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积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词语。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写作,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准备:实践活动,购物讲价。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积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词语。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
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
一、 读一读、背一背16个词语。
二、朗读《此地无银三百两》,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 讨论交流:
(1)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2)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二、要求:
1、 注意礼貌用语;年龄特点。
2、 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小组汇报
说: 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在购物时的好的经验及上当受骗的例子。
听: 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和有创见的同学,有机会进行一次实践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
教学过程 :
一、 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充分发挥想象力。
2、内容富有创造性,新奇而有趣。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自由交流,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怎样写。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四、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五、学生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学生交流作文,
互相学习、批改。 学生自由结合,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练习购物讲价。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
⑴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
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古名句,又在开头)
⑵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作者写了陋室这些方面: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3、引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写作背景)
引导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诵读全文,5分钟默写。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2、预习《爱莲说》。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爱莲说》,背诵并翻译。
2、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这首诗写的是文中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二、整体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用~~~~划出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2、齐读课文,思考:莲的象征意义,应在学生品味、感悟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提升。再次点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读课文,研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注意掌握文言词: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亵玩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小组讨论交流:
⑴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1、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导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在现实中,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三、指导学生背诵
1、全班齐读课文。
2、个人自由速读两遍。
3、全班背诵。
4、指明背诵。
四、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莲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文人墨客经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同时也成为书画者的心仪之物。
(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评析。)
播放老师搜集的优美图片,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课件播放配乐录象资料片《陋室铭》《爱莲说》,同学们根据图片齐声背诵课文。
五、作业
1、总结文言词之在本课中的几种用法。
2、默写《爱莲说》。
3、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参考资料:
1、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2、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 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3、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刘禹锡《陋室铬》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还有诗豪,当然如果算李贺呢,还有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
《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 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我说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 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
我想至少有两点变化,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现在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读了这个以后可能会有疑惑:是不是我事业的成功和我个人品格的修养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过来说,我只要强调我自己内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弃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就非得住一个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为高尚的人?也有这样的一种困惑。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这么来看:现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样,实际刘禹锡他也不是住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他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当的职位上。那么所谓陋室呢,也是一种相对而言。我想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说我既有一个高尚的情操、一个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时呢,我又有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发生了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呢?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情况下,我想住一个小房子,求得内心的安宁可能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5、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吗?对,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更是我国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形象大使。动物园的叔叔正在科学的喂养大熊猫呢!
出示信息窗一,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阅读文字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认真阅读信息。
活动二:借助天平理解等式。
分组实验:①天平左盘放一个10克的'砝码,右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不平衡,可以用式子10<20表示;②在左盘再放上1个1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用等式10克+10克=20克表示。
分组实验:天平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不知重量的方木块,右盘放一个50克的砝码,一成天平平衡,用等式20+=50表示。
小结: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活动三:概括方程的意义。
师: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20=70、2=150、3+10=100,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谈想法??
小结:像+20=70、2=150、3+10=1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活动四: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想一想,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小结:方程的范围比较小,等式的范围比较大,方程只是等式的一部分。 活动七:自主练习
1、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
师:你认为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小结:同时具备“含有未知数”、“相等的式子”这两个条件才是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
2、看图列方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先找出图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独立列出方程。(集体交流)
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再进行交流。)
活动五: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的地方。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并能用剪、贴、画等方式方法制作各种各样的鱼。
2、了解鱼的对称性,掌握鱼的基本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重、难点:
了解鱼的对称性,掌握鱼的基本的制作方法,并能用剪、贴、画等方式方法制作各种各样的鱼。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卡纸、彩纸、胶棒等工具。
活动过程:
1、课前导入
1、播放<<海底世界>>视频,让同学们欣赏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2、提问:通过观看视频,谁能说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3、指名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说给大家听。
4、教师总结:
海底世界是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
5、既然海底这么美,大家想不想用你的小巧手把它表现出来呢?
