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4 13:03: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33-3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柱表面积、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圆柱形模型、剪刀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我根据学生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都喜欢喝饮料,那么你们知道做这样的一个饮料罐至少需要多少的铁皮吗?怎样计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疑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求知,解决问题。)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来做一个“饮料罐”,该怎样做? ?

  生:要做一个圆筒,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同学们说的意见不一致时,我适时引导,你们动手剪一剪不就知道了吗? 每一组的同学都剪开自己带来的圆筒,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圆柱各部分的组成有了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2、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师:我们先来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就是求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议论。

  生1: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圆面积×2+长方形面积。

  生2:也就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对吗?要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3: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3: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相等,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生4:我觉得知道圆的直径和高也可以了。

  生5:我还觉得知道圆的周长和高也行。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得很好,那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生6: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如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是否也适用呢?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小结:同学们会动手、动脑,巧妙地把圆柱的侧面转化为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不论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乘高。

  师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分组合作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个性也得到发展。)

  3、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师:我们知道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了,那么它的.表面积该怎样算呢? (1) 出示例2

  分组讨论例2中给了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它的表面积应包括几个面?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已掌握了圆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学交流就能掌握方法。)

  (2) 教学例3

  师: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一起来看例3,应该算几个面?为什么? 学生做完后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5:我知道了,做这个无盖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一个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生6: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因为用料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让学生看34页,看“注意”后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讨论,理解进一法,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

  (3)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出示牛奶罐、无盖水桶、水管等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实物分别处理,要学会运用新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综合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9分米,底面周长3.5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2)砌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2.5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1米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与应用

  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先让学生讲讲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以及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4)全课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计算油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水管-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所以都要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2

  一、引入新课:

  1.引入。

  师:在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课后每人用纸板做一个圆柱体,你们带来了吗?这就是我们昨天刚刚认识的新的几何体朋友——圆柱,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这位几何新朋友?(★ 生答时要利用手中的道具)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罐头厂要制作一批圆柱形罐头盒,底面直径 10 厘米,高 30 厘米 。想请你帮设计部算一算,制作这样一个罐头盒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师:“要求制作这样的一个罐头盒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实际上,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求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师:以前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你能说说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和周围的同学研究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师:谁能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什么加什么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生:圆柱的侧面积 + 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师:【课件演示这一过程】“你能用一个等式来概括这句话吗?”

  师贴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也就是说,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侧面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难点。(板书:侧面积)

  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圆柱体,小组研究一下——圆柱的侧面积该怎么求?

  学生分组探究。

  ②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做法和结果?要到前面来,边汇报边演示你们的推导过程。

  ③.【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师解说。

  (贴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

  强化:“要求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学习例1。【课件出示】

  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板演者讲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底面周长和高。)可是有时候底面周长没有直接给出,我们可以根据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出圆柱的底面周长。

  4.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请同学们看屏幕——有这样几个圆柱体,你会求它们的侧面积吗?只列式,不计算。

  【课件出示】

  5.学习例2。

  师出示手中的教具:这是老师用纸板制作的圆柱体。(高15厘米,底面半径15厘米)现在,老师想考考你:要制作这样一个圆柱体,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①弄清几个面:要求“制作这样一个圆柱体,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圆柱的什么? 老师手中这个圆柱体一共有几个面? 三个什么面?

  【课件出示例2图】

  ②独立试算:(一个板演,全班齐练。)

  ③指名讲解题思路。

  ④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侧面积和底面积,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就是要求出这几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⑤扩展:

  a.刚才这道题是“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如果是“已知底面直径和高”,该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课件出示例2改后的题】

  b.师:如果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又该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

  【课件出示例2改后的题】

  学生口算。

  ★ 师:如果“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你会求这个圆柱的高吗?”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d.指名说解题思路。

  三.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①请同学们认真的默读题,想想:题目让我们求什么?应该怎么求呢?

  ②强调“没盖”,“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③独立计算。

  ④板演者讲解题思路。(讲清每步算的是什么)

  ⑤了解“进一法”。

  ★强调:“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 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⑥举一反三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带来了几种不同物体的图片,它们都有一个部分是圆柱。怎样求它们的表面积呢?

  【课件出示】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计算某些圆柱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计算。

  四.巩固练习。

  1.一顶厨师帽,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2.砌一个圆柱形的水池,底面直径2.5米,深3米。在水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回到引入题。

  【课件出示】罐头厂要制作一批圆柱形罐头盒,底面直径 10 厘米 ,高 30 厘米 。现在请你帮设计部算一算制作这样一个罐头盒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如果要制作200个呢?制作1000个呢?

