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1
[学习重点]
学会多角度描绘景物,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难点]
如何多角度描绘景物。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查找济南及其山、水的有关资料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齐答:冬季)对!现在正是初冬时节。一提到冬季,同学们也许马上会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靓丽,也许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更会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有没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也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走进《济南的冬天》,切身感受一下它的温馨,欣赏它那秀气的山和澄绿的水吧!
[由生活常识导入话题,运用优美的语言,并辅之以切合时令特点的。诗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让学生先介绍,最后屏幕显示老舍的有关情况,让一位学生朗读)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2、介绍济南(让学生介绍,互相补充之后,屏幕显示老师准备的有关介绍济南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请学生集体读一下)
(1)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2世纪的原始部落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济南城的历史达4、5千年以上,这里古迹众多,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历代文人墨客讴歌和推崇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山”,连最高的千佛山,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自古有“泉城”之名,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泉名72个,大致为趵突泉、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泉水千姿百态,蔚为壮观,趵突泉名列72泉之首。
(2)大明湖
大明湖在济南旧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成,湖面占全城的三分之一。清人刘风诰咏济南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出示几幅阳光下及小雪后济南山水的图片。
[通过检查预习,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字词测评
课前大家已预习课文,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字词掌握的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髻澄清贮蓄水藻济南着落暖和真得镶
(2)、解释词语
响晴空灵奇迹响亮安适澄清水墨画慈善
三、指导朗读
1、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体味感情。(配乐朗诵)
2、讨论:本文该怎样朗读?
1)学生前后左右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2)学生派代表回答。
3)教师归纳:读出喜爱的感情,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
3、学生按这样的要求自选一段最喜欢的内容自告奋勇朗读,其他同学掌声鼓励。(配乐)
4、放音乐,听名家师范朗读,学生体会读法。
四、整体感悟。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已经充分感受了全文,现在请同学思考:
1、济南冬天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
明确: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3、这天气、山、水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回答
归纳:因为有小山的包围,所以才会有“温晴”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都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
五、齐诵全文,再次体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朗诵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这篇课文的朗诵方法,了解了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去品位、体悟“济南的冬天”。
二、赏析课文
(一)教师带领赏析第一部分内容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济南冬天是“温晴”的,分别提问:
①在哪里提出这个特点的?
②这部分是怎样写“温晴”这个特点的?
③具体说说是怎么对比的?
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在第一小节提出,通过对比的形式提出这个特点的。
共用了三组对比,即
a、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风和济南冬天没有大风。
b、伦敦冬天多雾和济南冬天响晴
c、热带毒日和济南冬天的温晴
板书:总特点:温晴(宝地)——对比(突出特点)
2、延伸
作者用伦敦、北平、热带三个地方和济南作对比,这和他的经历有关。老舍25岁前一直在故乡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伦敦生活了六年。在离英国土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的厉害,而一回国就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因而才会对济南冬天的温晴格外深切。
(二)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冬天的济南”的?
地形(小山、围、圈儿、摇篮)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体现抓住景物特征和景的变化进行描写这个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词语,特别是形容词的学习;模仿本文写法,练写短文《家乡的冬天》。
课型:
自读课。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老舍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板书重点词。
(三)学生查字典。查好的同学上黑板注音。
(四)讲析第1自然段。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提问方式。
1.你对冬天的景色进行过观察吗?冬天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2.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教师小结: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板书:气候温晴
(五)讲析第2自然段。
1.提出下刻问题。(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特殊地形引出"有山有水"这一特点,并板书。)(2)为什么要写济南人的感觉:"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比较映衬来突出济南冬天的暖和)
2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1、2启然段。
2.写出"慈善""宽敞""澄清"三个词的反义词,并造句。
3.预习第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用得贴切的形容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外作业。
(二)讲析3、4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3、4自然段。
