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精品15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峡》教学设计1
一、新课导入
(展示三峡的音乐风光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中的美景在哪里吗?(三峡)对,这是三峡的美丽风光。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越湖北省和重庆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代表作有《中国文学发展史》、《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2、字音字形。
恐怖(bù) 玲珑(lóng) 悬崖绝壁(xuán)
险峻(jùn)浣妆(huàn)古褐苍苍(hè)
凝望(níng)蔚蓝(wèi)秋高气爽(shuǎng)
3、词语解释。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险峻:山势高而险。
浣妆:梳洗打扮。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青葱:形容植物浓绿。
4、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明确: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出文章的结构。
明确:文章先总写后分写,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
一(1—2自然段):总写三峡形势之险恶。
二(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三(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二)内容探究
速读课文,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老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明确:
景物特点诗、谚语、典故感觉
西陵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紧张
灯影峡浓厚的江南风味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很轻松
很悠闲
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极为可怕
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高峻典故:王昭君浣妆
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妙:不单调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形怪状,应有尽有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典故:刘皇叔托孤凄凉
教师总结: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和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作者就是通过记叙、描写三峡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板书设计
三峡
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陡江窄),崆岭滩(险)
灯影峡:黄陵庙一带,风光秀丽
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昭君村峰峦如聚
巫峡:山水奇险美丽
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
五、课外拓展
三峡是一首诗,三峡是一幅画,三峡更是一首歌。你一定读过有关三峡的诗,欣赏过有关三峡的画,听过有关三峡的歌。请调动你的词汇积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巴东三峡写一段导游词吧!
示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青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婉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你的到来!
《三峡》教学设计2
三峡
导入:师问:“同学们,如果说叫你们选择一个旅游的地方的话,你们会选择什么地方?”生回……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当他的外国朋友问他中国哪个地方最值得观览,由且只有一个地方,他的回答是三峡。三峡,是长江三峡的简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长约208公里的江段穿越了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所以所谓的三峡即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总称。三峡是万里长江的黄金河段,是世界著名的峡谷和观光旅游胜地。三峡因长江而存在;长江以三峡而骄傲。长江,中华之魂魄;三峡,长江之精灵。好,今天我们跟随著名的作家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课前热身:
1、师:“大家知道郦道元吗?”我相信大家学到过郦道元,在《中国石拱桥里》有这么一句话,大家听听看是否熟悉,‘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住》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其下的注解提到了《水经住》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所著,是记述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其作者则是郦道元。……
整体感知:
1、师范读
2、 “这篇文章的生字比较多,抽一位同学把显示的生字读一读,看看他预习的情况如何?”
3、 quē xiāng yǎn zhǔ
阙处襄陵绝巘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飞漱曦月急湍
xiào zhàng
长啸重岩叠嶂
4、再整体朗读,再分组朗读?
5、生轻生朗读文章,对照文下的注解,理解文章意思。有翻译疑难的先在小组里讨论,不能解决的提出。(目的让学生看懂文章)(师补充良多趣味哀转久绝的古今义)?
