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5 20:40: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汇总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汇总10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冰糖,用冰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对比观察。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杯子、筷子1根、冰糖三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一杯、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从而在探究方法与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同时,让学生亲历对比实验,指导学科实验的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讨论,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出科学结论。

  三、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以问引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以送礼物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品尝糖水的味道,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方案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在设计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动脑设计验证方案。在这过程中,我积极的参与学生的活动中,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

  3、学生完成研究方案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案,全班一起完善修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方案完成后,在学生开始实验以前,提出几点注意事项。由于本节课要用到热水,又重点强调安全,加入一定的安全教育。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参与到学生中,给与他们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后,再一次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给与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新课完成后,我又以比赛的方式,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并让学生将本课的知识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6、在结束课堂的时候,我又采用知识总结的方式再一次加深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到了科学上常用的研究方式和过程。

  7、最后,我再一次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2

  这节课的课题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退位减法》。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地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和在1000以内)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教材先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再教学只有一次退位的减法,以及连续退位的减法。教材有机地把计算和解决问题两者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计算,并认识到计算的实用价值。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建议和要求,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我采用寓数学计算于生活情境中,寓新知教学于旧知情境内,寓引导点拨于自主探索中。使学生经历“进入问题情境面对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动手操作中探求解决的方法——学生交流讨论中互补方法——学生归纳学习收获”的过程。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重难点的归结处,体现在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尽可能激活起来的学习活动中。“迁移”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和积累的经验,有效地把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减两位、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同化顺应新知,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构建新的数学模型。通过积极地在自身周围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对所学知识能能熟练掌握,并总结经验,逐步掌握解题技巧,逐步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中,我由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教学例题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开始的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对上节课所学知识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巩固,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张扬个性的空间,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样也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又为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对情境的活用,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在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时,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注重算理的讲解。学生尝试计算完后,将学生的算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板演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当学生说到自己错误的计算过程时,让其余学生帮他一起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大家都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于正确的算理,则让学生多说说,特别要关注差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并板书计算要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名作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二、说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抓住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 文以入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

  认识3个生字理解“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课前,我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我借助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体会父母之爱在本篇课文的处理当中,我想借助一个“酸”字,引导学生从而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这个四个层面,寻找作者为何接过母亲的钱会鼻子一酸的原因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比较学习的方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样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我采用学生熟悉的古诗《游子吟》导入,让学生读读这首诗,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慈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用学生熟悉的关于母爱的一首诗导入,让学生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缓和紧张的心情,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让学生填写课文出现的重点新词,让学生自己发现如何概括主要内容,一举两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新课标强调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这个环节主要有三步:(1)围绕一个“酸”字,自己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读起来酸溜溜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教师巡回与学生个别交流,掌握学生自主解读情况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求

  (2)交流学生自读,教师适时点拨我和学生一起抓住四个重点语段,分成四个版块,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默读、齐读、比较读、引读等形式的感情朗读中增进体验,升华情感,丰富了文本内涵,凸显情感体验阅读方法在此类课文教学中的无可替代功能浓浓的慈母情,深深的爱母情洋溢课堂,课堂成了学生、教师自主宣泄情感的场所(3)学生有感情读出其他让自己读起来酸溜溜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既给了学生展示的机又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补白练笔,体验情深

  这个环节分两步:(1)创设情境,我攥着母亲的血汗,攥着母亲的疲惫,也攥着母亲无私而伟大的爱,跑了出去(音乐起)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鸣,进行补白练习交流时,教师适当板书词语,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升华情感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后,自我感觉还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行不过,我觉得自己上课时,教学语言还可以进一步精炼第三环节的交流时,如果以适当的导语,引导学生自己读出探讨的语句,加以品读体会,效果会更好四个“立刻”如果采用换词体会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单调和枯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忙碌加深对母亲的艰辛的理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

  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性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运动的世界》。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联系到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观看完毕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本环节设计四个探究过程,将教材的知识点一一展开)

  讨论探究①: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静止的物体真的不动吗?

