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7 17:30: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汇总8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代数式》是浙教版七上实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课程。本节是在完成了实数数集的扩充,了解了字母表示数后,进一步学习代数式及列代数式。从数到式是学生认识上 “质”的飞跃,是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说本节是“代数”之始。同时,本节课所渗透的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说学生情况】

  在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了如下的“现有发展区”。但对初一新生来说,从“数”到“式”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不深刻,尤其是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较弱,所以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感到难于理解。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习任务分析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从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了解”、“运用”与“发展”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水平来确定的。

  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是根据本节教材的独特性、抽象性,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确定的,以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及用代数式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现有发展区”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最近发展区”的认知矛盾,促成“最近发展区”向“目标发展区”转化,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波利亚的问题解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情境教学法,融入地方文化、参观情景、导游角色、问题解决等元素,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般规律;并附以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有趣、直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烘托重点。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融、验、探、合”四字学习法,即融入情景,在情景中快乐学习;体验过程,在过程中建构知识;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品质;合作交流,在交流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会”为“会学”。

说课稿 篇2

  1、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2-33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时,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教材通过看图解决问题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想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算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利用有趣的情境图,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主要采用创设小猴摘桃的情境、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我先让同桌两人先交流,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在进行计算时,我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注意把这些计算与非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组成联系起来,一方面使计算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安排这些计算以加深对数的认识的意图。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图出示小猴摘桃(摘了三筐桃子,每筐有10个,旁边又放了4个桃子)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看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1、筐里有30个桃子,筐外有4个桃子,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2、一共有34个桃子,筐里放了30个桃子,问筐外有多少个桃子?3、一共有34个桃子,旁边放了4个桃子,问筐里有多少个桃子?)然后教师选择30+4和34-30这两道算式作例题讨论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置入事物情境和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然后结合这两道算式向学生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告诉学生每个小朋友都有名字,当然我们数学中的算式也有它的名字,你们想和它交朋友的话,就一定要记住它的名字。让学生了解: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 “差”)使学生对这些名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教学100以内加、减法时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里是第一次出现,让学生初步感知即可,在今后的的学习中注意经常使用,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所以在这里老师要求不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对于例题中30+4=34和34-4=30这两道算式,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1、30+4 就是把3筐桃,每筐10个,和筐外的4个桃合起来,也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合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2、还可能出现列竖式的算法,对于这种算法不否定,但也不表扬,还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数的组成上来)。再让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得出算理。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时,有的学生可能还是借助学具,有的不是从数的组成的角度说计算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图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启发学生结合图意从数的组成角度来解释。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试一试”中的两道题,培养他们的迁移学习能力。(这个环节主要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把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要讲究练习方式,讲究实效。例如:本节课采用看图写四道算式、口算、填表格、解决实际问题等练习。这些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系中提高了计算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做练习时不枯燥乏味,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爱玩游戏的性格,每道练习都创设了一些情境来吸引小朋友,有的是小游戏,有的是比赛,有的是帮助别人等等,让学生在玩中解决了练习,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例如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加深对数的组成和十位这个数位的理解,同时也为练习第二题打下了基础。第二题我创设了动物王国举行跳舞大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他们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可以直接知道参赛的小兔子有多少,从而很快的解决问题。第五题我创设了大家来比一比,看谁是算题小博士,激起了学生竞争的兴趣。第六题我创设了闯关和他做朋友的情境,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计算当中,解决问题。第七题我创设了帮帮小熊和小猴,激发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实践操作,复习旧知

  请你用桌上的小棒,听好老师的要求,一起动手摆一摆,比一比谁摆得又好又快。

  1、 听仔细摆一摆:先摆3捆,是几根?再摆2根,合起来有多少根?

  3捆是30根,再添2根是32根

  谁来说说(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32?

  你能用加法算式来表示3捆和2根小棒合起来的根数吗?还能想到哪道加法?

  2、 听仔细摆一摆:快快摆出21根小棒。

  你是怎么摆的?

  先摆2捆20根,再添1根就是21根。

  谁来说说21里有( )个十和( )个一。

  从21根里拿走1根,现在有几根?你会用减法算式来表示吗?你能根据这道减法算式想到另一道减法吗?

