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汇总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第13课《麻雀》。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麻雀》,出自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懂重点句段,体会爱的伟大。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初步了解的叙述顺序。
3、懂得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那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把教学的重难点设定为理解、分析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体会“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
二、,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 体性。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把它们的特点写具体的?”朗读第4、5自然段,让学生合作探究,采取“读——找、画——议——读”的方法,从中找答案,说理由,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在反馈交流时,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深入理解。通过各种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感,积累词汇。
三、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在上节课基础上,提出问题文中有哪些角色?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学生快速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
(二)探究中心
1、自主读课文 ,边读边想:小麻雀、猎狗、老麻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提出问题:小麻雀、猎狗、老麻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到中找答案,使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记,边读边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名学生回答刚才的提问,教师随机板书 (凶狠庞大、弱小无助、勇敢无畏)
【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三个主要角色的特点。】
3、合作探究: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三个角色的特点?为什么?(指点方法:读——找、画——议——读)
【先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再具体地指点方法。能使学生围绕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开展活动。这个环节中,既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一举两得。】
4、反馈交流
⑴、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要求:①、朗读句子;②、分析句意;③、有感情朗读。
【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这是接受式课堂里所没有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行为。】
⑵、适时分析重点词语句子,引导感情朗读。
【本环节教学,我着力抓两点,一是抓重点句子,品重点字词;二是抓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外语言。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
如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描写猎狗句中的“张大嘴、露出锋利的牙”等词语感知猎狗的凶猛;“扎煞羽毛、绝望地叫、嘶哑声音、呆立不动”等词语感知老麻雀那奋不顾身,母爱撼天动地的崇高形象。在讲到老麻雀时,运用通过看屏幕上活灵活现的插图,使学生感受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刻。在理解“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句话时,我提问:老麻雀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说出答案,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就是老麻雀与小麻雀之间那份伟大的母爱,引导学生朗读4、5自然段,进一步从读中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5、深化主题
⑴、通过我有感情地范读第五自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⑵、引导学生想象:“你从老麻雀的表现中想到了什么?”进行发散思维练习。
【这一步能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发展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小结:这就是一种“爱”,伟大、无私、博大的母爱。(板书:母爱)
(四)总结全文
1、师:作者真实具体地描写,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世间最真挚、最无私的爱的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征服了猎狗;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打动了每位读者的心。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让我们用歌声倾诉我们的真情,愿世间处处真情在。
【教师运用抒情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地强调“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在任何动物身上均有体现,都值得歌颂和赞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2、歌曲升华。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在歌声中重温那“一种强大的力量”。
【在聆听歌曲时,再次感受那种强大的力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能体现人或动物之间的爱的故事,课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既让学生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又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13 麻 雀
老麻雀:勇敢无畏
猎狗:凶狠庞大 小麻雀:弱小无助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和美的享受,从板书中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内容
《故乡的芦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本单元的文章注重语言美和情感美,四篇文章一脉相承,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对家乡热爱的情感会随着课文的学习一步步加深和升华。本文是一篇追忆家乡的文章,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文章内容大致上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物”,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进而,文章从“故乡的芦苇”这个“点”上引入第二层——“忆趣”,通过回忆用芦叶吹歌,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等往事,最后总结芦苇成了故乡的象征。抒发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忆趣”是内容的“深化”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其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二、教学思路
教学中“要带学生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如诗如歌的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要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一)美读悟情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既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又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层次的读、有目的地读、多形式的读,关系到学生读的兴趣和质量。在“读懂课文”环节教师以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这种认识较为模糊和肤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美读来深切的感受,美读是快乐的读书体验。
1、激发兴趣读
通过自由读、表演读、合作读等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注重读书兴趣的培养。即因为课文优美语言、意境等产生的愉悦感。
2、情景营造读
思乡是人类永恒、美好的主题,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而感到模糊,因此教学时通过相关的歌曲,让学生入情入境,进而引发、强化读课文所产生的情感。我选的歌曲有《故乡的云》《柔弱彩虹》等轻音乐。
3、多样美读
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字变成画面,想象着美丽的景色、快乐的.经历,揣着美好的情感而读。
(二)品读悟写法
领悟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用词造句来表达、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是体会写法的关键。“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这是对谋篇的引导。
关于词句注重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课文优美的句子、传神的用词。主要运用:
(1)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这段话突出芦苇的什么特点?从哪看出来的?”
(2)句式对比。如“4---7自然段改为“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那棉花……好不好?”