2.提问:济南的冬天除了天气温晴、有山有水这两个特点外,作者说,这还算不上济南冬天的最大特色,你可以总结出这个特色吗?(小雪胜景)板书。这个胜景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幻灯打出表格,学生可在书中找答案。答案写于另片上,或把答案盖住。待学生回答后再亮出答案。)
描写对象特征是否用了修辞格
静态写动抒情句及表达的感情
比喻
山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一道白一道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比喻
花衣好象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
山腰
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山腰,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露出点粉色
拟人
3.讲述答案时应侧重意境的领会,让学生仿佛看见那种美景,不要止于文字上的答案。
4.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
(三)讲析第5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
2.提问:济南有山有水,上面写了山的美,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用四个字概括这里水的特点。(水藻真绿)板书。绿到什么程度?("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里用了"拿"和"不忍",你认为有什么妙处?(使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用了拟人修辞格)。以上作者写出济南冬天的四个特点,把他对济南冬天的爱传递给了我们。
3.接话竞赛:合上课本,请接话,看谁接得最快、最准。
①济南的冬天四大特点是--②强调气候温晴用的方法是--③济南四周的小山像--④小雪胜景像--⑤水藻真绿,绿的程度--
4.结语:作者写尽济南冬天的特点之后,由分到合,发挥奇特想象,将冬天的济南包在空灵的蓝水晶里,构成一个美的整体。文章到此收笔,让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5.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1.板书习作题:家乡的冬天。
2.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3.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4.教师作综合评价。
(五)布置课外作业:背诵3、4、5自然段,完成习作《家乡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3
一、文本分析
1、本文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第二课。
2、本文的内容:作者在文中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以及热带的冬天作比较,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并通过对济南这座老城的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本文的特点:
(1)语言生动活泼,方言和普通话结合运用。
(2)细节描写细腻,描写有层次。
(3)修辞运用丰富。
(4)感情朴实真挚。
二、学生分析
1、学生需要学到的是:运用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具体事物,以表达思想感情。
2、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基础:
(1)在认知上,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赏析散文语言的技巧。
(2)在情感上,学生能试着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学生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体验法、讨论法等。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2)能分析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赏析文本词句的过程中运用讨论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朗读法和体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喜爱之情。
(2)能体会作者对济南这座老城的特殊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2、能分析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
1、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喜爱之情,能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特殊情感。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大家能不能告诉我,济南是中国哪个省份的城市?山东省。山东省属于南方还是北方呢?北方。在你的印象中,北方的冬天是怎样的?……然而,地处北方的济南,它的冬天却别有一番滋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感受别样的冬日北国世界。
(二)初读文本,感受济南之冬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除济南以外,第一自然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地方?北平、伦敦、热带
2、这些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大风、不见日光(浓雾)、响亮的(毒日)
3、济南冬天的特点又是什么?温晴(响晴)
4、这里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好处是?对比,突出强调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首先能抓住第一自然段的关键点,其次再对本段的内容加以分析和欣赏。)
在这里,作者的写法比较含蓄,他不直接说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温晴的,而是通过三组对比,写北平的冬天是大风的,伦敦的冬天是不见日光的,热带的冬天是响晴的,然后反衬和突出济南的冬天不刮大风;看得见日光;而且日光是十分温和的。另外,老舍写北平和伦敦时,不直接说“北平几乎天天刮大风”,“伦敦的冬天总是阴沉沉的”,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奇迹”和“怪事”使得语言有一种风趣幽默的色彩。正因为济南冬天的“温晴”,所以老舍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而“温晴”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三)精读语句,品味写景之妙
然而,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济南这座老城的出奇之处,还在于它的山,它的水。那么济南的山是怎样的呢?我们再有感情地齐读第三自然段。
1、山的形状是怎样的?围了个圈儿、北边有个缺口
2、老舍用哪个词形容冬天的小山?他是怎么说的?
可爱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比喻、拟人)把山比作摇篮,把济南比作熟睡的婴儿。让人觉得十分温馨。正因为这样的地形,所以济南的冬天一点也不寒冷,而是非常温暖的。
3、为什么要写“人们的脸上是含笑的”?因为“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冬天济南的山给人一种安全感,让人感受到希望。这种希望来自温暖的天气,让人仿佛下一秒就能置身于春天的怀抱。看似不着调的一笔其实是紧紧围绕济南冬天的“温晴”来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本段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本段的写作艺术进行欣赏和分析。第三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此花费笔墨的用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虽然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但偶尔也会下点儿小雪吖。再让我我为大家朗读第四自然段,大家来感受一下雪中的山又是怎样的。(教师朗读,学生想象)
1、最妙的就是下点儿小雪呀。“妙”在哪里?
