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3 13:01: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密度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密度教学设计范文

密度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4、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

  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1、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

  2、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3、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4、[板书2]密度的公式:r=m/v其中r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5、[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6、密度的测量:

  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22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7、[板书3]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

  8、巩固练习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密度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

  复习提问:演示:在使用天平时应如何调节天平?

  【设计意图】:复习天平的使用。

  2、【学情预设】:积极思考、讨论,然后回答、展示。

  展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纯净水瓶子里装有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能准确判断出水、酒精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问题提出猜想。学生具备“质量与体积有关”的生活体验。

  二、学导并举

  (一)初步认识密度与质量有关系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思考,对所得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交流。设疑,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教师拿起一个小烧杯,和学生一起称出小烧杯的质量,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在右盘放入100g的砝码,在小烧杯中慢慢加入100g水。同样的方法称出100酒精。结论:不同物体,m相同时,体积不同。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例出发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对密度的属性有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预设】:学生把天平调平后,一边放铜柱,一边放铁柱,然后把铜柱拿掉,放上铝柱,学生得出m铜>m铁>m铝。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拿出三个体积一样的铜柱、铁柱、铝柱,让学生猜测,它们谁的质量大?(邀请学生来实际测量)大家进行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不同物体,V相同时,质量不同。

  【设计意图】:为后面讲密度的概念做铺垫。

  (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长方体)铝块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据,绘制表格和图像,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让学生带着疑问,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分组实验并讨论所得出的.结论。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

  【学情预设】:学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比值相等。

  2、让学生计算:四个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思考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相应的知识。

  3、【学情预设】:学生感受: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感受密度的初步含义)。

  想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差别?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4、【学情预设】:理解,领会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比值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即物质的密度不同。

  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从上面的导入实验和探究实验对比,得出密度的定义。

  (三)密度的定义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情预设】:学生体会、总结。

  2、【学情预设】:分析,领会各物理量的意义,对公式进一步熟悉,理解。观察P115的三个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会查密度表。

  公式:ρ=m/V,1g/cm3=1×103kg/m3

  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说说其密度的意义。

  【学情预设】:练习公式的使用及公式的变形,以及在使用中要注意些什么?

  理解密度的含义:ρ水=1.0×103kg/m3有什么意义,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从导入实验得出密度的定义,定性的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的大小,使学生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四)密度的应用:

  讨论:公式ρ=m/V还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②让学生自己看例题,有没有疑问。

  2)P16页“想想议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当堂训练

  1、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

  2、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若将此冰切去2/3,则剩余部分的密度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1290g/cm3,铁的密度是7.9g/cm3=7900kg/m3.

  市场上出售一种“金龙鱼”牌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是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4.6kg,如果调和油用去一半,则剩余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

  【设计意图】:考查密度的概念,从而加深理解。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引导学生推导单位换算关系,并总结换算方法。

  四、总结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学情预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光的反射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问题呈现,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P116的1、2、3、4题

  【设计意图】:课外知识的拓展,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基本的计算,内容按拍从基本的概念开始,由简单逐步加深难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并且规范物理学科的解题步骤。

密度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量筒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课前准备:

  天平,小石块,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两个烧杯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种类。生活中我遇到的几个问题:

  1、奥运金牌是金做的吗?

  2、首饰店的广告“纯金纯银制造”,可信吗?

  3、实验室里的钩码是什么材料制的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测出制作物体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断。

  二、新课教学

  1、测量的原理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物质的密度可以测量,只要测量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公式=m/v,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1)怎样选择量筒?

  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规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外壁刻度都是以ml为单位,10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ml,而50ml量筒每小格表示1ml。

  可见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如量取70ml液体,应选用100ml量筒。

  (2)怎样把液体注入量筒?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3)量筒的刻度应向哪边?

  量筒没有“0”的刻度,一般起始刻度为总容积的1/10。不少化学书上的实验图,量筒的刻度面都背着人,这很不方便。因为视线要透过两层玻璃和液体,若液体是浑浊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刻度数字也不顺眼。所以刻度面对着人才好。

  (4)什么时候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注入液体后,等1~2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

  (5)怎样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50ml100ml250ml500ml)

  3、探究: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三、归纳总结

  1、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密度步骤

  (1)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m;

  (2)用刻度尺利用数学方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

  (3)利用公式,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测量的液体密度

  (1)常规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④用公式;得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由于烧杯会粘有一部分盐水,测量结果中测得的质量与体积没有统一而导致测量结果有误差。

  (2)优化后的步骤

  ①在烧杯上盛入适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中剩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④用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3、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密度

  (1)测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方法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线拴住物体,把物体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2)测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采用“压入法”或“助沉法”:

  采用“压入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铁丝或大头针将物体按压没入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采用“助沉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用细线系住助沉物(如铁块)和被测物,助沉物在下,被测物在上,相隔一定距离,只将助沉物全部沉入水中,测出水和助沉物的总体积v1;

  ②将被测物和助沉物一起全部浸没入水中,测出水、助沉物和被测物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四、作业

  1、p17、《动手动脑学物理》1-6题

  2、《课时先锋》第二课时

  五、板书设计

  1、测量原理: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用公式计算密度。

  2、量筒的使用:

  (1)原理;

  (2)量程和分度值;

  (3)使用方法:放平、看平。

  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减小实验误差,优化实验方案。

密度教学设计范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

  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

  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________,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质量的是________,表示体积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

  密度的单位是

  自学导航

  一、实验探究:物体体积与质量的关系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二、建立概念

  从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三、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

  知识梳理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ρ=m/v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技能迁移

  1、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了体积为100mL的液体,总质量为130g,求该液体的密度。

  2、一个空瓶质量是200 g,如果装满水总质量是700 g,今先向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为1 kg ,然后再向瓶内装满水,则三者质量为1410g,问:瓶内装的是什么金属?

【密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密度教学设计02-24

《密度》教学反思04-20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4-17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2-05

初中物理说课稿《密度》09-23

教学设计07-11

《īūǖ》教学设计06-09

晨光教学设计|晨光教学设计资料|09-0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