合作探究:
1、师问:“我们应带着美的眼光来寻找三峡的最美所在,大家看看三峡的自然景观最美美在哪?”(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2、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4、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磅礴嶙峋峻峭突兀
巍峨峥嵘连绵逶迤
千山万壑峰回路转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深山幽谷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就那么一笔,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5、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淙淙涓涓汩汩
奔腾咆哮澄清(澈)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万丈狂澜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飞瀑溅玉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6、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什么来写的?(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沿溯阻绝(引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若说夏水用豪放派来形容的话,那么大家想一下春冬之水应用什么来形容?婉约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第三段写的.是春冬江景,此时时令不同,水退潭清,山水秀美,与夏日相比又是一番景象。你看“素湍绿潭”,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你再看“回清倒影”,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说那跌宕多姿、水花飞溅的“悬泉瀑布”了,它们甚至让我们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在这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地方,在这生机盎然的山水之间,谁说不是“良多趣味”呢?这一段好像是用取景框选取的极为美丽的一角,然后用神工妙笔生动地描画,精心地点染。作者好像是在用这种特写式的精心描绘“以点带面”,来表现三峡与江流的处处美景。这美丽的一角是立体的、错落有致的。低有深潭,然而写深潭还嫌单调,还要写潭中的倒影;高有绝巘,然而写绝巘还觉单一,还要写巘上的怪柏;再添几道“悬泉瀑布”,让它们“飞漱其间”,又是壮美的一景。这美丽的一角又是色调润泽的、动静有致的。
秋之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在写了雄壮、险峻、秀美之后,他着力地表现肃杀,在写了形、写了色之后并没有忽略写声,到此作者已多角度、全方位地把三峡的神奇美丽表现在我们的面前。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7、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充满生气,充满了美。(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8、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写一写。(作业)
9、好,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希望大家读也应当读的美。(生再读)
课外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距今已有1500年,现在的三夏已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或许没到过三峡,好,我们看屏幕,欣赏现在三峡的美丽风光。(多媒体展示)
现在三峡上发生什么事情?——对,三峡工程。三峡工程预计到20xx年将完工,到那时,水位最高的将抬升105米,那么到那时,三峡的许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将不复存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时的三峡会是什么样子?感兴趣的话,同学门可以写一写。
谢谢大家,下课!
山——长、多、陡、高
夏水——盛、险、急
三峡四时春冬——清、荣、峻、茂
秋——寒、肃、凄
10、生回水。重点分析水
追问:“作者怎么写水?写了水哪些特点?”
追问:“文中曾写到‘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有矛盾?”
追问:“如果说着是三峡水动的一面的话,那么三峡水也有恬静温柔的一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述画面景物。”明确;素、绿、清、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追问:“秋天水枯谷空,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什么感受?从哪些景中传达了这种感受呢?”
追问:“课文最后以渔歌作结,有什么好处?”
大体回顾:
山——长、多、陡、高
夏水——盛、险、急
三峡四时春冬——清、荣、峻、茂
秋——寒、肃、凄
用文章中的句子来回答:
(1)、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的密密层层,最缓慢的行程也无法将他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挨不上。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的好: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它快。
(3)、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打着回旋的清波,倒影着各种影子。
(4)、每到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甚是凄凉。
观赏山峡的图片
作业:想象20xx年后山峡工程完成后山峡的景观。
《三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赏析抒情小品文的方法。
3、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能力。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来解决。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的顺序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三峡的图片、若干胶片
执教者:居巢区黄麓中心学校 夏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字词,疏通字词,熟读成诵,把握全文的整体布局,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
1、读准字音,揣摩朗读节奏。
2、用“△”符号标记出需要重锤敲打的词语。
3、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布置课前搜集]
有关描写三峡的诗句。
一、情境导入:
我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国外,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峡!”是啊!长江三峡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人,更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峡的奇山异水所打动,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将在郦道元的带领下饱览三峡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二、整体感知。
[电脑播放课件](内容包括:三峡风光图片、音乐)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对三峡之风景有一感性认识,感受其自然之美,并让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三、交流预习情况,采用竞赛的形式。
第一轮:朗读比赛。
(投影出示评判要求)
①音准 ②句读的停顿 ③语气、语调的处理
1、学生自由试读。
2、男女生各选一名代表,其他学生从以上三方面给予点评。
3、师作小结。
4、师生齐读文章。
(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写的景物。体味文章语言的美。)
第二轮:擂台赛。(以个人为单位)
情境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该怎样带领游人欣赏三峡的美?
1、电脑播放所提供的三峡图片,学生准备。
2、学生上台带领学生去欣赏三峡的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反馈交流: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去三峡的'机会,你最想在哪个季节去?请说明理由。
(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三峡四季景致的不同,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加以介绍,锻炼学生想像能力、再创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小组讨论:
1、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为什么夏季江水暴涨,航道深了,行船反而被迫停止?