  想一想:工人师傅在制作它时就按照我们刚才求出的数据准备料,行吗?为什么?

  师:如果给罐头盒贴一圈商标纸,你能算出每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五.实践应用。

  师:拿出自己制作的圆柱体,老师看看,谁的做的漂亮?(选出可以欣赏的。)

  “现在你能算出自己包装的圆柱体各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彩纸吗?请同学们课后测量出你所需要的数据,然后算出来。”

  六.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⑵.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⑶.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另备圆柱体实物。

  2.多媒体课件。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六年级第十二册

  教学课时: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表面积,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圆柱的表面积,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难点: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教具准备:

  1、圆柱体教具一个

  2、学生每人准备圆柱形模型两个;

  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圆柱有哪些特征?它各部分名称叫什么?

  2、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做的模型,指出哪一部分是侧面.

  3、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4、学习推导方法。

  (二)圆柱的侧面积

  1、出示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形,思考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2)、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组合作注意:组长负责次序,同学之间尊重他人,懂得谦让,互相帮助。

  2、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推导公式。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口答

  把直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这个()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宽等于圆柱体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

  (二)、圆柱的表面积

  1、出示自学提示:(1)、思考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2)、讨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小组合作注意:组长负责发言次序,同学之间尊重他人,懂得谦让,互相帮助。

  2、学生汇报交流。

  3、推导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三)运用公式计算。

  1、求下面各圆柱体的侧面积。(只列式不计算)(1)、底面周长1.6米,高是0.7米。(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25厘米。

  2、求上面各圆柱体的表面积(分步口答)

  3、出示例3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注意,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进一法.

  三、课堂小结

  大家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屏南实验小学 韦 斌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加深认识,形成能力。

  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这便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人各有其个性,有的爱独立思考,有的爱互相讨论,有的爱听听别人怎么说。于是,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同桌讨论,有的由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油然而生,使每个学生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在主动探索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互相交流启发,自然就获得了成功。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题以及多向思维的,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从而敏捷地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对于未获得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教师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给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即使彻底错了,教师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总之,学生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得以展示,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相辅相成,大大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习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4、学习推导方法。

  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形,思考这个 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2、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小组合作注意:组长负责发言次序,同 学之间尊重他人,懂得谦让,互相帮助。

  把直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这个()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宽 等于圆柱体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 于(),所以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

  自学提示:

  1、思考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2、讨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小组合作注意:组长负责发言次序,同 学之间尊重他人,懂得谦让,互相帮助。

  求下面各圆柱体的表面积

  求下面各圆柱体的侧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1、底面周长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25厘米。

  目标检测:

  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 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 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拓展题:

  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为 25.12厘米的正方形,求这个圆柱体 的表面积。

  给下面的物体分类。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1.在情境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本设计在教学伊始,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展形象思维,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建立了圆柱的表面积表象的'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意识。

  2.在操作中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把圆柱的侧面化曲为直的过程,体会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所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推理中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转化思想,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在应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设计重视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对圆柱表面积的不同情况的探究,提高分析、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纸质圆柱形物体 剪刀 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设疑导入

  1.说一说。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谁能和大家说一说?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想一想。

  课件出示情境图: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师:要制作这个圆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至少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是一个关于什么数学知识的问题?

  3.汇报。

  小组合作,观察、讨论:求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就是求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

  4.交代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师: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也叫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初步感知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练习六第3~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

  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与练习六中的练习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其中圆柱的底面积怎么算?侧面积呢?

  2、揭示要求:这节课,我们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二、基本练习

  1、出示练习六第3题,理解表格意思。

  2、第一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3、第二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4、如果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3分米,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交流方法和得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4题。

  ⑴讨论: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大的铁皮,实际上是算哪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

  2、完成练习六第5题。

  ⑴讨论: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圆柱的哪几个面积?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3、讨论练习六第7题。

  ⑴出示“博士帽”问:认识它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士帽?

  ⑵看看,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包括哪几个部分?

  ⑶出示条件: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的底面直径1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

  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

  ⑷各自计算,算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⑸如果要做10顶呢?怎么算?

  3、讨论练习六第8题。

  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花分布在这个花柱的哪几个面上?

  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面的.面积?分别怎么算?

  算出上面和侧面的面积后,怎么算?为什么?

  4、讨论解答练习六第9题。

  ⑴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尝试列式。

  ⑶交流算法:

  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怎么算一根柱子的侧面积的?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4、“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三、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如果从外面量算出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1-P22中的例2、例3,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

  教具准备:

  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下面()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二、认识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

  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发散提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5.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三、认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

  长:3.14×2=6.28(厘米)宽:2厘米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直径2厘米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2+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⑵对照板演,讨论:

  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知道圆的半径呢?

