意识到运球的重要性;会进行运球游戏和竞赛;在课的过程中积极进行观察并能完成各项练习内容;

  (2)、技能目标:巩固运球技术;70%以上的同学能掌握运球基本动作和跳绳的拓展练习,90%的同学能在活动中完成相关的锻炼内容;学生自主练习的能力增强;

  (3)、情感目标:积极思考探究;敢于表现自我;与同伴合作愉快;对体育健身产生一定的兴趣,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

  二、教材特点

  本次课的教材是篮球的运球与跳绳的拓展练习,运球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运球是全队进攻的基本保障,是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其他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重点解决学生运球技术学习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竞赛打好基础。跳绳的拓展练习重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课的学习要点与重难点是:

  1、运球的技术动作

  动作要点:运球时手腕要放松,向下挤压动作拍球,而不是抽打动作;运球是应该抬头,时刻观察场上情况。难点:运球的正确手型和运球姿势。

  2、跳绳的拓展练习

  重点:学生观察图纸提示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和创新练习

  三、教学程序

  因为篮球的教学技术含量较高,教起来比较单调枯燥,所以本次课尝试在内容选择安排上进行创新(安排了4个 环节内容),首先侧重于营造能吸引学生喜欢篮球的氛围,安排了学生学习篮球操,在比较轻松的活动中导入课,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设计了 “抢西瓜”小游戏,目的在于营造轻松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练习的空间;第三是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技术进行提升阶段,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如“为什么要学习运球?运球动作要领有那些?等问题),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第四是指导学生进行运球过障碍练习;设置了运球游戏,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在跳绳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先对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观看图纸,各组自定练习内容和目标。老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由各组学生表演练习成果。

  四、学生学法及场地器材的分析

  学生学习方法主要以模仿学习、观察法、合作练习以及探究学习法为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为避免学生对运球练习产生枯燥感。要求学生带问题练习,在练习中找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其他难度动作。跳绳练习要求学生能去模仿和研究多样的跳法,用合作学习法和探究法提高自身运动技能。场地安排为两个篮球场。主要器材为篮球、各类跳绳和技术图纸。

  五、教学方法

  针对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遵循“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构建互动的课堂”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激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的导入阶段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NBA、CBA的 篮球明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明白成为篮球明星的梦想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其次引入了篮球操的练习,引导学生去感受篮球给他们带来的欢乐,通过篮球操来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与众不同。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

  2、游戏教学法

  在本课的教材运球的学习中使用“游戏教学法”——即“抢西瓜”、“运西瓜”。游戏的内容就是本次课重要学习内容——运球。此教学方法运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运球的要领。

  3、自主教学法

  本次课想借助形象直观的展板来提高学生对跳绳的认识,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的练习。展板上介绍了多种跳绳练习的示意图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看图练习环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看图和练习过程,及时地给于帮助,有意邀请部分学生们上前亮相。这种教学方法能给学生自主活动和相象的空间;为学生创建展示风采的平台;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启发示范教学法

  学生在看图练习的过程中有了对跳绳运动新的体会,对于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事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试着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各种跳法的要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正确动作概念有好处,同时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5、团队(合作)教学法

  准备在跳绳的拓展练习中运用团队(合作)教学法。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新的跳绳技术动作和游戏。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通过组织小团队练习或分组比赛,一方面可互相促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运动密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六、课堂程序

  1、集合整队——指导体育委员集合队伍;进行课堂常规教育。(约2分钟)

  2、激趣导入阶段——引入“篮球操”进行准备活动;学习原地运球——“抢西瓜”。(约5分钟)

  3、行进间运球阶段——鼓励学生大胆自主练习。(约5分钟)

  4、分组竞赛游戏——进行竞赛游戏安排;结合教学要求进行点评。(约10分钟)

  5、启发指导练习阶段——教师关注学生练习过程,引导学生来当“小老师”说说跳绳新跳法的动作要领;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归纳、总结。(约15分钟)

  6、结束阶段——带领学生进行放松练习;课堂总结;整理器材。(约3分钟)

