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2 13:03: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五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了解1千克的实际重量,着重让聋生在实践活动中感识“千克”的重量有多重。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时接触过重量,初步有了感知重量的生活经验,但对三年级聋生来说,还是很少接触生活中的重量,学习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这次让聋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物品重量建立联系。

  教学内容:

  第40~41页,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电子称、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了,物体有轻重之分,猜刘老师手上的字典和数学作业本那个重那个轻?刘老师的体重和郭晓翔的体重,谁重谁轻?怎么知道的?

  1、物体的轻重有时后用眼睛看一看就可以比较出来了。(板书:看一看)

  2、昨天,老师在超市买了两袋东西,你知道哪一个轻一些?哪一个重一些吗?一袋方便面和一瓶饮料。你有什么办法?(板书:掂一掂)

  (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同时也为了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我们感受到了:物体是有重量的,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对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用的一个重量单位。

  板书:千克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千克

  生活中,我们称一个物体有多重,要用到重量单位。(克、千克、公斤、斤、克、吨)都是重量单位。

  千克,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它是全世界统一的,称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千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又叫做公斤。

  2、感受1千克

  那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师拿出电子秤指导学生称一袋重1千克洗衣粉,一袋重一千克的大米。然后把称过的重一千克的洗衣粉和大米,分别让学生掂一掂,亲自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再称好几份重1千克的东西,在课堂上顺次传递。再次感受。

  指出: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

  为了使学生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有较深的印象,还可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量为1千克的物品。1袋精盐500克,2袋精盐正好是1千克。

  4、试一试。

  分组活动

  (1)秤1千克面粉,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1千克其他物品,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分别有几个。(橘子、苹果、枣、黄瓜等)

  5、比一比

  每一小组,凭感觉装出1千克黄豆,然后到前面来称一称再称一称,比一比谁装的最准。

  6、估一估

  老师拿的东西重几千克?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操作的情景,提供操作的机会,留给操作的时间,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知识,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再发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现代教育理念。)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课后可以到超市,菜市场里走一走,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

  四、布置作业

  “做一做”,第1题学生自己称出1千克的苹果,再数数,1千克的苹果有多少个?

  第2题,师可以帮学生一起找出身边重约1千克的物品。

  第3题,班长组织学生课后到卫生室称出自己的体重,以他为标准估测其余同学的体重。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

  1、 出示: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这两个苹果你觉得哪个重?为什么?{你真是火眼金睛,通过眼睛看大小就判断出她们的轻重了——板书“看”}

  2、 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

  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

  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币。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

  2、小组合作找1克物品:找到这种感觉之后,同学们可不可以从桌上物品中找出和1角硬币差不多重的物品呢?{提醒:小组长维护好秩序,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

  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2)生2:花生。你是怎么找的?—{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双手对比着来掂的方法}

  3)生3:一颗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说估量两个物体是否一样重,我们可以对比着掂一掂。2)那么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一颗花生、一颗棋子、一个乒乓球以及这个1角硬币都大约重1克。克就是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

  4、进一步感知克:一个1角硬币是1克,那2个是几克呢?6、8个呢?小组6个、8个同学可以把硬币合起来掂一掂,和1克想比有什么感觉?那50克要几个这样硬币呢?100克呢?

  结:虽然1克给我们的感觉很轻,但当100克时,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苹果重量,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苹果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与已知的物品(1克)对比着掂}我们再借用这个方法再来估量一下。生估,师揭晓200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00克的苹果。

  6、估量盐。

  那同学们再来估量一下桌上一包盐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见包装)}

  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有多重呢?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 1000克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1千克,1000克=1千克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组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两包盐。掂的时候要静静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觉记到心里去。

  2)如果1克与1千克比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要1000个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学们可以运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来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吗?(一瓶水)

  师:同学们都找到这瓶水,找得没错。但是为什么都没找书包呢?(太重)那你估量一下它有多重呢?{异组同学回答,再请同组同学回答,引出争议:同组小朋友对同一个书包有不一样的估量,同学们想想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从而引出“秤”}

  四、认识秤

  1)课件展示各种秤:你认识哪些?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师补充简介一般用来称哪些物品的}

