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特殊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特殊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语文教师,一直以来我都深知自己的使命,即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长和提高。在教育的路上,我遭遇过坎坷,也收获了不少收获。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所总结出来的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一、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设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更加灵活和具体。我曾经教过一个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这之前,我深入观察过他的阅读习惯,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将课程目标分解成了较小的知识点,逐步引导他进行练习,并取得显著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材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
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环节。与普通教学相比,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和判断,更好地满足他们不同的个体差异。例如,有些学生喜欢诗歌,可以布置诗歌朗诵,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而另一些学生喜欢小说,我们就可以布置阅读任务。尤其是在练习写作的时候,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范文,让他们通过模仿和创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要注重互动和引导。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我们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展示”,还要通过互动、引导、讨论,让学生在能动性中掌握知识。当我讲述一个古诗文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词语,帮助他们理解诗词的意思及上下文,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和接受。
四、注重学生特点,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在特殊教育语文教育中,评价也应该特别注重。我通常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口头问答、小考、小组讨论、写小论文等,旨在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与不足,并给予详细的反馈,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不断改进。
五、关注与学生的沟通和建立信任的关系。
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注重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建立信任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进而学以致用。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发挥教师的亲和力,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迅速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三是教育中交流,增强互动,提高师生一起参与学习的质量。
总之,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与普通教学有所差异,关键在于我们要更好地注重学生的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人差异,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特殊教育教学心得体会2
个别化教学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顾及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之教学计划。 个别化教学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及教学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此与“个别教学”不同,个别教学仅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实施型态,它可能是个别化教学,也可能不是个别化教学,关键乃在於其是否为符合该生能力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学方案。当前特殊教学应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经过教师和专家们的实践,发现个别化教学尤其适用于特殊儿童。
5月20日,有幸此次参加了由天台县特殊教育中心主办的台州市特殊教育学习讲座邀请了来自上海的教授邱轶。他从孔子因材施教的论点出发,阐述了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没有个别化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特殊教育。在集体教学中,普教为主,兼顾特教,拓展时空,向外延伸,各学校还可利用多方资源,发展特殊教育。各个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资源教室,让学生进行感觉统和训练。对学生制定训练计划,实施训练支持策略等等。邱轶教授从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各方面分析,为在座的教师提供了较多的理论基础。会议还邀请了著名的教书育人楷模宁波市达敏学校刘佳芬校长,刘校长从自己创办达敏学校说起,一步一个脚印,从刚开始人们对特教的排斥,到后来接受特教,再到现在的配合教学。宁波市达敏学校拥有自己的课程理念,教学模式,成为中国特教的一个窗口。他们的“社区融合教育”成为各国学习的.模式。他们的“社区融合教育”使社区成为大课堂,生活中的事物变成了教材,每一个社区的公民都可以成为教师,这样的教学模式比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更真切,更深刻。两位老师一位以理论知识为主,一位以实践经验为主,从各方面阐述了特教的教育与发展。
特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密不可分,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社会的关注中,特殊儿童的未来会越来越好,特教的发展更会越来越好。
特殊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
时至今日,我接触特殊教育这一领域已有七年,乍一看仿佛接触了很久,其实其中有五年都是在校学习,还有一年在实习,而真正接触的时间只有一年。2019年8月底我来到柳河县育智学校,这是我正式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去接触特殊教育,接触特殊教育的孩子。虽然有五年时间都是在校学习关于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期间也有去各大学校见习,但我对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等还不是很了解,没有实际实践的经验,所学的知识也并不能活学活用,这令我很苦恼。
来到学校的这一年,我亲自体验了身在一线的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任务,知道了教学的不易,因为特殊教育学生千人千面,虽然智力残疾儿童偏多,但每个人依旧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那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呢?这就需要教师去足够的了解每一名学生,包括他的兴趣爱好、多方面的能力、生活习惯等等。但仅仅了解学生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不断去学习,去进步。学习和进步的方法有很多,学校集中组织的业务学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今年由于疫情,学生全部在家上网课,这便让我们在校时间有所宽裕,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业务学习。通过业务学习,我对培智学校课标有了一定了解,也学习到了一些关于教育学生的技能与方法等等知识,这些方法和技能成为了我今后教学中的助力。
在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居多,有少数自闭症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普遍注意力不持久,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差。例如启智一班的车远昊同学,在一学期的生活数学课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涉及到数与量的对应,但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依旧无法以高的正确率对应正确数与量,同时在课堂上并没有整堂课的注意力,动不动就自己玩的热火朝天,根本不听教师在讲什么,常常需教师提醒。所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迫在眉睫,不具备这些能力学生是无法上好课学好习的。
少数的孤独症学生有表现出与智力障碍和多重儿童不一样的行为特征,它们有刻板行为,有时脾气暴躁,但很聪明,很多知识一学就会,相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感知方式奇特,视听优势明显,机械记忆能力强,情绪行为控制力差,例如启智三班的袁显浩同学,他一快到下课时间便坐不住椅子,想走出教室,当他在上蒙梭训练课时,看过我的示范总是很快能够重复摆放出来,但有时来到蒙梭训练室后什么都不愿意做,只想跑出去,一旦你强制让他坐下上课玩教具他便会抓你、挠你、咬你,还大声喊叫外加蹦跳;还有启智四班的尚祖名比较喜欢尖叫、跑跳;以及启智四班的庞敏元有逐臭的爱好。他们的这些特点也导致他们不能安心的上完每一节课,对于这些学生最好的办法便是进行行为矫正,利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奖励、惩罚、渐隐、连锁、塑造,来一点点改变学生,同时要多加学习关于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知识,以此来达到对自闭症儿童更好的教育教学。
