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设计方案10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穷人们受苦受难却能互相关心、相濡以沫。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文章中心。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抓重点词忐忑不安,引读课文。
1、板书:忐忑不安。读,今天我们抓住这个重点词语来读懂24课--穷人。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9-11节。
①、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哪些事情?
他会怎么说?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生边说师边贴纸条)
②、你能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③、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一生到黑板上排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他会说什么呢?
3、理解--忐忑不安。
4、练读9-11节,同学们读桑娜想的话,老师读其他的。
5、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桑娜第二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2)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学懂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二、抓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全文。
㈠、1、我们知道桑娜她忐忑不安地想了这样四方面的事,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自己的五处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你从课文哪儿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3、①学习课文第二节你从这一节读懂了什么?这是桑娜第一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1)
②、学习课文第16节,你读懂了什么?
㈡、学习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1、请同学默读课文3-8节,思考:桑娜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2、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口答,联系课文补充句子句式训练。
①、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②、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③、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3、我们一起读第8小节,体现出桑娜这种美丽的心灵--指导朗读,齐读第8节。
㈢、1、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2、自由朗读桑娜对渔夫说的话,21节、23节,想:你从桑娜这些话中读懂了什么?
3、此时的桑娜欲言又止,所以这里出现了两次沉默,请大家联系课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板书:沉默、沉默)
4、学习第一次沉默内容。(板书:沉默)
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5、学习第二次沉默内容。
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会想什么?
6、自读第24节,你渔夫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笔头训练: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①、你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渔夫在想如果不把他们抱来()
如果把他们抱来()
这种矛盾忧虑的心理?
②、你又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他想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的`这种决断的心理?--(熬)什么意思?你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训练朗读?怎样体现渔夫这种决断的心理?
7、齐读渔夫说的话:24-27节。
8、课文《穷人》的中心--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互相帮助。
三、总结:
板书:
12穷人
(沉思1)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忐忑不安)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沉默1)
(沉思2)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他会说什么呢 (沉默2)
练习纸
一、口答:联系课文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桑娜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与其( ),不如( );
宁可( ),也要( );
二、想象:
第一次沉默时
桑娜心里想:( );
渔夫心里想:( );
第二次沉默时
桑娜心里想:( );
渔夫心里想:( );
三、笔练。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渔夫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与其( ),不如( );
宁可( ),也要( )。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自己去吧
预设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2、 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4个字,认识新偏旁。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头饰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学习中领悟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难点:
懂得妈妈为什么要让小鸭、小鹰自己学习本领的道理。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已经长大了,一定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谁来说说你们最近学会做哪些事情了?你是怎么学会的?在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朋友,他们也想学本领。(。课件演示:小鸭、小鹰)想不想知道他们想学什么本领?(。课件动画,并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
三、自学这两句话
1、 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和小伙伴交流。
四、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随机指导生字:正音、记形)适时评议,指导朗读。
2、 书写生字。
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这两句话。(任选一项)
1、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2、 找学习小伙伴合作朗读。
3、 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4、 ……
六、汇报朗读、表演。
第二教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朋友,他们要学本领,还记得吗?(。课件演示)
二、出示课文中的前两句话。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新课
1、 提问:那么小鸭、小鹰有没有学会呢?
2、 出示课文句子,读一读。
3、 提问:
1)妈妈为什么要他们自己去?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学?会遇到什么困难?(任选一个说一说)交流。
4、指导朗读。
5、你们为什么读得那么高兴?
6、他们学会了本领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它们回怎么想?怎么说呢?妈妈又会怎么说呢?
7、 了小鸭、小鹰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四、拓展(准备头饰)
1、 选择一段课文进行背诵。
2、 选择一段课文用讲故事的形式讲一讲。
3、 小伙伴合作,把故事演一演。
五、交流,评议。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会认的14个生字的正确读音,掌握会写的8个生字的笔划笔顺;
2读熟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学生边听边想或思考,听完后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或疑问。
教学时间:两节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同桌互相学习,检查读音;
3、小组合作读,要求:彼此帮助,读得流畅。
4、大组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有情感。
二游戏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对学生认读不牢的字进行巩固。
三老师范读:要读出黄山石的奇,表达出对黄山的赞叹;
学生听后可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疑问;
四学生再次自读课文,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熟悉生字;
五写字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
2问问学生:你都记住那些字了,能谈谈你记字的方法吗?
3教师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写好形近字相同的部分,提示区、巨的笔顺。区:一区。巨:一巨。
六练习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复习抽读本课生字词;
2、教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3、自读、齐读课文
①看图读,启发想象,说说图上的三块石头像什么?
②再朗读相应的三段文字,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奇;
③读读、想想、说说,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
4、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5、背诵喜欢的自然段及课文;
6、交流,把准备好的黄山奇石的图片或奇形怪状的石头拿出来,给小朋友介绍奇石的样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特点。
2、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并背诵。
【教学重点】
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教学难点】
抓好词佳句体会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的特点,想象并画出火烧云的其它形状。
【媒体选择】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扣入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读题。
2、整体感知:
⑴ 抓第二自然段读悟火烧云的“动态美”:
① 课文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云叫火烧云?