  本次课我之所以选择这样教材内容、教法及设计程序,主要来自教学中的体会。有不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浓厚,但是他们往往不愿在球性及基本功上下功夫,最好一到球场马上比赛或投篮练习。忽视篮球基本功的学习,学生就学得不扎实,技术提高慢、不规范。平时的自我锻炼手段少,内容单一。另外也想尝试在教学营造一个相对更自由宽松的环境;希望能通过让学生看展板、自主练习及分组竞赛游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关运动技能。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开汽车是幼儿模仿成人生活的交通活动,是小班幼儿所熟悉又十分喜爱的游戏方式。"开汽车"游戏活动的题材力图以宽松、有趣的游戏背景,吸引幼儿看看、说说、唱唱、玩玩。因此这一取材符合新《钢要》中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活动安排充分体现在生活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幼儿对数的意识,感知数趣,开汽车活动即是角色活动又是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因此这一教材蕴含多种教育价值,首先它具有很强的游戏性,是幼儿自发的活动,能让幼儿在模仿成人活动的游戏中身心得到满足;其次它又蕴含着科学价值,汽车号码一一对应入座的数量关系;同时乘车产生的文明行为则是培养幼儿道德文明的好时机等等,因此整个教材目标具有很强的整合性。

  另外,本学期我班的班务计划中教学措施提出,在当今"冷落"游戏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重审游戏的发展价值,仍坚持游戏为自主方式,开展活动。所以教材"开汽车"即符合纲要精神目标和小班年龄特点,同时贯彻着本班班务计划的措施方法。

  二、说目标和过程

  教学活动以认知情感为两条主线呈现,以秋游为线索,以乘车为形式,设置整个流程:观赏汽车--买票-上车入座-乘车游玩-开车回园。

  本次活动目标:

  1、能按物点数1-3点。

  2、通过乘车游玩找找与"胸饰"相同样的物体,培养幼儿观享能力。

  3、在游戏中感受乐趣。

  本次活动重点是能按物点数,因为这是活动开展的出发点是基础;但并未让幼儿说出总数。难点是找到自己胸饰点相同的座位和动物,为什么呢?首先掌握了这个方法,幼儿才能完成游戏活动,其次小班幼儿对总数的守恒不太理解,活劝中提出让幼儿寻找是"同样"的物而不提"同样多"。因此幼儿寻找是凭着:①点数的形状;②点数排列位置;③点数的守恒为向导寻找座位和动物,凭的是观察。为解这一难点,我在活动中以情境示范,幼儿亲自操作,检票员"监督",打乱排列规则寻找动物,递进性环节来完成的,体观从感知到操作的过程,从而更好的解决难点。

  三、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开出三辆汽车,以"·· "先呈现,教幼儿学习点数;继而再开出"···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同点数;最后"· "呈现,幼儿独立目视口答完成。

  第二环节:买票-找座

  在买票中继续学习点数,点完后再去找与胸饰相同的座位,是重点的巩固。难点的第一次解决。

  第三环节:秋游-到动物园

  在下车到动物园寻找与自己胸饰相同的动物游玩,是难点递进性解决。

  四、说活动特色

  1、认知、能力、情感三条主线较为清晰,活动流程自然,取材生活,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活化,游戏化。

  2、面向全体,积极参与。

  教学形式的趣味性符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活动中采用有趣的教学形式乘车,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每人当司机,人人去秋游,极大满足小班幼儿喜欢操作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真正达到面向全体,生生互动的目标。

  目标:

  1、能按物点数1-3

  2、通过找找与自己胸饰相同的点数的`物,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3、在游戏过程中树文明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重点:

  1、按物点数

  难点:

  1、能找出与自己胸饰点数相同的座位和动物

  准备:

  1、三辆汽车;

  2、车票、胸饰等;

  3、了解"自动售票机"、"候车厅"等内容

  过程:

  引子:以汽车喇叭声引起幼儿注意兴趣,引出课题开汽车。

  一、观察车号,学习按物点数:

  1、开车第一辆"·· "的汽车,教师示范点数·右手指从左到右按物点数。

  2、同上方法分别开出"··· "和"· "的车,让教师和幼儿共同点数。

  二、买票点数,准备乘车去秋游

  1、介绍自动售票机和如何买票:①每人买一张买后回到候车厅点点数数自己的车票点数;②排队买票。

  2、请能干的三位小朋友买票示范。

  3、请幼儿找到售票处购买票到候车厅等候,并相互说说数数。

  三、票位对齐,检票上车

  1、检票员上车。

  2、布娃娃示范上车:①先点数自己的票;②再看车牌号,相同的就坐下(来回);③安安静静等候小朋友上车。

  3、请小朋友上车找自己的座位。

  四、乘车秋游,找找同点数动物游玩:

  1、幼儿跟着乐音学开汽车;

  2、到达动物园,下车,寻找与自己胸饰点相同的动物游玩(结1)。

  3、带小动物同去游玩,再次找到自己的座位。(根据具体情况)

  4、上来老奶奶,带奶奶找座位。

  五、汽车到站,一起去儿童乐园。(结束2)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本课图像与眼睛是湖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第一单元第二课,该单元的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已经让学生了解了“美”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懂得是美术作品的定义。第二课《图像与眼睛》就是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要素就是点、线、面、色彩、明暗等等,这些要素构成的主要形式就叫图像,教材中阐述了图像的真正内涵,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与再现,而是有着不同的特征与表现形式,根据图像的不同特征,美术作品可分为具像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三大类型。本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分类,理解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方式,怎样去认识去欣赏这三类作品,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定义如下:

  二、 说教学目的

  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了解美术作品包括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三大类

  2、理解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的内涵、特征及表现方式

  3、学会如何欣赏这三类作品

  4、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综上所述,本课的重点应该是

  了解美术作品的种类,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的内涵,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的局限

  难点:初步掌握欣赏这三类作品的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利用直观的多媒体图片结合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进行启发式教学,比较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比,启发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

  学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通过亲自动笔作画来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异同,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它们的表现形式。

  五、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入场时,播放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同时配上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艺术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

  2、导课

  我觉得本课的导入尤为重要,应该打破常规,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先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画一条鱼,其他同学也同时开始画自己的鱼,要求不能和别人画的一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等学生画完后提出问题:

  你们觉得黑板上的鱼哪条鱼画得最好?为什么?最不喜欢哪条鱼?为什么?

  学生大多数会支持画得很像的才是好,画得不像的就不好,这时老师指出,其实不管是画得像的还是不像的都是美术作品反映出来的图像,欣赏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看像不像,因为美术作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内心的感受。有像的,有不太像的,也有完全不像的,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比直接了断的介绍更有悬念,和吸引力。因为美术鉴赏的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几幅名画,而要学会如何去欣赏分析各种美术作品,理解它们内涵。

  3、学习新知

  ①了解美术作品的分类:根据图像的不同特征可分为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

  ②、欣赏、理解具像美术

  展示中、西方的具像美术作品(重屏会棋图,贵妇人,刘胡兰)让学生欣赏,同时老师作简单介绍,提问:这些画面上画了什么?画得象吗?看懂了吗?表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并写下来。

  老师归纳并小结什么是具象美术,并用绘画与摄影比较,让学生理解具象美术虽然画得很像,但不是被动地再现客观物象,它注重典型意义和人物的精神世界。

  ③、欣赏、理解意象美术

  展示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夏加尔的《生日》,毕加索的《公牛》朱耷的《荷石水禽图》让学生欣赏,提出问题,这画面上的人物,动物画得象吗?

  你从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

  你觉得艺术家要表现什么内容?

  艺术家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图像的形体比例,色彩,意境等,与具像美术比较,归纳出意象美术的特征,使学生明白不能以用欣赏具象美术的方法欣赏它们。

  (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注重主观认识和情感渗透,采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法,或突出结构特点,或强调色彩感受,或打破时空概念,营造出一种幻境)

  ④、欣赏、理解抽象美术

  展示康定斯基的《即兴》,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成》

  提问画面上画了什么,像什么?这些作品令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形式角度来理解抽象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家的情感表现。

  小结抽象美术特征并讲授热抽象和冷抽象(抽象美术指的是完全不可辨认的图像。这类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而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的衡量标准不是形象的准确与否,而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旋律、节奏等因素是否让人感觉舒服。 )

  播放抽象绘画视频,让学生感悟抽象美术的内涵。

  展示书法作品(张旭)篆刻作品(齐白石)

  提问这些字写得好吗?怎么欣赏这些篆刻?

