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 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7 17:19: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童年的水墨画》 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 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公开课教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1个生字。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一、视频导入师:视频里播放的是什么?

  生:视频里播放的是水墨画。

  师:这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绘画——水墨画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齐读课题

  师:猜猜童年的水墨画会画些什么?(生交流)那你们会干什么?

  师: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正音,梳理内容。

  (一)了解组诗。

  师:《童年的水墨画》一共有几幅画?

  生:三幅师:哪三幅呢?

  生:分别是《溪边》、《江上》和《林中》师:我们看这三首小诗虽然地点不同,但写的都是小朋友的童年生活。那么像这样子主题相同的几首小诗放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叫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

  (二)认读词语,正音。

  师:生字词读准了吗?我们看第一组词,谁会读?(指名读)染绿钓竿扑腾碎了

  师:“扑腾"这个词,在这读第一声,连起来读一遍“扑腾一声”(全班齐读)。指名读整首诗。

  师:诗中有一个多音字“当dànɡ作",我们一起来读。我们汉语就有这个特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它的读音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二组词语,谁来读?戏耍浪花你拨我溅水葫芦

  师:我们来看这个词“你拨我溅”,齐读。这组词语当中也有一个读音发生变化的,发现了吗?请你说。

  生:水葫芦师:“水葫芦"轻声的。我们一起读一遍。水葫芦是什么?猜猜是什么?(出图)这就是水葫芦,它是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我们看它叶柄处圆圆的,像个葫芦,所以人们就叫他水葫芦了。水葫芦到了课文中还发生了变化,发现了吗?

  生:水葫芦的左右都加上了双引号。

  师:加了双引号的水葫芦,还是原来的水葫芦?

  生:就是钻入水里的小朋友。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子就读懂了这个词语特殊的含义。看来刚才读书的时候是动了脑筋的,来,我们一起读这两行。

  师:我们来看第三组词语,开火车读。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蘑菇斗笠

  师:这组词语中也有一个轻声,我们一起读读,我们来看这个词。“斗笠”这帽子是什么编的?我们看“笠"的偏旁就知道了。竹子编的帽子就是斗笠。文中有两句话写到了蘑菇和斗笠,找到了吗?(指名读)

  师:戴着斗笠的小朋友和蘑菇很像。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齐读)

  师:我们刚才自读课文,生字词读准了,句子也读通顺了,还读懂了大概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先欣赏第一幅画——溪边。(板书:溪边)

  三、研读《溪边》,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美好。

  师:找一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幅画,你打算用什么字?

  生:指名读《溪边》师:你们觉得《溪边》这幅画怎么样?就一个字来形容。

  生:美、真、静师:还有其他想法吗?有的时候这幅画的特点就藏在这首诗的文字当中,再仔细看看你还有没有什么字?

  生:还有“绿”。

  师:同样一幅画,我们找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字。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最认可的字,对照这个字,默读《溪边》,画出与这个字相关的内容,然后小组里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个字。

  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我们先来说说“美"。你觉得这幅画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这幅画垂柳、山溪、人影都很美。

  师:他觉得这幅画上的垂柳、山溪、人影都很美,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上还有哪些美的景物?生:还有钓杆上的红蜻蜓也很美。

  师: 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出这景物的美(齐读)

  师:我们再一起来说说“绿”。

  生:山溪像绿带一样平静,连水都绿了,就连人影都给溪水染绿了。这幅画里都全是绿色了。

  师:溪边不仅有绿色的景物,它还是一幅绿色的图画。这幅画里都全是绿色了。我们看着这样的诗句,不禁想起了两句诗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沿着玉带,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绿色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一条长长的山溪。

  师:这山溪像不像一个神奇的染料?想想还会有什么给这山溪染绿了呢?

  生:我想还有红蜻蜓的影子,因为人的影子被山溪染绿了,那红蜻蜓的影子应该也被染绿了吧?

  生:大山的影子也会被染绿了。

  生:我觉得溪旁的大树也被染绿了。

  生:可能鱼儿也会被溪水染绿了。

  师:看来“染”这个字真神奇。诗中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颗绿色的世界,水中还有一个绿色的世界。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绿色的世界当中,还有一种颜色。是什么颜色?它独特,它醒目,请你说。

  生:它就是红色。

  生:红蜻蜓。

  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可是嫩绿丛中的一点红,这样红绿相衬的画面,我们小朋友在一首诗当中过读到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相衬,这幅画是不是变得更美了?来,同学们来读这4行,突出绿和红来读。

  生:指名读师:读的不错,还有谁来试试?把红和绿再突出一点?它把绿和红稍稍的延长一点,色彩的美是不是就出来了?来,我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师:《溪边》真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钓鱼。

  师:那你们想走进画中和他们一起钓鱼吗?(播放音乐)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我们来到溪边,欣赏这如画的美景,到了溪边,人们才发现美丽的绿色世界,它还是一个安静的.世界。你从哪里感受到“静"?

