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9 06:54: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赤壁赋》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赤壁赋》教学设计范文

《赤壁赋》教学设计范文1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三、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说教法】

  1、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⑴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⑵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板书设计〗

  游景乐(以景动人)

  “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问理喜(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五、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赤壁赋》教学设计范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文笔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阅读、点拨法、圈点勾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自行预习

  1、利用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看被贬谪黄州这段经历,了解赤壁的历史常识,以及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外,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配合文章注释归纳新知识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生的组成的苦乐参半的,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开朗,其实所谓的挫折痛苦,只是一个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在面对“乌台诗案”的低谷,贬谪黄州的不幸时,夜游赤壁,与友人畅谈人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这篇课文当中作者是怎样面对人生不幸的呢?

  (三)初读课文,以读促悟

  1、听录音朗诵,并齐读课文,练习朗诵。

  (1)主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并梳理生字词。如:兴:兴起的意思;属:通“嘱”,意思是劝,请;

  (2)了解句式,如状语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本文主要描写了月夜美好,泛舟江上的所见所感,通过客人吹起萧声的苍凉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间对于人生感受的对话,全文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人生哲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交流: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画面,展示了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心情欢乐;客人吹箫,倍感悲凉,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绪悲观。

  第四段:作者畅谈人生感悟,豁然开朗。

  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谈,兴尽入睡。

  (四)研读问题,深入讨论

  1、以变化和不变化作为探讨,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找出表明变化和不变化的词语。

  明确:水的变化是逝者如斯,不变是未尝往也;月的变化是盈虚如彼,不变是卒莫消长;人的变化是生老病死,不变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随着变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画面,主客二人以喜悦为主,接着客人吹箫,喜悦的感情慢慢被冲淡,感叹到人生短暂,怀古伤今,情绪悲观,接着作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乐观旷达,让客人豁然开朗,最后转悲为喜,兴尽而睡。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1)形象优美,善用修辞。

  文章之美在于语言运用之美,文章语言隽永,形象优美。

  老师提问:本文语言美在哪里?引导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一些语句,如在描写客人吹箫的时候中对萧声的描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继续提问他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让你觉得文段优美,使人动容。

  学生回答出连用六个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箫声悲凉,抽象的笛声变得若隐若现,如在眼前,在江上与寒夜中显得更加凄凉动容。

  (2)“情、景、理”融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合理运用让文章读起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有情但却理,词有景却多情,在赋当中,由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使文章显得不会太过强说愁;而景色的描绘,又让整篇课文氛围优美,整体和谐,在文中最后,又加入了说理的成分,可以发现说理的成分并不是强加上的,而是有逻辑,有层次的将说理部分层层托出。

  不管是抒情,还是述理,全文都离不开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3)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人生、失败、感受”几字,让同学们用黑板上几个关键词进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提问学生,你认为的失败是什么?失败以后你会怎么做?在今天学完了《赤壁赋》之后,你认为苏轼是一个失败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并随机请同学起来作答,让他们对苏轼进行一个深入的理解,并说出自己和苏轼在面对失败后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本文的艺术手法,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整理归纳课文中归纳的实词,把握文章整体的脉络,任选一画面进行拓展描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和朗诵法,知识点涵盖多,内容丰富,应当注意后期的教学反馈,督促学生理解掌握。上课时应多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

《赤壁赋》教学设计范文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

  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

  四、教学手段

  课前印发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注意朗读指导。)

  附录:

  1、绝命诗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2、知识小结: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3、知识小结

  Ⅰ一词多义

  (1)适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

  F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2)逝

  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

  D、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3)曾

  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4)虽

  A、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5)固

  A、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Ⅱ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

  Ⅲ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Ⅳ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赤壁赋》教学设计范文4

  【课程分析】

  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赋,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诗歌来看待,而且它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作者在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问答最后文章的主题又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辩论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所以在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表达特色,以及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上。

  【学情分析】

  所教两班为学生基础较弱,对于课文的理解首先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的包办,不能代替学生去逐字逐句的翻译。但是如果不翻译文章大多数学生理解文章就会产生障碍。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翻译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课前预习时进行。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就会提前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基础较弱班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也是预习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学习中自己先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识,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识。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特色,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怀。

  3、会“主客矛盾”所体现的处世哲理。

  4、学习古人身处困境仍然乐观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设计理念】

  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品德。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忽视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发挥,因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做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那么必须要从传统中走出来,让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被填充。老师只作为一个路标,去帮助学生自己正确的前进。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拓展知识面,提高认识,所以设置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谈苏轼的处世哲学,带动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见解和看法,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也会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会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得到自身的提高。

  【教学媒体设计】

  制作 powerpont 课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节约课堂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

  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

  (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实录:余存存同学看来是在课前已经很好的预习了课文,因此在谈到本文背景时显得很有条理,很自信,其余同学都流露出赞赏和钦佩的目光。之后多媒体显示这一部分知识,有些同学赶快记下笔记。

  三、简介赋体

  师: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赤壁赋》,从标题上看是属于赋体文,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都了解过哪些赋体文,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甲:《登楼赋》。

  学生乙:《二京赋》,还有江淹的《别赋》。

  师:二位同学说的很好,可见二位同学的阅读面很广,其他同学要向这二位同学学习呀。那么关于赋体谁能够给我们一个全面的概括?