  2)实物展示天平介绍

  3)如果要称书包,可以选择什么秤?用弹簧秤实际称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习的很愉快,那你们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六、看书整理知识,完成书上相应练习

  七、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

  1)改错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3)思考题: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4)我们说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请同学们回去用你们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上学期数学第三单元千克、克、吨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

  各种秤、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盐等多种物品。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45人,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增加了难度。但由于平时学生小组活动开展很多,这就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就质量知识而言,学生平时虽然听得多,但普遍缺乏样身体验,仅限于物体间轻重的比较层面上,对具体质量没有感觉。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千克和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方法一:

  1、直接出示小朋友称体重的情景:

  问: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称体重要用到体重秤,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2、估计学生会说多少斤、多少千克等。问:斤、千克是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我们平时讲的“重量”,严格讲是“质量”,板书:“质量”。

  3、你还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吨)

  4、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的国际单位符号是g,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是kg.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符号?

  (设计意图: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学生体检,量体重,学生对量体重是非常熟悉的,大多数学生学生对自己的体重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量体重入手,然后让学生说说还见过哪些秤,再借助多媒体演示一些常见的秤,使学生对秤有了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质量单位,这样从学生的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自然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导入方法二: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情境导入,看一看

  师:昨天我们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你知道它们有多重吗?你是怎样知道的?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老师这也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哪件轻一些吗?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情景在课堂的再现,唤起学生记忆,体验在生活中学习的乐趣。)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请拿出你到超市购买的物品。如:一袋奶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物品和小组同学的物品比哪些重、哪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设计意图:商场里常见物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物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千克和克是国际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克的国际单位符号是g,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是kg,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探索,知道物体有轻重,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学会从包装袋上了解一个物体的质量,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自然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看来物体是有轻有重的,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设计意图: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产生猜想式探究学习心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教学中。)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课前可让学生收集有关秤的资料,课上做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一)建立1克的概念

  1、猜一猜: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拿出一克砝码,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2、称一称: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用天平称一称,天平不仅能比较东西的轻重,还能称物体的重量,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教师说,学生操作:左盘放硬币,右盘放一颗砝码,让学生观察指针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说明2分硬币有多重?(1克)

  3、掂一掂: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好轻)

  (再次拿起来,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

  4、说一说:1克真的是好轻。生活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学生举例:如:一小块橡皮等。

  5、做一做: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哪些比一克轻?几个是一克呢?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实际称一称,感受不同的质量观念。通过自身感知和经验联想,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6、生活中1克的物品不是太多,更多的是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的东西。请同学们感受10克有多重。

  7、体验100克。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建立1千克的概念

  (1)估一估: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1000克 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

  (2)称一称: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不行!重了。)

  师:那我们可以用弹簧秤来称。

  师: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3)(想一想)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4)估一估。请你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5)找一找。你能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吗?并称一称,掂一掂。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小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6)猜一猜。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7)拎一拎。教师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8)说一说。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1000枚2分的硬币、10包饼干、2瓶矿泉水、1小串香蕉、2包盐……

  (9)试一试。教师让学生体验2千克、3千克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三、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第20页第1题:(1)独立尝试填写;(2)反馈。(思考:这两个台秤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台秤。注意第一幅图台秤的计量单位是g,称的是两个鸡蛋;第二幅图台秤的计量单位是kg,称的是一个西瓜。

  2、第20页第2题: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实物展台)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图片)

  (1)一个乒乓球重1( ); (2)一袋洗衣粉重1( );

  (3)一管牙膏重100( ); (4)一个小朋友重23( );

  4、实践应用。

  完成第20页的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活动,先估计一下质量,填上;再称一称实际质量。注意: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商场、校园、小区等)展开寻找千克、克的活动。

  五、回顾所学,归纳整理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品德教育等方面)

  板书设计:

  千克 kg

  质量单位 克 g 1千克=1000克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例1、例2以及练习二十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和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对“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跟老师提供的秤来称量物体质量。

  难点:建立1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具: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情境引入

  1.了解质量单位。

  谈话:上课前,你们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呢的重量,是愿意把了解道德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500克、100克、5公斤等。

