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1 17:28: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合集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说课稿合集5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背景: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特别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本文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选编意图:

  《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阻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这也就是对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由于本文的特殊背景,加上教材意图及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只有充分注意并努力体现其工具性、人文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多方位的统一、整合,才能挖掘出本文的精髓,承载新课程的理念,挥发出语文课堂应有的底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抓住课文的叙述和描写感悟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深化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感受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的扭力。

  三、教学设计及意图说明:

  (一)立足人文,激情引趣

  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几条歇后语,

  出示歇后语: 东吴招亲—— 张飞吃豆芽—— 刘备借荆州—— 关公面前耍大刀——

  让学生试着猜猜后半部分。并说说几条歇后语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导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游传》并称四大名著,长期以来,不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产生了许多三国歇后语、三国成语、对联等。大家喜欢三国故事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

  【从生活出发,从原著出发,使课文的教学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自然引入,又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题质疑,以疑导读。

  提问:在这四个字中,哪个字是中心?(借)

  围绕这个字,你对文章的内容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谁“借”?为什么“惜”?怎样“借”?“借”到没有?

  【以课题为辐射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概要,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边的阅读明确了目的。】

  (三)略读课文,了解梗概。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弄清课文故事梗概,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技巧。】

  (四)读悟结合,品评人物

  l、解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

  【以“体会人物特点”的形式分析课文,从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文本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学的多维目标归于一统,更明确、更宽泛、更人文化,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思想留有较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发掘教材的内涵,使之更富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格局,激活整个教学的过程。】

  2、集体交流,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集体交流通过阅读感悟到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叙述描写出发,对人物的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言出有据”。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评价,要着眼于借箭前后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多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联系自己课外了解、积累的《三国演义》故事来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独立阅读并形成自己见解的过程就是学生独自与文本对话、并对文本进行检索、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完整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了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进行外化的过程,学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之进行辨析、判断、吸纳的过程,既充分体现自主性,又实现相互间的互助与共享,还变单向性交流为多向性交流,优化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3、感情朗读,品味人物特点。

  选择你感受深刻的章节、段落或对人物的描写,采取不同的形式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质量。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经过学生深入探讨,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已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实现了情感的 “内化”“吸收”的过程,朗读则是对己理解的思想内容的“外化”“升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也就是“在读中悟”和“以悟促读”的有机结合。]

  (五)拓展延伸,回归人文。

  1、有借必有还,“借”的箭到底有没有还,怎样还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利用课外时间读《三国》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关《三国》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 “寻找生活中的《三国》”主题活动,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 。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师做教学上的交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对河大版的课本只是在评优课时接触到一些,所以在这里,只是就《四季交响曲》一课,把我备课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语文素养课标解释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每一课就要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安排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从三维目标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的东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上就很难体现实验教材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调动积累,联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对文本的独到的感悟。此外,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朗朗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有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二、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属于散文单元,其中有两篇著名的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抒发人生的感悟,《四季交响曲》是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但与以上两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写重点并没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节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而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理解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习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该课文的学习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习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习的批判,对公平、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对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所谓“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四季中蕴含的哲理。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品味写景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响曲》一课的具体教学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铺垫、品析、总结等环节。下面就其中重点的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季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春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个热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稳重的中年人,成熟丰厚,冬则是亲善长者,端庄肃穆。女作家杨林勃用她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抒写了她对四季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导语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铺垫;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导语形式很简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的老师很看重导入语的设计,的确,精美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的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将之与课文内容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但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导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为导语的效果而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其实,干净简洁的导入开门见山,既能顺利过渡,又能节省时间,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可能更为实用。

  (二)教学结构的处理安排

  1.整个课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块式”的形式。

  第一板块:教学铺垫——字词积累

  饕餮 蛰伏 滥竽

  情愫 请柬 桑葚

  思路:这些是学生容易读错和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理解词义是关键,还要会读。所以字词的积累是赏析文章的前提,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我觉得,在课堂上,不但让学生会识字,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二板块

  品读——整体感知、细节赏析

  思路:这是课堂讲授的主体部分,目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针对性的赏析,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这个大板块中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四季向我们走来——整体感知

  我们感悟了四季——美文赏析

  用心发现生活——拓展练习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读——品——悟”的模式,以读带品,拓展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读”贯穿于始终。这个目的在讲课时基本达到了。

  第三板块

  总结

  思路:关于文中内容及知识点的总结实际已在第二板块中得到了解决,在这里是表达教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为情感教育作结。