(3)发掘空白。例“三个趣事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芦苇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芦苇,你们对这种植物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可从生长环境、特征、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2、在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樊发稼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追忆那份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灿若群星熠熠生辉芬芳飘拂飘逸哨子帆叶
魂牵梦绕纺织娘一畦畦纯真触须羽翼
(1)“一畦畦”是一个数量词,你能找个词来替换它吗?文中“一畦畦”的是什么?能想象出油菜花地是什么样的吗?(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合理想象)
(2)“魂牵梦绕”“熠熠生辉”“灿若群星”这些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三、学习对家乡梦幻般的回忆部分(2-7自然段)
(一)故乡有哪些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让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我常常怀念?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2、这个排比句的结尾用了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还有哪些童年的记忆?
(二)指导朗读。
1、这一段话应当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朗读呢?(指导学生读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2、指名朗读,生生互评。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致橡树》。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致橡树》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诗人用象征手法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新型的爱情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朦胧诗的一些知识,加深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教学目标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又经过第一单元前六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初步具备了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家和朦胧诗的特点等文学常识;
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深入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作者新型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②提高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本文主要通过多组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对各种意象的理解是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一条。
②理解、概括作者抒发的新型爱情观。
(2)教学难点:
本事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意象多,并且有些意象较为含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本事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我采用诵读感悟法、探究阅读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进行教学。
本文意象较多,我在上课开始通过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人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明确各种意象的意思和作者抒发的爱情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鉴赏,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法
(1)诗歌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感悟诗情;
(2)诗歌意象较多,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勒重点词语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解读。针对相应的内容,可以提出三两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并与同学讨论,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用一句话“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歌颂美好的爱情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的诗句”,然后让学生回忆三、五句关于爱情的诗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爱情诗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②投影作者简介和“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为文本的学习作铺垫,也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2、感知意象
(1)朗读欣赏,初步了解课文。
多媒体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感悟诗情。
(2)学生自己品读,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两个问题:
①诗中描写了那些意象?
②诗歌分几个层次?找出表示层次的句子。(两处:13、32句)
学生读完并简单思考后,提问并订正、明确。
3、学生分组讨论,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让学生看书、圈出关键词,并和前后左右同学讨论;然后提问并订正、明确(能说出主要意思即可)。
(1)凌霄花和鸟儿各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攀援、炫耀)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痴情、为……重复)
(3)木棉和橡树,两棵树的形象分别象征什么?(抓住关键词:送来、慰藉)
(4)橡树与木棉是怎样的关系?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并概括。
①解题:“致”是什么意思?谁致橡树?致橡树什么内容?
②14-15句:平等、独立
③16-17句:相互依存
④18-21句:关心、理解
⑤22-27句:各自独立
⑥28-29句:同甘共苦
⑦30-31句:相依不离
(5)32-36句总结:爱,就爱对方的一切。
4、课堂小结
(1)本文行文思路
先破后立。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提出理想的爱情观。
(2)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提出新型爱情观的缘由。
本诗写于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女诗人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并结合几千年来中国妇女在爱情上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状态,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爱情独立宣言。
五、说板书设计
凌霄花攀附、炫耀
鸟儿痴恋传统爱情观否定
泉源奉献
险峰
日光、春雨
致
橡木棉平等、独立新型爱情观提倡
树相互依存
关心、理解
各自独立
同甘共苦
相依不离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课外阅读舒婷另一首朦胧诗代表作《双桅船》。
韦首建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容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在引导学生在解释一些生活和自然中的相关实例的过程中,获得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1、制定实验探究方案;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三、说学情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四、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说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去大海边玩。同学们想去吗?听去过海边的人讲,海水很凉,砂石很热,你想知道原因吗?
(创设物理情景,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二、新知探究
(一)、提出问题:生活经验检查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请你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明。
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更多的热?
(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得出结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
学生得出:对于同一种物质,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_越多_____
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砂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2、实验器材:两支酒精灯、两个金属盘、两个铁架台(带铁夹)、两块石棉网、质量相同的____和____、两支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既然物质吸收热量可能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有关,那么该实验用什么探究方法。)
3、怎样确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反映物质吸热多少。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体现转换思想)
4、动画播放实验过程
数据记录表
展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5、分析论证
结论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结论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小 结
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6、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
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观察表格 类比分析
表一:
表二:
引导学生分析:
表一采用“相同体积比较质量”,即用相同体积比质量,从而引入密度这一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表二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从热学角度比较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质量为m千克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Q的热量?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_____热量;
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了热量________ 。
三、钻研新知
1、意义: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符号:C
3、公式:
4、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5、物理意义: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反映的是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2103
它表示的物理含义: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6、练习巩固: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列举》说课稿12-18
《台阶》说课稿03-07
《将心比心》说课稿03-12
《春》说课稿02-24
《送行》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