  小结:大家不光动手能力强,回答问题的本领也很强。为了奖励大家,动物王国的成员邀请大家去参加他们的聚会。你们愿意去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观察图,了解信息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小猴子,它为我们准备了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例题图)

  原来小猴子给我们准备了新鲜的桃子,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的数学信息。

  (有3筐桃子,每筐有10个就是30个,筐外还有4个桃子)

  你能根据这幅图中的数学信息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想好后先说给你的同桌听。

  谁愿意来说说你列的四道算式?

  30+4=34 4+30=34 34-4=30 34-30=4

  3、 解决加法:

  我们先来看两道加法算式:

  30+4表示什么意思?34表示什么?

  (30表示框里有30个桃子,4表示筐外面有4个桃子合起来一共有34个桃子)

  你是怎么计算出30加4的结果是34的呢?

  (30里有3个十,4里有4个一,合起来是34)

  如果交换加号两边30和4的位置,4+30的结果应该还是34

  4、解决减法

  我们再来看减法算式:

  34-4=30表示什么意思?

  (一共有34个桃子,去掉筐外面的4个,还剩筐里的30个)

  你是怎么计算的?

  (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去掉4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

  (因为30+4=34,所以34-4=30)

  那么34-10=4表示什么意思呢?

  (一共有34个桃子,去掉筐里德30个,还剩下筐外面的4个)

  你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34里有3个十和4个一,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就是4)

  (想加算减)

  5、 介绍各部分名称

  (1)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就像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在每一个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各字的名称。在加法算式中,像这里的30+4=34中,相加的两个数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吗?——加数。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叫什么呢?(和)(板书)

  跟着老师来读一读:加法中的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加数。得到的结果叫------和。

  加数+加数=和

  (2)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在34-30=4里,减号前面的数叫什么,你知道吗?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

  减号后面的数又叫什么?(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差)

  谁来试着说说看?

  大家一起来:被减数-减数=差

  (3)比较这两个算式里都有34,为什么它们的名称不相同?

  (4)练一练

  请你打开数学书,翻到第32页,试一试里的两个算式填写完整后向你的同桌说说每个数的名称。

  指名说后板书

  小结:我们一起来把这4个算式读一读。像这样有联系的4个算式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一图四式。

  三、实践操作,巩固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你会根据左右两部分的小棒写出有联系的4道算式吗?

  指名回答:40+5=45的含义;5+40的=45各部分的名称;45-5=40的含义和45-40=5各部分的名称。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你们瞧,可爱的小兔子给我们带来了广播操比赛,看他们的队伍多整齐啊!

  你能看着图写出有联系的算式吗?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到这4个算式的。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动物王国的国王出题啦,你能很快填出计算结果吗?

  (1) 学生独立计算。

  (2) 指名报得数,全班学生共同订正。

  (3) 提问:每组题目中的4题算式有什么联系?

  你能根据这三只可爱的动物身上的这3个有联系的数字再说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58、50、8)

  恭喜你答对了。你可以得到国王奖给你的大苹果。

  4、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把加法和减法分成两类,指导学生观察加法,发现什么?

  小结:几十加上几就是几十几,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整十数加一位数。

  再把剩下的减法分成两组,让学生分别观察,说说发现什么?

  小结:几十几减几就是几十,如果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与减数相同。那么减得一个整十数。

  这就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4、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今天我们不光学会了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而且我们还知道了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和名称填出空格吗?

  (1) 让学生根据每个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 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 在班内共同订正。

  5、 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动物王国的国王组织我们和动物们进行一场拍球比赛,谁来说说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

  (1) 学生列式计算

  (2) 交流订正口答

  6、 出示想想做做第7题

  聚会结束了,小动物要上课啦!你看小熊和小猴正在搬椅子呢!