  关于“板块式”教学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板块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什么是“板块式”呢?板块式教学法是针对一节课,一篇课文而言的。把课文按照各个不同部分,分成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是为了授课时灵活使用而设定的。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几个优点,

  1.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的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课堂教学内容明显的表现为“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叫“微型课”,这就需要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3.由于“板块”的出现,就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板块式的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的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景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块设计为:积累、品读、感悟,也可以设计为学习活动一、学习活动二等等,比如我识字的板块的名称为“教学铺垫”,而从整篇文章来讲,文章语言优美含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我在设计时,就把自己的整堂课看作一首乐章,所以板块就命名为“乐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全文流畅的结构,以美的眼光来欣赏本文。

  这种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独创。给各位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课文:《紫藤萝瀑布》

  设计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一课主要以“雨”为主题,表现了雨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这节课主要由欣赏乐曲《踩雨》和演唱歌曲《踩雨》组成。欣赏歌曲《踩雨》描绘了孩子们夏日在雨中嬉戏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热情纯真的童心世界,歌曲分为三个层次。《踩雨》是一首甜美欢快的歌曲,旋律比较轻松,表现了孩子们在雨中欢闹的情景,充满了童真、童趣。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多种“雨”为主题的音乐,能感受不同的构思,不同旋律,风格情绪的变化。

  B、能力目标:孩子们能用欢乐、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尝试用所学的音乐表现手法为歌曲伴奏。

  C、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歌曲《踩雨》,学生能在音乐中感受体验踩雨的欢乐情绪,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3、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踩雨》 不同的构思,不同旋律,相同内容,风格情绪的变化。

  4、教学难点:

  体验表现生活与歌曲中踩雨的欢快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结合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始终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我把体验雨的快乐作为本课的重点部分。将教材中相关的音乐内容整合,以“雨”为主线,按“听雨——赏雨——踩雨——戏雨”为线索,对整堂课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法,启示谈话法,表演探究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把“快乐”的教学引入课堂中,学生能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主动而积极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流程

  1、组织教学

  播放钢琴曲《雨的印记》乐曲,学生随音乐自由律动进教室

  2、听雨

  1)、猜谜导入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2)、聆听各种雨声

  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调动他们的视听觉、情感同时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3)、创造活动

  通过摇晃自制的乐器,引领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表现下雨时发出的音响。使学生能更加亲切地感受、聆听雨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3、 赏雨

  1)欣赏歌曲《踩雨》

  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听赏领先,感受旋律的奇妙、欢乐的情绪。

  2) 复听

  通过模唱如(“沙沙沙”“哗哗哗”)、聆听、对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踩雨》的三个层次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并通过表演等形式来表现歌曲欢快,愉悦的氛围。

  4、踩雨

  1)、学唱歌曲《踩雨》

  听唱法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听、唱的能力;

  2)、视唱《踩雨》乐谱,

  首先,我创设情景,以四把不同颜色的伞将歌曲《踩雨》中的难点部分提出来,并以请同学们帮忙唱一唱伞上的歌,让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伞或者喜欢的旋律进行演唱,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展示的舞台,注重不同个体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在主动参与中突现出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歌曲难点的学唱变得活泼、有趣。

  3)、采用其它“雨声”演唱,避免演唱的疲劳,同时更加熟悉歌曲的旋律

  5、戏雨

  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踩雨的欢快与热烈,用丰富而具体的肢体语言创造性地表现踩雨。将生活与音乐融为一体。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用的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排练展演并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告诉我,现在的音乐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们用音乐的方式去表现和交流情感,并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学生沉浸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而我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出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采用创设情景法,启示谈话法,表演探究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把快乐引进音乐的课堂。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欢乐,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成长。

说课稿 篇4

  我所讲授的的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课程逐一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

  1.课程的性质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高专通信类和电子信息类各专业职业素质必修课,旨在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掌握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课程主要针对培养这类人才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目的而设置的课程。

  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主要有计算机管理员、单片机应用设计员、网络应用等,在计算机控制、单片机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行业中都将使用C语言作为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语言,C语言也是其它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前导课程,也是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水平资格考试(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考试中要求的主要程序设计语言。

  2.课程的地位

  计算机相关专业中,《 C语言程序设计》与《基于C语言的数据结构算法设计》、《VC++》、《VB》、《软件工程》及其它编程语言类课程内容联系紧密。按层次结构,《 C语言程序设计》处于最低层,是它们的基础,是其它几门课程的前导课。