山上: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护士)图片欣赏
(比喻:把树比作看护妇,把雪比作发髻)
山尖: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想象
山坡: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比喻,拟人)
山腰: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粉色和害羞,粉色可能是晚霞)可爱
小结:写作时比较有层次感,从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语言虽朴实简单,却容易让读者想象,似乎如同身临其境般。将济南冬天的雪山清晰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2、“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句话体现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赞扬还是批判?以欲扬先抑的口吻去赞扬济南冬日小山的秀美。
再一起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可爱、俏皮、美丽的感觉,以及作者溢于言表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该部分注重朗读和想象,在朗读和想象中使学生欣赏内容和文字。帮助学生学习修辞手法,以及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果这是一幅画卷,作者说这一定是唐代名手画的水墨画。我们看见了温柔的小山,雪白静美的'小山,山上卧着小村庄,那水呢?水墨画少不了灵动的水。我们从文章最后一段中找答案,看看老舍是怎样描绘济南的水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水有什么特点?不结冰、冒热气、澄清、清亮、蓝汪汪、空灵
2、还写了哪些东西?怎么写的?水藻(绿、拟人)、垂柳(拟人,侧面写出水的澄清)
3、最能感染你的是哪一句?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摊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想象一番)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自主对文本进行欣赏。)
小结:这就是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心中理想的境界。所以他会发出感慨:“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这古老的城市,是济南,也是诗。”大家感受到济南冬日之美了吗?
(四)再读全篇,理解作者之情
请大家带着欣赏的眼光,再次自由朗读全文。想一想你从这些文字、这些描写中读出老舍对济南的什么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喜爱、珍惜、赞美……)
补充背景:老舍1924年赴英国交流学习,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省城,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济南也因此被他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创作的文章,一经发表即引起强烈轰动。文章中处处流露着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与赞美,成为先生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
(设计意图:适当进行课外拓展,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反之更能投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欣赏。)
(五)作业布置
借鉴文章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200字以上。
(设计意图:修辞手法是本篇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模仿文本的写作方式进行自我创造,这也是学习成果的一种检测方式。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景导入
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好可爱、好可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利用多媒体投示出课题及学习目标,背景选择白雪覆盖的小山,白雪映着红日,营造一个温暖响晴的冬天之景。)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①放师读录音(播放朗读录音,多媒体投示背景,动感播放课文字幕)
②生分成两组比赛朗读
③师生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在旁边批注喜欢这一段的理由。
④完成课后思考题一(生小声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
生:讨论交流③④。师归纳文章脉络: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写济南的山(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澈、透明)
2、师生同赏
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子填在下表中,并说说用上它们的好处。(开放性题,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情能力。)
比喻句:好处:
拟人句:好处:
3、师生同议
①分小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②全班交流
③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三、写作尝试
⑴分小组讲述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象
⑵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将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出来
⑶评价提高
分组评价,选择最优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四、友情链接
课后在网上查阅老舍的生平及他的重点作品,把它摘下来。查阅描写冬景的文章,每人选择一篇下节课全班交流。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多角度体现济南的冬天独特的美。
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点
理清脉络,了解济南冬天的总特点和描写的角度。
三、 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用一句话描述冬天给你留下的印象,如:
冬天狂风呼啸,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着。
然而在老舍的笔下,冬天却富有别具一格的温馨舒适之美。
(二)简介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中文讲师, 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山东也被成为他的“第二故乡”。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
(三)整体感知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风景不妨写点实物,写出诗情画意。
老舍《谈叙述与描写》
(四)精读片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思考:
本段抓住哪些景物,从什么角度,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了精细的描绘?雪后的小山总的特点是什么?选取喜爱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明确:景物:矮松、黄草、薄雪等;
角度:色彩(青黑 银白 暗黄 粉色)
顺序:自上而下(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特点:秀气,暗呼段首的“妙”字,体现“温晴”特点。
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和拟人,准确而恰到好处,给人美感。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
(五)拓展阅读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赏析语言特点。
(六)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四世同堂》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是老舍先生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3.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品味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境交融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平凡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提到冬天,你脑中会浮现出哪些词句呢?
(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大雪纷飞……)
冬天,除了美丽的雪景也伴随着刺骨的寒冷。但是,有个城市却是个例外。它的冬天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四年,其间他“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因而济南成了老舍的“第二故乡”。他对济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许多美丽的文字留个了济南。
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出示读文要求:
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读文后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
③自学生字,要理解字义。
2、字词通关
①认读生字、词
xiāng、zǎo、píng、zhù
镶、边、水、藻、绿、萍、贮、蓄
chéng、jì、báo、jǐ
澄、清、一、髻、儿、薄、雪、济、南
②结合句子理解划线词语。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读文要求:
①快速浏览课文内容,思考课文通过哪些方面介绍济南的冬天?