  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心里冲突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叙述各自的看法,讨论,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得来。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播放视频《运动的描述》,加深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③:你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的?学生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块橡皮,推动课本使它在课桌上缓慢移动。思考回答:

  (1)选取橡皮为标准,桌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课本为标准,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课桌为标准,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位置是否变化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物理学中的参照物。播放视频加深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④:刚才的实验中,当我们选择的标准不同的时候,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了,可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这个事件比较罕见,能够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三)、拓展练习

  练习1、2是两个动画,由于在课堂上某些场景不好展现,设计两个趣味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手动操作,来变换参照物,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过程有清楚地认识,让学生讨论并练习。加强对参照物的理解。

  练习3:介绍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练习4:为什么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的可用本节知识解释的现象。对于学生的举例教师要给予鼓励 。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一节课对“运动的描述”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归纳叙述本节的主要内容、判断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1、2。补充练习:某年的春节晚会上,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名演员正在蹬一辆固定在舞台上的自行车,他身后的大屏幕,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画面一直在动。当镜头拉近后,观众都感觉这名演员争飞驰在田野的小路上,根据这个启示,假如你是摄影师,你如何让两名演员在飞驰的火车上打斗。

  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五、说效果

  本节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个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当堂掌握,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可能还理解不透,教师应在刻下多辅导,并设计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说课稿 篇5

  第一部分是教学计划及大纲要求:

  其中教学计划为:每单元精讲阅读部分第一篇课文,课时是两课时时间,总计90分钟。需要完成的内容是全篇课文的讲解及相关习题的练习。大纲的要求是:阅读作为外语教学训练的归结,通过阅读开拓学生眼界,进一步提高语感和交际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充分的条件。我对大纲要求的理解是重点要放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大学的学习,不同于初高中的学习,毕业后很多学生要面临工作,培养学生快速自主的学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职场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引导学生自主获得信息,找到文章重点是本课设计的重点。

  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最基本的是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词汇,句子结构,相关语法,能够理解文章意思 ,了解相关文化信息。

  二。更高一级的目标是能力目标:

  1.激发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兴趣,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以兴趣为基础,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对兴趣的培养,英语文章的理解都大有帮助。如果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是同样的难易程度,但一个是考端午节的文章,一个是考狂欢节的文章,相信学生一定是第一篇文章做的效果好,因为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相关信息,而对西方的狂欢节学生知之甚少。因此,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对应试,尤其是阅读部分的得分,会有很大的帮助。

  2.培养学生理解英文文章,快速准确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学生毕业后面临工作,职场不同于学校,如何快速的获得信息,学会相关工作流程是职场必备的素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在短时间之内理解文章,找到文章重点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我们大学教育的教学中重要的一项教育目标。

  3.学习文中地道英语句型的写法,完善写作能力。英语文章的讲解初高中就有,但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大学阶段不应仅仅把阅读的教学重点放在意思的理解,和单独词汇的使用上,要让学生学会模仿学习文章中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写出地道的英文句子。这是对大学英语中阅读教学的更高要求,这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得到质的提高。写作能力在职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本的能力之一,虽然写作在听、说、读、写、译中是难点,但只要经过不断的模仿,练习,学生能够写出标准的清晰的英语文章,相信这对学生步入职场会有很大的帮助。

  4.灵活运用所学词汇。这要求学生不仅知道词汇的意思,而且可以运用到实际英语交流中去,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运用到自己所写的文章中去,很多学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背了很多的单词,但最后考试的时候,写作部分却很多词不会写,原因就是平时对词汇的运用掌握不好,只知道意思,不会运用,因此会再多的词汇,不会使用,也是白费工夫,在教学中,老师要多给学生举例,让学生自主模仿、学习词汇的使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及运用。

  三。最高一层的目标是素质目标:不同国家,习俗不同,应当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学到相关礼仪,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弘扬发展本国文化。

  第三部分是教学方法:

  适用于本课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举例教学法及提问启发法。

  1.讲述教学法:这是所有学科授课过程中最根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法,英语区别于其他学科:要求部分内容英文授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意识到如果整节课都是英语授课,会有部分学生听不明白,因此在文化背景介绍时会使用英语,配合多媒体教室中PPT的播放,将英文介绍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但在重点语法、句型的讲解中一定采取中文授课,要给学生讲清楚讲透彻,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2. 任务教学法:在学习文章之前我都会先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先阅读一下整篇文章,找到相关答案。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快速获得文章信息,理解文章大意,也划出自己不会的词汇,不理解的句子,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举例教学法:英语学科的教学是语言的教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必须有模仿学习的过程,因此举例教学对英语教学非常重要。老师要列举英语句子,告诉学生语法词汇的用法,并及时给出中文句子,让学生模拟的写出英文句子,让学生学会运用。

  4. 提问启发法:这个教学方法要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中,要启发式的教学,随时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补充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这个方法有效的增加了课堂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使学生自主的学习。同时,提问的方法也很多,可以是口头提问,也可以以书写的方式提问。以前在讲课时我存在的问题是课文讲的很详细,但课后练习讲的不到位,学生练的很少,在督导老师的提议及启发下,我改进了教学方法,在课后习题的练习部分,请学生到黑板写答案,这样我可以直观的给学生订正语法,词汇甚至是单词拼写上的错误,同时会叫到不同班的学生,可以说是小型竞赛的方式,这助于学生对习题部分增加兴趣,准确获取答案。同时,英语的教学目标还与A,B级考试相关,因此在我讲完文章后,会让学生做一篇A,B级水平的阅读理解,我会提问答案,及提问相关句子的理解,经过教材中整片文章的学习,学生再去自己做A,B级阅读题,都会感到得心应手,这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也将A,B级考试恰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中。

  第四部分是学生的学习方法:

  配合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以讨论,回答问题,完成任务等方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到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应试与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其中讨论的环节我会运用到文化背景的介绍环节中,让学生讨论自己地区的文化习俗,并交流他们所知道和了解的其他国家文人习俗,提高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当然学生学法的重点也是要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五部分是教学的实施和过程,以下是我对本堂课的设计

  略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山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个方面说明对本课教学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书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后两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的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该不断加强。因此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特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意。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并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难点)

  【说教法】

  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诵读诗歌、想象画面、句子训练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这样教学,符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应用“读—悟—说—读”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第一步:导课解题,介绍作者

  介绍岳麓山引入课程。(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

  第二步:初读指导,读准,读通,读出节奏

  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再读指导,读出画面,读出想象,读出情感

  1.品读古诗,读出画面

  意图: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2.启发想象,感受意境

  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意境。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说作业设计】

  意图:(作业的设置建立在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之上。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加强了对本课知识的强化巩固。达到了读写统一。一堂课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本板书设计遵循板书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理念,概括了古诗的主要内容,简洁的文字,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对古诗思想内容的把握,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ang eng ing ong是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的最后一课。本课有五个部分的内。第一部分是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的音和形,第二部分是声母和后鼻韵母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音节词语tai yang的书写格式,第四部分是由四个句子组成的短文。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本课安排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内容是正确认读ang eng ing ong四个后鼻韵母,掌握整体认读音节ying,并能学会拼读书写音节。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的音形及整体认读音节ying。

  2、会读声母与后鼻韵母组成的音节。

  三、教学重难点:

  后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的音节的拼读是本课重点;eng 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是难点。

  四、说教法

  1、采用复习导入法揭示本课内容,并提醒学生今天的内容在发音上有难度,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把教、扶、放结合起来进行

  如:教学后鼻韵母ang的发音时,先发a,的音,接着舌根自然抬起,使气流从鼻腔出来,让学生用手按鼻梁来感觉发音,反复练读,巩固字母的音。字母的四声就放手让学生自读,eng ing ong的教法与此相同,对发音不够准的辅导、纠正。在音节的拼读中尽量拼出汉字帮助学生掌握。

  五、说学法

  1、以读为主

  教读是引导学生学好汉语拼音的重要环节,课堂内以范读为主,学生跟读、分组读、指明读等来掌握字母的发音。在看图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课堂上让学生学学平时常听到的声音来掌握字母的音,如:小狗、打鼓、蜜蜂、雷声、飞机的响声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重点。

  六、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范读、学生练读、把音节拼出汉字来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的读音,利用加字母、换字母的方法掌握其字母的形,应该说学生的收益是可以的。

  七、说板书

  板书简单,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的含义,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规范写,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2、 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 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的含义,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 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的例子,理解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习的难点。

  (四)活动练习法:把练习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 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的含义。

  (一)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 )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认识. (板书: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问:在这里表示什么呢?(没有) 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那么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吗?