  教师指出:计量物品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吨作单位,都是计量单位。其中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是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认识计量单位——克。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那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集中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三、认识重量单位——克(g)

  1.教学例1,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瓜子、5克黄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5.练习P101做一做。

  四、认识重量单位——千克(kg)

  1.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例2,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秤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示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4.练习P103做一做。

  5.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1~4题。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了解质量单位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6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进一步学习质量单位等知识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且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千克的内涵和外延比较陌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教学设想

  运用引导探索的教学策略,以“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为教学途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以确定质量的方法。

  2.注重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一千克重量的概念,体验一千克的实际重量。

  教学难点

  一千克重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洗衣粉、沙子、台秤、白糖、鸡蛋、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每组有袋装盐、一袋物品(小橙、苹果、雪梨)、台秤、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我有多高、有多重?(学生猜)大家都没有猜准,老师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体重是53千克。(副板书)

  (老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个胖的和一矮小的学生来汇报他们的体重和身高。

  (副板书):

  师生l生2(用什么单位)

  1米56厘米?米?厘米?米?厘米长度单位

  53千克?千克?千克质量单位

  师:象这样表示人的身高、物品的长短时我们可以用长度单位(米、厘米);而表示人的体重、物品的轻重时我们可以用质量单位,质量单位有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的初步认识)

  既然它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你知道它用英文字母又怎么表示呢?

  (有同学会说——kg,老师补充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在比较长度单位的同时引出表示人的体重、物品的轻重时可以用质量单位,而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kg)就是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使得学生在一种很亲切的气氛中,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在对比长度单位中很自然地记住了一种新的国际单位,由此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操作感知。建立概念

  1.猜一猜。老师先拿出一包标有1千克的食盐和一袋水果,同学们猜一猜哪包重?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验证呢?(请学生猜,学生产生争论,若学生说可以掂,师进入2,若学生说用秤称,进入3)

  2.掂一掂。

  师让几位学生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受轻重,说一说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设计说明:通过猜来过渡到认识盘秤,通过猜来进一步感受物体的轻重,通过猜来培养同学们的猜测意识和探索能力)

  3.认识盘秤。

  师:用手掂后,大家仍有不同意见,到底谁重谁轻,还有什么办法呢?

  生:用秤称。

  师:你认识哪几种秤?(请同学来说)

  (电脑显示或同学们展示各种秤,电子秤、弹簧秤、台秤 、磅秤、天平、盘秤等)

  老师拿出实物,请学生一起认识盘秤。

  师:秤面上1、2、3、4、5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在没称物品时,秤的指针指向几?

  生:指针指到刻度1,就是1千克,刻度2就是2千克。在没称物品时,秤的指针指向O。

  4.称一称。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每组都有几袋物品,你们愿意称一称吗?各小组合作称出l千克物品。

  师:每一组称完以后,小组汇报,填好上表,从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一袋1千克苹果和这一袋1千克苹果的个数不一样?

  生:因大小不一样,大的苹果每个质量大,1千克苹果的个数小,小的苹果每个质量小,1千克苹果的个数大。

  (4)掂一掂或提一提,感受1千克物品的重量。

  师:刚才大家已经称出你们组苹果的质量为1千克,请每个同学掂一掂。

  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1千克物品的质量,接下来交换物品再掂一掂。学生进行掂一掂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游戏,你们已经感受了1千克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有多重,这里有3个盒子,你们能不能掂一掂,看一看哪一个盒子是1千克重?

  (请3个学生来掂,盒子编上号,掂完以后,再用秤称并证实)

  (设计说明:感受一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之后,老师着重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提一提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一千克的实际质量。

  在建立了一千克的质量观念后,再通过猜质量的游戏,渗透估计的思想及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

  (5)感受几千克。

  ①师:再请你闭上眼睛,猜猜手里的书包大约有多重?(生:比1千克重)

  你知道大约是几千克重吗?(生摇头,无法估计)

  你们想不想知道2千克、3千克或几千克有多重?

  在小组里找一找,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再用秤称一称。(小组活动后,全班汇报交流)

  ②联系实际。

  师:在你的身边任意找一样东西,先掂一掂,估计出它的质量,再用秤称出它的质量。

  你能以千克为单位说出生活中你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吗?