②思考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
2、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从济南的________、(第一自然段)济南的_________(第二-----四自然段)以及济南的_________(第五自然段)三个方面,突出展现了济南冬天_______的特点。
五、了解济南的天气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济南的天气是怎样的?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2、作者通过什么手法写出了济南的天气?
北平的风——济南的暖
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
伦敦的雾——济南的晴
热带的毒——济南的温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扫清了课文的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一起走进济南的山景水色。
第二课时
一、谜语导入
老师课件出示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
“百年故居——猜一作家名字”
(老舍)
我们对这位作家已经非常熟悉了,老舍是他的笔名,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作家。(学生整合老舍资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齐读课题《济南的冬天》
二、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就是告诉我们,温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是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①课文通过哪些方面介绍济南的.冬天?(天气、山景、水色)
②作者通过什么手法写出济南冬天怎样的天气特点?
(对比手法济南天气的温晴)
三、济南山景欣赏
出示自学提示:快速自读课文2---4自然段,根据其内容给每段概括出一个小标题。
(阳光下的山、小雪后的山、城外远山)
【阳光下山景图】
1、读文。找学生合作读“阳光下的山”段落。同学点评,教师指导。
2、赏析。哪一处描写最打动你,说说打动你的原因。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
“暖和安适”的特点。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时而比喻时而拟人穿插描写,赋予小山感情色彩,像一位家长呵护着济南这个城市。而济南就只管“暖和安适地睡着”。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此处对济南人神态、心理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济南的“温晴”特点。
师过渡:这样温暖的济南,这样温情的小山,要是下场雪呢?会变得寒冷起来吗?我们一起读读吧。
【小雪后的山景图】
出示自读提示:齐读本段。用“____”画出本段中心句,圈出表示方位的词,思考本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中心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吧。(中心句作用: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及中心,话句话说就是本段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2、顺序:自上而下的顺序。
山上矮松(树尖):——“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个“顶”字写出雪的位置与大小,形象地写出小雪后松树的形态。)
山尖————“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镶银边”形象地写出山与天相接处的美态,同时紧扣“小雪”)
山坡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把山上因下小雪而露出不同地色
比喻成一件花衣,花衣还能动,把一幅静止的画面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化手法描写成一位害羞而脸红的少女,贴切又美好。)
师小结:老舍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雪后的山景,遣词造句精妙讲究,字字传神。句句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么美的景,如此美的文字,我们也定要美美地读一读。教师知道朗读。
【城外远山图】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形状、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水墨画写出了济南的淡雅之态。
四、济南水色欣赏
出示自读提示:自读本段,根据内容概括出小标题。思考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空灵水晶图】
温暖——“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澄清——“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五、深入全文,体味情感
师引导:欣赏了济南的山景水色,感受了济南的温晴舒适,文章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置疑?文章题目叫“济南的冬天”,文章最后却说“冬天的济南”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试着读一读这两句话。
济南的冬天——重点在冬天上,因为作者的文章内容都是围绕冬天的景色来写的,所以题目叫济南的冬天。
冬天的济南——重点在济南上,作者全文都表达出对济南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放在文章最后用来抒发对济南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师引导:想要写好一篇景色文章,老舍先生的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呢?
抓住景物某一特点,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把景物写得更生动。
写景离不开抒情,要情景交融。
七、拓展阅读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济南的秋天》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预习: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本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学生背书片断
2、学生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 山景 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过程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
2、巩固生字生词。
3、完成课后练习二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8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设计思路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不说温暖明媚的春天、喧嚣热烈的夏天、金色辉煌的秋天,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提示:如朔风怒号、冰雪覆盖、寒冷、萧杀……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读课文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之后再请学生向全班展示。提示:如温晴、秀美、暖和、多情……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这一点学生在文中可直接找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全文所写济南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里面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1、学生朗读第一段,标划体现济南体现温晴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学生回答。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风和阳光的角度,写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特点,从而突出济南的风不冷、不酷,不硬、不厉;突出济南的日光不暗、不晦,不刺、不毒。它们带给济南,带给人们的是温暖、温柔、温情,是安适、安详、安逸。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画面,学会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描绘。
1、摇篮安睡图“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
2、雪后小山图小山秀气,承受不了大雪。阳光下,山色斑驳,秀美动人。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夕晖暖人心,温暖柔和。真是“妙”极。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态!
