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7 16:54: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1

  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涵,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

  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2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读——思——发表见解——体会——再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法:

  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提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体会到了种种劳动的'乐趣,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各自轻声读,遇到生字拼读一下,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3、各组代表分段朗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理解。

  1、出示图片,介绍槐树槐花。

  2、读读议议。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是什么样的?文中还把槐花比做什么?

  B:槐米有什么作用?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D:八月份,天气怎么样?谁能描述一下?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朗读。

  E: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化的时节,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割槐花的?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有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表达生动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取背诵文中描述槐乡五月或槐乡八月的段落。

  (3)读懂课文资料,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4)展开想象,感受槐乡孩子劳动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出示有价值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带来了幸福与快乐及他们的热情好客,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潇洒豪放的品格。

  (2)学习槐乡孩子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的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文中关键的词句,品析语言的魅力

  3、关键:朗读、想象,感受槐乡环境美及孩子们的勤劳与快乐。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词,能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我们讨论交流。

  2、整体把握课文资料,并用一两句话概括。

  3、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画出各部分的中心句

  4、练习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明白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槐乡,那里每到六七月份,满山遍野便开满了槐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槐乡不仅仅景色美,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你们想去看看吗?。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槐乡的孩子》。

  2、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槐乡的孩子

  3、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想明白什么呢?(槐乡的孩子怎样样?槐乡的孩子在干什么?)

  二、自读读课文,初步感知

  那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三、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也能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我们讨论交流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资料?

  3、学生动笔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画出各部分的中心句

  四、自学反馈,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勾画出有关语句,在文中做上批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这篇课文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语言十分优美。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由。并试写一两句。

  3、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为什么?下节课我们一齐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

  1、读懂课文资料,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2、朗读、想象,感受槐乡环境美及孩子们的勤劳与快乐。

  3、培养学生品析语言的魅力,及写话潜力。

  4、畅谈自己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并说明原因。培养孩子的总结和概括潜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词,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槐乡,感受孩子们快乐的生活。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品读欣赏

  1、教师导言:课文以“槐乡的孩子”为题,主要像我们介绍了哪两个季节的槐乡?(五月和八月)并板书。

  2、那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勾画出有关语句,在文中做上批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是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都完成了吗?

  3、那我们先汇报一下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a因为五月槐花盛开景色很美。师:你能具体谈谈吗,怎样美?(山山洼洼---白茫茫,说明了到处都是槐花,也就是槐花很多,都什么颜色?像什么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都像白雪吗?象象圆球象小辫。观察的角度一样吗)(由远及近)

  师小结: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的姿态总是那么美那么可爱,那么谁能把槐花的美和可爱试着读出来。谁来之后汇报

  b还因为槐乡的味美,到处都是香气扑鼻(学生读这时候连风-----夸张手法,香海真的指海吗、而是指到处都是香气)还有哪些词体现了?浸,g泡的意思,更能说明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让我们身在槐乡感受一下,好香啊。槐乡还有香喷喷的槐花饭。这也是槐乡的一个特色)老师每次读这一段时都能感受到香气扑鼻,谁来试读一下。

  c槐乡的孩子很美,热情好客。用槐花装扮自己。也是槐香一道亮丽的风景。师;除了美,你还能体会到孩子的什么,(快乐,自由)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师小结:五月对于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幸福与快乐。所以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板书幸福快乐满意。

  感悟方法:朗读感悟、想象感悟、引导感悟。

  师:那为什么又说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呢?谁来畅谈自己的感受。

  (2)喜欢八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a因为在这八月我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苦与忙碌(天热,午饭,劳动时间长)

  b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快乐(收获槐米的热闹场面,满载而归唱歌回家;带着甜蜜进入梦乡)

  师:在八月槐乡孩子在树上削槐米捡槐米,你削我捡团结协作,多么美的一幅画面,谁来朗读一下让我们闭眼想想一下那画面是怎样的

  c槐乡的孩子的勤劳懂事(他们从小就明白为父母分担辛劳自己赚取学费------)

  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在八月,槐乡孩子这样日复一日的忙碌快乐着,孩子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过着丰富充实的生活,所以说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板书;:吃苦耐劳繁忙。