  二、教学内容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学时为70,理论内容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按照程序设计能力,介绍C语言基本概念、三种基本程序结构设计、函数、结构体等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相应实训。最后完成一个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综合设计题目。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1、理论教学内容

  2、实训实验内容

  3、课程重点:

  (1)流程图的画法

  (2)while与for循环程序设计

  (3)函数的定义与参数传递

  (4)结构体的定义与引用

  4、课程难点 :

  (1)多重循环程序设计

  (2)二维数组与字符数组

  (3)函数的嵌套调用与递归调用

  难点突破方法:

  从基本语法规定入手 ,弱化实用性不强的细节 ,突出基本重点内容的掌握,以知识点的应用方法作为突破口,设置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和题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程序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数组和函数的运用

  ③掌握指针和位运算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①掌握C语言的语法

  ②会编写简单的程序

  ③良好的编思路和风格

  3、素质目标

  ①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编程的乐趣

  ②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

  ③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

  每次课都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通过一个任务掌握某个章节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教学目的明确。如讲授多重循环以制作实际生活中的“数字电子钟” 为例设计一个时、分、秒的时钟;讲授顺序程序设计“模拟交通信号灯”中红绿灯显示过程设计程序;讲授选择结构时模拟中央台“购物街”节目中猜测商品价格设计程序。学生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2、项目(案例)教学

  以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为主线,贯穿顺序、选择、循环结构和数组、指针等所有章节中,课程教学具有连贯性。同时结合现场提供实际项目案例(子项目)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项目目标,然后通过知识讲解、方法演示、实践演练、复习归纳,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软件开发。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应用案例有竞赛平分、红绿灯控制、学生成绩管理等项目。

  五、学情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是我校的校级试点专业,在试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将招生对象锁定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是由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较少,而程序设计能力几乎是零。因此在授课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

  六、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从事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对计算机语言知识有效的学习策略。

  (2)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去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

  (3)引导学生将所学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使学生觉得计算机有很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八、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考核主要侧重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利用C语言进行逻辑程序设计的能力。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教学资源

  1、教材分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C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教材的特点是: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示例程序,而示例程序尽量将主要的知识点演示出来,使读者对解决同类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满足初学者以及对程序要求不是很高的读者的需求,正好适合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2、参考教材

  ? 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向华.C语言程序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沈大林.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张晓蕾.C语言基础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 李辉.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许晓.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题与上机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与各位一起走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志向的远大,胸襟的博大。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而且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各层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二、设计意图: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思绪万千,我在想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人口巨人,竟让弹丸之地的矮子随意瓜分,占领、宰割呢?为什么我们国人面对侵略者不仅逆来顺受,苟且偷生,还纷纷为列强出谋划策,甘当顺民,甚至甘当汉奸,灭自己的志气,长他人的威风呢?再看看今日,日本首相参拜***,韩国有人削指明志,而为什么我们中国没有?为什么韩国人坚决不买日货,而我们国人有那么多人做不到呢?包括我在内。当然我不是说买日货就是不爱国。我在思考这些是不是与我们国人缺乏骨气、缺乏志气有关呢?是不是与我们部分民众思想意识里只有一家一姓,没有国家民族有关呢?再看看我们的学生自私成性,懒惰成风,有几个怀着目的来校读书呢?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篇课文教学能使我的学生了解一下我们中国曾经所受的屈辱,在历史中得到教训,使他们反思为何中华不振。同时,希望我的学生能从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点启发,反思自己读书的目的。

  基于这些思考,加上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让课文语言在学生心理活起来,去触动他们心灵。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接着通过周恩来与别的学生的对比,及与其他爱国之士的对比,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与博大胸襟。最后结合实际及周恩来的其他故事进行拓展延伸,让周恩来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再高大起来。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的考虑,结合本单元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胸襟的博大,志向的远大;引发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重、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五、教材处理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分三课时进行教学,本堂课是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1-8节,感悟“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一大原因。

  六、教学流程

  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我分四大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了解学情,揭示课题

  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每天脚步勿勿来到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读书?这种以闲聊的方式既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使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同时我也能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俗话说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闲聊引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实用】说课稿合集5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合集五篇

2.【实用】说课稿合集六篇

3.【实用】说课稿合集6篇

4.【实用】说课稿合集4篇

5.【实用】说课稿合集9篇

6.【实用】说课稿合集八篇

7.【实用】说课稿合集7篇

8.【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

9.【实用】说课稿合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