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29 09:11: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精华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精华15篇)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牧羊女》是苏教版第五第六单元《牧笛声声》中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活泼、愉快的捷克民歌,3/4拍。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牧羊女的愉快心情。本首乐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是A+A+B+A格式。第一、二、四乐句很相似,第三乐句以欢快跳跃的节奏与其他乐句形成对比,描绘出羊儿叫声、歌声、流水声,使全曲更生动活泼,感人而又简练。

  二、教学思路:

  本课我以“听、唱、感”为主,以“律动、欣赏、想象”为辅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感受牧歌和草原民歌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人文情感。在演唱与欣赏中外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牧歌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自主参与到各项音乐活动中,感受牧歌和草原民歌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 (2)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羊女》,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音乐特点,并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劳动的快乐。

  (3)欣赏、辨别歌曲的演唱形式:独唱与齐唱。能自主地处理歌曲《牧羊女》,能用舒展的歌声、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学习音乐力度记号F与p,了解它们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在歌曲中加以运用,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2)比较相似乐句的异同,学习分析AABA曲式结构。

  四、教学重点:

  1)用连贯的.气息、强弱的对比,清晰的吐字,在美好的气氛中感受三拍子的韵律及创编出歌曲意境

  2)通过观察与比较,能利用已有的认知,发现歌曲结构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能对歌曲进行力度表现的处理2)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表达歌曲意境。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语:

  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又要乘着音乐的翅膀去旅行了,歌声会带我们去哪里呢?视频《牧童之歌》第一遍生听、第二遍生唱、第三遍边唱边律动

  设计意图:

  赏、唱、演《牧童之歌》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氛围。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简单的律动不需要什么技巧训练即可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感,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锻炼了学生聆听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活动二导语:

  1、看美丽的大草原就在我们的眼前,听草原深处传来了歌声(律动听歌)。

  2、我们都知道好听的歌儿是有一个个小音乐组成的,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3、生唱曲谱拍三拍子节奏。

  4、看看老师拍的和你有什么不同?有变化的三个乐句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5、唱第三乐句感受节奏的紧凑带来的活泼跳跃的感觉。

  7、在唱曲谱过程中化解难点。

  8、在第三乐句再做一个强弱的对比,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9、即兴表演唱

  设计意图:

  感——以草原远景图为背景聆听歌曲旋律,并通过身体律动感受歌曲韵律特色;唱——视唱旋律了解歌曲结构特点。在演唱歌曲体会牧羊女的愉快心情及力度对比对歌曲意境的渲染。

  活动三导语:

  草原牛羊多,草原歌儿也多。热情的小主人又唱起来了。听《欣赏《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草原赞歌》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牧场上的家》先景后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用变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积极聆听、主动感受。

  设计意图:

  欣赏《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草原赞歌》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牧场上的家》先景后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用变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积极聆听、主动感受。

  活动四导语:

  我们唱了《牧童之歌》《牧羊女》听了《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有活泼欢快的也有优美流畅的,你感受到了吗?能把相同情绪的歌曲找出来吗?

  设计意图:

  《找朋友》活动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次梳理。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找到歌曲的共性。草原之旅我们一起唱了《牧童之歌》,又学会《牧羊女》还欣赏了《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根据节奏情绪等给它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吧!

  结束语: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美景,唱了听了草原歌曲,我们的草原之旅也要结束,让我们唱着《牧羊女》这首歌和牧羊女和大草原再见吧!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教学目标

  1、用自豪、敬佩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无限爱意。

  2、能唱准跨小节的切分音;在听赏音乐时,能感觉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并能就音乐要素变化而引起乐曲情绪、风格的变化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否知道妈妈的工作,妈妈的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学唱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妈妈的辛苦与不容易,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中相同的段落。

  3、学唱歌曲

  (1)歌曲中前后相同部分用试唱的方法,中间部分用听唱的方法学习。

  (2)注意引导学生唱好跨小节的切分音,唱准含有休止符的节奏。

  4、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5、音乐活动:采集与分享

  (1)妈妈为了我们这么辛苦,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2)课后或者妈妈生日的时候,为妈妈献上深情的歌曲。

  6、巩固歌曲演唱。

  (1)现在就请同学们为妈妈献上一首歌曲,相信妈妈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的信息。(齐唱歌曲)

  (2)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还能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3)我的创造:在色块初设计合适的动作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三、听赏歌曲《妈妈的红头巾》

  1、仔细聆听歌曲,听出歌曲内容,说说歌曲表达的'真正含义。

  2、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并请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歌曲中哪些音乐要素决定了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3、 完整听赏歌曲,并随录音轻轻哼唱。

  四、音乐活动:露一手

  1、我们的妈妈时刻地关心、照料着我们,我们的祖国也像妈妈一样时刻注视着我们的成长。……(教师引语)

  2、朗诵抒情短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为短文配乐,教师说明音乐可以是本单元中的,也可以是以前音乐课上聆听过的,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藏品。

  4、除了让大家感觉音乐与文章是否在情绪上相吻合以外,还可以请学生适当阐述、交流选择乐曲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牵牛花当喇叭》,学生能够产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并能够树立环保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对歌曲进行表演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跟随节奏运用合理的肢体动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带有表演性地演唱歌曲。

  【难点】

  能够加入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律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老师展示牵牛花的图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花?它的形状像哪一种乐器呢?

