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悟促读,以读促悟。
课前谈话交流。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收集了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咱们来谈一谈!这些人物中最令你感动的是谁?简单说说他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2、我们感动是因为受到了震撼和感化。在志愿军支援朝鲜的这八年里,不但感动着我国人民,更感动着朝鲜人民,著名作家魏巍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写了几部著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再见了,亲人》。上课!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⒈出示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伤亡数字资料。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带来了一篇资料,请同学们看一看。(教师读出来。)
⒉看了这一组组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正是志愿军战士用青春和鲜血换得朝鲜人民的胜利,所以,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朝鲜人民依依不舍,送别场面十分感人!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那感人肺腑的一幕!
(设计意图:一组组数据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的宏大牺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是源于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付出的宏大代价。)
二、品读第一段,感情朗读。
㈠结合插图语言渲染离别气氛
1958年10月的一天,最后一批志愿军圆满地完成重建任务,即将荣耀回国。朝鲜人民纷纷涌上街头,来到军营,来到车站,欢送可亲可敬的战士们。顿时,车站成了人的世界,花的海洋。战士们从车厢里探出身子,用力地挥舞着手臂,朝鲜人民手捧金达莱花,凝望着亲爱的战士们,低低啜泣。在送别的人群中,有一位白发苍苍、和蔼可亲的大娘,志愿军战士对她说了什么呢?(出示课文片段)谁来读一读这番话?(指一名学生读)(评价)㈡同学们,为什么志愿军战士永远不会忘怀这位朝鲜大娘?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一段,拿起笔,一边读一边画,看看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并在一旁写下你的感受。
㈢学生读书,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感悟。
㈣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谁来说说大娘做了些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⒈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感悟“慈母般”情谊。
⑴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师:这里为什么令你感动呀?(你能读出书上是怎么说的吗?)
师:我们学过这首诗,写的是母亲为远行的儿子缝衣服,表达了母子情深。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和志愿军母子情深)师:那请你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儿子看到母亲这样心疼呀,你来读一读。
师:引读——中心句。是呀,大娘把志愿军战士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了他们慈母般的温暖,您说————(学生齐读)
②领悟文章语言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会忘怀这位朝鲜大娘吗?(不会)
出示“难道您担忧我们会把您这为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师: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一个反问句后面跟着一个双重否认句。)
师:这两个句子都表达了强烈的情感。我们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感人,构思精巧。作者运用了祈使句开头,反问句结尾,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反问句这一种句式在四年级就学习过,所以这里通过读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语言特点。)
⒉冒着生命危险阵地送打糕,累昏在路旁——感悟“雪中送炭”的亲人情谊。
⑴大娘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吃的。)
⑵师:那你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学生说句子,抓词语。)
评价、方法指导:你真会读书,抓住了一个个关键词就把大娘的危险体会出来了。那你能把这种危险读出来吗?(学生读)(设计意图:教师提示学生抓关键词体会重点语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课堂上这种方法的渗透指导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师:谁还画了这一句,也来读一读。
⑶借助文本和影视资料理解“雪中送炭”,指导朗读。
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面临着怎样的困难?(由于敌机的封锁)这段影视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请大家看看。(播放影视资料)师:此时,我们的战士最需要什么?(水和食物)
师:是呀,战士们最需要的就是水和食物,大娘在此时送来了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
师: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你再读读。
⑷引读中心句:同学们说——(这比山还高—)
⒊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感悟“唯一”之中的情谊。
⑴师:大娘冒着炮火,穿过硝烟,为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提示学生说第三件事)
⑵你读到这个地方想说点什么?(你能找到句子读一读吗?)
⑶出示句子: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唯一”,你从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大娘没有亲人了)
师:没有亲人了,志愿军就是她的亲人!(板书:失去亲人)
⑷出示句子“房子炸平了”,你读读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娘的家没有了)
④教师引读:是呀,亲人没了,家没了,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⑤同学们,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大娘情逾骨肉,今日即将离别,不知何日再相见,此时,望着白发苍苍的大娘,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这一段的学习由问题切入,按照“自读——感悟——交流——感悟——朗读”的步骤品读文本,插入影视资料,抓住中心句关键词读中悟,悟中读,到达“一咏三叹”的效果。)
⒈在送别的人群中,志愿军战士又看到了眼含泪水的小金花和拄着双拐的大嫂,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重温那感人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第二、第三部分中的一部分读一读,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在一旁写下你的感受。
⒉学生读句子,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⒊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令你感动的句子。
⑴小金花:
①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②师:你想谈谈谁?这里为什么令你感动?