  感悟方法:朗读感悟、想象感悟、联系生活感悟。

  三、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此刻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读出你喜欢的语句,谈谈感受。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述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齐,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p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貌,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述。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述,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4)学生读出自己写的和大家一齐分享,指导写作。

  四、拓展升华

  说说心里话:你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为什么,指名回答,畅所欲言(从景美和孩子快乐---来谈)

  师小结:是啊,槐乡是个好地方,那里不仅仅有如雪的槐花醉人的花香,更有一群吃苦耐劳热情淳朴的孩子们,让我们羡慕。期望我们有机会真的能够去槐香走一走,去体会一下它独特的风土人情。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

  槐乡的孩子

  五月:幸福快乐(满意)

  八月:吃苦耐劳(繁忙)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4

  《槐乡的孩子》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孩子们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觉得应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于是我放弃了已备好的教案,决定和孩子们商量着上课。

  一上课,很多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了,槐树的图画就有好几张呢,含苞的,结果的……展示出不同季节槐树的生长情况,杨天宁更是积极,上台就咏了一首古诗: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

  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孩子们饶有兴致的样子给了我上好这节商量课的信心,我问孩子们: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带了大家学习这篇课文呢?孩子们一时还没适应,竟然面面相觑,我就让小组商量一下,孩子们议论着,争论着,小手也纷纷举起来了,一小组的意见是先要把句子读通,再一段一段理解,五小组马上进行了补充:还得把带拼音的字读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课文。他们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肯定,孩子们就按照自己商量的学习办法开始学习了,他们在小组内开火车读书进行互检,及时正音,互相帮助,并有两个小组展示了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很好。这时又有孩子建议了:我们应开始理解课文了。我问孩子们:你认为该怎样理解呢?孩子们的小脑袋又凑在一起了,商量起来,一个组建议通过理解句子读懂课文,一个组建议要抓住重点词,一个组建议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去体会,还说平常李老师就经常这样要求我们的呢!……我肯定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允许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喜欢的方法学习,孩子们行动开始了,有的边读课文边勾画句子,有的在查字典理解词语,有的边读边思考着,有的三两个在小声交流……我不住地在他们身边进行鼓励和辅导。在展示的时候,孩子们真让我吃惊了,在我的简单点拨下,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体会和品位,孩子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

  这几天我一直我沉静于对这一节课的课堂情境一点一滴的回味之中时,也同时总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的兴趣为什么这么高?而且学习的效果为什么这么好?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商量”吧,在教学中经常和学生商量,学生才会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才会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学习兴趣就像火一样燃烧起来了,“商量”能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此外,,“商量”还让这节课出现了极为融洽的师生“双边”合作,更出现了极为合理的生生“多边”合作的局面。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三读读通课文”

  一、读字词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拼读带拼音的生字。

  2、自查互读,认识生字。

  二、读句子

  1、自读、互读、齐读带生字的句子。

  三、读课文

  四、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解决两个问题”

  问题一:“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实录: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离不开槐树)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这是为什么呢?你从这一段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树是他们的好朋友。

  生:海边的娃娃经常和海在一起生活,山里的孩子经常和石头在一起,槐乡的孩子周围有许多槐树,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

  师:是啊,槐树和槐乡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槐乡的孩子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板书:上学钱,槐米换)

  生:读“勤劳的槐乡孩子……换来的。”

  师: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上学钱,还有平时的零花钱是怎样来的?

  生:爸爸妈妈给的,还有过年的时候亲戚给的压岁钱。

  师:是啊,这些都是别人给的,可是槐乡孩子的上学钱是“槐米换的”,他们可从不向父母要钱。

  师:还有呢?课文还讲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八月,天很热。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八月天很热呢?(板书:炎热)

  生:读“八月,天多热。鸡热得…………叫着‘知了,知了’。”

  师:天多热。怎么热呢?多热是怎样热啊?热到什么样子呢?书上是借哪三种动物来写的?

  生:书上是借“鸡、狗和蝉”这三种动物来写的。

  师:怎么写的呢?