  学生自由发言,牵牛花,喇叭花,像个小喇叭。

  教师总结:哦!同学们都说它像个小喇叭,那它到底能不能吹出声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牵牛花当喇叭》,顺势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曲调活泼欢快的歌曲。

  2.复听歌曲

  并设问: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中速的歌曲。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并提示学生音准;

  3.教师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并注意曲谱中的'一字多音;

  4.将歌词填入旋律中完整地演唱歌曲;

  5.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的情况下,加入歌词下方提示的肢体动作;

  (四)巩固提高

  (1)教师带领同学做几个基本的舞蹈动作;

  (2)学生们分小组自行创编动作;

  (3)上台展评,教师给与鼓励性评价。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牵牛花当喇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魔力,希望同学们在日后能够树立起环保意识,同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我们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最后老师留一个小任务,回家后把这首歌曲表演给爸爸妈妈看,与他们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

  四、板书设计(略)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万马奔腾》

  1、初听时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乐器的音色。

  2、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4、聆听《万马奔腾》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也可鼓励学生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现象。

  二、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三、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四、跟着音乐,学动作。

  五、随音乐舞蹈。

  六、分组展示。

  七、小结。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音乐《小青蛙》《野蜂飞舞》,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难点: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聆听《小青蛙》

  (1)完整地聆听乐曲两次,分辨青蛙的叫声。

  (2)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划线条,表示听到的青蛙的叫声。

  (3)听乐曲,分别学做青蛙的动作表演。

  2、聆听《野蜂飞舞》

  (1)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表现的野蜂急促地上下飞舞的形象?

  (2)复听歌曲,自编动作表现出野蜂急促地上下飞舞的'形象,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3、编创与活动:

  (1)认识铃鼓,并在教师示范下学会演奏铃鼓的正确姿势。

  (2)把演奏铃鼓的方法留给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奏出短音?怎样奏出长音?

  (3)试着用铃鼓为学过的歌曲伴奏。想一想哪首歌曲合适?选一首让大家唱,并有几个学生用铃鼓伴奏。

  三、结束部分:小结。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小雨沙沙沙》,懂得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启发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加深对大自然的喜爱。

  【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探究合作的方法,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并选择适当强弱力度来表现歌曲《小雨沙沙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

  【难点】

  使用适当的强弱力度对比来表现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谜语描述的是一幅什么自然景象?

  通过学生回答得出该谜语的谜底是“雨”,从而引出新课《小雨沙沙沙》。

  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春雨的自然风光图片,在播放图片的同时结合下雨的声音,通过这样的方式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小雨沙沙沙》,教师设问乐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2.再次聆听歌曲,教师提出问题: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歌曲描绘了在春雨中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探究学习

  1.教师带领同学们用“lu”跟着钢琴伴奏轻声哼唱两遍,熟悉歌曲旋律。

  2.教师带领同学们以游戏接龙的方式,教师朗读歌词前半句,学生接歌词下半句。教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学生:“小雨沙沙沙”。潜移默化的将歌词节奏融入游戏当中,引导同学们熟悉歌词。

  3.将歌词带入旋律当中,教师带领学生跟钢琴演唱,从而引导学生基本学会演唱该曲目。

  4.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歌曲当中哪两句相同,哪两句不同,请同学们观察一分钟,随后找同学上来回答”。一分钟后请几位同学进行回答,教师总结:歌曲1.3乐句完全相同,2.4乐句不同。此时采用教师示范的方式,将第一句使用较弱的'力度,第三句使用较强的力度进行演唱,通过这种方式,带领同学们感受乐句之间强弱对比给音乐带来的变化,并邀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练习两个相同乐句的强弱对比练习。

  5.在练习完成以后,挑选几位演唱比较好的同学上台演唱,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展示完成后,使用刚才练习的方法再一次完整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1.教师设问:各位聪明可爱的同学们,请大家一起告诉老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大家能够发现歌曲当中有哪两个角色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歌曲当中分别出现了“花儿”和“鱼儿”两个角色。