3、作者写了三峡春冬季节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4、在写三峡秋季景色时,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来写?各有何特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来写三峡四时景色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投影出示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思考:找出《三峡》中与此诗中相对应的句子。
搜集交流:你能说出其他描写三峡的诗句。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习惯,并能将所学内容加以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联系。)
六、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学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建议,寻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能当堂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可留作下堂课探究内容]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情境再现(作业)
三峡的四季景致固然美不胜收,但我们暂时没机会去,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文章:《我梦中的三峡》。
板书设计:
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林树林寒清凉涧山涧肃寂静
《三峡》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学法建议】:
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2.资料链接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资源宝库之一。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多年来,经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杜甫的两首诗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夔州歌十绝句(一)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3.预习思考
(1)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2)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学习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字词正音:
启碇(dìnɡ)绛紫(jiang)夔州(kuí)滟滪(yànyù)隽秀(jùn)瑰丽(gui)峙()坂(bǎn)婀娜(ēnuó)崆山名(kōng)澎湃(pēngpài)
词语补释:
苍莽:旷远迷茫,无边无际的样子,同“苍茫”。
层峦叠嶂:形容山峦重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雷霆:响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
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
隽秀婀娜:清秀美丽的样子。森然耸立:繁密高高地直立。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二、文本研习
1、第一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2、作者是怎样把三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1)、写瞿塘峡。(2自然段)
2)、写巫峡。(3--5自然段)
3)、写西陵峡。(6--9自然段)
((1)、特点:象一道闸门雄
1)、描写黎明时瞿塘峡的画面。
2)、描写瞿塘峡口的奇险。
3)、描写过了瞿塘峡后所见到的江流和两岸景色。
(2)、特点: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秀
1)、写峡口风光,点出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3自然段)
2)、关于美女峰的传说。(4自然段)
3)、用种种比喻概括地描写巫峰风景。(5自然段)
(3)、特点: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险
1)、过渡。(6自然段)
2)、交代三个著名的险滩,叙述关于屈原的传说。(7自然段)
3)、写轮船绕过泄滩,驶过青滩的情景,关于领航人的谈话和感想。(8自然段)
4)、写轮船驶过崆岭滩的情景。(9自然段)
第二课时
文本研习
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作者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
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象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青、崆岭。泄滩:凶险在漩涡多。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队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问题探讨
1、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2、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3、作者说,他“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瑰丽”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品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伟”二字,写云霞、写浓雾、写野草、写传说,皆紧扣“瑰丽”一词,创造出奇美的意境。
三、活动体验
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 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的特点。
《三峡》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和点拨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写的是三峡美丽的景色。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二、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看图)
2、读准字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属引凄异(zhú)
襄陵(xiāng)沿溯(sù)素湍(tuān)沾裳(cháng)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一读:
①听录音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3自读课文,互说译文
4、说一说:看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看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
明确:⑴、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⑶、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⑷、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看图)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险峻、连、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美
水:夏——急猛水涨 凶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奔放美
春冬——多生怪柏素湍碧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中写山水时应用什么表现手法?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写冬春季节时,应用了动静结合.