② 这一句中的“烧”写得十分生动,你知道好在哪里?读一读体会。
(写出火烧云在变化,写出动态美。)
板书:
动态美
③ “烧”字和哪些词一起突出了动态美?
(指导读出动态美。)
⑵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动态美的?
⑶ 过渡: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
二、抓词句读悟“颜色”变化特点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你从这一段读懂了什么?你是怎样读懂的?
2、讨论并指导朗读:
⑴ 抓颜色词体会变化多:
① 有哪些颜色?
② 把颜色词分成三类:
一生上黑板贴出三类颜色词。
③ 齐读表示颜色的'词:
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这么多,作者写出这么多的颜色词,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启发学生用颜色的词,平时要细心观察事物。)
④ 学习作者,说说自己见过的,能说出来的这三类颜色词。
⑤ 这么多的颜色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选一两个写在书上,一生上黑板板书。
⑵ 再美美地读一遍,体会火烧云颜色变化还有什么特点。
(抓四个“一会儿”读悟变化快,体会动态美。)
3、背诵训练:
⑴ 由看填空题背一背,幻灯片提示:
这地方的火烧云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 ,这些天空都 ,还有些 。
⑵ 指名背:
要求突出“快”、“美”。
⑶ 离开填空题背一背。
三、抓词句读悟“形状”变化特点
1、自由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
想想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仿照颜色一段,用上面的填空题说一说你的理解,同桌可以讨论。
2、讨论:
⑴ 变化多,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写了哪些形状?)
⑵ 按填空题说说。
⑶ 用一个词归纳形状多,选一两个写下来,一生上黑板板书。
3、再自由读:
体会形状变化还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变化的词句读一读。
4、指导朗读(选一节读)评读:
要求突出火烧云变化快,读出神奇之感。
5、指导背诵,理清层次,选一节背一背:
先写出现什么动物,再写出现什么动物,再写什么样子,最后变化消失。
6、想象画画,仿照练习:
⑴ 画画:
画出你想象的火烧云的一种形状。
⑵ 对照画的画,仿照课文说说什么样子,怎样变化的?
四、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画的画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和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实施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课程概况
1.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设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限定选修课程,它的文字教材名称为:《教学设计》。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其中录像课12学时,网上辅导9次。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化教学的处方的一门学科。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课程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方法等科学基础上的教学技术,也可以称为科学的技术。它与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论、比较教育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都有一定联系。有些课程,中央电大的学员已在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学习阶段中有所学习,有些课程作为本学科的前置课程或相关课程应该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例如,作为学习本课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内容在专科计划中已有安排,“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作为该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综合素质,使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运用能力,适应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培养实用教学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运用教学系统方法,设计、开发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以及“为学习设计教学”的能力;形成运用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理论设计学习目标、多种媒体组合教学传递、教学策略以及优化教学系统的能力;形成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和修订完善教学活动的能力。
2.本课程的要求
⑴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提高对学习教学设计意义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增强改革观念。
⑵ 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
⑶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⑷ 了解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理论和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能正确地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培养学生恰当地设计、开发及评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和设计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设计学习目标、多种媒体组合教学传递、教学策略以及优化教学系统的能力。
⑸ 培养学生掌握对教学成果进行正确评价和修订完善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能力和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⑹ 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提高学习者运用教学设计的意识理念、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⑺ 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本课程的办学形式
本课程的办学形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属于“开放教育试点”课程;二是它属于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的合作办学的课程。前者决定了它必须在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后者决定了它与地方电大必须紧密合作。
4.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我国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其他教学人员,以在职进修为主。学习对象的主要优势是:学习动机普遍强烈,愿意通过理论学习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目的明确,渴望教学知识能力和学历层次的提高;有着较多的教育工作经验;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也有着明显的劣势,即:文化层次普遍较
低;因经济状况较差,学习资源亦相对匮乏;工作和生活担子较重,因而学习时间缺乏;因为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减弱。在教学设计的课程建设及具体实施中,对学习对象的这些优势和劣势都应通盘考虑、制定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的举措。
4.本课程的媒体资源
本课程采用三种教学主媒体和其他多种辅助媒体。主媒体即文字教材(注:教科书和扩充学习材料组成)、录像教材和形成性作业。文字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录像教材帮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理清知识思路和要点,减轻学习的难度,录像教材为12课时。IP提供较新的信息,教学指导等4课时。不同教学媒体有自己的教学功能,“各有侧重、优化整合”,共同构成本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以支持完成《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本课程组织提供9次网上教学辅导,包括:教材章节的学习引导、测验和学习资料等;同时按学习进度在期末举行一次直播课堂(复习辅导)。
二、学习模式
作为“开放教育试点”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强调以下两点:一是突出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寻找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规律。据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拟将教学与研究共同推进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使之展开积极的双向互动,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模式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即教学过程,它强调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描述教学的一般过程,它是学习本课程的外在程序。学习过程模式更侧重于教学管理的指导。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注册登记,领取学习材料(文字教材、录像教材或VCD光盘、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等);
(2)接受学习指导(如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明确学习目标;
(3)接受学习支持服务,实践学习过程:(自学→小组协同学习→面授辅导)(平时成绩考核)+实践环节(平时成绩考核)→期末复习→参加期末考试。
(4)通过考核和完成课程学习。
2.本课程的学习实施模式
本课程的学习实施模式即学习实践模式,它强调的是从学生学习的内在程序来描述学习过程,是学习过程模式的内化和具体实践。学习实施模式更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设计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这是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方法和方法论学科体系,许多概念和理论涉及多个的学科,学生自学会感到很困难,教师要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自学。
在对学员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要求学员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的知识结构、基本理论与心理规律要在了解、理解上下功夫,认真钻研,善于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与难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心理规律、原则与方法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