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来说,他们需要因材施教,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趣味性、需要小步子多循环,既是需要个别化教育计划,一份好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包含多方面内容,可以满足每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最终达到可步入社会终身发展的目标。
每名特殊儿童都是折翼的小天使,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用心、用爱去守护,对于他们的教育从来都是细水长流,我相信未来有一天他们终将绽放。
特殊教育教学心得体会4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在特殊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情境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视角,分别从理论层面、教学方法和学生效果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看,情境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心得体会我认为,情境教学更加符合特殊教育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特殊教育学习者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学习困难,他们需要更多的直观经验和实践操作来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境教学强调学习者参与其中,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特殊教育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是相契合的。
其次,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情境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心得体会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情境教学能够提供实践和操作的机会。在特殊教育中,学习者常常由于身体或智力上的问题,无法通过纸上谈兵来实现知识的掌握。而情境教学恰恰提供了一种实践和操作的机会,通过实际参与和感知,学习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和技能的实质,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其次是情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特殊教育学习者常常面临多重困难,他们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而情境教学能够提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例如,通过情境中的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学习者能够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最后,从学生效果的角度来看,情境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心得体会是非常积极的。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情境教学中,学习者能够感知到自己在实践解决问题中的能力和进步,这样就能够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此外,情境教学能够促进学习者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优势能够促使学习者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效果。它符合特殊教育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提供实践和操作的机会,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作为特殊教育教育者,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情境教学,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特殊教育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特殊教育教学心得体会5
通过对个别化学习的理解,我理解的个别化学习是: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而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孩子的“个别化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能为幼儿提供在主题活动中对热点问题的探索空间,又能支持幼儿在主题背景下自主地表达与表现,还能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解决一些有关认知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个别化学习呢?个别化学习活动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为了幼儿,提升孩子学习品质,如自主性、专注力、兴趣、习惯培养等;
第二、为了课程,包括课程的探索、课程的平衡、课程的过程;
第三、为了教师,提高教师观察能力、设计能力、互动能力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个别化学习?通过区角活动开展我们的个别化学习?学习性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是教师根据年龄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创设、提供的。这类区角活动,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或延伸。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自动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因而,它也是一种更多地体现为过程性模式的学习活动。概言之,学习性区角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目标是清晰的,有序的,但非即时的。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制订的。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要更宽泛些、长远些。同时,这类活动的目标,也绝非在一次活动中所要追求实现的,而是应该有一个较长的达成过程。另外,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需要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以使各种活动材料的投放,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第二,空间与时间是半开放的。在空间上,它是让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在时间上,它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是要达到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的。第三,活动过程是自主的。学习性区角活动这种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真正体现。近年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认知能力强弱差异、个性差异转变为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的差异。这就使我们意识到,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而学习性区角活动,正是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别差异观。幼儿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完全是自主的。他们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集体教学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模式,给学习活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在活动时活动前的准备:环境创设提供材料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学习性区角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角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角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要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串珠子、用小勺喂食、夹玻璃球等系列活动来达到阶段目标。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奇妙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探究性、生活性、多功能性。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到“剪粗条纸”到“剪细条纸”到“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到“剪吹塑纸”到“剪瓦楞纸”;从“剪纸”到“剪布”到“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层次性要求。
