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8 09:31: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案-第26课 *桂花雨。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事和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回忆童年的事吗?是啊!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3、齐读课题。

  4、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文要求我们怎么学习?

  5、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自学这篇课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第26课 *桂花雨》。

  6、师:老师已经把阅读提示细化了,请看阅读要求。(出示课件)

  7、生:齐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师: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主要写了“我”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的乐趣。(主要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院子里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3、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三、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1、师:指名读。你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2、生: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师:为什么喜欢这段?这段描写了什么情景?

  生:自由发言。

  师:喜欢这段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适时表扬)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赛龙夺锦》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

  内容。本课文的学习适逢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前后,课文选取赛龙舟这一题材,意在把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社会文化生活和儿童的观察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等的培养与激励儿童团结拼搏进取的精神结合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1、端午节及其风俗活动,体会团结协作、努力向上的快乐,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积极进取。

  2、能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课程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着眼三维目标,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科学有趣。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目标展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在处理教材上做到有取有舍,注重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如课前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玩“脚底生风”的游戏,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引用了关于团结合作的儿歌,调用学生以往的知识体验,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加强了思品科与语文科之间的整合。

  三、说教法:

  整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活动时机选择得当,学生参与全面主动,活动过程真实高效。体现了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了课程的体验性、活动性、生活性和开放性。

  本节课我先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来进行教学。课堂上我运用了谜语激趣法、情境渲染法、动手实践法、

  游戏激趣法、直观形象法,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顺

  学而导,顺学而教,符合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做“折筷子”

  的实验,学生踊跃参与,通过一根筷子,两根筷子……一把筷子,随

  着数量的增多,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让他

  们听锣鼓声、看龙舟录象,让他们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还特意引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逛动物王国”的情境,让他

  们看到大雁和蚂蚁的团结,天鹅、梭子鱼、螃蟹的不团结,

  并给天鹅、梭子鱼和螃蟹出谋献策。

  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后再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事情也需要团结合作才能完成呢?交流完毕后还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明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说学法:

  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法、实验体验法、故

  事领悟法、直观法、表演法、联系旧知法。

  整节课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主题贯穿整体教学。如课前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可以问家长,可以查阅有关书籍,还可以请家长帮忙上网下载资料。然后分小组合作编成小报,最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既培养了孩子们收集资料、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对团结合作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课堂上学生围绕目标开展活动。通过看赛龙舟的录像、创设去森林动物王国参观的情境、做折筷子的实验、 看“脚底生风”的实录、玩“笔下生花”的游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倡导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倡导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开放氛围;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了要团结合作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五、说教学过程:

  a)听锣鼓声,看龙舟录象,直入课题。

  b)认知,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

  c)明理,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d)导行,游戏中体会团结合作无处不在

  e)小节,升华主题。

  教学是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学生在品德课中得到体验,让师生情感达到共鸣与分享,让孩子的喜怒哀乐能够自然地流露,我们行走在前进的路上。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我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设计,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四驱兄弟》中的赛车片断作为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在 PowerPoint 中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方法。这一内容是PPT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知识本身比较生动,趣味性强,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操作方法不是很难,但是如何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的添加动画对于学生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掌握自定义动画“进入、强调、退出”的基础上,掌握较为复杂的“动作路径”的设置。提高学生信息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引导学生绘制直线动作路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2、通过赛车比赛环节,重点解决直线动作路径的调整和速度的调整,建构自主、合作、竞争的学习模式。

  3、利用曲线、任意多边形、自由曲线工具,自己设计一个动画小故事,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绘制直线动作路径。

  2. 直线动作路径的调整和速度的调整。

  3. 曲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开始”设置中“之前、之后”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本课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适时地给予学生启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有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使用以上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所收获而不放弃思考。

  四、学习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是这样学习的:

  1、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简单任务;

  2、发现问题,接受提示,相互讨论,合作解题。赋予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为的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在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播放动画片《四驱兄弟》中的片断,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进行主动创作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讲解演示。

  通过两点间距离最近的是直线,引出直线动画,让学生尝试添加直线动画把赛车从起点开到终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后,请能够快速完成任务的同学到前面,把操作方法讲解演示给大家,老师同时以板书的形式进行提炼与总结。

  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同桌两个人共用一台电脑,分别设置一辆赛车进行公平比赛,既巩固了刚学的知识,又引出了开始的设置。通过教师提示,学生自主探究开始的设置,达到两辆赛车同时起跑,才能进行公平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在速度上又有了变化,教师相机引入速度的设置问题。

  三、拓展练习,自主创作。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举一反三的功能,让学生尝试用曲线、任意多边形、自由曲线动画为各类素材添加动画效果,让学生感受到了运用幻灯片动画可以创意无限,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动画效果。

  四、教师小结,情感升华。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中学生的表现,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希望。

  在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之,全课不仅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也给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老师!