  生:鸡热得耷拉着翅膀。

  师:是啊,天太热了,对连撑起翅膀的力气都没有了。

  生:狗热得吐出舌头。

  师:狗实在受不了了,喘着粗气说:“太热了,太热了”。

  生:蝉热得……

  师:知道热了,知道热了。(生:哈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情景吗?是什么时候?

  生:夏天的中午。

  师:那这个时候一般你都在干什么呢?

  生:我在家里吹电扇。

  生:我呆在空调房里不愿意出来。

  生:我在吃西瓜和冰棒,这样就不热了。

  师:哈哈,是啊!这样的生活多美好啊,可是槐乡的孩子这时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的在山上采槐米。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爬到小山上了。”

  师:是啊,他们不怕炎热。(板书:不怕)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我还知道了他们每天都起得很早,回来的很晚。

  师:说得好,用一个词来形容,叫“早出晚归”。(板书:早出晚归)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他们“早出”的呢?

  生:槐乡的孩子不怕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

  师:从这句话什么地方看出“早”?

  生: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

  师:是啊,天还没有亮呢,槐乡的孩子已经出去采摘槐米了。你又从什么地方知道他们“晚归”呢?

  生:当缕缕炊烟………快乐的歌声。

  师:你又从什么地方知道“晚”的呢?

  生:我从“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知道的。

  师:是啊,家家都开始做晚饭了,太阳都快下山了,他们才从山上采槐米回来。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然,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他们“劳累了一天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师:经过一天的劳动,他们实在太辛苦了,所以“带着甜蜜的微笑入梦乡”。(板书:微笑入梦乡)

  生:我还知道他们第二天,又要冒着炎热,早出晚归出去采摘槐米。

  师:说得真好,你从哪一句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炎热的劳动中………”

  师:通过读课文,我知道同学们对槐乡孩子的生活有了了解,知道他们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槐米了。

  问题二:你认为槐乡的孩子怎么样?

  师:了解了槐乡孩子的生活,你知道觉得槐乡孩子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槐乡孩子很勤劳。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呢?

  生:他们的学费都是靠自己采槐米换来的,从来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

  师:那你知道“槐米”是怎么来的?

  生:槐米是槐乡的孩子早出晚归,冒着炎热采来的。

  师: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槐乡的.孩子是用劳动换来了自己的学费,他们可不像同学们那样总是依靠父母。你还从什么地方知道他们很勤劳?

  生:他们不怕炎热,那么热的天都还在外面采槐米。

  生:他们还早出晚归,天不亮就出去,到傍晚才回家。

  生:他们劳累了一天,可是第二天还要出去劳动。

  师:是啊,从同学们的话中,我知道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勤劳。劳动是辛苦的,可是在槐乡的孩子看来,劳动是不是辛苦的,让人讨厌的事情呢?

  生:不是。

  师:那劳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

  生:是快乐。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槐乡的孩子很快乐呢?

  生:“当缕缕炊烟……快乐的歌声。”

  师: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快乐?

  生:快乐的歌声。

  师:劳动了一天,他们并不觉得劳累,还很快乐地唱着歌。你从这句话中能找出他们为什么快乐吗?

  生:孩子们满载而归。

  师:“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生:疑

  师:他们回来的时候,带着什么呢?

  生:槐米。

  师:而且是很多很多的槐米,这就是“满载而归”,意思是说收获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东西。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吗?

  生:他们采到了许多槐米,就能换许多钱交学费了。

  师:是啊,他们还就能上学,学习很多的(知识)了。他们能不高兴吗?你还从什么地方感觉到他们的快乐呢?

  生:“月落柳梢,劳累了……微笑进入梦乡。”

  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笑着进入梦乡吗?

  生:因为他们采到许多槐米。

  生:因为他们用劳动换来了自己的学费。

  生:因为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生:因为他们很喜欢采槐米,觉得很有意思。

  ……

  师:这就是槐乡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纯朴的孩子,他们热爱劳动,能从劳动中寻找到快乐,相信他们给了你们很多的启示。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6

  【案例:人教版第五册《槐乡的孩子》】

  《槐乡的孩子》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朴实、明快、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语言,把本来辛苦的劳动描述得轻松快乐。体会文中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曾听一位老师这样执教这篇课文──

  学生读好课文后,老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关于词句的问题:月落柳梢是什么意思?