  2.教师再次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想出一些动作,来分别表现“花儿”和“鱼儿”两个角色呢?下面就请大家两人为一个小组,给出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由的编创,在编创的过程当中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大自然当中的花儿通常都是什么样的,鱼儿是怎么游泳的,可以适当的进行模仿。

  3.在同学们编创的过程当中教师下台进行相应的动作指导,时间到后请编创动作比较好的同学上台进行展示,并进行相应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同学们树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回顾,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课下将本节课所学习的歌曲回家唱给自己的父母听。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东方之珠》,深刻体会歌曲传达的思归、盼归的爱国深情。

  2.通过对《东方之珠》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学唱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认识音乐家罗大佑,并能够深情演唱部分主题旋律;了解《东方之珠》创作的时代背景后,能够深刻体会音乐传达的思归、盼归的爱国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东方之珠》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刻体会音乐传达的思归、盼归的爱国深情。

  【难点】

  了解罗大佑的相关知识,并能够深情地演唱部分主题旋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演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并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表达了作曲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厚的爱。七子分别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一首与“香港”有关的爱国歌曲,同样饱含深情的歌曲,顺势揭示课题《东方之珠》。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东方之珠》完整音频,并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深情地,中速。

  2.教师再次播放《东方之珠》,并提问: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夜幕降临,香江的水面倒映着璀璨绚丽的霓虹灯光,弯弯的月亮皎洁地挂在深黑色的夜空中,耀眼的东方之珠彻夜未眠,坚守着沧海桑田中不曾改变的尊严。

  (三)分段赏析

  1.教师播放香港回归纪录片,并提问学生:视频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香港,你会选择什么词语?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视频使我们感受到了香港回归时海峡两岸人民的喜悦,现在的香港不仅是“东方之珠”,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同时也有“美食天堂”“购物天堂”等美誉。

  2.再次感受《东方之珠》的旋律,ppt上展示歌词,并带领学生朗读歌词。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歌词中会出现“泪珠”“尊严”“黄色的脸”等词语?

  学生同桌两人讨论3分钟之后,教师选择同桌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东方之珠”是香港的美誉,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在1842开始,受到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97年7月1日才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制度的推行和实施,香港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首歌曲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歌曲中的“泪珠”“尊严”“黄色的脸”等词语表示:香港是作者眼中的恋人,历史的岁月无论有多久都不会改变它,它永远属于黄皮肤的中华民族。

  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并提问:歌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寄托了作者思归、盼归的爱国深情。

  4.教师请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的高潮,在ppt上展示高潮部分的歌词和谱例,带领学生先跟琴哼唱旋律,然后带入歌词演唱。并提示学生演唱时注意饱含对祖国的深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以“我眼中的罗大佑”为主题,请学生以音乐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10分钟,分享课前的预习作业。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分享。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罗大佑——中国台湾男歌手、词曲创作人、音乐人、作家,有“台湾流行音乐教父”之称。代表作品有《童年》《明天会更好》《东方之珠》等。其中,《东方之珠》完全是一次主观艺术实践,歌曲所表现出来的那份纯朴和真挚,以及它平静的气氛中,透出一股股难以抑制的激情和冲动,都充分显示出罗大佑个人的感情色彩和个人音乐风格。歌曲的意境构筑在一切世俗的尘埃之上,不受任何功利的驱使,因此更显得超凡脱俗。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课重难点,教师呼吁学生不仅能从《东方之珠》这首歌曲中体会作者的深情,课下也要多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能够从广播、影视、网络、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听赏,感受作曲家所传达的情感。

  布置课后作业:将今天学唱的《东方之珠》的音乐旋律片段表演给父母。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友爱的精神。

  2、让学生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游戏,养成音乐实践的习惯。

  教学流程:

  一、说一说

  1、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

  师:小朋友,你们有好朋友吗?你们平时在一起做些什么呢?

  生1:(指着前面说)我的好朋友叫郭豪,我和他一起看书、写字。

  生2:我的好朋友叫张云英,我们经常在一起跳绳。

  生3:我和好朋友武欣悦,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还一起做作业。

  生4:我有很多好朋友,他们是张路峰、杨柳新、王一宾,我们总在一起做游戏“老鹰捉小鸡”(做老鹰的样子)

  [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知不觉得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抒发了学生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学习节奏,分散难点

  导言:小朋友,小鸭子今天到我们教室来做客,你们想和它做朋友吗?(想)。不过,小鸭子要考考大家,你能学学小鸭子吗?学得好的小朋友,小鸭子就做你的好朋友。(出示节奏,学生模仿)

  3、引出课题。导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好朋友》,看看其他小朋友与他的`好朋友在做些什么。

  二、唱一唱

  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学习歌词。

  师:你们与好朋友在一起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1:(跳起来说)我很开心,我喜欢和戴慧做游戏。

  生2:我不会做题,翟凯会教我,我很高兴。

  生3:我不高兴的时候,戴昊关心我,使我高兴起来,我喜欢和他在一起。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小朋友跟他的好朋友在做些什么吗?