  谁来说说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

  (1)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订正口答

  7、拓展:

  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要坐车回家了。

  我们班有43个同学,有3个同学没有来,现在带上这2个动物朋友,坐这辆车回家,够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四、课后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

  愿你们用学到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0 + 4 = 34 34 - 4 = 30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4 + 30 = 34 34 - 30 = 4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北风和小鱼》安排在教材的第五单元,学生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更多的汉字。这一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通过学习,可以向学生渗透自然知识、科学知识,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对课文和插图的研究,我认为,参考书中赞美小鱼,批评北风的观点是片面的。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大自然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仅此而已,不须要把北风和小鱼对立起来。

  说学情:

  这样一篇童话对于入学不久、识字不多、刚刚学会使用汉语拼音的学生来说,要想读好课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基于对教材及学生的认识,根据新课标三维度的要求,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感受冬天自然事物发生的变化。

  3、学习本课8个生字,学写其中的4个生字。

  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是教学难点。〖感谢您浏览!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说教法和学法:

  在“以读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通过“读读、看看、听听、说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文本,体会情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说教学过程:

  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谜语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喜欢谜语的心理特点,我用谜底分别为“风”和“鱼”的谜语引出课题:

  学生猜出谜底时,我板书课题“北风和小鱼”,并接着设疑——在北风和小鱼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以此激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2、七读文本,一读一获。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怎样才能在一年级学生的课堂上贯穿新课标所倡导“以读为本”呢?教师引发学生读的兴趣和欲望显得尤为关键。为此在第一课时中,我以逐层深入的“七读”为学生营造快乐阅读的殿堂。

  一读:学生自读。〖感谢您浏览!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寻找各种方法解决,或借助拼音、或请教老师、同学。

  二读:同桌互读。要求学生读给同桌听,让同桌帮助找出没读准的字音进行纠正。在合作的氛围里,文本的充分感受与倾听的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方法有机结合。

  三读:赏图再读。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两次读文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再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事物,我会邀请有兴趣的学生和我一起板书简笔画,共同创设情境。

  四读:教师范读。范读时,播放配套光碟。优美的范读,精美的画面,逼真的音效,创设出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进一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

  五读:同学评读。经过前面四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读、评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也可以读全文,在互相评议的过程中,个性解读文本。

  六读:教师导读。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难句,如文中第四、第五自然段,通过指导,帮助学生感受长句子的停顿方法。

  七读:角色朗读。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一读有一获,阅读的兴趣不断被激发,阅读的快乐在其中得以彰显,为第二课时多元解读文本,表演朗读打下基础。在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读中,我还会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保持愿意读的积极性。

  3、指导写字,自主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尤其是在低年级抓好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因此,课堂上,我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先读帖、读笔顺、描摹、评议,然后认真地写字,并用投影展示学生作业,由学生互相点评。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出”“面”“气”“树”。

  作业设计:

  为了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上课文的句式“北风向 吹一吹,它变成 ?”进行语言重组训练,也近一步加强学生对冬天季节特点的领悟。

  最后,我还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千法万法,读是学好语文的根本办法。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云房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共有6段,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没有云时,天空更显洁净美丽。另外天空还有小鸟的欢快飞动,这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课文想像丰富,以小鸟活动为线索,透过小鸟的眼睛观察空中的景色,体现了童话的特点,极受儿童喜爱。此外,语言富有童趣,有利指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想像、美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一时主要进行生字及第一自然段教学。根据上述课文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理解下面重点词语:做客、玩耍、笑眯眯、水汪汪,以及课文内容。

  2、技能目标:①运用句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进行想像说话,培养爱观察、爱想像的良好习惯。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天空的美丽和小鸟的活泼,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第二自然段,该自然段描写云房子的各种形状,让学生感受天空云朵的千姿百态。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进行说话训练,动手制作,并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经过一年的学习积累,二年级学生已能自主朗读,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此外该篇课文想像丰富,语文优美,学生非常喜爱,教师极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是学习课文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是本班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水平不高,在想像说话这一环节可能出现语言表达不清楚的现象。因而在教学时,会针对学生的不足,通过赛读、演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读音。

  三、说教法学法

  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儿童的心里特征及教材特色,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学法。

  1、情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时,巧妙创设有形、有声、有情的环境,诱发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同时辅以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随着,给学生戴上头饰,转变角色,以小鸟身份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当中,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童趣、活力。

  2、朗读感悟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给予空间,让学生置身于蓝天,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欣赏云房子,想像云房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乐诵读,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读书积累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性。

  3、合作学习法

  《新课标》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本课教学采用了生生合作制作云房子,生生讨论,生生合作表演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说课稿 篇5

  大家好!我说的课题是《小巷深处》,这篇课文的说课程序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与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回忆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语言浅显感人,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文章。我们可以以此培养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文无论从情感内容还是从能力培养上,在写人记叙文的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叛逆心渐强,但事实上又离不了父母的照顾,不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这正是他们的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更需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珍惜亲情,感恩生活。