6、板书课题:海底世界
2、教授新课
1、欣赏海底世界课件,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3、教师演示制作方法
在制作过程中可通过剪、贴、画等方法进行制作。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1、能抓住鱼的基本特征进行制作。
2、造型要新颖、独特。
3、要保持地面干净,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4、作业展评
大家互相欣赏对方的作品,谈谈自己的体会。
5、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希望以后大家能创作出比海底世界更美好的景象。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仔细地观察图画,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用“……像……”说清楚自己的发现,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语言。
3、能积极参与有关春天的实践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春天里的发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展示和本组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与同学共享快乐。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语言。
2、难点:用“……像……”说话,口语交际,收集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出示图片)
2、观察比较,发现朋友。请赶快认识画上的事物,哪些能成为朋友。你是怎样发现的?
3、观察联想,练说句子。
(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一对对朋友,再想想,怎样把你的发现说得更明白、具体。听听春姑娘是怎么说的?(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2)、想试试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争取说给全班同学听。
(3)、和同学交流时,比比谁说得好,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经验,拓展交流。谁还能发现,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日常生活中什么像什么,请在小组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5、小结。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现在,我们到字词游戏宫去看看吧!
(2)、小组内互相合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小组汇报。
(4)、游戏巩固生字:
a.说偏旁猜字:师说今天所学生字的偏旁,学生站起来抢答。也可学生说偏旁学生猜字。
b.编序号:给生字编上序号,学生先自由准备。然后师问:“1号是谁?”生齐答:“1号是XXX”
c.开火车扩词游戏:师说生字,哪一组扩得多为优胜组。
d.说句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说一句或几句话。
2、读读背背。
(1)、现在我们去采集一些有关春天的有关诗句吧,看谁采集得多。
(2)、轻声读诗句,不认识的字,看音节多读几遍。
(3)、将诗句大声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4)、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有味道。(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眼前仿佛看见什么景色,入情入境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
(5)、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6)、展示交流,课外收集描写春光的.诗句,或即兴写诗。
(7)、展示交流,课外收集描写春光的诗句,或即兴写诗。
3、我会填。
(1)、同学们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诗句,会用学过的词赞美春天的景物吗?
(2)、读词:春光、天空、枝条、绿叶、阳光、小溪
(3)、请同学们讨论填空。
(4)、交流欣赏,画图,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填写。齐读词语。
拓展练习:
害羞的( ) ( )的眼睛 () 的笋芽 () 的嗓音 () 的世界 ( )的辫子
健壮的( ) 嫩绿的( ) ( )的玫瑰
三、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 )(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贮满(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6、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7、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抓住夏天景物特征来描写夏天的?
8、文章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夏天的特点的?
9、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读精练】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11、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秋的终点:
②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可是:
12、结合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13、第二段结句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第一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14、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5、阅读上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夏感》导学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 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
现在,很多学校里把备课和写教案称为教学设计了。有的学校,教学处对老师们的要求是,不再用原有的“备课本”了,改用“教学设计本”。那里面的栏目也变了。原来的“教学目的”改成了“教学目标”。还增加了“学情分析”,“教学背景”,“教学策略”等栏目。老师们的教案虽然往这个新本上写,内容基本上还是老样子。这是一种认识。认为从备课到教学设计只是一种书写形式的改变。另外一种认识就是把教学设计看得很神秘、很玄乎。说起备课,他知道怎么做;说进行教学设计,他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两者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我认为,把备课改为教学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在书写格式上的改变;但也不是很神秘、很高不可攀的事。汉语词典里,“准备”的意思是“予先筹划、打算、安排”。“设计”的意思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先制定方案、方法、图样等等”。显然,“设计”的要求比“准备”要高得多。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要求。教学设计不是对传统备课的全面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对于传统备课的继承、发展、深化和提高。经验型的,业余的,无论什么水平的老师,上课之前准备一下,都可以叫备课。如果只知道备课,那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是初步的要求。要是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就高得多。备课可以是经验型的,而教学设计则要有理论上的依据,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含量比较高,是一件专业化的工作。