  (学生汇报,老师展示课件中拍摄到的物品质量)

  师:看来,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

  (设计说明: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还特别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基础题。

  (1)妈妈买来4千克西瓜,花了12元,l千克西瓜多少元?

  (2)8个苹果重2千克,照这样()个苹果约重1千克。

  (3)

  2.提高题:亮亮给外公写了一封信,但外公看了之后,却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们看看亮亮写了些什么呢?

  外公: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很好,体重已达32厘米,身高有120千克,昨天我去春游啦!我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每张门票价格是5千克,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动物,有我最喜欢的重达3000kl的大象和脖子长达2千克的长颈鹿,我玩得可高兴啦!

  (设计说明:通过基础题的训练,使学生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千克和几千克的质量概念,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目标;通过提高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弄清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区别。而且,通过训练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加强学生探索的精神)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我们知道质量单位还有很多,比如说一枚硬币的质量,若用千克做单位合适吗?用什么单位合适呢?(生:克)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去了解,今后我们再共同来研究。

  (设计说明:这环节的设计不仅对全课做了较好的总结,而且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作业设计

  1.调查三位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质量关系。(要求和目的:可与一个体形较胖的,一个体形较瘦的和一个中等体形的同学联系,相互告知自己的体重,比较体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想一想: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目的: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棉花和铁感觉上好像一轻一重,但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的)

  3.游戏:由爸爸妈妈选定家里某一物品,让你猜一猜这个物品有多重?你有哪些方法?(目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学生实际操作并与爸爸、妈妈讨论,汇报采用的方法应有: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等)

  教学反思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

  《千克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不能完全由老师来包办。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在比较长度单位的同时引出表示人的体重、物品的轻重的质量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基础上,在对比长度单位中很自然地记住了一种新的法定单位,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教学中,老师着重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组内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提一提的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了1千克的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再通过猜质量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在设计中渗透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体现了“在需要中学”的思想。

  3.运用图片、实物,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集体观察了学生带来的各种秤和配套的教学图片,目的在于突破难点、加深印象。了解商店物品的质量,介绍各种秤的名称及盘秤称量方法;让学生称2千克、3千克及几千克等物体的重量。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但我想,对于什么是体验?究竟怎样体验?学生是否体验到了?体验到了什么?还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称称物体的质量。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等,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改进建议

  一、课前游戏:背同学。

  二、课题导入: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新授:

  (一)质量单位

  1、出示自学要求:观看主题图并说一说。

  2、得出结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g)、千克(kg)。

  3、找一找身边的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并感受轻重。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

  1、1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

  2、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

  3、提供砝码请大家再感觉一下不同的质量。

  4、每个组都有一些物品,请大家先掂一掂在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

  (三)感知1千克

  1、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

  2、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

  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

  3、l千克应该等于多少克呢?

  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

  (四)认识秤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称?

  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杆称,盘称等。

  四、知识拓展

  1公斤=1千克

  平时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三位同学一组,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

  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并感受到轻重之分。

  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

  感受1千克的质量。

  两袋重1000克,很重。

  1000克=1千克。

  (注意读法)

  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称。

  市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千克(kg)

  1000克=1千克

  作业

  布置课本89页3、4、5题

  重要问题及解决办法重要问题: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解决办法: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想认识,并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并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9

  一、导入

  1.请学生一手拿一支铅笔,一手拿一本数学书,你有什么感受?(铅笔轻,数学书重)

  师:轻、重很好地描述了铅笔和数学书的重量,看来物体都有它们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里用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板书克和千克)

  3.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斤、两、公斤)

  师:公斤、斤、两这几个质量单位在我们国家比较通用。而克、千克是在世界上都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二、新课

  (一)认识克

  1.出示图片(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

  请你说一说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克g)

  师: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呢?