  (三)教学目标

  那么根据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考虑,我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初步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文中最动人的情感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进而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四)教学重难点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记叙文是初一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体裁,在前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把记叙文写清楚、写生动对他们而言就难了,而本文的外貌、神态描写都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我把难点确立为品味文中具体描写母亲的句子,学习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突破口:让学生寻找文中“我”的情感变化的有关语句,以期引发学生对变化原因的思考和对母亲形象的关注。

  (五)教材处理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我们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做了灵活调整。从文章结尾的情感入手,一步步地点拨引导学生去读母爱——说母爱——悟母爱——忆母爱——赞母爱。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为了能达到这种效果,我事先也准备了诗歌《感谢》、歌曲《懂你》等,希望在课堂上能够恰当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些理论指导,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展开教学。

  1、诵读法: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点拨法: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乃为善教者也 。”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不做过多的分析,还课堂教学几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3、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条件展示图片,播放歌曲,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分析:

  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 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学法指导,使他们在把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会学”本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有:

  1、自主、合作、探究

  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试图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协作,以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诵读品味法

  主要是指导学生诵读品味关键词语和句子,赏析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指导学生以“这句话妙在运用了 描写方法,写出了 ”的句式来品味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从而初步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读母爱 说母爱 悟母爱 忆母爱 赞母爱

  (一)关注生活,导入课文(2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从地震废墟中那位以爱的姿势保护孩子生命的母亲说起,大爱无言,母爱相同,由地震废墟中的母爱导入到小巷深处中的母爱。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由此导入新课,从令人感动的图片入眼,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奠定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读母爱(4分钟)

  快速阅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浅显明了,学生理解文本难度不大,因此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体验。同时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采用了点拨教学法适时点拨学生:

  1、课文的结局令人感动,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回哪儿?(估计学生都会回答到: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2、既然说“回来”,那么肯定出去过,我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由此自然引入第二环节——小组交流说母爱

  (三)小组交流说母爱(10分钟)

  问题一:请同学们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归纳“我”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二:“我”对母亲的感情起伏变化,那么母亲对“我”又是如何呢?同学们让我们用充满“爱”的眼睛去寻找文中母亲“爱”我的事例,在小组里面交流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的筛选概括和师生的共同归纳,就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水到渠成地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朗读品味悟母爱(15分钟)

  读完本文,你觉得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找到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仔细读读,读出你的感动来!并试着说明感动你的原因。

  设计意图:我想这个问题的抛出,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波澜。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说明感动原因的角度也较多样,学生既可以从遣词造句上考虑,也可以从情感因素上回答。从而实现既品读佳句,又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的教学目标。

  1、具体的事件令人感动。估计大多数学生会说出最后一个事例,那么我们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个事例是作者的情感高潮,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却一如继往。表达出了“我”的悔悟,“我”情感的回归。指导全班同学诵读品味25-29自然段,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情感,领悟真情。

  2、精彩的语句打动人。因为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在这里我对课堂进行了猜想与预设。我猜想初一的学生一般会很容易找出这些句子,但学生往往说不出感动自己的原因。因此,在这里我们应引导学生朗读并学习品味本文中描写母亲的精彩句子,进而分析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那么在这里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来简化难点:“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很好,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学生品味关键句子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以“这句话妙在运用了 描写方法,写出了 ”的句式来品味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示范: “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妙在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品味,设置了简化难点的问题,指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子,学习并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并期待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进行了听、说训练的同时又掌握了写人技巧,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巧妙突破难点)

  (五)联系生活忆母爱(10分钟)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1、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身为母亲的孩子,我们将要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呢?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母爱引起共鸣,畅谈对母亲的回报,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六)课堂练笔赞母爱(4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人间的最爱。最后让我们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小结本节课。

  教师示范:母爱是夏日里的缕缕清风,是寒冬里的暖暖阳光。

  (多媒体同时播放满文军歌曲《懂你》)结束这节课。

  (设计意图:用一句很美的话和极富感染力的歌曲结尾,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母亲的决心。)

  作业设计:

  1、积累 反复朗读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并摘抄精彩的语句。

  2、体验 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帮母亲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习作 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后作业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积累、习作、 体验。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描写,联系生活加深体验,也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盲母 爱 养女