3、山村卧雪图小村在“卧”,小雪也在“卧”。它们“卧”的舒畅,“卧”的安详,给人感觉这是阳光下爽心的“卧”,多少还带有一些暖酥酥、懒洋洋的“卧”。这淡墨高雅的画面,确实带有十足的情味。
4、玲珑水晶图晶莹绚丽,玲珑剔透。虽说蓝是冷色,但它却是瑰宝,内里包含着色彩缤纷的事物;它又与海洋一色,涌动着生命的内蕴和气息。同时,它又包含着别致的情韵。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但是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山水已不再是带有种种表象的山水,换句话说,是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读课文,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品味其中包含的温情,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母亲的形象是温暖的,守在摇篮旁,唱着摇篮曲的母亲更是温暖的,而且还有那抚慰人心的话语。如此善良温存体贴的母亲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这样,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就感到舒适温馨,母亲般的“小山”就有了人间大爱。
2、细致周到的护士大家熟知这一形象,耐心细致的她带给济南的是放心的睡眠,是甜蜜的梦境,是温柔的关照。
3、健美优雅的女郎阳光下,山坡上,斑驳的色彩成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秀气的小山成了秀美的女子,她身穿这件花衣,悠闲安适地站在微风之中。调皮的风儿不时掀动一下她的衣角,闪现出健美的肌肤。如此,给人以明亮、灿烂、喜悦、希望之感。
4、娇美害羞的少女夕阳斜照,光辉映雪。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这就是少女害羞的颜色。那白雪一下子就又成了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是什么使她害羞?是它本身纯青、温情,是她一下子想起了心中温情的事儿。
5、俏美柔情的女子女子爱俏,女子爱美。面对镜子整妆打扮十分正常。在泉城,长枝的垂柳就成了俏美的女子,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是一面大镜子。面对如此貌美的女子,河水自然也多情起来,它不仅不愿结冰,破坏垂柳的情致,反而“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献给谁呢?是倩女,也是冬天的济南。
教师小结: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这一个个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就像站在我们眼前一样。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感受冬天温情的春意
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但处处洋溢着春意。此皆因作者心中有“春天”,故能用春天般的感受写冬天。如此,这种冬天也就有了灵性,有了生机。英国诗人雪莱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本文最好的注脚。
1、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春意,流露着春天气息的句子并以喜悦的感情朗读。如: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思考讨论:为什么这样来写?明确:一是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二是表达作者对冬天济南的爱怜之情;三是表现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表达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画意。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1、标划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动词,然后加以体会,进行展示。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白边。(有意为之,是为了给冬天增加美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形象传神,写出了舒适安然的睡姿和灵性)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写出了水藻和水的慷慨多情,表现了济南冬
日的春意和生机)
2、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
(1)教师示范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面上是含笑的。
标划的词语自然、柔和、亲切、温馨。如一位慈祥者忍不住向你诉说,如一位自豪者在你耳边低语。“真的”含有惊喜,“是”“的”舒缓语气,如此不能不使你相信。
2)学生找出类似语句,标划出关键词,小组交流。如: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4、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9
一、教学背景
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教材分析整个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要求学生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春》的基础上已经对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有所了解,本文重在巩固和强化。同时继续强化和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欣赏写景抒情类文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读准重音和停连,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描写生活中的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欣赏品读文中精彩的句段和词语,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情景交融的妙处。
教学重点朗读、品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精彩的句段和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描写生活中的美。
教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示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你喜欢冬天么?你眼中的冬天是怎样的?
