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1 11:30: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折扣”“成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在理解“折扣”“成数”含义的基础上,能自主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引导对比及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折扣”“成数”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去商场购物的时候遇到过商家做促销活动吗?一般他们会采用哪些促销手段?

  2.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打折”这种情况,没错,像这样降价出售一些商品,引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有关于“折扣”这件事(板书课题──折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打下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折扣”

  (1)(课件出示促销文字信息)这里的'九折、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反馈:

  预设:①举例说明:一件衣服100元,八五折的话就只要85元。

  ②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90%。

  (4)归纳:商品打几折,其实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5)练习:看折扣写出相应的百分数。

  ( )%( )%( )%

  2.解决与“折扣”相关的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1)小题: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独立完成并进行校对。

  ②反馈:谁能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问题一:八五折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问题二: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也就是在求什么?(180的85%是多少)

  (2)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2)小题: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独立思考并完成,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②交流反馈:

  重点对比两种解题方式: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减去现价(即原价的90%):160-160×90%。

  第二种算法:现价是原价的90%,也就是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就是便宜的价钱。

  想想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3)练习教材第8页“做一做”,完成后校对。

  (4)小结:通过刚才的问题解决,你发现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现价=原价×折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折扣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主权,认真去分析、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实现问题解决的多样化,并进行方法优化的引领。

  3.理解“成数”

  生活中的百分数还有很多,比如说“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1)学生自学教材,明确成数的含义。

  (2)反馈:说说什么是成数,可请学生举例说明。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四成五=( )%;七成二=( )%。

  【设计意图】有了折扣理解的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成数接触较少,但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理解,并通过反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了解,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

  4.解决与“成数”相关的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①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问题。

  ②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思路一: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也就是今年比去年少25%,今年用电是去年的(1-25%),即350×(1-25%)。

  思路二:去年用电数减去今年节约的度数,即350-350×25%。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①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体校对。

  ②说说如何解决这类“成数”的问题。

  5.小结

  (1)结合例1及例2说说我们是怎么解决有关“折扣”和“成数”的问题的?

  (2)教师小结: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折扣”及“成数”的含义,把“折扣”或“成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讨,参与解题方法的总结,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语言表达很有帮助。

  (三)应用练习,巩固认知

  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请你来算一算,做一做。

  1.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1)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

  2.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书店的图书凭优惠卡可打八折,小明用优惠卡买了一套书,省了9.6元。这套书原价多少钱?

  (1)请学生读题思考: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和八折有什么关系?引导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减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

  (2)尝试练习,集体校对。

  3.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万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4.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5题。

  某汽车出口公司二月份出口汽车1.3万辆,比上月增长3成。一月份出口汽【您现在访问的是六年级数学教案,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车多少万辆?

  (1)读题,找出关键句,想想两道题目中增长的3成,分别是谁的3成?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2)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置和安排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师对于练习的辅导也相应有层次性,简单的题由学生自行梳理、分析、解答,易错题和难题进行针对性点拨,对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用也大有益处。

  (四)回顾梳理,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感情。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写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精神的热烈赞颂之情。 3.指导学生按要求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感情。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写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精神的热烈赞颂之情。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青花瓷》。在英文中有这样两个单词“china”“china”谁能告诉我他们是什么意思?(指名说)对,第一个单词的意思是“中国”,第二个却是“瓷器”,从这两个单词中我们就能看出,瓷器在中国具有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国著名的瓷器之乡景德镇,有传统的四大名瓷,他们分别是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青花瓷居四大传统名瓷之首,相信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对青花瓷有所了解,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填空课件:

  青花瓷: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被誉为( ),其花,( )( );其瓷,( )( );其釉,( )( );其色,( )( )。知道了这么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青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努力把句子读通、读顺、读懂。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交流:1.字词学习

  练习1.请为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鬓( )访( )锲( )

  髯( )仿( )契( )

  沓( )

  踏( )

  话。

  两鬓斑白锲而不舍纷至沓来嬉戏瑕疵

  郑重其事如饥似渴茅塞顿开迷惘窥破

  (交流结束后,拓展:同学们写的真好,三个词语写的这么好,你还能用更多词语写一段话吗?请下课后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主要讲了父亲让我修复青花的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1.课件出示父亲的话:“因为你还没有长大,还不懂得什么是完美。”读完课文后,“我”最终有没有明白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明白了,从“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可以看出来。)) )嬉( )嘻( )练习2.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并试着用其中三个四字词语写一段

  2.你是如何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指名说一说,注意抓住创新与传承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辨证关系,让学生明白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传承又以来创新才能得到发展。引导学生明白句子的含义后,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

  3.作者是从一开始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吗?他是怎么一步步寻觅的?在寻觅的过程中,父亲又是什么态度呢?从中你感受到了青花瓷艺人的什么精神?