说课稿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喜欢什么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学生谈。

  师:大家谈的真好!老师觉得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书的世界,去知识的海洋遨游,好不好?

  二、观察图画,了解获得图书的途径。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和冬冬也来了,你们看!出示课件。

  这里可真繁华,这都是些什么地方呢?谁愿意帮助他们?

  生:学生看图片,说出名称。

  师:谁去过新华书店(或图书馆),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学生介绍。(说的真好!)

  师: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发表见解。

  师:你还知道什么地方图书很多吗?

  生:发表见解。

  师:点击图片出现。看!丁丁和冬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生:发表见解。

  师:点击。这又是什么地方?这里有什么?

  生:发表见解。

  师:让我们跟着一起来认识这些地方,好吗?(师指生读。)

  师:谁能当小老师领大家读?男女读。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认识了这么多有书的地方。希望你们能多读书,增长知识。

  师: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把你的想法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的办法可真多!

  三、学习看封面。

  师:出示一本书,师指封面。谁知道这叫书的什么?点击:封面。读几遍。

  师:找一找:封面上有什么?

  生:交流汇报。

  师:点击出现:作者、出版社。读这几个词,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师:出示另一本书的封面:师指生说。

  四、给书分类。

  师:出示一些书,你能读出这些书的名字吗?(大约十本)

  生:读书的名字。

  师:出示四大名著,学生读。这几本书我们还没读过,丁丁和冬冬告诉大家:等你长大了,一定要读读,它们可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谁知道名著是什么意思?

  生:理解词语意思。

  师:点击出现:我们把这一类书叫做著作。

  出示连环画:你知道这些书属于什么?点击出现:连环画

  出示字典:它属于什么?点击出现:工具书

  出示课本:它属于哪一类?点击出现:教科书

  出示几本杂志:这些是什么书?点击出现:杂志

  生:读词语,巩固读。

  师:出示全课的生字新词,有信心把他们都读下来吗?我们和丁丁冬冬一齐读、抢读、男女比赛、开火车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和丁丁冬冬一起畅游了书的世界,他们的收获可多了,想听吗?

  丁丁冬冬说,他们特别开心,认识了很多有书的地方,还知道了许多和书有关的新知识,跟大家一起学习真快乐。

  你有收获吗?谁来说一说?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介绍: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作铺垫;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知识,在物理课中还学过密度、质量、体积的公式,这些内容对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做过电解水的实验,通过验证电解水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来判断水的组成,但并没有研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能力水平:九年级化学课本强调探究式教学,所以高一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习惯。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究欲。而且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气体摩尔体积,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

  ②从微观上了解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③通过讨论与数据处理,培养计算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推理,学会从分析中得出规律。

  ②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讨论,学会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

  4.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中要素又多,而学生的相关知识较少,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其中从微观上探讨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又是学习气体摩尔体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而阿伏加德罗定律尽管是一个全新的定律,学生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但高考考查不深。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因素、阿伏加德罗定律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

  二. 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

  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学法有: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结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本节内容的教学应以下教学方法:通过对比,推理,归纳总结,和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理解并应用概念的目的。具体教法有:实验视频演示、概念图片化、概念归纳与总结、练习巩固等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计算分析与归纳总结:

  (1)通过播放水分解实验视频,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出发,通过简单的计算与对比巧妙地引出:在同温同压下,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是相同的,进而引出1mol氢气和1mol氧气的体积是相同的。(计算由一组学生完成)

  (2)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或25 ℃、101 kPa),先通过引导教给学生如何利用摩尔质量、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1mol物质的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将剩余学生分为3组,每组完成2次计算)

  (3)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并由1mol气体物质体积近似相等与1mol固液体物质体积不同这个问题而巧妙从化学微观本质上引入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因素。

  2.问题引导的学习总结:

  (1)通过利用多媒体图片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①物质粒子数目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2)引导学生思考并应用刚刚学习的知识回答上一步提出的两个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并合理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与练习应用:

  (1)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符号、单位及计算公式;

  (2)强调气体摩尔体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完善学生对Vm的认识与理解;

  (3)通过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4.引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简单的几个推论,并通过简单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意义与应用。

  5.小结:通过简单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联系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并强化对各个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1)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因素;