4、归纳本文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5、小结
四、作业布置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三峡》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朗读并背诵本文。
4、通过对比认识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安排本文顺序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与讨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电教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曾说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确,我们祖国的江山秀美壮丽,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心动不已。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位于十大风景之首的三峡的优美风光吧。引出课题。
一、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字音、断句)
二、分析课文。
1、根据课文提示读全文。思考:每段所写内容及景物特点。
讨论明确:
1)内容:三峡形势,(总写)四季景色(分写)
2)景物特点:三峡形势——连绵陡峭
夏——水大流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凄清悲凉(见屏幕)
2、根据图象介绍三峡景物,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见屏幕)
3、讨论:作者安排文章顺序的思路。明确: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大流急。与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象。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而是“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美景。与冬春“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讨论:对比分析《三峡》与《雾中三峡》的异同。(见屏幕)
5、看今日三峡工程建设录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结:
1、内容;
2、景物特点;
3、对比体会,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四、作业:写短文:《美丽的怀柔》
要求:
1、抓住景物特点。
2、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三峡》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三峡优美风光。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寻找三峡景物特点,并扩充景物画面。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地方被多次地写入到唐诗宋词中,它承载了中华几千年厚重的文化情怀。这个地方就是长江三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三峡》,从文字中领略三峡的独特风景。
(二)识文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不懂的`字音举手问老师。
2、一个一个地读,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正确,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3、再次结合注释看课文,勾画重点字词,不懂的举手问老师。
4、全班齐读,要求理解文意。
(三)寻景
1、教师背读课文,请同学在听的过程中默读全文,寻找文中三峡之景。
2、文章哪句话写到了三峡的山水风光?这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从句子里找答案)教师点评学生回答。
3、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请同学示范。
4、带领全班采用师生互答的方式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绘峡
1、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言,将文中最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散文式的语言。
2、教师点评并展示。
3、总结本课所学,若还有时间就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带着对景物的感受齐读课文。
(五)作业
背诵全文。
《三峡》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三峡》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包括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能力目标
1、通过文言知识积累,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难点】
通过品析语句领悟三峡的雄壮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并且能用语言把美描述出来。能够掌握一些描写景物的技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训练朗读,积累文言知识,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理解能力。
一、导入:
二、读一读,读通文意
1、初读:生速读课文,理出课文生字,借助工具书解决。师检查字音。
2、顺读:根据学生读课文出现的节奏问题,老师加以指导。解决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
3、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4、赛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加深理解。
5、齐读:理清内容。
三、作业
1、整理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文章美点,探究文章写作技巧,学以致用。
一、导入
以“三峡”视频导入新课。
二、说一说,说出美点。
1、你能用“三峡的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学生思考,然后发言。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雄壮,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悬崖,层层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
教师点评小结。
2、播放三峡图片,再次感受三峡的美。
三、品一品,品出技法。
三峡的这些美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将它们表现出来的呢?如:
文章句式美。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收放自如,很有节奏感。
文章修辞美、文章妙在语言精练……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小结。
四、小结
本文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五、绘一绘,绘三峡美景
语文活动设计:我是三峡小导游
1、活动要求:人人都是小导游,紧扣课文内容,适当选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学过的有关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情文并茂的导游词。
导游词设计范例:(多媒体视频出示)
2、学生交流,进行小组间合作。
3、交流反馈。
六、作业
1、根据课堂活动整理导游词。
2、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法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山水美景。
《三峡》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内容: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七、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三峡》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习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长江、雾——平静