  生:(好奇地说)想。

  2、欣赏歌曲《好朋友》,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谁可以告诉老师,你觉得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这首歌吗?

  生1:用快乐的心情,因为我与好朋友在一起很快乐。

  生2:我听到歌曲里的小朋友唱歌的时候很高兴,我们也应该这样。

  师:你们都这么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那你们之间有没有不高兴的事呢?

  生1:(不好意思地说)我上次和吴仲书吵架,后来我向他说对不起,我们已和好了。

  生2:(自豪的说)没有,老师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师:小朋友说地真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这样才是好孩子,你们说对吗?

  [通过说、听,让学生感受、比较、体验,由学生尝试说出歌曲的情绪,培养了学生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精神。]

  3、学生聆听音乐,默唱歌曲。

  4、学生自由表演。

  三、演一演

  1、学生小组合作表演歌曲。

  师: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这首各演唱给其他小朋友看呢?

  甲组:我们组由我来唱歌,戴湘柿同学拍手,其他的跳舞。

  乙组:我们组由我和张洋洋跳舞,其余的同学唱歌。

  丙组:我们组的郭豪唱,黄思倩跳舞。

  丁组:我们组边唱边拍手伴奏。

  2、学生即兴表演。

  师:小朋友除了唱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和好朋友之间的友谊呢?

  生1:我和陈卓同跳一个舞。

  生2:(高兴地说)我和王一兵、李珂荣一起做游戏。

  生3:(昂着头说)我打一套拳给大家看看。

  生4:老师,我想把我和好朋友玩耍的样子画下来,好吗?

  [利用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繁荣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四、乐一乐

  师:你们能不能把你认为好听的歌。好看的舞,好的画送给你的好朋友呢?

  ﹛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为学生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要让学生在这个广阔天地自由飞翔,我们必须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如:在“演一演”中,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朋友间的友谊,此时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跳舞,有的唱歌,有的画画,有的打拳,还有的边跳边唱。这样为学生情感的表达提供了自由天地,从而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生1:我喜欢《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我把他送给李珂荣同学。

  生2:朱子阳,我们一起来表演,我唱〈彝家娃娃真幸福〉,你跳舞好吗?

  生3:(举着画说)我把刚才画的画送给张路峰。

  [指导学生相互表演,学生兴趣高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友爱精神,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9

  教材年级:三年级第五册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柔美、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牧羊女》中的抒情柔美的意境,并正确运用力度记号,按三拍子的特点演唱,表现牧羊女的愉快心情。

  2、 在特定情境下认识高音re和两个力度记号f、p 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羊女》;正确运用力度记号来表现歌曲。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范唱磁带)、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学生在《挤奶舞》的音乐声中进教室律动,仿佛来到了大草原。

  2、 音阶练习: A、用变节奏唱音阶、琶音 B、认识高音re C、展示五线谱音阶 D、听辨音程练习

  3、 视唱练习: A、出示《牧羊女》第一、二乐句,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用口风琴吹吹节奏,唱唱旋律 B、出示《牧羊女》第三乐句,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用口风琴吹吹节奏,唱唱旋律

  二、 歌曲体验

  1、 导入:小朋友的歌声引来了一位“牧羊女”(点题),听,她给我们唱歌呢?

  2、 初听范唱《牧羊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节拍。

  3、 出示《牧羊女》五线谱,视唱歌谱。 A、 学生观察五线谱有几句?哪几句相同相似? B、 教师范唱乐谱,学生初步认谱并思考(do’,si,re’各出现几次?) C、 学生随教师划拍视唱。 D、 认识第三乐句上的两个力度记号f、p 并加以应用。

  4、 再听范唱《牧羊女》,学生了解词意。

  5、 学生随琴歌唱《牧羊女》

  6、 边唱边用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指挥图为歌曲伴奏(可加上打击乐器)

  三、 歌曲创编

  1、导入:我们与牧羊女一起跳跳舞好吗?分四组,每组选一位当《牧羊女》,其它学生扮小羊。

  2、教师提示几个动作,学生各自进行创编。

  3、分别进行活动展示评价。 四、 小结 今天,我们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了歌曲《牧羊女》,心里有什么感受?(在《牧羊女》音乐声中出教室)