  老师让这个孩子读出月落柳梢所在的句子:月落柳梢,劳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老师说:联系下半句,你就知道月落柳梢是──

  孩子回答:是晚上。略一沉吟,孩子又问:那为什么课文写月落柳梢,而不写晚上呢?

  老师有备而来,惊喜地说:问题问得好!文中还有这类表示时间的词句,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兴趣盎然地回到文中,很快找出了相关句子:他们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

  师:没等云雀开始歌唱黎明是──

  生:清晨。黎明。

  师: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是──

  生:傍晚。傍晚时村里人开始做晚饭。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这样写,读者一读就知道是什么时候,具体生动。

  (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以学生的回答语言更具体生动作了终结。接下来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师:你还有不同的表示清晨中午晚上的词句吗?

  生:烈日当头可以表示中午。

  生:公鸡开始喔喔地歌唱表示黎明。

  生: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太阳落山可表示傍晚。

  师:你们积累的可真多。

  【反思】

  本案例中教师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课后我细细推敲,总感觉这一教学环节有些到喉不到肺。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只是单纯地理解文本表面意思,而应该引导学生品出字里行间的精妙,品出字词背后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该架桥体验的要架桥体验,该点破的要点破,该讲解的要讲解。

  傍晚夜晚黎明等仅仅是时间,而课文中月落柳梢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没等云雀开始歌唱黎明等既是对傍晚夜晚黎明这一时间概念的展示,也是对槐乡环境的诗意描绘早晨,云雀欢唱,歌声悠扬,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傍晚,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温馨的感觉跃然纸上;夜深了,明月皎皎,垂柳依依作者用图画式的语言写出了乡村的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这种诗意与孩子们以苦为乐的劳动互为衬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遐想。

  而这位老师的教学,仅仅是把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替换成相对应的时间概念,句中的诗意孩子毫无所感,这样处理,实在是可惜了这些韵味无穷的句子。

  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理解,老师只是以学生的一句语言生动优美来作结,我觉得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具体生动?学生不见得有多少感触。如果老师再引导学生往前走一步,把黎明傍晚夜深了替换到相应的句子中,让孩子们读一读,把替换后的句子和课文的原句比一比,让文中的描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如果学生的体验还不到位,教师还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渲染,如:窗外,明月皎洁,垂柳依依,晚风轻拂,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温柔地抚摸着劳累了一天后刚刚进入梦乡的孩子,梦中的他们嘴角挂着甜甜的微笑相信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文意兼得的效果,学生就能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对为什么这样写的认识又往前走了一步。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7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

  3.品读重点语句,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槐乡孩子自立、自强的形象。

  4.结合课文语段,想像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槐乡的孩子》

  设计教师

  高新区第三小学 xxx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槐花图片,欣赏槐树、槐花的美丽。

  重点出示“槐”字,“槐”指的是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蕾可以制作黄色染料。花、果以及根上的皮都人中药。

  2.导入:

  (1)板书补充完整课题,读课题。本课以“槐乡的孩子”为题,直接点出来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2)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阅读要求(出示)

  1.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知道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儿,槐乡的孩子可爱吗?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二)检查自读:

  1.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辨识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辫( ) 篮( ) 撒( ) 碌( ) 炒( )

  辩( ) 蓝( ) 撤( ) 绿( ) 吵( )

  3.解释下列词语。

  旋涡:急速自旋的水流。

  惹眼:引人注目,显眼。

  显山露水:比喻张扬,突出自己。

  耷拉:向下垂。

  暮霭:黄昏时的雾气。

  笼罩:广泛覆盖的样子。

  满载而归:装得满满的回来。形容收获很大。

  4.课文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4)槐乡的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5-10)槐乡的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谈话导入继续品读课文的学习。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

  1.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预设一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师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可爱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这从对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从对他们带着甜密的微笑进人梦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一点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压抑之感,也说明了孩子们的以苦为乐。

  三、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师引导学生重点领悟:

  1.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

  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

  出示句子:

  (1)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p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

  (2)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3.配乐品味朗读,想像生动形画面。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指名朗读自己喜欢段落。

  2.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师小结:快乐不仅仅来自于休闲,来自于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五、课外拓展

  说一说,你平时进行了哪些劳动(活动),怎样做的?