③出示比照的两句话,请学生读。
师: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没有哭,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失去妈妈)(坚强的孩子)哪句话写出了小金花的坚强?
师:就请你读出小金花的坚强。
师:妈妈牺牲了你没哭,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学生说)
师:是呀,所以她抑制不住伤心的泪水。
④课前我们读过《罗盛教》的故事,哪位同学能简单地讲讲这篇文章讲的什么事?(学生讲)
⑤(出示照片)志愿军战士为朝鲜儿童做了许多事,所以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儿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志愿军战士和刚为他们挖野菜回来的朝鲜儿童的合影,看他们笑得多么开心!
⑥今天,志愿军叔叔就要离开他们了,所以小金花再也抑制不住地落泪了。
(设计意图: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老王牺牲了,小金花听到这个噩耗后没有哭,可是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却哭了,可见小金花和志愿军叔叔情谊深厚。所以教学时抓住妈妈牺牲和志愿军叔叔要走的小金花的不同表现来比照,感悟小金花和志愿军战士深深的.情谊。为什么小金花会和志愿军情谊如此深厚呢?罗盛教的故事和照片的补充能让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情谊是相互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份深情厚谊。)
⑵大嫂:
①师:谁能来谈谈大嫂?(学生说)
②师:这件事给你怎样的感受?(大嫂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双腿,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板书:失去双腿
③师:请你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你能谈谈从这句话读出什么了吗?(睡熟了,说明大嫂等了很长时间,架着双拐走了这么远一定很累,很辛苦,大嫂和志愿军战士情谊很深)
④师:课前我们读过的《石吉荣》就是这位大嫂的原型。同学们拿出这篇文章,快速浏览一下,看看石吉荣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⑤学生读,说:一是挖野菜失去双腿,二是设茶水摊方便战士和担架队解渴。
⑥师:出示石吉荣照片,介绍。
⑦回读中心句
师:小金花,小金花的妈妈,大嫂,她们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你们说你们说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能忘怀吗?(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读这就话!
(设计意图:补充阅读篇目目的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二是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方式提高课堂有效性。)
⒈教师语言渲染志愿军战士离朝时感人的画面。
同学们,课文中只选了送别人群中的这三个人物,可当时送别的人人山人海,当朝鲜人民得知志愿军战士就要离开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整个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深的不舍,而不只是文章中提到的这三个人,又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理
解。教师选用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中的一段文字,感情表达送别场面。让学生既感受到了人情美,又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⒉创设情境:
深情的人民呵,看到你们眼中闪动的泪花,志愿军战士怎么忍心离去,可是,汽笛响了,他们对朝鲜人民说,学生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徐徐开动,战士们和朝鲜人民已经泪如雨下,滴滴是不舍,颗颗是留恋,志愿军战士说,学生读——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
列车渐渐远去,志愿军战士们还挥舞着手臂,凝望着送别的朝鲜人民,他们向着车站的方向喊着——再见了……
⒈50多年中,祖国人民没有忘怀志愿军战士。XXXX年10月5日访问朝鲜,专程前往朝鲜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墓祭奠烈士们,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赋予抗美援朝以时代气息,受到情感教育。)
⒉先烈们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感动着朝鲜人民,中朝两国人民山水相连,中朝两国人民结下的友谊深深扎根于两国人民的心中,双方在风雨和战火中结成的友谊无比坚强,如艳阳般灿烂!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2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核查,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guo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不可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请同学读三个故事,体会,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特点?三个故事代表了什么?与“洒满献血”有啥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表达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构造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比照,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
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慨。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1)故事大意,变化了没有?作者要表达的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表达了没有?
(2)读原文,比照: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似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慨句,感慨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慨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似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习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习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三、根据文章构造特点,自己编写背诵提示,练习背诵!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表达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防止了平铺直叙。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识记: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主要是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共同点)。
应用: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内化:从课文中挑选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
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难点:1——3自然段的共同点(表述方法)的理解,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1、会读、会认生字,会组词。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写了哪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分别举了什么样的事例。
3、参考资料,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2课时
目标分解,教学操作内容、程序(实施)
引学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板书“亲人”,看到亲人这个词,你大脑海中想到了谁?理解意思(有血缘关系的人)
2、板书“再见了”,平时有没有和亲人分别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如何?用一个词概括当时的感受或场景?(依依惜别、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与亲人离别确实是一件难过的事。今天要学的
《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讲的亲人指的是谁?这句话又是谁对谁说的?