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习作或片段: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板书:
三 峡 之 秋
早晨 —— 明丽
中午 —— 热烈
下午 —— 平静
夜晚 —— 宁静
《三峡》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喜悦心情;那么现代作家刘白羽于1960年乘船游览长江三峡时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这节课我们来赏析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二、解题与作者:
1、解题:
(1)《长江三峡》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的《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
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
(2)长江三峡: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辞海》注解)
2、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范读课文
点击字音:见思考与练习一
瑰(guī)丽启碇(dìng)夔(kuí)州对峙(zhì)秭(zǐ)归万仞(rèn)崆(kōng)岭万壑(hè)汨(mì)罗美髯(rán)眺(tià0)望草坂(bǎn)绛(jiàng)紫停泊(bó)滟滪(yànyù)缥缈(piāomiǎo)婀娜(ēnuó)层峦叠嶂(zhàng)
(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中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上午(十点,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2: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
明确: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3:课文四个部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作品依据“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节):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2节):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3~5节):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6~9节):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4: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三峡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像交响曲,可概括为: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5: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明确: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新世纪”,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新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四、小结作业
识记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文本研读:
1、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引用作者给朋友的信中片段,表达作者在此次航程中的新奇强烈的感受,对三峡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提问: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统摄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通篇所写景物,全在这“雄伟”“瑰丽”四个字上。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2、第二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3、第三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
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
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4、第四部分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队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课文总结:
1、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2、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
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的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A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B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C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四、课堂训练:
(一)阅读课文第2节,回答问题:
1、瞿塘峡“像一道闸门”,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勾勒这种特点。
明确:江随壁转
2、第2节中写船进入瞿塘峡后的情景,作者先写“江随壁转”,再引述杜甫诗句和民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江随壁转”一词写出江流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先写“江随壁转”,勾画出瞿塘峡的概貌轮廓,让读者对瞿塘峡的景观有一个总的印象;接着引述杜甫的诗句和民谣,极言瞿塘峡的险恶;下面才接着对瞿塘峡展开正面描写。这样写,可让读者未见其形势,先闻其威名,有先声夺人之意。
“江随壁转”一词写出了两岸高山夹峙,险峻陡峭,江流迂回曲折,夺路前进的特点。
3、文中交代滟滪堆这黑色巨礁早已炸掉,既然如此,为什么“瞿塘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明确:滟滪堆这黑色巨礁虽已炸掉,但因为这段江流特别狭窄(“像一道闸门”)、曲折(“江随壁转”),水下还有其它暗礁,所以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4、文中“雷霆万钧”与“涛如雷鸣”可以调换吗?请简述理由。
明确:“雷霆万钧”着重写水势,“涛如雷鸣”着重写水声,二者不可以调换。
(二)阅读课文第8节,回答问题:
1、文中“原来这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一句里“这”和“它”分别指代什么?
明确:“这”指代一道河流。“它”指代香溪。
2、“兵书宝剑峡”有哪两个特点?文中暗示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明确:一是“长”,文中暗示的句子是“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二是“窄”,文中暗示的句子是“一条窄巷”。
3、本段的线索清晰,写了五处三峡的处所地点,请一一写出来。
明确:秭归、泄滩、香溪、兵书宝剑峡、青滩
4、段末“船上的同志”说的一番话,暗含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青滩地形复杂,需要当地人领航。
五、课堂总结:
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它不像一般山水游记写景物的“各自特点”,而是用审美的眼光,从美学的角度来写三峡的共同的美——雄伟而瑰丽,来写它的壮美与优美的映衬美,和谐美。从文中点出“壮观”、“壮美”看,作者突出三峡的壮美是明显的;从文中写“色彩”用墨如泼、写西陵峡以优美传说作替补看,作者强调三峡优美的意图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刚有柔,雄伟而瑰丽,这就是《长江三峡》的主旋律,只要把握住了这一主旋律,就能准确地欣赏这一曲歌颂祖国壮丽江山的交响乐章!