  板书:

  我父亲

  修复不满意

  复制冷眼追求完美不断创新

  创新笑容

  4.文中针对我和父亲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我—心理;父亲—神态)

  5.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文中对父亲神态描写的句子,找到后有感情的朗读。

  课件出示句子:

  直到有一天,父亲郑重其事的交给我一尊青花瓷瓶。两鬓斑白的他望........

  着我,眼神中充满了企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父亲的神....

  态描写)

  请注意读出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并尝试用它们写一段话。

  (教师提示学生: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完整,而且还要有真情实感。) 6.小组合作学习

  四人为一小组,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任命朗读员、发言员、记录员和补充员,5分钟内完成下列任务:

  (1)找到文中描写我心里活动的句子或段落,标上序号,在书中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收获或感悟。

  (2)有感情的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小组发言结束后课件出示句子:

  我仿佛听见,我的青花像一尾欢快的游鱼,在清澈的溪流中歌唱。它......

  在水里成长,在水里嬉戏,获得的是属于自己的.快乐。

  要求:读句子,说说带点词语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试着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我的心理描写,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拓展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它在文中的作用。

  什么样的瓷片才配得上这样的青花?什么样的青花才是完美?我开始了苦苦的寻觅。 2.回忆这篇课文围绕“青花”写了谁的什么故事,想想自己有怎样的感受,再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我赞美独树一帜的“人间瑰宝”----青花瓷,更赞美。 3.读完《青花》,你有什么收获?(回答方式请参照课本第124页“拓展与交流”)

  五、回顾总结

  填空:

  《青花》主要写我为了寻找过、、,终于明白了。

  六、课后作业

  1.把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自己的采集本上,并试着仿写相同类型的句子。 2.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知识,为青花写一段宣传词。

  板书设计:21.《青花》

  我父亲

  修复不满意

  青花复制冷眼追求完美不断创新

  创新

  笑容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要想知道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怎么办?师生合作测量,记录数据。

  2、按照实际的长和宽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我们的作业本上,能行吗?怎么办?组织学生交流。

  3、教师指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常常需要把实际距离按照一定的.比缩小或放大,再画在图纸上,这个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你能说说什么是比例尺吗?

  (2)出示比例尺的意义。组织学生齐读,在这句话中,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根据比例尺的意义,你认为应该怎样求比例尺?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汇报,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1)指导学生观察P48图1,认识数值比例尺。

  ①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教师板书:数值比例)

  ②你是怎样理解1:100000000的?

  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

  ⑵指导学生观察P48图2,认识线段比例。

  ①从图上你又知道了什么信息?(教师板书)

  ②你能说说线段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吗?

  ⑶指导学生观察P49图3。

  ①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②这个2:1表示什么意思?③这个比例尺和图1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③教师小结: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这时比例尺的前项就比后项大。

  3、教学例题:在一幅地图上,用图上的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①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②学生尝试解答,板演。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做一做”。⑴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⑵你认为求比例尺时应该注意什么?同桌交流①单位要统一,②前项或后项要化到1为止,③比例尺不带单位名称。

  2、小小评论家。

  ①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厘米。()

  ②比例尺1:200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200厘米。()

  ③比例尺1;200也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

  ④图上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

  3、完成练习八第1、2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理解并积累严守规则,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对句。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并交流自己对“人间天平”这一主题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出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把自己经历或看到的有关规则事情如实而有条理的写下来,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成语运用、积少成多”。

  一、成语运用

  1、师讲笑话导入课题:同学们,这是亮亮给爸爸的信(投影出示)。

  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您批评我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你们是不是也能准确地运用成语呢?我就来考考大家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2、恢复成语原貌。

  (1)投影:读一读划线部分,你能把句中画线的部分改成成语吗?

  ◆ 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费尽心机,苦苦思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

  ◆ 唐高宗突然间因愤怒变了脸色,准备严惩权善才。( )

  ◆ 到了豫州,他看到到处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难民,无辜而受牵连的人极多,内心非常不安。( )

  ◆ 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

  【学生自主读题,先弄清题目的要求,再读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意思,理解后改写成相应的成语。】

  (2)你能运用“冥思苦想”、“勃然大怒”、“哀鸿遍野”、“拾金不昧”说话吗?

