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9 22:32: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合集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说课稿合集8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植物的一生 》,本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第2册第三章第5节。在第一册相关内容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的植物,但学习只停留在宏观表面。而《植物的一生》这节课要求要从植物种子的结构、萌发,植物芽的发育,植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植物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上让学生从相对微观上的学习植物,内容较多也较详细的介绍了植物的一生生长状况,内容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实用性特点,并且为学习植物繁殖打下基础,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植物的一生》这节课前,学生基本具有对植物种子,芽及果实的认识,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因此教材要求学生在以往知识经验基础上掌握本节课内容。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正好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也不高,需要更多地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进行教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就《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这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说出种子的结构、学会区分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能熟练指出种子的各个部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的探究、挖掘,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种子胚的结构,因为这个知识点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必须要让学生牢牢掌握。而难点是正确说出种子某些结构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因为这个能流利有利于学生今后准确解答实际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了如下教具菜豆种子、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碘酒,另外,课外我还需对学生进行课前辅导,进行必要的分组。根据学习内容的主要性质,我始终贯彻启发性、直观性、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具体教学方法将采用如下:谈话法、实验法、讲授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本内容可以用一节课完成,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是情景导入,本阶段需要5分钟

  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现一组各式各样的,同学们在生活容易见到的种子,如菜豆种子、玉米种子、豌豆种子等,让同学们回忆起对种子的直观印象。这是因为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生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教学首先必须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观念。本环节的设计正是这一理论的应用。这一环节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我问问同学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些种子,作为什么用途?在与同学们谈话过程中可以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也能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有关的问题。

  最后,当同学们说种子可以长成幼苗时,我就提问:种子为什么可以长成幼苗呢?让我们从学习种子的结构来寻找答案。这一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二阶段是探索新知,大约25分钟

  在激活学生,调动学生的基础上,教学进入课堂活动阶段。我将本节课的实验用品发给各个小组,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刀片不发给学生),请同学们观察菜豆种子外形,说说发现了什么?接着让同学剥去种子外形,说说有哪些发现?再用放大镜观察,又有哪些发现?当同学们根据课本说出胚的结构时,我让同学们对照课本找出自己手中菜豆种子相对应的部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再讲解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种子的作用。接着,我再将玉米种子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再将剖好的玉米种子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且找出课本图中对应的部分。我指导学生将碘酒滴到玉米剖面上,观察发现问题,让学生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阶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取知识。

  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讨论:根据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有哪些共同结构,有哪些不同结构?

  在同学们归纳总结过程中,让同学们主动掌握区分有、无胚乳种子,单、双子叶植物。并能够举出几个例子。

  第三阶段是巩固新知,大约10分钟

  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新知识。因为根据记忆规律,遗忘在学习发生后就迅速发生,本着教学巩固性原则,我设计了几组练习题。先是一些基础性的填空题,后是书本中的几个思考题(实际应用题),每组练习题都有梯度,既能让学生巩固新知又能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第四阶段是反馈总结阶段,大约是5分钟

  我会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有目的地进行补救教学,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我首先引导学生把共同问题清理一下,理出逻辑顺序,针对个别问题分别指导。

  其次,我把知识点和能力点,重点和难点强调一遍,把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编成简单的顺口溜,有利于学生记忆。

  最后是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本相应作业,并预习下节课《种子的萌发》。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胚: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有无胚乳 有胚乳种子

  无胚乳种子

  子叶数目 单子叶种子

  双子叶种子

  我是根据知识线索来设计板书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老师。

说课稿 篇2

  速度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在运用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是对初中学习过的速度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我们今后学习运动学的一个基础。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从知识外延性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同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教材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理解速度的定义,

  能正确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②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③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 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基本现状的分析,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

  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和实例的引导,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3) 高中阶段的同学有一定得理性认识基础,对学习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对知