  学生欣赏槐树、槐花的美丽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近距离感受槐乡的美丽。出示课题后的提问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来感悟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情,达到对课文的初步阅读的目的。

  形近字,词语的理解,为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奠定基础,这一环节,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理清文章的大致脉络,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自主感悟课文内容,将课堂真正给了孩子。

  小组合作是高年级应具备

  一种能力。从扶到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让学生学会品读字词,体会文章语言、意境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拟人与比喻的应用。

  拟人与比喻的应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激发学生的想像,使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画面。

  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课外延续拓展。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童年是幸福而纯真的美好时光

  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就在于他们的童年的欢乐是建立在辛勤劳动之上的,他们比许多成年人更懂得劳动的快乐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着天天的槐花香,也带有浓浓的乡土情

  作者首先用鸟瞰式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洋槐开花后槐乡动人的景色这景色有槐乡的全貌,有槐花的具体形象接着,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槐花的味美然后作者写了孩子们生活在槐乡的世界里的自由、自在美槐乡的五月是幅画,画出了槐乡的秀美景色;槐乡的五月是首歌,唱出了槐乡孩子的幸福生活;槐乡的五月是首诗,抒发了槐乡孩子的美好心情

  槐乡八月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学习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体会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槐乡的孩子从五月和八月,槐乡美和槐乡的孩子美两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美丽、快乐的槐乡景象

  教学建议

  槐乡的孩子这篇文章主要让学生感受槐乡孩子自立、自强的形象并结合部分段落,想像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教师优美的诗句,引出课题《槐乡的孩子》

  2、学生欣赏槐树、槐花的美丽图片近距离感受槐乡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感知

  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对槐乡有了怎样的印象,对槐乡的孩子有了那些了解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三)细读课文,品读体验

  再仔细读读课文,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并把描写他们快乐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多读几遍

  重点从两个方面来学习:

  (一)槐乡五月的美景

  (二)槐乡八月,全面认识槐乡的孩子

  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是一个统领全文内容的问题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可爱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这从对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从对他们带着甜密的微笑进人梦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一点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压抑之感,也说明了孩子们的以苦为乐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3、学完本篇课文后,可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参加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想好以后,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槐乡的孩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

  3、品读重点语句,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槐乡孩子自立、自强的形象

  4、结合课文语段,想像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槐乡的孩子》

  设计者

  高新区第三小学李会青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图片诗句,揭示课题

  1、出示槐花图片及诗句,导入新课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

  “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板书:槐乡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三、品读欣赏

  1、你最喜欢槐乡的哪个季节?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

  4、教师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1)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3、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学生谈感受)

  三、联系生活,畅谈感受

  1、你在课余时间从事过哪些劳动呢?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四、回归生活,课外拓展

  作业:

  1、参加一次公益性劳动

  2、摘抄文章的好词好句

  古诗引入,创设浓浓的诗一般的意境让孩子们在上课伊始就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像,初步感受文章淳朴的乡情

  学生读文章,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谈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认识文章,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这几句话写出了文章所赞美的孩子淳朴勤劳的性格,读中体会,感受槐乡孩子的可爱

  作业的布置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承上启下

  第二个环节,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

  叠词在文章中出现较多,找出来并积累达到学会运用

  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为文章增彩不少,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反复读,感受作者细腻的写作手法

  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接触并学着运用到作文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谈自己的劳动感受,让课堂走到课下,达到真正指导学生生活的目的

  作业的布置体现人文化,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会运用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前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讨论:

  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槐米有什么用处?

  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

  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

  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学生能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幸福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就像七彩的图画。我们的校园生活充实而又快乐,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而又有趣。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第一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哪篇课文让我们领略到了各民族的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生活呢?(《我们的民族小学》)那么,《金色的草地》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在草地上干什么的快乐呀?(玩耍、观察)哪一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了旅游、爬山的艰辛与快乐呢?(《爬天都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槐乡的孩子》,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这篇课文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快乐。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合上书,眼睛看着老师,耳朵仔细地听着,用心来聆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听听课文给你的印象。

  师范读课文《槐乡的孩子》。

  读完课文后,问:同学们,听完这如诗如画的文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分别让几位学生自由说一句话,说出自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过渡:多美的文章啊,多好的.槐乡的孩子们啊,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体会这份美好呢?