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自主思考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2、走近作者补充介绍作者老舍学生介绍了解作者、作品常识。
3、听课文录音或教师朗读,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感悟。播放音频或示范朗读
听范读,并整体感知在听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品语言之美引导学生赏析文本。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描写顺序
语言特点(炼字、叠词等)
写作手法(对比、情景交融等)
小组合作,多个角度赏析课文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感受文章写景的`妙处。
5、品味、质疑
引导学生品读其他精彩语句,并提出疑问。
结合预习以、相关练习以及自己的思考,提出未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6、小结景物描写技巧
1、布局精心,层次井然
2、运用修辞妙笔生花,文采斐然。
如比喻、比拟等。
3、妙用动词、形容词,语言精美。
如“响晴”、“温晴”、“卧”等。
4、巧用对比,特点突出。
5、按照一定顺序(从高到低)
6、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总结本文写景技巧一课一得,在学习完《春》的基础上,再巩固写景技巧,学以致用。
三、作业布置:
选取四季中你次喜欢的景物进行描绘,字数300—500字左右,请运用课堂学到的描写方法,至少要用上2种修辞手法。
四、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10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欣赏了济南冬天的几幅美丽的画面。冬天的济南那么美,当然也离不开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和写作的技巧。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二、自学指导
(一)语言品析
作者常选取很有表现力的词,经过提炼,很有生气,掩卷细品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其神韵。请仔细品析下列句子的美妙之处。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交流点拨】
“小摇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交流点拨】
连续的拟人手法:睡、唤醒,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舒适温暖的环境。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交流点拨】
“卧”采用拟人手法,将小村庄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济南小村庄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4.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交流点拨】
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交流点拨】
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水清亮的特征。
6.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交流点拨】
“有的……有的.……”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的覆盖不均和小山本色的若隐若现;并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色彩斑驳的山坡比作“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生动形象地将山坡上斑驳的色彩和风儿吹动下的小山描绘得富有动感和美感,显得更加秀丽迷人,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7.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交流点拨】
对“微黄”“忽然”“微微”这三个词的运用,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妥帖;并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后日落中的小山比作害羞的少女,生动形象地将山腰的薄雪在夕阳下发生的变化细腻地描写出来,使小山显得格外情态可掬,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二)写法探究
1.文章是用怎样的方式突出济南“温晴”的天气的?
【交流点拨】
通过三组对比:北平的寒与济南的暖对比;伦敦的暗与济南的明对比;热带的热与济南的温对比,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2.作者描写济南的山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交流点拨】
按照由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处的山。
3.纵观全文,本文在写景上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
【交流点拨】
(1)以动写静:“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写出雪动人的形态。
(2)想象: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交流点拨】
相同点:
①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②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③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
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语言朴实、清新。
⑤细致观察、具体描写。
不同点:
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②《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如本文第二段,是从景物的上方俯视下来,描绘出阳光朗照下的济南像被围在小摇篮里,突出温暖如春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伦敦的暗济南的明温晴
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阳光朗照下的山里、上
薄雪覆盖下的山写景顺序
城外远处的山外、下
四、拓展延伸
请你描绘一下你家乡的冬景。(200字以内)
【交流】
生甲: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林和竹林,都披着白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小溪中的石头上都覆盖着白雪: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幼狮在雪地里沉睡;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生乙:冬天到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下,西北风怒吼着,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整夜。早上,我开门一看:房顶白了,草地也白了,树上挂满了雪白雪白的冰凌,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片银白。冬天真美啊!
生丙:我的家乡是湖北的一个山区,这里一年四季分明。时值初冬,北风利飕了,满山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阔叶树的叶子基本落光了,那些坚强的针叶树绿中带褐。河水还在不停地奔袭,只是水变浅了,变得更冷了,水草枯萎,那嬉戏的鱼儿早已不知去向。惨白的太阳有气无力地露露脸后,马上躲进灰蒙蒙的云里去了。看到这样的景象,我的感觉只是阴冷。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朱自清先生绚丽多彩的春景图使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老舍先生描绘的冬天也一样具有可爱之处。
(二)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第二段,以此作为阅读思考、圈点批注的主要依据。
(三)自读课文,圈点批注。
教师提出导读题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题目事先写好,以小黑板或投影片形式展示。
1、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圈点批注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肯定和表扬批注好的,对欠妥的给予指导。学生发表意见后由教师明确:
1、天气的温晴;老城的暖和安适;阳光朗照下山的可爱,小雪点染下山的秀美;雪后村庄的秀丽典雅;水的暖绿明净。总特点——温晴。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山景绘水色,全力表现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特点。如把环卫济南的山比作“小摇篮”,把卧雪的山庄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拟人的手法把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山水写得脉脉含情,景与情紧密结合,以景感人,以情动人,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3、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的“宝地”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有力地总结了全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划分课文的结构,教师补充强调。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 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 课文
要求用普 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 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 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 、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 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
2 、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 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 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 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掌握字词。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 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济南冬天优秀教学设计01-10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2-01
济南冬天的教学设计01-07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1-11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07-14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5篇03-03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4篇02-12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12-27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