  【强调不仅能够理解成语,还要重视成语的准确应用。】

  3、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句子里。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 走进花园,郁金香开得正盛,( )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

  ◆ 大厅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琳琅满目。

  滔滔不绝 夸夸其谈

  ◆ 爸爸是个足球迷,一谈起他喜爱的球队,总是( )。

  ◆ 新来的同学维克多喜欢( )。他说自己一个人曾经扑灭过一场大火,肚子一人去过很多大城市游玩,一天看完过三本小说……,可是他说的并不真实。

  【先要引导学生弄懂出示的两组成语的意思,找出每组里两个成语区别之处。比如:“五光十色” 是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而“五颜六色”是指各种颜色。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滔滔不绝是褒义词,形容口才很好,说话不间断。在理解词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感情色彩、语言环境,再在提供的成语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句子里。意在让学生感悟成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二、积少成多

  1、引入: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并能把握成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感受到成语的精炼和含义深刻。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些对句,这更会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语言的精炼和含义深刻。

  2、出示对句,让学生朗读。

  ☆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 道德行为凭自律 文明规范贵坚持

  ☆ 须养成处处好风正气 方配做泱泱大国公民

  ☆ 修身治国生死无惧 敬业奉公宠辱不惊

  ☆ 车走直马走斜必依规矩 绿灯行红灯止才成方圆

  ☆ 崇尚文明充实精神生活,升华公德熏陶思想感情

  3、让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对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你读懂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吗?

  【引导学生通过对严守规则,遵纪守法,讲正气,讲公德,崇尚文明,修身治国,敬业奉献等方面对句的交流。目的是增加语言积累,树立讲正气,讲公德,讲敬业奉公的精神,作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引导学生背诵。

  三、作业:

  请学生再搜集一些相关内容的对句,谚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拓展交流” 与 “ 阅读平台”

  一、拓展交流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本单元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公正执法,严守规则的故事,我们也从中结识了一个个主持公平正义的人物,学了本单元课文以后,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大家读读宁宁同学的读书日记,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出示)

  三月十二日 星期一 天气:多云转晴

  学完了这单元的课文,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放学路上,我看着路边的车辆,眼前总浮现出课文《美丽的规则》中的所描写的`场面,我现在还能背诵那句话“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马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这的却是一种“最美丽的景观”,我不禁为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而感动,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世界不就会变得更美好吗?

  2、分组合作交流。

  【首先在组内确定交流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然后回顾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的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和启发?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密切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如果学生还愿意交流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获和心得,比如文章的表达方法,词句的理解与积累等,也是可以的。】

  3、展示交流范例。

  二、阅读平台

  1、学生自读《女儿要投诉》。

  2、指名学生朗读,并评价。

  3、让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

  4、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女儿要投诉》讲的是“我”和读小学的五年级的女儿到一家商城的顾客投诉室投诉的事情,表现了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赞扬了她的维权行为喝乐于体谅别人的精神。

  5、讨论和交流:你对这位小学生投诉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讨论案例

  一天放学后,初中生小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他们强行将小明身上的钱抢走,并威胁小明以后每周一放学后都要交出20元钱,并不许告诉任何人,小明又气又怕,不知该怎么办……

  1、你认为小明可能会想出哪些对策?

  2、请你帮小明决定,应该选什么对策,不应该选什么对策,并分别说明理由。

  【对策:①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第二天把钱带来;②纠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进行报复;③去敲诈小学生,搞到钱后给他们;④向老师家长反映,或向学校领导求助;⑤打“110”报警,或直接向公安部门报案;⑥在被敲诈时,实施正当防卫。

  说理:如:笫一种,这种做法是错的,因为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不能忍气吞声,要用法律武器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如:笫五种,这种做法正确,因为当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自行报复,而应当及时寻求法律援助,运用法律武器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

  二、导入话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在你的身边(学校或社会),是否有过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发生?你是否见过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你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吗?当你面对这些事情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以“维权守法小卫士”为主题开一次交流会吧!板书课题。

  三、活动建议

  阅读教材中“活动建议”部分,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1、选择一两件你见过或经历过的与维权守法相关的事情,回忆当时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2、向同学讲述时,要运用法律知识,说明人物的所作所为维护或损害了谁的什么权益;维护或违反了哪方面的法律法规。

  3、听的同学可就所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4、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个“维权守法小卫士”?