  三、自读课文,展示朗读。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遍课文。

  2、老师想听听大家读得怎么样,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3、师听生齐读后,纠正字音。

  4、以大组为单位赛读,每个大组读一个自然段。哪个大组准备地最好就让谁先读,比比坐姿、读书姿势、注意力等。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请你再读读课文,问问自己的心,你感受到了槐乡的孩子们是怎么样的?

  学生品读课文,个别发言,师指导相应的重点语句的朗读并适时做好板书。

  指导重点语句的朗读:如,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等等。

  适时板书:

  勤劳懂事

  槐乡的孩子

  吃苦耐劳

  劳动创造美

  以苦为乐

  五、联系生活,拓展谈话。

  孩子们,你感受到过劳动的快乐与美好吗?

  先在小组当中交流谈话,再派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六、联系课文,拓展阅读。

  孩子们,读着第二自然段前两句话,“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你了联想到了哪一首小诗?引导学生背诵本节课前晨诵课上读过的诗《槐林飘香》: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读着最后以自然段的“月落柳梢”这个词,你又能想起哪一首宋词呢?引导学生背诵晨诵课上诵读过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七、回味欣赏,积累语言。

  1、我从文中找出了三个我最喜欢的词:

  两句我最喜欢的话:

  一个我最喜欢的自然段:

  我要把它们工工整整地摘抄下来。

  2、我还发现了一些多音字,我会把它们整理出来。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前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用处?

  ⑶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

  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

  三、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集体交流,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与快乐,既而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部分语言。

  2.采用学生个体自读与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具】

  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展示槐树、槐花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学生用《新华字典》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发谈话,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这个单元的课文里出现过不少的花,有绒球花和太阳花,有蒲公英花,那么你们见过槐树的花吗?它是可爱的还是美丽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一群槐乡的孩子去看看那神秘的槐花好不好?

  生:好啊。

  2、解读课题

  (1) [板书课题]读准字音,重点出示生字“槐”,读好课题。

  (2)从课题中了解到什么?(解读“槐乡”;初知课文主人公是槐乡的孩子)

  (3)借助图片让学生捕捉信息,了解“槐花”

  (槐树开花季节、槐花大小、槐花清香、槐花的用处等。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蕾可以制作黄色染料。花、果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药。

  需要注意的是在介绍时针对本班孩子实际,因为大多数孩子没有见过槐花,要用比较形象而简单的语言进行介绍。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

  1、师出示自读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字典读准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长句和一下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利用小黑板出示字词,师在学生自读后重点强调一些易读错的读音和字形。如:读音方面的bāo rǎn dā sāi 花苞 染料 耷拉 塞着

  mì lǚ chuī dàng 觅食 缕缕 炊烟 飘荡

  而词语释义方面有:结成了伴、知了、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缕缕炊烟、满载而归、月落柳梢等等。这些都可以借助较为形象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以方便理解课文。

  (2)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建议,引导学生把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结合起来说。

  2、师归纳:课文讲了槐乡的孩子们在八月里的一天上山采摘槐米的事。[板书:采摘槐米]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1)哪些语段向我们介绍了槐乡孩子一天的生活?(第三、四自然段)

  2)具体写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经过的又是哪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3)默读具体写槐乡孩子一天生活的语段(第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阅读感受。

  4)交流阅读感受:如槐乡的孩子真勤劳啊!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再有你们喜欢槐乡的`孩子们吗?说一说槐乡的孩子可爱之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概括信息点。(勤劳、懂事、团结合作、吃苦耐劳、以苦为乐;而他们的可爱是表现在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学费,不向爸妈伸手要钱等)

  过渡:刚才很多同学都说自己在文章中感受到了槐乡的孩子热爱劳动这一点,还有同学说槐乡的孩子劳动着也很快乐,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具体描写采摘经过的第3自然段,细细地去体会那一份快乐。