  说明 三拍子歌曲在本学期第二次出现,因此,学生有了三拍子的初步感受能力。因此,本课的'侧重点在于初步认识高音re和两个力度记号f、p 并加以应用;然后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羊女》,表现大自然的美丽和牧羊女的愉快心情。 本课的教学思路以情境创设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音乐常规训练,并认识高音re和两个力度记号f、p,来提高常规训练的趣味性和质量;同时,通过常规训练为歌曲的学习作铺垫。 本课的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并且第一、二、四乐句几乎相同,舒展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牧羊女的愉快心情。

  因此,在视唱中通过寻找相同相似的乐句练习来迅速掌握音乐旋律。而第三乐句节奏跳跃,与其它乐句形成鲜明的特点,而且这一句用不同的力度来模仿羊叫声,使全曲显得生动活泼,因此,把这句作为重点来应用力度记号很有实际意义。

  根据二期课改的理念,歌曲的情感体验必须以听觉为先导,以动觉为切入,在感知中唤起情感,引发想象。因此,教学中通过初听范唱《牧羊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节拍;再听范唱《牧羊女》,让学生了解词意,进一步熟悉旋律;还边唱边拍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打指挥图为歌曲伴奏等活动来表现歌曲,学生在听、唱、动的过程中享受着歌曲的快乐。最后,通过创编活动来升华学生的情绪,发挥学生的想象,巩固本课的教学目标。

  另外,本课是第一课时,故学生的掌握程度可能不能到位,需要在以后的课时中加以巩固。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会唱歌曲《猜谜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

  2、能勇敢的担任领唱,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3、关注生活中“有美感的声音”,从而增强孩子对自然界多种音响的好奇和兴趣。

  教学难点:歌曲《猜谜谣》中衬词的演唱。

  教学重点: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来猜一个谜语:

  两个角,抱着头。

  上树顶,爬村头。

  扁扁嘴,细长的脖。

  坐着高,站着低。

  在这个谜面中,每一句都可以猜一种动物。

  (生根据谜面猜谜底,对说出不常见的.动物答案的人给予肯定与表扬。)

  师: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听听歌曲是怎样回答的。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图片,听录音范唱、揭示谜底)

  师:哦,原来每句谜面都有几种答案呢。

  2、再次倾听歌曲,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问答式的对唱)

  3、把歌词以儿歌的形式来朗读

  (1)按歌曲的节奏齐读歌词(请学生根据小动物的习性特征来做一做动作)

  (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朗读歌词(师问生答)

  4、随琴演唱歌曲的歌谱。

  5、教唱歌曲

  (1)随琴填词唱

  (2)“双簧式”的演唱练习

  (3)解决难点(手势衬词的音高的把握)

  (4)完整演唱

  (5)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问一组答,后两句齐唱,并交换演唱内容。

  (6)给予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请两人一组进行对唱,并让学生评价,如认为有不足的地方,就用自己的表演来纠正。

  6、歌词创编

  请小朋友分组讨论,给歌曲创编第三、四段歌词

  (1)细尾巴,滑溜溜,不是泥鳅是小蛇

  (2)尖尖嘴,长尾巴,不是母鸡是狐狸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猜谜谣》这首歌曲,小朋友的表现也真是活灵活现,让老师不禁要赞美你们真是一个个巧嘴巴!下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夸张的艺术文化。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顽皮的杜鹃》是一首曲调优美,音乐形象鲜明的奥地利童谣。歌曲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孩童在大自然中与顽皮的杜鹃嬉戏玩耍的情景。“5 3 ”的音调模拟了杜鹃的欢叫声并呼应式地穿插在全曲之中,使音乐形象更为逼真,富有意境。时起时伏的旋律把杜鹃和孩童相互嬉戏玩耍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最后在杜鹃的欢叫声中结束全曲,让人们感受到杜鹃声在青山翠谷间回荡不息。

  【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聆听、模仿、演唱杜鹃的叫声过程中,逐步感受音乐形象,激发对杜鹃的喜爱之情。

  2、能用优美、活泼的声音表演歌曲《顽皮的`杜鹃》。

  3、在情境中参与音乐,掌握歌唱技能,认识低音的5 6 7,并能轻松地学唱曲谱。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形象,学唱歌曲《顽皮的杜鹃》。

  【教学难点】

  曲谱的准确演唱及简单二声部歌唱教学 。

  【教学方法】

  图谱教学法, 情境法 等 。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今天的音乐课我要为你们介绍一位动物朋友,它的歌声非常有特点,听听看,它是谁?(播放布谷鸟叫的声音)

  导出:布谷鸟。(又叫杜鹃)

  二、歌曲新授

  1、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这是一只怎样的杜鹃呢?仔细来听。

  聆听后,出示课题《顽皮的杜鹃》,并有感情地读读。

  2、模唱“咕咕”,激发兴趣

  你能来模仿一下它的叫声吗?一起来唱唱它的叫声? 听老师唱的跟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引出顿音记号)

  【设计意图:歌词“咕咕”是整首歌曲的最大亮点,聆听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也要通过演唱带有力度记号的“咕咕”从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欢乐的学习氛围】

  3、复听歌曲,熟悉旋律

  杜鹃的叫声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呢?听歌曲,数一数。哪一次的叫声不同?

