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3 09:12: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1

  教学目标:

  (一)过程和方法: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二)科学知识: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教学准备: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二、初步理解科学预测。

  (一)出示实验科学预测1、实验。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小结: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二)粉笔落地实验。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动手验正。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预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2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3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4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03-20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04-12

科学课教学反思04-21

科学课程的教学计划07-20

教学设计小学05-13

小学教学设计05-25

小学教学设计(经典)08-02

小学教学设计11-12

小学拼音教学设计05-28

小学课程教学设计04-23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1

  教学目标:

  (一)过程和方法: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二)科学知识: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教学准备: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二、初步理解科学预测。

  (一)出示实验科学预测1、实验。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小结: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二)粉笔落地实验。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动手验正。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预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2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3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大全4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