  四、活动准备

  选择一两件自己见过或经历过的与维权守法相关的事情,并回忆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感受。(可列出简单的提纲)

  五、进行交流

  (1) 讲述时,要运用法律知识,说明人物的所作所为维护或损害了谁的什么权益;维护或违反哪些方面的法律法规。

  (2) 听了别人所讲的事情后,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学校或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以及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从而增强法规、法制观念、自觉维权守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六、进行活动评价。

  (1) 评价的要求。

  ①讲述的内容是否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交代清楚;讲述的感受是否真实可信。

  ②交流时是否提出有法律的依据的见解,并是否用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2) 进行评价。

  【小组成员要有分工,按秩序人人参与,人人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看小组代表讲述的内容是否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交代清楚,讲述的感受是否真实可信;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有法律的依据的见解,并是否能用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七、拓展交流,深化交流主题。

  怎样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个“维权守法小卫士”?

  (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第四、五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习作

  一、引入主题,明确习作要求

  1、上节的口语交际“维权守法小卫士”,你一定很受启发吧!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身边(学校或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以及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吧!

  2、让学生阅读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⑴、所写的一件事必须与规则有关,要表明与什么规则有关,这个规则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⑵写清楚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相关的人都做了什么。

  ⑶习作要写得真实而有条理,要如实的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⑷在习作之前要列一个简要的提纲。习作之后要认真自我修改,还可以同学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二、启发习作内容,感悟习作方法

  1、让学生说一说,想写身边的哪件事,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2、有位同学也写了有关规则与维权的一件事,请你们读一读,评一评。

  出示范文:

  3、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例文。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价,是习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语言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佳作赏析中,通过对话交流,点拨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达到听说读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双赢的目的。】

  三、让学生写一段精彩的片断。交流片断,并评议。

  四、以“规则”为话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写好后,学生自读自改。)

  五、交流、评改。

  1、集体评议一篇作文。

  评议要点:

  ①题目是否新颖。

  ② 叙述的事件是否真实,表达的是否完整(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③是否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或是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④语句方面是否表达准确、具体。

  2、小组互评。

  3、展示最佳作品。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2、能够进行生物食物链的模拟活动。

  3、能够通过食物链的游戏活动意识到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科学知识:

  1、解食物链的组成,知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意识到每一种生物都是生物食物网中重要的一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2、呵护生物的家园,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时出示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三张照片,问:“这三张照片中的生物放在一起,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请学生描述会发生的事情。

  二、新课

  1、理解食物链的.概念

  师讲述: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把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三种生物放在一起生活,植物的果实会被老鼠吃掉,而老鼠同样会被猫头鹰吃掉,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问“你能举几个像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一样的食物链吗?”

  学生举例。

  出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问:谁能解说这个成语的含义。

  师:这个成语它反应了生物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食物链,在我们生活还有一些类似的成语,你们知道吗?

  2、了解食物链中的组成

  师:生物学家给在食物链上的生物有着不同的名字:自己制造食物的生产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消费者和分解动植物残骸或废物的分解者。

  师指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三张照片问:这三种生物哪个是生产者,哪个是消费者,哪个是分解者?

  出示P35上面的图片请学生讲讲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阅读P35的资料,了解生产者的营养和分解者的来源。

  出示P35的生物界中的各种分解者

  师:如果生物界中没有了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组织各小组讨论,并汇报。

  师总结。

  师组织学生进行食物链的游戏活动。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4.激发学生对怀特森的赞叹和敬佩之情。

  5.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不迷信权威的科学事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

  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

  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说出从1996年到20xx年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1997年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96年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20xx年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且写下来。

  3、能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意思。

  4、体会到母亲在细微处对子女的关爱,懂得穷并不可怕,它也许是促进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使之产生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勇气,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意思。懂得穷并不可怕,它也许是促进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使之产生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勇气,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教具: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母亲的纯净水》。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当女儿发现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白开水而责备母亲时,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想法的错误,感受到母亲在细微处对自己的关爱。这篇课文以女孩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来写的,那么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围绕着这瓶纯净水,女孩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高兴——酸楚——沉静——喜欢

  女孩为什么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归功于母亲的教育。

  二、深入学习

  那么母亲对女儿进行教育时说了什么呢?请你从文中找到读一读。

  1、体会母亲一番话的含义;

  (1)“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富也罢,穷也罢,都是日子的一种过法。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定高贵。”

  (学生谈理解)

  师:从哪可以看出她家穷?课文哪写了?