学生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以自主学习法为核心学习各种学习材料(文字教材、录像教材、IP教材、期末复习提要等)认真作好学习笔记;
(2)以合作学习法为核心参加小组协同学习;
(3)以强化学习法为核心参加教师的集中面授辅导;
(4)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各种教学服务(如信函、电话答疑、电子语音信箱、直播课堂、电子邮件等);
(5)以实践学习法为核心参加集中实践环节的各种活动。
三、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1.中央电大(课程组)的职责与任务
与以上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模式、学习实施模式相对应,中央电大(课程组)的职责与任务主要是:
(1)提供本课程的各类指导性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方案等。
(2)提供本课程的学习材料,主要是多种媒体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习的主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认真学习文字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本文字教材为方便学生自学,除提供教科书外,还配备扩充学习材料,设计了学习目标、思考练习题、案例介绍等。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清楚文字教材的结构、思路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
录像教材(12学时)是重要的助学教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理清知识要点、提示重点,减轻学生学习难度,强化自学、指导复习。
IP教材(4学时)分为4个专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自主选择使用。
(3)举办教学设计教师培训班。为了减轻学习教学设计课程的难度,在开学初,拟举办教学设计教师培训班,聘请教材主编或主讲讲解教材思路、结构、重点及难点。
(4)提供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指导性意见和交流性信息,如开课前、后及其中间运用直播课堂、VBI、计算机网页、有关课程教师的业务培训会等形式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进行教学管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交流。
(5)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以及期末考核工作。
2. 学习进度及方法提示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现将学习进度和相应媒体及学习方法提示给大家,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参考使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共三节,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时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自学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联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最近刚下了一场雪,大家有没有到雪里玩呀?玩了什么游戏?人们赞美雪,不同的人对雪的感受不同,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笔下的雪有别样的'滋味。让我们一起来品读。
二、初读课文,扫请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的把课文读一读,注意看准生字、新词,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字、新词看准了吗?谁想来大声的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作者在第一小节中描写了自己严重的雪景,二三小节诗人此刻却惦记着夏天树林里的一个孩子。
2、慢慢地、静静地读一读诗歌,找出描写作者在下雪的早晨想到的诗句并细细的读一读。
3、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展开丰富想象。
4、播放录像或课件:在静静的画面中想象夏天树林里发生的故事。
5、交流学生想象的夏天树林中的画面。
6、指导朗读。
7、人们常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你有过着类似的经历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由质疑,自主解疑。
(了解作者艾青,诗中所写的小孩究竟是谁等。)
五、试着背一背这首诗歌。
六、总结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喜悦和期盼 下雪————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小孩:天真、快乐)
作业设计:办一份关于雪的手抄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
抄写:
1、生字新词。
2、两组要比较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
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
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3、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⑴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⑵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
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
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⑴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⑵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
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⑴ 丛中蛙鸣不断。⑵ 村中狗吠鸡鸣。⑶ 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
3、积累好词佳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能力。
3、通过摘抄喜欢的句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2、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三)疑点
1、为什么说“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2、“电线”为什么像“五线谱”?“燕子”为什么像“音符”?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简笔画和电化教学手段,再现小燕子的形态、叫声、飞行,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并运用学到的描写小燕子的方法,练笔写其他的动物。对于较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体会句子的含义,并通过感情朗读加以理解和体会。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人新课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读熟生字词。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1)议答: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
(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在议答燕子每个方面的特点时,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议答理解相应的段落。
4、汇报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我非常喜欢小燕子的外形,因为它长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看起来是那么活泼可爱”。
(2)“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
(3)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小燕子外形图。(边叙述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图中燕子浑身乌黑的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4)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5)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指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探究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在学生议答中,教师完成如下板书: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形状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春景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4、指导感情朗读。
三、探究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让学生将课本翻开,将其想像成燕子的一对翅膀,将桌面想像成湖面,模拟燕子飞行。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插图,唤起头脑中有关鸟儿飞行的记忆表象,仔细揣摩,互相纠正。正确的做法应是:轻轻扇两下“双翼”,然后展开,快速均匀地向前滑行,再将书的一端点一下桌面。这样学生就深刻地理解了“掠”字的含义。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探究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3)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4)教师在两组线上再分别添上几笔: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5)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教育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自由创造
1、大家都特别喜欢燕子,尤其是学了本课后,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可爱的燕子的形象,你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2、“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七、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倦”、“添”等字。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实用)08-26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09-01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
【热】教学设计方案11-06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2-02