  【设计意图: 带着要求聆听,避免盲目性,又能熟悉歌曲。】

  4、师生合作,学唱歌曲

  ①合作演唱

  ②合作表演

  当杜鹃高兴的时候,就会“咕咕咕咕”对着人们唱歌,我们也一起来模仿一下它的样子吧。(师生呼唤;生生呼唤;全体跟随音乐呼唤)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真正的实现师生互动,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体现“生本智慧课堂”的要求】

  ③歌词记忆,先读后唱

  仔细听,它到底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跟着伴奏有节奏的读一读?跟着琴再来唱唱?【注意纠正学生的咬字吐字、节拍强弱及音调高低】

  ④歌词巩固

  增加难度,能唱出来吗?

  5、重难点解决

  ①感受低音

  杜鹃哪里飞的最低,仔细来听?(师唱,图形谱)

  杜鹃在起飞的时候是最低的,所以5的下面加了一个点,叫做低音点,像小轮子一样帮助它起飞,伸出手指画旋律线来感受。

  ②认识低音 找出其他低音并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曲谱学唱环节的枯燥,我将低音概念形象化,先感受,再由教师讲解,最后学生运用——找出其它低音并演唱,环环相扣,有趣易懂】

  6、歌曲处理

  当你走到草地上听到杜鹃唱歌,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才不会打扰它?(师引导生说出轻声,快乐等)跟伴奏完整演唱。

  7、二声部拓展

  优美的歌声吸引来了另外一只杜鹃,听听看它的叫声有什么不同? 来唱唱它的叫声(师弹琴,叫声唱“31”) 生生合作:

  ①两声部单独唱

  ②两声部分别进入,找音准位置

  ③完整分声部唱

  ④师生合作,进行巩固

  ⑤加入歌词,力度记号演唱

  尾声处理:听听它们怎么飞走的?两声部来接唱?一起飞走?分声部完整的来演唱,一起送小杜鹃回家。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5 3”音准已经熟悉的基础上,加入简单的二声部训练。

  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尾声处理等几部分,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并演唱,了解二声部演唱的要求,培养合唱意识】

  三、《森林深处的杜鹃》

  1、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森林深处的杜鹃鸟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介绍歌曲

  乐曲中的“咕咕”声是由单簧管演奏的。这首乐曲叫做《森林深处的杜鹃》,是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作品,我们还学过她的的《狮王进行曲》。

  3、复听歌曲

  老师想邀请你们沿着脚印来呼唤一下森林深处的杜鹃。

  【设计意图:单纯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仍然以“咕咕”作为主线,沿着脚印来表演,这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也能更好地理解乐曲】

  四、小结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演唱歌曲时能准确、形象地模仿出钟表走动的声音。

  3、让学生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编创歌曲伴奏谱和动作,并能简单地评价他人的演唱和演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会歌曲《这是什么》的演唱,并能准确、形象地模仿钟表走动的声音;

  (2)自己为歌曲编创动作,并能用打击乐器自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对他人的演唱和演奏能简单的作出评价。

  2、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钟表走动的声音要唱的轻巧、短促;

  (2)能协调的做到边打节奏边唱或边表演边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是钟表。今天我们就唱一唱这首谜语歌——这是什么。”

  二、寓教于乐

  1、教师范唱:加入伴奏音乐,老师要唱出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并形象地模仿出钟表走动的声音。

  在老师演唱的时候,请大家判断一下歌曲的节拍,也可以自己跟随音乐拍一拍。

  2、、朗读儿歌

  3、问:“嘀嗒嘀嗒是什么声音?”(钟表针走动的声音)

  “你能模仿一下吗?”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的`要轻巧、短促。

  “当当当又是什么声音?”(钟表报时时的声响)

  “请你来模仿一下。”注意这个地方有空拍,要读的准确。

  4、将两句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老师指导。

  5、加入电子琴节奏伴奏,一起把整首歌词读一读,速度可稍慢。

  6、玩整地欣赏一遍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7、跟随音乐轻声哼唱一遍,不加歌词,只哼旋律。

  8、跟琴试唱,老师指导。注意“嘀嗒”处要唱的整齐轻巧;还要注意学生的吐字咬字要清楚。

  9、加入伴奏音乐唱一唱,注意歌曲的情绪以及学生的声音。

  三、创造表现

  1、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请同学们按课本上的节奏型打一遍或者是自选节奏但要按节拍打。打玩后,请小朋友们互相评一评,看看优点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