  学生乙: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点评:一篇文章的文体必须要明确,否则,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同学们了解了本文的文体,也有助于下面的知识的学习,让同学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就会加深理解,这正体现了诱思探究理论中的三维教学理念,效果很好。)

  四、听配音朗读、了解文意

  实录:多媒体放本文配音朗读,优雅的音乐加上鲍国安洪亮的嗓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世界中,有些同学闭目享受,有些同学拿出笔在书上划出生字的读音,有些同学悄悄跟读。同学们都很认真。

  师:那位同学给我们谈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实录: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由于时间关系叫一位同学谈,以下是简要内容:本文写景状物非常独特,采用灵活的形式行文,骈散结合,以散为主,抒发了作者的旷达的胸襟。

  其他学生还想说,但是由于时间原因,不能再谈。

  (点评:让学生自己谈对文章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全面的把握好文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

  1、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2、熟读课文。

  3、自主翻译,并写成书面形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赤壁赋》的一些简单的文体,这一节课我们解读文章。

  首先我们请三位同学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毛遂自荐。

  实录: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位读苏子,一位读客,一位读旁白,由于学生课下认真的朗读,三位学生读的.都很好。

  二、解读课文

  (解读课文的把握方法:熟读课文)

  1、学生读自己翻译的课文,其他学生找出翻译不准确的部分,相互探讨。

  2、学生归纳本文闻言知识点。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点评:扫除文言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这事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可下复习中完成,不需要老师越俎代庖。)

  实录:教师在学生自主翻译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合作交流,最后统一了意见,完成了文章的翻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很激烈,课堂气氛很活跃。

  第二步工作,老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展示多媒体课件,补充了一些遗漏的知识,学生们认真的记下了这些知识点。

  第三步工作,学生在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很快的解决了文章的思路,得出如下结论:

  全文共五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自然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的美妙风光的豁达心情。

  第五自然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三、教师引导思考

  1、学习一篇文章,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一是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艺术特色的鉴赏。一言以蔽之,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我们才会领会一篇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借鉴,那么这一课到底写了什么?

  (点评:虽然学生能够整体上把握文章,读懂文章的内容,但是在概括能力上还是比较薄弱,语言罗嗦,不准确,概括不全面是最明显的表现。)

  实录:学生再次读课文,提炼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2分钟后,学生交出结果,只是大部分学生回答了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旷达的胸怀,答不出消极情绪这一点。所以利用多媒体加以补充,如下: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2、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自然在写法上有其独到之处,那么请大家鉴赏一下。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一项即简单又复杂的工作,大多数同学找到了一两点,但是有个别同学说的特点本文没有体现。大多数同学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有个别同学找不到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加以补充,多媒体显示,如下: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教师解说1: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教师解说2: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教师解说3: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章中客人的“悲”和作者的“乐”?

  (点评:苏轼的诗、词往往是表现一种豪迈的感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振奋,这篇文章也表现了这种感情,但是从文章的浅层次来看文章中的主客对于人生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主为“乐”,客为“悲”,结合文章背景,这种浅层次的感情是值得商榷的。)

  实录:学生在经过重读课文,深思熟虑以后在随笔本上写了一段文字,时间:5分钟。然后教师找几名学生朗读,其余的由课代表收起教师课下批阅。

  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摘录:

  生甲:1080年的7月16日夜晚,苏轼确实在几位客人的陪同下游览了赤壁,文中的客确有其人,而客人的“悲凉”心情是在看到历史苍苍巨变,人生变幻无穷后产生的,我们知道古人大凡游历大山名川都会产生这种情怀,孔子“逝者如斯”,就是一个明证。那么面对如此美好的夜景,加上苏轼拥有一颗超出常人的博大心胸,于是乎便沉浸在一片大自然的快乐之中了,所以我认为,文中的“悲”和“乐”反映了苏轼和客人的不同的胸襟,是实实在在的两个人的感情。

  生乙:我认为文中的主客的“悲”和“乐”是合为一体的,也许历史上就没有苏轼携友夜游赤壁的事情,完全有可能是苏轼杜撰的,理由如下:从文章的背景看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黄州之后所写,当时苏轼的心情我们完全是可以揣摩到的,那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苏轼会因被贬而内心悲戚,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想排遣这种心情,于是想到寄情山水,那么作者杜撰此文就是要反映自己当时的这种心情。

  五、课后作业

  自读《后赤壁赋》,与本文进行对比。

  【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虽然进行完毕,但学生还是意犹未尽,沉浸在愉悦的讨论中,他们从课堂中找回了自我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教师的引导地位也体现了出来。尤其是在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把握中,学生的表现非常突出,看得出他们真正的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正的得到了苏轼这位哲人的深刻思想的熏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他们真正的找回了自信,找准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位置。这一课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思维为主攻,体验为红线的”诱思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在探讨过程中发现一些同学表现的还是不够大胆,想说不敢说。有些同学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再有,就是教学设计上不够完善,以至于课堂时间稍显紧张,讨论不够充分。

  总之,我们在利用“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新教学理念上才迈开第一步,我们应该继续继续努力,是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的学生的学堂。

【《赤壁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学设计06-25

《赤壁赋》教学反思01-19

《赤壁赋》教案06-23

《赤壁赋》说课稿12-31

《赤壁赋》全程教案11-22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01-07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设计07-11

晨光教学设计|晨光教学设计资料|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