  (第1段: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怎么好,母亲几年前就下岗了,在街头卖零布;父亲厂子不景气,工资也不高。)

  师:结合前面学习的《穷人》一课,说说你的理解。(桑娜、渔夫虽然贫穷,但他们心地善良、品德高尚,他们的心比富人要高贵的多。这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更不是富有就能拥有的。)

  (2)“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投影片)

  师:这三个“穷”字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再穷):物质上

  第二个(心就穷了):精神上

  第三个(那可就真穷了):物质、精神两方面

  2、母女俩在生活中分别是怎么认识“穷”的?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勾画批注。

  交流女儿对穷的认识。

  (1)第1节:隐隐不安高兴不再觉得很丢脸了(爱虚荣)

  (2)第4节:当同桌说这水不像是纯净水时,她的心跳得急起来。

  (敏感,自尊心强,穷人怕人说穷,更没面子。)

  (3)第9节:大家都沉默了一下,都笑了。……她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有尊严,非常丢人,长此以往,她会怎样?自卑,看不起自己,就像母亲说的,“心就穷了”。)

  母亲呢?(交流母亲对穷的认识。)

  (1)“街头卖零布”:看得起自己,不觉得穷有什么自卑的'。

  (2)母亲教育女儿的一番话:经济上的穷并不可怕,它可以催人奋进,但心穷却是非常可怕的,它会使人失去生活的目标。

  母亲说的话,女儿听懂了吗?她明白了什么?(投影片7出示18自然段)

  (投影片8一步步出示)

  母亲说;

  女儿懂得了;

  1、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穷没什么。

  2、富也罢,穷也罢,都是日子的——→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一种过法。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

  3、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它绝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定高贵。耻辱。

  师:母亲的话不仅教育了女儿,也教育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母女俩的话。老师读母亲的话,同学们读女儿的话。

  师生配合朗读。

  4、母亲说:(投影片9出示)

  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师: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下岗,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想方设法,改变贫穷的现状。她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教育了女儿。

  (投影出示:如果……多姿的未来)

  师:这段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三个它指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

  (1)从消极方面看:(投影片)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挡住心灵的光芒。

  师:还可能遮住什么?

  (自信、勇气、积极、进取、向往、梦想……)

  自信失去了,勇气没了,目标模糊了,一切都做不成了,那就是心穷了,心穷了,可就真穷了。

  (2)从积极方面看:(投影片)

  1、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新衣。

  师:想象:布料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衣服,说明什么?贫穷是可以改变的。

  换了一种心态,有了信心,有了勇气,有了目标,那就能够奋发进取,促使自己改变生活的现状。

  2、心态再积极一些!可以把它当作是魔术师手中的那种魔布,可以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投影片)想象魔布可以变出什么呢?怎样才能创造精彩的人生呢?把贫穷当成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不怕困难,努力拼搏。

  师:未来在自己手中。

  自己再读读这段话,齐读。

  3、女儿正是牢记母亲的话,正确认识改变穷,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句子: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饮料,但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这是为什么?说说理解。

  (对母亲深爱与感激。母亲的精神激励她实现了自己美丽的梦想,并继续为更绚丽的未来和梦想而奋斗。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在她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比母亲给与她的这笔财富更宝贵。)

  三、评价人物

  1、写出你对文中“她”或者“母亲”的评价;

  小女孩和她的母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怎样评价她们呢?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下来。

  小女孩:很懂事(隐隐不安、母亲是对的);听从教导(想明白);从母亲的纯净水事后,她能正确地认识“穷”与“富”;心中永远铭记着妈妈的教导……

  母亲:一向节俭;善于理解人(体育课拿纯净水,与女儿的对话);言传身教;心不穷……

  2、展示学生的评价……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从有点迷信而自暴自弃,到树立了自信,并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的转变过程。说明‘要看到自己的力量,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课文紧紧围绕着“我”的变化展开,母亲的“谎言”对我的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事实证明了——“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不是零点降生的女孩也会获得成功。

  课文共9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事情起因。

  “我”的家乡有个说法——零点降生的女孩幸运,并有一个女孩为例证。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事情发展。“我”因主客观条件不好,而自暴自弃,受到母亲的责骂。而“我”却责怪母亲没有使自己降生到零点。当“我”从母亲的口中知道自己也是零点降生后,立下誓言。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讲事情结局。“我”考上了大学,临走时母亲愧疚地告诉“我”,为给“我”鼓劲儿,才说“我”是零点降生的。联想到8年前的情景,“我”愧疚不安。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讲“我”彻底觉悟。此部分是重点。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能听天由命;潜在的机会要靠自己去把握,幸运之泉要靠自己去开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总结概括等能力。