最后,环境宜安静。学习性区角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需要个人独立地摸索、探索,自主地学习、练习。因此,相对游戏性区角活动而言,要追求互不干扰、互为方便的环境效果,让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另外,活动区的布置也不宜过于花俏,以简洁、温馨、一目了然为好,力求创设一个轻松优美的学习活动环境。
教师要为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自由选择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然,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应只把眼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和环境的创设上,而要适时给予幼儿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活动,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
特殊教育教学心得体会6
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为重要的是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一点对聋哑儿童特别重要。需要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即要求教师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用个性魅力去驾驭课堂。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并使课堂教学精彩起来。
一、在环境中感悟。
我认为,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平等互助的学习方式是当务之急。建立民主平等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激励孩子敢想敢表达。另外,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能坦诚交流,礼貌对待别人提出的疑问,杜绝耻笑与不尊重他人的现象。例如教学《包公审驴》一课时,初读课文,有学生提出“包公为什么审驴?驴根本就不会说话啊!”显然,这个学生没有理解课文,或许他根本没有弄明白课文的大意。此时,一些读懂了课文,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可能会笑话这个提问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学生提的问题,然后再进行这样的引导:“既然驴不能审,其中必定另有缘由,你再看一看课文,很快就会有答案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到文本之中,继而很快掌握了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教师保护了提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向所有的学生渗透着学习在于求知、求实的哲理。
二、在质疑中感悟。
学从疑中来,学由思中求。教师要重视学生从质疑、思考中获取自己的感悟,得到一点收获。这收获之源,便是学生得掌握一定的质疑方法与技巧,能从文本的中心、重点等方面提出疑问,深入思考,才能学有所获,不至于流于表面。
1、从标题入手,质疑文章的中心问题。
众所周知,课文的标题往往是文章中心之所寄,主题之所显。故而,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课题出发,围绕课题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学习《我喜欢》这篇散文,学生读课文后可能产生一系列疑问:“我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学习《楼兰之死》一文,学生提出“楼兰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楼兰为什么死了?”等,这些疑问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了标题与文章中心的这一层关系,学会由标题入手,带着疑问读课文,将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矛盾中生疑,结尾处探疑,空白处起疑。
这是一种常见的质疑方法。人们在读课文时,遇到突然中断的描写,就会去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情节叙述的矛盾冲突也会让人产生疑问,而戛然而止或是意味深长的结尾总能让人遐想、反思。例如《一个苹果》一文,讲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八名志愿军战士互相关爱,舍不得吃掉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学生反复阅读后,提出“战士们心里想什么?”“我为什么感到幸福,为什么骄傲?”“强烈的感情指的是什么,感情被堵住了又说明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时,课堂上思维的火花迸发着,提问的学生问得深刻,听的学生参与进来,掀起了一股思辨析疑之风。由此可见,质疑能力的培养必须从细节入手,启发学生深层的思考,正如感悟从细微处生出一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三、在兴奋中感悟。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兴奋的,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流露出鲜明的自我感悟。教学不但要善导,还要善引——把学生从课文引入现实,把文中的角色演变成自己。而读写结合的最佳时机是,学生们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引发了丰富的联想和感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交流便戛然而止。
就举《穷人》一课为例,桑娜抱了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回来后,一直忐忑不安等待丈夫归来。这一部分细腻地刻画了桑娜的内心活动,最后,丈夫主动提出要收养这两个孩子,桑娜才把帐子掀开,文章到此就结束了。接下来,他们还会说什么?这个丈夫有着什么样的反应呢?文章并没有阐述,此时,学生对文章的结尾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并想表达出来。因此,我抓住了这个时机,不再说下去,而是尊重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补写一个结尾。我惊讶地发现,有的学生非常擅长心理描写,他能延续原文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出渔夫对妻子的赞赏之情;有的学生从穷人这个题目的内涵入手,点明主旨;还有的学生续写了他们的对话和对未来的打算等等,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让我从学生的感悟中更加看到了他们的潜能,看到了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因为学生的感悟生出的精彩。
特殊教育教学心得体会7
有效特殊教学是近几年被普校提的比较多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然而这一理论也正在被特殊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今天,有幸听到北师大特教专家肖非教授,为我们这批国培人员从理论的高度阐释了在特殊学校打造有效教学的一些研究情况及教学程序、教学模式等等,深感荣幸。
这节课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谈的。一是什么叫有效教学;二是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三是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四是有效课堂教学哪里来;五是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什么是有效教学这一块,肖非教授选取了国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台湾学者蔡庆文等认为,教师为达成学校教学目标,基于自我信念并采取的各种有利于提升教学功效的方法、行为、步骤后,而能促使学生有效学习成长的绩效程度;张碧娟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所表现出的有效教学行为,这些行为能够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蔡丽华认为,教师在教学各方面表现绩效,及达成学校教育目标的程度。
从有效教学的概念可以看出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而非某个教师和学生等个人。
其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臻佳境的过程。
再次,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即是否具有有效性的认知与评判,最初的.感知点与最终的评判对象,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别的方面,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实现教学目标的积极属性以及实现能力,具有目标性,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能力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这堂课中肖非教授还谈到了特殊教育有效教学的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指的是:阅读教学示范中心、直接教学、同伴指导、合作学习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经过经验证明的四个增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方法策略。
【特殊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音乐教学教学心得体会02-21
教学心得体会06-23
教学的心得体会02-14
教学心得体会06-15
幼儿教学心得体会12-31
教学心得体会【热】01-28
教学心得体会【推荐】01-29
【荐】教学心得体会01-26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01-26
听课教学心得体会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