  收养弃婴 满足 自豪

  改变性格 时 感

  含辛茹苦 间 情 沉默 回避

  为“我”骄傲 顺 线 淡漠 隔绝

  每月送钱 序 索

  忍受孤独 悔悟 感激

  我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简约清晰,它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评价与反思

  1、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设计,能够紧扣“母爱”这个主题,让学生理解、感悟、畅谈,在说、品、读、悟、练这五个环节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将爱的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阅读语文”与“人性完善”一体化。

  2、我觉得本课最难处理的环节可能是“朗读品味悟母爱”这个环节,因为它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又涵盖了学法指导和知识目标,而学生因为生活体验、认知角度、个体差异的不同,说明感动的原因可能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学的随机性也比较强,需要教师适当及时的引导和归纳,放的开还要收得拢。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张幻灯片》,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张幻灯片》是义务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的内容,本课是这一单一的第一课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powerpoint软件的界面,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贴画、图片和艺术字,学会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word软件的界面,在word中插入剪贴画、图片和艺术字的方法,学会了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和对文本框的各项设置操作。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多媒体软件和动画制作打下一定的知识和操作基础,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同时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此章节的学习内容及操行方法与WORD类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作渴望,为今后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兴趣,在插入图片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素材,便于学生使用、欣赏。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制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文字输入不再陌生,也学会了在记事本和写字板中输入文字,对常用中文标点符号的输入也有所了解。本课在此基础上整合语文的相关知识来继续学习信息技术,不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连贯、更系统,当然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其他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合作能力。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撰写作文、修改文章和保存作文。通过撰写作文使学生熟练掌握用词组输入的方法快速输入汉字,以及熟练掌握中文标点符号的输入方法,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这一块内容对于学生继续学习信息技术非常重要因此是重点;其中修改文章由于是第一次出现,对学生而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本环节可以通过与语文课中修改作文进行类比来突破难点;关于保存作文这一内容,由于学生已经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会了在画图软件中保存和另存为操作和区别,因此文章的保存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迁移在画图软件中的保存方法,故相对于学生而言已经没有任何难度。学生在以往使用老教材时已学过中文打字、画图、文档的编排等内容,据教师的观察与调查,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目的的不明确性,只要是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不但乐学而且易创新;只要他们不感兴趣,这个东西再有用,他们也只是被动地接受。面对这群孩子,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方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幻灯片对于学生来讲并不是一张陌生的面孔,因为许多学科教师的多媒体教学的课件源于幻灯片,对于它的制作,学生们充满了向往,初次制作自己的第一张幻灯片,插入图片该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技能目标:

  3.情感目标:

  重点:

  难点:

  知识与技能:1、认识文本框,学会在幻灯片中添加文本框,学会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并能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设置文字格式。2、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过程与方法: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自学文本的输入与格式的设置,在此过程中了解宁夏新五宝,并能找到素材中与之匹配的图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文并茂的《宁夏新五宝》幻灯片的制作,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及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难点:插入“来自文件”中的图片

  四、教法阐述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再结合教学目标,因此我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演示法”、“比较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几个小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课本,先完成相应的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具体操作,体验成功的快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难点的问题,我是通过学习练习,同桌和小组的讨论,或者结合课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在探究中找到乐趣。对于难点我通过广播演示和学生的讨论和实际操作来突破。然后要求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进行广播演示,这给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种示范。通过用电脑写作和修改文章与在语文课中写文章修改文章相比较,突出用电脑写文章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样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合理流畅。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任务——探索思考——讨论尝试——合作完成任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学生演示、实际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准备

  教学控制软件、多媒体课件、一份有错误的故事简介

  七、教学设计

  情境激趣,谈话导入

  广播网络教学,展示教师作品《塞上江南——宁夏》(展示宁夏旅游景点风光)并配有歌曲《宁夏川,好地方》

  我们的家乡不仅景色优美,有着“塞上江南”的美称,而且还有着闻名遐迩的土特产品,被誉为“宁夏五宝”,关于“五宝”你知道多少?(粗略地做个介绍)作为一个宁夏人,我为家乡的旅游业做了一次宣传,你能为家乡的土特产做一回宣传吗?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利用幻灯片强烈的视觉与听觉效果,提高作品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创作的渴望与渴望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在轻松愉快中踏上求知的征程。