六、布置作业:
完成《优化方案》的有关练习
《三峡》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和景色特色
2.过程与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处理运用信息和自主阅读
学生动手交流合作学习,以及个性化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祖国山河,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和游踪顺序
2.把握好三峡各峡的景色特点
(三).教学难点:描写三峡时怎样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自己在互联网上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电脑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诗歌朗读,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并提问: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三峡〉
2.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关于三峡的文言文,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3.在电脑上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和《早发白帝城》的配乐朗读
教师引语: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诗的.美妙,领阅了景的秀丽,今天让我们和xxx一起走进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三峡,领阅那雄伟和秀丽,感受惊险与激动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听朗读看风景,领略山水之美
〈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带,桌面上显示与课文同步的三峡风景〉
2.学生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三峡各峡的山水特点和景物特色
〈学生发言后老师强调〉
3.桌面显示文章游踪线路图
三.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1. 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是巫峡,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找出这两段的主要内容,看三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
2. 在7—8自然段中,找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会以下,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桌面显示板书〉
3. 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是运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例句来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分析作用〉
4. 桌面显示
5. 游客们在游完三峡后,心情怎样,找出关键词语
四.拓展创新,动手阅读
1.作者在写三峡自然景物是也描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例如黄陵庙,八阵图等,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有关的人文景观,拓展知识面
2.可以把自己查阅到的知识复制到BBS上,相互交流,也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五.学生活动,试当导游
1.先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介绍三座峡
2.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有关三峡的故事传说,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并设计好相关的语言发言
3.学生可以在BBS上发表自己的对三峡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对三位导游从举止,语言,表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4.教师及时总结和评价
六.小结全文,交流心得
1.学生回答自己在本节课中收获
2.和学生一起感受了三峡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也为祖国的山河壮丽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六)教学反思
《巴东三峡》选自语文版第一单元,是一篇游记文章,游记文章需要学生掌握游踪、景物的特点和感情。我设计的这节课是一堂网络教学课,以互联网为大前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己动手,随时在网上寻找答案,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老师的统一安排,学习的知识,自己还可以为自己补充感兴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在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的环节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不要理会其他与课文无关的东西和网站,在网络上自由学,但还是要以课文为指导,在网络中遨游,但要以课本为灯塔。
《三峡》教学设计14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三峡》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意,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运用工具书,准确译文。
2.抓住重点词语赏析文章的写景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把握三峡四季江水的不同特色。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翻译法、赏读法进行教学,同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领略三峡的风景美以及郦道元的描摹之美。
1.朗读法: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音,在准确句读中把握大意。
2.翻译法:准确的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教师在引领学生运用书下的注释,使用工具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突破四字短语的翻译,再完成全文的翻译,为后面的赏读奠定基础。
3.学生欣赏文章布局之美和山水景色之美时,注意设置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认识《水经注》的文学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向学生简介郦道元和《水经注》。
资料: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水经注》是第一部完整记录华夏河流山川地貌的书,在历史上被称为“圣经贤传”“宇宙未有之奇书”。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读准确
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强调重点字读音,尝试去掉标点,准确停顿。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夏水襄陵(xiāng)
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 绝巘(yǎn)
飞漱(shù) 属引凄异(zhǔ) 泪沾裳(cháng)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生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文意。
(三)读明白
师:逐段翻译,每段先圈画书下注解,将重点词语的义项罗列出来,根据书下注释及已知解释,选择合适的解释。四字词语则注意强调对应,最后翻译全文。
1.重点字词。
略无阙处:毫(无),一点儿;同“缺”,缺口。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见曦月:阳光。
夏水襄陵:上。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即使;飞奔的马;驾(车)。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绝巘: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冲刷。
林寒涧肃:寂静。
2.易错句。
隐天蔽日: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注意语言的简洁)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或”与“有时”的区分)
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类似于“互文”)
高猿长啸: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高”与“长”的准确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
(四)深入探究
师:1.结合图片和字形,说说什么是“峡”。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3.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4.文章三段对江水的描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内容鉴赏:
“峡”指两山夹水的地方。《三峡》一文写山,突出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接下来的两句,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非常全面的鉴赏,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认识、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进而真正了解《水经注》的文学特色。
(五)课外拓展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找出《三峡》中的描写与之相一致的地方。
明确:1.朝辞白帝彩云间──朝发白帝。
2.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两岸猿声啼不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阅读《右溪记》(唐·元结)。
【设计意图】1.增强对课文的记忆;2.引入与本篇课文相似的同样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
【《三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峡》教学设计06-22
三峡教学设计 01-28
《三峡》教学设计02-21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03-21
《三峡》教学设计(14篇)06-02
《三峡》教学设计14篇05-19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优秀10-18
《三峡》教学设计15篇04-07
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02-20
《三峡》教学设计(1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