  识的渴望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因此我确定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通过所学的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对知识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得感性认识基础,但他们理性认识还有所欠缺,往往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要远远强于理性思维能力,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速度,平均速度以及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

  ①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②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教学过程:

  2.1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2.2组织新课

  我将举出两个实例,让同学们思考,并引导他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我又提问:“那现在请问大家,运动员甲和汽车A谁跑的更快呢?”这时学生陷入疑惑之中,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产生了矛盾,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我再点出主题:“这样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我们就引入这节课要学习的一个新的内容—速度”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

  2.3进行新课

  我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速度的物理意义,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到速度道理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量。

  在学生对速度有了新的印象后,我再对引入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求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我们就比较出了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出我要的讲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速度的定义。

  速度的定义既是重点于是难点,因为初中的时候,学生们就学习过速度,初中的定义是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为了让同学们能够理解速度的定义,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讲解,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够比较容易从常规思维能力向理性思维能力的转化,进而理解速度的定义是:“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速度是比较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这里可以通过定义来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再对公式进行分析,介绍速度的性质,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接着向同学们介绍速度的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

  接下来就是引入平均速度,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在引入的时候可以利用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的例子,分析他不可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就要给刚才算出的速度一个新的名称,这就引入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 2位移S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同时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平均速度是的注意事项,平均速度必须由定义来求解,必须指明是计算的那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接着,分析平均速度,因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的快慢,但是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物体在每时每刻运动的快慢,那我们怎样来描述物体在每时每刻的快慢呢?这里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就引导学生得出瞬时速度的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并讲授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直接讲解瞬时速度的大小就叫做瞬时速率,并让学生看书上的图2-10,并介绍瞬时速率的测量方法,通常可以由速度计来测量,还可以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介绍其他的一些瞬时速率的测量方法。

  2.4 小结练习

  完成这一项之后,本节新课内容就结束了,我又向学生举出一个紧扣本节新课内容的例题,让同学们计算平均速度,通过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最后让同学们思考问题,让他们在问题的思考中学会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

  2.5 布置作业

  完成小结,让大家回去后复习这节课的内容并完成课后作业2,3题。其中2题考察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定义的理解。3题考察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和计算并考察速度的矢量性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训练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本课立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把“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议-悟及表演展示法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品质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标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 “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这样的导课设计,一方面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和”就必有“不和”,我请学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研读有关的句子、段落,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做阅读的主人。

  (四)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本课紧扣学生生活,以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为切入点,围绕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获得的启示与发现而展开,通过讲述“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开展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接触到宇宙中的万有引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科学故事。

  二、研究物体的重力。

  三、初步感受天体圆周运动对地球引力的克服。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阅读了解、活动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问题的过程去认识本课内容。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三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故事导入, 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以前对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发现地球引力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学生阅读书上故事之前提出来阅读要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到了两个问题,你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么?这样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前提下重新产生了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后回答老师问题,教师板书:一、苹果会落地 二、月亮不会

  环节二、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因为牛顿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原因,书中写的很清楚,所以这一部分,我首先请学生自己阅读理解,阅读后,请学生说一说,对于牛顿的解释,你是这么理解的,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强调这部分的知识重点以及画出重力的方向。

  然后我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内容: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么?从而将课本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物体所具有的重力以及重力的方向,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与重力赛跑。老师讲了游戏规则后,学生开始做,学生做完游戏后,老师问:你们赢了么,有的同学输了,为什么?输的原因一个是速度慢了,一个是手没有放在一条竖线上,学生在查找原因的过程中,再一次体验到了物体所具有的重力以及重力的方向,从而强调了重点内容。

  环节三、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

  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了直接引入的方法讲述:牛顿对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用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的。哪个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拿出老师准备好的教具:一个装了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子,然后请一个学生紧紧握住绳子的另一端,然后使劲地旋转水杯,旋转前请学生猜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推测的一个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游戏中能注意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游戏后,教师提问:杯里的水为什么后来不洒出来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述:这个游戏的道理就是牛顿的第二个解释,杯里的水就相当于月亮,人就相当于地球,拉绳子的拉力就相当于地球的引力,那你能试着解释月亮不掉下来的原因么?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将无法亲眼看到不易理解的现象用生活中能具体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完成了知识的迁移,降低了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