备课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包括这一节课的程序、结构;师生的活动安排;教学的物质器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过去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当然还有备习题篇子,备作业等等。备课还有狭义备课和广义备课两个意思。狭义备课是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写教案或者说是“三备一写”。这些事已经不简单。广义备课则是时时处处都备课。老师有研究型的生活态度,勤于读书、观察、思考,丰富充实的阅历、高雅的情趣修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都会对教学有帮助,都属于广义备课。北京市有一百多家博物馆,去那里参观也属于广义备课。
教学设计比备课要求高,高在哪呢?它比较专业化,科技的含量多,要求的理论、技术各方面的门道比较多。在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教学设计更侧重于指导思想和整体的设计方案、方法、模式、框架等方面的考虑。或者说,对于那些具体的物质准备,例如一堂实验课的器材准备,是属于备课范畴里面的事。教学设计不包括这些太具体的事情。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设计的依据,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考虑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和应用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新成果,以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手段为我所用。
二.备课的内容
备课,首先要通读教材。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目的。备课向来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后来也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但还是比较看重结果,不太重视过程。备课重视基础、重视循序渐进、重视基本的现象和事实、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基本的技能和训练。备课还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往往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就是从复习旧的知识,自然地引入和过渡到新的内容。并且今天讲的新知识,又为今后要学的新知识进行了准备,做了预设和伏笔。备课要拟定一系列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备课还要考虑到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措施。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老师为了教好某一个概念,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和事实。常常花费很多心血设计、制作教具。备课要对练习和作业,对于课堂的板书,对于目标测试的问题,都有精心准备。这些事情都是备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事情,每一件都并不简单。把这些事都做周到,也可以造就一堂效果很出色的、让人回味无穷的好课,备课考虑的事情,重在教材的要求,教法的应用和教学效果。所谓教学效果表现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科能力两个方面。传统的备课也有它的章法,也有它的好传统,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出色的老师。在传统备课里面,总的说,还是考虑怎样教比较多。很多精致的教具和出色的演示实验,也是为老师的讲解服务的。为了帮助老师讲解清楚,帮助学生观察和领会老师所教的内容,还是立足于教。备课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重视循序渐进。很多传统的备课和教学的原则,即使拿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也是很科学、很优秀的`。历史上有一大批很高水平的老师,不只是很漂亮的板书和很好的语言修养。传统的命题考试也是有很多的讲究,也有很多很好的考题。但是这一切,还是传统备课的路数。总的来说,还是考虑老师“怎么教”,考虑学生怎样掌握知识比较多。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专业化的要求比起经验型的做法,根本的区别在于有理论上的依据,站得高,思路开阔,顾及长远,科学、技术的含量高。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就不仅限于研究教材和教法,着眼于自己怎样教了。和备课相比较,教学设计的重心转到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有效学习,或者说转到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多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指导思想里,有一系列的新的理念。例如要以人为本,要体现素质教育和德育,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设计一系列探究的课题;要用信息技术跟教学整合;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等等。这都是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教学设计和备课的一个更大的区别。教案中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变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三项内容: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跟过去的理解不一样。更注重学习活的知识,生成获取知识的能力。除了学科能力之外,现在还有检索、提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都是过去没有的的提法。过程与方法,一个是要做中学;一个是重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一个是了解物理学历史发展的过程。这里面有好几个“过程”。还有,是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或实验的过程,或展现物理图景的过程。学生亲身参与了,经历了,这本身就是教学目标。“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一下。什么事不只是光动嘴。不但看过,还亲身做过。过程与方法这项教学目标,就是说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从中学到东西,得到培养。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学习是快乐的事。