  想一想: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

  四.总结反思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吗?哪些不是?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

  畅谈体会。

  五、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在教学的环节中,我创设了“八宝粥罐头”的情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边看边想边说,复习了圆的面积和圆柱的特征。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老师要制作一个圆柱形教具,请你帮助选择合适的部件(两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思维进入了积极的状态: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促使学生思考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来。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辩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从而得知圆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柱的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教师出示喝水用的杯子,提问是什么形状?

  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个杯子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

  活动二:

  1、教学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求“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杯子,至少需要多少纸铁皮”实际上是求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求需要多少铁皮,也就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教师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圆柱体,想一想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面的总面积?

  概括: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加一个侧面面积就是圆柱体的表面积

  板书:侧面积 + 一个底面积×2 = 表面积

  2、引导学生探究圆柱体侧面展开图

  ⑴设疑:我们已经会求什么面的面积?还有什么面的面积不会求?

  ⑵引导: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⑶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⑷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3、探究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

  教师:请各小组研究一下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哪些部分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想一想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在学生交流、比较,完善,形成结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

  教师:你能求出做这个圆柱形杯子需要多少铁皮吗?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解题思路:求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然后尝试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

  活动三:

  课件出示闯关题,让学生进行抢答。

  活动四:

  1、请同学谈收获

  2、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让我感到很高兴:面对新的问题,不是等着老师讲解,而是自已想办法进行问题转化,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知道吗?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学习数学很需要这种知识迁移能力,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继续发扬。

  活动五:

  布置作业:教科书五十页自主练习的第1题。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 =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1、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一)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二)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三)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有盖和无盖两种)

  五、课后作业

  (一)砌一个圆柱形的沼气池,底面直径是3米,深是2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二)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9

  一、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3.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三、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例3是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例4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厨师帽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五、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积展开模型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

  易拉罐、白纸壳、剪子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 2 +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πr 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评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由学生得出结论,又让学生验证,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展示自我,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评析: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

  课件出示例四,读题明题意,学生试做,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第16页第七题,学生试做,全班交流。

  讨论: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小结,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S表面积=S侧+2S底

  =2πrh+2πr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设计理念:

  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应该重视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本节课,我试图通过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在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中实现以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数学思考:运用知识的迁移,用“化曲面为平面”的方法得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圆柱体表面积的不同情况,并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类比推理而成功地获取知识,并能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让学生体验出自己探究发现的快乐;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广泛,激发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图

  学具准备:

  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探究圆柱侧面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长×宽=底面周长×高

  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2、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四、回顾全课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遗憾。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表面展开电脑动画展示

  【学具准备】圆柱形茶叶罐、自制的圆柱体纸盒2个、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同学们曾经自己研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当时大家是怎样推导这些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学生会想将图形表面展开)

  2、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怎样求这个茶叶罐用多少铁皮?(体会就是求圆柱表面积。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活动)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拿出自制的'圆柱体纸盒,1.猜想将它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独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验证刚才的猜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可能会出现很多种可能,比如斜着剪、拐弯剪等,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3.观察对比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4.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5、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长×宽=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πr×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第二个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求茶叶罐用多少铁皮,就是求什么呢?如何求?试一试。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四、回顾全课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遗憾。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圆的半径是5cm,圆的周长是多少?面积呢?

  2、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说一说,做一做)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计算的?(小组交流汇报)

  4、那么圆柱的表面积该怎么计算?

  二、新授

  (一)1、出示圆柱实物,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圆柱的表面积=?(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2、圆柱的底面积你会计算吗?(圆形面积s=πr2)

  3、圆柱的侧面积你会计算吗?

  ①圆柱的侧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②圆柱侧面(长方形)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长方形)的长=?

  圆柱侧面(长方形)的宽=?

  ③圆柱的侧面积=?

  (组内观察交流讨论汇报说明理由)

  4、小结:圆柱的表面=圆柱侧面积×圆柱的高

  (二)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①求需要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

  ②厨师帽是由那几个面组成的?

  (三)一个圆柱地面半径是2cm,高是4.5cm,求它的表面积。本题与上一例题有何不同?

  三、练习(练习二)

  四、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知识拓展

  1、制作一个底面直径是40cm圆柱形水桶,用掉了9420cm的铁皮,这个水桶有多高呢?