二、齐读课题。
1、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2、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3、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4、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比前次语气激昂)
5、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6、小结: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
了解故事背景、导学、自由读文,读准生字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这里的亲人指谁?这句话又是谁对谁说的?
自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暂时:zàn、友谊:yì、血泊:pō、“捣”和“谣”的字形。
讲学
1、检查自读效果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战役封锁暂时硝烟
情谊噩耗坚强大嫂捣米谣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阻击挎着篮子阿妈妮供应抽生读、齐读
强调正音:妮谊
字形:噩、耗、硝(消销稍)嫂(嫂的.右边部分)
突破难点词语理解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亲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区别词义:战争战役战斗的区分完成《作业本》第1题
(2)抽生朗读1、2、3节
读了这三节,有什么发现吗?(三个自然段的构造是相同的,都是劝慰——回忆——抒情)三个自然段都以祈使句开头,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请求,再以回忆的形式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做的事情,最后以反问句完毕,表达志愿军对朝鲜人们的深情厚谊。
(3)课文主要讲谁与谁分别?文中的亲人指谁?
志愿军战士、大娘、小金花、大嫂。
质疑:联系我们刚刚对亲人一词的理解,有什么疑问吗?(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
2、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适当补充作者魏巍及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平安,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展的正义战争。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战士们浴血奋战,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八年的相处,你说他们的感情会怎么样?可以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深情厚谊(板书)还可以怎么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3、课文的主要内容。
描写了1958年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学习最后三节。
导学:
所以,当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在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登上列车要回国时,他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从内心发出呼喊……
自学:生接读最后三节。
讲学: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那份深厚情谊、那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如何建立的,我们到下节课再好好去感受。
评学:
1、学习收获。
2、作业。抄写课文后的生字和本课的词语。
3、背诵4~6段,熟读1~3段。
教学流程
引学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导学
学习第一个事例,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1、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事情。
2、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细细体会体会。
讲学
1、交流、随机板书、洗补衣服;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
2、研读句子一
(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你觉得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A、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划出动词,感受到了什么?
B、理解“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理解;实际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饿三天三夜会是什么感受?用一个词语?(眼冒金星、浑身无力、前胸贴后背……)如果是你,饿了三天三夜,最希望什么?(有人送来粮食……)在急需要食物的时
候,有人送来了粮食,这就叫雪中送炭。拓展“雪中送炭”的用法。
“雪中送炭”指在别人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
(2)而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自己却累得昏倒,所以每当支援军战士回忆起这件事时,心里会是怎样的呢?(冲动、感谢)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3、研读句子二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1)理解“唯一”。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朗读句子
4、引读:八年来,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志愿军战士怎么会忘记呢?当八年后的他们要回国时,面对前来送行的大娘,才会那样依依不舍地对大娘说——生接读:大娘吗,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永远不会。
师:因为八年来,我们已与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您说——生接读;这比山一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导学,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自学:小组合作学习
讲学:反响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1、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详细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再次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似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详细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4——6自然段。
回归整体感受“亲人”,感受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
导学: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自学:感情朗读4——6自然段
讲学:
1、学生齐读
2、感情朗读指导
3、指名读——齐读
4、小练笔: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
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写一写,交流。
5、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6、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谁)为了(谁)浴血奋战,(谁)为了(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凝成了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
7、再次感情朗读4——6段: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
多读几遍,到达可以背诵的程度。
评学:
1、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写作方法等)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表达深刻情感的句子,感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深厚的情谊,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浏览补充资料,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课前请学生收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的感人故事。
2、教师准备学生阅读的补充资料《孤儿》《石吉荣》《罗盛教》《洪学智回忆录节选》;准备课堂教学补充影视资料:电影《上甘岭》片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08-25
《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08-25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08-26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09-26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设计10-27
《明天再练吧》教学设计 06-21
(推荐)《再塑生命》教学设计06-14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08-26
《再塑生命》教学反思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