  德育目标

  能说出自己读文后的个人感受,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学重点:

  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树立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自学、讨论、交流等形式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了解作者写本文的主要目的。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设计理念:

  1.打破以往的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对学生不作过多的限制,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案、方法,并通过独立、师生讨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2.在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视学生发言情况,引导学生揣摩、分析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写本文的主要目的。

  3.基于学生大多数学过课文后,只是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及中心思想,而忽视了词语、语言的积累,本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独立的词语积累与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

  4.利用课件设计,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知道自己是几点降生到世上的吗?你认为

  几时降生比较好?真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降生有关的课文——《零点降生的女孩》(揭示课题)想不想认真学习?

  二、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在自由朗读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感受文章情感。)

  3.说义说你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营造宽松环境,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适时出示课件。)

  三、自主学习

  1.问:“你对课文感兴趣吗?下面我们就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学习方案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生学过字词后可以

  A.读课文,从不懂问题入手;

  B.从课文中心入手;

  C.从课文写作线索入手;

  D.从作者写作思路入手;

  E.从老师的提示入手(教师出示学习方案);

  3.教师适当巡视点拨。

  四、学生交流

  (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或小组内交流)

  1.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2.解决了什么问题?

  3.理解了课文什么内容?

  4.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留作全班讨论。)

  五、师生讨论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与个别学生就有争议或不理解的问题讨论。)

  学生或许会不理解或有争议的.问题是

  1.“我”为什么那么希望自己是零点降生的女孩?(此问题较简单,由学生自由发言解决)

  2.母亲为什么要“欺骗”我?(可以说是“善意的谎言”……)

  3.母亲的“谎言”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好还是坏?(学生有可能对此问题引发争议,师引导用较短时间辩论解决。若没有引发争议,指名交流讨论。)

  4.母亲后来为什么“愧疚”了?(说明母亲……)

  5.从‘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中是否可以得知:“我”已明白了一切?(没有。)

  六、全班交流

  1.你是用什么学习方案(或学习方法)学习的?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5.学过课文后你的感想是什么?

  6.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7.你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评议,表扬鼓励。)

  七、课外延伸

  1.若有时间,引导学生朗读并抄写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觉得最后一小节中,那一句话最好?为什么?(谈一谈见解)

  3.你有类似的经历吗?此时,你对你的“历史”有何想法?与大家谈一谈!

  八、小结质疑

  与同学们交流你的学习心得。提出仍没有解决的问题。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1.教师:以“成长足迹”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把我们带进了美好的回忆。回忆总是要过去的,明天我们就要分离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呢?

  2.学生自由读“活动建议”。

  3.指名反馈,教师归纳。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3)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二、阅读《同学录》

  1.教师:《同学录》,相信我们班的同学每人都有一本了吧!拿出来看看,上面都有1

  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同学录》反馈)

  2.教师小结:《同学录》上有同学的联系方式,有老师的温馨祝福,还有同学给你的赠言,更有我们美好回忆。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42页,一起读一读《同学录》。

  3.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读中体会情感。

  4.指名反馈:哪些语句你不太理解?

  5.引导学生讨论下列诗句的意思。

  “从此,课堂上的座位被重新编排??成为纪念邮票。”

  “思念和日子和邮戳一起??找到那些陌生的门窗和熟悉的面容。”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歌。

  三、阅读《毕业赠言》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反馈:这是谁给谁的赠言。

  3.集体一起读一读。

  4.教师:你们读出了学生对老师的一份什么情感?读出同学之间的一份什么情谊?(给教师:感激、爱戴、留恋、赞扬;给同学:友爱、珍惜、依依不舍)

  5.有感情地朗读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教师:写信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好方式。现在,我们就去读毕业于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的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

  2.学生自由读,思考:信中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名反馈。(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

  4.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反馈的句子。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用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同学录》、《毕业赠言》、《给老师的一封信》。

  2.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导入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毕业赠言》。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知道《毕业赠言》可以是学生给老师的,也可以是同学给同学的。今天,我们就给老师和同学写写临别赠言。

  二、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集体交流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一个字、一句话都表达着对老师的爱戴、赞美和留恋以及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七、布置作业

  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同学录》里留下了纪念;我们在班级纪念册里留下了纪念;那么,我们该给学校留下什么纪念呢?