  明确学习任务,任务引导加学科知识,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素养。

  任务一:输入标题幻灯片中的文字

  1、介绍文本框和插入点光标。

  2、布置任务:

  ①将标题与副标题文字输入。

  ②将标题文字设置为隶书、粗体、72号、绿色;副标题为蓝色。

  ③保存文件:注意文件名与文件类型采用默认值。

  3、布置作业:

  18页的试一试。

  设计意图:1、搭建支架,为下面学习在幻灯片中输入文字作铺垫。

  2、输入文字与格式的设置与WORD类似,任务驱使他们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进行探索实践。

  3、试试看这个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新授知识与技能。

  探索与发现:请同学们谈谈在以上的操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如果你从中总结出了什么操作经验请说出来供大家分享。教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课本中适时的提示,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互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激发他们勇于实践和创新,缔造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任务二:插入图片:同学们早就想知道,老师的幻灯片精彩纷呈,咋才能使我们的幻灯片更美观些呢?

  设计意图:插入剪贴画并调整位置及大小与WORD类似,学生能够利用知识的迁移独立完成,但在此过程中暗藏玄机。

  任务三:改变图片的位置大小:还记得学习WORD时图文混排这一内容吗?图片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放置到文档中的,相信你已经不需要老师讲下去了,快动手吧!

  设计意图: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剪贴画中找不到与主题匹配的图片,而且图片调整至背景大小时会遮住原来输入的文字,怎么办?生疑/质疑/期盼老师释疑。

  讲解释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打起精神,请你跟我这样做……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根据 “知识窗”中的提示结合巩固练习2中的提示,在讲解释疑操作练习的过程中突破难点。

  展示与讨论:看你们得意的样子,就知道战果不错,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提高学生积极创作的渴望,通过自评与互评总结经验,汲取长处,为下一步制作奠定基础,教师的点评只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课堂小结:观看了大家的第一张幻灯片,老师就可以肯定地说“通过后面的学习制作,你一定能为“五宝”做一回象样儿的宣传。

  设计意图:激发与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创作的积极性。

  拓展训练:你想了解老师的家庭情况吗?

  网络广播,播放文稿课件—我的一家(突出相片)

  老师也想了解一下每个同学的家庭情况,你能做个介绍吗?请同学们参看巩固练习3,本节课先完成

  设计意图:此处使用课件展示,一是为了引出拓展练习;二是为了给学生设疑(相片是怎么跑到幻灯片里去的?)

  作业设计:主题为“我爱我家”的第一张幻灯片——标题幻灯片。课下搜集相关资料:爸妈简历、相片等,供进一步制作使用。

  设计意图:此作业的设置是为了拓展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空间,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氛围。

  八、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适当的调整了本课的学习顺序,把修改文章和保存放到最前面解决,然后再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续编故事,这样学生完成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2、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实现了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

  3、为了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自己的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5、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1、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宁夏特色,具有浓郁的宁夏乡土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操作技能,而且了解了家乡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教学设计针对学情,打破了教材的编写层次,将“知识窗”“小博士”“金钥匙”“说一说”灵活地运用于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之后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并阅读,学生颇有恍然大悟之感。

  3、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达不到每生一机,连上两课时也颇感时间紧凑,教学环节“讲解释疑”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将23页“知识窗”与24页“巩固练习3”结合起来作为突破难点的一个手段来处理。

  4、拓展练习,老师只精选了主题为“我爱我家”的文稿制作,一方面存在以上原因,另方面是因为这项作业对培养学生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很有帮助,同时这些素材对学生而言易得,且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暗藏诱惑。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排球运动是中学体育教材之一,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也学习过,在高中再次出现,隔网垫球是在原有的垫球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垫球技术提高性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建立一个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使同学们加深对排球运动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垫击球位置、脚步移动

  难 点:上肢和下肢的协调用力

  二、说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隔网垫球技术动作,掌握动作要领,并理解运动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②技能目标:使80%学生能独立完成所学的隔网垫球技术动作,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思维创造能力、集体荣誉感。

  三、学情分析:

  高一女生多数较害羞、怕运动、同时又爱面子,自尊心强,肌肉力量比较差;另一方面,她们的协调性、柔韧性、艺术感、韵律感比较强,针对这些心理和生理特征,本堂课采用先“尝试”再引出“主题”的教学方法、消除她们种种忧虑的情况下,快乐地学习技术动作,鼓励她们积极、大胆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