  2.课件演示: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习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5、你们觉得写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写得好些?

  (点评:我重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学生的观察,使学生正确书写“”。)

  (二)感知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同桌先说一说,再指名汇报。(学生会想出:直尺、称、电话机、计算器、车牌号、电视上、手机号码、电风扇、微波炉等都有“”、、、、、)

  出示图片:(直尺、温度计、台秤、秒表)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件礼物,这些礼物上面也有数字,你们快来找一找吧。(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1、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 开始的)

  这个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从开始量的,直尺上的表示起点)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板书:起点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这个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表示分界线。板书:分界线

  教师:度可以这样表示.

  3、让学生自己说说台秤上的和秒表上的分别表示什么?

  (点评:我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图,找出“”让学生说说“”的含义,从而明确“” 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的实际含义.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的作用可真大呀,它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了吗?

  三、巩固练习:

  1.猜谜语:( 1) 2.给数字宝宝排排队(——1)找11位同学,每人任意抽取一张数字卡片上来排队。(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3、一笔画。(先猜一猜像什么?再连一连。) 4、数一数有几朵花?(P9第一题)

  5、出示图片(数一数):怎样数得快?

  教师:请你先想想,怎样数快,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快. (指名演示怎样数.)

  (点评:整个练习活动的设计遵循学生的思维特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给孩子自主探索搭建一座桥。)

  学生们在刚才的活动中表现的非常出色,下面老师为你们点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

  课间休息:播放歌曲《小猫钓鱼》

  五、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得快乐吗?(教师完善板书)

  (点评: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总之,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选取一些表现思想风采的文章,与其他单元相比,视域更加宽广,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和思考。本文是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厨年的讲坛上,法兰西另一位伟大的斗士——维克多雨果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鼓舞人心的演讲。

  这不仅仅是一篇纪念性的演说词,它更显示了雨果对伏尔泰人格的景仰、对伏尔泰精神的追随,对自由和真理的呼唤。

  教学目标

  1、 了解伏尔泰对人类历史的卓越贡献,尤其是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

  2、 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3、通过朗读,体会人们对伏尔泰的崇高敬意,感受伟人的魅力,接受自由、平等、正义等思想的熏陶。

  教学重点及实现措施:

  1、 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

  (这既是文章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通过介绍背景、作者生平来辅助了解,也可以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加以讨论,促使学生理解)

  2、 通过朗读,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作为一篇演讲,本文诗化的语言风格,澎湃的激情浪潮和闪耀的思想光辉,使它成为朗读教学的难得材料,要把朗读的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理解、欣赏精彩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1、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

  (1)结合《世界历史》,让学生了解背景情况,或让学生在上课前分工查找资料,或者教师进行比较详细的说明。

  (2)可通过讲述“伏尔泰之死”“卡拉斯事件”等故事,激起学生了解时代与思想背景的兴趣,尽量不要跟学生照搬历史或哲学教科书上的抽象概括。

  2、在总结伏尔泰的贡献时,学生可能不太好把握,尤其是对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容易明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伏尔泰与黑暗势力斗争的武器是什么?“笔”的寓意是什么?演讲开头所说的伏尔泰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2、置疑法。通过朗读,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3、点拨法。4、讨论法。

  教学辅助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三、教师介绍。多媒体课件出示: (1)伏尔泰: (2)、雨果:

  四、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说说读完本文后的第一感受:

  内容上的。

  1、雨果对伏尔泰作出了怎样高度的评价?

  2、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了怎样杰出的贡献?(是像牛顿,爱迪生一样看得见的成就吗?)

