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来的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 识:1、学习文章对听觉、触觉和视觉的描写。
2、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
能 力:写一段雨中的经历。
情 感:感受语言的美和风景的美。
教学重点 :
1、学习文章对听觉、触觉和视觉的描写。
2、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写一段雨中的经历。
教学准备:有关描写雨的文章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回忆一下,朱自清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2、过渡:马来西亚的雨又有什么特点?
3、揭示课题:
4、读题,并提出问题
1、交流
2、读题,提问题
通过比较,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 感受特点
媒体出示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交流读书情况
(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1、质疑问难 概括问题
(1)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马来西亚的雨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表现不同的感受的?
1、自主学习课文
2、交流读书情况
3、提出问题
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反复朗读 积累语句
媒体演示
1、围绕问题,再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大组解决问题
4、积累重点词句:
(重点积累优美的描写马来雨的语句)
1、再读课文,仔细品味。
2、朗读语句
交流体会
旨在让学生积累优美的描写雨的语句
四、思维训练
1、思考:文章第二自然段并不直接写马来雨,而是先写中国“江南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你还看到过哪些与雨亲近的`描写?与马来雨有何不同?
1、小组讨论
2、交流材料
交流并积累材料
五、写作训练
作者描写了听雨、淋雨和看雨,你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与雨接触?写一段雨中的经历。
各自准备写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教后感:
尽管新教材注重的是学生的感悟、积累,对概念化的知识比较淡化,但我认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写作指导。本课作者分别写了听觉中的马来雨、触觉中的马来雨和视觉中的马来雨,以细腻的笔调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方面将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这样的描写手法当然得使学生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点拨,当然不能很公式化地灌输,而是通过朗读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感到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中心句把握基本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3、欣赏文章语言的清新、华美。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多角度的描写方法
2、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通过对马来雨特点的感受,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要今天带着大家出国领略域外风情,去感受马来西亚雨季的魅力了,心情肯定异常激动吧!但是在进入异国他乡之前,我想让大家先回到唐宋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看看,我们的先贤如何为我们描写雨的。
出示诗句
雨知人意,雨解风情,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齐背:“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丝丝缕缕的雨儿诉说着多少人生的感悟。我们说雨是所有伤感意境中最有表现力的典型,是大自然送给人类听觉的天籁,更是文人的好友,它以灵性传递、写照着人类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如:一代文豪苏轼在西湖边吟诵着: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烟波钓徒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唱道:
二、欣赏马来西亚风情:
过度语:
上海作家胡绳梁在还未踏入马来西亚之前,跟我们一样,对东南亚素有“海洋公园“之誉的马来西亚充满了神往,那么我们先一块儿先睹为快吧!(PPT)
三、出示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完成)
大家通过课前朗读,已经沉浸到作家的文字中,用问题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PPT)
问题:
1、江南雨相比,马来雨有哪些特点?
2、课文是通过描写哪几幅场景来描写马来雨的?
3、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
4、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如何理解?
5、结尾“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作用
透过这些问题,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本堂课大家希望完成学习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中心句把握基本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3、欣赏文章语言的清新、华美。
赏读课文,质疑问难
1、请大家用直线在文中把描写雨的句子划出,体会、思考“与江南雨相比,马来雨有哪些特点?
雨景中最美、最招人欢喜的即属江南之雨了。我们大家知道江南雨它有怎样的特点,——缠绵,温柔,作为上海作家他当然会习惯地联想马来西亚的'雨景,他怎样设想?第一节,而事实并非如此,马来西亚的雨却大大出乎作者所料,它们:噼里啪啦打过来,铺天盖地扫过去,爽爽快快,干脆利落。
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地上,会绽出不同水花,也出现别样的景致与感受。
2、那么作家又是通过描写哪几幅场景来描写马来雨的?
大家发现第5节,第6节,第8节,第10节相应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行文的思路,让我们迅速能走进他的文字,去感受马来西亚的雨了。
(板书:高脚屋、街道上,海上)
3、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工笔细描这几幅画面,为我们勾勒异国他乡的雨景的?各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幅场景,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PPT展示各场景,学生选择性赏析)
听雨:(听觉)
屋顶:大珠小珠落玉盘
芭蕉:圆润
(刚柔并济)
雨骤:金戈铁马
雨稀:碎碎的细乐声中有了重音节
感受:平民的音乐(融入雨中,喜爱雨)
淋雨:(触觉)
雨骤如幕,风也吹不破;雨点溅起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的舞蹈。
车在雨中窜来窜去,很霸气地甩出整排整排的雨。
感受:冲冲凉是何等地快意,尽情享受(清凉)
观雨:(视觉)
雨壮观,雨像千针万线,欲将天和海缝起来;雨洋洋洒洒,将海和天搅成咸湿的一团;雨成了斜斜的线条;雨声成了音符(通感),岛成了五线谱上的蝌蚪。
感受:陶醉于波澜壮阔的大雨中,享受着马来雨的爽快透彻与惊心动魄。
4、这样的雨拉开的幕不仅仅是风景,也是风情了,大家读懂这句话了吗?小组讨论,(风景与风情的区别)
教师适当总结:当下雨时,雨笼罩下的景致显得格外迷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清新和润泽;茅盾在《风景谈》中曾说过:风景里有人的活动才充满活力,在雨中,赏雨、听雨、淋雨也具有特殊的味道,所以,在风景之余,还透出浓浓的风情味。
5、至此,我们在作家文字的浸染下,我想我们不得不认可作者在开头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了: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不知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开头和结尾的区别了吗?说一说,这样有何妙处?
“结尾“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作用:不仅仅呼应开头,更是作者在亲历了雨后的真切感受的表达。语句简洁,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完整板书(PPT)
听雨(高角屋)——动听(刚柔并济、交响成曲)
淋雨(街道上)——有劲(酣畅淋漓、何等快意)
观雨(大海上)——壮观(海天一体、波澜壮阔)
四、教师总结:
雨终究是文人的好友,雨以灵性传递、写照着人类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如果没有雨,恐怕,我们看不到那千年之前雨中的西湖美景,也看不到文人垂钓的孤寂身影,也听不到爱国诗人内心沉重的哀怨,所以,我们得感谢造化为我们送来人间最纯,最美,最让人遐想的雨吧,让我们用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去感悟,去领略雨的致真情韵,让雨净化我们的内心!
五、布置作业
说到此,我想不仅马来西亚的雨是风景更是风情,我们江南的雨、北国的雪一样充满着魅力,让学习古代的迁客骚人,用自己诗意的笔写一段雨中情,抒发自己此时此境的感受。
【《马来的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02-14
《桂花雨》教学设计 05-26
桂花雨教学设计03-28
《雨巷》的教学设计11-26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5-20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6-14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08-12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1-30
《雨铃铛》教学设计11-04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优秀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