  (2)气体摩尔体积相关知识及应用;

  (3)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6.作业:

  (1) 结合课堂所讲,将本节课本内容再认真看着理解一遍,并进行相应的归纳与总结。

  (2)完成配套练习“课前自主导学”“课堂互动探究”“当堂双基达标”内容。

  7.板书:主要为副板书(主板书为PPT课件,副板书可结合PPT课件及学生课堂的即时情况适时适度地书写)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童趣》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也是六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本文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童年的几件趣事,表达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文章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对刚步入中学的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阅读此文能较好地引起他们的共鸣,获得对人生有益的体验和启示。

  二、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新课标主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依照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具体学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学习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领悟作者用心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生活,爱惜生命,感悟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诵读方法,理解并积累文言字词。

  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1:创设情景法。

  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的游戏自然地导入课题,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火花,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教法2:导读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品味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情趣,体现教师在教学的主导作用。

  学法1: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语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学法2: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不我待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常识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2、幻灯片显示课题。

  3、简介作品、作者:(学生交流收集到有关作者的信息。由此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文体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二)、诵读感知,疏通文意

  1、朗读指导,初步感知

  ①、 教师范读课文。并指导和点拨朗读方法:

  A、读准字音;B、读清句子和停顿;C、读出语气和感情。

  ②、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幻灯片显示)。

  ③、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幻灯片显示)。

  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讨论合作,解释词义(幻灯片显示)。例:

  (1)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

  (2)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抽打 )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3、讨论合作,翻译语句(幻灯片显示)。

  例: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译: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以上为第一课时内容。)

  4、依据提纲,创新复述

  教师对学生的复述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5、点面结合,背诵课文

  (三)、赏读感悟,合作探究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文章内容和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蚁、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蟆。

  3、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由总到分。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四)、体验反思 ,拓展延伸

  1、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参考答案: A.珍惜生命。 B.处置有度。 C.不忍心。

  (以上4题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六)、布置作业 (幻灯片显示)。

  第一课时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第二课时

  以“童年记趣”为内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给蚊子等自然景物赋予新的形象,从而获得物外之趣。主板书按这个思路设计,更直观指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

  童 趣

  沈 复

  观蚊——(联想)——鹤舞物外之趣(分)草虫土砾——(想象)——山林野兽(总)鞭打蛤蟆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听鱼说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教法、学法,活动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设计等几个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的课题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要对大班语言活动教材中的文学活动《听鱼说话》,《语言》是幼儿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幼儿大班语言教育总目标要求:幼儿做到喜欢听故事,愿意朗诵简短的文学作品,能体验好欣赏文学作品的优美,有良好倾听习惯,能理解主要内容与意义,会使用日常用语。所以我设计《听鱼说话》这节活动课,就运用了故事当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动、丰富的语言吸引孩子,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

  其次来说说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语言表达已有一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谈话水平,使他们能流畅的围绕主题有重点的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的进行讲述。我这个活动设计都要使幼儿在主动观察思考中学习理解《听鱼说话》故事,活动中不能停留在学说故事的层面上,而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体验故事的内涵。活动中要以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思考,幼儿的语言能力、倾听能力、社会情感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发展。

  再来说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由此我制定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活动,感受故事带给幼儿的清新、优雅、风趣的语言。

  2、情感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关爱动物,同情弱小生命的情感。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本次活动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关爱动物,同情弱小生命的情感。难点是:感受故事带给幼儿的清新、优雅、风趣的语言。

  再依据以上活动目标我确定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提问法:使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

  直观法:让孩子直接观察事物,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

  游戏法:通过孩子角色扮演,更能直接体验故事的情境。

  学法有:感官参与法、表演体验法、讨论法

  根据农村幼儿教育的条件,在活动前我还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听鱼说话》故事挂图4张

  2、鱼缸里的鱼,鱼和蚯蚓的头饰各一

  现在我将重点来介绍下本次活动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兴趣导入—交流讨论—情境体验—总结分享—活动延伸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要想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整节活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头时必须设计生动的言语,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第一兴趣导入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我会一条出示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教,摇头又摆尾。(鱼)让孩子先猜猜那是什么?并且给他们动作提示,引导他们回答正确,并对回答出来的孩子给予小红花奖励。我这样设计孩子立马就会对鱼就有了关注。并很顺利就进入了我的活动二:我又出示鱼缸里的鱼,让孩子进一步的观察小鱼。在孩子观察的同时我适时的提出问题:“小朋友们,鱼会说话吗?”