  生:钓竿上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而红蜻蜓,如果小朋友稍微移动,红蜻蜓就立刻飞走了。“立”是蜻蜓的标志性的动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从一动不动的红蜻蜓感受到静,你还从哪里感受到静?

  生:这句话说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我在这一句感受到了静,因为这里面就提到了平静。

  师:山溪平静的像一面镜子,这就叫“水平如镜”。我们再看看图上。想想溪边还会有什么让你感受到静?远处的山让你感受到静,多少年来大山就一直这么静静的望着这条小溪。他看得好,看到了远处的山真不错。还有什么让你感受到静?请你说。

  生:第一句说“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镜子是不动的,溪水也很平静。

  师:仔细听听这安静的大自然中还能听到呢?请你说。

  生:我们可以听到扑通一声的声音,因为他说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师:你听到了后面的声音,那么在安静的环境当中我们能听到什么?请你说。

  生:我们可以听到小朋友的笑声。师:远处传来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又听到什么了?

  生:我们可以听到树上的小鸟在唱歌

  师:是的,有鸟鸣声,因为静,我们才能听到小鸟的歌唱。跟着李老师来深吸一口气。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草的和水的香气

  师:大自然的气息让我们的心都静下来了。同学们来读这4行?读出安静。

  生:指名读。

  师:好的,还有谁来读?读的再静一点,来请你读。

  生:指名读。师:把速度稍微放慢一点,静的感觉也能出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我们就在这静静的溪边钓鱼,我们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握着长长的鱼竿,把小手伸出来,(生伸出手)静静的等待。鱼儿上钩了。赶紧站起来拉。

  生:伸手拉钓竿。

  师:你们把鱼儿甩到哪里去了?钓到这么大一条鱼,你们开心吗?开心了会怎么做?

  生:开心的时候我会高兴的大叫。如果我是钓到了鱼,我就会高兴地呼唤着小伙伴们:“我钓到了我钓到鱼了,我钓到鱼了。”

  师:他高兴地欢呼起来,你会高兴你干嘛?

  生:我会高兴的在在地上乱跳

  生:我会在地上打滚。师:在书中也写到了我们小朋友的开心,一起来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草地上蹦跳着鱼儿,老师也能读懂。那“笑声"怎么蹦跳呢?请你说。

  生:是小朋友看到钓到鱼了,在草地上又蹦又笑。

  师:小朋友的笑声都在草地上回荡了。我们小朋友刚才体验了一回钓鱼,就不知不觉把句子读懂了,而且还感受到了钓鱼的快乐。老师觉得《溪边》这幅画真有意思,一开始安安静静的,到了后面画面就动起来了,欢乐起来、热闹起来了。也正因为有了小朋友的欢乐,有了你们的笑声,这幅画就变得更美了,也变得更真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前后静和动的变化,好不好?男女生配合读。

  师(指导朗读):老师提个小小的建议,我们在读“静”的时候还是可以把声音放出来的,你要通过你的声音,你的朗读让别人感到“静",你也不用担心你的声音响亮了就不静了。注意只要心里静了,你就能读出“静,好不好?我们再来试一遍。男女生配合读。

  师: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在《溪边》这首诗中看到了一幅画,画中有美景、有色彩,还有静和动的变化,如诗如画,我们在音乐声中在一起来一读一读这首诗,把我们刚才的静、色彩都读出来,来,一起读。配乐尝试背诵《溪边》。

  师:今天我们学完了《溪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组诗中的另外两首《江上》和《林中》。

  四、生字指导。

  师:下面我们来看今天要学的生字。墨竿染腾碎我们看上面一行是什么结构?生:上下结构。师:下面一行是左右结构。同样是上下结构,我们看“墨”是上大下小,“竿"上小下大,“染”是上下同大,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笔画的安排。我们看左右结构,“腾"这个字笔画比较多,我们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腾”是左窄右宽,所以我们的月字旁要写的瘦一点。我们看右边,因为下面还有马,所以这上半部分的笔画我们要注意稍稍紧凑一些,撇和捺要写的舒展,尤其是捺的起笔,我们离撇稍微远一点,这样子就打开了,“马”就进来了。同学们请在写字训练上描一写三,课后把这些字再练一练。五、课后作业

  课后小练笔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水墨画,并仿照《童年的水墨画》写一写。

《童年的水墨画》 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也是—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特点为了减少束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能体会儿童丰言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识别结果子z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3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课时教学过程:

  第—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意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欲的兴规,调动课堂积极性。】

  ( 1)生书空和老师—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雅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碱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

  醉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o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o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⒉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u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维楼的诗歌一《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全【设计理念: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o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理念: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o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票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i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理念: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孑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

  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⒉.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理念: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童年的水墨画》 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04-03

《水墨画动物》教学设计12-26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01-22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06-02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4-27

《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12-23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01-16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05-0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7-23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