  5、重点讲述槐乡孩子们快乐劳动场面(第3自然段)。

  (1)用波浪线划出具体描写采摘槐米的句子(4—6句)

  (2)交流中建议学生读出快乐,教师通过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动词、比喻句、文句的节奏感等)、指导朗读

  (3)采用多种朗读方式(男女生分句合作读,师生分句合作读,引读等)朗读句子,积累语言。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瞧,我们从男孩女孩合作采摘这个片断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随机板书:合作采摘)

  过渡:合作采摘是快乐的,这一段前几句话和后几句话又在写什么呢?你又是从哪儿感受到他们的勤劳与快乐呢?

  (5)师归纳:早起出发(1—3句)满载而归(第7句)

  在学生谈感受的过程中,随机小结:劳动的时间很长,但劳动的成果可喜,孩子们心情快乐。

  6、以段带段,回环朗读

  师:槐乡的孩子们早起出发,来到山上合作采摘槐米,每当炊烟四起满载而归。当月落柳梢时,劳累了一天他们才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他们的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篮子。第二天,假若是晴天,天气依然炎热。

  鸡热得——

  狗热得——

  蝉热得——

  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

  男孩——

  女孩——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又是——

  月落柳梢——

  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

  师:每年的八月,每年八月里的晴天,槐乡的孩子都是忙碌的,但也是快乐的,因为勤劳的他们不想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他们有劳动相伴,有快乐相随,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槐树,难怪课文一开头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

  四、回顾全文,赏读品味,总结提升。

  1、划出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可积累背诵):

  1)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2)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

  3)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4)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2、用一句话抒发学完本文后的感受。(生畅谈)

  3、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其实快乐不仅仅来自于休闲,来自于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无从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热爱劳动吧,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五、拓展延伸。

  1、快乐写话卡:通过对槐乡孩子劳动情形的多次诵读,我们认识了槐米,认识了槐乡的孩子。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槐乡孩子?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的槐乡孩子,我真想对说:“( )”。

  2、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同步练习上的《纸船印象》

  七、板书设计:

  4、槐乡的孩子

  八月 黎明

  早起出发:勤劳

  采摘槐米:合作采摘(男孩——削 女孩——捡)

  满载而归(快乐的歌声)

  勤劳懂事,分担父母的辛劳

  副板书: 槐乡的孩子 可爱 吃苦耐劳,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以苦为乐,快乐的歌声、甜蜜的微笑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是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在学习时我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收集生活中的信息。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13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槐乡的孩子很勇敢,你看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

  这是我班孩子们通过读课文后谈的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的设计,很容易使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与前一个同事的课堂相比较,不难发现:前者为什么出现困难?就是因为老师的一个"可爱"把同学们的思维限制住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可爱究竟可以怎么理解呢? 这个词语在稍大的孩子来理解可能会更宽泛一些,但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就比较狭隘。显然,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提问是整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而前者把一个感受强加给孩子们,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就受到了限制,因而课堂上出现学生卡壳现象,交流不积极,交流面狭隘。而后者则是没有框架无拘无束畅谈,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件小事,给我很大触动。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要学会善于设计关键问题,这样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和沟通,挖掘他们的独特感受。而要设计好这个“关键问题”,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深究文本,站在孩子的立场先去读课文,猜想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感受。然后再站在教师的立场去读课文,思考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易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自读自悟中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其次,还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学习,多看一些特级教师的案例,学习取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出发,去设计关键的"好问题",那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变成精彩、活跃的课堂,才能变成自主、平等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认真、细致地寻找那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吧!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涵,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

  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4、槐乡的孩子 教学反思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让语文教学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低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运用语言的经验,也积累了相当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说“生活经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的观点,完全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在本堂课中,有许多把学生生活经验引入课堂的成功例子:例如从家乡的树引出槐树,从槐乡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在学习槐乡孩子的劳动情景时,让孩子们想象是在怎样的天气中进行的,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了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 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2、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槐乡孩子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文字,走近这群孩子,走近他们的生活。

  2、我们先来欣赏欣赏他们的最爱吧!(CAI有槐花的槐树图片。)

  3、生自由说感受。

  4、能够和这槐树朝夕相处,孩子们一定感到非常……(快乐。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受槐树

  1、课文是怎样描写槐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描写槐树的句子划出来。(CAI课文第二自然段。)

  2、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3、从句子中,你发现了槐树的什么特点?