  二、小组内自由交流

  三、指名说一说

  四、指导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1.教师导读:为母校做点事的方式很多。可以为母校种棵树,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送一幅画给母校;可以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还可以写一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2.指导写《倡议书》。

  倡议书的写作格式和一般书信相似,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多数情况下直接用“倡议书”三个字标题,也可以在“倡议书”三个字前概括倡议内容。

  (2)称呼。可根据受倡议对象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同学们”、“妇女姐妹们”等,也有的倡议书不另起行写受倡议对象,而是在正文中指明。

  (3)正文。正文是倡议书的重要部分,主要写倡议的背景,倡议的对象、目的、内容、意义和要求。

  (4)结尾。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希望以及建议。

  (5)落款。写倡议者的名称或姓名,发倡议的年、月、日。

  3.指导写《建议书》。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暑假小学补课的建议书”。

  (2)称呼。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3)正文。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第二,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第三,提出自己的希望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话,不用命令的口气。

  (4)结尾。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同一般书信相同。

  (5)落款。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五、学生动笔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六、指名读一读《倡议书》或《建议书》

  七、布置作业

  将《倡议书》或《建议书》抄写出来,粘贴到学校的公布栏。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你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目?

  2.教师导读:同学们,毕业了我们也搞一场毕业联欢会吧!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事先要进行周密的安排。怎样组织一场联欢会呢?

  二、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2.教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小组讨论,制定节目单。

  三、讨论制定联欢会的方案

  1.引导学生讨论:联欢晚会的方案包括哪些部分?

  2.指名反馈:(活动目的、时间、地点、准备、流程)

  3.教师:活动的准备要做些什么呢?(选好主题、定节目、编排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晚会需要的东西、编排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4.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工。

  5.公布分工结果。

  四、阅读《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1.教师导读:同学们,我们这是毕业联欢晚会,所以在活动中经常安排一些毕典礼讲话,可以请领导代表讲话,也可以请学生代表讲话。该怎么写毕业典礼的讲话呢?我们先去阅读“阅读材料”中的《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学生自由地读一读。

  3.指名反馈:作者从哪几方面做了讲话?(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

  4.教师:你们从作者叙述的三件事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

  5.教师小结:是呀,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同学们在写毕业典礼讲话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开展毕业联欢会

  1.学生根据分工,准备联欢会。

  2.开展毕业联欢会

  3.布置作业。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放大课文图片。

  教学目标

  1.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贫富悬殊,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

  【教学过程】

  一、启发激趣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的体裁是什么?学习的重点又是什么?

  2.介绍作者简况: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位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丹麦的安徒生及其他的一部经典之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3.审题激趣:

  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激趣,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抓住关键的句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好本课作准备,同时向学生介绍作者简况,审题激趣,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新”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自读质疑

  1.带着问题轻声朗读课文。(精选学生的问题)

  小孩子为何去卖火柴?其遭遇又是如何?

  2.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注重指导阅读常用的阅读符号。

  用“==”划出中心句,用“——”划出重点句,用“~~”划出佳句,用“。。。”划出中心词,用“...”划出重点词等。

  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圈划批注,质疑问难,学会自主操作,培养迁移能力。

  三、重点深探

  1.小组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精讲关键的语句及重要的问题。

  例:①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②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地方去了。

  ③小孩子坐在墙角里,两肋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本环节是围绕教学重点——小女孩的五次幻想,通过读、划、思、议的学习方法,精讲第一次幻想,其余四次幻想,引导学生自觉深探,突出以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女孩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恶,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自我回顾

  1.你是如何理解掌握本篇课文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2.师小结,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运用,如:旁批,发现问题等。

  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学习方法,总结提高,整体理解,促进学生学有所得,灵活运用,真正体会到探求真知的苦与乐。

  五、练习运用

  1.师出示三个不同颜色的盒子,并明确告诉学生这三个盒子里面有三种不同难度的题目,谁愿试摸题目来解答。

  2.学生自告奋勇摸题解答。

  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A、B、C三档不同难度的题目,采用挑战形式解答,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六、开拓延伸

  出示安徒生的著作《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并作简要的介绍,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