  最后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牛顿对于“月亮为什么不落到地面上”的解释,就没有人类的航天事业,请学生看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图片,并思考:为什么人造卫星不落下来呢?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说课稿 篇5

  五年级 (2)班 杨申杰

  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各位探讨《地球信箱》的教学,下面我从教学主题、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板书四大块说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透视教学主题:

  (一)教材分析

  《地球信箱》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通过新颖大胆的想象,把地球比喻成一个大信箱。把自然景物当成人来写,大自然的奥秘成为信的内容。最后写“我”深受启发,也加入了写信的行列。表达了“我”希望探晓改造大自然地愿望,抒发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目标定位

  五年级的学生无论是思想上和知识上都是一个过渡和提升的阶段,根据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会写“箱、邮、圣、脊、梁、腹、煤、迸、炽、佛”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边读边思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2-5自然段开头的好处。

  3.通过阅读地球信箱的信件,感受大自然的美,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确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球信箱的信件,感受大自然的美,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体会2-5自然段开头的好处。

  【教学难点】:了解拟人句的表达方法,体会语言美。

  二、说教法:创新教学方式

  教法,学法的利用。我想,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十六个字。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合作学习和提问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三、说教程:激活教学环节(第一课时)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步骤:

  (一)、鼓励找自信,直接导入主题。

  对于学生来说,充分的肯定是他们找到自信的根源。所以在开始我就用接对诗句的方法让他们找到自信的感觉。然后直接导入课题,板书。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小组上台展示预习成果。(生字新词) 成功导入后,我请一个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的要求快领读课文,适时指正学生预习时的误读。读完后学习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课前预习检测,扫除字词句的障碍。接着让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讨论与交流中求得真学。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探究课文内容。

  首先肯定他们的预习成果。

  1、然后接着提问: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信件呢?里面又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的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①课文开头总的写地球是 ,盛满了无数爱的信件。 ②然后,作者具体写了地球信箱中的 封信,它们分别是: 写给 的; 写给 的; 写给 的; 写给 的。 ③最后作者想加入写信的行列,写给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伙伴: 、 、 、 。我期待它们变绿、变美、变得生机勃勃。

  2、读完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以上问题。老师做相应的指导。

  3、根据情况肯定小组讨论的活动程度。然后叫积极的同学上台以填空的形式回答问题,并组织同学或是自己读课文里的相关内容。

  通过以上环节:读课文——讨论——学生交流回答问题。一加强了小组合作交流,也让学生上台充分的展示自己,让其找到自信;二把课文内容梳理了一遍,把握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三同时让学生加强了读的训练,把握了重点。再继续提问,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呢?让学生继续质疑。

  4、最后让学生再默读课文,进行小结。

  四、说板书:回顾板书设计

  地球信箱

  地球是个大信箱

  落叶写给大地母亲

  太阳写给大地

  冬天写给春天

  过去写给今天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课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由仙湖变成荒漠的准确生动的描写及其原因的剖析唤起学生的痛惜之情,教育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

  根据新课标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和本年级学生所具备的阅读能力,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以期达成三个目标。