  语言上的:和《敬业与乐业》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通过初读,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为下面的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五、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本文可分几部分?让学生读课文后讨论回答,这有一定的难度。

  ——可分为三部分:(也可分四部分,把他的人格魅力单独分为一部分) 这一问题主要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细读本文,要求体会作者的感情,文句的深刻含义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学生朗读,讨论,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点拨来完成。

  (一)细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怎么评价伏尔泰的逝世?

  2、“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这句话蕴涵着哪些丰富的意义?

  3、“诅咒”和“祝福”如何在雨果的身上被看似矛盾地体现?

  (二)细读第二部分,思考

  1、伏尔泰是一个勇猛的“斗士”,他让我们想起旧中国也有这样一位勇士——那就是“鲁迅”,说说他们的共同点:

  2、本段演说词哪些体现了口语化的特点?

  (三)细读第三部分,思考

  1、伏尔泰的高贵人格还体现在他的“微笑”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说说这“微笑”中含有的多层含义?

  2、在本段,雨果又用了哪些词语来评价这个伟人?

  3. 说说“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这句话的含义。

  (四)细读第四部分,思考

  1、雨果的时代是个怎样的时代?

  2、“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这句话包含怎样的意思?

  七、诵读全文,再次体会本文语言特色,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1、任何一种语言风格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和感情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语言也不例外,在本文激情洋溢的语言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

  2、本文语言,体现了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等特点。同学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美感和激情。

  八、板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1、总体评价——伏尔泰世纪性贡献

  2、回顾历史——思想启蒙与现实帮助

  礼赞人格——“睿智的微笑”

  3、回到现实——呼吁讨教,表达决心

  语言风格:充满崇高敬意、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感情自然流露。

  九、课外延伸:伏尔泰哲理名言积累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莫泊桑拜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叙述了法国作家莫泊桑青年时请福楼拜指导写作,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莫泊桑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3、 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点拨法,高年级的段的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所以对于文本,我又采取了这种教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批注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的教学我从题眼入手,抓住3个问号展开。上课一开始,板书好题目,请学生读一读,思考下:读了题目有些什么思考?由这个引发3个思考:

  1、莫泊桑是怎样的人?

  2、请教什么?

  3、“师”指谁,怎么教?

  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并自学生字词语。然后,交流收获,解决前面的3个疑问。在引导学生交流时,注意课文内容挖掘的深浅:只要能读流利课文,对课文条理有个清楚认识。为下课时学习作铺垫。

  (二)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1、 在回顾旧知中切入

  复习回顾第一教时内容:请学生简单介绍莫泊桑是怎样的人?福楼拜是怎样的人?教师小结过渡: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再三请教作品被喻为法语典范的福楼拜的?而福楼拜又是怎样指点的呢?这个切入点是顺着第一教时遗留问题展开的,由于第一课时已经作了内容疏通的铺垫,再次提出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重点段落,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中悟重点段,引导在批注中学习。

  莫泊桑第二次请教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所在。如何进行细致的、有效的观察是现在的孩子所欠缺的,这里一连串的问话也体现了福楼拜本身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青年一代的悉心指导。在帮助学生理解“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是读文中的问句说一说自己有哪些发现、哪些疑问,这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引发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再读思考,你还能懂得什么?这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挖掘,教会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真正的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会观察、不断积累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同时进一步了解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第三步再次提出疑问:福楼拜还会问什么?这是让学生融入角色,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高年级段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所以对于本文,我引导学生采用边自学,边写批注的方法。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写莫泊桑的句子,找出写福楼拜说的话。边读边找,边找边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例如:说的话中感悟到什么?通过某个字,某句话,读懂了什么?

  3、适度拓展

  课文内容结束后,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莫泊桑的作品,一段关于马车的描写,引导学生阅读评析。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A、赏析《项链》片段。

  B、仔细观察放学时的校门口,写意小片段。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方面对文本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供宝贵意见,谢谢各位老师!

【【精品】说课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汇总5篇

2.【精品】说课稿汇总九篇

3.【精品】说课稿汇总八篇

4.【精品】说课稿汇总4篇

5.【精品】说课稿汇总9篇

6.【精品】说课稿汇总7篇

7.【精品】说课稿汇总6篇

8.【精品】说课稿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