  根据高一年级女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自己分析,做到学有所得。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启发教学法:通过启发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排球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层法:让学生从简到难的学习,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技术。

  (3)比赛法:通过比赛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技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4)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以优带差,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我能行、我会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2、学法

  (1)尝试法: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展示法:通过展示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比赛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技术。

  (4)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科学合乎情理的确定,为有的放矢实施教学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热身(教学流程时间约为8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刚开始教师放音乐,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快速进入集合地点,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主动地融合到学生当中,和蔼可亲地与学生们进行情感沟通,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上课的热情得到提高。用学生喜爱的韵律操来置换常规的准备活动,课堂上学生跳着韵律感极强的热身操,体会着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学习体验(教学流程时间约35分钟)

  这一流程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依据循序浙进的教学原则,把排球垫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推进教学。

  第一层次:(15分钟)复习巩固。把排球的垫球手型、准备动作、步法移动进行徒手练习,介绍三种垫球方法,①正面双手垫球②体侧双手垫球③背垫球

  强调动作要点:“六个字”:“伸、夹、提、移、蹬、跟”,介绍四种垫球练习方法:①自垫 ②自抛对垫 ③一抛一垫 ④对垫练习,持球进行垫球的练习,集合讲评,优秀学生示范。

  第二层次:(13分钟)学练提高。教师示范隔网垫球练习方法,隔网自抛对垫、隔网一抛一垫练习、隔网对垫练习,这是本堂课的重点,根据学生所掌握程度,分层次教学,动作技术掌握好的在排球网上进行对垫练习(四组),技术薄弱的同学在羽毛球网上进行对垫练习(两组)。练习中强调点球部位和脚步移动,对上下肢不协调的同学进行示范纠正,由观察到模仿练习,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并进行指导,对于学生共性问题将学生集中进行纠错讲解。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赞赏。由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乐趣。

  第三层次:(7分钟)协作竞争。让各小组推选十名同学进行展示对垫比赛。通过比赛提高巩固隔网垫球技术,让比赛的学生享受自豪感,让观赏的学生有了对应学习榜样。通过比赛形成学生间自然情感的融合。这样就会让全体学生都沉浸在欢乐而愉快的学练气氛中。还可以使学生增强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恢复身心(教学流程时间约3分钟)

  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班得瑞“春野”)进行意念放松。轻松愉快的学练氛围为本次课划上圆满的句号。最后提出课后思考题: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获得有关排球比赛的体育信息,拓展知识,同时将体育从课堂引入生活。

  场 地:排球场两块和羽毛球场地一块

  器 材: 32个排球 小黑板挂图一个 录放机一台 贴纸100枚

说课稿 篇8

  一、说在前面

  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有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唐时就有人人会吟诗的风尚。古诗文的朗朗上口,使人易诵易记,它那富有音乐性的节奏,至今,仍焕发出不息的艺术生命力。

  新课程标准如是说: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课程总目标。

  3、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一、二年级阶段目标中的阅读目标。

  《咏鹅》这是一首儿童十分熟悉的古诗,不少孩子在幼儿时就会诵读。放在课文的第一篇,让其读读、背背、看看图、做做动作,自解其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说教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语感目标)

  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向、白、毛。(技能目标)

  3、逐步培养自学古诗,自吟古诗的兴趣。(情感目标)

  三、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五、说教学程序

  认识一位新朋友,激起学生兴趣。

  从图到字再到整首古诗,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读出诗的味道,又让学生趣味盎然。

  继续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儿歌的阶段中,学生有认真听记的习惯。在整体感知语言以后,要求学生能够读读划划,认识词语,再对照课后的要求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教师依然要重视孩子已经形成的学习词语的方式,不要用强硬的形式让孩子去认记词语。词的大量认读是现语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在此处设计灵活多变的形式,使词语的认读不显枯燥,又有实效。

【说课稿汇总8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汇总三篇

2.说课稿汇总10篇

3.说课稿汇总5篇

4.说课稿汇总八篇

5.说课稿汇总九篇

6.说课稿汇总五篇

7.说课稿汇总4篇

8.说课稿汇总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