  4、如此可爱的槐树,一定要好好读读,自己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5、指生读。

  6、师生减词对比读。

  7、师:香味虽淡,却沁人心脾,飘到你的……

  8、女生读句子。

  9、师:这清香淡淡的,槐乡的孩子闻到了吗?真的闻到了吗?一定闻到了吗?

  师:是的,他们闻到了。清晨,当孩子们推开家门,首先窜入眼帘,问候他们的是那一棵棵槐树;当他们在运动场上跑得大汗淋漓时,给他们遮住炎炎烈日的也是那一棵棵槐树;那么,当他们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槐树也和他们相伴相依呢?

  课件:

  当________,________。

  10、槐树时刻陪伴着他们,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温暖……)

  11、槐树除了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什么?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谁知道了?

  生:学费、希望。

  师:此时此刻,提供他们学费的槐树在孩子们的眼中心中,仅仅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植物吗?他已经成了孩子们的──。(指生答)(板书:亲人)

  三、再读课文,体会槐乡孩子们纯真的友谊

  1、那八月里,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呢?请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板书)

  (生自由读课文。)

  2、同桌相互读读你划的句子,并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读找到的句子。)

  ⑴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去了。

  ⑵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①指几名男生读,生评。

  ②动作是怎样的?可以说一说。

  ③热吗?女孩们,带毛巾凉水了吗?准备怎么做?

  ④请生说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削槐米?(生答)

  那槐乡的孩子们又是带着什么心情削呢?(快乐)

  为什么那么快乐?

  ⑤男生齐读。

  ⑶师:这时,女孩在干嘛?

  课件: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女生读。

  男女合作读,男女生分别读写男女孩的句子,可以加上动作。

  师:因为槐树,男孩女孩们团结协作,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槐树让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4、师:在树上树下,孩子们还会干什么呢?

  5、缕缕炊烟升起的`时候,孩子们要回家了,文中有一个词形容他们回家的样子。

  (满载而归,出示这个句子。)

  师:究竟载着什么呢?

  6、师:是呀,槐乡的孩子尽管住不上城市孩子住的高楼大厦,吃不到美味的汉堡包,但他们却是──

  四、悟情拓展

  师:槐树本是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植物,但因为有了一群爱他们的槐乡孩子,这种普通的植物有了无穷的生命力。其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当你笑着看花,花也含情;当你笑着看水,水也含笑。今天,让我们深情地看看槐乡、看看槐树、看看槐乡的孩子们,写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诗。当然,如果你想写其他的事物,也可以。

  (生自由创作。)

  (指生读,评。)

  五、小结

  看,当你用含情的眼睛去打量这个世界,用感恩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哪怕一棵无心的槐树也变成有情之物。让我们心中充满爱,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快乐。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15

  1.准确、流利、有激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畅。

  2.体味槐乡孩子采槐花的体例,和同窗交流读后的感应感染。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前预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爬山会获得良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欢愉?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经由过程自己的`劳动挣钱作膏火,同样糊口得快欢愉乐。那他们的欢愉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进修——《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碰着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会儿读欠亨顺的句子屡次多读几遍。

  2.前后四位同窗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呈现的问题互相辅佐更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遴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连系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谈判:

  a,.槐树什么时辰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门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色巨匠都履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6.虽然天色炎热,勤恳的槐乡孩子毫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操练分脚色朗读第二段。按照教室里座位放置,年夜组间开展角逐。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门每组一路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窗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窗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路读。

  各组操练后角逐。赛后师生配合评价。

  赏识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操练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而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经由过程课文的诵读,我们熟悉了槐树,熟悉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应感染呢?

  小结:欢愉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成,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窗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欢愉吧!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06-19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02-14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02-05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15篇06-17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04-09

《槐乡的孩子》教案04-01

《槐乡的孩子》说课稿11-22

(精选)《槐乡五月》教学设计06-11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