  小结书法作品与篆刻的艺术特征。

  展示抽象雕塑作品,老师再次讲解抽象美术的特征与表现方式

  4、课堂实践

  a、分组画画,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今天的心情:

  1组:具像 2组:意象 3组抽象

  教师抽样点评并采纳学生的意见。

  b、展示各类型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按具象、意象、和抽象三类进行分类,并分析他们各自在形体结构色彩线条等方面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表现的形式各种各样,有具象的,意象的,抽象的,我们不但要能区分他们的种类,更要学会欣赏它们,理解这三大美术作品内涵,要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的局限,也要学会以各种形式的图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情绪等。

  五、作业:将具像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绘成表格,并以实例进行说明。

  六:教学评价:

  1、 对老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2、 学生课堂实践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说课稿 篇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坐井观天》。“坐井观天”是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课时中,我带着学生从读中悟,悟中读,反复品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又利用简单的小实验,让故事深含的寓意跃然纸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已学生字。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阅读能力。

  (2)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二、说教学重难点 :

  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我采用图片、多媒体课件、头饰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说学法: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标。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手段掌握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3、说教学手段的运用

  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课文的教学分为: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研读对话——演读入境——抒发感情,升华情感几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看了“坐井观天”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猜测。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理会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面,如“谁坐井观天?”“为什么要坐在井里?”“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等,然后在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中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就抓住了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内容的心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势引入本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采用动漫播放,让学生听完后,想读一读的站起来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然后提出思考问题:他们在争论什么?指名说说,教师随机点评。并结合图文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 井底 ),小鸟落在( 井沿 )。理解“井沿”,并举实际例子,如:桌沿、床沿等帮助学生理解。

  (三)研读对话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学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以学生的朗读体会为主,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辅。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浅,阅读积累少,很难从字里揣摩出青蛙在井底目光短浅,不信小鸟说的话。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而后再仔细品读。

  1、研读第一次对话。读完后让学生自己交流读懂了什么?

  (指导学生读出小鸟又累又渴的语气,还可加上适当的动作。)

  2、研悟第二次对话

  A、学生自读第二次对话,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空不同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接触到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句子。)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B 、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理解“大话”,同时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说大话对不对?(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动手体验:学生用纸卷成筒看天,再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C、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并说话。

  D、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通过比赛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并提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E、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F、分角色朗读。

  3、研悟第三次对话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A、分角色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小鸟和青蛙都笑了,为什么?有什么不同吗?并用“一……就……”说话。

  B、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对话。(朗读时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的态度。)

  C、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四)演读入境

  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习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指名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

  (五)抒发感情、升华情感

  理解寓意是本文的难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揭示寓意,突破难点。

  ,《坐井观天》说课稿(示范)标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大全, 《坐井观天》说课稿(示范),

  拓展延伸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学了寓言后,你明白了什么,想说什么,选择喜欢的方式交流。

  (说明青蛙见识少、目光狭小,而小鸟则见多识广。得出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的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2、假如青蛙听了小鸟的劝说,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些什么?说些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3.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天----井口那么大

  (目光狭小)

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读读记记“储备、不甘落后、千方百计、”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一些情境,在情境中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读动作、心理、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松鼠的可爱和我们对松鼠的喜爱。

  【设计特色】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重点体会人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强化感悟,以读为本,相机点拨,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我着力带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松鼠和我们一家人相处中,一些重点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句子,体会松鼠的可爱,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以及这之间表现出来的人与动物的和谐与美好。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前后三次读课题,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2、以读促悟,以读品文。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宗旨。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力求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语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丰富学生的表象,来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另外,也尽力做到读书有层次。初读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提高学生浏览课文的能力。深入读有感受,边读边画认为有趣的句子,目标明确。理解感悟后有感情地读,扣住重点字词,通过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结合课文,拓展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在第二件事情中,采用想象的手法,让学生化身于家里人,充分抒发情感。再是,课文学完之后,结合本单元的《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把书介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课上学到的知识走向广阔的知识海洋,不仅能巩固课堂上学的知道,而且能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多的能力。努力朝使“略读课”成为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精选说课稿汇编10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汇编10篇

2.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

3.精选说课稿汇编9篇

4.【精选】说课稿汇编4篇

5.精选说课稿汇编4篇

6.精选说课稿汇编六篇

7.【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

8.【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