  “不会,不会,我没听到。”

  “会,我听到它吐泡泡了。”

  孩子七嘴八舌的回答我。

  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有一个叫琼儿的孩子,她能和鱼儿说话哦。她和鱼儿说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呀?”

  “想”孩子异口同声的告诉我。

  “那好,我们就来听听故事《听雨说话》,大家就知道了”并相继出示故事挂图,帮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认知是从互动交流中获取的。因此再听完故事之后,我带领孩子进入第二个交流讨论环节,让孩子们在主动参与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形成认知。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孩子去思考发言并全班交流。

  1、画中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2、她在做什么呢?

  3、他们是怎样钓鱼的呢?

  4、鱼儿说了些什么?

  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教法提问法的落实点。在整个的讨论交流过程当中,我还会对敢于发言和回答正确的孩子给予表扬、鼓励。这样的活动设计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看做幼儿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幼儿的语言教学就是要设置情境,所以我第三环节设计成情境体验。让孩子角色扮演外公、琼儿、鱼、蚯蚓。这是我出示鱼和蚯蚓的头饰。让自愿扮演鱼和蚯蚓的孩子带上头饰。根据我的讲述,孩子扮演的角色出来做出相应的动作,可以加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在外公钓鱼的过程中我适时的加入自编的儿歌:

  外公和琼儿,一起来钓鱼。外公钓大鱼,琼儿钓小鱼。

  在这一环节中前面所提到的教法游戏法得到展现。也能让孩子从游戏中感受到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孩子喜欢与人交谈,有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学会分享。”

  教师总结会让孩子能再一次的回忆出今天所学的内容,所以这一环节是总结交流。我提出问题,让孩子发言:

  1、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什么?

  2、学会了什么?

  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起到了相互补充、促进的作用。

  活动延伸是每节课必备的环节,因为课堂的学习不能本知课本的知识,要通过活动延伸进行巩固认知。所以此环节我设计两个活动.

  活动一:下课后我带领孩子将鱼缸里的鱼放入河水。期间有些孩子会舍不得,这时我会告诉孩子鱼也是一条生命,我们要珍惜、关爱它。

  活动二:回家的时候把故事说给父母听,这个设计是为了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以上是本次活动所有的教学过程,接下来要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就相当于一个微型教案,因此我的板书设计是故事挂图的粘贴而成。

  最后再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谜语、儿歌、图片展示、游戏教学等,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课题变的生动有趣。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以上说课内容均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我会根据孩子不同的表现特点进行调整,做到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还请评委批评指正,谢谢老师!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也并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 课文赞美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阅读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

  2、提高朗读能力,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领悟并倡扬文中所表现的纯洁真诚的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学生分析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学生的感情倾向可能会与教材不一致,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会触发学生的另外的感想。教师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理念

  该文是一偏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的散文,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师要注意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式阅读转变为主动式阅读,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像〈羚羊木雕〉这样的课文,如果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很难有大的收获。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要用唯一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次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实现学生知识与人格的同步发展。

  教学思路

  1、朗读与讨论并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进行研讨,从中感悟文章的亲情与友情。

  2、阅读与写作并行。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采用拓展写作的方式,让学生摹仿学习。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对字词的掌握程度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教学设计构想:设计此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构想: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四、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1、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与家长发生过矛盾?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怎么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3、如果万芳没有追出来,你如何挽回我们的友谊?

  4、你认为作者会不会挽回这段友谊?

  设计构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问题探究

  设计构想: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学习本文多种描写方法,并用之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三)拓展延伸

  1、写出至少两则关于友情的名言。

  2、给家人写一封信,委婉地指出他(她)的某个不足的方面。

  3、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要求选择班上某一位同学的某一点进行描写,突出其特点。

  设计构想:从语文学习延伸到语文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桂花雨)

  这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吗?像什么?有什么感觉?

  (由课题联想开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谈谈感受,带着感受读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创造了学习情境和氛围,一举两得。)

  2、感悟课文

  (1)体会“摇花乐”

  A、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读,再交流、表演,最后朗读体会)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B、“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C、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2)感悟思乡情

  A、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所以当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深情地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

  B.(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揺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C、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3、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A、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五、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桂花香揺花乐思乡情

【【必备】说课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汇总7篇

2.【必备】说课稿汇总8篇

3.【必备】说课稿汇总八篇

4.【必备】说课稿汇总5篇

5.【必备】说课稿汇总9篇

6.【必备】说课稿汇总6篇

7.【必备】说课稿汇总4篇

8.【必备】说课稿汇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