  2、分小组表演歌曲,一组唱玩后,请同学们对其他组小朋友的演唱作一个评价,然后再给自己的小组提出改进的建议。

  3、最后再请大家一起把整首歌唱一遍,加伴奏音乐。请同学们自己加动作表演,展示。

  四、完美结课

  建议:请同学们在课下搜集更多的响声,包括生活中的、自然界中的,人为发出的等等,下节课进行汇报、展示。(如果需要道具可以自己准备)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听、做,下节课看谁表演的响声最精彩。

  教学反思:

  以谜语导入,提高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比上节课的学习气氛好很多,但是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同学走神,所以,整节课中,多处出现律动,可以说各种律动渗透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首先是头部的律动,左右摇头,点头,左转右转,这些动作都不难,但是要求一年级的学生们跟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地做上述动作,就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耳、眼、头、脑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得好。其次出现的是学习闹钟的秒针和钟摆的律动,学生的动作虽然不那么协调灵活,但也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准备,而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的律动是创编歌表演的动作。让学生听录音随意表演,边唱歌曲边律动。在巩固歌曲的同时,又更深层地理解歌曲的意境,并且使孩子们显得更可爱更活泼,更富创造性。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协调配合,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并感受音乐的和声美。

  2、在听赏乐曲《步步高》后,能哼唱出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奋发向上进的积极情绪。

  3、能学会演唱《快快活活过春节》,并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4、在听赏《春节序曲》后,能哼唱出音乐主题,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并通过竖笛吹奏的形式参与音乐的表现活动。

  教学准备:

  钢琴、CAI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西风的话》。

  2、能与同学配合进行合奏、合唱,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合唱二声部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

  竖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播放《春节序曲》,让学生随音乐律动

  2、导入

  师:我们知道春节代表着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回顾过去的一年,你觉得自己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

  师:其实不仅你们发生了变化,连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和你们一样发生了变化。你们听,西风唱起来了,请同学们听完以后说一说西风吹过的地方有些什么变化。

  二、听赏《西风的话》

  1、听高声部

  2、读歌词

  (1)导语:

  当西风抚过湖面,当池塘里的'荷花长出一个又一个莲蓬,当梧桐树变成了红色,我们就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让我们伴着西风的歌来将《西风的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

  (2)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听低声部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西风在独自歌曲,下面我们来听听,除了西风在唱,好像还有谁的声音轻轻地跟着西风合唱着?

  (1)学生聆听歌曲低声部

  三、合唱教学

  (将全班两组分为两个声部)

  1、唱曲谱

  (1)视唱低声部曲谱

  (2)视唱高声疗的曲谱

  (3)合唱两声部曲谱

  2、唱歌词

  (1)唱低声部的歌词

  (CAI播放高声部音乐,高声部仔细聆听,心里跟音乐唱)

  (2)唱高声部的歌曲

  (CAI播放低声部的音乐,低声部在心里跟音乐唱)

  3、两个声部合唱

  (1)全曲合唱

  注意:找出自己演唱中和谐与不和谐的地方,并解决这些问题。

  师:为什么不好?哪里不好?怎么解决?

  (2)分乐句进行合唱

  (3)交换声部练习。

  (4)完整地合唱几遍。

  四、小结

  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等到明年秋天,西风再来看你们的时候,希望你们的手中捧满了你们的收获。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冬妈妈和麦苗苗》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体验,能较准确地理解、表现本单元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2、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能背唱《过新年》,并能较流利地模唱《过新年》的歌谱。

  3、通过欣赏《乘雪橇》,能从音乐中初步感受冬季的异国风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导入新课

  自己创编节奏朗读:过新年,喜洋洋,敲锣打鼓鞭炮响。狮子舞,雪人唱,祝愿祖国更富强。

  四、学唱歌曲《冬妈妈和麦苗苗》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天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你们知道冬雪对农作物的作用吗?

  2、听录音范唱,边听边按三拍子缓缓晃动身体,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3、听老师跟节奏朗读歌词

  4、听老师范唱,请小朋友用打击乐器伴奏

  5、跟琴轻声哼唱歌词(提示学生尽量唱完四小节后再换气,以免破坏旋律的连贯性)

  6、试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比较,哪种比较适合该歌曲(柔和)

  7、有感情的演唱(启发学生唱出对雪花的赞美之情)

  8、自编动作,边唱边舞

  五、欣赏《乘雪橇》

  1、初听全曲,不揭示曲名,要求学生专注聆听,并闭上眼睛随音乐展开想象。

  2、揭示曲名,复听,找出重复最多的地方。感受音乐的力度变化。

  3、再听,体会乐曲所表现的人们欢乐的心情。

  六、小结。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雪”的音乐作品。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1、唱《雪绒花》

