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1-09 04:29: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2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2篇】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理解xx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4、xx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xx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xx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人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xx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和结构。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xx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段落层次提纲:

  ⑴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⑵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xx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⑴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⑵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⑶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⑷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⑸ xx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xx论点有什么关系?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xx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xx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xx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xx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xx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xx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xx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精】教学设计方案08-22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