  2.感知1克的质量

  出示一枚2分硬币的图片,这是一枚2分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师:现在2分硬币已经不常见了,老师拿来了钮扣,这枚钮扣的质量大约是1克,请同学们放在手里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它的重量,记在心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一片维C药片……)

  3.认识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请跟老师说:天平、天平。天平是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在右面的托盘里放砝码。

  瞧,这就是砝码,每个砝码上都标有不同的重量,有1克的,也有100克的。在天平的中间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看图: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了几粒黄豆,七粒黄豆的质量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拿出七粒黄豆掂一掂,再次感受一克的质量。

  4.做一做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了1克的质量,那么请大家判断这些物品当中哪些物品比1克轻?(出示做一做图)

  (二)认识千克

  1.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图片

  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到前面拿起一大桶洗衣液,有什么感受?

  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请大家拎一拎自己的书包,你认识应该用哪个单位来表示书包的质量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请同学们看书102页,寻找答案。

  板书1千克=1000克。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是500克,两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请同学们拿起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

  (三)认识生活中的秤

  1.出示三种秤的图片

  请生说在哪里见过?叫什么秤?

  师介绍,这几种秤都是以千克做单位的,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2.请学生秤出1千克的苹果。

  3.秤一秤书包的重量。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的1、2、3、5题。

  四、作业

  1.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20xx克=()千克

  2.练习二十的4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道,你有哪些收获?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会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角硬币若干、黄豆、玉米、红豆、较轻积木若干、电池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1、师出示课件:(1)我的体重是30米。

  (2)妈妈买的水果重2分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指名回答后,出示“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和千克

  小组汇报搜集到的知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

  小组汇报,并用实例讲解。

  3、感受1克有多重。

  小组汇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1克有多重。

  4、认识各种称物品的秤。

  在小组汇报中,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秤,并介绍用法。

  5、实际动手操作,先估量再称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三、综合运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圈一圈。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2、将物品与适当的重量连一连。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糊涂的明明

  通过明明的一封信,找出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看一看明明糊涂在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 第3题

  教材第106页 第8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 g 500克 500克=1000克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仅靠观察使不够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而言,要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还是有一些挑战性的。

  三、我的思考

  学生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了解能有多少?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六、教学资源

  天平秤、两个球、绿豆、铅笔、鸡蛋、苹果、盐、2分硬币盐(每组2袋)、2分硬币(每组1枚)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趣,激思迁移

  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看,小动物们正在玩跷跷板呢!

  课件出示

  师:小老虎和小松鼠怎么呢?

  生:小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又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也把小老虎翘不动!

  师:那小乌龟和小刺猬呢?

  生:他们差不多重,玩得可好呢

  师:其实不仅小动物们有轻有重,所有的物体都有轻有重,让我们到超市看看吧

  课件出示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5个苹果1千克

  生:玉米高钙饼干110克

  生:大瓶洗衣液5千克。……

  师:物体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这里用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生:克与千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质量单位吗?

  生:两,斤,公斤

  师:对,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斤、两、公斤,为了便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克与千克”

  师:关于克与千克,你们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

  1:1克与1千克分别有多重?

  2、1克与1千克的关系?

  3、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克做单位,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

  4、称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工具,如何称物体的重量?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出发,去展开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小动物跷跷板的活动场景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小老虎和小松鼠跷跷板怎么也翘不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因为小老虎太重小松鼠太轻,从而它们无法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小刺猬和小乌龟重量差不多所以可以很好的玩游戏,从而揭示不仅动物有轻有重,所有的物品都有重量。以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观察到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水到渠成的揭示今天学习的内容——克与千克。教师让学生说说想要研究的问题,教师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课之始清楚明晰学习目标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情境中激趣,在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二:亲身实践,体验探究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师:要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生:看商品的标签

  生:用手掂一掂

  请小组内把这些物品拿在手中掂一掂,再看看标签,请生汇报,你掂的物品有多重,有什么感觉?

  生:我掂的是一包菊花茶,有15克,感觉很轻( 生汇报略)

  师小结:对,它们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师板书克 g)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克作单位的物体?

  生举例

  (2)掂一掂,感知1克

  每两个同学手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互相说说什么感觉?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样个轻法?

  生(像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板书:1克(1g)。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概念

  记住1克有多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等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这个装满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师:你取出了几粒黄豆,你怎么判断它重1克?