  2、一座风动力磨坊,高 10m,底面直径 6m,现在要为这座磨坊粉刷涂料,粉刷1平方米需要涂料 2公斤,那么需要买多少公斤的涂料呢?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已知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迁移到圆柱的表面积。

  2、在交流中让学生逐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了解圆柱侧面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3、圆柱表面积=两个底面(圆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长方形)面积,在推导过程中使学生们了解到圆柱侧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的周长,侧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重点难点: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含义,推导计算圆柱表面积,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实物展台、圆柱实物、学生自制圆柱模型、生活中的圆柱

  预习要求: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怎样计算出圆柱的表面积呢?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利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很好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推导和实际应用,完成了本课的预设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增加一些实际圆柱物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就在于应用。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1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探求新知

  用课件展示复习内容:

  (1)我们学过的圆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面积呢?

  (2)长方形的面积呢?

  (3)圆柱有哪些特征?

  (二)设下悬念,导入课题

  由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下悬念“要是这些面是曲面呢?表面积又要怎么求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题。

  (三)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用一张纸做一个简单的圆柱模型,然后引导他们发现圆柱的特征,发现规律,例如:侧面的`长=底面周长、侧面的宽=圆柱的高,还有本节课重点s圆柱=s侧面积+2×s底面积=c×h+2×πr2=2πr×h+2×πr2。

  (四)例题解剖,引导学习

  1、一顶厨师帽,高是30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解:(1)帽子的侧面积:s侧面积=2×3.14×20×30=3768(cm2)

  (2)帽顶的面积:s底面积=3.14×20×20=1256(cm2)

  (3)需要用面料:s侧面积+s底面积=3768+1256=5024(cm2)

  答:

  (五)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做一做:

  1、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dm,高是5dm,求它的表面积?

  解:(1)s侧面积=2×3.14×2×5=62.8(dm2)

  (2)s底面积=3.14×2×2=12.56(dm2)

  (3)s圆柱=s侧面积+2×s底面积=62.8+2×12.56=87.92(dm2)

  2、一个圆柱表面积是6π,底面半径是2,则圆柱的高是多少?

  解:设圆柱的高为h,由s圆柱=s侧面积+2×s底面积=2πr×h+2×πr×r知,6π=2π×1×h+2×π×1×1,解得h=2

  (六)反思小结,加强记忆

  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1.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3.如何运用公式求解实际问题。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及方法。在估算圆柱表面积时发现了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还要逐步深入、领会、掌握“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七)设置问题,带出课堂

  16页第6题的第1小题,第7题和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它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通过制作圆柱模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通过探究、观察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关键

  (一)教学重点: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关键:利用教具,学具进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①运用知识的迁移,用“化曲面为平面”的方法得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②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圆柱体表面积的不同情况,并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体验出自己探究发现的快乐;②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广泛,激发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探究求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幻灯、 圆柱表面展开图

  五、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推出新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几何图形。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又拿出正方形,平形四边形,问相同的问题,再拿出圆形。

  师: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是什么?给什么条件能求出圆的面积和周长?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关于圆柱,你都知道它的 哪些知识?它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再一起来学习有关圆柱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摸一摸,说说你都摸到了哪些面。 师: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用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三)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推导侧面积公式

  师:圆柱侧面是一个曲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呢?下面同学们四人一组对照手中的圆柱体学具进行讨论。

  讨论题目是:

  a: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与圆柱体的底面有哪些关系? b:你能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吗?

  学生合作探索,然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从而得出;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公式表示为:S侧=Ch。

  生:这个长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另一边长等于圆柱的'高,正方形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从而得出;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公式表示为:S侧=Ch。

  生:这个平形四边形的底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高等于圆柱的高,平形四边形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从而得出;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公式表示为:S侧=Ch。

  教师小结:强调转化的数学方法

  老师板书公式。

  2、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看圆柱体,说一说,议一议。

  教师概况并板书: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表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

  (1)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如果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你会求吗?(老师同时演示圆柱体平面展开图,让同学们进行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板书公式:

  S表=S侧+2S圆

  (2)利用公式计算。

  (课件出示)

  例1 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见下图)。(单位:厘米)

  同学说思路,老师板书,注意每一步结果写计量单位。 ①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52=78.5(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例2 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同学说思路,列式。

  (1)水桶的侧面积

  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2)水桶的底面积

  3.14×(20÷2)2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

  (3)需要铁皮

  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1900平方厘米。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指名回答)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这节课谁学习得最好?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设计理念:

  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应该重视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本节课,我试图通过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在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中实现以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数学思考:运用知识的迁移,用“化曲面为平面”的方法得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圆柱体表面积的不同情况,并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类比推理而成功地获取知识,并能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出自己探究发现的快乐;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广泛,激发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图

  学具准备: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探究圆柱侧面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 长×宽 =底面周长×高

  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2、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四、回顾全课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遗憾。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02-18

《圆柱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07-22

小学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01-29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4-14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4-14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1-11

《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11-30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05-17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