  2、听《Do-Re-Mi》、《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雪绒花》。

  2、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绪,扩大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如何演唱好歌曲《雪绒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Do-Re-Mi》

  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平时你们都爱看哪些电影?电影可以分成很多类,有动画片、喜剧片、战争片、生活片、音乐片等,有一部曾获得过美国奥斯卡奖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同学们看过吗?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奥地利有一位叫玛丽亚的修女,很喜欢唱歌。她在给一位上校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时,用她优美动听的歌声来感染教育孩子。这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其中的几首歌曲。

  2、欣赏《Do-Re-Mi》

  3、师问有同学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4、玛丽亚在教孩子们唱这首歌时,把音乐中的七个唱名与英语中的'常用词巧妙的编织在了一起,非常生动有趣比如“mi”与英文中的“me”我同音,“fa”与英文中“far”远同音,这样不仅便于记忆,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学唱《雪绒花》

  1、导入,欣赏《雪绒花》

  在这部影片中,有一首比《Do-Re-Mi》更受人们欢迎的歌曲,叫做《雪绒花》。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歌与上首歌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其中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

  (播放多媒体课件)

  2、师:这首歌与上首歌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在刚才的音乐中,出现了一段上校与女儿一起演唱的片断,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这属于哪种演唱形式?(是轮唱,但这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种严格的完全重复的轮唱,它是有的地方轮唱,有的地方又合起来。)

  3、学唱旋律:

  ①《雪绒花》这首歌非常优美,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请同学们随音乐轻轻哼唱,注意口腔内打开。

  (播放多媒体课件)

  ②现在我们来看这首歌的乐谱,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请同学们听老师发一个音,“lu”,请你们也试着发这个音,嘴型要圆,口腔打开,声音往眉心这儿集中,体会一下,你的眉心处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感觉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来熟悉一遍旋律,注意强弱规律。

  ③现在旋律熟悉了,那你们能将歌谱唱一唱吗?试试看,能唱的就唱,不能唱的也没关系,我们就听一遍。

  ④学生动手,分析歌谱。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乐谱难吗?其实并不难,你们看,(课件出示四块分乐句写的谱块)。这首乐谱中有些乐句是相同的,有些乐句是不同的,你们能找出来吗?谁能上来重新组合一下,把相同的放在上面,不同的放在下面。

  (生操纵鼠标重新组合)

  请同学们先将第2和第4句唱一唱,体会一下它们是不是相同的?(生自由练习)

  请同学们再将第1句唱一唱,与第2句和第4两句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自由练习,前半句相同,后半句不同,第1句的起伏没有2、4两句大)

  第3句与它们都一样,注意听老师唱一遍,这儿有一个什么符号?(八分休止符)同学们唱时在这儿可以很快地吸口气,跟着老师唱一唱。

  4、学唱歌词

  现在请同学们看歌词,试着将词填进去唱一唱(生自由唱)。

  难不难?都是一字一音。请你们这一遍把声音放出来唱。

  纠错后再跟琴齐唱

  5、歌曲处理:

  同学们唱的真好,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将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抒情的,要唱得慢一点,抒发的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声音柔和一点。)

  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般来说,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力度上要唱得比其他部分强一点)。

  让我们有感情地将这首歌唱一遍。

  四、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导入:同学们《雪绒花》唱的真好,很优美。在一次家庭音乐会上,玛丽亚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出木偶戏,把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得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听一听?下面就由老师来为大家演唱这首歌的第一段,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与前两首歌在情绪上又有什么不同?

  (师演唱第一段)

  2、师:这首歌与前两首歌在情绪上又有什么不同?

  3、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这个电影片断,请同学们在看有趣的木偶戏的同时,思考一下这首歌与《雪绒花》相比,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播放多媒体课件)

  五、总结

  1、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了解到一首歌可以用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请同学们想一想,就《雪绒花》这首歌,我们可以用哪些演唱形式?

  2、为了便于统一,我们规定一下:第一遍前两句领唱,后两句齐唱。一人领唱时,其他同学第一句哼鸣,第二句唱“啊”。第二遍由老师来和你们进行合作。

  3、今天欣赏的三首歌曲同学们喜欢吗?正是有了这三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贯穿于整部电影,才使《音乐之声》更加吸引人。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更多更优秀的电影歌曲,到时候,请你把它介绍给大家,好吗?

  六、下课,师生告别。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01-14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2-25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08-26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05-17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模板09-27

(优秀)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1-19

小学音乐《国歌》教学设计08-01

小学音乐《杜鹃》的教学设计01-03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5篇10-31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