  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自觉地读一些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积累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所作。题目是对本文主题的高度概括,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觉得大自然好像诗那样,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娇丽多变的景象,按时间的顺序展开,从对自然的朦胧之爱到赋予自然诗化的情感,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不断发展的心灵进程。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教学中,找出每段标明时间的关键词,纵观全文,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不同时期,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本文想象丰富,教学中,以读带讲,调动学生的思维,力求把作者的想象转化为图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沼、犀”2个生字,正确书写“酷、稚、唐”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接触自然,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能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诗吗?(可能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也可能是你,是他。)文题没有直接点出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诗。可见作者命题功夫及良苦用心。

  那么,为什么大自然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诗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寻根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读后交流。

  预设: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由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浏览课文,用笔标出自然段,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从这几个词,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4.按这个顺序把课文分成3部分:

  第1部分:(1、2自然段)写孩童时代由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部分:(3自然段)写少年时代由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部分:(4~7自然段)写青年时代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1.明确学习任务。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和想象。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

  (3)选出本组代表,在班上交流。

  2.交流汇报,加深体验。

  (1)孩童时代。

  小时候,所见的自然之景是天空的白云、石桥畔的垂柳、郊外的湖山景色。望着天空的白云,产生了幻想,想做一个“云谱”。在郊外,被大自然的秀美和深邃所陶醉,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为一。

  引发学生想象: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朗读指导:读描写云的句子,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喜爱之情;读在郊外游玩时的句子,要细心感悟作者在夜里听到箫声,那种凄凉而又幸福的奇妙心情,要读出优美、悠远的意境。

  练习读,指名读,小组之间比赛读。

  师小结:作者对大自然是“酷爱”,他不只是看、玩,而且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是大自然的神韵,给了他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板书:幻想)

  师: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使板书成为:“孩童幻想幼稚起”。)

  (2)少年时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成为一名少年(板书: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异的情感呢?(板书:情感)

  第3自然段内有时间,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没有具体写出所见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结合你眼中的大自然,替作者添补上他所见到的景物。说说你

  的幻想,你的梦。(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尽情地想象、畅谈)

  朗读指导:作者长大了,对自然依然有自己的奇异的梦与情感。(板书:奇异)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带着对课文的感悟,融进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名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仿照上一段的板书,这一段的内容,谁能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少年情感更奇异)

  (3)青年时代。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句话:

  ①结合上下文,说说“青岛的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的意思。

  (学生自由谈体会)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板书:青年)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

  ②“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诗意,抒发了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师相机完成板书:青年微妙好音符,心中涌起美诗意。)

  引导学生在4—7自然段中选择一段有感情朗读。

  四、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1.作者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2.下面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去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自然给作者带来的无尽遐想。

  (1)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2)指名分自然段接读。

  五、总结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1.按时间顺序(小时候)孩童幻想幼稚起

  2.写景,产生联想?(十三四)少年情感更奇异

  3.语言优美(十七岁)青年微妙好音符

  4.层层深入结尾扣题(上中学)心中涌起美诗意诗情画意

  想象丰富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由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比赛背诵。

  三、迁移练习,巩固生字

  1.前后4人小组相互检查识字情况。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指导学生写字,教师提示要注意的问题:

  (1)“抒”的右半部是“予”而不能写成“矛”。

  (2)“蒸”的下面四点底上的横不要丢掉。

  4.照样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

  (晓雾弥漫)的海()的海()的海()的海

  5.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四、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它有怎样的感情?写个小短文,先介绍一下自然景观,再写写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3——64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中向学生动态地展示正比例图像的绘制过程,引导学生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通过观察帮助学生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利用图像由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的方法,使学生能逐步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激趣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口答

  想象猜测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的表格(略)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到黑板上示范

  互相评价纠错

  学生讨论

  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想一想,说一说

  画一画,议一议

  学生设计,交换检查并相互评价

  四、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定律、法则。

  能正确地、合理灵活地进行四则计算和四则混合计算,

  教学过程:

  练习

  选择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在括号里。

  计算(58/15+7.8-3.5÷7/15)×5/7时()比较简便。

  把分数化成小数

  把小数化成分数.

  学生在完成选择题后,分别总结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在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中把分化成小数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简便,总结其规律。

  试做教材91中第11题、第12题。

  口算练习,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1/2+1/31.5+1/23/4÷3/484/7×025.4÷12+33/4

  脱式计算。

  完成教材91页第13题。学生计算后,要说说估算的方法,通过估算和计算,对其结果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91页第14题、15题和思考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展示自己思维过程)

  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8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六年级音乐下册教学总结03-03

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1-25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01-26

四年级下册语文《将心比心》教学设计11-14

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设计01-30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01-14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26

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