  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方法?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2分的硬币做标准进行掂量,那怎么准确的知道几粒黄豆就是1克呢?生: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掂一掂,要知道具体的重量我们可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常用天平。

  课件出示并播放声音:这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这是1克的砝码,最重的砝码有100克

  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课件演示利用天平乘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师:瞧,7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同学取出1克的黄豆掂一掂。

  师:很好,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到1可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请学生完成书中的做一做,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得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各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方法,找一找你的学具中的物品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一克和几克)

  指名说,一个果冻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中100克,一袋牛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渗透着对学生认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体会1克的重量时,让学生用手掂,再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重量,并要求学生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深度体验,在学生对1克有所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在学具中找1克的物体,在让学生取出1克黄豆时,学生可以用掂的方法,但为了精确,引出了称比较轻的物体的天平,秤出了1克黄豆让学生再次掂量,并感受1克的黄豆有几颗,学生在充分感受1克有多重的情况下可以信信心满满的做“做一做”。在对生活中以克为单位的物体的掂量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与感性认识,为学生很好的估测物体的重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枚2分的硬币,学具中1克的物体,1克的黄豆,学生多次掂量感受1克的重量,丰富的素材充足的时空使学生的体验深刻而丰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平调平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说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指名回答)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指名回答)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揭示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能轻松解决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简单的认识几种秤,学会使用盘称,为后面秤物体的重量做准备。学生课前做好了调查,不难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常用的秤,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举例。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学生接触得比克要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千克的认识安排在克的认识之前。用盘称秤出重1千克的物品,既有了感受重量时所需要的重量,又使学生练习使用盘称,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极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通过秤一秤、掂一掂和举例,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千克的概念。)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建立千克的概念时,学生已经知道用秤称物品的重量,用称一粒黄豆的重量引出问题: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秤。简单的认识天平及其使用方法,并用天平称出1克的物体,建立克的概念。通过感受1千克的重量和举例生活中1克的物品,使学生感受到1克非常轻,再感受10克的重量,打破学生对于两个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束缚,为下一部分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在建立了千克和克的概念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放手让小组讨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在之前已经感受了10克的重量,称了几种物品的重量,例如数学课本重175克等,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学生不难猜出1千克=1000克,教师再进行小结。)

  六、动手实践

  估计物品的重量,并自己动手检验估计的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七、解决问题

  1、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小结,既巩固了学习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九、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些硬币,盐,绳子等实物。

  2、多媒体课件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眼睛最明亮,你们觉得现在我们教室里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

  教室里最重的是老师,老师的体重是100斤,最轻的是xxx,她的体重的xxx斤,而100斤,xxx斤,这些表示物体有多重的量都叫做质量,而我们说的斤,公斤,千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通用质量单位

  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克

  小朋友们,请你拿出纸盒子里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猜一猜,它有多重呢?那么小朋友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到称量的工具,秤。

  1、初步认识各重秤

  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量,秤的种类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在市场上面称量大袋的粮食用的磅秤,有实验室用的天平,有超市里经常使用的电子秤,还有水果店经常使用的盘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物体的轻重程度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秤,我们现在要测量的是2分硬币的质量,我们就需要用到电子秤。

  2、初步认识1g我们一起来称量一下吧,,那么这个2分的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再次用手掂一掂,说一说,你认为质量大约为1克是什么感觉呢?1克是很轻很轻的,我们用一只手就能很轻松的掂起来,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体时,用的计量单位是克,又叫g(板书:计量较轻的物体——克、g)

  3、几粒黄豆大约重1克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小小的黄豆,大家拿出一颗黄豆,用手掂一掂,说说,它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掂的时候我看见有很聪明的宝贝,他一手拿黄豆,一手拿着硬币,一起掂,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宝贝啊,那么,你得出你的结论了吗?

  对了,黄豆比1克轻,那么,你知道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g吗?动动小手,掂一掂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那么刚才小朋友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用天平进行验证)原来6粒黄豆大约重1g。那么5粒对不对呢?也对,6粒小一点的黄豆和5粒大一点的黄豆

  4、猜猜我是谁

  老师昨天晚上在给大家准备学具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我就不知道我称量好的物体谁是谁呢?你能帮帮我吗?