  语文的学习重在语言的训练,结合本课内容,我把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做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学生上了一节节的语文课,在语言上到底能有多大收获不容易把握,且效率不高。经过分析,我发现某些原因是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在被动地听,缺少参与,缺少学习主动性,并且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整齐划一,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尝试构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惑。此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平台和自作的学习课件进行相对个性化的学习。首先,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建立一个论坛,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六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各小组成员借助电子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分析后提交到论坛 ,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其中有……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对每个人的分析提出修改建议,比如某个成员的分析不准确,就可以建议他上论坛查找其他人对于这一句的分析。如果小组内仍未解决,就由组长提交到全班予以研讨。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待有问题的语句解决后,每个人把这些句子及分析结果,复制到自己的文档中,做为学习资料保存。这就是当时形成的一份学习资料。这样利用网络平台的好处就是将教师的讲解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交流,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并且能将学习结果及时保存下来,不会随风消散。其次,学以致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分析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网站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幅胡杨树的图片并加以描述。这是其中的一个网站,学生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图片。感受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将能够代表本组水平的文章和图片做成ppt形式,在本组的微机上共享,由作者声情并茂地展示。展示时,教师通过主控台将所有学生的微机界面转换为要展示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两篇作品。教师的作品也参与了其中。师生通过论坛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六个小组的评价结束后,由师生利用网络平台给各小组投票。由系统把结果呈现出来。这样利用网络平台就实现了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并且能及时交流学习情况,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尝试运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

  反思这次课,我感觉构建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学生及时交流学习情况,并且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便于较为详细长久地记录教学情况;能够把教学内容有效地向课外拓展延伸。高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不好的问题。

  最后要说明的是,水平有限,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这里,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同时它也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了“电视广告”这一计算电视广告费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并能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说目标

  1. 体会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在研究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3. 利用小数计算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计算、探究、讨论、观察、比较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学习的方法: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本课当学生根据“电视广告”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不仅有利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通过计算解决了平均每秒多少元后,让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从而发现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巩固练习中也让学生通过计算自己发现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教学一开始,通过学生易错的一道简单整数混合运算的口算题,既突出强调了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复习回顾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接着以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广告”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学习。这样做,紧紧扣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平均每秒多少元钱?

  (2)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方法。

  (4)小结发现规律。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结论,更应该注重学生“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计算、观察发现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规律。

  3.巩固练习,拓展提伸。

  (1)课本“试一试”

  (2)巧算24.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课本“试一试” 小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一看二算三检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以巧算24再次感知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重要性,达到拓展提伸的目的。

  4.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以谈本节课学习收获的形式,整理学习要点,梳理学习感悟;同时布置适量作业以达到应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说课稿 篇8

  很感谢领导给我这个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数乘法》。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来说说第一个节。

  一、说教材

  《分数乘法》是人教实验版六年制上册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很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们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培养迁移转化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尝试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们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们审题,理解题意。

  2.尝试教学法:从主题图中获得信息,尝试自己探究,讨论解决。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们尝试自主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就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们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让学生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六年级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我将安排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

  (一)复习引课

  12+12+12+12= + + + =

  这两题可以让学生口读结果,他们的作用是要为新授环节做一个简单的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例1

  (1)孩子们请仔细读题,你理解这个题吗?试着来说一说。在学生分析题意的时候,随机点出线段图。再仔细的读读这个题,你会列式计算吗?试着做做。

  (2)学生做的时候教师巡视、指导,找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上黑板去做,绝大多数同学完成的情况下,老师在布置任务"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想法"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学生至少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情板演的同学将出做题的思路。

  第一种 + + + = =

  第二种 ×4= + + + = = 这里关键要剖析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在此基础上师生共练两题,教师要做好板书的整理,而后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整个新授过程,我让学生仔细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同桌说一说、试着讲一讲。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二次尝试环节的设计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计算方法。

  3.在教学例2时,由于有了例1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有能力解决,因此我让学生直接动手做,但这一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让学生明白,能约分的要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这节课的关键是计算方法和计算后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两个要点。

  (四)最后我进行了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起到归纳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尝试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学法。

【【精品】说课稿合集8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合集五篇

2.【精品】说课稿合集6篇

3.【精品】说课稿合集7篇

4.【精品】说课稿合集10篇

5.【精品】说课稿合集八篇

6.【精品】说课稿合集9篇

7.【精品】说课稿合集5篇

8.【精品】说课稿合集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