第二是有成功的体验,我能行,我能学会,我明白了,我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原来物理是这样的。第三,学了有用。不是只学到应付考试的一些东西。学了物理,就像近视眼戴上眼镜一样。再出去一看,真是豁然开朗。觉得学了物理,对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周围世界、自然界、家里生活,许多事情都明白了。这都是教学目标。跟过去从教材教法的角度谈这一课的教学目的相比较,教学目标的思路就开阔多了,站的角度也高多了。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效学习方式的设计。过去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只要他们上课积极就行了。现在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要有所设计。具体的说,有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七件事。从理论上说,学习方式有个体、群体的两类。个体的学习方式首先是亲身经历的体验,在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中学习。有了体验,出现了疑惑和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探究。探究并不神秘。小孩掏鸟窝、捉迷藏等都是很完整的探究过程。都有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制定措施——实施——结果的比对——判断结论。教学当中,很多原来由老师口传心授的事情,现在都设计成由学生自己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个体学习的第三种方式是接受。不能事事让学生探究。前人的智慧、成果、科学技术,有文字记载的各种资料浩如烟海。人的主要学习方式还是接受。但不要把接受误认为是光听老师讲课。接受,首先是阅读好书,吸纳营养。其中有效的检索是重要的。在书海当中,各种好资料、烂资料、垃圾资料都有。要能从中迅速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这是接受学习的核心能力。所以老师设计学生平时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选择体验、探究、接受;还有群体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具体的方式就是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观察是头一条。让学生弄清现象和事实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最重要的事。有的老师老强调:你们要注意老师是怎么讲的,怎么分析的。下课之后,我告诉他,你怎么想,怎么分析不是最要紧的。况且你分析得也不一定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现象和事实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还要考虑探究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只要抓得准,学生就探究得来劲极了。捉迷藏就是这样,这地方找不到,马上就会想到另一个地方。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更不用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以人为本,当然包括以老师为本。尊重老师的创造性。老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执行大纲、教材和教法。老师要创造性的工作,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创造。这是老师尊重自己的表现。我是一个创造者,这课堂是我施展创造力的舞台,我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出色的教学。这是老师尊重自己的表现。有的老师认为,反正这么多年我就是这么教的,爱怎怎的,就这么着吧。那还怎么能有进步呢?
教学设计要体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必须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方法。正确的对待误差。正确的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过去老是想征服自然,最后受到自然的惩罚。现在是顺其自然,要谋求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和谐共处,这就是科学精神。让学生观察一个现象,是不是看到的都是这样,有没有看到不是这样的?有没有没看到的,得的不是这个结论的?
教学设计要考虑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主要的不是在于使用模拟的课件,而是在于帮助我们展示直观图景和帮助学生学习这两方面。现在的摄像头、投影、多媒体录音录象的材料、网络等等都特别方便。考虑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主要是发挥它们的作用。学生该写该画的也不弄了,坐在那看老师比划完就下课。那是绝对不行的。老师该讲、该做、该画、该拿三角板、直尺,少一点都不行。当然繁杂的公式推导、书写可以用课件,省点时间。但是学生应该完成的操作、书写、画图、运算、讨论,决不能省事。教学设计还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科学评价。这是两个大的专题。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关于“有效教学”的二十句经典名言
一、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合理,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
二、要有教学的适切的教学方式,形式力减浮华;
三、尊重学生发展为本,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四、要有整体设计,有弹性、有难点、流程清晰;
五、激发学生迁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六、注意基础目标的达成度,要有清晰的反馈;
七、注意学生有效思维时间的长度;
八、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设计有梯度;
九、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对教材内容拿捏有度,取舍相宜;
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个性化学习;
十一、了解学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联系;
十二、老师心中有知识,教学口中无术语;
十三、基于问题的学习: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并进行假设 、推断和检验;
十四、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注意思想情感的涵养内化;
十五、语言要善于激趣、深于传情、工于达意、巧于启智;
十六、教学情境不能过分晃动;
十七、节奏要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张弛有致;
十八、课堂应创设情境并与游戏相联系;
十九、教师应有自己教学个性的亮度;
二十、语言具象、直观,注意感性与理性结合。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9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11-20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08-27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