  (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一起掂一掂,猜一猜,请组长说一说纸巾12g、1元硬币6g、盐500g、细绳比1g轻

  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小朋友们昨天回去找到了那些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展示课前题单)

  活动二、认识新朋友千克、kg

  1、认识1kg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盐呢?500+500=1000g,那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我们就需要用到另一个称量的工具了,盘秤

  简单认识一下盘秤,盘秤的单位是千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我们来称量一下两包盐,指针指向1,即为1kg。

  思考:为什么计算出的答案是1000克,而称量出来的答案是1kg,因为1000g=1kg,刚才我们学习了1枚两分的硬币大约为1g,1000枚2分硬币呢?那么2kg的质量大约会有多少枚硬币呢?1kg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请小组长拿出两包盐,放在袋子里,左手掂硬币,右手掂两包盐,小组内轮流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重的感觉,1kg用一只手掂一下就有一点困难了,说明计量较重的物体用的单位是千克,kg(板书: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吧,小组一起合作,用手掂一掂,1kg大约有几本数学书。

  小组长汇报,教师盘秤验证,大约4本书。

  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里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老师也找到了一件质量为千克的物体,一起来看看吧。洗衣液净含量5kg,苹果净含量25kg。

  这瓶洗衣液的上面写着呢,净含量2kg,那么这个净含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秤一秤,咦?怎么会比2kg多那么多呢?净含量就是指这瓶洗衣液不包括瓶子的质量是2kg,包含了瓶子就会比2kg多。

  (展示课件)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吧,看看谁最棒。学生独立完成,展示题单,集体订正。

  三、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四、拓展

  刚才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体重,其实我们8岁孩子的标准体重如下:只有在标准体重内,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健康,长的更高,更强壮,小朋友们,回家后去秤一秤,自己的体重吧,看看你是多少kg?看看你达标了没有?最后啊,老师还有四句口诀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展示课件)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下课!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克和1千克的关系,能正确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进教室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教室里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呢?

  你们想不想仔细的看一看并了解一下这些秤呢?

  那好,就请你们下地去看看,哪些是你见过的,哪些没见过,你能说出秤的名字吗?

  谁能到前面来指着说说,你认识的那种秤的名字呀?

  我们教室里的秤大家都认识了,那这几个秤你认识吗?(出图)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虽然这些秤的名字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作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称重量

  师:说的对(解释:物体的重量也是物的质量)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掌握好多与秤、与质量有关的知识。你们高兴吗?

  二、新授。

  1、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重量。

  2、用用手掂的方法感受物体的重量。

  3、用用秤称的办法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重量。

  4、学习字母表示的方法。

  5、体会1克有多重。在称量物品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称来称。

  5、感受10克有多重,50克、1000克有多重。并学会如何认识称。

  6、引出千克这个重量单位。

  那你们想想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多用在称量什么样的物体呢?

  生:比较大的,重的物体上

  师:在生活中称量什么可以用千克做单位呢?

  生:体重,大米......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说得真好,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并和他们交上了好朋友,他们邀请我们去开心游乐园玩,你们高兴吗?好,让我们学得开心玩的快乐!

  第一个游戏:猜猜单位名称

  请你像老师这样说题,让你的好朋友猜出它的单位名称,大家快速的判断对错,然后请你继续出题找其他同学回答,要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

  (师生互动)

  第二个游戏

  猜猜小组同学的体重,你可以抱一抱或背一背,估计一下你的好朋友多重,再填报告单,

  (师生互动)

  师:说说你同桌是多重,(生答)实际测量一下吧!生到前面(找两组)

  总结:同学们的估算能力是逐步从生活经验中培养,提高和积累来的,多用心你会估得越来越准确。

  课堂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开开心心地学习了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还快快乐乐地到游乐园玩了一圈,你能说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生:……

  三、总结。

  我们共同度过了丰富而又有意义的40分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2-16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麻雀》教学设计01-10

单教学设计01-09

回声教学设计01-08

电路教学设计01-06

《aoe》教学设计01-06

风筝教学设计01-06

手工教学设计01-06

《翠鸟》教学设计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